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
专题0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主干梳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君权和相权1.调整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
(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1)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势力。
(2)唐代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1、汉初——王国问题⑴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⑵解决:景帝平定叛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隋唐——藩镇问题根源:唐中后期在地方增设许多节度使,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局面。
3、宋朝——解决藩镇问题⑴分割地方军权:第一,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三衙掌握统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第二,扩充中央禁军,守内虚外;第三,派文臣做地方长官;⑵分割地方行政权:设通判对各州郡地方行政长官实行监察;⑶分割地方财政权: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
⑷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分裂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但造成了“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
4、趋势: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形成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2.(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
2.察举制(1)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官。
(2)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2)影响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保 证了皇权独尊 ________。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 沿袭这种制度。 【特别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 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 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 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2)影响:造成“安史之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 ____________局 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 (1)问题: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 弱了中央集权。 (2)解决: ①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________ 。 中央禁军 通判 监督。 ②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________ ③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3)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 ②加强了____________ 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归纳总结】 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规律:(1) 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 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3)科举制逐渐 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 响。
第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汉至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拓展探究] 问题一 综合三则材料表明宋元明时期,中央机构的调整 都是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继承和发展,说明了隋唐创立的三省 六部制对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深远影响。据所学知识,分析归 纳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提示 1.特点 (1)相权三分,强化皇权: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 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 识 点 梳 理:
一、中央集权与中枢权力 体系的演变 二、选官制度
三、监察谏议制度
知识点梳理:
一、中央集权与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演变 西汉 唐 宋 元 (2)、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秦朝: 2.汉朝: 3.隋唐:
①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 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 ② 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2.特点: 维护其阶级利益。 ①以皇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 战国法家思想的影响。 ②宗法关系渗透到政治制度的建设。 ③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人治高于法治。
④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⑤制度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儒家思想是其理论基础。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 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 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 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方, 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 循环…… 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 更加强。 因此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治国变成了治官,治官变成了集权,而 集权则又导致了冗官冗吏,腐败丛生,国亦难治。这种不断的转移与 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动的基本规律。
四次循环都使中枢机构原有权力下分散,皇权加强。
问题:指出秦朝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规模“循环”, 结果是否如其所言?
第一次: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 第二次:宋代以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第三次: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内阁制形成。 第四次:清朝雍正帝增设军机处。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2)内阁制度。 ①内阁的出现: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设 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出现“内阁”, 后来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②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 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清朝。 (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 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 ①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②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 大臣跪受笔录。 (3)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 对抗。 (2)措施: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 恩令” 。 (3)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宋朝。 (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
(2)作用。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 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 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图解历史] 古代重要选官制度
要点一
从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史料一
(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
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史料二
《朱子语类》云,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
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 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 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史料三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
总理郡政……其赋役、 钱谷、 狱讼之事, 兵民之政皆总焉。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2.君主专制的演进 时期 西汉 魏晋 南北 朝 隋唐 概况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要身边做侍从、秘书 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中书省 、门下省体制 形成尚书省、_________
(3)选择:对于清代军机处设立的目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4)思考:(2012·课标全国,29,改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清朝设立军机处。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可归纳为“一废、二设、走极端”
宰相制度和内阁的区别
宰相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总领行政,参与决 策,有属官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 议 制约皇权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1)背景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决定。 _________________ 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①时间: ______ 雍正 帝时。 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2)建立 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传达诏令。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 相,相权一分为三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_________ 参知政事 、 设_________ 宋代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元代 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时期 汉朝 概况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选用官吏采取_____________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 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Βιβλιοθήκη 魏晋南北朝隋朝 唐宋元
高三历史一轮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
权。
• (3)影响: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 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相 权进一步削弱。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 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4.宋朝:设立 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 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 三司使,分 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大权由皇帝总揽。
• (3)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 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
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
[轻巧识记]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1)中央制度创新
• ①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 以削弱相权。②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
• (2)最终结局: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
[归纳概括]古代宰相制度兴废的演变历程
• (1)演变历程
• ①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 理繁杂的事务,由此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宰相制度。
• ②汉代因袭秦朝官制,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 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东汉 光武帝进一步扩大“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宰相职权也 由决策、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演化为执行机构。
• 【答案】 D
•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
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 1.宰相制度的废除
• (1)过程:1380年,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 丞相,以六部
分理全国政务。
• (2)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进 一步加强。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应用 应用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 应用 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 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 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 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 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汉初仿秦实行 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元帝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 隐时现。 (3)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 。唐中 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 集权。
6
(3)影响 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 宰相制度 被废除。 ②皇帝集 决策权 和 行政权 于一身,君主专制 进一步 加强。 【思考感悟 思考感悟3】 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否意味着相权从此就 思考感悟 消 失了?为什么? 答案 否。相权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相权与 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只要皇权存在一天,相 权也必然存在一天。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尚书的权力 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也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11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 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 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封国制确立于西汉初期与郡县制并行;行省制是元朝地 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 用,但后期其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 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 积极作用愈益明显。封国制实质上是分封制的封建化运 用,不利于加强地方管理。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 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 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 了初步基础。
全国统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
这种做法 (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解析:据材料中“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 “位卑权重”等信息可得出以监察机关、御史中丞的低官位,但具有重权,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虽然位低,但是权重,不存在阻碍监察职能的发挥,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腐败”问题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地方势力膨胀的情况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答案:A2.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说明( )A.秦朝郡县制削弱了中央集权B.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唐朝安史之乱导致藩镇林立D.西汉郡国并行制达到了目的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官由皇帝任免,“有叛人而无叛吏”,避免了地方割据的局面重演;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出现“有叛国而无叛郡”;唐玄宗时期设立节度使,出现藩镇割据,出现“有叛将而无叛州”的局面,上述反叛中,地方各郡县、各州以及地方官员都没有参与,反映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B3.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 (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解析: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门下省的审议权并没有削弱,排除A项;三省分工体现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尚书省执行权,排除D项。
答案:B4.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C.分散官员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重复设官”“官职分离”,结合所学可知,官职重复和分离,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有利于加强专制君权,故D项正确。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精)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基础演练1.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有些地区秦前所设郡县仍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这一做法()A.造成地方势力威胁中央统治B.为后世完善地方行政提供经验C.加强了皇帝的君主专制权力D.正确吸取前朝灭亡的历史教训2.唐中宗曾未经三省同意封过一些官职,事后,这些官员大都被人瞧不起。
这说明() A.唐代君主专制高度强化B.皇权一定程度受到三省制约C.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D.唐代出现君主立宪制的雏形3.《宋史》载:“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可见,三司是北宋前期()A.最高军事机构B.最高行政机构C.最高财政机构D.最高监察机构4.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
据表可知,汉代察举制()A.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5.《容斋四笔》载:“旧传有诗四句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好事者续以失意诗四句曰:‘寡妇携儿泣,将军被敌擒。
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
’”据此,足见当时()A.社会繁荣,人们歌舞盛世B.藩镇割据,战争连年C.世家大族子弟平步青云D.科举的社会影响之广泛6.“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参与决策B.协理奏章C.执行政令D.监察百官7.“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年,始命内阁与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堂上官、六科掌印官会议,遂为例……”([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出现这一现象的制度性原因是() A.确立三公制B.建立三省制C.废除丞相制D.设立军机处能力提升8.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X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2.(2017·某某长郡中学高考模拟)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D[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并不代表三公被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3.(2017·某某河西区高三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C[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主题二 封建制度的重要保障——选官制度 史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 制”……①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 世代为官。
答案:D
4.元世祖忽必烈诏,“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军官掌兵戎, 各有所司,不相统摄”。诸侯如真定史氏、保定张氏等,都一度 被削去军权,保留的都是文职。忽必烈此诏旨在( )
A.保障中央政府集中控制军事大权 B.实行兵民分治以便削减军事力量 C.有效地抑制汉地世侯的割据势力 D.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中央集权的加强。A、D项材料均不能体 现。材料表明,忽必烈在各地实行兵民分治的制度,避免地方长 官集军、民之权于一身,从而较为有效地抑制了汉地世侯的割据 势力,B项错误,故C项正确。 答案:C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 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路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 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
(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 000 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 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
决议最后交由皇帝批准,档案制度规范
[学会用史] (1)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 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提示]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 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
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 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轮复习)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行政权上的分权 封建君主专制的体现
防止个人专制独裁 司法、行政、立法分权 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体现
例1.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分封制不是封建社会的制度,故A项 错误;B项地方制度解决的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C项不是瓦解,而是完善;答 案: D 例2(2009· 扬州模拟)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突出反映在( ) ①中央决策的民主化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③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 约,提高了行政效率④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 其本质是专制制度,所以①②错误。答案:D
考点2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 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 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泛读课文识记以下知识点: 1.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2.内阁出现的经过及地位 3. 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和措施;军机处设置的影响
自主学习
泛读课文识记以下知识点: 1.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及作用 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进的表现 3.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作用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行中书省 枢密使
(4)中书门下
(5)中书省
(2)九品中正制 (3)①隋炀帝 ②六部 ②内侍
②文化素质 (2)①殿阁大学 ②军机处
二、1.(1)①皇权 士 明成祖 票拟权
③君主专制 2.(2)①南书房
归 为两个大阶段。 先秦至隋唐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望族为选官的主 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 学为选官依据,采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我国 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整体趋势是: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 大了统治基础;选官方式和手段日益科学;官员素质不断提 高。
(4)注重选拔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分封制后,官吏的任 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 建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北宋设通判。
3.比较汉、唐、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 (1)汉朝与宋朝
(2)唐朝与宋朝
拨 云 见 日 1.“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表明宰相 由一人到多人,权力被分割。 2.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互相制约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三 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政令,门下省 仅有封驳权,没有裁决权,三省长官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 这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本质的区别。
2.巧用“一二三”掌握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个核心:即强化君主权力。 两个特色:即加强君主专制和改革中央机构。 三大举措:即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设立军机处。
[梳理 ]一、 1.(1)①郡国并行制 (3)禁军 中书省 举制 通判 (3)决策 (4)①山东
②推恩令 ②省制
(2)藩镇割据 2.(1)尚书令 3.(1)察
[学法引领] 1.明朝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的区别 (1)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而内阁不是 法定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2)丞相被赋予行政或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而内阁 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无决策权。 (3)丞相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 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目录 CONTENTS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2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3 题点冲关 提能演练 4 课时训练 规范提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考点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推恩令 ”。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二、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 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 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 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 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 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 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学以致用 1.《朱子语类》记载:“本朝(宋)……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 了,州郡遂日久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宋代为何“收 权”?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课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__________,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_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__进行管理。
关键点拨中国古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最主要措施是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权”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从而使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隋朝时门下、中书、________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____________制。
(4)宋:设立__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__________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关键点拨中国古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最主要措施是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权”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从而使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君主专制制度: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 力不断加强。 (2)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通过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 督和考核,对地方的控制愈加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 次、多渠道的管理,使地方势力无法与中央对抗。
(3)选官制度:注重选拔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文化考 试与品行考察的结合。
2.依据史料三,分析科举选官的积极作用。 提示: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 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 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古代中国科举制的特点及作用 (1)特点。 ①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②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2.(2015· 全国Ⅰ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 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 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
(3)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 强了中央集权。 3.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 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辖。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 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2)作用。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 开端。
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 常荣”说明先秦推行的是世袭选官制,但并不能选拔出 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 史料二中“德行”“志节”反映出察举制下选拔官 吏把才学、道德、品行作为举荐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 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真正 的寒门子弟并没有被选中的机会。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 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 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 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想的体现,它增大了地方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促进了地方
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此学者论述的制度是( A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郡国并行制
B.节度使制
C.转运使制
D.地方三司制
解析 “无为而治”是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因此该朝代为
是西汉初期的行政区划制度,就其积极作用而言,它增大了地方
主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解析 材料“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 止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故A项错误;根据元代 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 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划的传统,以便于加强 B项正确;元代行省划界出于政治目的并非经济目的,故C项错误 未体现“以北制南”的理念,故D项错误。
一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 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 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 并行制→行中书省制)。
原来的有资历、难以驾驭的权臣不再受到重用,目的就是削弱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点清单]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易混易错唐代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保证了唐朝行政运作的有效制衡,但这不同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不能体现民主观念,本质上是为强化皇权服务的。
知识图解隋唐三省六部制错误!易混易错 在唐代科举考试已经成为官吏产生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通过赏赐、战功、门第、恩荫等途径获得官位的仍然很多。
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主要选官制度,其本身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论共识(1)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于公开、公正。
选拔方式由举荐或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2)古代的监察制度尽管制度建设逐步走向健全,但它“约下不约上”,其实际效能的发挥最终取决于帝王。
4.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 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 熟的体现。
这既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发展的需要,又反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从汉至元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导致诸侯国与中央矛盾激化,出现“七 国之乱”。
措施: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酎金夺爵和刺史制度也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口诀识记汉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郡国并行七国乱,推恩令刺史以强干。
起初丞相集大权,汉武帝强权中朝建。
中央集权错误! 整体把握专制集权不断加强中的三个“两”规律总结汉至元政治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是从汉至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三、明清时期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朝强化专制皇权错误!易混易错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也不能制约皇权。
内阁大学士不是宰相。
2.清代设立军机处⎩⎪⎨⎪⎧ 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特点: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
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知识图解明清皇权的不断强化基准考点一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主题一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史料一[信息解读] 据图,之所以说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主要由于:①分工明确;②效率高;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总之,这一制度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史料二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中书、枢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宋代继承了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但有很多变化。
三省长官不再专任宰相之职;决策权归属中书机构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财权集中于“三司”。
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事、行政,进一步说明了北宋加强君主专制,分割宰相权力的特点。
主题二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史料一(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信息解读] 史料说明先秦推行的是世袭选官制,其并不能选拔出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
史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汉代以才学、道德、品行为选才标准。
这在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官员,但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真正的寒门子弟并没有被选中的机会。
史料三(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门第出身为九品中正选官制的标准,下层出身的人才没有出头机会,社会矛盾易激化。
史料四(唐代)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以进士为士林华选,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天下。
——《隋唐五代史论集》[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一面。
主题三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1)皇帝握有最高监察权。
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监察权归于皇帝,整个监察过程,都必须请旨进行,最后由皇帝裁决。
监察效果有赖于皇帝的贤明,监察官有赖于皇帝的保护。
(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垂直监察。
中央监察主体机构与行政机关分离,组成独立的监察机关。
地方监察机构和监察机关一般也不隶属于地方衙门。
这种监察体制有利于监察机构独立行使监察权,排除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的干扰。
(3)重视监察官的责任。
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重监察官的遴选。
既要求监察官有刚正不阿的品质,又要求监察官有丰富的为官经验和优异的治绩,还要求监察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
(4)凭实绩升降,严格考核监察官。
中国封建统治者根据实绩对监察官进行考核,并采取了一些定量化的方法,这样就可促使监察官尽职尽责、积极上进,减少察与不察一个样的虚监现象。
基准考点二中央集权问题(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主题一汉代地方割据与集权史料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主父偃说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信息解读] 据地图中的“郡”“国”等政权字样和图例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汉初实行的郡国并行制。
文字史料表明主父偃分析了郡国并行的弊端,并在汲取晁错“削藩”教训的基础上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为汉武帝所采纳。
主题二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与宋初集权史料范浚在《五代论》中指出:“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信息解读] 图片反映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长期分裂局面。
范浚的话揭示了唐末五代以来,在政治局面变换中,兵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从而进一步表明在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最重要的是兵权,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主题三汉武帝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主题四(1)特点:①在发展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而地方则要求充分的独立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存在。
②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并集权于中央;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
③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2)影响:这一制度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基准考点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皇权与相权之争)主题一君主专制制度的内涵君主专制制度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主题二历代加强君权的措施史料一(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信息解读] 从史料中可看出在汉代丞相是皇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助手,位高权重。
史料二(唐代)唐太宗语: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出唐代时宰相在最高决策层中仍发挥重要作用,但相权因宰相由一人变为多人而被分散,皇权有所加强。
史料三宋代官制“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
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
”——《宋史》卷一六一《职官志》[信息解读] 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表明,宋代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史料四明太祖语:“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的是明代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史料五(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信息解读] 史料表明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主题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趋势史料[信息解读] 三幅图片反映出,最初的宰相还是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的,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宰相只有和皇帝站着商讨国事了,而当皇帝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宰相只能“跪奏笔录”了。
宰相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尊、君权强化的趋势。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三司六部制与内阁六部制的异同1.相同:(1)本质都是以中央为主体的行政制度;(2)目的在于巩固统治;(3)结果保障统治秩序。
2.不同:(1)应用时代: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三司六部制运用于明初;内阁六部制创立于明中期,清初沿用。
(2)内部结构: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中央行政体制,行政、军事、监察权力融为一体,帝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司六部制是集监察、司法、军政、民政与财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内阁六部制是仅次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的中央行政体制。
(3)丞相职权地位: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司六部制废除丞相,六部尚书直接负责于皇帝,三司权力相互牵制;内阁六部制中内阁在康熙帝时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及南书房互相制约,中枢权一分为三。
(4)作用地位:三公九卿制使专制集权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使专制集权走向完善;三司六部制强化专制集权;内阁六部制促使专制集权逐步走向顶峰。
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
”——《神宗实录》卷探究思考:明朝的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相吗?提示内阁制和宰相制宰相内阁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例1 (2012·安徽高考)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