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拜杜丽娜作品《十字架》的核心动机分析
从语言顺应论角度解读英文诗歌《他的十字架》
[ 关键词 ] 语 言顺 应论 ; 语境关 系顺应 ; 动 态顺 应 【 中图分类 号] H 0 3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7 6 0 2 ( 2 0 1 5 ) 0 1 — 0 0 8 7— 0 3
人 的 创作 欲望 。诗 人通 过 这 首诗 表达 了对 这一 恐怖 组织 的愤怒 与憎 恨 。
[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7— 2 5
[ 作者简介 ] 杨春 霞( 1 9 7 8 一) , 女, 湖北襄 阳人 , 武汉工程 大学外语 学院讲 师 , 硕士 , 从事语料库语言 学研 究。
长 春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5年 1 月
J a n . 2 0 1 5
从 语言顺应论 角度解读 英文诗歌《 他 的十字架 》
杨 春 霞
用下得以激活的, 这就决定了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的中心地位 。维索尔伦认为交际中的听话者扮演着多重的 角色 , 例 如受话 者 、 旁 听者 、 偷 听 者等 , 因 此说 话 者 在说 话 ( 进行 交 际 ) 时 必 然考 虑 到诸 多 听话 者 的 不 同角 色 , 在说 话过 程 中仔细 审查 自己的遣 词造 句 。《 他 的十字 架 》 这 首 诗 抨 击 的三 K党 , 从 其兴 起 的 那 一 天就 与 美 国 政 治保持 着 千丝万 缕 的联 系 , 在美 国政 治 生活 中举 足轻 重 , 可 以让 一个 人转 眼 间平步 青 云 , 也 可以使 某人 身 败 名 裂 。在 这 种背景 下 , 诗人 在创 作 中并 没 有 明确使 用 三 K党这 样 的 字 眼 , 而是 用 了笼统 的第 三 人 称 指称 词 , 如“ m e n ” 和“ t h e y ” 等。作者的意图是不言而喻的 : 因为诗的读者除了正义的民众外 , 还有“ 偷 听者” 三 K党徒。 鉴于三 K党的势力与凶残 , 诗人不便指名道性地加以斥责 , 以免招来横祸 , 所 以选择 了一个代码——第三人 称 指称 词 。诗人谨 慎 的措 辞也 正是 为 了顺 应交 际 者 的语 境 。 2 . 心理 世界 制 约语 言使 用者 的语 言选 择 的因素还 包 括语 言使用 者 的心理 世 界 。心理世 界 主要涉 及交 际 双方 的性 格 、 情感、 信念 、 意 图等心 理 因素 。如说话 者 作 出某 种语 言选 择 , 是 因为其 相信 听话 者能够 理解 他作 出这种语 言 选 择 的 意图 , 或者说 他 能够估 计 到听话 者 的心理 状态 , 从 而使 他 的语 言选 择顺 应 这种 心理状 态 。在这 首诗 里 , 诗 人 用 语谨 慎 , 没有用 很 直 白的语 言 , 而是 拐 弯抹 角地称 颂 耶稣 的德行 : H e b u ne r d n o i f e r y c r o s s /T o f r i g h t e n me n a t n i g h t ; H e W O l ' e n o h i d i n g m a s k/B e l o w h i s c r o w n o f t h o n 。诗 人没 有 明说 此 人为谁 , r 但 他相信 读 者能 够从 “ 十 字架” 、 “ 面罩 ” 、 “ 夜 间行 凶” 等词 语 中猜测 出来 这些 人就 是罪 恶 的三 K党人 。 当时 只有 三 K党党 徒 出发 行 凶 之 前 焚烧 十字架 , 黑 布蒙 面 , 高 举旗 帜 , 残 害 生灵 , 草菅 人命 。诗 人相 信读 者能 够理解 她 这样选 择语 言 的原 因 : 三 K党 的恐 怖活 动不 仅针 对黑 人或 其 他 种族 , 也不 放 过那 些 主持 正 义 的 白人 。 因此 , 尽 管诗 人 用 语 模 糊 , 但 是读者理解这首诗并不困难。三 K党的所作所为与耶稣 的善行形成鲜 明的对 比, 激起人们对三 K党的憎恨。 诗人顺应了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心理世界 , 选择模糊 的语言 , 但丝毫不妨碍其清楚无误地表达 自己的思想感情。 3 . 社交 世界 社交 世界 是指 社交 场合 、 社会 环境 和文 化氛 围 , 包 括制 约 、 规范交 际双方语 言行 为 的原则 。交 际 者 的语 言 选 择 必须 符合 社交世 界 中 的各种 规 范 。这 在该 诗 中也 得 到 了很 好 的体 现 。l 9世 纪 与 2 0世 纪 之 交正 是 三 K 党 死灰 复燃 之 时 。一战 后 的历 史 环境使 三 K党得 到 千 载难 逢 的扩 张势 力 的 机会 。三 K党 趁 机 招 兵买 马 , 扩 展 势力 , 甚 至介 人 了政 治 , 暗杀于 己不 利 的政治要 员 。他们 还 不 失 时机 地 以政 治 捐 助名 义 在一 些 政 府 机关 或 议 会 培植 自己的亲 信 , 扩大 自己的政 治声 音 。正 是 在这样 的社 会背 景下 , 诗人 对应 该说 什 么样 的话甚 是 明 了 , 因此选 择 了暗 示性 的语 言假借 耶稣 的善行 揭露 三 K党 的卑 劣行 径 。应 该 说诗 人 这样 顺 应 当时 的 社会 环 境 实 在 出 于迫不 得 已。
于东西交汇之处寻找“永恒的当下”_俄罗斯作曲家古拜杜丽娜和她的音乐
18MUSIC LOVER出生于1931年的俄罗斯作曲家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 )有着令人惊叹的复杂背景。
她生于苏联的鞑靼斯坦共和国,祖父是位“毛拉”(伊斯兰国家对老师和学者的尊称),父亲是鞑靼人,母亲拥有俄罗斯、波兰及犹太血统。
古拜杜丽娜说:“我便是东西交汇之处。
”她曾在喀山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
在她师从的多位导师中,肖斯塔科维奇毫无疑问是举足轻重的一位。
1992年,古拜杜丽娜离开俄罗斯,前往德国,这一决定离不开之前肖斯塔科维奇的鼓励与支持。
古拜杜丽娜到德国后定居于汉堡郊外的一个小村落。
在那里,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静谧时光,完成了数部国际邀约作品。
她在年轻时接受了西方音于东西交汇之处寻找“永恒的当下”俄罗斯作曲家古拜杜丽娜和她的音乐文字_吴冠青乐正统的作曲训练,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迫切地搜集、研究并汲取来自东方,尤其是俄罗斯和斯拉夫民族音乐及民间器乐的养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她的小提琴协奏曲《奉献》(Offertorium )由小提琴家吉东·克莱默(Gidon Kremer )在维也纳首演,受到欧洲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她也随即声名鹊起。
“我便是东西交汇之处”在无神论的国度,出生在一个带有伊斯兰教、基督教、东正教及犹太人背景的家庭——自出生起,更确切地说是出生前,古拜杜丽娜的身上便汇聚了宗教与文化的多面性。
但可喜的是她并未因为这些多重文化的碰撞而困扰,反而十分笃定地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Seeking “Eternal Presen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ast and WestRussian Composer Gubaidulina and Her Music010203010203古拜杜丽娜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爱迪生·杰尼索夫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92023.08道路。
古拜杜丽娜儿童钢琴组曲《音乐玩具》核心音高材料与音乐形象塑造
乐府新声( 沈 阳音乐学院学报 ) 2 0 1 6 年 第 4期
中图分类号 : J 6 1 4 -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5 7 3 6 ( 2 0 1 6 ) 0 4 . 0 1 8 7 . 7
引 言
索菲亚 ・ 古拜 杜丽 ̄( S o i f a A s g a t o v n a G u b a i d u l i n a ) , 1 9 3 1 年生于鞑靼共和 国的奇斯托波 尔。 她1 9 5 4 年从喀山音乐学院毕 业, 随后至 1 9 5 9 年, 在莫斯科音乐学院 随 N i k o l a i P e j k o 学 习作曲, 并在 V i s s a r i o n S h e b a l i n 的指导下完成研 究生阶段 学习 。自 1 9 6 3 年起她成 为了一位活跃的作 曲家 。 古拜杜丽娜是柏林艺术学会( A k a d e m i e d e r K i i n s t e ) 、 汉堡 自由艺术学会( F r e i e A k a d e m i e d e r K n n s t e ) 和斯德哥 尔摩 皇家 音乐学会的成员之一 , 是普鲁士功勋勋章 P o u r l e m 6 r i t e ’ ) 德国得主之一 , 也是 美国艺术 暨文学学
T HE NE W VOI C E O F YUE —F U( T h e A c a d e mi c P e i r o d i c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C o n s e r v a t o r y o f Mu s i c )
现代音乐的_女祭司_下_索菲亚_古拜杜丽娜
64明 虹 文现代音乐的“女祭司”(下)—— 索菲亚·古拜杜丽娜古拜杜丽娜音乐创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具有宗教性。
她认为自己音乐创作的根基就是宗教信仰,如果把信仰比作大树的话,那她的作品就是在大树上长出的枝叶和花朵。
因为人类崇高而完整的精神世界已经被现实生活撕成碎片,只有通过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恢复其整体性。
虔诚的宗教信仰对古拜杜丽娜音乐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音乐的体裁和题材。
苏联时期的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对艺术家的创作形成极度的限制,这使具有反叛精神的古拜杜丽娜更加渴望摆脱桎梏和寻求真正的自由和信仰。
1970年以后她找到了“新方向”,先后创作了一系列的宗教音乐或泛宗教音乐作品:如为独奏大提琴与弦乐队而作的《言谈I I 》(Dett-II,1972);钢琴协奏曲《入祭祷》(Introitus,1978);为大提琴和管风琴而作的《十字架》(In Croee,1979);小提琴协奏曲《奉献》(Offerotrimu,1980);为大提琴、巴扬和弦乐队而作的《七言》(Seven words,1982);十二乐章交响曲《我听见了……沉默了》(S t i n n l l n e 一Vesrutnnllne…1986)等。
当时如果公开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是极其危险的,所以她选择了器乐宗教音乐的体裁形式。
苏联解体前,她开始创作一些带有人声的宗教作品,如为合唱、乐队、管风琴、童声男高音独唱和彩色幻灯片而作的《哈利路亚》(1990);为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两个混声合唱队和大型管弦乐队而作的《约65翰受难曲》(S t. J o h n P a s s i n ,2000)等。
其二是符号化结构形态。
古拜杜丽娜在创作中运用音乐材料的交叉、纵横和对称等手法,将各种音乐元素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出音高性、节奏性、音域伸缩性、特殊演奏法、织体性等多种“十字架结构”,形成从视觉到听觉、从形式到内容高度统一的符号化结构形态。
古柏杜丽娜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分析
古柏杜丽娜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分析古柏杜丽娜是一位来自法国的现代手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她在音乐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手风琴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手风琴音乐的代表,因其富有感染力的旋律、精湛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风格而备受推崇。
首先,古柏杜丽娜的作品风格多样。
她不仅涉及到古典音乐、摇滚乐、流行乐、爵士乐等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而且她的作品还有着不同的风格,包括富有动感和节奏感的快乐曲目,悠扬婉转的抒情曲目以及充满张力和戏剧性的曲目。
她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不同的风格和音乐元素,为手风琴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此外,她的作品富有法国特色。
法国是手风琴的发源地之一,因此手风琴音乐在法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柏杜丽娜将这种文化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得她的作品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法国的气息。
她的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这与法国民间音乐的特点相似。
她同时还将自己的作品与法国文化相联系,例如在她的作品《巴黎之夜》中,将巴黎的美丽景色融入进音乐中。
古柏杜丽娜的作品也非常注重情感表达。
通过她的音乐,听众可以感受到她丰富多彩的情感。
她的音乐既能传递快乐和欢愉,也能表达悲伤和痛苦。
例如,她的作品《琴韵》呈现了一种柔和的,放松而优美的氛围,而她的作品《悲伤》则表达了悲伤和哀伤的情感。
通过这种情感表达,她的作品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古柏杜丽娜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由性。
她的音乐不拘一格,自由奔放。
她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手风琴音乐的代表之一,因为她通过不同的音乐元素、风格和情感表达,创造了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音乐。
她的音乐风格不受任何约束,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音乐元素,使得她的作品总是新鲜和有趣。
2020-2021学年度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课后巩固训练:2.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析版)
课后稳固训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选择题1.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根底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
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这里面“独特社会〞的含义是( )A.工商业开展及资本主义萌芽B.罗马天主教会权力日渐衰落C.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D.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解析:从材料描绘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在继承古典文化的根底上有了新的开展: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代表了资本主义的开展要求,“独特社会〞的含义就是指资本主义的开展。
答案:A2、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威尼斯、佛罗伦萨思想较开放B.威尼斯、佛罗伦萨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C.威尼斯、佛罗伦萨有丰富的人才资源D.威尼斯、佛罗伦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最早解析: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根源在经济。
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应从经济角度上去分析。
材料中“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也说明了这点。
“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反映出当时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3、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
〞其含义是 ( )A.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B.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C.它没有准确地提醒这场运动的性质D.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解析:此题考察文艺复兴的含义和性质。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而被称为文艺复兴运动。
应选C项。
答案:C4.薄伽丘的?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因为它( )A.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类平等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悟C.使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D.打碎了基督教神权统治枷锁解析:薄伽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就是?十日谈?,在这部书里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鞭挞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扬人类平等,主张开展人的个性。
古柏杜丽娜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分析
古柏杜丽娜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分析
古柏杜丽娜(Lucienne Boyer)是法国著名的歌唱家,被誉为“法国唱声的女王”。
她以独特柔美的嗓音和激情四溢的演唱风格闻名于世。
古柏杜丽娜的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
多样,从爱情民谣到忧郁的浪漫曲子,温柔而感性的表达了她对人生与爱情的独特见解和
感受。
在古柏杜丽娜的现代手风琴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柔美的嗓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她的嗓音轻盈而细腻,充满了女性的柔情,能够很好地展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古柏杜丽
娜的演唱风格充满了个人的情感和倾诉,她在演唱时能够很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使听众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古柏杜丽娜的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多样,既有浪漫的爱情民谣,也有忧郁的抒情曲子。
她的作品通常以爱情和人生为主题,表达了她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在爱情民谣中,
古柏杜丽娜利用自己独特的嗓音和表演技巧,诠释了爱情的甜蜜与伤感。
她的演唱以轻声
细语和嘟嘟囔囔的方式表现,使歌曲更富于情感和内涵。
在忧郁的抒情曲子中,古柏杜丽
娜的嗓音更加深情而激昂,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她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古柏杜丽娜的现代手风琴作品还特点是注重情感表达和歌曲的细节处理。
她在演唱时
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细节的处理,使歌曲更加生动和感人。
她能够通过细腻的嗓音和演唱技巧,使歌曲的每一个音符和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情感和个性。
古柏杜丽娜在演唱时注重呼吸
和节奏的掌控,轻快而准确地处理每一个音符,使歌曲更加流畅和动听。
对古诺及其歌剧创作的深层思考
对古诺及其歌剧创作的深层思考夏尔?弗朗索瓦?古诺1818〜1893),法国著名的管风琴家、指挥家、作曲家,19 世纪中下叶法国歌剧学派的杰出代表,也是法国抒情歌剧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作为1 9世纪中下叶西方重要的作曲家、法国歌剧学派的杰出代表,古诺的创作涉猎了歌剧、清唱剧、康塔塔、教堂音乐、管弦乐等诸多体裁。
古诺的歌剧,通常被提及的有三部歌剧,即《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米海叶》其中被誉为抒情歌剧典范的《浮士德》是他的成名作,也是法国歌剧的代表作之一。
而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则是古诺成熟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
1867 年,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改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巴黎首次公演便连续上演105 场,大获成功。
《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在吸收喜歌剧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使法国歌剧创作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果说《浮士德》使古诺在抒情歌剧创作领域一举成名,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使古诺将抒情歌剧的发展推向了高潮,成为继《浮士德》之后的又一部轰动法国乃至全世界的经典歌剧作品。
通过对该歌剧的理论研究和谱例分析,笔者对于古诺及其歌剧作品除了书籍资料中所描述的那些具有肯定意义的理解之外,还增加了些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音乐成就了歌剧,抒情歌剧成就了古诺。
抒情歌剧的成熟与发展,使法国歌剧导向另一“中间型体裁91m 一种具有法国特性的体裁,即以歌曲或者抒情旋律为主,在法国受到重视。
相对于其他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更注重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尤为偏重对于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这使得歌剧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和鲜明。
这也是古诺音乐追求真实的情感表现的典型特征和点睛之处。
自中世纪成为封建集权国家以来,法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是欧洲强国。
18 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唯一抵制意大利歌剧影响的国家。
法国歌剧自诞生之日起就极力与意大利歌剧划清界限,并保持自己特定的民族个性。
直至后来,意大利歌剧如果要在法国上演,常常要加上芭蕾舞场面才会被法国公众接受。
严谨的逻辑思维灵活的创作技法——对古拜杜丽娜弦乐四重奏创作技
严谨的逻辑思维灵活的创作技法——对古拜杜丽娜弦乐四重奏创作技法之研究作者:姜盛林李佳蓉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内容提要] 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是当今国际乐坛享有盛誉的俄罗斯作曲家,也是俄罗斯现代音乐创作的领军人物之一。
她的创作理念和音乐审美观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并以高超的作曲技术及富于想象力的个性化音乐语言,创作出了许多当今国际乐坛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音乐作品。
古拜杜丽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创作弦乐四重奏作品(第一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971年,第二、三弦乐四重奏同创与1987年,第四弦乐四重奏创作与2003年,其中将电子音乐与灯光设计融入其中)。
所完成的四首弦乐四重奏作品,风格各异、各具魅力、结构严谨、技法娴熟,极具个性化的音乐语言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表现出了她成熟的创作理念。
本文通过对古柏杜丽娜弦乐四重奏音高组织的逻辑关系及创作技法的分析与研究,力求使这种先进的、多元化的创作思维与写作技术被更多的年轻学子所了解与掌握,更好的运用到创作实践当中。
[关键词]古拜杜丽娜/弦乐四重奏/创作技法/音高组织/集合应用中图分类号:J61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2)04-0009-10一、音高组织的逻辑关系(一)小二度音程的运用20世纪,随着音乐创作思维的进一步开放,音乐创作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作曲家们更多的采用了新的音乐语言和创作技法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
古拜杜丽娜在弦乐四重奏作品的写作中,运用了自己个性化的音高组织思维,设计出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小二度半音进行的方式,并且在横向与纵向进行上做出了大胆的创新与尝试,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并充分体现出了严谨的音高组织的逻辑思维。
1.连续性小二度音程进行指在不同声部中出现连续的小二度音程进行,形成多声部的小二度音程关系。
(1)横向小二度音程结合从上例中可以看出,三个声部采用横向小二度音程进行的方式,第一小提琴声部为C-B-#A,第二小提琴声为#A-B-C与B-C-bD,中提琴声部为B-C-bD。
浅析叶莲娜·科利亚金娜《鲜花十字架》的体裁特点
220唐逸红,史小弋:浅析叶莲娜·科利亚金娜《鲜花十字架》的体裁特点浅析叶莲娜·科利亚金娜《鲜花十字架》的体裁特点唐逸红,史小弋(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摘 要】叶莲娜·科利亚金娜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其作品《鲜花十字架》荣膺2010年俄语布克奖,它主要讲述了一个纯洁少女走上圣愚之路,最终被打为女巫的故事。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语言大胆粗鄙,体裁具有鲜明的梅尼普体特点。
本文将以梅尼普体理论作为切入点,以叶莲娜·科利亚金娜的《鲜花十字架》为文本,探讨《鲜花十字架》的体裁特点。
【关键词】梅尼普体;闹剧;幻想;矛盾对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8-0220-02叶莲娜·科利亚金娜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鲜花十字架》荣获2010年俄语布克奖,作品一经出版就引起评论界强烈的反响,一些评论家将其奉为“真正的文学”,另一些评论家则斥责它为“让人感到耻辱的色情作品”。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托奇马地区的离奇故事,主人公菲奥多西娅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少女,爱上游方艺人后却饱经磨难,最终走上了圣愚的道路。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语言大胆粗鄙,其中不乏绮丽的幻想和矛盾的结合,这使小说的体裁具有鲜明的“梅尼普讽刺”特点。
“‘梅尼普讽刺’这一体裁的名称,取自纪元前三世纪加达拉的哲学家梅尼普的名字,是他创造了这个体裁的经典形式。
”[1]梅尼普讽刺对古基督文学和拜占庭文学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直到今天,这个被狂欢化了的体裁仍然常常融于其他体裁中,以种种变体和名称出现。
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介绍了这一体裁的许多典型特点,其中闹剧、粗鄙的语言、大胆的幻想、“边沿上的对话”、对照和矛盾的结合等特点在《鲜花十字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闹剧和粗鄙语言的结合“梅尼普体中十分典型的场面,是种种闹剧、古怪行径、不得体的演说讲话,亦即有悖事物常理、行为准则、待人礼节,包括语言礼貌等的种种表现。
生命的十字架
生命的十字架作者:顾晓莉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33期摘要: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描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在禁欲主义的压制下,作为神职人员的男主人公拉尔夫始终背负着生命的十字架:在现实之此岸世界和宗教之彼岸世界的交叉地带,他对于宗教与生俱来的热爱和黯然滋生的尘世之爱不断发生着矛盾和冲突,这两种爱伴随了拉尔夫神父的大半生时间。
在此期间,他不断经历着艰难的选择和自我的剖析,最后终于在临死前得到了解脱。
关键词:荆棘鸟宗教之爱世俗之爱宗教精神与西方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主要是基于宗教精神的悲剧色彩,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充分体现了生活与信仰的痛苦经历。
宗教精神中的永恒话题——爱情往往成为西方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的长篇小说《荆棘鸟》描写的就是神职人员在宗教桎梏下的爱情悲剧。
作为基兰博地区受人尊敬的神父,拉尔夫的爱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
一方面,他对宗教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他从小受到的就是把他培养成教士的教育;另一方面,他在成为教士之前,他首先是个人,具有人的内在弱点和人性,尤其是对异性的爱恋。
在拉尔夫身上,这两种爱同时存在,并且不断发生着冲突。
从时间上来说,宗教之爱和世俗之爱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出现的,在遇到梅吉之前,拉尔夫对上帝的爱占据了他思想的全部,他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神职,并且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坐上大主教的位置;在遇到梅吉之后,拉尔夫身上的人性逐渐复苏,并且产生了世俗之爱。
然而拉尔夫对梅吉的感情绝不是简单的肉体之爱,在陪伴梅吉成长的过程中,他对她的感情也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梅吉只是以一个有情有爱的血肉之躯填补了上帝在他心中的空缺,到后来把她视为一朵赏心悦目但是永远也不会得到的玫瑰花,到最后,他说,“梅吉就是一种天福,是我的一个神圣的东西,一种不同的圣物。
”[1]伴随着拉尔夫对梅吉感情的一步步加深,世俗之爱与宗教之爱的冲突也逐渐明朗起来。
古柏杜丽娜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分析
古柏杜丽娜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分析
1、技巧丰富
古柏杜丽娜的演奏以其高超的技巧而著称,她能够展现出手风琴在技巧层面的最高水平。
在她的现代手风琴作品中,经常会有诸如快速的音阶下行、高难度的跨度、复杂的和声、以及高度的节奏变化等技巧上的呈现。
2、个性化强烈
古柏杜丽娜的音乐创作中,体现了她强烈的个性色彩。
她的作品往往具有大胆的清新
与独特的创造力,旋律时而优美而轻盈,时而沉稳而坚定。
在她的演奏表现中,还能看到
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使得她的演奏带有内心的强烈共鸣和感染力。
3、多元化的音乐造诣
古柏杜丽娜不仅在手风琴演奏上表现出色,还具有广泛的音乐造诣。
她的作品不仅在
演奏技巧上具有多样化,而且在音乐类型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她涉猎音乐风格广泛,从古典音乐、爵士乐到现代流行乐都有涉及,既表现出作曲家才华,也表现出演奏家音乐
技能的全面性。
4、借鉴多元
古柏杜丽娜的音乐作品还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借鉴。
她既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征,
也吸收了西方音乐的现代风格和特点。
另外,她还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到自已
的音乐中,使得她的演奏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风情,成为一种跨文化的音乐表现方式。
总之,古柏杜丽娜的现代手风琴作品在技巧、个性化强烈、多元化音乐造诣和借鉴多
元方面呈现出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她的音乐作品丰富多彩,使得她成为了现代音乐场景中
无可替代的音乐巨匠。
古柏杜丽娜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分析
古柏杜丽娜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分析
古柏杜丽娜(Duo Duzhina)是一位现代手风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她的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了古典、现代、爵士、民族音乐等多种元素。
以下是对古柏杜丽娜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的分析。
古柏杜丽娜的作品在技术上非常出色。
她擅长运用手风琴的各种技巧和效果,包括快速的指法、精准的音准、华丽的装饰音以及巧妙的和声处理。
她的演奏技术极其流畅,令人叹为观止。
古柏杜丽娜的作品充满了感情和表达力。
她善于运用手风琴的表情和音色,将深情与力量相结合,使作品达到情感的最高峰。
她的演奏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
古柏杜丽娜的作品还融合了多种音乐风格。
她不仅受到古典音乐的影响,还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
她的作品中可以听到爵士乐的即兴风格、摇滚乐的力量感、民族音乐的韵味等等。
这种独特的音乐风格使得她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并能够吸引来自不同音乐背景的听众。
古柏杜丽娜的作品还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
她不拘泥于传统的作曲方式和规矩,常常尝试新的音乐表达方式和音色组合。
她善于运用技术和效果,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声音和效果。
她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活力,给人一种革新和挑战传统的感觉。
古柏杜丽娜的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独特多样,技术高超,富有感情和表达力,融合了古典、现代、爵士、民族音乐等多种元素。
她的作品具有创新性和实验性,表现出她对音乐的热情和对传统的挑战精神。
她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吸引专业的手风琴演奏家,也能够吸引广大听众,成为现代手风琴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
索菲娅·古拜杜丽娜音乐哲思中的世界观二元对立原则研究
2020年的作品《致伟大的贝多芬》中,古拜杜丽娜本着古典音乐二元辩证的原则,在作品的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名称中也加入了二律背反元素:该作品的第一部分叫作《该是这样的吗?》①,其第二部分叫作《不,不该是这样的》。
古拜杜丽娜的其他作品也都以带有二律背反元素的名称命名,她在这些作品中也都会着重于戏剧性和结构性的对比反差。
三、哲学倾向与二元对立的关系古拜杜丽娜是一位对人类重要哲学思想始终保持兴趣的作曲家。
她先后研究过诸多哲学著作和思想:中国儒家的《易经》、道家学说《老子》、埃克哈特②大师的布道、库萨尼古拉的哲学思想、斯里阿罗宾多、格里戈里•斯柯沃罗达、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索伦•阿拜•克尔凯郭尔、鲁道夫•斯坦纳、埃德蒙德•古斯塔夫•阿尔布雷希特•胡塞尔、卡尔•荣格、尼古拉•别尔嘉耶夫、阿•洛谢夫、巴维尔•弗洛连斯基等人的哲学思想,以及谢•阿韦林采夫的文化学。
作曲家自己也提出了关于世界现状的哲学论点,尤其是对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的看法:“我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能够不只以负面的态度来评价周遭世界——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
我的看法是人们没有陷入悲观主义的权利。
周遭的情况是如此糟糕……当周遭世界并不是那么糟糕时,我们才有权利悲观。
可当周遭的情况十分糟糕时,当我们直面世界大战时……我们就没有悲观的权利”。
她对二十世纪哲学家马丁•布伯③的著作尤为感兴趣。
犹太哲学家兼神学家马丁•布伯在1923年发表了自己的哲学论文《我和你》,并在1932年出版了《对话》一书。
其中,关于对话的哲学概念使古拜杜丽娜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找到了方向。
她带着极大的热情开始大量阅读这位哲学家的诸多作品。
在索菲亚的认知中,马丁•布伯的哲学可以与任何一种音乐产生共鸣。
最终,于2018年创作出小提琴协奏曲《对话:我和你》,这部作品被认为是1923年马丁•布伯的哲学论文《我和你》在音乐上的扩展与延伸。
布伯认为:艺术作为一种现象具有双重性,而这一哲学立场与索菲亚的艺术观念不谋而合。
古柏杜丽娜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分析
古柏杜丽娜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分析古柏杜丽娜的现代手风琴作品往往具有复杂的和声结构和富有变化的节奏。
她善于利用和弦的叠加和交错,打破了传统的和声规则,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
这种复杂的和声结构常常带有一种不规则的变化,给人以虚幻和不稳定的感觉。
她的作品节奏变化多端,常常出现极快的速度和骤然的变化,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张力和动感。
古柏杜丽娜的现代手风琴作品常常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学思考。
她的创作受到了基督教音乐的影响,常常表现出对宗教信仰和灵魂内在世界的追求。
她的音乐充满了宗教仪式的神秘感和庄严感,常常借助大量的音韵特效和音色变化来表现宗教仪式的氛围,让人感到一种超越尘世的宏伟和虔诚。
她的作品也表现出对人生、存在和命运等哲学问题的思考,常常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投射。
古柏杜丽娜的现代手风琴作品在结构上常常具有超越性的创新和复杂性。
她善于运用现代音乐的技巧和手法,如序列音程、异调性和多调性等,打破了传统的和声和旋律规则,创造出了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性的音乐结构。
这种结构的超越性常常给人一种超现实的感觉,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形式美感。
古柏杜丽娜的现代手风琴作品常常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和情感投射。
她擅长运用音乐语言来表达内心世界的情感和感受,常常带有深沉的悲怆和豪迈的激情。
她的音乐充满了对生命、爱情、死亡等情感和命运的思考,常常表现出对人性和人生的无限关怀和纠结。
她的作品在情感上常常具有一种极端的张力和情感投射,给人以深刻的心灵震撼。
古柏杜丽娜的现代手风琴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个人色彩和创新性。
她擅长运用现代音乐技巧和传统音乐元素,创造出了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音乐语言。
她的作品在和声、节奏、结构和情感上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给人以深刻的音乐体验和心灵感悟。
古柏杜丽娜的现代手风琴作品无疑是当代音乐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去认真聆听和品味。
超越巴尔塔萨
超越巴尔塔萨作者:史丽娜来源:《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年第07期阎国忠先生是我国学界的老前辈,在神学美学领域曾与章启群合著《基督教与美学》,此书在学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而《美是上帝的名字》则是从审美维度对整个中世纪神学美学作系统研究。
神学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近年来引起学界注意,神学美学刚兴起时,其研究重心并未放在美学上,而是放在神学上。
神学美学是西方宗教思想界针对基督教研究中审美维度的失落和神学的非审美化趋向提出的,其本意就是借审美之手来激活神学研究,然而自1968年当代瑞士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的巨著《荣耀——神学美学》出版以来,神学美学的概念内涵发生了变化,即由以神学为中心转向了以美学为中心,于是反过来美学假借神学之手开辟了一块崭新的研究领域。
但巴尔塔萨重点阐述了“十字架的荣耀”中的审美意味,也就是说他仅关注并分析了耶稣受难这一宗教事件中的审美意味,而将对整个中世纪庞大的神学体系中的审美关照忽略了,或者干脆说是否定掉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中世纪是神学发展的颠峰时期,这一时期是基督教神学家思想最活跃的时期,神学巨子层出不穷,如圣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在他们纷繁的神学篇章中,潜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美是上帝的名字》对这一宝藏进行了开创性的挖掘。
“美是上帝的名字”是早期基督教神学家狄奥尼修斯(托名)的一句名言,这是从本体论角度的言说,上帝成为美的本体、本源,成了美的延展,美只有通过上帝的创造才能显现出来,上帝就是至高的美和善,这正是神学美学的开始。
至于宗教事件中潜藏的美,如创世纪的美,道成肉身的美,以及静观的美均应完全归属于上帝,与上帝融为一体,也即是与美融为一体,这是一种永生与美的喜乐境界。
但是到了黑暗时代、神秘主义时期,上帝开始在“黑暗”中隐身,上帝好像变得更加隐秘了,成了不可见的,此时人类对上帝对美的认识只有借助于象征的世界,借助于想象才能到达。
人类是残缺的上帝,人类山于亚当的原罪而失去了与上帝同等的自由意志,然而人类并未完全绝望,人类仍然存在着一丝理性,虽不纯粹,但足以作为向上帝向美回归的阶梯。
古拜杜丽娜室内乐作品——《向艾略特致敬》的创作技法分析
作者: 姜盛林
作者机构: 沈阳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87-9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 古拜杜丽娜;向艾略特致敬;十字架;音高组织;节奏;音色
摘要: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1931-)是20世纪享誉国际乐坛的俄罗斯女作曲家,也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作曲家之一,至今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舞台上。
古柏杜丽娜是一名虔诚的东正教信徒,在她的音乐作品中所采用的某些隐喻的创作手法和所达到的音乐意境,充分表现出了她具有的宗教思想和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探索与追求。
本文主要从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宗教思想、人文精神、创作背景出发,着重研究她在《向艾略特致敬》这首室内乐作品中创作技法的具体运用,使其对她深层次的理性创作思维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i——《十字架上的基督》赏析
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Dali——《十字架上的基督》赏析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1904年5月11日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
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
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
达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除了他的绘画,他的文章、口才、动作、相貌以及胡须均给欣赏他的人们留下了扑朔迷离的印象。
达利年轻时在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学习美术,曾兼收并蓄多种艺术风格,显示出作为画家的非凡技能。
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才由两件事情促使其画风日臻成熟。
一是他发现了弗洛伊德的关于性爱对于潜意识意象的重要著作;二是他结交了一群才华横溢的巴黎超现实主义者,这群艺术家和作家努力证明人的潜意识是超乎理性之上的“更为重大的现实”。
为从潜意识心灵中产生意象,达利开始用一种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
达利发现这一方法后,画风异常迅速成熟,1929~1937年间所作的画使他成为世界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在他所描绘的梦境中,以一种稀奇古怪、不合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物像并列、扭曲或者变形。
在这些谜语一般的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记忆的永恒》(1931),画中以平静得可怕的风景为衬托,停留着一只柔软易曲、正在熔化的表。
达利还与西班牙电影导演L·布努埃尔共同制作两部超现实主义影片,即《安达鲁的狗》(1928)和《黄金时代》(1930),同样充满怪诞的但富于暗示的意象。
20世纪30年代末,在文艺复兴画家拉斐尔的影响下,达利的绘画转趋比较古典的风格。
此后,他花费大量时间设计舞台布景、时髦商店内部装饰以及珠宝饰物。
在1950~1970年间他有许多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但仍探索性爱主题,描绘童年记忆,并且让妻子加拉成为这些题材的中心形象。
这些晚期绘画虽然技法纯熟,但客观评价低于其早期作品。
古拜杜丽娜的奉献
古拜杜丽娜的奉献
谢力昕
【期刊名称】《音乐爱好者》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音乐学家钱仁康老先生尝有言,“二十世纪经典”提法不妥。
“二十世纪”意味着现代,而“经典”则意味着时间沉淀后的精品。
两个词放在一块儿,自相矛盾。
老先生的言下之意很明白,对二十世纪作品我们得耐心等等看,不要贸贸然地册封“经典”。
钱老这句话是在二十世纪末说的,转眼二十世纪已成为“另一个”世纪,回望那个“极端的年代”,音乐家们,尤其是二战之后的音乐家,有没有给我们拿出“经典”,恐怕大部分还很难下定论。
但有例外。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谢力昕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57.21
【相关文献】
1.宗教观念与音乐结构——解析古拜杜林娜的小提琴协奏曲《奉献》 [J], 明虹
2.古拜杜丽娜儿童钢琴组曲《音乐玩具》核心音高材料与音乐形象塑造 [J], 黄欣
3.古拜杜琳娜小提琴协奏曲《奉献》之意 [J], 黄祖平
4.点、线、面"三重奏":由"单音"技术引发的几何结构风格——以古拜杜丽娜神圣简
约主义音乐《三重奏》第一乐章为例 [J], 许琛
5.古拜杜丽娜作品《十字架》的结构比例设计 [J], 韩东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拜杜丽娜作品《十字架》的核心动机分析作者:韩东岳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11期
摘 ; 要:古拜杜丽娜是20世纪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与施尼特凯、杰尼索夫并称为"俄罗斯三杰"。
《十字架》是古拜杜丽娜创作于1979年,原为大提琴和管风琴而作,1992年经德国手风琴演奏家的建议改为大提琴和巴扬演奏,并于2001年11月20日发行CD。
《十字架》是一部与宗教体裁相关的作品,而且对于作曲家创作生涯中具有重大转折意义。
本文主要对《十字架》中核心音、核心音程、核心动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古拜杜丽娜;《十字架》;核心音;核心音程;核心动机
中图分类号:J604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059-01
一、《十字架》作品简介
《十字架》可算是古拜杜丽娜创作的第一首把宗教信仰融入标题以及作品的宗教体裁作品,当然就作曲家本人而言,她的所有创作都是基于她虔诚的宗教信仰。
除了《十字架》本身标题所具代表性之外,其音乐内容也隐含着诸多宗教因素。
《十字架》是象征人类受苦受难再到救赎的一个过程,如两种乐器各自代表的形象,巴扬高音区所代表的“光明”主题,象征着天堂的和谐与美好,大提琴低音区所代表的“黑暗”主题则象征着人间的痛苦;演奏音区的交叉互换所形成的符号特征等等。
尤其是具有十字架意义的“十字交叉”主题,促成了其以后创作中所形成的纵向与横向的交叉思路。
二、核心动机分析
运用核心音高材料及其展开作为作品的基本构架已经成为音乐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
无论是古典、浪漫时期的主题动机发展,还是现代音乐中材料的拆分重组,都是核心音高材料的使用。
核心材料的全曲贯穿在古拜杜丽娜的《十字架》中,不管是核心音的持续,核心音程的变化发展,还是核心动机的分解贯穿,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核心音
谱例1:第1小节:
在乐曲的第一小节,巴扬的左手与右手就在同一个音E上奏出,在第20小节大提琴奏出的第一个音同样是E,之后也一直围绕E音做着环绕,这个音自始至终贯穿于乐曲中,这个音既是核心音程的主要音,也是调式和弦的五音。
有趣的是大提琴的最高音在e上,也是它所能演奏的极限音小字三组的e3,巴扬的最低音也在e上,是它所能演奏的极限低音大字组的E。
这个音在高音区时是一种静谧、神圣、安详的感觉,而在低音区又给人以压抑、阴暗的感受。
而且“E”这个字母也存在于“十字架(Крест)”、“宗教(Вероисповедание)”、“信仰
(Верование)”、“光明(Свет)”、“黑暗(Темнота)”的俄文字母中。
(二)核心音程
乐曲第一小节巴扬的右手声部奏出一个反复的小字二组上E-#F的大二度音程,这是全曲音高发展的一个核心音程,它贯穿于整个呈示部和再现部,在展开部中,也作为大提琴solo的主要音程出现。
这个明亮的大二度音程和A大三和弦在巴扬的右手声部演奏出明快闪烁的音色,象征着“光明”的主题。
谱例2:第1-4小节:
巴扬的左手声部则是根据大二度音程发展而来的一个音程紧缩,或者是在E-#F(bG)之间的一个填充的一个经过性半音F(E-F-bG)。
这个音型也是在呈示部中一直持续在巴扬左手声部的一个和弦式(小二度叠置)的小“色块”,因为紧挨着的三个小二度音的持续奏响,作为一个深刻的哲理性的背景性色彩,预示着乐曲后面的冲突。
这个小色块还拆分成了两个小二度音程,间隔在巴扬左手声部上出现。
整首乐曲中,巴扬声部的音程都是以二度为主,在呈示部和再现部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核心动机
第20小节大提琴阴郁的音色在大字组的核心音E上奏出来后,二度核心音程再一次紧缩,由原来全音变为四分之一音,即第24小节的E-升1/4音的E。
三个声部纵向上也构成了呈示部的核心动机的三个音层:(1)“光明”主题旋律层:核心音程E-#F;(2)半音和弦和声层:E-F-bG(3)“黑暗”主题旋律层:E-升1/4音的E。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三个层次的得来,依次是:
大二度音程→小二度音程→四分之一音程
然后三个音程进行纵向的排列,形成核心动机。
而且核心动机也是由核心音和核心核心转化而来,即是:
核心音E → ;核心音程E-#F和E-F-bG→核心动机
此动机的构成也是全曲的构思精妙之处,主题与主题之间形成对比,但是又关系密切,由同样的音型材料而来,隐喻着互相的转换。
大提琴的阴暗音色在最后的再现部中也转变为了明亮的音色,矛盾得到解决,痛苦得到解脱,精神得到升华,正是全曲核心动机发展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