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函数动点的最值问题
二次函数与几何的动点及最值、存在性问题(解析版)-2024中考数学
二次函数与几何的动点及最值、存在性问题目录题型01平行y轴动线段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题型02抛物线上的点到某一直线的距离问题题型03已知点关于直线对称点问题题型04特殊角度存在性问题题型05将军饮马模型解决存在性问题题型06二次函数中面积存在性问题题型07二次函数中等腰三角形存在性问题题型08二次函数中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题型09二次函数中全等三角形存在性问题题型10二次函数中相似三角形存在性问题题型11二次函数中平行四边形存在性问题题型12二次函数中矩形存在性问题题型13二次函数中菱形存在性问题题型14二次函数中正方形存在性问题二次函数常见存在性问题:(1)等线段问题:将动点坐标用函数解析式以“一母式”的结构表示出来,再利用点到点或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列出方程或方程组,然后解出参数的值,即可以将线段表示出来.【说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该点在某一函数图像上,设该点的横坐标为m,则可用含m字母的函数解析式来表示该点的纵坐标,简称“设横表纵”或“一母式”.(2)平行y轴动线段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将动点坐标用函数解析式以“一母式”的结构表示出来,再用纵坐标的较大值减去较小值,再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动线段的最大值或最小值.(3)求已知点关于直线对称点问题:先求出直线解析式,再利用两直线垂直的性质(两直线垂直,斜率之积等于-1)求出已知点所在直线的斜率及解析式,最后用中点坐标公式即可求出对称点的坐标.(4)“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其到某一直线的距离为最值”的问题:常常利用直线方程与二次函数解析式联立方程组,求出切点坐标,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进行求解.(5)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特殊图形、旋转及特殊角度综合:图形或一次函数与x 轴的角度特殊化,利用与角度有关知识点求解函数图像上的点,结合动点的活动范围,求已知点与动点是否构成新的特殊图形.2.二次函数与三角形综合(1)将军饮马问题:本考点主要分为两类:①在定直线上是否存在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最小;②三角形周长最小或最大的问题,主要运用的就是二次函数具有对称性.(2)不规则三角形面积最大或最小值问题:利用割补法将不规则三角形分割成两个或以上的三角形或四边形,在利用“一母式”将动点坐标表示出来,作线段差,用线段差来表示三角形的底或高,用面积公式求出各部分面积,各部分面积之和就是所求三角形的面积.将三角形的面积用二次函数的结构表示出来,再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面积的最值及动点坐标.(3)与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综合问题:对于此类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两圆一线或两线一圆的基本模型来进行计算.问题分情况找点画图解法等腰三角形已知点A ,B 和直线l ,在l 上求点P ,使△PAB 为等腰三角形以AB为腰分别以点A ,B 为圆心,以AB 长为半径画圆,与已知直线的交点P 1,P 2,P 4,P 5即为所求分别表示出点A ,B ,P 的坐标,再表示出线段AB ,BP ,AP 的长度,由①AB =AP ;②AB =BP ;③BP =AP 列方程解出坐标以AB 为底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与已知直线的交点P 3即为所求分别表示出点A ,B ,P 的坐标,再表示出线段AB ,BP ,AP 的长度,由①AB =AP ;②AB =BP ;③BP =AP 列方程解出坐标问题分情况找点画图解法直角三角形已知点A ,B 和直线l ,在l 上求点P ,使△PAB 为直角三角形以AB为直角边分别过点A ,B 作AB 的垂线,与已知直线的交点P 1,P 4即为所求分别表示出点A ,B ,P 的坐标,再表示出线段AB ,BP ,AP 的长度,由①AB 2=BP 2+AP 2;②BP 2=AB 2+AP 2;③AP 2=AB 2+BP 2列方程解出坐标以AB 为斜边以AB 的中点Q 为圆心,QA 为半径作圆,与已知直线的交点P 2,P 3即为所求注:其他常见解题思路有:①作垂直,构造“三垂直”模型,利用相似列比例关系得方程求解;②平移垂线法:若以AB 为直角边,且AB 的一条垂线的解析式易求(通常为过原点O 与AB 垂直的直线),可将这条直线分别平移至过点A 或点B 得到相应解析式,再联立方程求解.(4)与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综合问题:在没有指定对应点的情况下,理论上有六种情况需要讨论,但在实际情况中,通常不会超过四种,要注意边角关系,积极分类讨论来进行计算.情况一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存在性问题的一般思路:解答三角形相似的存在性问题时,要具备分类讨论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要先找出三角形相似的分类标准,一般涉及动态问题要以静制动,动中求静,具体如下:①假设结论成立,分情况讨论.探究三角形相似时,往往没有明确指出两个三角形的对应点(尤其是以文字形式出现求证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题目),或者涉及动点问题,因动点问题中点的位置的不确定,此时应考虑不同的对应关系,分情况讨论;②确定分类标准.在分类时,先要找出分类的标准,看两个相似三角形是否有对应相等的角,若有,找出对应相等的角后,再根据其他角进行分类讨论来确定相似三角形成立的条件;若没有,则分别按三种角对应来分类讨论;③建立关系式,并计算.由相似三角形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将比例式中的线段用所设点的坐标表示出来(其长度多借助勾股定理运算),整理可得一元一次方程或者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可得字母的值,再通过计算得出相应的点的坐标.情况二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的思路与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类似,但是除了要找角相等外,还至少要找一组对应边相等.3.二次函数与四边形的综合问题特殊四边形的探究问题解题步骤如下:①先假设结论成立;②设出点坐标,求边长;③建立关系式,并计算.若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位置已确定,则直接利用四边形边的性质进行计算;若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位置不确定,需分情况讨论:a.探究平行四边形:①以已知边为平行四边形的某条边,画出所有的符合条件的图形后,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进行计算;②以已知边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画出所有的符合条件的图形后,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进行计算;③若平行四边形的各顶点位置不确定,需分情况讨论,常以已知的一边作为一边或对角线分情况讨论.b.探究菱形:①已知三个定点去求未知点坐标;②已知两个定点去求未知点坐标,一般会用到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四边相等的性质列关系式.c.探究正方形:利用正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性质进行计算,一般是分别计算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令其相等,得到方程再求解.d.探究矩形:利用矩形对边相等、对角线相等列等量关系式求解;或根据邻边垂直,利用勾股定理列关系式求解.题型01平行y轴动线段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1(2023·广东东莞·一模)如图,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OA=OC =3,顶点为D.(1)求此函数的关系式;(2)在AC 下方的抛物线上有一点N ,过点N 作直线l ∥y 轴,交AC 与点M ,当点N 坐标为多少时,线段MN 的长度最大?最大是多少?(3)在对称轴上有一点K ,在抛物线上有一点L ,若使A ,B ,K ,L 为顶点形成平行四边形,求出K ,L 点的坐标.(4)在y 轴上是否存在一点E ,使△ADE 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E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答案】(1)y =x 2+2x -3(2)当N 的坐标为-32,-154 ,MN 有最大值94(3)K -1,4 ,L -1,-4 或K -1,12 ,L -5,12 或K -1,12 ,L 3,12(4)存在,点E 的坐标为0,32 或0,-72或0,-1 或0,-3【分析】(1)由OA =OC =3求得A -3,0 ,C 0,-3 ,再分别代入抛物线解析式y =x 2+bx +c ,得到以b ,c 为未知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b ,c 的值即可;(2)求出直线AC 的解析式,再设出M 、N 的坐标,把MN 表示成二次函数,配方即可;(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以AB 为边,以AB 为对角线,分类讨论即可;(4)设出E 的坐标,分别表示出△ADE 的平分,再分每一条都可能为斜边,分类讨论即可.【详解】(1)∵抛物线y =x 2+bx +c 经过点A ,点C ,且OA =OC =3,∴A -3,0 ,C 0,-3 ,∴将其分别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c =-39-3b +c =0,解得b =2c =-3 .故此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y =x 2+2x -3;(2)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kx +t ,将A -3,0 ,C 0,-3 代入,得t =-3-3k +t =0 ,解得k =-1t =-3 ,∴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x -3,设N 的坐标为n ,n 2+2n -3 ,则M n ,-n -3 ,∴MN =-n -3-n 2+2n -3 =-n 2-3n =-n +32 +94,∵-1<0,∴当n =-32时,MN 有最大值,为94,把n =-32代入抛物线得,N 的坐标为-32,-154,当N 的坐标为-32,-154 ,MN 有最大值94;(3)①当以AB 为对角线时,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KL 必过-1,0 ,∴L 必在抛物线上的顶点D 处,∵y =x 2+2x -3=x +1 2-4,∴K -1,4 ,L -1,-4②当以AB 为边时,AB =KL =4,∵K 在对称轴上x =-1,∴L 的横坐标为3或-5,代入抛物线得L -5,12 或L 3,12 ,此时K 都为-1,12 ,综上,K -1,4 ,L -1,-4 或K -1,12 ,L -5,12 或K -1,12 ,L 3,12 ;(4)存在,由y =x 2+2x -3=x +1 2-4,得抛物线顶点坐标为D -1,-4 ∵A -3,0 ,∴AD 2=-3+1 2+0+4 2=20,设E 0,m ,则AE 2=-3-0 2+0-m 2=9+m 2,DE 2=-1-0 2+-4-m 2=17+m 2+8m ,①AE 为斜边,由AE 2=AD 2+DE 2得:9+m 2=20+17+m 2+8m ,解得:m =-72,②DE 为斜边,由DE 2=AD 2+AE 2得:9+m 2+20=17+m 2+8m ,解得:m =32,③AD 为斜边,由AD 2=ED 2+AE 2得:20=17+m 2+8m +9+m 2,解得:m =-1或-3,∴点E 的坐标为0,32 或0,-72或0,-1 或0,-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会运用待定系数法列方程组,两点间距离公式求MN 的长,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边相等,运用勾股定理列方程.2(2023·河南南阳·统考一模)如图,抛物线与x 轴相交于点A 、B (点A 在点B 的左侧),与y 轴的交于点C 0,-4 ,点P 是第三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过点P 作直线PD ⊥x 轴于点D ,作直线AC 交PD 于点E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P 坐标为-3,-254.(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求点A 、B 的坐标和直线AC 的解析式;(3)求当线段CP =CE 时m 的值;(4)连接BC ,过点P 作直线l ∥BC 交y 轴于点F ,试探究:在点P 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m ,使得CE =DF ,若存在直接写出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y =14x 2+32x -4(2)A -8,0 ,B 2,0 ,y =-12x -4(3)-4(4)存在,m =2-25或m =-4【分析】(1)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抛物线的解析式;(2)令y =0,解方程即可求得点A 、B 的坐标,再运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直线AC 的解析式;(3)过点C 作CF ⊥PE 于点F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点F 是PE 的中点,设P m ,14m 2+32m -4 ,则E m ,-12m -4 ,可得F m ,18m 2+12m -4 ,再由点F 与点C 的纵坐标相同建立方程求解即可;(4)过C 作CH ⊥PD 于H ,设P m ,14m 2+32m -4 ,由PF ∥BC ,可得直线PF 解析式为y =2x +14m 2-12m -4,进而可得OF =14m 2-12m -4 ,再证得Rt △CHE ≅Rt △DOF HL ,得出∠HCE =∠FDO ,进而推出∠FDO =∠CAO ,即tan ∠FDO =tan ∠CAO ,据此建立方程求解即可.【详解】(1)解:∵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3,-254∴设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a x +3 2-254,把点C 0,-4 代入,得:-4=9a -254,解得:a =14,∴y =14x +3 2-254=14x 2+32x -4,∴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14x 2+32x -4.(2)解:令y =0,得14x 2+32x -4=0,解得:x 1=-8,x 2=2,∴A -8,0 ,B 2,0 ,,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kx +b ,则-8k +b =0b =-4 ,解得:k =-12b =-4 ,∴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12x -4.(3)解:如图,过点C 作CF ⊥PE 于点F ,∵CP =CE ,∴EF =PF ,即点F 是PE 的中点,设P m ,14m 2+32m -4 ,则E m ,-12m -4 ,∴F m ,18m 2+12m -4 ,∵PE ∥y 轴,CF ⊥PE ,∴CF ∥x 轴,∴18m 2+12m -4=-4,解得:m =-4或m =0(不符合题意,舍去),∴m =-4.(4)解:存在m ,使得CE =DF ,理由如下:如图:过C 作CH ⊥PD 于H ,设P m,14m2+32m-4,由B2,0,C0,-4,由待定系数法可得直线BC解析式为y=2x-4,根据PF∥BC,设直线PF解析式为y=2x+c,将P m,14m2+32m-4代入得:1 4m2+32m-4=2m+c,∴c=14m2-12m-4,∴直线PF解析式为y=2x+14m2-12m-4,令x=0得y=14m2-12m-4,∴F0,14m2-12m-4,∴OF=14m2-12m-4,∵∠CHD=∠PDO=∠COD=90°,∴四边形CODH是矩形,∴CH=OD,∵CE=DF,∴Rt△CHE≅Rt△DOF HL,∴∠HCE=∠FDO,∵∠HCE=∠CAO,∴∠FDO=∠CAO,∴tan∠FDO=tan∠CAO,∴OF OD =OCOA,即14m2-12m-4-m=48=12,∴1 4m2-12m-4=-12m或14m2-12m-4=12m,解得:m=-4或m=4或m=2-25或m=2+25,∵P在第三象限,∴m=2-25或m=-4.【点睛】本题属于二次函数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矩形判定及性质、相似三角形判定及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点,解题的关键是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相关点坐标和相关线段的长度.3(2023·山东聊城·统考三模)抛物线y=-x2+bx+c与x轴交于点A3,0,与y轴交于点C0,3,点P 为抛物线上的动点.(2)若P 为直线AC 上方抛物线上的动点,作PH ∥x 轴交直线AC 于点H ,求PH 的最大值;(3)点N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的动点,是否存在点N ,使直线AC 垂直平分线段PN ?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N 的纵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b =2,c =3(2)PH 取得最大值为94(3)存在,2-2或2+2【分析】(1)将坐标代入解析式,构建方程求解;(2)设PH 交y 轴于点M ,P m ,-m 2+2m +3 ,则PM =m ;待定系数法确定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x +3,从而确定PH =m -m 2-2m =-m 2+3m =-m -32 2+94,解得PH 最大值为94;(3)如图,设PN 与AC 交于点G ,可设直线PN 的解析式为y =x +p ,设点N (1,n ),求得y =x +(n -1);联立y =-x +3y =x +(n -1) ,解得x =-n 2+2y =n 2+1,所以点P 的横坐标为2×-n 2+2 -1=-n +3,纵坐标为2×n2+1 -n =2,由二次函数解析式构建方程-(-n +3)2+2(-n +3)+3=2,解得n =2±2;【详解】(1)∵抛物线y =-x 2+bx +c 与x 轴交于点A 3,0 ,与y 轴交于点C 0,3 ,∴-9+3b +c =0c =3,解得:b =2c =3 ,∴b =2,c =3;(2)设PH 交y 轴于点M ,P m ,-m 2+2m +3 ,∴PM =m ,∵PH ∥x 轴,∴点H 的纵坐标为-m 2+2m +3,设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kx +n ,∴3k +n =0n =3 ,解得:k =-1n =3 ,∴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x +3.∴-m 2+2m +3=-x +3,∴x =m 2-2m ,∴H m 2-2m ,-m 2+2m +3 ,∴PH =m -m 2-2m =-m 2+3m =-m -322+94,∴当m =32时,PH 取得最大值为94(3)存在点N ,使直线AC 垂直平分线段PN ,点N 的纵坐标为2-2或2+2如图,设PN 与AC 交于点G ,∵AC 垂直平分PN ,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x +3∴可设直线PN 的解析式为y =x +p 设点N (1,n ),则n =1+p ∴p =n -1,∴y =x +(n -1)联立y =-x +3y =x +(n -1) ,解得x =-n 2+2y =n 2+1∴点P 的横坐标为2×-n 2+2 -1=-n +3,纵坐标为2×n 2+1 -n =2∴-(-n +3)2+2(-n +3)+3=2,解得n =2±2∴点N 的纵坐标为2-2或2+2.【点睛】本题考查利用二次函数解析式及点坐标求待定参数、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极值及其它二次函数综合问题,利用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点线间的位置关系,融合方程的知识求解坐标是解题的关键.题型02抛物线上的点到某一直线的距离问题1(2023·广东梅州·统考二模)探究求新:已知抛物线G 1:y =14x 2+3x -2,将抛物线G 1平移可得到抛物线G 2:y =14x 2.(1)求抛物线G 1平移得到抛物线G 2的平移路径;(2)设T 0,t ,直线l :y =-t ,是否存在这样的t ,使得抛物线G 2上任意一点到T 的距离等于到直线l 的距离?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3)设H 0,1 ,Q 1,8 ,M 为抛物线G 2上一动点,试求QM +MH 的最小值.参考公式:若点M x 1,y 1 ,N x 2,y 2 为平面上两点,则有MN =x 1-x 22+y 1-y 2 2.【答案】(1)将G 1向左平移-6个单位,向上平移11个单位(2)存在,1(3)9【分析】(1)设G 1向左平移a 个单位,向上平移b 个单位得到函数G 2,列方程组即可求解;(2)设P x 0,x 204为抛物线G 2上的一点,根据题意列方程即可;(3)点H 坐标与(2)中t =1时的T 点重合,过点M 作MA ⊥l ,垂足为A ,如图所示,则有MH =MA ,当且仅当Q ,M ,A 三点共线时QM +MA 取得最小值.【详解】(1).解:设G 1向左平移a 个单位,向上平移b 个单位得到函数G 2,由平移法则可知14(x +a )2+3(x +a )-2+b =14x 2,整理可得14x 2+3+12a x +14a 2+3a -2+b =14x 2,可得方程组3+12a =014a 2+3a -2+b =0,解得a =-6b =11 ;∴平移路径为将G 1向左平移-6个单位,向上平移11个单位;(2)解:存在这样的t ,且t =1时满足条件,设P x 0,x 204为抛物线G 2上的一点,则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为x 204+t ,点P 到点T 距离为(x 0-0)2+x 204-t2,联立可得:x 204+t =(x 0-0)2+x 204-t2,两边同时平方合并同类项后可得x 20-x 20t =0解得:t =1;(3)解:点H 坐标与(2)中t =1时的T 点重合,作直线l :y =-1,过点M 作MA ⊥直线l ,垂足为A ,如图所示,则有MH =MA ,此时QM +MH =QM +MA ,当且仅当Q ,M ,A 三点共线时QM +MA 取得最小值即QM +MA =QA =8-(-1)=9∴QM +MH 的最小值为9;【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综合题,涉及到线段最小值、平移性质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关键.2(2023·湖北宜昌·统考一模)如图,已知:点P 是直线l :y =x -2上的一动点,其横坐标为m (m 是常数),点M 是抛物线C :y =x 2+2mx -2m +2的顶点.(1)求点M 的坐标;(用含m 的式子表示)(2)当点P 在直线l 运动时,抛物线C 始终经过一个定点N ,求点N 的坐标,并判断点N 是否是点M 的最高位置?(3)当点P 在直线l 运动时,点M 也随之运动,此时直线l 与抛物线C 有两个交点A ,B (A ,B 可以重合),A ,B 两点到y 轴的距离之和为d .①求m 的取值范围;②求d 的最小值.【答案】(1)M -m ,-m 2-2m +2(2)N (1,3),点N 是点M 的最高位置(3)①m ≤-52或m ≥32;②d 取得最小值为2【分析】(1)将抛物线解析式写成顶点式即可求解;(2)根据解析式含有m 项的系数为0,得出当x =1时,y =3,即N (1,3),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得出-m 2-2m +2=-m +1 2+3的最大值为3,即可得出点N 是点M 的最高位置;(3)①根据直线与抛物线有交点,联立方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大于等于0,求得m 的范围,即可求解;②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x 1,y 1 ,x 2,y 2 ,其中x 1<x 2,由①可知x 1,x 2是方程x 2+2mx -x -2m +4=0的两根,根据x 1+x 2=-2m +1,分情况讨论,求得d 是m 的一次函数,进而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1)解:y =x 2+2mx -2m +2=x +m 2-m 2-2m +2,∴顶点M -m ,-m 2-2m +2 ,(2)解:∵y =x 2+2mx -2m +2=x 2+2+2m x -1 ,∴当x =1时,y =3,抛物线C 始终经过一个定点1,3 ,即N (1,3);∵M -m ,-m 2-2m +2 ,-m 2-2m +2=-m +1 2+3,∴M 的纵坐标最大值为3,∴点N 是点M 的最高位置;(3)解:①联立y =x -2y =x 2+2mx -2m +2 ,得x 2+2mx -x -2m +4=0,∵直线l 与抛物线C 有两个交点A ,B (A ,B 可以重合),∴Δ=b 2-4ac =2m -1 2-4-2m +4 ,=4m 2+4m -15≥0,∵4m 2+4m -15=0,解得m 1=-52,m 2=32,∴当4m 2+4m -15≥0时,m ≤-52或m ≥32,②设A ,B 的坐标分别为x 1,y 1 ,x 2,y 2 ,其中x 1<x 2,由①可知x 1,x 2是方程x 2+2mx -x -2m +4=0的两根,∴x1+x 2=-2m +1,当m =-3时,如图所示,y A =0,当-3≤m ≤-52时,y 1≥0,y 2≥0,则d =x 1+x 2 =-2m +1 ,∵-2<0,∴当m =-52时,d 取得最小值为-2×-52 +1=5+1=6,当m ≥32时,d =-x 1+x 2 =--2m +1 =2m -1,∴当m =32时,d 取得最小值为2×32-1=2,综上所述,d 取得最小值为2.【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熟练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3(2023·云南楚雄·统考一模)抛物线y =x 2-2x -3交x 轴于A ,B 两点(A 在B 的左边),C 是第一象限抛物线上一点,直线AC 交y 轴于点P .(1)直接写出A ,B 两点的坐标;(2)如图①,当OP =OA 时,在抛物线上存在点D (异于点B ),使B ,D 两点到AC 的距离相等,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D 的横坐标;(3)如图②,直线BP 交抛物线于另一点E ,连接CE 交y 轴于点F ,点C 的横坐标为m ,求FP OP 的值(用含m 的式子表示).【答案】(1)A (-1,0),B (3,0)(2)0或3-41或3+41(3)13m 【分析】(1)令y =0,解方程可得结论;(2)分两种情形:①若点D 在AC 的下方时,过点B 作AC 的平行线与抛物线交点即为D 1.②若点D 在AC 的上方时,点D 1关于点P 的对称点G (0,5),过点G 作AC 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点D 2,D 3,D 2,D 3符合条件.构建方程组分别求解即可;(3)设E 点的横坐标为n ,过点P 的直线的解析式为y =kx +b ,由y =kx +b y =x 2-2x -3 ,可得x 2-(2+k )x -3-b =0,设x 1,x 2是方程x 2-(2+k )x -3-b =0的两根,则x 1x 2=-3-b ,推出x A ⋅x C =x B ⋅x E =-3-b 可得n =-1-b 3,设直线CE 的解析式为y =px +q ,同法可得mn =-3-q 推出q =-mn -3,推出q =-(3+b )-1-b 3 -3=13b 2+2b ,推出OF =13b 2+b ,可得结论.【详解】(1)解:令y =0,得x 2-2x -3=0,解得:x =3或-1,∴A (-1,0),B (3,0);(2)∵OP =OA =1,∴P (0,1),∴直线AC 的解析式为y =x +1.①若点D 在AC 的下方时,过点B 作AC 的平行线与抛物线交点即为D 1.∵B (3,0),BD 1∥AC ,∴直线BD 1的解析式为y =x -3,由y =x -3y =x 2-2x -3,解得x =3y =0 或x =0y =-3 ,∴D 1(0,-3),∴D 1的横坐标为0.②若点D 在AC 的上方时,点D 1关于点P 的对称点G (0,5),过点G 作AC 的平行线l 交抛物线于点D 2,D 3,D 2,D 3符合条件.直线l 的解析式为y =x +5,由y =x +5y =x 2-2x -3 ,可得x 2-3x -8=0,解得:x =3-412或3+412,∴D 2,D 3的横坐标为3-412,3+412,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D 的横坐标为0,3-412,3+412.(3)设E 点的横坐标为n ,过点P 的直线的解析式为y =kx +b ,由y =kx +b y =x 2-2x -3,可得x 2-(2+k )x -3-b =0,设x 1,x 2是方程x 2-(2+k )x -3-b =0的两根,则x 1x 2=-3-b ,∴x A ⋅x C =x B ⋅x E =-3-b∵x A =-1,∴x C =3+b ,∴m =3+b ,∵x B =3,∴x E =-1-b 3,∴n =-1-b 3,设直线CE 的解析式为y =px +q ,同法可得mn =-3-q∴q =-mn -3,∴q =-(3+b )-1-b 3 -3=13b 2+2b ,∴OF =13b 2+2b ,∴FP OP=13b +1=13(m -3)+1=13m .【点睛】本题属于二次函数综合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构建一次函数,构建方程组确定交点坐标,学会利用参数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题型03已知点关于直线对称点问题1(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A (-3,0)和点B (1,0),与y 轴交于点C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如图1,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与直线AC :y =x +3交于点D ,若点M 是直线AC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求△MCD 面积的最大值.(3)如图2,点P 是直线AC 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的直线l 与BC 平行,则在直线l 上是否存在点Q ,使点B 与点P 关于直线CQ 对称?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y =-x 2-2x +3;(2)S △MCD 最大=98;(3)Q 1-5,-5 或1+5,5 .【分析】(1)根据抛物线的交点式直接得出结果;(2)作MQ ⊥AC 于Q ,作ME ⊥AB 于F ,交AC 于E ,先求出抛物线的对称轴,进而求得C ,D 坐标及CD 的长,从而得出过M 的直线y =x +m 与抛物线相切时,△MCD 的面积最大,根据x +m =-x 2-2x +3的△=0求得m 的值,进而求得M 的坐标,进一步求得CD 上的高MQ 的值,进一步得出结果;(3)分两种情形:当点P 在线段AC 上时,连接BP ,交CQ 于R ,设P (t ,t +3),根据CP =CB 求得t 的值,可推出四边形BCPQ 是平行四边形,进而求得Q 点坐标;当点P 在AC 的延长线上时,同样方法得出结果.【详解】(1)解:由题意得,y =-(x +3)(x -1)=-x 2-2x +3;(2)解:如图1,作MQ ⊥AC 于Q ,作ME ⊥AB 于F ,交AC 于E ,∵OA =OC =3,∠AOC =90°,∴∠CAO =∠ACO =45°,∴∠MEQ =∠AEF =90°-∠CAO =45°,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x =-3+12=-1,∴y =x +3=-1+3=2,∴D (1,2),∵C (0,3),∴CD =2,故只需△MCD 的边CD 上的高最大时,△MCD 的面积最大,设过点M 与AC 平行的直线的解析式为:y =x +m ,当直线y =x +m 与抛物线相切时,△MCD 的面积最大,由x +m =-x 2-2x +3得,x 2+3x +(m -3)=0,由△=0得,32-4(m -3)=0得,m -3=94,∴x 2+3x +94=0,∴x 1=x 2=-32,∴y =--32 2-2×-32 +3=154,y =x +3=-32+3=32,∴ME =154-32=94,∴MQ =ME ⋅sin ∠MEQ =ME ⋅sin45°=94×22=928,∴S △MCD 最大=12×2×928=98;(3)解:如图2,当点P 在线段AC 上时,连接BP ,交CQ 于R ,∵点B 和点Q 关于CQ 对称,∴CP =CB ,设P (t ,t +3),由CP 2=CB 2得,2t 2=10,∴t 1=-5,t 2=5(舍去),∴P -5,3-5 ,∵PQ ∥BC ,∴CR =BR =1,∴CR =QR ,∴四边形BCPQ 是平行四边形,∵1+(-5)-0=1-5,0+(3-5)-3=-5,∴Q 1-5,-5 ;如图3,当点P 在AC 的延长线上时,由上可知:P 5,3+5 ,同理可得:Q 1+5,5 ,综上所述:Q 1-5,-5 或1+5,5 .【点睛】本题考查了二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轴对称的性质等知识,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2(2023·四川甘孜·统考中考真题)已知抛物线y =x 2+bx +c 与x 轴相交于A -1,0 ,B 两点,与y 轴相交于点C 0,-3 .(1)求b ,c 的值;(2)P 为第一象限抛物线上一点,△PBC 的面积与△ABC 的面积相等,求直线AP 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设E 是直线BC 上一点,点P 关于AE 的对称点为点P ,试探究,是否存在满足条件的点E ,使得点P 恰好落在直线BC 上,如果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b =-2,c =-3.(2)y =x +1(3)存在,点P 的坐标为1+21,-2+21 或1-21,-2-21【分析】(1)由待定系数法即可求解;(2)S △PBC =S △ABC 得到AP ∥BC ,即可求解;(3)由题意的:∠AEP =∠AEP ,P E =PE ,即可求解.【详解】(1)由题意,得1-b +c =0,c =-3.∴b =-2,c =-3.(2)由(1)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 2-2x -3.令y =0,则x 2-2x -3=0,得x 1=-1,x 2=3.∴B 点的坐标为3,0 .∵S △PBC =S △ABC ,∴AP ∥BC .∵B 3,0,C 0,-3 ,∵AP∥BC,∴可设直线AP的解析式为y=x+m.∵A(-1,0)在直线AP上,∴0=-1+m.∴m=1.∴直线AP的解析式为y=x+1.(3)设P点坐标为m,n.∵点P在直线y=x+1和抛物线y=x2-2x-3上,∴n=m+1,n=m2-2m-3.∴m+1=m2-2m-3.解得m1=4,m2=-1(舍去).∴点P的坐标为4,5.由翻折,得∠AEP=∠AEP ,P E=PE.∵AP∥BC,∴∠PAE=∠AEP '.∴∠PAE=∠PEA.∴PE=PA=4+12=52.2+5-0设点E的坐标为t,t-3,则PE2=t-42.2+t-3-52=52∴t=6±21.当t=6+21时,点E的坐标为6+21,3+21.设P (s,s-3),由P E=AP,P E=PE=52得:s-6-212,2=522+s-3-3-21解得:s=1+21,则点P 的坐标为1+21,-2+21.当t=6-21时,同理可得,点P 的坐标为1-21,-2-21.综上所述,点P 的坐标为1+21,-2+21.或1-21,-2-21【点睛】本题是二次函数的综合题,主要考查了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性质,此题题型较好,综合性比较强,用的数学思想是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3(2023·江苏连云港·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校考二模)如图,“爱心”图案是由抛物线y=-x2+m的一部分及其关于直线y=-x的对称图形组成,点E、F是“爱心”图案与其对称轴的两个交点,点A、B、C、D是该图案与坐标轴的交点,且点D的坐标为6,0.(1)求m 的值及AC 的长;(2)求EF 的长;(3)若点P 是该图案上的一动点,点P 、点Q 关于直线y =-x 对称,连接PQ ,求PQ 的最大值及此时Q 点的坐标.【答案】(1)m =6,AC =6+6(2)52(3)2542,Q -234,-12【分析】(1)用待定系数法求得m 与抛物线的解析式,再求出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进而求得A 的坐标,根据对称性质求得B ,C 的坐标,即可求得结果;(2)将抛物线的解析式与直线EF 的解析式联立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E ,F 的坐标,即可求得结果;(3)设P (m ,-m 2+6),则Q (m 2-6,-m ),可得PQ =2×m -12 2-252 ,即求m -12 2-252的最值,根据二次函数的最值,即可得到m 的值,即可求得.【详解】(1)把D 6,0 代入y =-x 2+m 得0=-6+m解得m =6∴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x 2+6∴A 0,6根据对称性可得B -6,0 ,C 0,-6∴AC =AO +OC =6+6(2)联立y =-x y =-x 2+6解得x =3y =-3 或x =-2y =2 ∴E -2,2 ,F 3,-3∴EF =-2-3 2+2+3 2=52(3)设P (m ,-m 2+6),则Q (m 2-6,-m )∴PQ =m -m 2-6 2+-m 2+6--m 2整理得PQ =2×m -12 2-254 ∵m -12 2≥0∴当m -12 2=0时,即m =12时,m -12 2-254 有最大值为254∴PQ 的最大值为2542∴12 2-6=-234故Q -234,-12【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综合应用,涉及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抛物线与一次函数的交点坐标,二次函数的最值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关于直线y =-x 对称的点坐标的关系.题型04特殊角度存在性问题1(2023·山西忻州·统考模拟预测)如图,抛物线y =18x 2+34x -2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P 是直线AC 下方抛物线上一个动点,过点P 作直线l ∥BC ,交AC 于点D ,过点P 作PE ⊥x 轴,垂足为E ,PE 交AC 于点F .(1)直接写出A ,B ,C 三点的坐标,并求出直线AC 的函数表达式;(2)当线段PF 取最大值时,求△DPF 的面积;(3)试探究在拋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CAQ =45°?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A -8,0 ,B 2,0 ,C 0,-2 .y =-14x -2(2)85(3)存在,-3,3 或-3,-253【分析】(1)对于直线y =18x 2+34x -2,当x =0时,y =-2,即点C 0,-2 ,令18x 2+34x -2=0,则x =2或-8,则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8,0 ,2,0 即求出三个点的坐标,设直线AC 的表达式为y =kx +b ,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即可;(2)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则P m ,18m 2+34m -2 ,F m ,-14m -2 ,表示出PF =-18m 2-m ,求出PF max =2,再表示出点D 到直线PF 的距离d =85,利用S △DPF =12⋅PF ⋅d 进行求解即可;(3)由抛物线的表达式知,其对称轴为x =-3,当点Q 在x 轴上方时,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交x 轴于点N ,交AC 于H ,故点Q 作QT ⊥AC 于点T ,在△AQH 中,∠CAQ =45°,tan ∠QHA =4,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求出QH =174,即可求出Q 点坐标,当点Q Q 在x 轴上方时,直线AQ 的表达式为y =35x +8 ,当∠CAQ =45°时,AQ ⊥AQ ,即可求解.【详解】(1)解:对于抛物线y =18x 2+34x -2,当x =0时,y =-2,即点C 0,-2 ,令18x 2+34x -2=0,则x =2或-8,则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8,0 ,2,0 ,即点A ,B ,C 三点的坐标分别为-8,0 ,2,0 ,0,-2 ,设直线AC 的表达式为y =kx +b ,则-8k +b =0b =-2 ,解得k =-14b =-2 ,∴直线AC 的函数表达式为y =-14x -2;(2)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则P m ,18m 2+34m -2 ,F m ,-14m -2 ,PF =-14m -2 -18m 2+34m -2 =-18m 2-m ,当m =--12×-18 =-4时,PF 最大,PF max =-18×(-4)2--4 =2,此时,P -4,-3 ,由B 2,0 ,C 0,-2 ,可得直线BC 的函数表达式为y =x -2,设直线l 的函数表达式为y =x +p ,将P -4,-3 代入可得p =1,∴直线l 的函数表达式为y =x +1,由y =-14x -2y =x +1 ,解得x =-125y =-75,∴D -125,-75 ,点D 到直线PF 的距离d =-125--4 =85,∴S △DPF =12⋅PF ⋅d =12×2×85=85.(3)存在,理由:由抛物线的表达式知,其对称轴为x =-3,当点Q 在x 轴上方时,如下图:设抛物线的对称轴交x 轴于点N ,交AC 于H ,故点Q 作QT ⊥AC 于点T ,则∠ACO =∠QHA ,则tan ∠ACO =tan ∠QHA =4,当x =3时,y =-14x -2=-54,则点H -3,-54 ,由点A ,H 的坐标得,AH =5174,在△AQH 中,∠CAQ =45°,tan ∠QHA =4,设TH =x ,则QT =4x ,则QH =17x ,则AH =AT +TH =5x =5174,则x =174,则QH =17x =174,则174-54=3,则点Q -3,3 ;当点Q Q 在x 轴上方时,直线AQ 的表达式为y =35x +8 ,当∠CAQ =45°时,AQ ⊥AQ ,则直线AQ 的表达式为y =-53x +8 ,当x =-3时,y =-5x +8 =-25,。
初中数学动点最值问题19大模型+例题详解,彻底解决压轴难题
动点最值问题永远都是中考最难的压轴类题目,很多同学都反应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寻找思路。
其实这类题目的题型有限,全部总结归纳就是这19种,希望同学们对每一种都能掌握技巧,再遇见类似的就能及时找到思路。
PS:可下载电子版打印高清版本,链接文末获取!
1、将军饮马模型(对称点模型)
2、利用三角形两边差求最值
3、手拉手全等取最值
4、手拉手相似取最值
5、平移构造平行四边形求最小
6、两点对称勺子型连接两端求最小
7、两点对称折线连两端求最小
8、时钟模型,中点两定边求最小值
9、时钟模型,相似两定边求最小值
10、转化构造两定边求最值
11、面积转化法求最值
12、相似转化法求最值
13、相似系数化一法求最值
14、三角函数化一求最值
15、轨迹最值
16、三动点的垂直三角形
17、旋转最值
18、隐圆最值-定角动弦
19、隐圆最值-动角定弦。
中考数学中关于动点的最值问题
中考数学中关于动点的最值问题作者:邓昌滨来源:《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08年第05期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当某点在给定条件运动时,求某几何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即最值问题. 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 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各种能力有更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仅以2008年江苏中考压轴题为例进行分析,供参考.1 利用函数的性质求最值图1例1 (2008年连云港)如图1,现有两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板Ⅰ、Ⅱ,它们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1和2. 将它们分别放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AOB,△COD处,直角边OB,OD在x轴上. 一直尺从上方紧靠两纸板放置,让纸板Ⅰ沿直尺边缘平行移动. 当纸板Ⅰ移动至△PEF处时,设PE,PF与OC分别交于点M,N,与x轴分别交于点G,H.(1)求直线AC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2)当点P是线段AC(端点除外)上的动点时,试探究:①点M到x轴的距离h与线段BH的长是否总相等?请说明理由;②两块纸板重叠部分(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S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大值及S取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由直角三角形纸板的两直角边的长为1和2,知A,C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2),(2,1). 易得直线AC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x+3.①点M到x轴的距离h与线段BH的长总相等. 因为点C的坐标为(2,1),所以,直线OC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为y=12x. 又因为点P在直线AC上,所以可设点P的坐标为(a,3-a). 过点M作x轴的垂线,设垂足为点K,则有MK=h. 因为点M在直线OC上,所以有M(2h,h). 因为纸板为平行移动,易得Rt△PHG∽△Rt△PFE,有GHPH=EFPF=12. 故GH=12PH=12(3-a). 所以OG=OH-GH=a-12(3-a)=32(a-1). 故G点坐标为(32(a-1),0). 又点P的坐标为(a,3-a),可得直线PG所对的函数关系式为y=2x+(3-3a). 将点M的坐标代入,得h=4h+(3-3a).解得h=a-1. 而BH=OH-OB=a-1,从而总有h=BH.②由①知,点M的坐标为(2a-2,a-1),点N的坐标为(a,12a).△-△-12OG×h=12×12a×a-12×3a-32×(a-1)=--34=-12(a-当a=32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38.取最大值时点P的坐标为(32,32).评注解此类题的关键是分析运动变化的过程,用点P的横坐标a的代数式表示描述点的运动过程,把动点视为静点参与运算,列出关于a的函数关系式,证明线段相等,再根据二次函数的增减性求得最值问题.2 利用轴对称变换求最值图2例2 (2008年南通)如图2,四边形ABCD中,AD=CD,∠DAB=∠ACB=90°,过点D 作DE⊥AC,垂足为F,DE与AB相交于点E.(1)求证:AB•AF=CB•CD;(2)已知AB=15cm,BC=9cm,P是射线DE上的动点. 设DP=xcm(x>0),四边形BCDP 的面积为①求y关于x的函数的关系式;②当x为何值时,△PBC的周长最小,并求出此时y的值.证明(1)因为AD=CD,DE⊥AC,所以DE垂直平分AC,所以AF=CF,∠DFA=∠DFC=90°,∠DAF=∠DCF. 因为∠DAB=∠DAF+∠CAB=90°,∠CAB+∠B=90°,所以∠DCF=∠DAF=∠B,易得△DCF∽△ABC,所以CDAB=CFCB,即CDAB=AFCB. 所以AB•AF=CB•CD.解(2)①因为AB=15,BC=9,∠ACB=90°,所以--所以CF=AF=6,所以y=12(x+9)×6=3x+27(x>0).②因为BC=9(定值),所以△PBC的周长最小,就是PB+PC最小. 由(1)可知,点C 关于直线DE的对称点是点A,所以PB+PC=PB+PA,故只要求PB+PA最小. 显然当P、A、B 三点共线时PB+PA最小. 此时DP=DE,PB+PA=AB. 由(1),∠ADF=∠FAE,∠DFA=∠ACB=90°,得△DAF∽△ABC. EF∥BC,得AE=BE=12AB=152,EF=92,所以AF∶BC=AD∶AB,即6∶9=AD∶15,所以AD=10. Rt△ADF中,AD=10,AF=6,所以DF=8. 所以DE=DF+FE=8+92=252.所以当x=252时,△PBC的周长最小,此时y=1292.评注本题可转化为直线上一点到直线同侧两点的距离和最小问题,一般我们先用“对称”的方法化成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问题,然后根据“两点之间的线段最短”,从而找到所需的最短路线.3 利用动点的范围求最值例3 (2008年徐州)如图,一副直角三角板满足AB=BC,AC=DE,∠ABC=∠DEF=90°,∠EDF=30°.操作将三角板DEF的直角顶点E放置于三角板ABC的斜边AC上,再将三角板DEF绕点E旋转,并使边DE与边AB交于点P,边EF与边BC交于点Q.探究1 在旋转过程中:(1)如图,当CEEA=1时,EP与EQ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2)如图,当CEEA=2时,EP与EQ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根据你对(1)、(2)的探究结果,试写出当CEEA=m时,EP与EQ满足的数量关系式为,其中m的取值范围是(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图图图探究2 若CEEA=2,AC=30cm,连结PQ,设△EPQ的面积为在旋转过程中:(1)S是否存在最大值或最小值?若存在,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随着S取不同的值,对应△EPQ的个数有哪些变化?求出相应S的取值范围.解探究(1)作EM⊥AB于点M,作EN⊥BC于点N,连结BE,因为∠ABC=90°,所以∠MEN=90°. 因为AB=BC,CE=EA,所以BE为∠ABC的平分线,所以EM=EN. ①若点M、P重合,显然EP=EQ. ②若点M、P不重合,因为∠MEP=∠NEQ=90°-∠PEN,所以Rt△EMP≌Rt△ENQ. 所以(2)作EM⊥AB于点M,作EN⊥BC于点N,因为∠ABC=90°,所以EM∥BC,所以△EMP∽△ENQ,所以EMBC=AEAC=13. 同理ENAB=23. 因为AB=BC,所以EMEN=12. ①若点M、P重合,显然EPEQ=EMEN=12. ②若点M、P不重合,因为∠MEP=∠NEQ=90°-∠PEN,所以△EMP∽△ENQ,所以EPEQ=EMEN=12. 综上,EPEQ=12. 由上可得EPEQ=1m,设EF=x,则DE=AC=3x,当E在边AC上由C向A移动时,要确保EF与BC有交点Q,EQ最大时,EQ⊥BC,此时EQ=EF=x,EC=2x,EA=AC-EC=3x-2x,所以此时m=CEEA=2x3x-2x=6+2,故0探究(1)设EQ=x,则△其中102≤x≤103.故如图,当x=EN=102cm时,△取得最小值如图,当x=EF=103cm时,△取得最大值(2)如图,当x=EB=510cm时,△;故当50时图时图时图评注本题以学生熟悉的三角板为背景,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题的关键是将所求问题转化为动点Q在BC上时EQ的最值问题,渗透了化归、分类、数形结合、特殊化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变换,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数学动点最值问题归纳及解法
中考数学动点最值问题归纳及解法最值问题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它贯穿初中数学的始终,是中考的热点问题,它主要考察学生对平时所学的内容综合运用,无论是代数问题还是几何问题都有最值问题,在中考压轴题中出现比较高的主要有利用重要的几何结论(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垂线段最短等)。
利用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
动态几何特点----问题背景是特殊图形,考查问题也是特殊图形,所以要把握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分析过程中,特别要关注图形的特性(特殊角、特殊图形的性质、图形的特殊位置。
)动点问题一直是中考热点,近几年考查探究运动中的特殊性: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特殊角或其三角函数、线段或面积的最值。
“坐标几何题”(动点问题)分析动点个数两个一个两个问题背景特殊菱形两边上移动特殊直角梯形三边上移动抛物线中特殊直角梯形底边上移动考查难点探究相似三角形探究三角形面积函数关系式探究等腰三角形考点①菱形性质②特殊角三角函数③求直线、抛物线解析式④相似三角形⑤不等式①求直线解析式②四边形面积的表示③动三角形面积函数④矩形性质①求抛物线顶点坐标②探究平行四边形③探究动三角形面积是定值④探究等腰三角形存在性特点①菱形是含60°的特殊菱形;△AOB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
②一个动点速度是参数字母。
③探究相似三角形时,按对应角不同分类讨论;先画图,再探究。
④通过相似三角形过度,转化相似比得出方程。
⑤利用a、t范围,运用不等式求出a、t的值。
①观察图形构造特征适当割补表示面积②动点按到拐点时间分段分类③画出矩形必备条件的图形探究其存在性①直角梯形是特殊的(一底角是45°)②点动带动线动③线动中的特殊性(两个交点D、E是定点;动线段PF长度是定值,PF=OA)④通过相似三角形过度,转化相似比得出方程。
⑤探究等腰三角形时,先画图,再探究(按边相等分类讨论)近几年共同点:①特殊四边形为背景;②点动带线动得出动三角形;③探究动三角形问题(相似、等腰三角形、面积函数关系式);④求直线、抛物线解析式;⑤探究存在性问题时,先画出图形,再根据图形性质探究答案。
中考压轴——二次函数图像中的动点、极值与存在问题
,交抛物线于点两点的坐标分轴的OC=OA,点D为抛物线的顶点.函数图象与x轴有 个交点,所以对应的方程x2-2|x|=0有 个实数根;方程x2-2|x|=2有 个实数根;关于x的方程x2-2|x|=a有4个实数根时,a的取值范围是 ;(2)拓展探究①如图2,将直线y=x+1向下平移b个单位,与y=x2-2|x|的图象有三个交点,求b的值;②如图3,将直线y=kx(k>0)绕着原点旋转,与y=x2-2|x|的图象交于A、B两点(A左B右),直线x=1上有一点P,在直线y=kx(k>0)旋转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PAB是一个以AB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点P、A、B按顺时针方向排列).若存在,请求出k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5.如图1,抛物线y=-x2+bx+c经过点A(2,0),B(0,2),与x轴交于另一点C.(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点C的坐标;(2)点P是抛物线y=-x2+bx+c在第一象限上的点,过点P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D,E,求四边形ODPE的周长的最大值;(3)如图2,点P是抛物线y=-x2+bx+c在第一象限上的点,过点P作PN⊥x轴,垂足为N,交AB于M,连接PB,PA.设点P的横坐标为t,当△ABP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1时,求t的值.36.如图,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A(3,3)、B(4,0)和原点O.P为二次函数图象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D(m,0),并与直线OA交于点C.(1)求直线OA和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当点P在直线OA的上方时,①当PC的长最大时,求点P的坐标;②当S△PCO=S△CDO时,求点P的坐标.7.定义:若x 0=ax 02+bx 0+c 成立,则称点(x 0,x 0)为抛物线y=ax 2+bx+c (a≠0)上的不动点,设抛物线C的解析式为:y=ax 2+(b+1)x+b-1(a≠0)(1)当a=1,b=4时,判断M (-1,-1),N (-2,-2),P (-3,-3)是否是C 上的不动点.(2)若抛物线C 过点(0,-3),且抛物线C 上有一个不动点(1,1),求抛物线上的另一个不动点.(3)对于任意实数b ,抛物线C 上总有两个不同的不动点,令S=3a 2+2a+1a 2,求S 的取值范围.8.如图,抛物线y=x 2+bx+c 的图象经过点A (-1,0),B (0,-3),抛物线与x 轴的另一个交点为C .(Ⅰ)求出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Ⅱ)该抛物线的顶点为D ,求出点C ,点D 的坐标,并判断△BCD 的形状;(Ⅲ)若点P 是直线BC 上的一个动点(点P 不与点B 和点C 重合),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交抛物线于点M ,点Q 也在直线BC 上,距离点P 为2个单位长度,设点P 的横坐标为t ,△PMQ 的面积为S ,求出S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9.如图①,直线y=2x-3与抛物线y=x 2-bx-3交于不同的两点M 、N (点M 在点N 的左侧).(1)直接写出N 的坐标 ;(用b 的代数式表示)(2)设抛物线的顶点为D ,对称轴l 与直线y=2x-3的交点为C ,连结DM 、DN ,若S △MDC =13S △NDC 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如图②,在(2)的条件下,设该抛物线与x 轴交于A 、B 两点,点P 为直线MN 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连接MA 、MP ,设直线PA 交线段MN 于点Q ,△MPQ 的面积为S 1,△MAQ 的面积为S 2,求S 1S 2的最大值.10.如图,抛物线y=(x-1)2+n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A 在B 的左侧),与y 轴交于点C (0,-3),点D 与C 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点D 的坐标;(2)点P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动点,当△PAC 的周长最小时,求出点P 的坐标;(3)点Q 在x 轴的正半轴上,且∠ADQ=∠DAC ,请直接写出点Q 的坐标.11.综合与实践:如图,二次函数y=-14x 2+32x+4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B ,点C (点B 在点C 的左边),与y 轴交于点A ,连接AC ,AB .(1)求证:AO 2=BO•CO ;(2)若点N 在线段BC 上运动(不与点B ,C 重合),过点N 作MN∥AC ,交AB 于点M ,求当△AMN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时,直线AN 的表达式.(3)连接OM ,在(2)的结论下,试判断OM 与AN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2.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抛物线y=ax 2+1经过点A (4,-3),顶点为点B ,点P 为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l 是过点(0,2)且垂直于y 轴的直线,过P 作PH⊥l ,垂足为H ,连接PO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①当P 点运动到A 点处时,通过计算发现:POPH (填“>”、“<”或“=”);②当P 点在抛物线上运动时,猜想PO 与PH 有何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3)当△PHO 为等边三角形时,求点P 坐标;(4)如图2,设点C (1,-2),问是否存在点P ,使得以P 、O 、H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 相似?若存在,求出P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经过A (-4,0),B (0,-4),C (2,0)三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M 为第三象限内抛物线上一动点,点M 的横坐标为m ,△AMB 的面积为S .求S 关于m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S 的最大值.(3)若点P 是抛物线上的动点,点Q 是直线y=-x 上的动点,是否存在以点P 、Q 、B 、O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4.如图,抛物线y=-54x 2+174x+1与y 轴交于A 点,过点A 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另一点B ,过点B 作BC⊥x 轴,垂足为点C (3,0)(1)求直线AB 的函数关系式;(2)动点P 在线段OC 上从原点出发以每秒一个单位的速度向C 移动,过点P 作PN⊥x 轴,交直线AB 于点M ,交抛物线于点N .设点P 移动的时间为t 秒,MN 的长度为s 个单位,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 的取值范围;(3)设在(2)的条件下(不考虑点P 与点O ,点C 重合的情况),连接CM ,BN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BCMN 为平行四边形?问对于所求的t 值,平行四边形BCMN 是否菱形?请说明理由.15.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 坐标为(-4,0),点B 坐标为 (0,4),点E 为射线BA 上的动点(点E 不与点A ,B 重合),抛物线上存在动点T ,使得∠EOT=45°,C 为y 轴正半轴上一点,且OC=342AB ,抛物线y=-x 2+mx+n 的图象经过A ,C 两点.(1)求此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若点E 的横坐标为-3,求点T 的坐标;(3)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S △ACP =2S △ABC ,若存在,求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 2+bx+c 与x 轴交于A (-1,0)、B 两点,其顶点为(1,-4),直接y=x-2与x 轴交于点D ,与y 轴交于点C ,点P 是x 轴下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过P 点作PF⊥x 轴于点F ,交直线CD 于点E ,设点P 的横坐标为m .(1)请直接写出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PE=3EF ,求m 的值;(3)连接PC ,是否存在点P ,使△PCE 是以PE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m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直线y=x+m 分别交x 轴,y 轴于点B ,C ,抛物线y=ax 2-ax-3经过点B 、C 两点,交x 轴于另一点A ;(1)如图1,求a 的值;(2)如图2,点P 在第一象限的抛物线上,CP 交x 轴于点D ,当△OCD 与△BPD 的面积相等时,求直线OP 的解析式;(3)如图3,在(2)的条件下,点Q在线段OP上,点R,S在抛物线上,其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当QR⊥QS,且QR=QS时,求点R的坐标.18.如图1,抛物线y=ax2+bx与x轴交于A(1,0),B(-3,0),与y轴交于C(0,3),顶点是G.(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坐标G.(2)如图1,点D(x,y)是线段BG上的动点(不与B,G重合),DE⊥x轴于E,设四边形OEDC的面积为S,求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大值.(3)如图2,将抛物线y=ax2+bx+c向下平移k个单位,平移后的顶点式G′,与x轴的交点是A′,B′.若△A′B ′G′是锐角三角形,求k的取值范围.19.如图,抛物线y=ax2+bx经过点A(-1,3)及原点,交x轴于另一点C(2,0),点D(0,m)是y轴正半轴2上一动点,直线AD交抛物线于另一点B.(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1,连接AO、BO,若△OAB的面积为5,求m的值;(3)如图2,作BE⊥x轴于E,连接AC、DE,当D点运动变化时,AC、DE的位置关系是否变化?请证明你的结论.2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现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ABC放在第二象限,斜靠在两坐标轴上,且点A(0,2),点C(-1,0),如图所示,抛物线y=ax2+ax-2经过点B.(1)求点B的坐标;(2)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抛物线上是否还存在点P(点B除外),使△ACP仍然是以AC为直角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所有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y=-x+5与抛物线y=-x2+bx+c交x轴于点B,交y轴于点C,A为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D是抛物线的顶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动点P在对称轴左侧并且在x轴上方的抛物线上,设点P的横坐标为t,连接PB、PD,△PBD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在(2)的条件下,当∠PBD=2∠CBD时,求点P到直线BD的距离.22.如图①,直线y=43x+4交于x轴于点A,交y轴于点C,过A、C两点的抛物线F1交x轴于另一点B(1,0).(1)求抛物线F1所表示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若点M是抛物线F1位于第二象限图象上一点,求△AMC的面积最大时点M的坐标及S△AMC的最大值.(3)如图②,将抛物线F1沿y轴翻折并“复制”得到抛物线F2,点A、B与(2)中所求的点M的对应点分别为A ′、B′、M′,过点M′作M′E⊥x轴于点E,交直线A′C于点D,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A′、D、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3.如图,抛物线y=-38x2+94x+6交x轴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右侧,交y轴于点C,点D为顶点.(1)求点A、D的坐标;(2)若点P是抛物线上位于第一象限内对称轴右侧的一个动点,当S△ABP=45时,在线段AC上有一动点Q,当PQ+35QA的值最小时,求Q的坐标和PQ+35QA的最小值;(3)如图2,点F是y轴上一点,且OF=2OB,连接BF将△BOF沿x轴向右平移,得△B′O′F′,当点F′恰好落在AC上时,连接OF′,将△AOF′绕点F′顺时针旋转α(0°<α<180°),记旋转中的△AOF′为△A′O″F′,在旋转过程中,设直线A′O″分别与x轴、直线AC交于点M、N,当△AMN是等腰三角形时,求AN的值.24.如图1,等腰△ABO的底边OA在x轴上,点O为坐标系原点,A(4,0),△ABO的面积为82点C为边AB中点,抛物线经过A、B、O三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直线OC的解析式;(2)若点P为直线O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O、PC,当△POC的面积最大时,过点P向x轴作垂线交x轴于点G,在直线OB上找一个点K,使∠GKO=∠GCA,求线段OK的长度:(3)如图2,抛物线对称轴与x轴交于点H,在线段BH上有一点E距x轴4个单位长,直线AE交线段OC于点D,交y轴于点F,△ODE从点E开始沿射线DF平移,同时点T从点F开始沿折线FO一OA运动,且△ODE平移的速度为点T运动速度的52倍,当点T到达点A时△ODE停止运动,设△ODE平移过程中对应的图形为△O'D'E',当△TEE′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线段EE'的长度.25.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y=ax2+bx+43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左侧),与y轴交于点C,抛物线的顶点为点D,且B(33,0),对称轴为直线x=3,点 E(23,0),连接CE交对称轴于点F,连接AF交抛物线于点G.(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直线CE的解析式;(2)如图②,过E作EP⊥x轴交抛物线于点P,点Q是线段BC上一动点,当QG+45QB最小时,线段MN在线段CE上移动,点M在点上方,且MN=152,请求出四边形PQMN周长最小时点N的横坐标.(3)如图③,BC与对称轴交于点R,连接BD,点S是线段BD上一动点,将△DRS沿直线RS折叠至△D′RS,是否存在点S使得△D′RS与△BRS重叠部分的图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BS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6.如图,直线y=-34x+3与x轴交于点C,与y轴交于点B,抛物线y=ax2+34x+c经过B、C两点.(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点E是直线B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动点,当△BEC面积最大时,请求出点E的坐标并过点E作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BC于点M,连接AM,点Q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动点,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P、Q、A、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存在,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点P为抛物线上一个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PD,过点B作BD⊥PD于点D,连接PB,设点P的横坐标为m,将△BDP绕点B顺时针旋转,得到△BD′P′,且旋转角∠PBP′=∠OBC,当点P的对应点P′落在坐标轴上时,请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27.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顶点坐标D为(3,43).它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B的左侧),与y轴交于C点,且AB的长为12.动点P从A点出发,沿AB方向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向点B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2)当△PDB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3)若动点Q与P同时从A点出发,点Q沿折线AC-CD-DB运动,在AC,CD,DB上运动的速度分别为3,3,2 (个单位长度/秒)﹒当P,Q中的一点到达B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连结PQ.①当PQ的中点恰好落在y轴上时,求t的值;②在P,Q的运动过程中,若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与线段BD有交点时,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28.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B(5,0),另一个交点A,且与y轴交于点C(0,5).(1)求直线BC与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M是抛物线在x轴下方图象上的一动点,过点M作MN∥y轴交轴BC于点N,求MN的最大值.第26题图(3)在(2)的条件下,MN取得最大值时,若点P是抛物线在x轴下方图象上任意一点,以B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CBPQ,设平行四边形CBPQ的面积为S1,△ABN的面积为S2,且S1=6S2,求点P的坐标.29.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顶点为D点,与y轴交于C点,与x轴交于A、B两点,A点在原点的左侧,B点的坐标为(3,0),OB=OC,tan∠ACO=13.(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经过C、D两点的直线,与x轴交于点E,在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这样的点F,使以点A、C、E、F为顶点的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点F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如图2,若点G(2,y)是该抛物线上一点,点P是直线AG下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当点P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PG的面积最大?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和△APG的最大面积.30.如图1,抛物线y=-58x2-218x+52的图象与x轴从左到右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点C,连接AC,点D为抛物线上一点,横坐标为-1.(1)求直线AC的解析式;(2)如图1,点E为抛物线上位于线段AC上方的一动点(不与C重合),连接CE,作点D关于直线CE的对称点D′,当点D′落在线段AC上的时候,在线段CE上方的抛物线上再找一个点G,连接EG、CG得△ECG,求△ECG面积的最大值和此时点G的横坐标;(3)如图2,动点P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线段AO匀速运动,过点P作PQ⊥x轴,交AC于点Q,以PQ为斜边向左作等腰直角△RPQ;同时,动点H以每秒5个单位的速度,从点C出发,沿线段CA匀速运动,过点H作HM⊥x轴交抛物线于点M,以HM为斜边向左作等腰直角△NHM;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PRQ的一条边所在直线与△NHM的中位线重合时,求t的值.31.如图,抛物线y=x2+bx+c与直线y=1x-3交于A、B两点,其中点A在y轴上,点B坐标2为(-4,-5),点P为y轴左侧的抛物线上一动点,过点P作PC⊥x轴于点C,交AB于点D.(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以O,A,P,D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是否存在?如存在,求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当点P运动到直线AB下方某一处时,过点P作PM⊥AB,垂足为M,连接PA使△PAM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请直接写出此时点P的坐标.32.如图1,抛物线y=-x2+bx+c经过A(-1,0),B(4,0)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C,连结BC,点P为抛物线上一动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l,交直线BC于点G,交x轴于点E.(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2)当P位于y轴右边的抛物线上运动时,过点C作CF⊥直线l,F为垂足,当点P运动到何处时,以P,C,F 为顶点的三角形与△OBC相似?并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3)如图2,当点P在位于直线BC上方的抛物线上运动时,连结PC,PB,请问△PBC的面积S能否取得最大值?若能,请求出最大面积S,并求出此时点P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3.如图,已知抛物线y=-x2+bx+c经过A(3,0),B(0,3)两点.(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和直线AB的解析式;(2)如图①,动点E从O点出发,沿着OA方向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A匀速运动,同时,动点F从A点出发,沿着AB方向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B匀速运动,当E,F中任意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连接EF,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AEF为直角三角形?(3)如图②,取一根橡皮筋,两端点分别固定在A,B处,用铅笔拉着这根橡皮筋使笔尖P在直线AB上方的抛物线上移动,动点P与A,B两点构成无数个三角形,在这些三角形中是否存在一个面积最大的三角形?如果存在,求出最大面积,并指出此时点P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简要说明理由.34.如图,抛物线y=ax2-(2a+1)x+b的图象经过(2,-1)和(-2,7)且与直线y=kx-2k-3相交于点P(m,2m-7).(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求直线y=kx-2k-3与抛物线y=ax2-(2a+1)x+b的对称轴的交点Q的坐标;(3)在y轴上是否存在点T,使△PQT的一边中线等于该边的一半?若存在,求出点T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5.如图1,对称轴为直线x=1的抛物线经过B(2,0)、C(0,4)两点,抛物线与x轴的另一交点为A2(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点P为第一象限内抛物线上的一点,设四边形COBP的面积为S,求S的最大值;(3)如图2,若M是线段BC上一动点,在x轴是否存在这样的点Q,使△MQC为等腰三角形且△MQB为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6.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抛物线y=x2+bx+c过A,B,C三点,点A的坐标是(3,0),点C的坐标是(0,-3),动点P在抛物线上.(1)b= ,c= ,点B的坐标为 ;(直接填写结果)(2)是否存在点P,使得△ACP是以AC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3)过动点P作PE垂直y轴于点E,交直线AC于点D,过点D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F,连接EF,当线段EF的长度最短时,求出点P的坐标.37.如图,抛物线y=-12x 2+32x+2与x 轴交于点A ,点B ,与y 轴交于点C ,点D 与点C 关于x 轴对称,点P 是x 轴上的一个动点,设点P 的坐标为(m ,0),过点P 作x 轴的垂线l 交抛物线于点Q .(1)求点A 、点B 、点C 的坐标;(2)求直线BD 的解析式;(3)当点P 在线段OB 上运动时,直线l 交BD 于点M ,试探究m 为何值时,四边形CQMD 是平行四边形;(4)在点P 的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点Q ,使△BDQ 是以BD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Q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8.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抛物线y=ax 2+2xa+c 经过A (-4,0),B (0,4)两点,与x轴交于另一点C ,直线y=x+5与x 轴交于点D ,与y 轴交于点E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P 是第二象限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P ,过点E 作EP 的垂线l ,在l 上截取线段EF ,使EF=EP ,且点F 在第一象限,过点F 作FM⊥x 轴于点M ,设点P 的横坐标为t ,线段FM 的长度为d ,求d 与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t 的取值范围);(3)在(2)的条件下,过点E 作EH⊥ED 交MF 的延长线于点H ,连接DH ,点G 为DH 的中点,当直线PG 经过AC 的中点Q 时,求点F 的坐标.39.若两条抛物线的顶点相同,则称它们为“友好抛物线”,抛物线C 1:y 1=-2x 2+4x+2与C 2:y 2=-x 2+mx+n 为“友好抛物线”.(1)求抛物线C 2的解析式.(2)点A 是抛物线C 2上在第一象限的动点,过A 作AQ⊥x 轴,Q 为垂足,求AQ+OQ 的最大值.(3)设抛物线C 2的顶点为C ,点B 的坐标为(-1,4),问在C 2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M ,使线段MB 绕点M 逆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MB′,且点B′恰好落在抛物线C 2上?若存在求出点M 的坐标,不存在说明理由.40.如图,直线y=5x+5交x轴于点A,交y轴于点C,过A,C两点的二次函数y=ax2+4x+c的图象交x轴于另一点B.(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连接BC,点N是线段BC上的动点,作ND⊥x轴交二次函数的图象于点D,求线段ND长度的最大值;(3)若点H为二次函数y=ax2+4x+c图象的顶点,点M(4,m)是该二次函数图象上一点,在x轴、y轴上分别找点F,E,使四边形HEFM的周长最小,求出点F,E的坐标.温馨提示:在直角坐标系中,若点P,Q的坐标分别为P(x1,y1),Q(x2,y2),当PQ平行x轴时,线段PQ的长度可由公式PQ=|x1-x2|求出;当PQ平行y轴时,线段PQ的长度可由公式PQ=|y1-y2|求出.41.如图1,二次函数y=-x2+bx+c的图象过点A(3,0),B(0,4)两点,动点P从A出发,在线段AB上沿A→B的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y于点D,交抛物线于点C.设运动时间为t(秒).(1)求二次函数y=-x2+bx+c的表达式;时,求△BCP的面积;(2)连接BC,当t=56(3)如图2,动点P从A出发时,动点Q同时从O出发,在线段OA上沿O→A的方向以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点P与B重合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连接DQ,PQ,将△DPQ沿直线PC折叠得到△DPE.在运动过程中,设△DPE和△OAB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直接写出S与t的函数关系及t的取值范围.42.已知抛物线y=a(x+3)(x-1)(a≠0),与x轴从左至右依次相交于A、B两点,与y轴相交于点C,经过点A的直线y=-3x+b与抛物线的另一个交点为D.(1)若点D的横坐标为2,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若在第三象限内的抛物线上有点P,使得以A、B、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求点P的坐标;(3)在(1)的条件下,设点E是线段AD上的一点(不含端点),连接BE.一动点Q从点B出发,沿线段BE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D后停止,问当点E的坐标是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运动到点E,再沿线段ED以每秒233多少时,点Q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用时间最少?4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34x-32与抛物线y=-14x2+bx+c交于A、B两点,点A在x轴上,点B的横坐标为-8.(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2)点P是直线AB上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不与点A、B重合),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C,交直线AB 于点D,作PE⊥AB于点E.①设△PDE的周长为l,点P的横坐标为x,求l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l的最大值;②连接PA,以PA为边作图示一侧的正方形APFG.随着点P的运动,正方形的大小、位置也随之改变.当顶点F或G恰好落在y轴上时,直接写出对应的点P的坐标.44.如图,菱形ABCD的边长为6且∠DAB=60°,以点A为原点、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且顶点D在第一象限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动点P从点D出发沿折线DCB向终点B以2单位/每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沿x轴负半轴以1单位/秒的速度运动,当点P到达终点时停止运动,运动时间为t,直线PQ交边AD于点E.(1)求出经过A、D、C三点的抛物线解析式;(2)是否存在时刻t使得PQ⊥DB,若存在请求出t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设AE长为y,试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4)若F、G为DC边上两点,且点DF=FG=1,试在对角线DB上找一点M、抛物线ADC对称轴上找一点N,使得四边形FMNG周长最小并求出周长最小值.45.如图,抛物线y=ax2+bx(a≠0)经过经过点A(2,0),点B(3,3),BC⊥x轴于点C,连接OB,等腰直角三角形DEF的斜边EF在x轴上,点E的坐标为(-4,0),点F与原点重合.(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DEF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x轴正方向移动,运动时间为t秒,当点D落在BC边上时停止运动,①求点D落在抛物线上时点D的坐标;②设△DEF与△OBC的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求出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46.如图,抛物线y=-54x 2+174x+1与y 轴交于A 点,过点A 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另一点B ,过点B 作BC⊥x 轴,垂足为点C (3,0)(1)求直线AB 的函数关系式;(2)动点P 在线段OC 上从原点出发以每秒一个单位的速度向C 移动.过点P 作PN⊥x 轴,交直线AB 于点M ,交抛物线于点N .设点P 移动的时间为t 秒,MN 的长度为s 个单位,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t 的取值范围;(3)当线段MN 最长时,求出△ABN 的面积;(4)设在(2)的条件下(不考虑点P 与点O ,点C 重合的情况),连接CM 、BN .当t 为何值时,四边形BCMN 为平行四边形?问对于所求的t 值,平行四边形BCMN 是否菱形?请说明理由.。
精编中考数学压轴题动点产生的定值与最值问题8个专题讲解
中考数学压轴题动点产生的定值与最值问题8个专题讲解目录第 1 讲角为定值的常规解法第 2 讲角为定值的高级解法第3讲边为定值的动点问题第4讲线段的和或差为定值的动点问题第5讲比值为定值的动点问题第6讲乘积为定值的动点问题第7讲面积为定值的动点问题第8讲动点产生的几何最值问题第1讲角为定值的常规解法【几何法证明角为定值】(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三角形外角定理(3)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4)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5)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6)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7)等腰梯形底角相等(8)圆所涉及的角的关系: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定理等【例】如图,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相交于点O,∠MON=90°,点A、B分别在射线O M、ON 上移动,AC是△BAO的角平分线,BD为∠ABN的角平分线,AC与B D的反向延长线交于点P.试问:随着点A、B位置的变化,∠APB的大小是否会变化?若保持不变,请求出∠APB 的度数;若发生变化,求出变化范围。
、【例】如图所示,O的直径A B=4,点P是A B延长线上的一点,过P点作O的切线,切点为C,连接AC.(1)若∠CPA=30°,求P C的长;(2)若点P在A B的延长线上运动,∠CPA的平分线交A C于点M,你认为∠CMP 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化,求出∠CMP 的大小。
【代数法求角为定值】一般在直角坐标系中,可以用坐标的方法表示出边或角,从而求解具体角为定值的问题。
【例】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从原点O出发,沿x轴向右以毎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t 秒(t>0),抛物线y = ax2 + bx + c 经过点O和点P,已知矩形A BCD的三个顶点为A(1,0),B(1,−5),D(4,0).(1)求c,b (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2)当4<t<5时,设抛物线分别与线段A B,CD交于点M,N.①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你认为∠AMP的大小是否会变化?若变化,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AMP 的值;②求△MPN的面积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求t为何值时,S=218;(3)在矩形A BCD的内部(不含边界),把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称为“好点”。
2021中考数学专题05 瓜豆原理中最值问题
专题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直线型最值问题【专题说明】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的重要压轴点.受学生解析几何知识的局限和思维能力的束缚,该压轴点往往成为学生在中考中的一个坎,致使该压轴点成为学生在中考中失分的一个黑洞.掌握该压轴点的基本图形,构建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是中考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就动点轨迹问题的基本图形作一详述.动点轨迹基本类型为直线型和圆弧型.【知识精讲】动点轨迹为一条直线时,利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
(1)当动点轨迹确定时可直接运用垂线段最短求最值(2)当动点轨迹不易确定是直线时,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进行确定①观察动点运动到特殊位置时,如中点,端点等位置时是否存在动点与定直线的端点连接后的角度不变,若存在该动点的轨迹为直线。
②当某动点到某条直线的距离不变时,该动点的轨迹为直线。
③当一个点的坐标以某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时,若可化为一次函数,则点的轨迹为直线。
如图,P是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P,取AP中点Q,当点P在BC上运动时,Q点轨迹是?P QAB C【分析】当P点轨迹是直线时,Q点轨迹也是一条直线.可以这样理解:分别过A、Q向BC作垂线,垂足分别为M、N,在运动过程中,因为AP=2AQ,所以QN始终为AM的一半,即Q点到BC的距离是定值,故Q点轨迹是一条直线.N C B AQP M【引例】如图,△APQ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 =90°且AP =AQ ,当点P 在直线BC 上运动时,求Q 点轨迹?CB AQ P【分析】当AP 与AQ 夹角固定且AP :AQ 为定值的话,P 、Q 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 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 点轨迹线段.Q 2Q 1ABC【模型总结】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 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 :AQ 是定值).结论:P 、Q 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 (当∠P AQ ≤90°时,∠P AQ 等于MN 与BC 夹角) M N ααP QAB CP 、Q 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 :AQ (由△ABC ∽△AMN ,可得AP :AQ =BC :MN ) M NααAB C【精典例题】1、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GA B CDE F2、如图,等腰Rt △ABC 中,斜边AB 的长为2,O 为AB 的中点,P 为AC 边上的动点,OQ ⊥OP 交BC 于点Q ,M 为PQ 的中点,当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C 时,点M 所经过的路线长为( )A .24πB .22πC .1D .23、如图,矩形ABCD 中,4AB =,6BC =,点P 是矩形ABCD 内一动点,且∆∆=PAB PCD S S ,则PC PD +的最小值为_____.4、如图,在平面内,线段AB =6,P 为线段AB 上的动点,三角形纸片CDE 的边CD 所在的直线与线段AB 垂直相交于点P ,且满足PC =P A .若点P 沿AB 方向从点A 运动到点B ,则点E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5、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4,点D 是直线AB 上一点.将线段CD 绕点D 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DE ,连结BE .(1)若点D 在AB 边上(不与A ,B 重合)请依题意补全图并证明AD=BE ;(2)连接AE ,当AE 的长最小时,求CD 的长.【精典例题】1、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GA B C DE F【分析】同样是作等边三角形,区别于上一题求动点路径长,本题是求CG 最小值,可以将F 点看成是由点B 向点A 运动,由此作出G 点轨迹:考虑到F 点轨迹是线段,故G 点轨迹也是线段,取起点和终点即可确定线段位置,初始时刻G 点在1G 位置,最终G 点在2G 位置(2G 不一定在CD 边),12G G 即为G 点运动轨迹.G 2G 1E DCB ACG 最小值即当CG ⊥12G G 的时候取到,作CH ⊥12G G 于点H ,CH 即为所求的最小值.根据模型可知:12G G 与AB 夹角为60°,故12G G ⊥1EG .过点E 作EF ⊥CH 于点F ,则HF =1G E =1,CF =1322CE =, 所以CH =52,因此CG 的最小值为52. F HG 2G 1E DCB A 2、如图,等腰Rt △ABC 中,斜边AB 的长为2,O 为AB 的中点,P 为AC 边上的动点,OQ ⊥OP 交BC 于点Q ,M 为PQ 的中点,当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C 时,点M 所经过的路线长为( )A .24B .22C .1D .2【答案】C【详解】连接OC ,作PE ⊥AB 于E ,MH ⊥AB 于H ,QF ⊥AB 于F ,如图,∵△ACB 为到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222,∠A=∠B=45°,∵O 为AB 的中点,∴OC ⊥AB ,OC 平分∠ACB ,OC=OA=OB=1,∴∠OCB=45°,∵∠POQ=90°,∠COA=90°,∴∠AOP=∠COQ ,在Rt △AOP 和△COQ 中A OCQ AO COAOP COQ ∠=∠⎧⎪=⎨⎪∠=∠⎩, ∴Rt △AOP ≌△COQ ,∴AP=CQ ,易得△APE 和△BFQ 都为等腰直角三角形,∴PE=22AP=22CQ ,QF=22BQ , ∴PE+QF=22(CQ+BQ )=22BC=222, ∵M 点为PQ 的中点,∴MH 为梯形PEFQ 的中位线,∴MH=12(PE+QF )=12, 即点M 到AB 的距离为12, 而CO=1,∴点M 的运动路线为△ABC 的中位线,∴当点P 从点A 运动到点C 时,点M 所经过的路线长=12AB=1, 故选C .3、如图,矩形ABCD 中,4AB =,6BC =,点P 是矩形ABCD 内一动点,且∆∆=PAB PCD S S ,则PC PD +的最小值为_____.【答案】213【详解】ABCD 为矩形,AB DC ∴=又=PAB PCD S S∴点P 到AB 的距离与到CD 的距离相等,即点P 线段AD 垂直平分线MN 上, 连接AC ,交MN 与点P ,此时PC PD +的值最小,且PC PD AC +==22224652213AB BC +=+==故答案为:2134、如图,在平面内,线段AB =6,P 为线段AB 上的动点,三角形纸片CDE 的边CD 所在的直线与线段AB 垂直相交于点P ,且满足PC =P A .若点P 沿AB 方向从点A 运动到点B ,则点E 运动的路径长为______.【答案】62 【详解】解:如图,由题意可知点C 运动的路径为线段AC ′,点E 运动的路径为EE ′,由平移的性质可知AC ′=EE ′,在Rt △ABC ′中,易知AB =BC ′=6,∠ABC ′=90°,∴EE ′=AC 2266+2故答案为:625、如图,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4,点D 是直线AB 上一点.将线段CD 绕点D 顺时针旋转60°得到线段DE ,连结BE .(1)若点D 在AB 边上(不与A ,B 重合)请依题意补全图并证明AD=BE ;(2)连接AE ,当AE 的长最小时,求CD 的长.【答案】(1)见解析;(2)27【详解】解:(1)补全图形如图1所示,AD=BE,理由如下:∵△ABC是等边三角形,∴AB=BC=AC,∠A=∠B=60°,由旋转的性质得:∠ACB=∠DCE=60°,CD=CE,∴∠ACD=∠BCE,∴△ACD≌△BCE(SAS),∴AD=BE.(2)如图2,过点A作AF⊥EB交EB延长线于点F.∵△ACD≌△BCE,∴∠CBE=∠A=60°,∴点E的运动轨迹是直线BE,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点E与F重合时,AE的值最小,此时CD=CE=CF,∵∠ACB=∠CBE=60°,∴AC∥EF,∵AF⊥BE,∴AF⊥AC,在Rt △ACF 中, ∴CF=22AC AF +=()22423+=27,∴CD=CF=27.专题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圆或圆弧型最值问题【专题说明】动点的轨迹为定圆时,可利用:“一定点与圆上的动点距离最大值为定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之和,最小值为定点到圆心的距离与半径之差”的性质求解。
动点与最值问题解题技巧
动点与最值问题解题技巧【实用版4篇】篇1 目录1.动点与最值问题概述2.动点与最值问题的解题技巧3.动点与最值问题的应用篇1正文一、动点与最值问题概述动点与最值问题是数学中的一类常见问题,主要涉及到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运动以及函数的最值求解。
这类问题通常需要结合几何知识、函数知识以及代数知识进行求解。
二、动点与最值问题的解题技巧1.理解问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含义和限制条件,明确求解的目标。
2.建立模型:根据问题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可以使用函数、方程、几何图形等方法。
3.求解模型:使用数学工具和方法求解模型,得到结果。
4.验证结果:验证所得结果是否符合问题要求,是否具有实际意义。
三、动点与最值问题的应用动点与最值问题在生活和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建筑设计、桥梁设计、道路设计等领域中,需要考虑动点的运动和最值问题,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篇2 目录1.动点与最值问题概述2.动点与最值问题的解题技巧3.动点与最值问题的应用篇2正文一、动点与最值问题概述动点与最值问题是数学中的常见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几何、函数、导数等。
这类问题具有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的解题技巧。
二、动点与最值问题的解题技巧1.理解问题本质: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本质,确定动点的运动方式和约束条件。
2.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题目中的几何关系和函数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使用几何或函数的方法描述问题。
3.寻找解题方法: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如代数方法、几何方法、微积分方法等。
4.优化解题过程: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种技巧,如配方、拆项、代入数值等,使解题过程更加简洁。
三、动点与最值问题的应用动点与最值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如建筑工程中的最短路径问题、交通规划中的最优路径问题等。
篇3 目录1.动点与最值问题的联系与区别2.动点问题的解题技巧3.最值问题的解题技巧篇3正文一、动点与最值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动点问题与最值问题都是中学数学中常见的几何问题,它们在解题思路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初中数学动点最值问题19大模型+例题详解
初中数学动点最值问题19⼤模型+例题详解
动点最值问题是中考最难的压轴类题⽬,很多同学都反应不知道该怎么下⼿。
其实这类题⽬的题型有限,总结归纳有19种,希望同学们对每⼀种都能掌握技巧。
1、对称点模型
2、利⽤三⾓形两边差求最值
3、⼿拉⼿全等取最值
4、⼿拉⼿相似取最值
5、平移构造平⾏四边形求最⼩
6、两点对称勺⼦型连接两端求最⼩
7、两点对称折线连两端求最⼩
8、时钟模型,中点两定边求最⼩值
9、时钟模型,相似两定边求最⼩值
10、转化构造两定边求最值
11、⾯积转化法求最值
12、相似转化法求最值
13、相似系数化⼀法求最值
14、三⾓函数化⼀求最值
15、轨迹最值
16、三动点的垂直三⾓形
17、旋转最值
18、隐圆最值-定⾓动弦
19、隐圆最值-动⾓定弦。
专题66 反比例函数中的动点最值问题(解析版)-中考数学解题大招复习讲义
例题精讲【例1】.如图,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B,点C、D分别为线段AB、OB的中点,点P为OA上一动点,PC+PD值最小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__解:当x=0时,y=×0+4=4,∴点B的坐标为(0,4);当y=0时,x+4=0,解得:x=﹣6,∴点A的坐标为(﹣6,0).∵点C、D分别为线段AB、OB的中点,∴点C的坐标为(﹣3,2),点D坐标为(0,2).作点C关于x轴的对称点C′,连接C′D交x轴于点P,此时PC+PD的值最小,如图所示.∵点C的坐标为(﹣3,2),∴点C′的坐标为(﹣3,﹣2).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kx+b(k≠0),将C′(﹣3,﹣2),D(0,2)代入y=kx+b得:,解得:,∴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2.当y=0时,x+2=0,解得:x=﹣,∴点P的坐标为(﹣,0),即点P的坐标为(﹣1.5,0).变式训练【变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是x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定点,点P是双曲线y=(x>0)上的一个动点,PB⊥y轴于点B,当点P的横坐标逐渐增大时,四边形OAPB 的面积将会()A.逐渐增大B.不变C.逐渐减小D.先增大后减小解:设点P的坐标为(x,),∵PB⊥y轴于点B,点A是x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定点,∴四边形OAPB是个直角梯形,∴四边形OAPB的面积=(PB+AO)•BO=(x+AO)•=+=+•,∵AO是定值,∴四边形OAPB的面积是个减函数,即点P的横坐标逐渐增大时四边形OAPB的面积逐渐减小.故选:C.【变1-2】.如图,一次函数y=2x与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交于A,B两点,点M在以C(2,0)为圆心,半径为1的⊙C上,N是AM的中点,已知ON长的最大值为,则k的值是.解:方法一、联立,∴,∴,∴A(),B(),∴A与B关于原点O对称,∴O是线段AB的中点,∵N是线段AM的中点,连接BM,则ON∥BM,且ON=,∵ON的最大值为,∴BM的最大值为3,∵M在⊙C上运动,∴当B,C,M三点共线时,BM最大,此时BC=BM﹣CM=2,∴(,∴k=0或,∵k>0,∴,方法二、设点B(a,2a),∵一次函数y=2x与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交于A,B两点,∴A与B关于原点O对称,∴O是线段AB的中点,∵N是线段AM的中点,连接BM,则ON∥BM,且ON=,∵ON的最大值为,∴BM的最大值为3,∵M在⊙C上运动,∴当B,C,M三点共线时,BM最大,此时BC=BM﹣CM=2,∴=2,∴a1=或a2=0(不合题意舍去),∴点B(,),∴k=,故答案为:.【例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与边长是6的正方形OABC的两边AB,BC分别相交于M,N两点.△OMN的面积为10.若动点P在x 轴上,则PM+PN的最小值是2.解:∵正方形OABC 的边长是6,∴点M 的横坐标和点N 的纵坐标为6,∴M (6,),N (,6),∴BN =6﹣,BM =6﹣,∵△OMN 的面积为10,∴6×6﹣×6×﹣×6×﹣×(6﹣)2=10,∴k =24,∴M (6,4),N (4,6),作M 关于x 轴的对称点M ′,连接NM ′交x 轴于P ,则NM ′的长=PM +PN 的最小值,∵AM =AM ′=4,∴BM ′=10,BN =2,∴NM ′===2,故答案为2.变式训练【变2-1】.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 (0,1),B (﹣1,0),动点P 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运动,当线段PA 与线段PB 之差的绝对值最大时,点P 的坐标为(1,2)或(﹣2,﹣1).解:如图,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将A(0,1)、B(﹣1,0)代入,得:,解得:,∴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1,直线AB与双曲线y=的交点即为所求点P,此时|PA﹣PB|=AB,即线段PA与线段PB 之差的绝对值取得最大值,由可得或,∴点P的坐标为(1,2)或(﹣2,﹣1),故答案为:(1,2)或(﹣2,﹣1).【变2-2】.如图,一次函数y1=mx+n(m≠0)的图象与双曲线y2=(k≠0)相交于A(﹣1,2)和B(2,b)两点,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点D.(1)求双曲线的解析式;(2)经研究发现:在y轴负半轴上存在若干个点P,使得△CPB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P点所有可能的坐标.解:(1)∵点A(﹣1,2)在双曲线y2=(k≠0)上,∴k=﹣1×2=﹣2,∴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2=﹣,(2)∵点B在双曲线y2=﹣上,∴2b=﹣2,∴b=﹣1,∴B(2,﹣1),将点A(﹣1,2),B(2,1)代入一次函数y1=mx+n(m≠0)中,得,∴,∴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1;令x=0,则y=1,∴C(0,1),设P(0,p)(p<0),∵B(2,﹣1),∴BC==2,BP=,CP=1﹣p,∵△CPB为等腰三角形,∴①当BC=BP时,2=,∴p=1(舍)或p=﹣3,∴P(0,﹣3),②当BC=CP时,2=1﹣p,∴p=1﹣2,∴P(0,1﹣2),③当BP=CP时,=1﹣p,∴p=﹣1,∴P(0,﹣1),故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为(0,﹣3)或(0,1﹣2)或(0,﹣1).1.如图,点N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一个动点,过点N作MN∥x轴,交直线y=﹣2x+4于点M,则△OMN面积的最小值是()A.1B.2C.3D.4解:设点N的坐标为(,m),则点M的坐标为(2﹣m,m)(m>0),∴MN=﹣(2﹣m)=m+﹣2,=MN•m=m2﹣m+3=(m﹣2)2+2,∴S△OMN∴当m=2时,△OMN面积最小,最小值为2.故选:B.2.如图,在△ABC中,AB=AC=a,∠BAC=18°,动点P、Q分别在直线BC上运动,且始终保持∠PAQ=99°.设BP=x,CQ=y,则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大致可以表示为()A.B.C.D.解:∵AB=AC=a,∠BAC=18°,∴∠ABC=∠ACB=(180°﹣18°)=81°,∴∠ABC=∠APB+∠PAB=81°,∵∠PAQ=99°,∠BAC=18°,∴∠PAB+∠QAC=99°﹣18°=81°,∴∠APB=∠QAC,同理可得∠PAB=∠AQC,∴△APB∽△QAC,∴=,即=,整理得,y=,∵x、y都是边的长度,是正数,∴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是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部分,纵观各选项,只有A符合.故选:A.3.如图,已知A、B是反比例函数y=(k>0,x>0)图象上的两点,BC∥x轴,交y轴于点C,动点P从坐标原点O出发,沿O→A→B→C匀速运动,终点为C,过点P作PM ⊥x轴,PN⊥y轴,垂足分别为M、N.设四边形OMPN的面积为S,点P运动的时间为t,则S关于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A.B.C.D.解:①点P在AB上运动时,此时四边形OMPN的面积S=K,保持不变,故排除B、D;②点P在BC上运动时,设路线O→A→B→C的总路程为l,点P的速度为a,则S=OC×CP=OC×(l﹣at),因为l,OC,a均是常数,所以S与t成一次函数关系.故排除C.故选:A.4.已知点A是双曲线y=在第一象限上的一动点,连接AO并延长交另一分支于点B,以AB为一边作等边△ABC.随着点A的运动,点C的位置也不断变化,但始终在一个函数的图象上运动,则这个函数的表达式为y=﹣.解:设A(a,),∵点A与点B关于原点对称,∴OA=OB,∵△ABC为等边三角形,∴AB⊥OC,OC=AO,∵AO=,∴CO=,过点C作CD⊥x轴于点D,则可得∠AOD=∠OCD(都是∠COD的余角),设点C的坐标为(x,y),则tan∠AOD=tan∠OCD,即=,解得:y=﹣a2x,在Rt△COD中,CD2+OD2=OC2,即y2+x2=3a2+,将y=﹣a2x代入,(a4+1)x2=3×可得:x2=,故x=,y=﹣a2x=﹣a,则xy=﹣3,故可得:y=﹣(x>0).故答案为:y=﹣(x>0).5.如图,点P是双曲线C:y=(x>0)上的一点,过点P作x轴的垂线交直线AB:y=x﹣2于点Q,连接OP,OQ.当点P在曲线C上运动,且点P在Q的上方时,△POQ面积的最大值是3.解:∵PQ⊥x轴,∴设P(x,),则Q(x,x﹣2),∴PQ=﹣x+2,=(﹣+2)•x=﹣(x﹣2)2+3,∴S△POQ∵﹣<0,∴△POQ面积有最大值,最大值是3,故答案为3.6.如图,直线AB与x轴交于点A(1,0),与y轴交于点B(0,2),将线段AB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C,反比例函数y=(k≠0,x>0)的图象经过点C.已知点P是反比例函数y=(k≠0,x>0)图象上的一个动点,则点P到直线AB距离最短时的坐标为(,).解:(1)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ax+b,将点A(1,0),点B(0,2)代入得,解得,∴直线AB为y=﹣2x+2;∵过点C作CD⊥x轴,∵线段AB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线段AC,∴△ABO≌△CAD(AAS),∴AD=OB=2,CD=OA=1,∴C(3,1),∴k=3,∴y=;设与AB平行的直线y=﹣2x+h,联立﹣2x+h=,∴﹣2x2+hx﹣3=0,当△=h2﹣24=0时,h=2或﹣2(舍弃),此时点P到直线AB距离最短,解方程﹣2x2+2x﹣3=0得x==,∴P(,),故答案为P(,).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在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运动,且始终保持线段AB=4的长度不变.M为线段AB的中点,连接OM.则线段OM长度的最小值是(用含k的代数式表示).解:如图,因为反比例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观察图象可知:当线段AB与直线y=x 垂直时,垂足为M,此时AM=BM,OM的值最小,∵M为线段AB的中点,∴OA=OB,∵点A,B在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点A与点B关于直线y=x对称,∵AB=4,∴可以假设A(m,),则B(m+4,﹣4),∴(m+4)(﹣4)=k,整理得k=m2+4m,∴A(m,m+4),B(m+4,m),∴M(m+2,m+2),∴OM===,∴OM的最小值为.故答案为.8.如图,点A是反比例函数y=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的一点,过点A作AB⊥y轴于点B.连接AO,以点A为圆心,分别以AB,AO为半径作直角扇形BAC和OAD,并连接CD,则阴影部分面积的最小值是2π+2.解:如图,过点D作DE垂直于CA的延长线于点E,则∠AED=90°,由题意可知,AB=AC,AO=AD,∠BAC=∠DAO=90°,∵AB⊥y轴,∴∠ABO=90°,∴∠BAO+∠OAE=90°,∠DAE+∠OAE=90°,∴∠BAO=∠DAE,∴△BAO≌△EAD(AAS),∴DE=OB.∵点A是反比例函数y=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上的一点,∴OB•AB=4,∴S△AOB=OB•AB=2,∴S△ACD=AC•DE=OB•AB=2,∴S阴影=S△ACD+S扇形OAD=2+=2+∵(AB﹣OB)2≥0,∴AB2﹣2AB•OB+OB2≥0,∴AB2+OB2≥2AB•OB,∴S阴影≥2+×2AB•OB=2+2π.故答案为:2+2π.9.如图,点A是反比例函数y=(k>0)图象第一象限上一点,过点A作AB⊥x轴于B 点,以AB为直径的圆恰好与y轴相切,交反比例函数图象于点C,在AB的左侧半圆上有一动点D,连接CD交AB于点E.记△BDE的面积为S1,△ACE的面积为S2,连接BC,△AC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则若S1﹣S2的值最大为1,则k的值为4+4.解:如图连接BC、O′C,作CH⊥x轴于H.由题意⊙O′与反比例函数图象均关于直线y=x对称,∴点A、C关于直线y=x对称,设A(m,2m)则C(2m,m),∴BO′=CH=m,BO′∥CH,∴四边形BHCO′是平行四边形,∵BH=CH,∠BHC=90°,∴四边形BHCO′是正方形.∴∠ABC=45°,∴△AC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1﹣S2=S△DBC﹣S△ACB,△ABC的面积是定值,∴△DBC的面积最大时,S1﹣S2的值最大,∴当DO′⊥BC时,△DBC的面积最大,∴m•(m+m)﹣•2m•m=1,∴m2=2(+1),∵k=2m2,∴k=4+4,故答案为:等腰直角三角形,4+4.10.如图,正比例函数y=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k≠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交于A 点,过A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已知△OAM的面积为1.(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如果B为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点(点B与点A不重合),且B点的横坐标为1,P为x轴上一点,求使PA+PB的值最小时点P的坐标.解:(1)设A点的坐标为(a,b),则由,得ab=2=k,∴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2)由条件知:两函数的交点为,解得:,,∴A点坐标为:(2,1),作出A点关于x轴对称点C点,连接BC,P点即是所求则点C(2,﹣1),∵B(1,2),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kx b,解得:,∴直线BC的解析式为:y=﹣3x+5,当y=0时,x=,∴点P(,0).11.如图,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A、B两点,过点A作AC垂直x轴于点C,连接BC,若△ABC面积为2.(1)求k的值(2)x轴上是否存在一点D,使△ABD是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1)∵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A、B两点关于原点对称,∴OA=OB,∴△BOC的面积=△AOC的面积=2÷2=1,又∵A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的点,且AC⊥x轴于点C,∴△AOC的面积=|k|,∴|k|=1,∵k>0,∴k=2.故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x轴上存在一点D,使△ABD为直角三角形.将y=2x与y=联立成方程组得:,解得:,,∴A(1,2),B(﹣1,﹣2),∵△ABD是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ADB=90°,如图3,∵O为线段AB的中点,∴OD=AB=OA,∵A(1,2),∴OC=1,AC=2,由勾股定理得:OA==,∴OD=,∴D(,0).根据对称性,当D为直角顶点,且D在x轴负半轴时,D(﹣,0).故x轴上存在一点D,使△ABD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点D的坐标为(,0)或(﹣,0).12.如图,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点A(1,a),B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及点B的坐标;(2)在x轴上找一点C,使|CA﹣CB|的值最大,求满足条件的点C的坐标及△ABC的面积.解:(1)∵直线y=x+2经过点A(1,a),∴a=3,∵反比例函数y=经过A(1,3),∴k=3,∴y=,由,解得或,∴B(﹣3,﹣1).(2)作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B′,连接AB′,延长AB′交x轴于点C,点C即为所求;∵A(1,3),B′(﹣3,1),∴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C(﹣5,0),=S△CBB′+S△BB′A=×2×2+×2×4=6.∴S△ABC13.如图,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点A(﹣1,n),B 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与点B的坐标;(2)连接AO、BO,求△AOB的面积;(3)点D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当∠BAD=90°时,求点D的坐标.解:(1)∵点A(﹣1,n)在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上,∴n=﹣5,∴点A(﹣1,﹣5),∵点A(﹣1,﹣5)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k=﹣1×(﹣5)=5,∴;联立,解得:,,∴点;(2)设y=2x﹣3与y轴的交点为点E,则点E(0,﹣3),∴OE=3,=S△AOE+S△BOE=×3×1+×3×=;∴S△AOB(3)设点,如图,分别过点D,B作y轴的平行线DM,BN,过点A作MN⊥DM于M,交BN于N,则MN⊥BN,∴∠M=∠N=90°,∴∠DAM+∠ADM=90°,∵∠BAD=90°,∴∠BAN+∠DAM=90°,∴∠BAN=∠ADM,∴△BAN∽△ADM,∴=,即=,解得:a1=﹣10,a2=﹣1(舍),∴.14.如图,直线y=2x+3与y轴交于A点,与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交于点B,过点B作BC⊥x轴于点C,且C点的坐标为(1,0).(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点D(a,1)是反比例函数y=(x>0)图象上的点,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B+PD最小?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BC⊥x轴于点C,且C点的坐标为(1,0),∴在直线y=2x+3中,当x=1时,y=2+3=5,∴点B的坐标为(1,5),又∵点B(1,5)在反比例函数y=上,∴k=1×5=5,∴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将点D(a,1)代入y=,得:a=5,∴点D坐标为(5,1)设点D(5,1)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D′(5,﹣1),过点B(1,5)、点D′(5,﹣1)的直线解析式为:y=kx+b,可得:,解得:,∴直线BD′的解析式为:y=﹣x+,根据题意知,直线BD′与x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点P,当y=0时,得:﹣x+=0,解得:x=,故点P的坐标为(,0).15.如图,在矩形OABC中,OA=3,OC=2,F是AB上的一个动点(F不与A,B重合),过点F的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与BC边交于点E.(1)当F为AB的中点时,求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和点E的坐标.(2)设过(1)中的直线EF的解析式为y=ax+b,直接写出不等式ax+b<的解集.(3)当k为何值时,△AEF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解:(1)∵四边形OABC为矩形,OA=3,OC=2,∴AB=2,BC=3,∵F为AB的中点,∴点F坐标为(3,1),∵点F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k=3×1=3,∴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点E在BC上,∴E点纵坐标为2,在y=中,令y=2,可求x=,∴E点坐标为(,2);(2)不等式ax+b<的解集即直线在反比例函数下方时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由(1)可知点E、F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3,∴不等式ax+b<的解集为:0<x<或x>3;(3)由题意可知点E的纵坐标为为2,点F的横坐标为3,且E、F在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可设E(,2),F(3,),∴AF=,CE=,∴BE=BC﹣CE=3﹣,=AF•BE=••(3﹣)=﹣k2+=﹣(k﹣3)2+,∴S△AEF∵﹣<0,是关于k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S△AEF有最大值,最大值为,∴当k=3时,S△AEF即当k的值为3时,△AEF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16.如图,直线OA:y=x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k≠0)在第一象限的图象交于A 点,过A点作轴的垂线,垂足为M,已知△OAM的面积为1.(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如果B为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图象上的点(点B与点A不重合),且B点的横坐标为1,在x轴上求一点P,使PA+PB最小.解:(1)设点A的坐标为(a,b),则,解得:k=2.∴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2)联立直线OA和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得:,解得:.∴点A的坐标为(2,1).设A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C,则C点的坐标为(2,﹣1),连接BC较x轴于点P,点P即为所求.如图所示.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y=mx+n,由题意可得:B点的坐标为(1,2),∴,解得:.∴BC的解析式为y=﹣3x+5.当y=0时,0=﹣3x+5,解得:x=.∴P点的坐标为(,0).17.已知:如图,一次函数y=﹣2x+10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A在B的右侧),点A横坐标为4.(1)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及点B的坐标;(2)观察图象,直接写出关于x的不等式﹣2x+10﹣>0的解集;(3)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另一支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AB是以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把x=4代入y=﹣2x+10得y=2,∴A(4,2),把A(4,2)代入y=,得k=4×2=8.∴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解方程组,得,或,∴点B的坐标为(1,8);(2)观察图象得,关于x的不等式﹣2x+10﹣>0的解集为:1<x<4或x<0;(3)存在,理由:①若∠BAP=90°,过点A作AH⊥OE于H,设AP与x轴的交点为M,如图1,对于y=﹣2x+10,当y=0时,﹣2x+10=0,解得x=5,∴点E(5,0),OE=5.∵A(4,2),∴OH=4,AH=2,∴HE=5﹣4=1.∵AH⊥OE,∴∠AHM=∠AHE=90°.又∵∠BAP=90°,∴∠AME+∠AEM=90°,∠AME+∠MAH=90°,∴∠MAH=∠AEM,∴△AHM∽△EHA,∴,即,∴MH=4,∴M(0,0),可设直线AP的解析式为y=mx,则有4m=2,解得m=,∴直线AP的解析式为y=x,解方程组,得,,∴点P的坐标为(﹣4,﹣2).②若∠ABP=90°,同理可得:点P的坐标为(﹣16,﹣).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为(﹣4,﹣2)、(﹣16,﹣).18.反比例函数(k为常数.且k≠0)的图象经过点A(1,3),B(3,m).(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及B点的坐标;(2)在x轴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①求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②求△PAB的面积.解:(1)把A(1,3)代入y=得,k=3,∴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为:y=;把B(3,m)代入y=得,m=1,∴点B的坐标为(3,1);(2)①如图所示,作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B′,则B′(3,﹣1),连接AB′交x轴于点P,此时PA+PB最小.设直线AB′的关系式为y=kx+b,把A(1,3),B′(3,﹣1)代入得,,解得,,∴直线AB′的关系式为y=﹣2x+5,当y=0时,x=,即:P(,0),也就是,OP=,②S△P AB=S梯形ABNM﹣S△AMP﹣S△BPN=(1+3)×2﹣(﹣1)×3﹣(3﹣)×1=.19.如图,一次函数y=﹣x+4的图象与反比例y=(k为常数,且k≠0)的图象交于A (1,a),B两点.(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及点B的坐标;(2)①在x轴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求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②在x轴上找一点M,使|MA﹣MB|的值为最大,直接写出M点的坐标.解:(1)把点A(1,a)代入一次函数y=﹣x+4,得a=3,∴A(1,3),把点A(1,3)代入反比例y=,得k=3,∴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y=,解得或,故B(3,1).(2)作点B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AD,交x轴于点P,此时PA+PB的值最小∴D(3,﹣1)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y=mx+n,则,解得,∴直线AD的解析式为y=﹣2x+5,令y=0,则x=,∴P点坐标为(,0);(3)直线y=﹣x+4与x轴的交点即为M点,此时|MA﹣MB|的值为最大,令y=0,则x=4,∴M点的坐标为(4,0).20.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点A的坐标是(0,1),点B的坐标是(0,﹣2),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经过点C,一次函数y=ax+b的图象经过A、C两点,两函数图象的另一个交点E的坐标是(m,3).(1)分别求出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出m的值,并根据图象回答:当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3)若点P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一点,△AOP的面积恰好等于正方形ABCD的面积,求点P坐标.解:(1)∵点A的坐标为(0,1),点B的坐标为(0,﹣2),∴AB=1+2=3,∵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C=AB=3,∴C(3,﹣2),把C(3,﹣2)代入y=,得k=3×(﹣2)=﹣6,∴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把C(3,﹣2),A(0,1)代入y=ax+b,得,解得,∴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x+1;(2)∵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过点E(m,3),∴m=﹣2,∴E点的坐标为(﹣2,3);由图象可知,当x<﹣2或0<x<3时,一次函数落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方,即当x<﹣2或0<x<3时,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3)设P(t,﹣),∵△AOP的面积恰好等于正方形ABCD的面积,∴×1×|t|=3×3,解得t=18或t=﹣18,∴P点坐标为(18,﹣)或(﹣18,).21.如图,点A是反比例函数y=(x>0)的图象上的一个动点,AC⊥x轴于点C;E是线段AC的中点,过点E作AC的垂线,与y轴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别交于点B、D两点;连接AB、BC、CD、DA.设点A的横坐标为m.(1)求点D的坐标(用含有m的代数式表示);(2)判断四边形ABC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3)当m为何值时,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并求出此时AD所在直线的解析式.解:(1)∵点A的横坐标为m,∴点A的纵坐标为,∵E是AC的中点,AC⊥x轴,∴E(m,),∵BD⊥AC,AC⊥x轴,∴BD∥x轴,∴点B,E,D的纵坐标相等,为,∴点D的横坐标为2m,∴D(2m,);(2)四边形ABCD是菱形,∵B(0,),E(m,),D(2m,),∴EB=ED=m,∵AE=E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D⊥AC,∴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3)∵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当AC=BD时,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2m=,∴m=2,或m=﹣2(舍),∴A(2,4),D(4,2),设直线AD的解析式为y=kx+b,∴,∴,∴直线AD解析式为y=﹣x+6,∴当m=2时,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此时直线AD解析式为y=﹣x+6.22.如图,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与反比例函数y=交于点C、D,且点C坐标为(﹣2,m).(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若点M在y轴正半轴上,且与点B,C构成以BC为腰的等腰三角形,求点M的坐标.(3)点P在第二象限的反比例函数图象上,若tan∠OCP=3,求点P的坐标.解:(1)∵点C(﹣2,m)在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上,∴m=﹣(﹣2)+2,解得:m=4,∴C(﹣2,4),将C(﹣2,4)代入y=,得k=﹣8,∴反比例函数为y=﹣;(2)如图1,过点C作CH⊥y轴于H,在直线y=﹣x+2中,当x=0时,则y=2,∴B(0,2),由(1)知,C(﹣2,4),∴BC==2,当BM=BC=2时,OM=2+2,∴M(0,2+2),当BC=MC时,点C在BM的垂直平分线,∴M(0,6),综上所述,点M的坐标为(0,2+2)或(0,6)(3)作OQ⊥PC于Q,过Q作HG⊥x轴于G,CH∥x轴,交HG于H,则△CHQ∽△QGO,∴,∵tan∠OCP=3,∴,设CH=x,则GQ=3x,HQ=4﹣3x,∴OG=3HQ=12﹣9x=x+2,解得x=1,∴Q(﹣3,3),∴直线CQ的解析式为y=x+6,∴x+6=﹣,解得x1=﹣2,x2=﹣4,∵点P与C不重合,∴P(﹣4,2).。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三:动点或最值问题
(2)(2016·泸州)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1,0),B(1-a ,0),C(1+a,0)(a>0),点P在以D(4,4)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运动 ,且始终满足∠BPC=90°,则a的最大值是___6_.
专题三 动点或最值问题
动点问题是指以几何知识和图形为背景,渗入运动变化观点的一类问 题,常见的形式是:点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等.此类题的解题方 法:
1.利用动点(图形)位置进行分类,把运动问题分割成几个静态问题, 然后运用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函数和方程问题.
2.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将要解决图形的性质(或所求图形面 积)直接转化为函数或方程.
点拨:∵点 A,B 的坐标分别为(8,0),(0,2 3),∴BO=2 3,AO =8,由 CD⊥BO,C 是 AB 的中点,可得 BD=DO=12BO= 3=PE, CD=21AO=4,设 DP=a,则 CP=4-a,
延长 BP 交 CE 于 F,当 BP 所在直线与 EC 所在直线第一次垂直时, ∠FCP=∠DBP,又∵EP⊥CP,PD⊥BD,∴∠EPC=∠PDB=90°,∴ △EPC∽△PDB,∴DPEP=DPCB,即 a3=4-3a,解得 a1=1,a2=3(舍去), ∴DP=1,又∵PE= 3,∴P(1, 3)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轴对称的应用,利用最小值的常规解法确定 出点A的对称点,从而确定出AP+PQ的最小值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利 用条件证明△AA′D是等边三角形,借助几何图形的性质可以减少复杂的 计算.
[对应训练] 2.(1)(2016·贵港)如图,抛物线 y=-112x2+32x+53与 x 轴交于 A,B 两点,与 y 轴交于点 C.若点 P 是线段 AC 上方的抛物线上一动点,当 △ACP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时,点 P 的坐标是( B ) A.(4,3) B.(5,3152) C.(4,3152) D.(5,3)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9-9 探究动点背景下的线段最值问题
探究动点背景下的线段最值问题【专题综述】图形运动问题是中考数学命题的热点题型,其中有一类动点背景下线段长度的最值问题,常常使学生感到比较为难.本文谈谈破解这类问题的方法. 动点背景下线段长度的最值问题一般有两种解法:1、代数解法.通过设未知量,建立函数关系或列方程列不等式等,用函数最值、二次方程判别式、解不等式来求解.2、几何方法.常通取特殊点,如线段中点、端点;与动点的特殊位置相关的特殊线段,如三角形的高、中线、圆的直径等;特殊图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矩形等,用几何公理、定理来求解. 一般而言,用几何方法抓住特殊情形处理,比代数方法更有独特魅力. 【方法解读】一、从动点所在特殊位置入手图形中动点的运动有一定的范围,其较为特殊的位置有:线段上动点的两端点、线段中点等;若点在线段外运动,则与某线段共线就是特殊位置.这些特殊位置正是产生最值的关键点.例1 如图1,在四边形ABCD 中,90A ∠=︒,33AB =,3AD =,点M ,N 分别为线段BC ,AB 上的动点(含端点,但点M 不与点B 重合),点E ,F 分别为DM ,MN 的中点,则EF 长度的最大值为. 分析 DM ,MN 的长度随点M ,N 分别在线段BC ,AB 上运动而变化,点E ,F 分别为DM ,MN 的中点却保持不变.题设中EF 与不变量A ∠,AB ,AD 无直接数量关系,但连结DN ,则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知12EF DN =,如图1所示,从而可知DN 最大时,EF 最大.因为N 在线段AB 上,当点N 与其端点B 重合时DN 最大,如图2所示.此时,由勾股定理知6BD =,所以EF 长度的最大值为3.例2 如图3,在⊙O 中,直径6AB =,BC 是弦,30ABC ∠=︒,点P 是BC 上的一个动点,点Q 在⊙O 上,且OP PQ ⊥.求PQ 长的最大值.分析 点P 在BC 运动时,OP ,PQ 的位置和大小都变化,但OP PQ ⊥,圆的半径不变,连结OQ ,则OPQ ∆保持直角三角形不变.在Rt OPQ ∆中,22223PQ OQ OP OP =-=-,所以OP 最小时PQ 的长的最大.由垂径定理知,此时点P 正好是CB 的中点,如图4所示,Q 点与C 点重合.分析 连结OQ . ∵OP PQ ⊥,∴OPQ ∆为直角三角形. 又∵OP CB ⊥,132OB AB ==,30ABC ∠=︒, ∴32OP =由勾股定理,得223333()22PQ =-=即PQ 长的最大值332. 二、从动点产生的特殊线段入手在图形中,点的运动会引起相应线段位置和长度大小的变化,位置的变化会使线段成为具有某种特殊性质抓住这些线段变化的特殊性:如三角形的高、中线、圆的直径等,往往会找到最值的答案.例3 如图5,在直角ABC ∆中,90C ∠=︒,3AC =,4BC =,P 为AB 上(不与AB 重合)一动点,过点P 分别作PE AC ⊥于点E ,PF BC ⊥与F ,则EF 的最小值 .分析 因为点P 在AB 上运动时,PE AC ⊥于点E ,PF BC ⊥与F ,90C ∠=︒,所以四边形CFDE 是矩形,且这些关系不变.连结PC ,则EF CP =,要求EF 的最小值,就是求CP 的最小值.显然当CD AB ⊥,即CD 是斜边AB 的高时,CD 最小.又由勾股定理,得5AB =,根据三角形面积不变,得AC BC CD AB ⨯=⨯,解得125CP =,所以EF 的最小值为125. 例4 如图6,在圆O 上有定点C 和动点P 位于直径AB 的异侧,过点C 作CP 的垂线,与PB 的延长线交于点G .已知:圆O 半径为52,4tan 3ABC ∠=,则CG 的最大值是(). (A)5 (B)154(C)253(D)203分析 点P 在AB 上运动时,PC 的位置和大小会随之变化,但CAB CPG ∠=∠,90ACB PCG ∠=∠=︒保持不变,故有ABCPGC ∆∆,∴BC AC CG PC =,即BC CG PC AC=,由3tan 4AC ABC PC ∠==,知43CG PC =,当PC 最大时,CQ 取到最大值易知,当PC 经过圆心,即PC 为圆O 的直径时,PC 最大(此时CG 是圆O 的切线). ∵圆O 半径为52, ∴PC 的最大值为5,∴315544CG =⨯=. ∴CG 的最大值154,故选B.三、抓住动点问题的特性,从构造特殊图形入手某些动点问题中,难以找到图形变化时与相关线段最值的特殊情形若要用几何解法,应联系整个问题所含条件添加辅助线,构造特殊图形,然后借助特殊图形的性质将问题进行有效转化.例5 如图7,ABC ∆中,45B ∠=︒,60BAC ∠=︒,22AB =. D 是BC 上的一个动点以AD 为直径画圆与AB ,AC 相交于E ,F 两点,求EF 的最小值.分析 点D 在BC 上运动,AD 的位置改变引起圆O 的位置和大小变化,而所求EF 的 值与不变量B ∠,BAC ∠以及AB 的关系不明显.连结OE ,OF ,构造含120︒角的特殊等腰三角形,如图8所示,过O 点作OH EF ⊥垂足为H ,由圆周角定理可知1602EOH EOF BAC ∠=∠=∠=︒.在Rt EOH ∆中,由垂径定理可知23EF EH OE ==.所以当OE 最小时,EF 的值最小,而12OE AD =,由垂线段的性质可知,当AD 为ABC ∆的边BC 上的高时,直径AD 最短,此时线段EF 最小.在Rt ADB ∆中,45ABC ∠=︒,22AB =∴2AD BD ==,即此时圆的直径为2. 在Rt EOH ∆中,33sin 122EH OE EOH =∠=⨯= ∴23EF EH ==, 即EF 的最小值为3.四、从图形运动中相对保持不动的点入手若图形中的动点不止一个,这种情形相对单一动点问题要复杂一般会引起变化的量增加或整个图形发生运动,难以找到原图中保存不变的量,这时可着眼于图中的相对不变量.相对不变量是指在整个图形运动变化中,保持某种特性不变的量与动点下线段最值所对应的仍是图中特殊相对不变量透过图形运动的整体,抓住特殊相对不变量才是解题的关键.例6 如图9,在ABC ∆中,90ACB ∠=︒,3BC =,8AC =,点A ,C 分别在x 轴、y 轴的正半轴上.当点A 在x 轴上运动时,点C 随之在y 轴上运动,在运动中OB 的最大值是多少?分析 当点A 在x 轴上运动时,点C 随之在y 轴上运动,这样改变了ABC ∆的位置,点B 的位置也随之改变,OB 的长度随之发生变化.虽然BC 、AC 的长度不变,但些相对不变的量与OB 没有直接的关系. 仔细观察图9,AC 是Rt COA ∆的斜边,AC 长度不变,则点O 与其中点D 的连线段OD 的长度保持不变,这个隐含的相对不变的特殊量与OB 有关. 于是,连结DB ,则OB DB OD <+,所以,当O 、D 、B 三点共线时OB 值最大,即BO OD DB =+. 在Rt BCA ∆中,4CD =,3CB =,5DB =. 则OB 的最大值为549+=:.综上可知,解决动点背景下线段长度的最值问题时,一般可用几何方法从特殊情形出发考虑.1、在分析动点位置变化的同时,重点抓住图形中不变的量,不变的关系和性质,以不变应万变,动中求静.2、线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常与下列知识相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直径是圆中最大的弦,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等等.所以要抓住特殊情形,联系与问题相关的结论进行有效转化.【强化训练】1.(2017四川省内江市)如图,已知直线l1∥l2,l1、l2之间的距离为8,点P到直线l1的距离为6,点Q到直线l2的距离为4,PQ=430,在直线l1上有一动点A,直线l2上有一动点B,满足AB⊥l2,且P A+AB+BQ 最小,此时P A+BQ= .2.(2017山东省东营市)如图,已知菱形ABCD的周长为16,面积为83,E为AB的中点,若P为对角线BD上一动点,则EP+AP的最小值为.3.(2017山东省威海市)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AB=2.若P为△ABC内一动点,且满足∠P AB=∠ACP,则线段PB长度的最小值为.4. (2017甘肃省天水市)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是边BC上的一点,且BE=1,P是对角线AC上的一动点,连接PB、PE,当点P在AC上运动时,△PBE周长的最小值是.5.(2017贵州省贵阳市)如图,在矩形纸片ABCD 中,AB =2,AD =3,点E 是AB 的中点,点F 是AD 边上的一个动点,将△AEF 沿EF 所在直线翻折,得到△A ′EF ,则A ′C 的长的最小值是 .6.(2016山东省枣庄市)如图,把△EFP 放置在菱形ABCD 中,使得顶点E ,F ,P 分别在线段AB ,AD ,AC 上,已知EP =FP =6,EF =63,∠BAD =60°,且AB >63. (1)求∠EPF 的大小;(2)若AP =10,求AE +AF 的值;(3)若△E FP 的三个顶点E 、F 、P 分别在线段AB 、AD 、AC 上运动,请直接写出AP 长的最大值和最小值.7.(2016山东省枣庄市)如图,已知抛物线2y ax bx c =++(a ≠0)的对称轴为直线x =﹣1,且抛物线经过A (1,0),C (0,3)两点,与x 轴交于点B .(1)若直线y =mx +n 经过B 、C 两点,求直线BC 和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x =﹣1上找一点M ,使点M 到点A 的距离与到点C 的距离之和最小,求出点M 的坐标;(3)设点P 为抛物线的对称轴x =﹣1上的一个动点,求使△BPC 为直角三角形的点P 的坐标.8.(2017山东省烟台市)如图1,抛物线22y ax bx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与y 轴交于点C ,AB =4,矩形OBDC 的边CD =1,延长DC 交抛物线于点E .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2)如图2,点P 是直线EO 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 作y 轴的平行线交直线EO 于点G ,作PH ⊥EO ,垂足为H .设PH 的长为l ,点P 的横坐标为m ,求l 与m 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m 的取值范围),并求出l 的最大值;(3)如果点N 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以M ,A ,C ,N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直接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M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9.(2016四川省眉山市)已知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点A 、B 、C 分别为坐标轴上上的三个点,且OA =1,OB =3,OC =4.(1)求经过A 、B 、C 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以以点A 、B 、C 、P 为顶点的四边形为菱形?若存在,请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若点M 为该抛物线上一动点,在(2)的条件下,请求出当|PM ﹣AM |的最大值时点M 的坐标,并直接写出|PM ﹣AM |的最大值.10. (2016广西梧州市)如图,抛物线24y ax bx =+-(a ≠0)与x 轴交于A (4,0)、B (﹣1,0)两点,过点A 的直线y =﹣x +4交抛物线于点C .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在直线AC 上有一动点E ,当点E 在某个位置时,使△BDE 的周长最小,求此时E 点坐标; (3)当动点E 在直线AC 与抛物线围成的封闭线A →C →B →D →A 上运动时,是否存在使△BDE 为直角三角形的情况,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符合要求的E 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中考数学典型试题及解析答案--双动点、最值
中考数学典型试题及解析双动点、最值一、动点专练例1如图,已知△ABC是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动点P,Q同时从A、B两点出发,分别沿AB,BC方向匀速运动,其中点P运动的速度是1cm/s,点Q运动的速度是2cm/s,当点Q到达点C时,P、Q两点都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解答下列问题:(1)若△BPQ为直角三角形,求t;(2)设△BPQ的面积为S(cm²),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3)作QR∥BA交AC于点R,连结PR,若△APR∽△PRQ,求t?分析:(1)分两种情况考虑:∠B PQ=90°,或∠BQP=90°,由于∠B=60°,则第三角必为30°,利用30度角所对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可知BP长是BQ长的两倍或一半,建立方程求解.(2)由于∠B=60°是特殊角,故不能选PQ为底,过点A作高!可选BP为底,过Q作垂线段QE,则高QE的长也可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S与t的函数关系式也可求;(3)由QR∥BA,可证得△CRQ∽△CAB,△CRQ也为等边三角形,求出QR和PE的长,则QR=PE,可证四边形EPRQ是矩形,由△APR∽△PRQ,可得出∠QPR=∠A=60°,在△PQR中,利用60°,得到PR,QR的比值,列出方程即可求t.解答:例2分析:由翻折知,四边形QPCP′必为筝形,要想使其为菱形,则首先必须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必然互相平分,利用这一点,想到连接PP′,交CQ于点O,则QO=CO,想办法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CO和QO,问题迎刃而解.解答:二、最值分类(1)垂线段最短型及变式例1:如图,△ABC是以AB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AC=4,BC=3,P为AB上一动点,且PE⊥AC于E,PF⊥BC于F,则线段EF长度的最小值是_______.分析:由PE⊥AC,PF⊥BC,得∠PEC=∠PFC=∠C=90°,可证四边形ECFP 是矩形,想到对角线相等,可连接CP,问题转化为CP的最小值,则CP⊥AB 时,可取最小值.解答:变式:如图,在△ABC中,AB=3,AC=4,BC=5,P为边BC上一动点,PE⊥AB于E,PF⊥AC于F,M为EF中点,则AM的最小值为________.分析:本题与例1十分类似,先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证∠BAC=90°,从而可证四边形AEPF是矩形,M为对角线EF的中点,放在Rt△AEF中,AM长是斜边EF长的一半,连接AP,AP=EF,则AM也是AP的一半,求出AP 的最小值,AM的最小值就是其一半.解答:(2)将军饮马型及变式例2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0,BC=5.若点M、N分别是线段AC,AB上的两个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为________分析:本题是一个典型的将军饮马问题,属于一定两动型,点B是定点,M,N 是动点,方法大家应该很熟了,作点B关于AC的对称点E,当E,M,N 三点共线,且EN⊥AB时,BM+MN=EN最短,而要求这个最小值,则需要利用勾股定理,或者相似解决.解答:作点B关于AC的对称点E,过E作EF⊥AB交于点F,连接BE变式1:分析:显然,这是一个将军饮马问题,但是,P、Q、R三个点均不是定点,不能过定点作对称,那只能选择Q或P作对称.由于原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那么翻折后,可以将等边三角形补成一个菱形,此后思路与例1一致.同时,本题还要求等边三角形的边长,掌握公式就很快!解答:变式2:如图,矩形ABCD中,AB=2,AD=1,E为CD中点,P为AB边上一动点(含端点),F为CP中点,则△CEF的周长最小值为________分析:解答:EDCBACDMNBA练习反馈1. 如图,在△ABC 中,AC=BC=2,∠ACB-90°,D 是BC 边的中点,E 是AB 边 上一动点,则EC+ED 的最小值是 。
中考动点问题、最小值
中考动点问题、最小值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 (2011重庆市,10,4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菱形,点C 的坐标为(4,0),∠AOC= 60°,垂直于x 轴的直线l 从y 轴出发,沿x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设直线l 边分 别交于点M,N (点M 在点N 的上方),若△OMN 的面积为S ,直线l 的运动时间为t 秒(0≤t ≤4),则能大致反映S 与t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的图象;三角形的面积;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分析:过A作AH⊥X轴于H,根据勾股定理和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H,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即可求出答案.答案:解:过A作AH⊥X轴于H,∵OA=OC=4,∠AOC=60°,∴OH=2,由勾股定理得:AH=2 ,①当0≤t≤2 时,ON=t,MN= t,S= ON•MN= t2;②<t≤6时,ON=t,S= ON•2 = t.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勾股定理,三角形的面积,二次函数的图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根据这些性质进行计算是解此题的关键,用的数学思想是分类讨论思想.3.(2011北京,8,4分)如图在Rt△ABC中,∠ACB=90°,∠BAC=30°,AB=2,D是A B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B重合),过点D作CD的垂线交射线CA于点E.设AD=x,CE=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A.B.C.D.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专题:数形结合。
分析:本题需先根据题意,求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即可得出y与x的函数关系图象.解答:解:∵∠ACB=90°,∠BAC=30°,AB=2,∴当x=0时,y的值是3.∵当x=2时,y的值无限大,∴y与x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B.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在解题时要能根据题意得出函数关系本题的关键.4.如图,边长都是1的正方形和正三角形,其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三角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t,正方形与三角形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空白部分),那么S关于t的函数大致图象应为()A、 B、C、 D、5. (2011湖州,10,3分)如图,已知A 、B 是反比例函数xk y =(k >0,x >0)图象上的两点,BC ∥x 轴,交y 轴于点C .动点P 从坐标原点O 出发,沿O →A →B →C (图中“→”所示路线)匀速运动,终点为C .过P 作PM ⊥x 轴,PN ⊥y 轴,垂足分别为M 、N .设四边形OMPN 的面积为S ,P 点运动时间为t ,则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A.B.C.D.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专题:综合题.分析:当点p在OA上运动时,此时S随t的增大而增大,当点P在AB上运动时,S不变,当点P在BC上运动时,S随t的增大而减小,根据以上判断做出选择即可.解答:解:当点p在OA上运动时,此时S随t 的增大而增大,当点P在AB上运动时,S不变,∴B、D淘汰;当点P在BC上运动时,S随t 的增大而逐渐减小,∴C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综合题和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点的移动确定函数的解析式,从而确定其图象.6.(2011•莱芜)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宽分别为2和1的矩形ABCD的边上有一动点P,沿A→B→C→D→A运动一周,则点P 的纵坐标y与P所走过的路程S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A、B、C、D、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中考专题-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直线型最值问题以及逆向构造(解析版)
专题01 瓜豆原理中动点轨迹直线型最值问题以及逆向构造【专题说明】近些年的中考中,经常出现动点的运动轨迹类问题,通常出题以求出轨迹的长度或最值最为常见。
很多考生碰到此类试题常常无所适从,不知该从何下手。
动点轨迹问题是中考的重要压轴点.受学生解析几何知识的局限和思维能力的束缚,该压轴点往往成为学生在中考中的一个坎,致使该压轴点成为学生在中考中失分的一个黑洞.掌握该压轴点的基本图形,构建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路,是中考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就动点轨迹问题的基本图形作一详述.动点轨迹基本类型为直线型和圆弧型.其实初中阶段如遇求轨迹长度仅有2种类型:“直线型”和“圆弧型”(两种类型中还会涉及点往返探究“往返型”),对于两大类型该如何断定,通常老师会让学生画图寻找3处以上的点来确定轨迹类型进而求出答案,对于填空选择题而言不外乎是个好方法,但如果要进行说理很多考生难以解释清楚。
瓜豆原理:一个主动点,一个从动点(根据某种约束条件,跟着主动点动),当主动点运动时,从动点的轨迹相同.只要满足:1.两“动”,一“定”;2.两动点与定点的连线夹角是定角3.两动点到定点的距离比值是定值。
【引例】(选讲)如图,△APQ是等腰直角三角形,∠P AQ=90°且AP=AQ,当点P在直线BC上运动时,求Q点轨迹?【分析】当AP与AQ夹角固定且AP:AQ为定值的话,P、Q轨迹是同一种图形.当确定轨迹是线段的时候,可以任取两个时刻的Q点的位置,连线即可,比如Q点的起始位置和终点位置,连接即得Q点轨迹线段.【模型总结】必要条件:主动点、从动点与定点连线的夹角是定量(∠P AQ是定值);主动点、从动点到定点的距离之比是定量(AP:AQ是定值).结论:P、Q两点轨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P AQ(当∠P AQ≤90°时,∠P AQ等于MN与BC夹角)P、Q两点轨迹长度之比等于AP:AQ(由△ABC∽△AMN,可得AP:AQ=BC:MN)如图,D、E是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上的中点,P为中线AD上的动点,把线段PC绕C点逆时针旋转60°,得到P’,EP’的最小值【分析】结合这个例题我们再来熟悉一下瓜豆模型第一层:点P’运动的轨迹是直线吗?答:是直线,可以通过P在A,D时,即始末位置时P’对应的位置得到直线轨迹,对于选填题,可找出从动点的始末位置,从而快速定位轨迹,若要说理则需要构造手拉手证明.第二层:点P’的运动长度和点P的运动长度相同吗?答:因为点P’与点P到定点C的距离相等,则有运动路径长度相等,若要说理则同样需要构造手拉手结构,通过全等证明.第三层:手拉手模型怎么构造?答:以旋转中心C为顶点进行构造,其实只要再找一组对应的主从点即可,简单来说就是从P点的轨迹即线段AD中再找一个点进行与P点类似的的旋转,比如把线段AD中的点A绕C点逆时针旋转60°,即为点B,连接BP’即可得到一组手拉手模型,虽然前面说是任意点,但一般来说我们选择一个特殊位置的点进行旋转后的点位置也是比较容易确定的,比如说点D进行旋转也是比较方便的.P'末P'第四层:分析∠CAP 和∠CBP ’答:由全等可知∠CAP =∠CBP ’,因为B 为定点,所以得到P ’轨迹为直线BP ’第五层:点P 和点P ’轨迹的夹角和旋转角的关系答:不难得出本题主动点与从动点轨迹的夹角等于旋转角,要注意的是如果旋转角是钝角,那么主动点与从动点轨迹的夹角等于旋转角的补角,这个在后面的例题中会出现.P'D'P'P'大气层:前面提到,如果是选填题,可以通过找从动点的始末位置快速定位轨迹线段,或者通过构造手拉手,通过全等或相似得出相等角然后得出轨迹,这两种方法都是先找出从动点P ’的轨迹,再作垂线段并求出垂线段的长得到最小值,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答:还可以对关键点进行旋转来构造手拉手模型,从而代换所求线段,构造如下.将点EC 绕点C 顺时针旋转60°,构造手拉手模型(SAS 全等型),从而得到P ’E =PG ,最小值即为点G 到AD 的距离.要注意的是因为要代换P ’E ,所以E 点的旋转方式应该是从P ’ P ,所以是顺时针旋转,求轨迹时的旋转方式则是P P ’,注意区分.策略一:找从动点轨迹 连接BP ’,由旋转可得,CP =C P’,∠P’CP =60°, ∵△ABC 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ACB =60°,P'∴∠ACB =∠PC P’, ∴△ACP ≌△BC P’(SAS ), ∴∠CBP ’=∠CAP ,∵边长为4的等边三角形ABC 中,P 是对称轴AD 上的一个动点, ∴∠CAP =30°,BD =2, ∴∠CB P’=30°,即点P’的运动轨迹为直线B P’, ∴当D P’⊥B P’时,EP’最短, 此时,EP’=12BD +ED =122 +2=3∴EP’的最小值是3策略二:代换所求线段将点E 绕C 点顺时针旋转60°得到点G ,连接PG ,CG ,EP ’由旋转可得EC = CG , CP =CP ’,∠P ’CP =60°,∠ECG =60°, ∴△ECG 是等边三角形,EG =2 ∵∠PCP ’=∠ECG ∴∠PCG =∠EC P ’ ∴△GCP ≌△ECP ’(SAS ), ∴EP ’=GP ,过点G 作AD 的垂线GH 垂足为H ,GH 即为所求.∵∠GEC=∠ACD∴HE∥DC∵∠GHD=∠ADC∴HG∥DC故G,E,H三点共线,则有HE∥DC又E是AC中点,分线段成比例可知H是AD中点∴HE=11 2DC='=21=3EP GP HE EG==++∴EP’的最小值是3总共提到了3种处理方式:1.找始末,定轨迹2.在轨迹上找一点旋转,构造手拉手模型,再通过角度相等得到从动点轨迹.3.反向旋转相关定点,构造手拉手模型,代换所求线段,即逆向构造.那么什么具体选择什么方法更合适呢?我们再看一道例题【例题2 宿迁中考】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且BE =1,F 为AB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EF ,以EF 为边向右侧作等边△EFG ,连接CG ,则CG 的最小值为 .【分析】现在,我们分别用上面提到的3种策略来处理这个题目策略一:找始末,定轨迹我们分别以BE ,AE 为边,按题目要求构造等边三角形得到G 1与G 2,连接G 1与G 2得到点G 的轨迹,再作垂线CH 得到最小值.前面提到过从动点轨迹和主动点轨迹的夹角与旋转角有关,我们可以调用这个结论,得到∠AMG 1=60°,进一步得到△MBG 1为等腰三角形后,求CH 就不难了,可得5=2CHEBDAF2EBC2EBC2EBCM 2ECN2EC2EC策略二:在点F 轨迹上找一点进行旋转.我们分别对A ,B 顺时针旋转60°,构造手拉手模型,再通过角度相等得到从动点轨迹, 对A 点旋转会得到一个正切值为14的角,即1tan tan 4∠GME=∠AFE=,然后进一步算出最值或【简证】311202EM AE EN NEC IC ==⇒=︒⇒=∠,则5=2CH 对B 点旋转得到∠EMG =∠FBE =90°,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策略三:反向旋转相关定点,构造手拉手模型,代换所求线段.讲点C 逆时针旋转60°,得到点H ,易证△CGE ≌△HFE ,则有CG =HF ,作MH ⊥AB 于M ,HM 即为所求.相比之下,先求轨迹后再求垂线段时,比较麻烦,而反向旋转代换所求线段感觉清爽很多.EBADFEBADEBA DFEBA DFEBADF NF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E为BC上一点,且BE=1,F为AB边上的一个动点,连策略一:反向构造+伸缩如图从主动点F到从动点G可以理解为,将线段FE绕定点E顺时针旋转了45,反向构造则需要把CE绕点E逆时针旋转45°,倍,得到EH,显然△EC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进一步得到FEH GEC△△∽,所以=2CG FH .策略二:求轨迹——以BE为底向上作等腰Rt△BHE,易得G点轨迹所在直线为BD,故CG最小值为E主动点HEHEE E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E 为BC 上一点,F 为AB 边上一点,连接EF ,以EF 为底 【分析】虽然是双动点,仍可以操作操作策略一:代换所求线段 ,取AH =AF ,易知FG HFE △A △∽,则有=2AG HE策略二:求轨迹,以BE 为底向上作等腰直角三角形BHE ,显然H 点在对角线BD 上,由相似可知∠EHG =90°,故G 点轨迹为BD , 其本质还是旋转相似.其他方法:对角互补+邻边相等可得全等,显然MG =NE ,故BG 平分∠ABC ,则点G 轨迹对应直线B D .HEHEEEN M E如图,在△ABC中,∠ACB=90°,AC=BC=4,点D是BC边的中点,点P是AC边上一个动【分析】解法一:求轨迹在CD的下方作等边△CDT,作射线TQ.证明△CDP≌△TDQ(SAS),推出∠DCP=∠DTQ=90°,推出∠CTQ=30°,推出点Q在射线TQ上运动,当CQ⊥TQ时,CQ的值最小.解法二:反向构造代换所求线段在CD的上方,作等边△CDM,连接PM,过点M作MH⊥CB于H.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解:解法一:如图在CD的下方作等边△CDT,作射线TQ.∵∠CDT=∠QDP=60°,DP=DQ,DC=DT,∴∠CDP =∠QDT , 在△CDP 和△TDQ 中,⎩⎪⎨⎪⎧DP =DQ∠CDP =∠TDQ DC =DT, ∴△CDP ≌△TDQ (SAS ), ∴∠DCP =∠DTQ =90°, ∵∠CTD =60°, ∴∠CTQ =30°,∴点Q 在射线TQ 上运动(点T 是定点,∠CTQ 是定值), 当CQ ⊥TQ 时,CQ 的值最小,最小值=12CT =12CD =14BC =1,解法二:如图,CD 的上方,作等边△CDM ,连接PM ,过点M 作MH ⊥CB 于H .∵△DPQ ,△DCM 都是等边三角形, ∴∠CDM =∠PDQ =60°, ∵DP =DQ ,DM =DC , ∴△DPM ≌△DQC (SAS ), ∴PM =CQ ,∴PM 的值最小时,CQ 的值最小,当PM ⊥MH 时,PM 的最小值=CH =12CD =1,∴CQ 的最小值为1.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5,BC =53,点P 在线段BC 上运动(含B 、C 两点),连接AP ,以点A为中心,将线段AP 逆时针旋转60°到AQ ,连接DQ ,则线段DQ 的最小值为( )【分析】法1:以AB 为边向右作等边△ABF ,作射线FQ 交AD 于点E ,过点D 作DH ⊥QE 于H .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FQ =90°,推出∠AEF =60°,推出点Q 在射线FE 上运动,求出DH ,可得结论. 法2:逆向构造,以AD 为边向右作等边△ADF 法1:如图,以AB 为边向右作等边△ABF ,作射线FQ 交AD 于点E ,过点D 作DH ⊥QE 于H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BP =∠BAD =90°,∵△ABF ,△APQ 都是等边三角形,∴∠BAF =∠PAQ =60°,BA =FA ,PA =QA , ∴∠BAP =∠FAQ , 在△BAP 和△FAQ 中,⎩⎪⎨⎪⎧BA =FA∠BAP =∠FAQ PA =QA, P∴△BAP ≌△FAQ (SAS ), ∴∠ABP =∠AFQ =90°, ∵∠FAE =90°-60°=30°, ∴∠AEF =90°-30°=60°, ∵AB =AF =5,AE =AF ÷cos 30°=10 33, ∴点Q 在射线FE 上运动, ∵AD =BC =53,∴DE =AD -AE =5 33,∵DH ⊥EF ,∠DEH =∠AEF =60°, ∴DH =DE ﹒sin 60°=5 33× 32=52,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当点Q 与H 重合时,DQ 的值最小,最小值为52,法2:反向构造代换所求线段,将点D 绕A 点逆时针旋转 60°,得到点F ,故△AQD ≌△APF ,52DQ PF =≥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BC=4,P是对角线AC上的动点,连接DP,将直线DP绕点P顺旋转相似:如图,作DH⊥AC于H,连接HG延长HG交CD于F,作HE⊥CD于E.∵DG⊥PG,DH⊥AC,∴∠DGP =∠DHA , ∵∠DPG =∠DAH , ∴△ADH ∽△PDG ,∴AD DP =DHDG ,∠ADH =∠PDG , ∴∠ADP =∠HDG , ∴△ADP ∽△DHG , ∴∠DHG =∠DAP =定值, ∴点G 在射线HF 上运动, ∴当CG ⊥HF 时,CG 的值最小, ∵四边形ABCD 是矩形, ∴∠ADC =90°,∴∠ADH +∠HDF =90°, ∵∠DAH +∠ADH =90°, ∴∠HDF =∠DAH =∠DHF , ∴FD =FH ,∵∠FCH +∠CDH =90°,∠FHC +∠FHD =90°, ∴∠FHC =∠FCH , ∴FH =FC =DF =1.5,在Rt △ADC 中,∵∠ADC =90°,AD =4,CD =3, ∴AC =32+42=5,DH =A D ﹒DC AC =125,∴CH =CD 2-DH 2=95, ∴EH =DH ﹒CH CD =3625,∵∠CFG =∠HFE ,∠CGF =∠HEF =90°,CF =HF , ∴△CGF ≌△HEF (AAS ), ∴CG =HE =3625, ∴CG 的最小值为3625, 故答案为3625.。
初中动点最值问题题型
初中动点最值问题题型1. 什么是动点最值问题?初中数学中的动点最值问题是指给定一个动点在某个区域内移动的情况,我们需要找出在这个过程中,某个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这个问题涉及到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和变量的运动等概念。
2. 动点最值问题的解决思路要解决动点最值问题,我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明确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问题,确定要求解的量是什么。
常见的量包括距离、时间、面积等。
步骤二:建立模型接下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动点的运动情况。
这通常涉及到函数和变量的运用。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直角坐标系或极坐标系来建立模型。
步骤三:求解最值通过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可以得到函数表达式。
然后使用数学方法求解该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常见的求解方法有导数法、平方差法等。
步骤四:验证答案得到答案后,我们需要验证它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可以通过数学推导、图像观察等方式进行验证。
3. 动点最值问题的例子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动点最值问题的解决思路:例子:一个人在河边沿着一条弯曲的小路行走,他从A点出发,经过B、C、D三个点,最后到达E点。
小路的形状如下图所示:我们需要求解以下两个问题:1.从A点到E点的最短距离是多少?2.从A点到E点经过的路径是什么?步骤一:明确问题1.最短距离2.路径步骤二:建立模型我们可以将小路看作一个连续函数,使用直角坐标系来建立模型。
假设小路的函数表达式为y = f(x)。
步骤三:求解最值1.最短距离:我们需要求解函数f(x)在区间[AB]、[BC]、[CD]和[DE]上的最小值。
2.路径:根据求解出来的最小值,可以确定经过哪些点构成了最短路径。
步骤四:验证答案1.最短距离:通过计算和比较,可以验证最小值是否正确。
2.路径:通过观察图像和计算距离,可以验证路径是否正确。
4. 总结初中动点最值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需要运用函数、图像和变量的概念来建立模型,并通过数学方法求解最大值或最小值。
动点问题最值
GFDAB CE动点问题最值最值问题有四种情形:定点到动点的最值,动点在圆上或直线上,就是点到圆的最近距离,和点到直线的最近距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问题,当两边成一直线最大;几条线段之和构成一条线段最小;还有就是对称点最小问题。
一、定点到动点所在圆的最大或最小值,动点在一个定圆上运动,其实质是圆外一点到圆的最大或最小距离,就是定点与圆心所在直线与圆的交点的两个距离。
方法:证明动点在圆上或者去找不变的特殊三角形,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求出某些边的值。
1.如图,△ABC 、△EFG 均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点D 是边BC 、EF 的中点,直线AG 、FC 相交于点M .当△EFG 绕点D 旋转时,线段BM 长的最小值是( ) A .32-B .13+C .2D .13-提示:点M 在以AC 为直径的圆上2.(2015?咸宁)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E 是边BC 上的动点,BF ⊥AE 交CD 于点F ,垂足为G ,连结CG .下列说法:①AG >GE ;②AE =BF ;③点G 运动的路径长为π;④CG 的最小值为﹣1.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②③ .(把你认为正确的说法的序号都填上)提示:G 在以AB 为直径的圆上:正确答案是:②④3、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cm,正方形AEFG 的边长为1cm ,如果正方形AEFG 绕点A旋转,那么C 、F 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ABC4、如图,在边长为2的菱形ABCD中,∠A=60°,M是AD边的中点,N是AB边上一动点,将△AMN沿MN所在直线翻折得到△A′MN,连接A′C,则A′C长度的最小值是5、如图,等腰直角△ACB,AC=BC=5,等腰直角△CDP,且PB=2,将△CDP绕C点旋转. (1)求证:AD=PB(2)若∠CPB=135°,求BD;(3)∠PBC= 时,BD∠PBC= 时,BD分析:在△ABD中有:BD≤AB+AD,当BD=AB+AD时BD最大,此时AB与AD在一条直线上,且AD在BA的延长线上,又△ACB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AB=45°,由(1)知∠PBC=∠CAD=180°-45°=135°BD≥AB-AD,当BD=AB-AD时BD最小,此时,AB与AD在一条直线上,且AD在线段AB上,此时∠CAD=45°,所以∠PBC=∠CAD=45°6、如图,△ABC和△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ADE=90°,∠BAE=135°,AD=1,,F为BE中点.(1)求CF的长(2)将△ADE绕A旋转一周,求点F运动的路径长;(3)△ADE绕点A旋转一周,求线段CF的范围.A BAACCAGDAGDA提示:本题根据中点构造三角形相似,△BOF∽△BAE,且12OF AE==7、如图,AB=4,O为AB中点,⊙O的半径为1,点P是⊙O上一动点,以点P为直角顶点的等腰△PBC(点P,B,C按逆时针方向排列)则线段AC提示:发现定等腰直角△AOC与等腰直角△OBE,从而得到相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函数动点的最值问题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历年中考来看,函数及其图像上的动点问题是新课标中考第五大题的热点题型,一般多种函数交叉出现求面积最值,关联着丰富的几何知识,命题特点侧重于在动态环境下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
从知识的基础上看,学生已经掌握了初中阶段所学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几何等知识,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
从个性品质上看,所教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究热情。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函数上动点的表示方法。
2、结合函数图像特点表示出线段长度、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从而将几何问
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并利用二次函数性质求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探索,掌握表示函数动点的方法,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形成解决函数动点求面积最值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各知识点的整合形成知识网络,为第二轮复习进一步指明目标和方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重点】
掌握函数图像上动点的表示方法,能结合图像特点列出二次函数求面积,利用其性质求解。
【难点】
利用图像特点将动点的几何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节是一节复习提升课,为了突出重点、详解难点,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决定采用引导---发现、碰壁---点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五字要领“引—疏—点—激—导”,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启发点拨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数
学抽象建模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同学们,如果已知一点的横坐标和函数解析式,你能得到它的坐标吗?若这是一动点,假如用x 表示横坐标,那纵坐标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函数中动点的最值问题。
1、小试牛刀
(2007玉溪)如图,已知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坐标为C (1,0),直线y=x+m 与该二次函数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其中A 点的坐标为(3,4),B 点在轴y 上
(1)求m 的值及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2)P 为线段AB 上的一个动点(点P 与A 、B 不重合),过P 作x 轴的垂线与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交于点E ,设线段PE 的长为h ,点P 的横坐标为x ,求h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点拨】
(1)易求m=1,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22+-x x
(2)下面重点探讨本题中动点线段的最值
∵点P 在函数y= x+1上,点E 在函数y=122+-x x 上且PE ⊥x 轴
∴设P(x, x+1)E(x, 122+-x x )
h = PE =(x+1)-(122+-x x )= -x x 32+(0<x<3)
【设计意图】
此题考查了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以及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数形结合,难度较低,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函数上动点到线段的表示方式......................。
2、例题示范
(2014.涉县)如图,已知抛物线y=c bx ax ++2经过A (-3,0),B (1,0), C (0,3)三点,其顶点为D ,对称轴是直线l ,l 与x 轴交于点H .
(1)求该抛物线的解析式;
(2)如图(2),若E 是线段AD 上的一个动点( E 与A 、D 不重合),过E 点作平行于y 轴的直线交抛物线于点F ,交x 轴于点G ,设点E 的横坐标为m ,△ADF 的面积为S 。
①求S 与m 的函数关系式;
② S 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最大值及此时点E 的坐标;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点拨】
(1)函数图象经过三点,用待定系数法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322+--x x (2)分步骤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1、引导学生观察出EF ∥y 轴,不妨设点E 、点F 的横坐标同为m ,点E 在直线AD 上,待定系数法由AD 两点坐标可得直线AD 解析式为y=2x+6,点F 在抛物
线y=322+--x x 上,根据图像上点的特征可得E (m ,2m+6),F (m ,322+--m m )
2、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没有一边平行于x 轴或y 轴,无法根据定义直接求出△ADF 的面积,结合图形可分为△DEF 和△AEF ,且有同底EF,两个三角形的高的和为不变量“水平宽”线段AH ,变量“铅垂高”线段EF 的表示方式为EF=342---m m ,实现最值转化,得出△ADF 的面积S = 342---m m ,最终通过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
过程如下:
①∵抛物线y=322+--x x 顶点D 的坐标为(-1,4)
又∵A (-3,0)
∴直线AD 的解析式为y=2x+6
∵点E 的横坐标为m
∴E (m ,2m+6),F (m ,322+--m m )
∴EF=322+--m m -(2m+6)=342---m m
∴S = DEF S ∆ + AEF S ∆ =21EF •GH+2
1EF •AG =2
1EF •AH =2
1(342---m m )×2 =342---m m
②S = 342---m m =1)2(2++-m ;
∴当m=-2时,S 最大,最大值为1
此时点E 的坐标为(-2,2).
【设计意图】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找出图形中的不变量“水平宽”,通过不变量建立相关.........模型实现最值的转化.........
,关键在于“铅垂高”线段EF 的表示方式,得出S 与m 的函数关系式,从而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
3、巩固练习
(2016四川攀枝花)如图,抛物线y=c bx x ++2与x 轴交于A 、B 两点,B 点坐
标为(3,0),与y 轴交于点C (0,﹣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点P 在抛物线位于第四象限的部分上运动,当四边形ABPC 的面积最大时,求点P 的坐标和四边形ABPC 的最大面积。
【点拨】
(1)易求得抛物线解析式y=322--x x
(2)连接BC ,则△ABC 的面积是不变的,过P 作PH ∥y 轴
交BC 于点M,设出点P 的坐标,即可表示出PM 的长,
当PM 取最大值时,△PBC 的面积最大,利用二次函数
的性质可求出点P 的坐标及四边形ABPC 的最大面积
【设计意图】
本题为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学会分析题目的不变量........△.ABC ...的面积,....在(2)中确定出线段PM 的最值是求四边形ABPC 的面积最大的解题关键。
实现..最值转化....,利用二次函数性质求最值,............
进一步深化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4、拓展训练
(2016.深圳)如图,抛物线322-+=x ax y 与x 轴交于A 、B 两点,且B (1,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和点A 的坐标;
(2)已知直线9
432-=x y 分别与x 轴、y 轴交于C 、F 两点,点Q 是直线CF 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Q 作y 轴的平行线,交直线CF 于点D ,点E 在线
段CD 的延长线上,连接QE .问:以QD 为腰的等腰△QDE 的面积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请求出最大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点拨】
(1)易求得抛物线解析式y=322-+x x ,A(-3,0)
(2)存在,过Q 作QH ⊥DE 于点H ,由直线CF 的
解析式可求得点C 、F 的坐标,结合条件可求得
tan ∠QDH ,可分别用DQ 表示出QH 和DH 的长,
分DQ=DE 和DQ=QE 两种情况,得出当DQ=QE 时△QDE 的面积最大,分别用DQ 的长表示出△QDE 的面积,再设出点Q 的坐标,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可求得△QDE 的面积的最大值。
【设计意图】
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涉及知识点有待定系数法、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函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性质及分类讨论等.在(2)中找出..不变的量....∠.QDH=....∠.MFD=....∠.OFC ...,利用..DQ ..表示出...△.QDE ...的面积...实现最值转化......是解题的关键.考查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计算量大,拓展学生的思维,全面提升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函数动点的最值问题,多为求面积,在解决本类题型时我们要学会动中觅静,即要分析总结图形中那些隐含的、在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或不变关系.关键在于通过设相应点的坐标,运用函数思想,建立函数模型实现最值转化,最终通过二次函数的性质求最值。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的函数动点求面积方法。
2、完成课后配套练习。
五、教学反思
本节通过精心设计、挑选中考真题范例,从点→线段→三角形→四边形感受函数动点的表达方式,再到分类讨论的动点求面积,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无声的思维中感受知识的碰撞,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从横向到纵向提升难度,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式与发散,实现学习的迁移和知识的实际运用,启发学生把握知M
识间的内在联系,加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数学抽象建模的核心素养。
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六、命题预测
1.综合性逐渐增强,如多个知识源、知识点的相互整合渗透;
2.注重对基本技能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考查,注重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3.最值问题“逆” 呈现,如在最值条件下求其他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