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规体系介绍

合集下载

国家法规体系结构

国家法规体系结构

国家法规体系结构
国家法规体系是一个国家法律法规的组织结构,通常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

这一体系的构建有助于保障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同时为政府管理和公民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国家法规体系结构,但具体体系结构可能因国家而异:
1.宪法:国家的最高法律文书,规定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2.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普通法律规范,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部门制定,用于规范行政管理和行政行为的法规。

4.地方性法规: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用于规范本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公民行为。

5.部门规章: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部门制定,用于规范该部门内部的管理和行政事务。

6.司法解释:由最高法院或最高法院授权的下级法院发布的解释性文件,解释法律的适用。

7.条例:法律的一种形式,通常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

8.规定:一种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法规形式,由国务院发布,通常是对法律的具体实施细则。

9.公告:一种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法规形式,由政府发布,通常
是对法律的补充说明。

这些法规形式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法规体系,确保了国家法律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中,法规体系的构建也可能因国家政治、法治理念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中国所有法律法规大全

中国所有法律法规大全

中国所有法律法规大全中国法律法规的体系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决定和命令等构成。

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个领域,为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以下是中国所有法律法规的简要介绍:一、宪法中国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决定其他法律法规合法性的依据。

二、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和公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中国的法律分为各类法律,包括刑法、民法、商法、劳动法、婚姻法等。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制定的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提供具体规范的法规性文件。

行政法规是实施法律的一种手段,用以对法律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具体化。

四、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制定的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法规。

地方性法规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特定的规章制度,以满足地方政府的管理需要。

五、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定案件审理实践和法律适用的需要制定的指导性文件。

司法解释是对法律的解释和裁判的指引,对于统一司法裁判适用法律具有重要作用。

六、决定和命令决定和命令是国务院、各部委、地方政府等在具体事项上作出的规定性文件。

这些文件是针对特定问题或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以上是中国法律法规的主要类型,每个类型下又有众多具体的法规条例。

中国法律法规大全包含了几千部法规文件,为保证国家的治理体系的有序运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条款,不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正义,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同时,对于违法行为,国家也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法律制裁,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总之,中国所有法律法规的体系庞大而庞杂,透过法律法规,我们能够看到国家治理的完整结构和精确运行。

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依法行事,以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法治的社会。

法律法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法律法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1. 引言法律法规是社会管理和人际行为规范的重要依据,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

要理解法律法规,首先需要了解法律体系的基本概念。

本文将介绍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以促进对法律法规的全面理解和应用。

2. 法律法规的定义及特点2.1 定义法律法规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用于管理社会事务和规范人们行为。

2.2 特点法律法规具有普遍约束力,适用于全体公民和机构;法律法规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法定程序和权威性;法律法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而设立的。

3. 法律体系的基本概念3.1 定义法律体系是指国家法律的整体系统,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等。

3.2 分类根据法律的制定机关和效力范围,法律体系可分为:立法体系:由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组成,制定机关是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法规体系:由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组成,制定机关是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司法解释体系: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司法解释组成。

3.3 特点法律体系是国家法律的有机整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法律体系具有等级性和独立性,不同级别的法律具有不同的效力;法律体系是动态的,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完善和更新。

4. 法律法规与法律体系的关系4.1 法律法规是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法律法规是法律体系的基本元素之一,是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规范。

4.2 法律体系是法律法规的框架和依托法律体系为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

4.3 法律法规和法律体系相互协调和补充法律法规通过法律体系的框架和机制,实现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而法律体系也依赖于法律法规的内容与精神。

4.4 法律法规和法律体系的重要性法律法规和法律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法律法规提供了具体和实际操作的规范,而法律体系为法律法规的执行和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简介

中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简介

中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简介中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简介1. 引言安全生产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

本文将对中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进行简要介绍。

2. 安全生产立法体系概述中国的安全生产立法体系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组成。

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中国最重要的安全生产法律,于2002年1月1日实施。

该法律规定了国家对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

《安全生产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安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安全生产的预防和控制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事故应急和事故调查等4.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除了《安全生产法》,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来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立法体系。

行政法规包括《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矿山安全规程》、《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针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制定了具体的安全生产要求和管理措施。

地方性法规则定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特定地区进行的安全生产管理,如北京市的《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上海市的《上海市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

5. 部门规章和标准为了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各相关部门还发布了一系列具体实施细则和标准,如《煤矿安全规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规定》等。

这些部门规章和标准在不同行业和领域起着具体指导作用,要求企业和个人按照规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和操作。

6.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的执行和监督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工作。

各级政府设有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和处罚。

同时,企业和个人也承担着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要积极履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提高安全意识,防范事故发生。

法规制度体系

法规制度体系

法规制度体系
法规制度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管理社会秩序和保障公共利益而建立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整体框架。

它包括了各种法律法规的层级结构、法律的制定、颁布、执行和解释等方面。

在一个完整的法规制度体系中,通常存在以下几个层级:
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政治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等基本原则,对其他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法律是由立法机关通过程序制定的一般性规范,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

法律通常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例如国会、议会等。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授权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范,用于实施法律并管理行政事务。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性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规范,用于管理地方事务。

5.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由司法机关根据法律进行的解释性文件,用于对法律的具体适用和解释。

除了这些主要的法规层级外,还可能存在其他类型的规章、规范或政策文件,如行业标准、规范性文件等,它们在具体领域内对行为进行规范。

法规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依靠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方面的协调合作。

立法机关负责制定法律,行政机关负责制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司法机关负责对法律进行解释和适用,并在纠纷和争议中对法律进行裁决。

一个健全的法规制度体系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公正至关重要,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规范和保障,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
法治环境。

中国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法律框架

中国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法律框架

中国法律法规体系中国法律框架中国法律法规体系中国法律框架一、立法机关和立法过程中国的法律法规体系由国家的立法机关负责。

国家立法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常务委员会。

立法过程涉及草案的起草、审议、通过等环节,并最终形成正式的法律文本。

1.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组成。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制定和修改宪法,通过法律和决议,选举和决定高级国家机关的组织和领导人等。

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负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未开会期间的工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二、宪法和基本法律中国法律框架的核心是宪法和基本法律。

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法律和法规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

基本法律则是对国家体制、政府组织、权力运行等方面进行具体规定的法律。

2.1 宪法中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权力机构,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权威高于其他法律和法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

2.2 基本法律基本法律是对各个领域的法律进行基本规范的法律。

例如,中国民法典是对民事法律关系进行总体规范的基本法律;中国刑法是对刑事犯罪以及刑罚等方面进行基本规定的法律。

三、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授权制定的法规。

行政法规是对行政机关各方面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规定。

3.1 行政法规的种类行政法规包括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各级地方政府依法制定的地方行政法规。

国务院行政法规适用于全国范围,地方行政法规适用于具体行政区域。

3.2 行政法规的内容行政法规的内容包括行政机关的组织架构、行政程序、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方面的规定。

行政法规对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进行限制和约束,保证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四、司法解释和裁判文书司法解释和裁判文书是在具体案件审理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性文件,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

法律法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

法律法规基本概念-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法律体系也称法的体系,通常指由一个国家现行的各个部门法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根据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部门法。

部门法又称法律部门,是根据一定标准、原则所制定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的法律体系大体上分这几个门类: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宪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和的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即法律体系以宪法为基石。

而“宪法相关法”是指那些由宪法规定了基本原则而由法律具体化的法律,其相关法有:宪法修正案、民族区域自治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委会组织法、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等。

民商法:民商法是指民法与商法。

我国民法的成文法规范包括:民法总则、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物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等。

商法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法、保险法、票据法、破产法、证券法。

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的系列法律。

行政法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这是因为行政法涉及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难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统一法典。

行政法散见于层次不同、名目繁多、种类不一、数量可观的各类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权力的规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规范。

重要的综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国和国外主要有: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开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

中国法律制度简介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的法律制度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国的法律体系、法律的类型以及法律执行机构等。

一、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律体系可以被归类为大陆法系。

它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立法、审判和行政程序为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劳动法、商法等。

(此处为简述,以下展开分析)1. 宪法宪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职责和组织形式。

中国宪法于1982年颁布,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成为中国法律制度的根本大法。

2. 行政法行政法是规范国家行政机关活动的法律体系。

它包括了行政程序法、行政许可法、行政机关职权法等内容。

行政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3. 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刑法主要分为普通刑法和特殊刑法,普通刑法规定了一般犯罪行为和相应的法律责任,特殊刑法则规定了特定犯罪行为和法律责任。

4. 民法民法是关于民事关系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民法主要包括了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内容。

民法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公民的民事权益,调整民事关系。

5. 劳动法劳动法是关于劳动关系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劳动法主要规定了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劳动法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平。

6. 商法商法是规范商事活动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商法主要包括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营业秘密法等内容。

商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商业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二、法律执行机构中国的法律制度不仅仅依赖于法律的制定,还依赖于法律的执行。

以下是中国的法律执行机构简述:1. 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国的立法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它制定法律,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委会)行使立法权。

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中国法律制定的最高机构。

简述我国的法规体系

简述我国的法规体系

简述我国的法规体系我国的法规体系是指我国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的体系。

我国的法规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司法规范性文件等多个层级和种类的法律文件。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些内容。

1. 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权力的机构和运作方式,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

法律主要涉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全体公民和组织具有约束力。

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根据法律授权制定的法规文件,主要用于行政管理领域。

行政法规对行政机关、公民和法人等具有约束力。

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下属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规文件。

地方性法规主要适合于地方行政区域内的事务。

5. 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法律的具体解释和适用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司法解释是补充法律或者解决法律适合方面问题的重要依据。

6. 司法规范性文件:司法规范性文件是法院为了指导审判活动,对法律适合和裁判工作所制定的文件。

这些文件是法院内部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对裁判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

除了以上几种法规文件外,还有其他一些规范性文件对我国的法规体系起到了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章等。

本文涉及附件如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3.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法规》;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性法规》;5.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6.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规范性文件》;7. 《国家标准》;8. 《行业标准》;9. 《规章》等。

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宪法:是一部国家的最高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2. 法律:是由国家权威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用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中国法律体系

中国法律体系

中国法律体系中国拥有庞大而复杂的法律体系,旨在为社会秩序的维护、人民权益的保障以及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本文将对中国法律体系的概况、特点以及相关的法律实体进行介绍。

一、法律体系概述中国的法律体系主要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构成,其中宪法为最高法律,对其他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约束力。

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及其下属部门制定,地方性法规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

二、法律层级关系中国法律体系中,法律层级关系清晰,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四个层次。

宪法为最高层级,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须与宪法相一致。

其次是法律,它们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具有约束力。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则为行政机关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规章。

三、法律实体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制定、修改宪法和法律的权力。

它由全国人民代表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意志。

2. 国务院:国务院是中央人民政府执行机关,负责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法令和政策决议。

国务院下属的各部委负责制定行政法规。

3. 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是独立的审判机关,负责处理各类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

中国法院系统分为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各级法院之间的审判权关系严格层级。

4. 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是独立的法律监督机关,负责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检察监督。

人民检察院分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

四、法律特点1. 自上而下的层级关系:中国法律体系呈现明确的层级关系,宪法位居最高,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依次递减。

2. 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中国法律以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为特点,法律的修订和修改相对较少,为市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3. 多层次的法律实体:中国的法律实体包括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一、概述中国法律体系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总则、刑法总则、行政法总则等基本法律法规为主要依据的系统性法律框架。

该体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法治理念,构建了一个符合国情、稳定可靠的法律框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宪法宪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核心,是最高法律法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职权等内容。

中国宪法自1954年开始制定,历经多次修订,现行宪法于1982年颁布实施,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行了多次修改。

三、民法民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民法总则为核心,包括婚姻家庭法、民事责任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多个分支法律。

此外,还包括有关人格权、担保物权、继承等法律规定。

民法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公民之间的民事关系,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四、刑法刑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以刑法总则为基础,包括刑事责任法、刑罚执行法、刑诉法等法律法规。

刑法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

五、行政法行政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涉及国家行政机关组织和职权、行政行为、行政诉讼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行政法的主要任务是规范行政机关的行为,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

六、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中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和法治理念的深入推进,法律法规的体系也在不断扩充和完善。

例如,近年来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反家庭暴力法、环境保护法等,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规范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

七、法律体系的特点中国法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 高度的集中统一性:由于中国是一个单一制的国家,法律体系具有高度的集中统一性,法律法规具有普遍适用性。

2. 结合国情和传统文化:中国法律体系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将法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法律具有更强的社会认同感。

法律法规 规章制度体系

法律法规 规章制度体系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体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根据宪法规定,制定本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体系。

第二条本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等个别规范文件。

第三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法律法规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第四条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文件,包括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第五条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文件,用于规范公民和法人的行为。

第六条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文件,用于规范地方范围内的行为。

第七条政府规章是政府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文件,用于规范其管理范围内的事务。

第八条部门规章是国家机关的部门制定的规范文件,用于规范其业务范围内的事务。

第九条制定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应当依据宪法,遵循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程序,保障公开透明,尊重民意。

第十条各级国家机关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执行和监督,确保其有效实施。

第二章宪法第十一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的最高法规。

第十二条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第十三条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制度和组织构架,包括国家机构的设置、职权和职责等。

第十四条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法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第十五条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策和方针,包括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等。

第十六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和责任,包括尊重宪法、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等。

第十七条宪法是最高法律效力的法规,任何法律法规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第三章法律第十八条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文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第十九条法律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环境法、国际法等不同领域的法律文件。

中国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国的法律体系是指中国政府建立的法律规范体系,用于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具有独立的法律和司法体系,确保法律的实施和公正执行。

一、宪法中国的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是宪法。

宪法是最高法律,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职责和权限,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二、法律法规中国的法律法规分为法律和行政法规两大类。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综合规范。

行政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用于管理和管理国家事务。

法律法规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刑法、民法、商法、劳动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个人和组织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了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司法机构中国的司法体系由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组成。

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负责监督和指导全国法院的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负责审理各类案件,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除了人民法院,中国还设立了检察机关,主要职责是对刑事案件进行起诉和监督刑事执行。

检察机关独立于司法机关,起到监督司法工作的作用。

四、法律监督与实施中国的法律监督和实施涉及到多个部门和机构。

例如,公安机关负责打击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安全;税务部门负责税收征管,维护国家财政利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市场经济活动。

此外,中国还设立了法律援助制度,为无法承担诉讼费用的人提供法律援助。

这些措施确保了法律的公正实施,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五、国际法律关系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法律体系,尊重和维护国际法。

中国签署了许多国际公约和协议,并将其纳入国内法律体系,履行国际法律义务。

同时,中国还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司法合作关系,加强了跨国法律事务的协调和合作。

这有助于保护中国公民在国际上的合法权益,为国际社会和平稳定作出贡献。

总结:中国的法律体系是一个完善的系统,以宪法为基础,通过法律和行政法规实施和监督。

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本方略,也是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

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必须建设完善,以确保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有效实施。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的制定、修订和执行等方面,探讨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一、法律法规的制定1. 立法机构的作用立法机构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必须充分发挥代表人民利益的职能,制定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同时,立法机构应当充分听取人民群众和相关利益方的声音,形成广泛的民意基础。

2. 法律法规的科学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依据科学的方法和理论,确保其合乎实际、可行可信。

立法者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调查,了解社会现实和法律问题的本质,并结合国家发展的要求及时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

二、法律法规的修订1. 与时俱进的原则法律法规应当与时俱进,及时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修订。

立法机构要密切关注社会变化和人民群众的诉求,及时推动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

修订的过程应该注重科学决策、民主程序和广泛征求意见,做到公正公平。

2. 法律法规的衔接性法律法规的修订应当注重与现有法律法规的衔接。

在新修订的法律法规中,应当明确规定与既有法律法规不一致之处,并提出合理的过渡期和过渡措施,以确保法律的连续性和权威性。

三、法律法规的执行1. 严格执法的原则法律法规的执行必须坚持科学、公正、严明的原则。

执法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严守法律纪律,依法行使执法权力,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公正。

2. 法制宣传的加强加强法制宣传是提高法律法规执行水平的重要手段。

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民对于法律法规的了解和遵守意识。

同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

四、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1. 法律法规体系的层次性法律法规体系应当具有明确的层次性,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等。

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体系1. 简介法律法规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的组织结构和层级关系。

它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以及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文件等。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公共利益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规范。

2. 功能2.1 法律体系的功能法律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 约束行为:法律是社会行为的规范,通过制定法律,能够约束公民和组织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 保护权益:法律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的权利不受侵犯。

3. 促进发展:法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法律的规范和保护,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2 法规体系的功能法规体系是法律体系的一部分,主要具有以下功能:1. 完善法律规范:法规体系通过对法律的解释和具体规定,能够完善和细化法律规范,为司法实践提供指导。

2. 行政管理:法规体系中的行政法规是政府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它规范了政府行政行为,保证了行政活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3. 维护社会稳定:法规体系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界定和解决,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防止和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

3. 法律法规体系的层级关系法律法规体系一般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和地方性法规等几个层级,各个层级之间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

3.1 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最高法律,它确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规定了公民和组织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2 法律法律是国家或地区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规,主要由立法机关制定,包括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和其他法律性文件。

3.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法规,由行政机关制定,规范了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管理范围。

3.4 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性文件,它对法律的具体适用进行解释和规范,具有司法强制力。

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一、起草目的和依据本旨在对法律法规体系进行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和规范,以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法律法规,保障社会的法治建设和正常运行。

本的起草依据包括相关的宪法、法律、法规、规章等国家法律文书,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和裁判案例。

二、法律法规体系的概述法律法规体系是指国家为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正常秩序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文件和法律规定的整体。

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包括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劳动法、经济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机的体系,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法律环境。

三、宪法法律体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和职权。

在宪法之下,根据宪法规定的原则和制度,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用于具体规范和实施宪法的内容和原则。

四、民法法律体系民法是调整个人之间的民事关系的法律,其核心是民法典。

民法典包括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例如财产权、合同权、人格权等。

除了民法典,还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物权法、婚姻法、继承法等,用于具体规范和实施民法的内容和原则。

五、行政法法律体系行政法是调整国家机关与公民、法人之间关系的法律。

行政法包括了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行政行为的程序和规范等内容。

行政法的核心是行政法典,其下还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等,用于具体规范和实施行政法的内容和原则。

六、刑法法律体系刑法是调整犯罪行为和处罚的法律。

刑法包括了犯罪的构成要件、刑事责任的范围和限制、刑罚的种类和适用等内容。

刑法的核心是刑法典,其下还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刑事诉讼法、刑罚执行法等,用于具体规范和实施刑法的内容和原则。

七、劳动法法律体系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其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平等合作。

劳动法的核心是劳动法典,其下还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用于具体规范和实施劳动法的内容和原则。

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体系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法律法规体系就如同一张严密的大网,规范着人们的行为,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和公平正义。

它涵盖了各个领域和层面,从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到具体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

在这个体系的顶端,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基础和依据。

接下来是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

法律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民法、刑法、商法、经济法等多个领域,对各类社会关系和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行政法规则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旨在贯彻实施法律,解决法律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地方性法规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具有地方特色和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治理的需要。

此外,还有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法律法规体系的丰富内容。

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涌现,法律法规也需要随之更新和完善。

例如,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和修订,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同时,法律法规的制定也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法律的核心价值之一,法律法规应当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不论其身份、地位、财富如何。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那么,法律法规体系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呢?它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准则。

我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比如,交通法规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障了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我们在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时能够得到应有的保护。

法律法规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当出现纠纷和冲突时,法律可以作为公正的裁判依据,通过法律程序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激化和社会的混乱。

法律法规体系包含

法律法规体系包含

法律法规体系包含
法律法规体系包含: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

中国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新华社发换届后的十届全国人大提出,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工作的目标是”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法重点将是”提高立法质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本质,由这个国家的法律确立的社会制度的本质所决定。

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互促进。

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如何构成,一般取决于这个国家的法律传统、政治制度和立法体制等因素。

中国法规体系

中国法规体系

中国法规体系一、引言中国法规体系是指中国国家法律法规的组织结构和层次关系。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的法规体系是建立在宪法基础上的,旨在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方面介绍中国法规体系的主要特点和层次关系。

二、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法律法规,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中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对于其他法律法规具有约束力,是中国法规体系的基础和总纲。

三、法律法律是国家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规。

中国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

法律对于公民的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是中国法规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及其各部门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规。

行政法规是为了规范行政机关的行为,保障公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而制定的。

行政法规在中国法规体系中处于次于法律的层次,但对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规范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地方性约束力的法规。

地方性法规主要针对地方行政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规定,如城市规划、环境保护、交通管理等。

地方性法规在中国法规体系中处于次于行政法规的层次,是地方立法的主要形式。

六、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章。

部门规章是对法律、行政法规的具体细化和补充,以及对特定行业、领域的管理进行规范。

部门规章在中国法规体系中处于次于地方性法规的层次。

七、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规划、标准、规定、办法等,用于指导和规范行政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

规范性文件在中国法规体系中处于次于部门规章的层次。

八、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法院及其下属各级人民法院制定的具有司法效力的解释性文件。

法律法规框架

法律法规框架

法律法规框架法律法规框架1. 引言法律法规框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和实施法律和法规的体系和结构。

它是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和正义的重要工具。

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法律法规框架的基本概念、重要性以及构成要素。

2. 概念法律法规框架是法律体系的基础,它是指由宪法、主要法律和一系列法律法规组成的整体结构。

法律法规框架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规范,使得各个社会成员能够依法行事,维护自身权益。

3. 重要性3.1 保护社会秩序一个合理、健全的法律法规框架能够维护社会秩序,确保人民生活安宁和社会稳定。

通过法律法规框架,人们可以依法维权,追究违法行为的责任,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提高社会的安全感和公共秩序。

3.2 维护公共利益法律法规框架是保护公共利益的基础。

通过法律法规,国家可以对经济、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保护公众的利益。

法律法规框架的建立可以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3 维护正义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可以确保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并提供司法系统来解决纠纷和争议。

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社会正义得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组织都能得到公正对待。

4. 构成要素一个完整的法律法规框架包括以下几个要素:4.1 宪法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和机构的基本法。

它规定了国家的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确立了国家的治理原则和权力关系。

宪法是法律法规框架的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4.2 主要法律主要法律是指对于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些特定问题进行具体规定的法律。

例如,刑法、民法、劳动法等,它们是法律法规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个社会成员的行为提供了具体的规范。

4.3 法规法规是由政府制定的对特定实施法律进行具体细化的规定。

法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用于具体的行政管理和实施。

法规是法律法规框架中的具体操作指南,确保法律的正确执行和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介绍中国银监会成立以来,以“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现代监管理念为指导,颁布实施了大量政策法规。

这些政策法规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发展与监管的基本规则,也是我们做好监管工作和经营工作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一、框架体系为提高银行监管有效性,促进监管与国际接轨,进而推动银行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和规范化,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银行业法制基础,健全了银行业监管法律制度,改善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法律环境,为银行业改革开放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法律条件。

一、出台银行法律,提升银行业经营和监管的法律环境。

银监会成立后,积极配合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在短短6个月内促成《银监法》、《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正案和《商业银行》修正案的出台,为银监机构履行监管职责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同时,“三法”对审慎经营和风险监管原则的引入,为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健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障,也使监管工作有了灵魂。

二、以审慎监管和经营为核心,银行业政策法规框架体系基本健全。

一是适应监管形势需要,出台了涉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的政策法规,二是清理了原人行时期银行监管规范性文件110件,其中:人民银行与银监机构均可适用的11件;银监机构单独适用的61件;废止38件,内容涉及银行业机构的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公司治理和监管行为等各个方面,三是进行了法规清理,确保了法律体系的全面协调、及时有效,全面规范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银监机构的监管行为。

法规特点:一是国际化。

除本质属性有所不同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游戏规则、市场调节的手段和方法上并无明显区别。

银监会着眼于构建国际化的现代银行和银行监管体系,在银行“三法”和政策法规中,大量吸收和借鉴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新资本协议》和《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前沿内容,把国际组织推荐的监管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原理和方法引入银行领域,力求在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尽快实现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金融在经营与监管领域的接轨。

如高度重视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切实防范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根据风险状况保持适度的资本充足等等,都体现了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监管理念。

二是本土化。

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银监会并未完全照搬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监管原则,而是根据我国银行业实际,制定了一个渐进的改革历程,力求做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

如美国对信贷资产按20级分类,香港按11级分类,我国则是按五级对信贷资产分类,而且是按照股份制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顺序逐步推进;按照先进行财务重组、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最终实现在资本市场上市要求,稳步推进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理顺管理体制的监管标准,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按照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提足拨备-做实利润-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次序,督促银行业逐步实现稳健经营和规范发展。

三是市场化。

银监会致力在不损害审慎原则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干预,尽可能地用市场的方法解决市场的问题,明确提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监管思想,旨在激发银行业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

为此,在行政审批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取消对比较成熟的业务品种的审批或备案,取消高管平级调动资格备案,仅对法人开办新业务进行审批,对分支机构只要求事后报告等,大大减轻了银行的经营成本,有力促进了银行创新与发展。

二、主要内容内容决定于背景,2008年的政策背景:监管政策的变化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转变。

2008年初至9月,为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在2007年六次提高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2008年又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步蔓延和世界经济大潮的衰退,我国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风险。

为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以9月15日人行6年来首次降息为标志,先后五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其它政策措施也相应展开。

总量上:积极财政政策(到2010年末) 4万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M2 17%左右 5万亿(新增贷款,政府工作报告)体现政策转型宏观背景: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

配合国家4万亿的积极财政政策,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总体要求:围绕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心,确定“保增长、防风险、促稳定”工作中心,着力科学监管改进服务,着力有保有压调整结构,着力风险管理强化内控,进一步增强监管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有效促进银行体系稳定,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原则把握:(一)保持不良贷款合理容忍度。

体现了银监会由风险监管向保增长和风险监管并重的重大变化,在国际经济危机、国内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保增长成为所有政府部门和企业头等任务,如果没有容忍度,监管工作就失去了大局观和政治性,很难持续。

容忍度的新提法由“双降”到“双控”,即由不良贷款余额与比例双下降改为控制余额快速反弹,比例控制在2008年末水平。

但对农村中小银行业机构仍实行“双降”考核。

(二)有保有压。

这是由既要保增长又要防风险工作重心决定的,也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需要。

标杆是国家产业政策。

具体说来:在保的方面:一是支持有技术、有市场、有前景、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

二是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包括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如城市电网改造、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网等;三是积极缓解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四是技术改造、兼并重组领域,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五是生态环境建设,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六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及中小学校舍建设,积极为促进“三农”、城乡、区域和经济协调发展等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七是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八是灾后重建。

对地震和雨雪冰冻灾区符合商业贷款条件的授信,要简化内部审批程序,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尽快使信贷资金到位。

在“压”的方面:一是继续推进节能减排授信工作。

要求各银行严格把握行业准入标准、淘汰和限制类产业目录、环境评价标准、能耗审查等政策界限,强化评估和审查能力,从严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性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是适当限制对一般加工业的贷款,对两头在外、一头在外、代工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要求它们及时将成本(利润)中心移往境内,以便把握回笼款项,否则只能严格按在岸资产抵质押值来衡量授信总额。

三是对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投资扩张过度、经营管理混乱、两头在外等劣质、高风险企业的贷款,建立科学的银行信贷政策评价方法,利用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改变。

具体内容之保增长(一)支持“三农”发展总的感觉,国家对三农可谓用心良苦。

对三农贷款,只要有需求,只要是尽职的,信贷是敞口的,没有限制。

表现在:1.对涉农贷款实行有区别的信贷管理和考核。

监管部门对涉农贷款中的不良贷款要进行单独考核2.按照“标杆不变、适度微调、简化程序、区别对待”原则,对确因不可抗力导致贷款逾期的,允许展期,且信用记录良好的展期贷款可调为关注类贷款。

3.推动涉农贷款贴息制度以及减免营业税、放宽呆账核销条件等税收政策,健全完善支农信贷投放机制。

一个最大的成效是放宽涉农贷款的呆账核销、不良贷款的重组和减免。

4.扩大资金供给。

一是允许银行业机构突破75%的存贷比限制,允许村镇银行自成立起5年内达到存贷比考核要求。

二是鼓励农村微小型金融组织通过多种方式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市场股权流动体制,鼓励引进优秀企业股东、大股东和境外战略投资者,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上市融资。

三是允许银行机构对非本行直接使用其担保服务的担保机构进行审慎授信。

四是加强对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

在存款准备金管理方面,农村资金互助社暂不缴纳准备金,村镇银行比照农信社存款准备金率标准上缴准备金。

利率管理方面,存款利率上限不得超过央行同档次存款基准利率,贷款下限管下限为央行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0.9倍。

稳步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三年时间基本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

五是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担保物范围。

与原《担保法》相比,《物权法》对担保物的规定由列明的限定性规定改为开放式规定,即凡法律未禁止、产权归属清晰,价值评估合理的财产均可作为担保物。

(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总的说来,是一个总量,二项机制,三个创新,一个支持。

一个总量:银监会明确要求各银行业机构2009年小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

增量不低于上年的原则,单独安排小企业的新增信贷规模,单独考核。

二项机制:一个是小企业信贷经营机制。

具体说来,就是建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

一是各主要银行业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成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服务机构,对小企业不良贷款、信贷综合成本、责任认定等进行单独考核,形成有特色的激励约束机制,认真落实风险定价、独立的成本利润核算、独立高效的信贷审批、独立的激励约束、专业化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人才和违约信息通报“六项具体机制”。

二是督促(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大中型银行抓紧研究建立小企业金融事业部方案,推动中小商业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建设。

三是各行设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可自行命名,但必须含小企业字样。

此类机构可申请单独颁发金融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四是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业务范围限于各类贷款、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融资业务,以及相关的中间服务业务。

五是各银行设立专营机构,还应注重开发适应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技术;建立单独的小企业贷款风险分类和损失拨备制度;建立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并根据小企业的特点和实际业务情况设立合理的风险容忍度。

六是各银行应根据指导意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报银监会备案。

另一个机制是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制。

具体说来,就是建立健全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

一是落实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贴息等扶持政策,鼓励地方人民政府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

二是设立包括中央、地方财政出资和企业联合组建在内的多层次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和担保机构,提高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比重。

三是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

四是鼓励信托公司参股担保公司,扩大担保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