2.2地表形态 上课用

合集下载

2.2地形变化的动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课件(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地形变化的动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课件(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地形变化的动力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引言
问题 是什么力量使珠穆朗玛峰高度还在增加?又是什么力量使它 如此“尖峭”?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构造的概念,理解褶皱、断层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全球海陆以及高大山系、海沟、岛 弧等地貌的分布与成因。
(1)岩层形态:向上拱起




老②

(2)岩层新老关系:新-老-新 (中间老,两翼新)


(3)内力形态:形成山岭
(4)外力形态: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 裂隙比较发育,反而容 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3、地质构造——褶皱——向斜
(1)岩层形态:向下弯曲

(2)岩层新老关系:老-新-老 (中间新,两翼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3、地质构造——褶皱
(1)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 挤压力 ,使岩层发生 弯曲变形 ,形 成 褶皱 。 (2)世界上许多高大山脉,如 喜马拉雅山脉 、 阿尔卑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 等,都属于褶皱山脉。 (3)褶皱有 背斜 和 向斜 两种基本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3、地质构造——褶皱——背斜
背斜
褶皱
向斜
断层
地垒
地堑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块沿断裂面 岩块沿断裂面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相对上升
相对下降
两翼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地垒
地堑
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
1、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
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

2.2地球表面形态说课

2.2地球表面形态说课

《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稿融水中学郑莉莉一、说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解释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

从本条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成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来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一、说教材1、说课标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解释海陆分布及地表形态特征”。

从本条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的变化的成因分析,并能让学生从两方面来认识地表形态。

一是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是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进行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2、.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态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是自然地理中关于地形要素的重要内容。

对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选修的“旅游地理”的地质景观以及“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有着广泛的联系,起着很强的基础知识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②.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能用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③.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能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列表比较,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与表现形式;②.运用动画演示板块运动,更直观的去理解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③.通过对地质构造示意图的阅读分析,学会简单的地质构造类型的判断和构造地貌的分析。

2.2《地球面形态》课件 (共44张PPT)

2.2《地球面形态》课件 (共44张PPT)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ຫໍສະໝຸດ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剧烈释放形式。
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地震活动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看教材41页第二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源是什么?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2、外力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形式?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和固结成岩等。 3、各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如何?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分类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外力作 用的关系
来自地球本 内力 身,主要是 作用 放射性元素
衰变产生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外力 部,太阳辐 作用 射能和重力

在空间上是相互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盆 联系的,在时间 地,使地表变 上是同时进行的, 得高低不平 在一定的时间和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都 是 流 水 侵 蚀 作 用 形 成 的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侵蚀
河谷的一般发育过程----第一阶段
沟谷流水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 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 补给,沟谷发育成河谷。 发育初期的河谷集水面积较小, 横剖面呈“v”形。

(完整版)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完整版)2.2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2.2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35 更新时间:2009-11-11一、课标要求: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的对象是地貌,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和成因,地表形态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让学生更好理解内力作用的原理,掌握褶皱,更加清晰地解释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

三、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我将加入比较多的图片说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教材中关于山岳部分比较详细,我在教学安排时,只要由学生根据地质作用的知识解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4.举例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从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以流水和风为例,对比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欣赏由于不同地质作用形成的优美自然风光图片,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各种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认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通过了解地质构造对现实中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五、教学重点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六、教学难点地质构造的判别、绘制示意图及其影响。

七、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表格对比法、分组讨论法。

八、教学媒体自制电子课件和下载动画视频。

九、课时安排活动:分组讨论完成背斜和向斜的比较表褶皱的其本形态岩层形态地表形态未侵蚀地形侵蚀后的地形背斜向斜动画演示画岩层受力示意图(如下图)教师小结:地球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十、板书设计十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是自然地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我在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中重点介绍了地壳运动,分析了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阐述了两种运动的相互关系。

2.2地表形态第二课时教案

2.2地表形态第二课时教案

2.2地表的表面形态(第二课时)二)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岩浆喷出地表即为,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等多种火山地貌。

大地由于而快速震动称为,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和。

探索新知内力作用会引起地壳运动,我们到野外去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地壳运动的“足迹”。

这些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位、变形常常保留在地壳岩层中,成为地壳运动的证据。

如地表岩层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以看到往往是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

这些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阅读课本38页示意学生拿出一叠纸双手相向挤压,使其弯曲变形。

教师引出褶皱、背斜、向斜的概念。

师问:1、一般情况下,背斜、向斜形成什么样的地形?2、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有何不同生师对。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山岭,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那么,是否都是这样呢?请看动画。

断层是另一种常见的地质构造,它有地垒和地堑两种组合形态。

什么是断层,它通常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生观察形成过程,合作探究成因。

【总结归纳】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对地貌的影响原因褶皱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一般成山岩层向上拱起有时成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一般成谷岩层向下弯曲有时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师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风力、流水等外力侵蚀而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面成为山岭。

生)图中的地质构造是,其中A为,B为)A、B两处,岩性较坚硬的是_____________。

地球表面形态(二)教学案

地球表面形态(二)教学案

2.2 地球表面形态(二)教学案课型:新授课编号:015 时间:2014/11/3 主备人:张保华高一地理组第 11 周第 1 课时总第 10 课时备课组长:张风丽段长签字:【学习目标】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

【学习重难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使用说明】1.自学教材第36页到第42页,找出本课中的重点和疑难点并将其标记出来。

2.本学案中的【合作探究】部分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或由老师答疑解惑。

【学习时间】1课时【自主学习】7.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形成的关系:概念产生地形火山喷发岩浆喷出地表,是一种岩浆活动熔岩物质堆积形成火山锥、火山口,个别地方形成火山熔岩地貌(熔岩高地)地震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释放能量引起震动,是一种地壳运动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表现为地震裂缝、裂谷等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地形为____________;B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__;C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__;D处地形为____________。

(2)褶皱构造的地形往往是____________,断层构造的地形往往是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地面起伏判断地形类型,根据岩层形态判断地质构造。

B处岩层是连续的且向上拱起,判断为背斜,C处岩层断裂不连续,可判断为断层。

(2)褶皱构造是岩层受力弯曲,致使地面有的地方隆起,有的地方凹陷,形成山谷和山岭的地形。

断层是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层面发生显著位移而成的,上升的岩层成山,下降的岩块为谷。

[答案] (1)山岭背斜断层谷地(2)山岭和山谷陡崖或沟谷【活动提示】(教材P37)1.(1)印度洋板块向西北方向运动。

2.2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2.2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2.2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等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生能解释板块构造理论,了解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
-学生能描述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火山、岩浆侵入等。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观察与分析作业:
-学生需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地区,通过实地观察、收集资料或利用网络资源,分析该地区的主要地表形态变化及其原因。
-学生需完成一份观察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所选地区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特征、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图片,如喜马拉雅山脉、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通过对比分析,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接着,我择性地观看与地表形态变化相关的纪录片,并撰写观后感。
作业布置时,我会强调以下几点:
-作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作业难度适中,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供详细的作业指导和评价标准,帮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和完成质量。
-提供及时反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其地理素养的提升。
4.教学支持: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专业书籍、在线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机会,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知识点2.2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知识点2.2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

2.2地表形态的变化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1.地表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项目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运动旋转能和引力能,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球外部太阳能、重力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缓内外力作用的关系①同时进行,共同改变地表形态②在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1)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的过程。

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2)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地壳运动: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2)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六大板块。

(3)大板块内部还可以划分出若干小板块(4)各板块处于不断运动当中,板块交界处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稳定。

全球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大洋海岭地震带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宏观地形举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陆陆碰撞巨大的褶皱山脉、高原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陆洋碰撞大陆板块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大洋板块俯冲形成海沟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生长边界板块张裂洋洋张裂大洋中脊、海岭大西洋中脊陆陆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三、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褶曲:褶皱的基本单位(褶皱的一个弯曲)2.褶皱与地貌(1)形态上: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2)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3)地形上:一般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山向斜谷地形倒置:(1)背斜成谷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2)向斜成山原因: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保留成山背斜谷向斜山地形特点顺口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2.2地球表面形态(一课时上课用)PPT课件

2.2地球表面形态(一课时上课用)PPT课件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 喜马拉亚山脉
阿拉伯半岛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消 亡 边 界 生长边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六大板块示意图

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内部张裂,形成 狭长的裂谷。
板块运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板 陆陆 块 相碰
形成巨大的 山脉、高原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消亡边界
碰 撞 陆海
相碰
大陆板块形成 岛弧和海岸山 脉;大洋板块 形成海沟
南美安第 斯山脉, 太平洋西 部岛屿
消亡边界
形成裂谷、 东非大裂谷,
板块张裂 海洋、断层、 大西洋和红 生长边界
海岭

活动1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 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红海在慢慢变大,因为红海位于生长边界处, 红海在慢慢变大,最终会变成一个大洋。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6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复习巩固
1.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B
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4~5题。

【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 第二章 2.2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2 湘教版必修1

【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 第二章 2.2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2 湘教版必修1

2.2《地球表面形态》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及板块运动的两种基本关系(相互挤压碰撞、彼此分离)及对地形形成,变化的重大影响,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了解家乡的地表形态,认识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表形态是长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断变化的。

(2)通过读图分析,模拟野外考察、收集资料等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认识地质构造的类型,基本形态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2)通过对地表形态是长期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不断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新课标要求,根据教材内容,根据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一、地质作用1.外力作用(1)能量太阳能(2)主要表现: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2.内力作用(1)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2)主要表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2.板块内部稳定,边界活跃3.板块张裂(生长边界)陆上:断层、裂谷海上:海岭、海洋4.板块挤压(消亡边界)大陆与大陆板块:山脉大陆与大洋板块:海岸山脉、岛屿、海沟。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2)必修1.

高中新湘教版地理2.2《地球表面形态》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2)必修1.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

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教学重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3)教学目标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说出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从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及其边界,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主要地貌的形成。

2 2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2 2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2.2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实践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育。

3.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4.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①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②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教学难点:背斜、向斜及形成的主要地形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投影资料】资料1:1975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资料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启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蚀沟谷、风蚀 ①搬走地表沙 洼地 、戈壁、 尘、碎屑 裸岩荒漠 ②风速降低, 泥沙逐渐沉积
①风沙堆积,形 成沙丘、沙垄 ②沙漠外缘黄土 堆积,如黄土高 原
1.将下列地理事物与其形成原因连线 A、阿尔卑斯山 B、东非大裂谷 C、长江三角洲 ①断层 ②流水沉积作用 ③流水侵蚀作用
D、长江三峡
E、沙丘
背斜:山地、谷地 向斜:谷地、山地
2. 断层与地表形态
地垒:山地
地堑:构造盆地或谷地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石油、天然气: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地下水:储存于向斜构造盆地中;
有断层的地方
修建地下隧道:选择在背斜部位
水库、工程建筑:避免建在断层带上
采石:选择在背斜部位,工程难度小.成本低
安第斯山脉(南美)
eg: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 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
Ⅱ.两个大陆板块相撞-- 巨大的山脉
eg: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 要点:落实准确位置,并说出各位于什么板块之间?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落基山
安第斯山
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及非洲板块的 相互张裂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 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高大山脉 : 如喜马拉雅山等
看图思考: (1)日本群岛的形成 (2)落基山脉的形 成
日本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菲律宾海沟
安 第 斯 山 脉
结论:
板块挤压碰撞(消亡边界) A、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形成
高大山脉 : 如喜马拉雅山等
B、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形成
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等 岛弧:如日本群岛等 海岸山脉 :如落基山、安第斯山等
板块之间有哪两种相对运动形式?形成了哪两种板块边 界? 板块运动 边界类型
碰撞挤压 彼此分离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观看喜马拉雅山形成模拟动画, 思考: 1、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哪两个板块的运动有关? 2、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阿尔卑斯山
结论:
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碰撞
形成
隧洞的良好选址
地下水储藏区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 储水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
向斜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 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称为断层。
断层:岩层受力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
断层
地垒 :相对上升,多形成 高地或断块山,如 庐山、 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 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
•主要观点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 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为六大板块。 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内 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 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进入
读图思考: 1.赤道穿过了 6 个板块?
太平洋板块? 2.完全由大洋地壳组成的是__ 3.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属于 印度洋 板块?
沉积作用——沙丘,沙垅,黄土高原等
流水作用: 侵蚀作用——瀑布,峡谷,侵蚀山地,沟谷,黄
土高原千沟万壑,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 沉积作用——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冰川作用:侵蚀作用——冰斗、角峰、U形谷、挪威峡湾 海浪作用:侵蚀作用——海蚀崖、海蚀柱
堆积作用-------沙滩 沉积作用——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分布,形成冰 碛平原、冰碛湖(东欧平原)
西岳华山断块山
油 水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研究地质构造有何实践意义? 北
C
A
B
(1) A、 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哪一处? B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和储气构造。 (2)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 选择B处开凿,因为岩层向上隆起符合力学 处开凿?(提示: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 原理,不易塌陷,同时不易积存地下水。 方分析其可行性。 C处有断层,在此处建水库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震等地质灾害;另外断层破碎带还会造成水库漏水。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
板块碰撞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 板块张裂—— 海洋、裂谷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 褶皱与地表形态 海沟 岛弧 海岸山脉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资料1: 湖南株洲发现贝类化石 可能是扬子贝
东方网2012年6月1日消息:湖南省考古学家席道合, 对株洲市石峰区龙头铺镇井龙村发现的贝壳化石样品进行 考证,确定这是一种贝类的化石,而且很可能是扬子贝。
海洋
陆地
资料2:
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 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④褶皱隆起
⑤风力沉积作用
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
褶皱
断层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 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 造。
褶皱的地形 “透过现象看本质”
背斜 新
向斜
老 中间老 两翼新 中间新 两翼老
褶皱与地表形态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背斜 褶 皱 向斜 形态特征 地表形态 地形倒置
岩层受挤压 弯曲变形
陆地
海洋
想一想
这些千姿百态的地形是怎么形成的呢?
1
3
还是由于岁月的蹉跎不断变化所形成?
2
是与生俱来的吗?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相互关系 的影响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地表形 态是内 力和外 力长期 共同作 风化,侵蚀, 把高山削低, 用的结 搬运,堆积,把盆地填平, 果,内 固结成岩等 使地表趋于 力为主 平坦 地壳运动、 形成高山 岩浆活动 、 或低地,使 地表高低 地震等 不平
岩层上拱 常形成山岭 背斜成谷
岩层下弯 谷地或盆地 向斜成山
背斜:良好的储油、 气构造;铁路隧道。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 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水库坝址选择点

油 水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构造地貌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 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 造”,易于储油、储气
地 表 形 态
日本富士山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地 震 ↓
地 表 形 态
地震裂缝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相互关系:
侵蚀作用 侵蚀物
裸露岩石
固结成岩
风化作用
风化物
搬运
沉积
四、 外力作用与地貌
——风蚀沟谷,风蚀洼地,戈壁,裸岩 风力作用: 侵蚀作用 荒漠,风蚀雅丹,风城,风蚀蘑菇
罗布泊的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侵蚀地貌 流 水 作 用 ①冲刷坡面,形 成沟谷,例如造 成黄土高原千沟 万壑的地貌②瀑 布、峡谷是最强 烈的表现
搬运与沉积 ①搬运侵蚀后 的产物 ②流速降低, 泥沙逐渐沉积
沉积地貌 ①山前形成冲积 扇②河流中下游 形成冲积平原和 河口三角洲
风 力 作 用
红海的形成
思考: 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结论:
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形成
海洋 红海、大西洋
裂谷 东非大裂谷
返回
海上:海洋 eg:大西洋 ①、板块张裂-- 陆上:裂谷 eg:东非大裂谷 生长边界 ②、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Ⅰ.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海上:深海沟 eg:马里亚纳海沟 海陆交界处:岛弧或弧形列岛 陆地:海岸山脉 eg:落基山脉(北美)、
断层构造地带,由于 岩石破碎,易受风化 侵蚀,常常发育成沟 谷、河流、泉。
地堑 :相对下降,多形 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 番盆地、渭河谷地、汾 河谷地等
结论:
断层与地表形态
类型
形态
地形 高地或块状山
地垒 岩体相对上升
地堑 岩体相对下降 构造盆地或谷地
泰山
庐山 五老峰
汾河谷地
吐鲁番盆地
秦岭(华山) 2160米 西安 396米 渭河 渭河谷地
岩层形态新老关系
背 斜 褶 向 皱 斜 内老 外新 内新 外老

背斜山 向斜谷

背斜谷 (外力) 向斜山 (外力)
断层
1. 裂谷或陡崖(东非大裂谷、华 山北坡大断崖) 2. 块状山:华山、庐山、泰山 3. 谷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 断层构造地带常发育沟谷河流
(三)火山、地震和地表形态
火 山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