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中技师学院移动电商专业的开设及人才培养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摘要:2015年5月,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策略。
《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战略目标,提出了顺应“互联网+”潮流,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发展,建设“升级版”的中国制造业,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国家教育部公布了9个新增专业,人工智能技术服务是其中的一项,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服务。
由于人工智能专业开办时间较短,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文章从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职学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十分重视。
美国政府提出要“重返制造业”,并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上下功夫。
欧盟提出了“新的工业革命”,以推动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日韩也把智能机器人机器人列入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并制订了具体的发展规划。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是否能够把握住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契机,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将会影响到我国在全球制造领域的地位。
机器人行业属于“三高”行业,需要高科技、高人才、高投入,而我国目前很多公司仍处在“三低”的状态。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面临着人才大量短缺的问题,急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
数据表明,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每年增长20%-30%,而人才供给不足10%。
在此背景下,不少职业学校都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紧密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现状,密切联系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了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人工智能的意义(一)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工智能是21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代表,它使人类的生产力得到巨大的提升,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目前有关人工智能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它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上:首先,人工智能的一项重要意义是减少工人的体力劳动、简化繁杂的工作、提升自动化水平;第二,因为人工智能对劳动者的替代性作用,所以它可以弥补现有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使一部分劳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自身素质,并通过职业培训和其他教育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人工智能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行为习惯,还有人们的思考模式,这种思考模式将会导致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技术的发展能够渗透到各行各业,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尊敬的读者朋友们,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加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和意义。
作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旗帜性计划,中国制造2025旨在实现中国制造业由数量大、规模大向质量优、效益好的转变。
具体来说,计划旨在加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方面的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工艺水平;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可以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而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支持。
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他们对于技术研发、生产管理、工艺创新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涉及到改革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培养一支专业素质高、技术技能过硬的人才队伍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改革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对于实际技术技能的培养相对不足。
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合作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学习并进行实践操作,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各项技能。
此外,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项目实践和技术创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技术水平。
培养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旨在培养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术与管理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1. 具备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等方面的知识。
2. 掌握电商平台操作技能: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大型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等)的操作技能,包括商品上架、订单处理、售后服务等。
3. 具备市场营销能力:学生需要了解市场分析、市场推广、品牌策划等方面的知识,并能有效地运用到电子商务实践中。
4. 具备电子商务创新能力: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能够发现并解决电子商务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创新的商业模式。
5. 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学生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电子商务项目。
二、课程设置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商平台运营等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2. 市场营销课程:包括市场调研与分析、品牌策划与推广、网络广告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能力。
3. 创业与创新课程:包括电商创新与创业、电商项目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4. 团队合作与沟通课程:包括团队建设与合作、沟通与协调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有效沟通能力。
5. 实践教学:学生需要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电商平台的实操训练、市场调研与分析等,提升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三、实践教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将注重实践教学。
具体措施如下:1. 开设实践课程:学校将开设电商平台操作实操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大型电商平台,掌握订单处理、售后服务等技能。
2. 组织实践活动:学生将参与市场调研与分析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行业情况和市场需求。
3. 项目实践:学校将组织学生参与电子商务项目实践,例如组建团队,开展电商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中国制造2025中职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国制造2025中职教育的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者:丁晓燕于茜姜慧琳来源:《商业经济》2015年第10期[摘要] 中国制造业起步较晚,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伴随着共和国工业化进程发展起来的,且发展不均衡。
目前存在的专业界限过于明显、重显性技能轻隐性技能、办学形态相对封闭等问题,不利于复合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生产方式的变革。
为了适应中国制造2025时代的到来,职业教育就是要适时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采用“互联网+职业教育”服务平台,适应“机器换人”培养复合人才,打破专业界限、启动“专业+”模式,及时调整服务面向,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技术技能支撑。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B被誉为工业4.0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
世界各工业强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
美国的工业4.0是以信息产业为主的工业互联网;英国的工业4.0为制造2050规划;日本的工业4.0是智能化机器人计划;德国的工业4.0是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加互联网;中国的工业4.0是中国制造2025以互联网加制造业的发展规划。
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用35年的时间,由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
大体上分为三步走:到2025年,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到2035年,制造业整体上达到世界强国阵营中的中等水平;到2049年,也就是共和国百年华诞,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
有人说工业4.0是最后一次工业革命,谁占领了工业4.0的发展制高点,谁将获得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导权。
笔者就中国制造2025时代中职教育如何发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做以浅述。
一、中国中职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职教育的发展是伴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进程而发展的。
自1897年德国形成了历史悠久的职业教育体系以来,世界各工业强国职业教育方兴未艾,蓬勃发展,促进了工业科技的进步,创造了历次工业革命辉煌。
中国的职业教育同样是伴随着共和国工业化进程发展起来的。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究作者:游晴英来源:《中国民商》2019年第05期摘要:“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现工业制造强国的一个重要战略,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实现制造强国的基本保证,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的特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不足,提出“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完善培养体系,提升培养规模,以高技术技能人才为重心,以国家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为目标,更好的适应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7年一般课题: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探究(课题编号 GDGZ17Y074)研究成果。
一、“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背景和特点(一)“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现实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发达国家为了占据市场,为了增强竞争力,提出以创新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而发展中国家为了在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在不断加快经济和产业规划,投身到全球经济产业的再分工过程中。
为此,美国首先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紧随美国之后发布了《工业4.0》,日本发布以机器人产业为核心的《2014制造业白皮书》,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
目前,制造业已经开始慢慢地向发达国家的回流。
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凭借资源、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向低成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在制造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3D打印技术等,高科技术正在悄然影响着制造产业的发展,制造业的改造和升级需要更高素质和技术水平的人才,而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主要来源于高职院校,因此,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很重要。
当前就业形势紧张,很多企业更希望选择有经验的技能型人才,而大学文凭仅仅是作为毕业找工作的敲门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从事技术技能型工作,也要从低层做起。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再思考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再思考作者:冯利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2018年第4期0 引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多领域技术的跨界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发生深度融合,正在引起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全球制造业格局将面临重大调整。
而我国的制造业正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过渡,向价值链上游发展的一个转型时期。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制造强国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正是我国看准了这一历史机遇而作出的战略决策,毋庸置疑,“中国制造2025”是未来10年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
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职业教育教学必须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7年2月,“中国制造2025”配套实施文件《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出台,指南中也明确指出:人才成“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瓶颈。
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应肩负着有这一历史使命,特别是机械制造类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当下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思考、再定位,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1]。
1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新特点1.1 制造业发展不平衡,多种水平共存按制造强国综合指数来看,我国制造业处于第三方队,远落后于第一方队的美国和第二方队的德国和日本,我们要实现制造强国梦,唯有认清形势,找准方向,努力赶超。
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除了在区域方面即东西部制造业技术发展不平衡外,相同地区的不同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也体现出不平衡,即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在大规模制造机械化(工业2.0)阶段,部分企业处在工业自动化(工业3.0)阶段,也有极少数企业步入了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4.0)阶段。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旨在推进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升级,提升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而产品设计作为制造业的重要一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于推动中国制造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制造2025”是由中国国务院提出并推动实施的一项旨在推进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升级的战略。
该战略于2015年发布,旨在解决传统制造业所面临的技术装备滞后、创新体系弱、服务质量低等问题,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制造业将加大对高档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等现代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力争到2025年,使中国制造业整体技术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产品设计在中国制造2025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产品设计作为制造业的重要一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产品设计不仅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外观、功能和用户体验,更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在推进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过程中,产品设计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尤为重要。
传统的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主,辅以市场需求分析和创新意识培养。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产品设计领域所需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视野和创新能力,能够融合科技、商业和人文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推动产品的智能化、人性化和环保化发展。
四、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向为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需求,产品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1. 跨学科融合: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视野的产品设计人才。
除了具备良好的设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产品设计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商业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2.5+0.5”学制下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5+0.5”学制下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物流技术的不断提升,电子商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我国中职教育部门加快了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创新。
目前,我国中职教育采用的“2.5+0.5”学制已经初步建立,即2.5年的理论学习和0.5年的实习实训。
这一学制的实施为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有必要对“2.5+0.5”学制下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本研究将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实践案例,并提出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建议,以推动我国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在2.5+0.5学制下,如何更好地培养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2.5+0.5学制在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2. 探讨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模式,分析不同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和效果;3. 研究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4. 提出针对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发展需求。
通过对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旨在为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促进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电子商务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1.3 研究意义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当前电子商务行业的需求,通过研究中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满足社会对电子商务行业人才的需求。
助力中国制造2025开拓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助力中国制造2025开拓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当前,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着快速转型升级的大潮。
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促进制造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制造业强国的目标。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劳动力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因此,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助力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制造业升级的关键。
高职技能型人才是指那些在专门的职业学校或技工学校获得职业技能和工程知识的人员。
他们是具有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快速、高效地完成各种技术工作。
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高职技能型人才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是企业、行业技术升级的主力军,也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核心。
实现高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职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熟悉和掌握从事相应技术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和知识。
第二,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
培养高职技能型人才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开展多渠道的教育培训。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包括政府、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合作的职业教育联盟,通过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相关技术和行业知识。
第三,需要引进新的教育科技和智能化设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都将逐渐应用到生产实践和教育教学中。
职业教育机构需要积极引进这些新技术和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具有高科技产业发展要求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第四,需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中,需要加强就业服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政府、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合作,开展实习和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帮助。
此外,应该积极推进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认证,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机会。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作者:刘碧俊李萌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10期刘碧俊,李萌(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摘要]“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阐述了“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及“十三五”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仍存在的问题,结合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以食品设备自动化专业群为试点对象,开展校企合作,强化产教融合,提高“双师”能力,探索和实践了“校企互融五对接”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8-0026-02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并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它是立足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实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力争到2025年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现阶段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一)“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需要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人为本”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基础,创新驱动的根本在人,质量保障的根基在人,绿色发展的内涵在人,结构优化的基础也在人。
中国制造大而不强,核心是创新能力不强,实质是人才不强。
纵观工业革命的发展历史,发达国家的不断变革,最重要的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提升。
从最初的适应低技术经济发展的初中级技能人才转变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中高端人才。
技能人才,尤其是技术创新型和高素质人才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和重要基础。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与途径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与途径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地方高职人才培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五项基本方针,五项方针包含了“中国制造2025”的内涵与本质。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质量是实现制造强国的生命线,绿色发展是构建制造强国的重点,结构调整是构架制造强国的重要环节,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保障。
五项方针中,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质量保障的主体是人,绿色发展的基础在于人,结构优化同样在与人,所以,要坚持人才培养作为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础来抓。
对于地方高职院校来说,在生源下滑和生源多样化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教学模式改革如何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诸多问题表明,开展本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与途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二)课题界定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都进行了探索,很多专家学者也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关注与讨论,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理论上的探讨,在对各地区现实情况的研究不够深入。
因此,我们亟待了解各个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状,探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策略。
本文以随州地区为例,探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与途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国外研究现状“中国制造2025”需要相应的能够适应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力资源,而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在提升人力资源水平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表明,制造业国家战略的实施与职业教育发展密切,例如,在美国为了正兴先进制造业,于2012年发布了《振兴美国制造业》(Accelerating U.S. Advanced Manufacturing)战略计划。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研究
立符合现代化产业技术改革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首先, 各专业老师除了本身专业技术过硬以外,也需要有丰富的技 术应用实战经验,并且教学生涯中需要保持理论革新和实践 结合[2]。其次,教师团队建设方面,不仅需要学术能力较强 的专职老师,也需要引进各企业中的技术精英及骨干,结合 举办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吉林地区成熟的传统工业体系中具备 这方面珍贵资源,可以结合优化并加以利用。
【作者简介】 马杰(1972—),女,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物理教育。
发明与创新
11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 高技能人才 ·
“中国制造 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变革研究
马 杰
(四平职业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201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基于未来十年强国战略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其对于各产业制造技术提 出了高要求,对我国技术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意味着当代各教育机构需要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技能教学水 平,同时兼顾多方面人才素养培养,为输送现代化综合人才而努力。本文着重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和人 才变革形势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变革
参考文献 [1] 王永刚.“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
的路径[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6): 94-95,114. [2] 陈丽,张岩,耿月卿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数码 设计(下),2019(2):129. [3] 鲍薇薇.“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汽车技术人才培养模 式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9):70-71.
(二)根据产业转型调整教学结构 “中国制造2025”对传统工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因此吉林 地区职业教育机构应当充分消化产业革新方向,对传统职业技 术教学结构进行调整。如针对吉林地区发达的汽车制造工业, 可以增开新能源汽车、汽车智能交互等专业学科。同时在传统 汽车制造技能学科基础上,加入制造流水线信息化改革、新材 料应用等教学内容。 (三)改革教学考核模式和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重点应当是促进技术核心和实践相结合,吉林地 区职业学校在改革过程中可以与该地区丰富的产业资源结合。 具体措施为改革传统考核模式,结合当地各个企业工厂进行实 践考评,重视人才技能实操水平把控[3]。另外,需要与正在积 极转型的企业建立新型合作关系,实现职业人才输送和培训实 践双相结合。
“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对中职机电人才培养策略的思考
“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对中职机电人才培养策略的思考作者:许家豪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7年第12期[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政策文件的颁布,制造业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由自动化到智能化、由密集型的单一劳动力到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转变,而中职教育作为生产一线人才输出的主阵地,肩负着国家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使命。
以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中职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趋势,侧重论述专业技能人才在此背景下培养策略转变的思考(服务就业→产教特色→系统多样),从而改善人才培养的渠道与方式。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中职教育;时代背景;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 G71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216-01一、“中国制造2025”人才需求的内涵分析纵观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的经验,其核心为我国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为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积累了深厚的人力资本。
“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中提到“创新驱动、以人为本”,把创新作为全局的核心,把人才的培养作为发展制造强国的根本,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构成了最基本的人才队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
这支人才队伍,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主要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上进行创造性劳动。
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考(一)学校层面——坚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学校可以通过引进高学历人才,聘请行业人才,送教师参加培训、到企业任职,培养学科领航人等多种手段“请进来、重培养、走出去”,建立一支高学历、宽见识、高技能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
加大与企业行业的交流与调研,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建设现代化实训基地,协调一些企业骨干进入校园开设讲座,进入各实训基地帮助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行业意识,把握专业前沿动态;开通多渠道送培学生途径,与竞争力强的企业和学术水平高的高校加强联系合作。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奔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在国家工业转型升级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背景下,针对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分析我国现有工科培养模式,指出现有模式与工业转型之间的脱节,提出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要发挥应用型本科特点,适应工业企业需求,强调实践和理论结合,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工科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3页(P132-133,136)
【作者】张奔
【作者单位】三江学院 2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J], 刘梦竹; 王永鹏; 路大勇
2.基于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教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王静
3.新工科背景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林庚
4."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J], 廖卫红
5.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J], 苏芳;王晨升;李渊;王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2021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规划,其核心是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制造业是构建区域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高等职业教育又是培养制造业亟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发智能制造技术,以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使制造业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培养契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的高职计算机专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拓宽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渠道,又对智能制造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 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这给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发展带来新时代的契机。
智能制造工程是“中国制造2025”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实现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就必须储备大量具备制造业相关素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供应链优化,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
“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其核心是创新驱动,这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储备,如何培养具有较强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1.1 對优化培养结构的新要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从产业变化来看,低科技含量的传统产业将被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所替代,这一战略反映到从业人员队伍结构,呈现出对简易操作型技术技能人员的需求减少、对高级创新型技术技能人员的需求加大的总趋势。
从生产变化来看,制造环节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是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并注重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提升,要求一线生产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要具备对智能网络知识理解和运用技术能力,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要适应中国制造业走向高端制造趋势,必须将培养重心向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转移。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新要求
作者: 胡斌武;叶萌;朱静然;肖韩
作者机构: 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经营与管理
页码: 38-41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5期
主题词: “中国制造2025”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主要问题 新要求
摘要:职业教育能够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教育要顺应"中国制造2025"所引发的制造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规格、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人才培养规模、课程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优化,使职业教育更加符合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满足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研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径研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中国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全球制造业的巨头,中国一直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制造业向“中国智造”迈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培养工匠精神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任务,而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产业工人,承担着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旨在推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该战略的提出,得益于制造业整体实力的提高、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经济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制造业正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迈进。
这对于培育工匠精神,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工匠精神的培育,为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和重要的动力。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工匠精神是指在工作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工匠精神包括对工作的热爱、执着追求卓越、敢于创新和不断进取等方面的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是一种高度崇尚的职业精神,代表了对工作的尊重和敬畏,展现了对自我价值和对社会价值的认同。
工匠精神在制造业中尤为重要。
一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往往能够反映出其工匠精神的品质。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指引下,中国面临着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提高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
培育工匠精神对于提高中国中职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中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和问题目前,中国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技师院校跨境电商专业发展的解决方案
技师院校跨境电商专业发展的解决方案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跨境电商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新亮点。
为了满足跨境电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技师院校开始设立跨境电商专业,培养具备跨境电商知识和技能的人才。
然而,如何推动技师院校跨境电商专业的发展,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变革和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培养以及与企业合作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技师院校应该根据跨境电商行业的需求,合理设置相关的课程。
跨境电商涉及到跨国贸易、国际物流、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因此,课程设置应该覆盖这些方面的知识。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如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与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技师院校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
可以通过与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开设实践课程,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跨境电商项目中。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实习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和了解跨境电商行业的运作模式和工作要求。
第三,师资培养是技师院校跨境电商专业发展的关键。
为了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技师院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
可以邀请行业内的专业人士来授课,或者向电商企业派遣教师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
另外,技师院校还可以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技师院校应该与跨境电商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产学研结合。
同时,可以邀请企业代表来校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实时的行业信息和最新的发展动态。
此外,技师院校还可以引进企业的实际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技师院校跨境电商专业的发展需要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实践环节、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以及与企业紧密合作,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适应跨境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中技师学院移动电商专业的开设和人才培养研究提要:201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都特别强调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人才为本”指导思想指出要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
可见,职业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战略任务,更是把电子商务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摆在了重要位置。
随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移动电商因其快捷方便、无所不在的特点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主流。
而现阶段大多数移动电商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从传统电商企业转型而来,真正的移动电商专业人才十分匮乏。
加上区域经济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大力发展,移动电商的从业人员缺口非常巨大。
技师学院作为县域内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更应该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通过开设移动电商专业,真正培养企业需求、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全球化的进程,如今的网络技术不仅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更改变着人们的观念。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推进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
正是在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这一重大机遇时,“中国制造2025”计划浮出水面。
计划提出“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来引领和带动整个制造业发展”,提及的“互联网+”等热词都显示出电商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的重要地位。
在整个电商行业中,移动应用因具有快捷方便、无所不在的特点已在全世界蓬勃发展,成为电子商务的主流发展模式之一。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概念也应运而生,无不显示着移动电商正在成为电商主流的趋势。
2016年“双十一”天猫商城一天的成交量达到1207亿元,其中手机APP端的成交量更是达到了占比82%。
而在本县域内较大的电商企业,如欧诗漫集团,仅“双十一”一天的手机端销售量就超过了一亿元。
2015年开始入驻本县域的农村淘宝服务站,更是利用手机APP来帮助农户们完成销售和购物的需求。
“地理信息产业小镇”的建设,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的成立,都预示着移动电商产业的发展。
而目前大多数移动电商行业的人才都是从传统电商转型而来,专业的移动电商人才缺口十分巨大,社会对专业的移动电商高技能人才需求十分强烈。
职业类院校电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学习的是传统电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够很好的适应企业和社会的要求;移动电商行业又是发展十分迅速的行业,导致了课本上的知识往往都是滞后的;加上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失;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强、应用能力高、技术水平硬的移动电商专业化人才成为了现阶段职业类院校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电商课程开设早在10年前就已经成为国外一些职能院校的选修课程,而最近几年一些院校也开始在电商专业下开设移动电商的课程,但由于其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国外的移动电商以专业课为主。
国内的移动电商课程开设时间较晚,也是仅仅以辅助课程的形式开展。
近几年一些技工院校开始重视移动电商人才的培养,如广州市电子商务技工学校就开设了移动电商方向的专业班级。
许多社会电商培训机构也开设了专业性操作性更强的移动电商课程。
可以说在开设移动电商专业,培养高技能移动电商专业人才上,各大职业类院校都开始了自己的初步探索和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研究内容(一)、课题的预期目标1、能够完成手机APP软件的开发。
(基于H5技术)2、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能力,通过“leader”模式完成产品营销方案。
3、完成本地企业的综合考核。
(二)、研究内容1、课程设置移动电商专业涉及的课程较多,涉及的方向也很多,主要以移动电商营销和移动APP 开发为主。
开设专业主修课:移动电商营销、移动APP开发、图像制作、动画制作、商务网页设计与制作、微商运营实务等;专业辅修课: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客户关系管理实务、文案广告设计等。
2、人才培养(1)完善课程体系,编写校本教材。
移动电商的发展十分迅速,常常会有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营销理念诞生,造成了学校里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会有一定的落后和偏差。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编写适合的校本教材。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参与进来,达到更符合企业需求、社会需要。
(2)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专业化教师队伍。
引进和吸引本专业优秀人才从事移动电子商务实践教学,要大力拓展和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活动,在保证主干课程教学时间和内容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选送他们到公司开展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状况调研和实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分期分批进行系统培训。
邀请县域经济区内电商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定期进入校园讲座,传授行业新知识和新趋势。
(3)建立完善移动电商实训教室。
要进一步完善“移动电商实训教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多种移动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平台,使他们从大的环境到具体的应用有更直观的认识。
要进一步加大对实训室资金的投入,购置计算机网络设备、实践教学所需的软件和“移动电子商务模拟系统”,安装各种数据库和移动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工具,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4)以赛代练、以赛促学。
通过参加校内“面向人人”技能比赛、市级技能节比赛、省级电商大赛和移动电商大赛等各级比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指导老师也能通过比赛积累指导经验,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
3、一体化教学(1)成立校外实训基地。
深化与县域经济区内的企业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和“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方式,让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在实践过程中学会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实习期中,通过完成企业任务,企业领导和教师共同评分的方式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同时也要结合当地县域经济的岗位需求。
除了需要设计培养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内容之外,还要设计一定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内容。
(3)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
通过评价和管理,对教学内容、学生考核、教师培训、校企合作、实训室建设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控,把“教、学、练”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从中找出不足,不断进行完善。
四、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1、坚持严谨态度、教育科学发展观原则,认真学习“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严格按照研究步骤开展。
2、文献法、调研法、对比法、经验总结法相结合,多法并用,互相结合、优中选优。
3、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完善研究资料。
五、创新之处1、课程设置上体现县域经济相关岗位需求。
课程设置的问题上,除了学校内专业教师参与,还引进县域经济内的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的相关意见。
真正做到企业需求、社会需要。
2、课堂教学体验“移动电商”。
通过教室内安装无线WIFI的方式,在教室里实现移动端的实际操作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而不是只是用来玩游戏、看视频。
3、采用“leader”模式,开展教学。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内常见的“leader”模式开展教学,让各小组之间、各班级之间互相竞争,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赛事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师徒结对”方式。
由于参加的比赛内容上大多相同,一届学生可以参加两到三次比赛,所以通过“师徒结对”方式,由上届比赛的参赛者带新参赛者。
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同时可以快速的有效的普及训练方式和训练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人员分工(一)步骤(1)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布置课题研究任务,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明确各自的具体要求和分工;(2)调查分析阶段: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具体特点和课题的基本要求,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以及数据统计和资料整理等工作;(3)在汇总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大量查阅各种资料,综合研究。
(4)汇总各方面的教学成果,分工合作形成课题的总结报告。
(二)人员分工课题组长:陆泽峰主要负责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理论研究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组员:童红梅主要负责课题研究成果的审阅汇总组员:陈引华主要负责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及调研报告组员:钟加乐主要负责移动电商实训室的建设及教室内无线网的搭建七、研究经费预算研究项目:1、移动电商实训室建设及教室内无线WIFI的搭建2、教师培训及请校外专家讲座3、参加技能竞赛的费用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开展研究活动。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1、人员配备专业教师数量1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本科毕业生8人,双师型6人。
2、设施设备计算机机房4个,教学平台2个,平台和设备总价值120万元3、已取得的相关成就2016学年第一学期,我院15电商一班23人参加浙江省第十一届电子商务大赛,全员通过比赛获得了技能证书,其中高级工16人,技师证7人。
11月同样是15电商一班的3人第一次参加湖州市技能节电商项目组比赛,虽没有获得名次,但积累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