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李贽《战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
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
庄辛曰:“诺。
”庄辛至。
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
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
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夫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俯噣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
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夫黄雀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
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
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
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塞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
于是授之为阳陵君。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B.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C.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D.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颈为招/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倏忽之间/坠于公子之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与“辇来于秦”(《阿房宫赋》)两句中“辇”字用法相同。
【步步高】2015届高考语文(浙江专用)二轮复习考前押题练:文言文阅读练
一、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9分)李謩[唐]卢肇謩,开元中吹笛为第一部,近代无比。
有故,自教坊请假至越州。
公私更.宴,以观其妙。
时州客举.进士者十人,皆有资业,乃醵二千文,同会镜湖,欲邀李生湖上吹之,想其风韵,尤敬人神。
以费多人少,遂相约各召一客。
会中有一人,以.日晚方记得,不遑他请。
其邻居独孤生者,年老,久处田野,人事不知,茅屋数间,尝呼为“独孤丈”。
至是遂以应命。
到会所,澄波万顷,景物皆奇。
李生拂笛,渐移舟于湖心。
时轻云蒙笼,微风拂浪,波澜陡起。
李生捧笛,其声始发之后,昏曀齐开,水木森然,仿佛如有鬼神之.来。
坐客皆更赞咏之,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
独孤生乃.无一言,会者皆怒。
李生以为轻己,意甚忿之。
良久,又静思作一曲,更加妙绝,无不赏骇。
独孤生又无言。
邻居召至者甚惭悔,白于众曰:“独孤村落幽处,城郭稀至,音乐之类,率所不通。
”会客同诮责之,独孤生不答,但微笑而已。
李生曰:“公如是,是轻薄..,为复是好手?”独孤生乃徐曰:“公安知仆不会也?”独孤曰:“公试吹《凉州》。
”至曲终,独孤生曰:“公亦甚能妙,然声调杂夷乐,得无有龟兹之侣乎?”李生大骇,起拜曰:“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本师实龟兹人也。
”又曰:“第十三叠误入《水调》,足下知之乎?”李生曰:“某顽蒙,实不觉。
”独孤生乃取吹之。
李生更有一笛,拂拭以进.。
独孤视之曰:“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
”乃换之,曰:“此至入破①,必裂,得无吝惜否?”李生曰:“不敢。
”遂吹声发入云四座震栗李生蹙踖不敢动至第十三叠揭示谬误之处敬伏将拜。
及“入破”,笛遂败裂,不复终曲。
李生再拜,众皆帖息,乃散。
明旦,李生并会客皆往候之。
至则唯茅舍尚存,独孤生不见矣。
越人知者皆访之,竟不知其所.去。
【注】①入破:唐朝大曲一般有十多遍,可以分为三段,即散序、中序、破。
前两段音乐舒缓,只歌不舞,“破”的第一遍为“入破”,入破后丝鼓合鸣,节奏急促,舞者开始入场。
《战国策目录序》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C. 孔子孟子在“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的背景下,能够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并且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改变。
作者对此是赞赏的,但对孔孟二人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又颇不以为然。
D. 作者列举了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亡其身”“灭其国”的历史事实,发出“其为世之大祸明矣”的感慨,使人看到谋诈的危害。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二子者守此,岂好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答案】14. B 15. C 16. C17.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18. (1)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只是能够做到不苟且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2)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
游说之士的那套办法,是社会的大灾祸,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
但世俗之人对它还没有觉悟过来。
参考译文: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
我走访了士大夫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发起了疑问,这样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叙曰: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的祖先,明确了教化,修整了法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后来,谋划欺诈的作用,仁义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出现了大乱,这个说法是很正确的。
到后来说此书是由于战国的谋士,审度当时的君王能办到的,不得不这样;就可以称为被流俗所迷惑,而不执着自己的学说了。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明李贽《战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明】李贽《战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战国论【明】李贽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之陋也。
夫春秋之后为战国。
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
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
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况三王之世欤!五霸者,春秋之事也。
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
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
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
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
弟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
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
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
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
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未造,感王室之将毁。
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自负不少者也,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订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
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
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16.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陋:浅薄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厥:其,这个C.当西汉之末造造:时期D.而不知战国之宜宜:应该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区区褒贬,何足及齿其间旦暮闻何物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历史趣谈:明朝李贽为官清廉 家庭清贫女儿饿死于荒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李贽为官清廉家庭清贫女儿饿死于荒年导语:孙贤坤“宰相之杰”是古往今来对明万历首辅张居正评价最高的经典之语,作此评价的是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
张居正是历史上一个褒贬孙贤坤“宰相之杰”是古往今来对明万历首辅张居正评价最高的经典之语,作此评价的是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
张居正是历史上一个褒贬不一、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
他荣登首辅时,主幼国危。
后理政十年,厉行改革,拯朱明王朝将覆之倾,使万历时期成为明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可谓功高盖世。
但由于他疾风暴雨式的改革触犯了一些贵族、官僚和地主阶层的利益,死后不到半年,就遭人诬毁,家产尽抄,爵位皆夺,以致“经万历朝无敢白居正者也”。
李贽和张居正虽是同时代人,但他们既非同乡同学,又未同朝共事,没有任何个人恩怨。
而且他们地位悬殊,一个是高居庙堂、权倾朝野的万历首辅;一个则是弃官为民、寓居他乡、处江湖之远的布衣学者。
既然如此,李贽为何要冒风险对张居正作出如此之高的评价?相同的文化观念使他们的思想共鸣。
张居正虽然从小受的是儒学教育,但他在许多文集中提出“法制无常”、“法无古今”、“随时制宜”、“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其变不可胜穷”等,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儒学伦理的叛逆者。
特别是他在理政十年期间,针对晚明政治腐败的社会现实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更能看出他是一个求新、求变,不愿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改革家。
李贽从小受其家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影响,接受了西方的宗教文化。
加之他出身于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福建,受自由观较强的地域文化感染很深,形成了“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的性格,不盲从教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作为判断生活常识分享。
《战国策目录序》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战国策目录序》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C. 孔子孟子在“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的背景下,能够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并且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改变。
作者对此是赞赏的,但对孔孟二人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又颇不以为然。
D. 作者列举了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亡其身”“灭其国”的历史事实,发出“其为世之大祸明矣”的感慨,使人看到谋诈的危害。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二子者守此,岂好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答案】14. B 15. C 16. C17.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18. (1)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只是能够做到不苟且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2)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
游说之士的那套办法,是社会的大灾祸,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
但世俗之人对它还没有觉悟过来。
参考译文: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
我走访了士大夫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发起了疑问,这样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叙曰: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的祖先,明确了教化,修整了法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后来,谋划欺诈的作用,仁义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出现了大乱,这个说法是很正确的。
到后来说此书是由于战国的谋士,审度当时的君王能办到的,不得不这样;就可以称为被流俗所迷惑,而不执着自己的学说了。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从《战国论》看李贽的进步历史观
作者: 顾兆宏;汤化
作者机构: 三明纺织厂;福建师大中文系 工人;工农兵学员
出版物刊名: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2-25页
主题词: 李贽;儒家;地主阶级;刘向;周王朝;秦始皇;历史观;先秦法家;反对变革;战国策
摘要: <正> 李贽是我国明末的一位卓越思想家,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
他和历代著名法家一样,在历史观问题上与儒家颂古非今、复辟倒退的反动历史观是根本对立的。
他的名作《焚书》卷三中的《战国论》,就是一篇表现坚持前进,反对倒退的进步历史观的代表作。
在这篇文章。
贾谊(李贽)阅读答案附翻译,贾谊(李贽)阅读答案附翻译
贾谊(李贽)阅读答案附翻译,贾谊(李贽)阅读答案附翻译贾谊[明]李贽①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
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
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传》云。
”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论也。
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
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尽依司马氏之旧,又甚有见,但不宜更添论赞于后也。
何也?论赞须具旷古双眼,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
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
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
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今观仲舒不计功谋利之云,似矣。
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何也?夫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也。
今既不肯计功谋利矣,而欲明灾异者何也?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于害,而又谓仁人不计利,谓越无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
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其视贾谊之通达国体,真实切用何如耶?班氏何知,知有旧时所闻耳,而欲以贬谊,岂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
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之盗矣。
其未得富贵也,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
其既得富贵也,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
岂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
故余因读贾、晁二子经世论策,痛班氏之溺于闻见,敢于论议,遂为歌曰:驷不及舌,慎莫作孽!通达国体,刘向自别。
三表五饵,非疏匪拙。
彼何人斯?千里之绝。
汉廷诸子,谊实度越。
利不可谋,何其迂阔!何以用之?皤须鹤发。
《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
《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答案《战国策目录序》的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巩。
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战国策目录序答案
战国策目录序答案【篇一:战国策目录序翻译】txt>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馆藏书阁总目录称(现在)缺失了一十一篇。
我在(许多)士大夫家里探访寻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订正其中的错误,并且对那些不能考据的篇章保留疑问,这以后《战国策》33篇可谓又完整了。
(我)写下序言道:刘向为这本书作序,说周朝祖先(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指导教育百姓,整顿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太平;等到春秋后期,(诸侯)采用权谋狡诈(的治国措施),并且(施行)仁义之政的途径堵塞,因而天下大乱;这种说法已经很好了。
(序言)最后告诉(我们)这本书提及的战国谋士,揣摩当时君王能够施行的(政策),不能不这样;可以说是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不能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炎黄二帝、尧舜禹三王治理天下,他们遭遇的情形、法令制度本不相同,但是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心愿,处理事物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
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
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根本的,不能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所以孔孟捍卫这个,哪里是喜欢发表不同见解呢?只是不肯无原则地附和、取悦世人的好感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实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时期那些四出活动宣扬自己主张的游士就不这样。
(他们)不明白王道可以崇奉,而甘愿接受轻易劝服他人的游说之术。
他们筹划的办法、集中的精神,把投机取巧当作一切谋略的核心罢了。
所以他们论述诈谋的便利却避而不谈不成功的方面,大谈交战的好处却隐瞒它的祸端。
文言文阅读试题训练:战国策(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试题训练:战国策附答案文言文阅读试题训练:战国策(附答案)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谒者①延入。
王斗曰:“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
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
”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王斗对曰:“王闻之过。
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
今王有四焉。
”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
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
”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世无骐麟,王驷已备矣。
世无东郭逡、卢氏之狗,王之走狗已具矣。
世无毛嫱、西施,王宫已充矣。
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縠也。
”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便辟②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
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
”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选自《战国策》[注]①谒者:负责礼宾的官吏。
②便辟:君主左右的`宠信小臣。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斗生于乱世,事乱君侍奉B.宣王使谒者延入延迟C.王宫已充矣满,足D.固愿得士以治之本来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斗趋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2)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縠也。
小题3:王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进行分。
(4分)参考答案:小题1:B小题2:(1)(3分)我拜见大王是爱慕权势;大王迎接我是礼贤下士。
大王认为怎么样?(2)(3分)现在,大王治理国家,却一定要用亲近宠爱的人去治理。
《战国策目录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阅读,完成14—18题(20分)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三年高考2019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11 古代中国思想科文(含解析)
专题11 古代中国思想科文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01.(2018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
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02.(2018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1)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历史ⅲ岳麓版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练习
历史ⅲ岳麓版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练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一】选择题1.〔2018届潍坊市高二期末考试〕以“异端”自命的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一生屡遭迫害,最后系狱,自刎身死。
他屡遭迫害主要是因为()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吸收佛道思想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B【解析】关键是理解李贽的思想特点,其特点就是“离经叛道”即挑战儒家的权威,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应选B。
2、〔北京市西城区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梁启超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明夷待访录》〕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他从中受益最深的应该是A.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B.经世致用的学风C、追求个性自由的主张D、唯物主义的思维【答案】A【解析】考查明清思想批判。
《明夷待访录》的主题思想是“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符合梁启超维新运动的政治需要。
应选A。
3.〔南京市、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A、彻底否定孔盂之道B、倡导君民共主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这种“离经叛道”是对正统儒学权威的挑战。
应选D。
A不正确,李贽并非彻底否定孔盂之道;李贽并没有倡导君民共主,可排除B;李贽批判道学家而不是批判道家学说,排除C。
4.〔湖北省武昌区2018届高三年级元月调研测试〕26、黄仁宇曾说:“他的学说破坏性强而建设性弱。
……当他发现自己的学说没有付诸实施的可能,他就只好把它美术化或神秘化。
”文中的“他”是A、董仲舒B、朱熹C、李贽D、王阳明【答案】C【解析】C这些人物都发展了儒家学说,但只有李贽作为离经叛道的形象出现的,他的学说是对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无法实施。
争臣论的阅读答案
争臣论的阅读答案争臣论①韩愈(原文)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薰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
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而未尝一言及于政,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土,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
’夫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
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
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亻朁赏从谏如流之美。
《战国策 蔡泽见逐于赵》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泽见逐于赵,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
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
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
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
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
”应侯曰:“请闻其说。
”蔡泽曰:“吁!君何见之晚也。
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
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亦可愿欤?”应侯曰:“夫商鞅事孝公,极身毋二虑,尽公不顾私。
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
大夫文种事越王,主罹困辱,悉忠而不解。
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何为不可哉?”蔡泽曰:“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
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
大夫种为越王以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棓而杀之。
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
范蠡超然避世,长为陶朱。
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长为应侯,世世称孤。
此则君何居焉?”应侯曰:“善。
”乃延入坐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
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
”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
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
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
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B.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C.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D.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蔡泽见逐于赵”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逐”字含义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李贽《战国论》阅读答案及翻译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之陋也。
夫春秋之后为战国。
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
盖与世推移,其
道必尔。
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况三王
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
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
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
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
此如父母卧病不
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
起而身父母之任焉。
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
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
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
弟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
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
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
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
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
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
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
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
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未造,感王室之将毁。
徒知羡三王
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
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
足齿及!乃曾子固自负不少者也,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与吴亦鲁、卫之
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订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
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
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16.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陋:浅薄
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厥:其,这个
C.当西汉之末造造:时期
D.而不知战国之宜宜:应该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一项是
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
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区区褒贬,何足及齿其间旦暮闻何物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
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
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C.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
展趋势。
D.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
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
19.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
晋氏为三,吕氏为田,
诸侯亦莫之正也。
2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分)
(1)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
(3分)
(2)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