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熟悉的上海一角》作文教学设计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弄堂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认识。
(3)提高学生对上海方言的听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弄堂的面貌。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环境。
(3)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弄堂的特点和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弄堂的定义与历史(1)介绍弄堂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弄堂是上海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2)讲解弄堂的历史发展,让学生了解弄堂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民国时期。
2. 第二课时:弄堂的建筑特点(1)通过图片和实例,分析弄堂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2)讲解弄堂的布局和建筑材料,让学生了解弄堂的建筑特色。
3. 第三课时:弄堂的生活环境(1)播放短视频,展示弄堂居民的生活场景。
(2)引导学生关注弄堂的生活设施和社区氛围。
4. 第四课时:上海方言与弄堂文化(1)教授上海方言的基本词汇和句式。
(2)让学生用上海方言进行简单交流,感受方言与弄堂文化的联系。
5. 第五课时:弄堂的保护与传承(1)讨论弄堂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
(2)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弄堂文化。
三、教学资源1. 图片:收集有关上海弄堂的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2. 视频:拍摄或收集有关弄堂生活的短视频。
3. 方言材料:整理上海方言的基本词汇和句式,供学生学习使用。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弄堂的定义和历史。
2. 学生能分析弄堂的建筑特点和生活环境。
3. 学生能用上海方言进行简单交流。
4. 学生对弄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五、教学建议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的弄堂,让学生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环境。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弄堂的特点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沪教版电子课本]沪教版六年级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教案范文
[沪教版电子课本]沪教版六年级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教案范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表现上海和上海人的精神状态。
能力目标: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聚焦日常生活的视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家乡一景。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文化的赞赏之情,培养对日常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特点。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聚焦日常生活的视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家乡一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老师最近有个朋友来上海,如果让你做一回导游,你会带他去哪里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预设: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馆、外滩、城隍庙、上海弄堂。
看来大家都很热爱上海,对体现上海特色的地方如数家珍。
大家不仅说到繁华热闹的新上海,还想到了上海风情的老上海。
作家陈丹燕就选择了“怀旧”路线,推荐我们去看看上海老弄堂。
2、(展示上海弄堂照片)看完照片,你对上海弄堂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预设:上海的弄堂破旧、杂乱、狭小3、大家的这种第一印象,并不代表上海弄堂的全貌,这只是它的一面,上海弄堂的另一面要通过学习《上海的弄堂》这篇课文才能深入了解。
让我们起走进海派作家陈丹燕笔下的“上海弄堂”,跟着她一起去感受上海弄堂生活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强烈推荐”我们要“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明确:第2、4、14节中几句话,总而言之,弄堂能代表真实的上海人的生活。
用第7节的一句话来说,弄堂生活是上海人的“生活底色”。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上海弄堂的特点?明确:弄堂生活、弄堂历史、弄堂里的上海人。
其中详写弄堂生活。
三、品读课文,深入分析1、再读课文,圈划出你感兴趣的词句,然后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上海的弄堂生活给你印象最深的场景是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上海人怎样的生活态度?(找出相关语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你们的看法)预设;第3节“常常有穿着花睡衣来买一包零食的女人,脚趾紧紧夹着踩塌了跟的红拖鞋,在弄堂里人们不见怪的”——弄堂人们日常生活不拘小节;第5节“平平静静的音乐开着;后门的公共厨房里飘出来炖鸡的香气”——追求生活情调和享受;第5节“有阳光的地方,底楼人家拉出了麻绳,把一家人的被子褥子统统拿出来晒着,新洗的衣服散发着香气,花花绿绿的在风里飘,仔细地看,就认出来是今年大街上时髦的式样”——实在的底色上有对时尚的追求;第5节“你看见路上头发如瀑布的小姐正在后门的水斗上,穿了一件缩了水的旧毛衣,用诗芬在洗头发,太阳下面那湿湿的头发冒出热气来”——生活平实、要面子;第5节“还有修鞋师傅,坐在弄口,乒乒地敲着一个高跟鞋的细跟,补上一块新橡皮,旁边的小凳子上坐着一个穿得挺周正的女人,光着一只脚等着修鞋,他们一起骂如今鞋子的质量和那卖次品鞋子的奸商”——生活要面子、实在中透着精致;第6节“还有弄堂里的老人,在有太阳的地方坐着说话。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认识到弄堂在上海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
(2)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上海弄堂的认知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上海弄堂的特点和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上海弄堂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变迁。
2. 弄堂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上海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1. 弄堂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协调。
2. 如何保护和传承上海弄堂文化。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案、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上海弄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上海的弄堂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上海弄堂的定义、历史起源和发展变迁。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弄堂文化的特点及其在上海市井生活中的体现。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上海弄堂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弄堂与现代城市发展的矛盾与协调。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上海弄堂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弄堂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6. 成果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地考察心得,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上海弄堂文化。
7.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弄堂文化在上海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8. 课后作业9.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上海弄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10.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案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准备:1、布置预习(1)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
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一、从预习导入教师提问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么样子的?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
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
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
”?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
让学生沉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小组活动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么关系?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教师小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四、写法赏析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似乎在看一部上海人生活的纪录片,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用了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兴趣的细节描写来写弄堂里的生活。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上海弄堂》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上海弄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领导,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上海弄堂》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第五篇课文,主要内容是通过描写上海弄堂的景色和人物来展示上海的城市风貌和居民的生活。
本课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本课,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并且关注城市发展与居民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上海的城市风貌和居民的生活;(2)通过词语解释和推理猜测等方式,理解课文中的生字;(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4)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对上海的城市风貌和居民的生活充满兴趣;(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课文中的知识;(3)阅读教学法,帮助学生加强阅读理解能力;(4)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帮助学生相互学习与交流。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了解上海的城市风貌和居民的生活;(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3)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写作练习。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汇的意义;(2)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理解课文中的意境;(3)通过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唤起学生对上海的印象,了解上海的城市风貌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课文话题的兴趣。
2. 学习新课(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色彩;(2)分段阅读,了解弄堂的景色和人物,理解课文中的部分生字;(3)让学生团队合作,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段理解课文;(4)辅助教具:图片、幻灯片等。
3. 巩固与拓展(1)理解新词汇,完成词语解释和推理猜测练习;(2)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境;(3)运用修辞手法,写一写自己所在城市的风景和建筑。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上海本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分析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上海弄堂的历史和发展2. 弄堂的生活场景和风情3. 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三、教学重点:1. 上海弄堂的历史和发展2.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四、教学难点:1. 弄堂文化内涵的理解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4. 观察法: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弄堂,发现美好。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2. 第二课时: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
3. 第三课时:讨论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4. 第四课时:观察生活中的弄堂,发现美好。
5. 第五课时:总结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测试。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的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上海的弄堂》2. 图片:上海的弄堂风光、生活场景等。
3. 视频:有关上海弄堂的纪录片、电影片段等。
九、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上海的弄堂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
2. 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
3.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
4. 讨论弄堂中的生活场景和风情。
5. 总结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测试。
十、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和文化,搜集相关资料。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上海的弄堂,亲身体验弄堂的生活氛围。
2. 邀请上海本地居民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弄堂的故事和经验。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充分讲解了上海弄堂的历史、特点和文化内涵?2. 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弄堂形象是否有了深入的理解和分析?3. 学生在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方面,是否有所收获和成长?八、教学建议:1. 在讲解上海弄堂的历史和文化时,可以结合更多具体的实例和故事,增加学生的兴趣。
《上海的弄堂》教案
《上海的弄堂》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感受弄堂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
2. 通过阅读《上海的弄堂》,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上海的弄堂》内容概述:本文通过对上海弄堂的描绘,展现了弄堂的历史变迁、生活风貌和人文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弄堂生活的留恋和思考。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弄堂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教学难点:分析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海的城市特点,引出课题《上海的弄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弄堂的历史变迁和生活风貌。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分享交流: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弄堂文化的独特魅力。
5.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本土文化,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分析:评价学生在讨论中是否能分析弄堂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思考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上海的弄堂》文本。
2. 上海弄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本土文化传承的相关案例和资料。
六、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 案例分析法:引入本土文化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八、作业布置2.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上海弄堂的文学作品,加深对弄堂文化的了解。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十、课后服务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后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情况,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本土文化素养。
全新思路、创新教法的《上海的弄堂》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优秀教案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源泉和保证,而全新思路和创新教法则是教案的核心要素。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科的教案更是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一篇关于《上海的弄堂》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如何应用全新思路和创新教法,实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升。
一、教材分析《上海的弄堂》是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阅读篇目,属于人文阅读。
它描述了上海弄堂的生活情境及关于弄堂文化的一些历史背景。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能够了解弄堂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特点,以及了解弄堂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差异。
同时,这篇文章也涉及到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深刻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领会文学作品的意境和韵味。
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上海的弄堂》这篇文章,了解弄堂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历史背景,探讨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差异。
2.通过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领会文学作品的意境和韵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1)阅读《上海的弄堂》这篇文章,了解弄堂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历史背景。
(2)通过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了解作者表达弄堂文化的手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1)如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领悟和理解能力。
(2)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同时,深入了解并保留文学作品的意境和韵味。
四、教学方法1.任务式教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发现、提问、探究、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理解弄堂文化的相关知识和内涵。
例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弄堂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差异”,并在讨论结束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小组内部的语言表达,展示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也可以提高其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经典案例解析:小学六年级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课堂实施与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小学六年级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进行深入解析,并探讨其教学效果和优化空间。
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句型等语言知识,提高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
2.理解课文的情感表达和交际功能,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3.拓展学生对上海城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
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语言结构及表达技巧,例如:弄堂、排水沟、淘米、卖力、招呼、钦佩等。
2.理解课文中对上海城市文化的表达和描绘,如弄堂文化、华夏文化和中外文化交融等。
3.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辩和发现课文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语言输入和输出通过课前的课前预习,和课中的整体理解和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输入方式,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机会,引导学生读写再生等各种语言输出方式,从而巩固和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
2.夯实基础,灵活探究在对重点词汇、短语、句型等语言点进行讲解和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灵活探究,发现其在其他语言环境下的运用方法,从而提高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场景体验和文化交流通过场景模拟、故事分享、对话评价、文化探究等多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上海城市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增强对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认识和体验。
四、课堂实施1.课前预热通过观察图片、听教师故事、语言输入、话题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注意力。
2.语言输入和输出教师通过阅读、讲解、问答、模仿、演练等多种方式,对《上海的弄堂》中的重点词汇、句型、语言技巧等进行介绍和讲解,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机会。
3.情境体验与文化交流通过场景模拟、观看视频、听讲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上海的弄堂文化魅力和特色,探究弄堂文化与中文化交融的背后含义和重要意义。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上海的弄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上海弄堂的风貌和特点;2.理解“弄堂文化”对上海历史文化的影响;3.学习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一种地方文化;4.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弄堂文化”;2.听、读、理解、表达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上海弄堂的理解和想象;2.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上海的弄堂》教材、PPT课件;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课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简短的视频,介绍上海弄堂的风貌和特点。
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思考弄堂的特点,如窄巷、洗衣房、破旧房屋等。
2. 上课讲解(20分钟)教师在教材中选择“上海的弄堂”一篇文章进行讲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中讲述事情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并注意其中出现的上海方言。
3. 讨论交流(30分钟)1.教师利用PPT课件来讲解弄堂文化并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弄堂文化对上海的影响和特殊意义,例如:弄堂里的邻里关系、风俗习惯等;2.引导学生针对弄堂文化的实际体验,展开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列出一些问题,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参与。
例如:“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弄堂文化’存在?”等。
4. 表达实践(40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用文字表达对“上海的弄堂”的感悟和对弄堂特色文化的思考。
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1.弄堂文化的价值:如包括对邻里关系的体贴、关心和帮助等;2.弄堂文化的表达:如包括长辈与年轻人的交流、方言的运用等;3.弄堂文化的反思:如弄堂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刚需进行的改变。
5. 作业布置(10分钟)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文章发送到班级QQ群里,并在QQ群里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价1.学生认知能力评价;2.学生表达能力评价。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
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教学设计方案早上起来,一杯咖啡,眼前浮现出那些上海的弄堂,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上海的弄堂》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二、教学内容1.《上海的弄堂》文本解析2.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生活与文学的关系三、教学步骤1.导入我会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上海弄堂的印象,引导他们发现弄堂里的生活细节。
比如,弄堂里的石库门、煤球炉、老式水龙头等,让学生感受到弄堂里的生活气息。
2.文本阅读接着,我会让学生们阅读《上海的弄堂》这篇文章,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关注作者对弄堂的描绘,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文本解析阅读完毕后,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文本解析。
从文章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文章的内涵。
a.结构分析: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述了什么内容,如何过渡。
b.语言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汇、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c.情感分析:作者对弄堂的情感态度,以及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在文章中的。
4.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分析完文本后,我会向学生们介绍上海弄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包括弄堂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弄堂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
5.生活与文学的关系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要求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2.搜集关于上海弄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分享和交流。
这个教学设计方案,旨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上海的弄堂文化,培养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希望这个方案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亲近城市生活:《东方之珠》小学语文教案带你走遍上海的市井人情
《亲近城市生活:《东方之珠》小学语文教案带你走遍上海的市井人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东方之珠》这篇课文。
(2)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学生能够了解上海的一些特色景观和市井人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感受到城市的魅力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2)学生能够培养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东方之珠》这篇课文。
2.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 学生能够了解上海的一些特色景观和市井人情。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理解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 学生能够体会到课文中所表达的城市生活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东方之珠》的课件和教案。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上海这座城市,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上海的印象和了解。
2. 课文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课文《东方之珠》。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重点词语和句子解析:(1)教师讲解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并理解其他重点词语和句子。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5.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一些上海的景观图片,如外滩、城隍庙、豫园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上海的市井人情。
2. 视频欣赏:播放一段有关上海城市风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上海的城市魅力。
七、小组讨论: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文中的场景,如“城隍庙小吃街”、“豫园古典园林”等。
2. 小组讨论:讨论所选场景的特点和魅力,以及自己对这个场景的感受。
上海初中作文教案
上海初中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技巧,包括选题、构思、行文、修改等。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兴趣。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的作文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
4. 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思考,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作文基本技巧的讲解与实践。
2. 不同文体的作文写作方法。
3. 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行文、修改等环节的指导。
4. 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5. 作文的评价与反馈。
三、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讲解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写作流程。
2. 课堂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作文写作实践,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3. 课后作业:布置作文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4. 作文评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给予反馈,提出改进意见。
5. 作文讲评:选取优秀的作文进行讲评,让学生从中学习借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作文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
3. 反馈法: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给予反馈,促进学生进步。
4. 示范法:选取优秀的作文进行讲评,让学生从中学习借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作文成绩:通过考试或课堂作文来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
2. 学生的写作兴趣: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的写作兴趣。
3. 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作文内容来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
六、教学计划:1. 第一学期:重点讲解作文的基本技巧,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
2. 第二学期:加强学生的作文实践,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3. 第三学期:进行作文的深化教学,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时代特色。
4. 第四学期:进行作文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思考,提升综合素质。
通过本教学计划,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他们在写作中收获快乐,提升综合素质。
亲近城市生活:《东方之珠》小学语文教案带你走遍上海的市井人情
《东方之珠》小学语文教案带你走遍上海的市井人情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上海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上海的城市魅力,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了解上海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教学难点:正确书写和运用生字词。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目标和要求。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提前了解相关内容。
准备好学习用品,如笔记本、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上海的城市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教学新课: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边读边写,确保掌握。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讲解上海的地域特色、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增进对上海的认识和了解。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书写和运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结合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上海的文章,可以是介绍上海的一个景点、美食或文化特色等。
3. 调查身边的朋友或家人,了解他们对上海的印象和认识,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生字词和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熟悉的上海一角作文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熟悉的上海一角》作文教学设计设计说明一、教学定位本次学生习作教学隶属于教材第七单元。
要求学生能联系单元《风俗世情》学习,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上海多数市一角,并能用明白畅达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城市的酷爱。
就写作双基要求而言,要求学生能准确运用融情于景的写作方式,巩固作文写作审题、小题目、选材、写作空间顺序等技术。
二、学情分析能力:(1)缺乏必要的阅读量,限制了能用明白畅达的文学语言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作文大体要求。
(2)课外阅读的面不广,对作文中文章中心的提炼、归纳和命题作文的题干解析容易发生误读或狭隘化。
(3)缺乏必要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学用之间缺少有效联结,综合运用语文写作技能的能力薄弱。
(4)语文基础能力较差,思维单一,语句晦涩。
错句、错字、错标、错误的修辞手法、段落安排是作文学习中最显现的特征。
学力:(1)对作文写作普遍存有畏惧心态。
(2)社会生活简单,且不肯走入生活,深切观察丰硕多彩的社会转变。
(3)无主动“用笔抒写生活、抒发情感”的学习习惯。
(4)剽窃范文现象严重。
三、解决策略一、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第二单元教学中的小题目运用,启发学生化解《我最熟悉的上海一角》宽泛的命题,让学生能从自己身旁的一个场景、一座建筑展开写作,克服畏难情绪,做到有物可写。
二、进行导学设计。
编制一指导学生观察身旁事物的写作纲要,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捕捉生活中真实的人与事的细节,从素材上为本课题的写作做好准备。
3、改变教学模式。
从传统作文教学以课堂为主的“教师出题——学生作文——老师批改——教师讲评”模式转变成“学生课外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注重学生自得为要”的新格局。
即将传统的作文教学以重教法转化成重学法。
4、改变评价模式。
咱们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仅对学生最后成文作品给一评语、定一分数的简单做法,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习得的进程上;教师的指导也要改变班讲课的模式,最好能以一对一面批的形式进行。
上海小学作文讲解教案
上海小学作文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上海小学作文的基本要求,包括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等。
2. 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升作文的表现力。
3.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上海小学作文的基本要求2. 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3. 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三、教学过程:1. 讲解上海小学作文的基本要求:(1)主题明确:文章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表达清晰。
(2)条理清晰:文章要有合理的结构,段落之间有逻辑关系。
(3)语言流畅:文章要用词准确,句子通顺,无语病。
2. 讲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1)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形象地表达出某种意义。
(2)拟人:赋予非人类事物以人的特征,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3)排比:运用相同的句式或结构,增强表达的力度。
(4)夸张:故意放大或缩小某种事物的特征,以突出其表现力。
3. 讲解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问题。
(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的基本要求、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作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如何运用相关技巧。
3.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文作业:检查学生对作文基本要求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上海小学作文的基本要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上海市 教案
上海市教案上海市教学目标(一)了解上海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和发达的交通条。
(二)搜集资料,运用地图分析上海成为功能齐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原因。
(三)了解上海的城市职能。
(四)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浦东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
(五)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使其树立初步的环境观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材分析本节通过介绍上海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国际化大都市的职能,及新旧浦东的对比等,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知识点是通过地图来传播的,教材一如既往地贯彻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培养其探究意识。
此外,教材还通过"活动"补充和扩展一些知识点。
如:京沪线。
京广线、上海既是河港又是海港等知识点在正文中没有出现,而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材P.44活动题3,要求学生说出从家乡到上海的具体路线,这一活动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渗透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生身边的地理"这一新程标准的理念。
教材P.4活动题2,反映了上海在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同时,在加大环保力度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贯彻"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上海市的城市职能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因为上海是以工业、科技、教育、商业、金融、贸易、港口等城市功能来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
上海的城市职能与其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及交通状况紧密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这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
教学建议新导人:方案①:展示上海一批享有国内外盛誉的标志性建筑:人民广场、东方明珠塔、上海国际会展中心、摩天大楼以及上海外滩古老建筑物。
引导学生进人迷人的都市风景线,进而引人新。
方案②:中国有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有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会址",有革命先驱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的故居,有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寓所,有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故居。
《在上海》教案
《在上海》教案在上海教案一、教材简介《在上海》是一本以上海为主题的中文教材。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研究《在上海》这本教材,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和风景,并提升他们的中文水平。
二、教学目标- 了解上海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重要的文化遗产。
- 研究上海当地方言和常用表达。
- 掌握一些与上海相关的汉字和词汇。
-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上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研究上海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主要城市。
- 介绍上海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
2. 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了解上海的历史沿革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 研究上海的传统文化和重要的文化遗产,如豫园、外滩等。
3. 上海的名胜和风景- 介绍上海的知名景点,如东方明珠、陆家嘴等。
- 研究描述和表达对景点的喜欢和观感。
4. 上海的方言和常用表达- 研究上海的方言特点和常用口语表达。
- 练对话,提高听说能力。
5. 文章阅读和写作练- 阅读有关上海的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 练写作,描述上海的旅行经历或对上海的看法。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教学:通过引入一张上海的地图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了解上海。
2. 听说训练:通过对话和练,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 阅读训练:配合教材中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理解上海的相关内容。
4. 写作练:让学生写一篇有关上海的文章,发表个人观点或分享旅行经历。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和讨论。
五、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测试学生对上海相关知识的理解。
2. 阅读理解测试:让学生阅读一篇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测试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写作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上海的描述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在上海》教材2. 上海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料3. 相关文章和阅读材料4. 听力材料和练题5. 写作练题和评估标准七、备注本教案可根据教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适应不同年级和中文水平的学生。
上海小学作文讲解教案
上海小学作文讲解教案教案标题:上海小学作文讲解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上海小学作文的教学要求和标准;2. 掌握上海小学作文的基本写作技巧;3. 提供示范作文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作文知识。
步骤二:讲解上海小学作文的教学要求和标准(10分钟)1. 介绍上海小学作文的评价标准,如内容、结构、语言等;2. 分析上海小学作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和要求;3. 引导学生理解不同题型所要求的写作技巧。
步骤三:讲解作文的基本写作技巧(15分钟)1. 引导学生认识作文的结构,包括引子、承接、转折、高潮和结尾等;2. 解释如何选取合适的素材和展开思路;3.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丰富的词汇来提高作文的表达能力。
步骤四:示范作文和实践机会(20分钟)1. 展示一篇符合上海小学作文标准的范文,解读其优点和特点;2. 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根据给定的题目和要求进行作文练习;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评价和改进自己的作文。
步骤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上海小学作文要求和基本写作技巧;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以便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
教学资源:1. 上海小学作文评价标准和考试题目;2. 符合上海小学作文标准的范文;3. 练习作文题目和纸张。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 分析学生完成的练习作文,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多读优秀作文,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能力;2. 提供更多的作文练习机会,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3. 组织作文比赛或展览,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
教学提示:1. 在讲解作文技巧时,适当使用图表、例子和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2. 鼓励学生勤加练习和多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3.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熟悉的上海一角》作
文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一、教学定位
本次学生习作教学隶属于教材第七单元。
要求学生
能联系单元《风俗世情》学习,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上海大都市一角,并能用明白畅达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
所闻、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自己城市的热爱。
就写作双基要求而言,要求学生能准确运用融情于景的
写作方法,巩固作文写作审题、小标题、选材、写作空
间顺序等技能。
二、学情分析
能力:(1)缺乏必要的阅读量,限制了能用明白畅达的文学语言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作文基本要求。
(2)课外阅读的面不广,对作文中文章中心的提炼、概括和
命题作文的题干解析容易发生误读或狭隘化。
(3)缺乏必要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
用之间缺少有效联结,综合运用语文写作技巧的能力薄弱。
(4)语文基础能力较差,思维单一,语句晦涩。
错句、错字、错标、错误的修辞手法、段落安排是作文学
习中最显现的特征。
学力:(1)对作文写作普遍存有畏惧心态。
(2)社
会生活简单,且不愿走入生活,深入观察丰富多彩的社
会变化。
(3)无主动用笔抒写生活、抒发情感的学习习惯。
(4)抄袭范文现象严重。
三、解决策略
1、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第二单元教学中的小标题运用,启发学生化解《我最熟悉的上海一角》宽泛的命题,让学生能从自己身边的一个场景、一座建筑展开写作,克服畏难情绪,做到有物可写。
2、进行导学设计。
编制一指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写作纲要,让学生通过亲自观察,捕捉生活中真实的人
与事的细节,从素材上为本课题的写作做好准备。
3、改变教学模式。
从传统作文教学以课堂为主的教师出题学生作文老师批改教师讲评模式转变为学生课外
实践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注重学生自得为要的新格局。
即将传统的作文教学以重教法转化成重学法。
4、改变评价模式。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仅对学生最后成文作品给一评语、定一分数的简单做法,
将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习得的过程上;教师的指导也要
改变班授课的模式,最好能以一对一面批的形式进行。
教学目标
1、了解并基本掌握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的直接体验)中的空间、逻辑方法。
2、巩固作文写作中的选材、小标题的运用、融情于景等写作方法技能运用。
3、通过习作训练,提升自己的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通过对写作对象的观察、描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城市
家乡的热爱。
教学难点:
1、学生固有思维方法与科学观察法之间的矛盾。
2、作文写作中的以小见大的技巧与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指导学生进行《导学设计》的实践
1、提出课题时,可先给学生讲一个笑话(上海某中学,有位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作文题目:上海一角。
有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就挥笔疾书:今天的上海,一角钱连
半片薄面包都买不到!)引发学生的兴趣。
2、题干审题辅导:主干(一角);限定(上海、我、熟悉的)。
3、主干辅导:一角的什么?景人与物的关系;情我与景的关系。
4、分发《导学设计》,在学生自我理解的基础上,纠正一些错误、片面的认识,并提出完成导学的要求:
时间,一周之内:字数,尽可能地多:方法,独立或合
作完成;内容:真实可信。
5、建议学生观察地点要多选择繁忙的街道口、有一定历史价值的老建筑、能代表改革开放后成就的新居民区、新校园等。
6、指导学生要处理好观察时的虚实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强调:以眼前眼见为主,以其他联想为辅。
二、学生自我安排时间,完成《导学设计》。
若时间允许,可组织学生集体进行观察活动。
三、进行一对一的面批,纠正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
能出现的不具体、不详细、不全面等问题,启发学生如
何将观察的素材进行有效提炼,最终形成作文的中心。
对不符要求的观察记录要求学生重新完成。
1、重点检查、辅导学生在观察时的多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纪录;
2、作文中心的提炼。
避免过分拔高或其他消极、不健康的倾向出现。
3、副标题的精炼(能点明中心或有象征意义;字数尽量不超过7个)
四、组织学生在课堂内根据观察的记录完成习作。
当堂40分钟内完成;允许学生在事先完成的基础上,再加以修改、润色后誊写。
五、教师集中批改,并有较好的作品进行讲评、在
班内张榜展示;对不符要求的学生作品则进行个别辅导、修改,争取通过。
1、教师作文批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以课程大纲规定的小学生作文要求(把想说的话写清楚,无明显的错字、错句,内容积极健康)为准。
可只给分,不加评语,以加快批阅的速度。
2、学生较好习作的讲评,侧重于文本本身。
如好词、好句,曼妙的联想、修辞。
当然,对能较好展现作文写
作以小见大特征的文章则要大力推荐。
班内张榜展示学
生的作品,则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好作品,二是较为详
细的观察记录,尽可能调动多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对少数不符要求的学生作品,要仔细分析其困难的原因。
如字数不足的,可采取教师根据其观察记录代讲,学生听写的方法;选材混乱的,则帮助他们明确文
章中心,理顺思路,分析记录材料的相互关系。
几点感悟:
1、作文教学要融入到课文文本教学之中。
在低年级学生段尽量不要单列课时,讲解作文的写作技巧,写作
方法。
2、尽可能鼓励学生自由作文。
可依据作文单元教学的主要要求,允许学生自主命题。
3、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作文课可抽出一定的量,开
设经典作品赏析,以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知晓描写、议论、抒情等写作手法运用的奥妙。
4、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一学期内完成一篇出色的作品,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5、教师要改变自己裁判员的角色定位,可以自己先预写一篇同题作文,让学生来批改、打分,身先示范,
来消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