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讲解与例题:第2单元_第7课_五人墓碑记

合集下载

苏教版必修三中语文五人墓碑记苏教版必修

苏教版必修三中语文五人墓碑记苏教版必修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张溥 . 湮 没 . 缇 骑 . 溷藩 .. 詈 . 敛赀 财 . 逡 巡 . 盛 盛 大 . 盛 水 .
读音 pǔ yān tí hùn fān lì zī qūn shèng chéng
加点字 蓼 洲 . 皦 皦 . 傫 然 . 户牖 . 投缳 . 赠谥 . 扼 腕 . 当 当 道 . 恰当 .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技法赏鉴
(3)判断句 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用“为”表判断)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用“者也”表判断) ③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用“也”表判断)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用“也”表判断)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用“„„ 者,„„也”表判断) (4)定语后置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能不易其志”充当定语,修饰“缙绅”,后置) 7.积名句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读音 liǎo jiǎo lěi yǒu huán shì è dāng dàng背景助读知识梳理
2.识通假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有”同“又”) (2)独五人之皦皦(“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 (3)敛赀财以送其行(“赀”同“资”,资财,钱财) (4)颜色不少变(“少”同“稍”) (5)亦曷故哉(“曷”同“何”,什么)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2.碑记,又称碑志。是古代刻在碑上记事的一种文体。主要是人 物碑记,一般为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课文是 为五人写的碑记,主要 介绍了五人墓、碑的由来,记述了五人参与苏州暴动的事迹及被害 的情况,高度评价了他们的行为和献身的意义,抒发了对他们的赞 美之情,说明了写碑记的原因和目的。
5.辨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人皆得以隶 使之(像对待奴隶一样) . (2)名词作动词 ①去今之墓 而葬焉(筑墓) . ②以旌 其所为(表扬) . ③其疾病 而死(得了疾病) .. ④缇骑按剑而前 (上前) . ⑤买五人之头而函 之(用棺材收殓) .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训练:第2单元+五人墓碑记+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训练:第2单元+五人墓碑记+Word版含解析.doc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抶:笞打,鞭打 B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按照(法律) C .素不闻诗书之训.训:教诲,训诫 D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缳:绳圈,绞索 【解析】 B 项,按:追究,查办。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76722033】A.⎩⎨⎧①敛赀财以.送其行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①慷慨得志之.徒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C.⎩⎨⎧①则噪而.相逐②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D.⎩⎨⎧①死而湮没不足道者.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解析】 A 项,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凭借。

B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但。

D 项,都是代词,……的人。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76722034】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以至..于永嘉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⑤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⑥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⑦吴之民方痛心..焉⑧大阉亦逡巡..畏义A.①③⑤B.④⑤⑧C.②⑥⑦D.③④⑤【解析】④社稷:古今均指代国家。

⑤湮没:埋没,多跟抽象名词搭配。

⑧逡巡:有所顾忌而徘徊不敢前进。

①当道:古义为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义为路中间。

②以至:古义为到达;今义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③首领:古义为头颅,借指性命;今义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⑥颜色:古义为脸色;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

⑦痛心:古义为痛恨;今义为极端伤心。

【答案】 B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76722035】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④安能屈.豪杰之流⑤亦以明.死生之大⑥不能容于远近..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④/⑤D.①③/②/④/⑤/⑥【解析】①③名词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④动词的使动用法;⑤形容词作动词;⑥形容词作名词。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五人墓碑记

苏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五人墓碑记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
5.无义而生,不若有义而死。 6.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 7.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唐)王定宝] [(明)夏完淳] (陈毅)
8.一个人决意赴义时,那么他的头卖给刽子手就要卖 得值得。 [(法国)巴尔扎克]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
◎诗海拾贝 五 人 墓 [清]桑调元 吴下无斯墓,要离冢亦孤。 义声嘘侠烈,悲吊有屠沽。 阘冗朝廷党,峥嵘里巷夫。 田横岛中士,还敌五人死?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
“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当我再读这句 话时,已经感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人,不仅要活得有意义, 有价值;也要死得光荣,最起码要死得问心无愧,无愧于国 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
明末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他们网罗 党羽,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欺压人民,暴虐无道,形成了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首的东 林党人,主张开放言路、改良政治。天启六年(1626),魏忠 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 苏州市民群情激愤, 奋起反抗, 发动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的市民,市民首领 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
学,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遍,故名其书 家和文学家
斋曰“七录斋”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
◎人物颂歌 生死正义 在苏州市民反对“阉党”的暴 动中,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 周文元这五人“激于义而死”,他们 死得壮烈,死得重于泰山,使得有贤 士大夫“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使得 有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 为”。
栏目 导引
第二单元 号角,为你长鸣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课文主题素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课文主题素材

后山寻找合适的场地,预计新学期开课。
精选教育课件
3
据称,设立爬树课并不是“为了爬树而爬树”,厦门大 学设立爬树课的真正目的是教会学生一些特殊的逃生技能。 而技能这种东西,在当下的大学校园之中,无异于一件奢侈 品。我们的大学生,有世界一流的知识储备,有世界一流的 做题和考试能力,却没有足够多的逃生技巧。这不免算是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五人墓碑记》课文主题素材
精选教育课件
1
课内素材 在阉党横行霸道的年代,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百僚钳口, 道路以目,有操守的人都远走避祸,甚至有些人或卖身求荣, 或为虎作伥。在这个时候,五义士挺身而出,伸张正义,蹈 死不顾,声震全国,让敌人看到正义力量的存在,不敢进一 步镇压。从此,五位义士的传奇故事彪炳史册。
应用角度:“舍生取义”“正义的力量”“平凡与伟 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
精选教育课件
2
鲜活素材
多爬几棵树,少看几本书
厦门大学微博协会发微博称,厦大将开设爬树选修课,
在这门课上,可以教学生如何安全爬上任何树,并在上面自
由移动,甚至可以“在树木之间灵活穿梭”。记者采访了厦
大教授爬树课的老师,对方表示,目前已经开始在学校本部
精选教育课件
4
[热评] 教育的首要本取工作不是教会学生拿高分、不 是教会学生多读几本书,而是教学生如何更好地生存下去。 知识重要,技能更重要;安全知识重要,安全技能更重要。 在安全方面,我们显然还缺少许多具体的生存技能。因此, 多一些如爬树课一样的“雷人课程”,教育不至于成为“雷 区”。多爬几棵树,少读几本书,不会误导一代人。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掌握词类活用现象及判断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和区分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教学手段:学案、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业评价:1、一组罗宇杰、七组朱泓宇未完成学案,各扣1分2、完成得较好的组:2、4、5、6、8各加1分3、完成得最好的组:3(王诗雯、王良彬、罗佳妮、郑静)加2分六、巩固反馈:(1)“貌”:名词,状语,表面上(答“礼貌”错)(2)“疾病”:名词,动词,患疾病(3)“夜”:名词,状语,夜晚(4)“前”:名词,动词,走山前(答“向前”错)(5)“抚”:名词,动词,抚慰(答“安抚”也对)(6)“日”:名词,状语,每天(答“天天”也对)(7)“株”:名词,状语,用株连的方式(或动,动,株连)(8)“哀”:动,为动词,为······哀叹(9)“分”:名词,状语,按照职分(10)“道”:名词,动词,取道(11)“先”:形容词,名词,表率(12)“屈”:动词,使动词,使······屈身(13)“轻”:形容词,意动词,认为······轻,轻视(14)“前”:名词,动词,走上前(15)“重”:形容词,名词,重大作用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五人墓碑记》五、六段附:课堂演练①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草”“露”本来是词,此处作 _语,意为 _②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本来是词,此处作 _语,意为 __③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本来是词,此处活用为 _词,意为 __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本来是词,此处活用为 _词,意为 ____ ____⑤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序”本来是词,此处活用为 _词,意为 ______⑥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3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3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3一、课题导言: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

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二、学习任务:1.丰富词汇,充实词语仓库,正确、清晰、连贯性地使用文学语言,提高文学语言的使用能力。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文学知识,提高文言文与鉴赏能力。

①走近大师: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

②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③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

④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⑤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⑥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人文情怀。

3.培养兴趣,提高议论性作品的写作能力。

三、过程和资源:第一课时准备阶段一.入课程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明朝末年的相关图片二.印发本课相关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课文详细解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课文详细解析

《五人墓碑记》课文详细解析
1. 第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强调字词:当道除旌去今之墓而葬焉疾病皦皦
强调句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这两段的写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们,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门”,最后用对比手法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而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

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作者叙中有议,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 第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这两段以叙述为主,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

强调词语:先仆抚私人然颜色函
3. 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

第5段共有三层,依次用反问、设问、双重否定句作结,层层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

先将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

第6段用“高爵显位,一旦抵罪”与五人之死对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强调词语:编伍缙绅视暴谥隶屈明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 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

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19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19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19教学过程一、导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启发我们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追问和探寻,但是历来生死并提,佛教讲有生有死、不生不死、方生方死,虽然古人讲“生死由命”做出漠不关心、消极应承的姿态,但毕竟人事可为。

人有为何而生的困惑,当然就有为何而死的争论,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是钟情之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报国之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捍卫自由之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献身信仰之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孟子认为“死有贵于生者”,我们该怎么选择,该有怎样的生死观呢?我们来看看张溥的见解。

二、作者见教材注释。

另补:①张溥,所读书必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才止,因而把读书之斋取名“七录斋”。

以示人一己百之精神。

②魏忠贤,自幼狡黠无赖,目不识丁,因在一次赌博中输掉,为赌徒侮辱,一气之下自宫,21岁被选入宫,善于巴结,后因与明熹宗乳母相好,逐渐夺取宫廷内务大权。

当时的明熹宗生性好玩,他便投其所好,大搞内操,紫禁城锣鼓喧天,大臣进谏都被拒绝。

明熹宗喜欢木工油漆之事,从早到晚制作器具,他此时有意奏事,弄得明熹宗很烦,趁机操权。

慢慢形成阉党,尽杀异己。

权势登峰造极,为讨好他,全国各地建了不少生祠。

嚣张五六年后,明熹宗死,崇祯即位,削去官职,贬往凤阳,又改逮捕治罪,他上吊自杀。

三、落实基础⑴一读(自由朗读),用圆圈画出文中除了“是以”“得以”还含有“以”字的句子。

明确:①连词:表目的,来;②副词;表修饰,而;③介词:把;④连词,表原因,因为。

⑤介词:凭借,用。

⑵二读(自由朗读),用三角画出文中除了“至于”“于是”还含有“于” 字的句子。

明确:①表被动;②介词,在某地,在某时;③介词,向;④介词,对,对于。

⑶三读(默读),用方形画出文中除了“既而” 还含有“而”字的句子。

苏教版语文高一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3

苏教版语文高一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课件 苏教版必修3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
人物
时间
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
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 起因
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
堪,抶而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发展
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高免潮。既 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 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 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结局

詈骂中丞,谈笑以死
慷慨就义
者 也
头断悬城,色不少变
贤者发金,脰与尸合
五人为何而死?
五人者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周顺昌,号蓼洲,明天吴县人。为人正直、 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由于不满于阉党当道,在 与他人谈话中,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 于是被革职。由于其清廉,在被革职回老家时, 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罢官后,阉 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 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作文送他,其中有赞 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魏忠贤的爪牙与 别人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 因此被逮捕。至京,虽被拷得体无完肤,仍痛骂 魏如故,后死于狱中,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 得昭雪。
面•,明自末内政阁治六部状至况四和方复总社督、巡抚,都有人甘当魏忠
贤的死党。张溥等人痛感“世教衰,士子不通经术, 但剽耳绘目,几幸戈获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长 郡邑不知泽民”,所以联络四方人士,主张“兴复古 学,将使异日者务为有用”,因名曰“复社”(陆世 仪《复社纪略》)。复社的主要任务固然在于揣摩八 股,切磋学问,砥砺品行,但又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 以东林后继自任,主张“蠲逋租,举废籍,撤中使,止内 操”(吴伟业《复社纪事》),反映着“吴江大姓” 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与这一带市民阶层的斗 争相呼应,因而具有相当广泛的基础。它的成员主要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_五人墓碑记_word版有答案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_五人墓碑记_word版有答案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_五人墓碑记_word版有答案五人墓碑记本课话题——责任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五义士大义凛然,不畏强暴,舍生取义,名垂千古。

为了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毅然临刑,他们的行动,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精神被后世景仰。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6层楼房,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

20世纪末,也即那座叫作“景明大楼”的楼宇在漫漫岁月中度过了80个春秋后的某一天,它的设计者远隔万里,给这一大楼的业主寄来一份函件。

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在1917年所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80年前盖的楼房,不要说设计者,连当年施工的人,也不会有一个在世了吧?然而,至今竟然还有人为它的安危操心!操这份心的,竟然是它的最初设计者,一个异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托尔斯泰2.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3.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4.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歌德5.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林肯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逆阉.( ) 皦.皦( ) 敛赀.( ) 溷.藩( ) 逡.巡( ) 投缳.( ) 赠谥.( ) 户牖.( ) 冏.卿( ) 【答案】 yān jiǎo zī hùn qūn huán shì yǒu jiǒ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独五人之皦皦( )(2)敛赀财以送其行( )【答案】 (1)“皦皦”通“皎皎”,明亮的样子(2)“赀”通“资”,钱财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 )发.其志士之悲哉( ) (2)徒⎩⎪⎨⎪⎧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3)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 (4)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其辱人贱行.( )敛赀财以送其行.( ) (5)按⎩⎪⎨⎪⎧缇骑按.剑而前( )按.诛五人( )以一平板按.其面( ) (6)被⎩⎪⎨⎪⎧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将军身被.坚执锐( ) (7)望⎩⎪⎨⎪⎧三月之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登轼而望.之( )深失所望.( )(8)除⎩⎪⎨⎪⎧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爆竹声中一岁除.( ) (9)于⎩⎪⎨⎪⎧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10)之⎩⎪⎨⎪⎧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四海之.大(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 )佯狂不知所之.者( ) (11)以⎩⎪⎨⎪⎧以.旌其所为(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谈笑以.死(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12)其⎩⎪⎨⎪⎧以旌其.所为(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答案】 (1)动词,拿出/动词,发动/名词,头发/动词,抒发 (2)名词,指同一类人/副词,空,徒然 (3)动词,比较/动词,看,端详 (4)名词,品行/名词,品行/动词,走,上路 (5)动词,用手压或握/动词,追究,查办/动词,按压 (6)介词,表示被动/动词,遭受,蒙受/动词,同“披”,穿在身上(7)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动词,盼望/动词,遥望,远望/名词,希望 (8)动词,清理,修整/动词,授官/动词,清除,去掉/动词,逝去,过去 (9)介词,被/介词,向/介词,在/介词,对于 (10)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动词,往,到 (11)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因为 (12)代词,代指五义士/代词,指自己的/指示代词,那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今义:路中间。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精品课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精品课件

抗阉党的斗争。明末,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天
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
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
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
身投案,英勇就义。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
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
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
精选教育课件
12
重难点解析
问题探究
探究一 【提问】 1.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
《五人墓碑记》是一篇墓碑记。这种文体,通常是 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出身。经历、生卒、年寿及其 子孙的大概情况的。如果按照这种文体的一般写法,那 就容易写得平淡无奇,立意不高。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 ,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 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陶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 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对这场抗暴斗争 给予了高度评价,实际上为这场斗争做了个总结,这就 是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
第6自然段的开头“由是观之”,承接第5自然段 的议论并进一步展开。
精选教育课件
10
4.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第一、进步性:
(1)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
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
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
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2)张溥领导的“复社”,
精选教育课件
2
1 学习目标 2 整体感知 3 研读课文 4 重难点解析 5 课文小结
精选教育课件
3
学习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 论述的方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五人墓碑记》
“激于义而死焉”。
写为五义士建立墓碑的由来和目的。
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 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 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 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
第二段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 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 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 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 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合作释疑
第二段议论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凡富贵之子 , 慷慨得志之徒
对 比
死而湮没不足道
五人
曒曒
突出五人光明磊落不同寻常
解决第三节中的文言知识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 士先者,为之声义,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 仆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 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 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 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预习检查,掌握注音字的读音
liǎo dài
蓼逮
tí chì
缇抶
jìn

yān yān
阉湮
cí jiǎo zī

皦赀
hùn lěi lì
溷 傫詈
shì huán qūn
谥 缳逡
jì yǒu pù
骑 牖暴
第一节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 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 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 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6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6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5教学目标1、常识:○1、碑记;○2、张溥;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3、了解文章结构;4、艺术借鉴:○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2、对比手法的作用;○3、精练传神的语言;5、人文熏陶: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2、艺术借鉴;3、人文熏陶。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常识:○1、碑记;○2、张溥;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教学程序一、导入五人墓林云风五人埋骨处,客过每停舟。

姓氏闻鸢阙,精灵傍虎丘。

宦官应敛迹,缇骑尚含愁。

若不锋端死,空成侠少游。

注释:客过:指旅客经过。

鸢阙:指朝廷,(鸢yuān)。

精灵:指五义士的英灵。

尚含愁:指缇骑还心有余悸。

锋端死:指为正义斗争而死于奸宦刀下。

二、题解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

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

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

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

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三、张溥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太仓)人。

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张溥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富于正义感。

崇祯二年(1629),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统,结交社会上有气节、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他们激烈批评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讲解与例题:第2单元第7课五人墓碑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讲解与例题:第2单元第7课五人墓碑记

7五人墓碑记■课前fjg及曼警KEQIA N Y UXIDA OX UE(I熄导航::::::::::::::::1 •能够准确理解“为、发、除、徒、当”等实词的含义,及“之、焉、而、以、于、为、其”等虚词的用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3 •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并能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读::::::::::::;:::1.连线作者张溥(1602 —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

他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

他的散文具有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豪放、直抒胸臆的特点,著有《七录斋集》。

2.探寻背景课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奋,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做助导练1.识字注音(1)重点字张溥(p u)缇骑(t况傫然(I e)i 詈(I X 谥号(sh)皦皦(ji d)o 抶而仆之(ch )户牖(y oU缙绅(jnsh e)敛赀财(z )溷藩(h tn f a)投缳(hu m)湮没(y a n(2)多音字[前仆后继(pii)仆仃卜人(pb)2.字形辨认j佯(佯狂》{徉(徜徉):详〔详细〉,盛大(sheng):盛水(cheng)=(暴雨(bao)暴'暴丁•朝廷3心)『蓼(蓼洲)[稷(社稷)(廖(塞廓)(谡(马谡)3.通假字(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同“皎皎”,明亮的样子)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14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14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14教材简析《五人墓碑记》是第三册课文最头痛的一篇课文。

含混晦涩难懂难教。

必须在反复朗读、字词疏通的基础上(起码要自习一课时),学生才有点“感觉”。

本文的教学,可以由一个“义”字引出,由一个“义”字结束。

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与“义”字相关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1、明确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通过对比论述突出五人之伟大。

二、教学过程1、导入“生得伟大,死得光荣”这是毛泽东对……的题词,历史上很多人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从历史客观角度对下面人物死亡意义的评价(为忠?为义?为孝?为爱?……)方孝孺-腰斩(灭十族)袁崇焕-凌迟刘和珍……袁崇焕的行刑场面极为惨烈,明末散文家张岱的《石匮书后集》有详细记载:“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

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

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据史料载,在行刑过程中,袁崇焕长叹不已,虽然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看得我心如刀绞。

更看得我浑身冷气。

袁之忠,袁之惨,先搁在一边。

我想到的是这些民众之愚顽,之兽性。

那些一哄而上争噬其肉者,哪个不是自称爱国?鲁迅也以“看客”“奴性”批判民众之愚顽。

而今天学习的《五人墓碑记》却如一块丰碑立在我们的心坎。

2、朗读纠正读音。

明确哪个段落属于“记叙、议论、抒情”(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

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

第一段在扼要记述五人的死因及树立墓碑的缘由之后,发出了“呜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赞叹,由记叙而带出议论,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对五人之死的评价: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

然后追叙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段)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四段)。

苏教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辅导-五人墓碑记-课文解读1

苏教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辅导-五人墓碑记-课文解读1

主题深刻,手法娴熟——《五人墓碑记》主题思想、表现手法课堂探究师:《五人墓碑记》是张溥为五位普通的平民百姓树碑立传的文章,请问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学生甲: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师:如果用一句名言来概括,应该是?学生甲:清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那么,作者的这一主题思想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学生甲:通过记叙五位普通平民百姓的斗争史实来表现的。

文章第三、四、五自然段作者以大量的笔墨叙述了五人的英雄事迹,从而刻画了他们鲜活而富有正义感的形象,尤其他们临刑前“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的细节描写,更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倾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乙:甲同学说得很好,但是还不全面。

师:可以补充一点吗?学生乙: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恰切地融进了抒情和议论的感情色彩。

如,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熔抒情、记叙、抒情于一炉,画龙点睛,突出主题,指出五人斗争及其牺牲的意义,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

可见,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是作者传递“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一主题思想的主要手段。

正如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所言:“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

当与太史公《伯夷》《屈原》二传,并垂不朽。

”学生丙:乙同学说得很精彩,但我认为,除此之外,作者在行文中还成功地运用了层层对比和映衬的手法。

作者为了突出五位平民英雄的行为,层层运用对比的手法加以表现,把人物的特点描绘得更为突出鲜明,把作者的爱憎表现得更为分明,把主题思想渲染得更为突出。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

学生丙:首先,作者在第二段中,用“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病死,与“草野之无闻者”的就义进行对比,这是生死意义的对比,前者无闻映衬了后者壮烈。

其次,作者在第五段中,用“易志”的缙绅,与“蹈死不顾”的五位义士进行对比,这是大与小的对比,地位高而品行小,地位低而义气高。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问题探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问题探究

《五人墓碑记》问题探究
1.本文中记叙与议论是怎样融合的?
探究:本文有叙有议,先叙后议,一、二两段叙事(五人墓缘起、斗争事迹),三段评议五人死后的重大意义,但叙中有议,议中有叙。

一段叙述了五人墓缘起后,插入一段议论,赞扬“五人之皦皦”,然后接叙五人斗争的事迹,三段在称赞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后,接叙“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事,以论证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议论随叙事内容而发,事实随议论的需要而叙述。

从二者关系看,叙五人事迹是基础和根据,而议论使五人事迹益见光辉,相辅相成,统一于“义”这一个纲领之下,有机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文中是怎样用对比手法来表达中心的?
探究:本文多次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把士大夫中那些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的庸人和五人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皎如白日;把大阉之乱时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对比,反衬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高风亮节;把高爵显位的各种辱人贱行和五人事迹对比,反衬五人死义的重于泰山。

此外,还从反面想像五人不死于义而“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的无意义,以表明
五人死得其所。

通过反复对比,使五人慷慨就义的精神十分鲜明突出。

应该说,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是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既有侧面对比,又有正反对比。

不仅在记叙中运用对比,而且在抒情议论中也运用对比。

不仅在一段落中运用对比,而且在段落间运用对比。

作者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对比,很好地突出了中心,取得了相辅相成的艺术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五人墓碑记1.能够准确理解“为、发、除、徒、当”等实词的含义,及“之、焉、而、以、于、为、其”等虚词的用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并能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

他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

他的散文具有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豪放、直抒胸臆的特点,著有《七录斋集》。

2.探寻背景课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奋,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1.识字注音(1)重点字张溥.(pǔ)皦.皦(jiǎo)敛赀.财(zī)缇.骑(tí)抶.而仆之(chì)溷藩..(hùn fān)傫.然(lěi)户牖.(yǒu)投缳.(huán)詈.(lì)缙绅..(jìn shēn)湮.没(yān)谥.号(shì)(2)多音字2.字形辨认3.通假字(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同“皎皎”,明亮的样子)(2)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1)慷慨..得志之徒古义:胸怀大志,义气豪放。

今义:①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②不吝惜。

(2)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痛恨。

今义:极端伤心。

(3)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古义:神情。

今义:①意志及气概;②志趣,性格;③任性的情绪。

(4)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古义:脸色。

今义:①色彩;②严厉的脸色或行动。

(5)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心腹、党羽。

今义:①指个人和个人之间;②非公家的。

(6)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指头颅。

今义:为首的人。

(7)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十分,很。

(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品行成为。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6.词类活用(1)抶而仆.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2)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3)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4)其疾病..而死(名词活用作动词,生病)(5)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墓)(6)以旌.其所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表扬)(7)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棺材收殓)(8)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名词活用作动词,抚慰)(9)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明)(10)缇骑按剑而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前,走上前)7.特殊句式(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5)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6)断头置城上(省略句)(7)谁为哀者(宾语前置句)(8)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1.《五人墓碑记》第一段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提示:按照碑记的格式,一般说来往往是先叙述五人的姓名、籍贯、职位等,但本文却由“死”写“葬”,由“葬”而写“立石”,这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写法。

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开头,一方面提挈全文,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留下了“五人”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悬念;然后用“呜呼,亦盛矣哉”这个充满激情的赞颂句收束上文,开启下文。

2.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

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提示:对比内容: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死而湮没不足道;五人——皦皦。

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3.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

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提示:周公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

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而仆之”“噪而相逐”,三个动词“抶”“噪”“逐”。

就是这样三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爪牙。

“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

文章寥寥数语,既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

无论是“抶而仆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

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4.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

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

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

分析全文是如何围绕“义”这一核心展开内容的。

提示:“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是全文的关键。

文章开篇说明五人之死的原因是“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接下来,文章叙述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赞扬五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第5、6段)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即“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总之,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

2.本文是一篇墓碑记,作者构思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什么?它与其他墓碑记有什么不同?提示: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它通常叙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而本文与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首先,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高度评价。

其次,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贯穿全文始终。

2.怎样理解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正义行动及作者的生死观?提示:五位平民因周顺昌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当时周顺昌被逮时,苏州市民“哭声震动天地”,对阉党爪牙“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巡抚毛一鹭吓破了胆,躲进了厕所。

五位英雄受刑时“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他们生于编伍之间,为了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博得了苏州人民的爱戴,“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同社诸君子为他们作记,颂扬他们正义行动的重大意义。

作者还把“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曾受过经书之训而在大阉之乱中变节易志的缙绅们,阉党中的一些一旦抵罪,或逃脱,或剪发杜门、佯狂失态者这几种人同五位平民英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生死观。

作者热情歌颂英雄们的正义行动,称赞英雄们的高风亮节重于泰山,与日月同辉。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各有哪些?提示:要注意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

应结合文章主旨,与那个时代对比分析进步性;要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认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

进步性:观点一: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的政治立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积极、很可贵的。

观点二:张溥领导的社团,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提出诗文应反映时政,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

《五人墓碑记》实践了这一思想,成为明末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

这种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时代局限性:观点一: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更为崇高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观点二: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之出”以挽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观点三: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但也流露出对他们“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人皆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等级门第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性。

1.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从全文看,文章前四段侧重记叙,第五、六段侧重议论。

但各段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2.多方面对比。

课文中有四处对比:(1)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2)第五段,把阉党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进行比较;(3)第六段,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进行比较;(4)第六段,把假设五人没有死于义而是“尽其天年”而终的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正反对比,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导练目标正反对比手法本文通篇运用正反对比手法,突出五义士的“死义”精神,歌颂他们高尚的人格。

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叙事性的短文,300字左右。

创意激活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