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初中生背诵资料
七年级下册课外《论语》背诵
七年级下册课外论语及翻译1.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2.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3.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4.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宪问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6.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译文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7.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8.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1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译文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11.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译文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12.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13.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14.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译文孔子说:“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15.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16.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17.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18.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译文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19.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20.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论语 初中必背
【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中小学生应该背会的论语
论语学而篇第一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â)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tì),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hào)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lâ),富而好礼者也。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篇第二2.1 子曰:“为政以德,譬(p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gǒng)之。
”2.2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完整版
《论语》十则复习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一、填空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5、子曰:“其恕乎!,。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由,诲女知之乎。
通意思是:3、是知也通意思是:三、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③知之为知之④是知也2、故①温故而知新②既克,公问其故3、思①思而不学则殆②见贤思齐焉4、任①任重而道远②仁以为己任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⑵不亦说.乎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⑸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⑥吾日.三省.吾身⑺为人谋.而不忠.乎?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⑼学而不思则罔.⑽思而不学则殆.⑾诲.女知之乎!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⒀见贤思齐...焉⒁择其善.者而从.之⒂士.不可不弘毅..⒃任.重而道远⒄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⒅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⒆其恕.乎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解释下列语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通‘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九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复习资料(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复习资料(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复习资料(语文版)第25课《论语》十则(背诵、默写)一、文学常识1、《论语》:先秦诸子散文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它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核心思想“仁”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著有《尚书》《春秋》等。
二、理解性默写(用原文回答)1、吾日“三省”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达观点相似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提倡做人要将心比心,宽以待人的句子: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对读书人的要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屈原实践了这个观点,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如何辨别“君子”和“小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6、如何才能成为“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相同观点的句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8、孔子的为官之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9、体现孔子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的句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0、体现孔子安贫乐道的句子: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三、解释成语1、见贤思齐: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言行,不要施加给别人。
3、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4、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
5、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
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
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四、读准字音三省(xǐnɡ)吾身不成人之恶(è)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从吾所好(hào)沂(yí)雩(yú)喟(kuì)恕(shù)五、通假字莫“通“暮“,傍晚。
初中论语十二则
初中论语十二则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人们一生的事业,只有时常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成果。
学习是一种快乐,通过学习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二、巧言令色,鲜矣仁一个人如果只会花言巧语,讨好他人,而没有真正的仁爱之心,那么这种表面的善良是虚伪的。
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我们应该注重与人交往,了解他人的情况,而不是只关注自己,不重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四、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了朋友我们才能感到快乐和幸福。
无论朋友是从远方来还是近处,我们都应该珍惜和他们的友谊。
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不拘泥于细节,他们注重整体,追求完美。
而小人则只顾眼前的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
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有知识的人不会迷惑,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虑,有勇气的人不会害怕困难和挑战。
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
八、有教无类教育是公平的,不分阶级和地位。
无论一个人的出身如何,只要有机会接受教育,就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价值。
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君子不与人争斗,但他们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正义和真理。
十、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注重整体,而小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他们只顾自己的小圈子,而不考虑整体。
十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习是一种享受,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感到快乐和满足。
十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自己知道的事情,要坦诚地承认,而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要勇于学习和探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初中论语十二则,是孔子的言行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
这些论语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我们现代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快乐,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
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摘要:一、前言二、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列表三、论语十二则的具体内容与解读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巧言令色5.吾日三省吾身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7.谨而信8.爱众而亲仁9.学文10.温故而知新11.贤贤易色12.朋友信之四、结论正文:一、前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背诵的部分被称为“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这些则论语是学习儒家思想的基础,也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参考。
二、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列表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巧言令色5.吾日三省吾身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7.谨而信8.爱众而亲仁9.学文10.温故而知新11.贤贤易色12.朋友信之三、论语十二则的具体内容与解读1.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温习,才能真正掌握。
反映了孔子重视学习的态度和巩固知识的必要性。
2.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体现了孔子的交友原则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3.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别人不了解自己时不生气,表现了孔子的宽容胸怀和修养。
4.巧言令色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花言巧语和讨好表情,孔子提醒人们要警惕这类人,因为他们的行为往往动机不良。
5.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每天三次反省自己,表现了孔子对自我修养的高度重视。
6.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这句话的意思是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体现了孔子对家庭伦理的重视。
7.谨而信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要谨慎,言行一致,表现了孔子对诚信的推崇。
8.爱众而亲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关爱众人,亲近有道德的人,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9.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
10.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得新知识,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11.贤贤易色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尊重有才能的人,不以外貌取人,体现了孔子的用人原则。
初一《论语》选背)
常见常用《论语》名言警句及译文学而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4.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能够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政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能够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部编)【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八佾(yì)1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能够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12.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初中必背
【求学篇】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解】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讲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贪图饮食的满足、居室的舒适(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知新)【讲解】温习已知的旧知识,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讲解】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立足与社会,四十岁时能通情达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岁时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岁能听的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已经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7.朝闻道,夕死可矣。
【讲解】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爱真理胜于爱生命)。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讲解】(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也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识)了。
9.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讲解】发奋时候竟忘记吃饭,快乐时候就忘记了忧愁,把自己就要老了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罢了。
”10.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
【讲解】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则原文及解析
论语十二则翻译及知识点原文和翻译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3.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5.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6.原文: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论语》十则(背诵)
《论语》十则(背诵)第一篇:《论语》十则 (背诵)《论语》十则(背诵)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里仁》•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公冶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在回也!”——《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雍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述而》•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述而》•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 ——《子罕》•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子罕》•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初中.doc
《论语》十则|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它(知识,指代不明),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望你,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自己,也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时习:时常地复习。
(3)学:学习。
(4)说:悦的古字,高兴,愉快的意思。
(5)朋:同门的师兄弟。
(6)乐:快乐。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y 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10)曰:说,说道。
(11)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12)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13)不:表判断。
(14)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5)自:从。
(16)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论语》十则第二则:为人处事翻译曾子曰:吾(w )日三省(xǐng)吾(w )身:为(w 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 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是否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时常复习了呢?重点字词解释:(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中考复习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一、整体把握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
“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中学生必背论语名言警句
中学生必背论语名言警句中学生必背论语名言警句(论语中的名言名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巧言令色,鲜亦仁!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1.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12.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15.朝闻道,夕死可矣.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17.放于利而后行,多怨.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22.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23.德不孤,必有邻.2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2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6.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2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3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36.子不语:怪,力,乱,神.3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2.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4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6.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也.47.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4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
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摘要:一、导语: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的重要性二、论语十二则的具体内容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孝弟为人之本4.君子成人之美5.巧言令色慎终追远6.道千乘之国7.弟子入则孝,出则悌8.君子之道费而隐9.君子素其位而行10.泛爱众而亲仁11.博学于文,约之于礼12.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正文: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深知学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诸多经典中,孔子的《论语》无疑是重中之重。
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道德和行为的典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学习初中必背的《论语》十二则,以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和人生智慧。
首先,我们要了解《论语》十二则的具体内容。
这十二则包括了孔子的教诲,涵盖了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方面面。
1.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更要付诸实践。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2.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我们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不断进步。
3.孝弟为人之本:这句话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只有具备了这个根本,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4.君子成人之美:这句话鼓励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帮助他们发挥长处,共同成长。
5.巧言令色慎终追远:这句话告诫我们,要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伪善的人。
同时,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6.道千乘之国:这句话阐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品质。
7.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在外面要尊敬长辈。
8.君子之道费而隐:这句话说明了君子的品质是内在的,而非表面的。
我们要学会修身养性,成为真正的君子。
9.君子素其位而行:这句话鼓励我们要安于本职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0.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爱心与尊重,提倡我们广泛地关爱他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11.博学于文,约之于礼: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在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注重礼仪修养。
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
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摘要:一、前言二、论语的简介三、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的具体内容四、学习论语的意义五、总结正文:一、前言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为初中生,背诵论语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论语。
二、论语的简介论语是一部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的儒家经典著作,共有20篇,492章。
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三、初中必背论语十二则的具体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有子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8.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9.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0.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四、学习论语的意义学习论语,不仅能提高我们的语文水平,更能让我们了解古代儒家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论语 初中生背诵资料
《论语》三十则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同“悌”,下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7、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同欤)?”译: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初中生必记《论语》
初中生必记《论语》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
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里仁》”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2子曰:"智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lè),仁者寿。
"14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必背《论语》60首
《论语》精选60则一、学而篇 10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译文]孔子说:“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我并不抱怨,不也是君子吗?”2. 有子曰:“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译文]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说:“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
”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1.3)[译文]孔子说:“满口是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装出和善的面孔。
这种人,心里是很少有仁德的。
(这种人不会有真正的爱人之心)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4)[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从多个方面检查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情尽到自己心力了吗?与朋与交往有不真诚的地方吗?老师传给我的学业还有没有熟悉的吗?”5.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6)[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面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对待友人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友爱,说话谨慎,守信用;对众人又广泛的爱,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些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还有余力,就去学习经典文化,不断提高自己。
”6.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
”(1.8)[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即使读书,也不会扎实。
做人重要的是讲求忠诚,守信用。
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
犯了错误就不要怕改正。
”7.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1.12)[译文]有子说:“人际间礼的应用,以做到和谐为可贵。
……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原则去办。
”8.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精选小学生初中生常用100句需要经典积累
《论语》精选小学生初中生常用100句需要经典积累1.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16)乎?人不知而不愠(yC∣n),不亦君子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默而识(Zhi)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6、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7、德不孤,必有邻。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10.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4、小不忍,则乱大谋。
15.道不同,不相为谋。
1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朝闻道,夕死可矣。
18、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以上为需要积累的常见语句)19、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20、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1、巧言令色,鲜亦仁!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行Wii也。
2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4、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5、君子周急不济富。
2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8、知(Zhi)者乐(始。
)水,仁者乐(炉。
)山;知(Zhi)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0、不愤不启,不俳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3、子不语怪力乱神。
34、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3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7、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三十则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同“悌”,下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译: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5、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7、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同欤)?”译: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
(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8、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9、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0、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1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15、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16、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17、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
”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1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同“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21、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
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22、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2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25、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2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27、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译: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
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
’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
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
’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28、子夏为莒(音jǔ)父(地名)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2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30、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
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