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4 地表形态的塑造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四)地表形态的塑造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四):地表形态的塑造1、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地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山脉、燕山山脉三大地貌结合部,在公园北部海拔约1700m的绵延的山脊上分布着第四纪冰川遗迹、世界罕见的花岗岩石林地貌——阿斯哈图石林。
读图,回答1-2题。
1.阿斯哈图石林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岩浆侵入-地壳隆起-冰川侵蚀-风化侵蚀B.地壳隆起-岩浆侵入-风化侵蚀-冰川侵蚀C.岩浆侵入-地壳隆起-冰川侵蚀-风化侵蚀D.地壳隆起-冰川侵蚀-岩浆侵入-风化侵蚀2.阿斯哈图石林大多具有一面凹一面凸的特点,图中石林凹面朝向的方向最可能是( )A.东南B.西北C.西南D.东北2、下图为华北某地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图中(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2.图示地区(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1.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2.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都江堰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1.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
如图1中适宜修建引水工程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2.河水侵蚀河岸易引起崩岸决口。
“遇弯裁角”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治理岷江水患的成功经验。
2017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山下堆积。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在风力搬运途中以堆积作用。
二、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同时存在,共同作用,主导作用因时因地而异,一般以内力作用为主。
应用:
1、用地质作用原理解释地貌形成。 2、用地质作用原理描述地貌的形成过程。 3、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排序。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
青藏高原地形图
地壳水平运动
绵长的断裂带
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褶皱地形
地壳垂直运动
陡峻的华山
地壳运动
两种方向同时存在,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 要方式
青藏高原地形图
岩浆活动
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 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 形式 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 接影响地表形态 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但作用微弱
二、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相撞 ①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②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 板块边界与地貌
大陆漂移学说与海底扩张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 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问题辨析
1、有同学认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谷出口比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容易形成洪积(冲积)扇, 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 因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 地降水较多时,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2、平原地形是外力沉积作用的结果,因此所有平原都是特别平坦的。这种观点是 否正确,为什么?来自一、矿物与岩石矿物
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
2021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2021?新课标全国1)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4,完成下列小题。
1、1975~2021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连续沉积B,先侵蚀,然后沉积C,连续侵蚀D,先沉积,然后侵蚀2。
据推测,在1992年至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2022?浙江卷)下图为地形剖面图,其中①-⑧ 是岩层的数量,其年龄从旧到新。
完成以下问题。
3、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质地貌叙述,正确的是a、 a背斜地层被水平压缩成一座山。
B.a型斜槽处的地层向下弯曲成山谷。
C.b背斜的顶部被压力侵蚀成山谷。
D.b向斜的覆盖层被差异侵蚀侵蚀成山谷。
4.有人把C的山峰称为“飞来峰”。
其岩石可能为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和安山岩玄武岩(2021?上海卷地理)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5、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a、地震和火山B、火山和断层C、地震和断层D、火山和褶皱6、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022?上海卷地理)根据岩石的结构,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是否有孔隙、密度、形状等,可以推断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7、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①岩浆冷却较快②岩浆冷却较慢③在地表形成④在地下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8、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
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4)地表形态的塑造—2021年高考地理真题模拟试题
(4)地表形态的塑造【2021年河北卷,14-15】图7为我国某盆地油藏地质剖面示意图。
其中F l~F4为断层。
在多次区域性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大型背斜油藏受到构造甲、乙、丙的破坏,使石油组分大量散失。
据此完成下题。
1.形成构造甲、乙、丙的局部地质作用是( )A.水平挤压B.水平拉张C.垂向挤压D.垂向拉张2.构造甲、乙、丙会导致石油组分大量散失的根本原因是( )A.F1~F4疏导性能好B.F1~F4延伸到地表C.石油埋藏层位较浅D.F1~F4断至含油层【2021年湖南卷,15-16】某河流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自南向北流。
该地冬春季节风力较大,受风力和降水的交替影响,河道宽窄呈季节性变化。
甲图示意该河流中游地区。
乙图为研究区同一地点某年L月和M月的河道横断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甲图乙图3.推测L月和M月可能分别是( )A.3月、5月B.9月、7月C.8月、6月D.5月、9月4.造成M月河道南宽北窄的主要原因是( )①南部以流水侵蚀为主②南部以风力堆积为主③北部以风力侵蚀为主④北部以流水沉积为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021年浙江卷,1-2】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景观图,该区域内植被多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
完成下题。
5.造成图中地形崎岖不平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沉积B.流水侵蚀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6.高原上植被呈斑块状、有序地重复出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气温B.土壤C.地形D.光照【2021年浙江卷,17-18】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
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
完成下题。
7.该溪流( )A.流向为自南向北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C.晚于白垩纪形成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8.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2021年广东卷,15-16】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
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地质作用1. 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两者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①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起作用②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③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其次是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使地表趋向于平缓★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运动形态岩层变化产生地貌两者关系水平运动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①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②水平断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这两个运动是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但就全球规模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垂直运动大规模隆起和凹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貌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是由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和张裂而形成的。
六大板块示意图板块张裂区板块碰撞区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边界类型生长边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运动方向形成地貌形成裂谷、海洋或海岭形成巨大的山脉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等示意图三、外力作用与地貌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普遍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沙漠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长江三峡)溶蚀形成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挪威的峡湾风光)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海滨地带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地带作用强烈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物质迁移冰川活动地区海浪搬运物质迁移 海滨地区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中下部地区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河流的出山口、河口、中下游 风力沉积 形成沙漠(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黄土地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海浪沉积 形成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普遍★U 型谷和V 型谷的区别?——U 型谷是由于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形状呈字母“U型”;而V 型谷则是由于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侵蚀而形成的,由于河流表层流速比底层和两岸流速快,所以对河谷下部的冲刷侵蚀作用较弱,故呈现“上宽下窄”的“V ”字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高中地理 地表形态的塑造——4
3、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有 垂直方向的运动,而且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是交替 进行的。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02022/1/10January 10,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02022/1/102022/1/101/10/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02022/1/10
实验二
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 子,将沙子堆成山的形状,用细小的水流 冲刷,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 要求:1.托盘稍向没有沙堆的一侧倾斜。
2.从沙堆顶部稍偏一侧浇水。 3.倒水时一定不要多。 4.认真观察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风蚀城堡 风蚀蘑菇 风力侵蚀作用
漫天黄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风力堆积作用
A.外力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地壳运动
5.“沧海桑田”之说是指( )
A.太阳辐射能
B.内力作用
C.地壳变动
D.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一、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1、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包括地震〕、岩浆活动〔包括火山喷发〕、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下〕2、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⑴垂直运动:形成断层〔工程工程和水库要避开断层〕①上升运动—地垒—断块山〔泰山、庐山、华山、贺兰山、阴山〕②断裂下限—地堑—谷地:渭河谷地〔平原〕、汾河谷地、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湖泊:贝加尔湖、滇池、洱海〔断裂下陷形成洼地,河流水和地下水会聚而成〕⑵水平运动:①张裂:形成裂谷: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形成海岭:大洋中板块张裂处,岩浆喷发遇水冷却而成②碰撞:海沟: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褶皱山〔背斜、向斜〕二、3、背斜:岩层向上凸起;中间老两翼新;储存油气资源背斜易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较脆弱,在外力侵蚀下成谷地4、向斜:岩层向下凸起;中间新两翼老;储水构造,适合建水库向斜易成山的原因:向斜两侧受挤压力,在外力堆积下成山5、板块示意图⑴喜马拉雅山脉: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成⑵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成⑶落基山脉: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而成⑷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而成⑸红海: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⑹冰岛: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多火山地震温泉⑺新西兰: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⑻日本: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⑼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⑽太平洋大局部为消亡边界,向西北方向移动,面积不断变小⑾大西洋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生长边界,面积不断扩大⑿勘察加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消亡边界⒀印度尼西亚和缅甸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二、外力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2、外力类型:风力、海浪、冰川、流水3、风化作用:〔温度、水、大气、生物〕使岩石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地表4、丹霞地貌:红漠化,江南丘陵成因:植被破坏严重,在流水侵蚀下,红壤大量裸露5、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云贵高原〔云、贵、桂〕⑴成因:流水溶蚀石灰岩⑵特征:①因为流水侵蚀使土层较薄,土壤贫瘠②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③石灰岩下渗严重,地下水丰富,地表水不丰富④地壳活泼,多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滑坡三、河流地貌1、流水侵蚀的形式⑴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延伸⑵下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开展⑶侧蚀:使谷地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开展结论:流水侵蚀严重的原因→含沙量增大→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陡峭,流速快,侵蚀力强,植被少,土质疏松,认为植被破坏2、入海口处三角洲形成的原因⑴河流流经中上游,因地势陡峭,流速快,侵蚀力强⑵入海口处地势平坦,使流速变得更慢,河道变宽,泥沙大量堆积⑶海浪的顶托作用使流速减慢,泥沙沉积。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主题10 沙丘
摩擦力 风源地远近 狭管效应
1.沙丘的形成 (1)沙源丰富
(2)动力搬运
(3)沙粒堆积
2.流动沙丘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 风 蚀 : 土 壤 肥 力 下 降 ; 大 风 袭 击 ( 毁 坏 房 屋 、 刮 倒 作 物 、 摧 毁 电 线 杆等)。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1234567
4.从沙源角度,河西走廊绿洲边缘流
动沙丘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绿洲内部固定灌丛沙堆植被被破坏
绿洲内部固定的灌丛沙堆植被被破坏,应该导致 绿洲内部沙丘的形成,而非边缘地区,排除A;
√B.砾质戈壁及风蚀地提供了丰富沙源
C.废弃的沙质干河床受风力吹扬起沙 废弃的沙质干河床受风力吹扬起沙符合沿着干 河床断续分布,排除C;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 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
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
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 泥沙面积较大。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
降水少,风力大,植被稀疏
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
12345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沙源多) 论据: 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 河流持续搬运泥沙; 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 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沙源少) 论据: 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 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 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选其中一种观点,并提供论据即可)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生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讲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情分析】考点常见地貌类型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素养解读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的地形、水文等地理特征,分析判断不同地区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分布规律。
认识不同地区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地貌景观差异。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分析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与形成过程。
结合内外力作用分析其地区地貌的成因,并描述其形成过程。
3.地理实践力:运用视频或野外观察地貌景观,能够识别相关地貌并能描述其景观特点。
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观察学校所在地的地貌景观,并分析其成因。
考情分布2023海南卷、2023湖南卷、2023北京卷、2023浙江卷、2023全国甲卷、2023全国乙卷、2023新课标、2023福建卷、2022河北卷、2022上海卷、2022天津卷、2022福建卷、2022海南卷、2022辽宁卷、2022江苏卷、2022山东卷、2022湖南卷、2022广东卷、2022浙江6月、2022全国甲卷、2022全国乙卷、2022浙江1月、2021海南卷、2021福建卷、2021辽宁卷、2021天津卷、2021河北卷、2021全国甲卷、2021浙江6月、2021河北卷、2020海南卷、2020江苏卷、2020天津卷、2020山东卷、2020浙江7月、2020新课标Ⅰ、2020新课标Ⅰ、2020浙江1月: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及其地貌;2023浙江1月、2022重庆卷、2022上海卷、2022北京卷、2022江苏卷、2021天津卷、2021北京卷、2021浙江1月、2020北京卷、2020江苏卷、2020天津卷、2019北京卷: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考题趋势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及其地貌,一直是高考的高频热点,一般难度较大,今年针对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描述类综合题考查频率显著增加,称为近年高考的热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重难点讲解邛...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重难点讲解邛崃市高埂中学肖耿一、地质作用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2.分类: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方法、技巧】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 (2)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3)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 (4)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流水作用 上游:侵蚀为主――高山峡谷中游:搬运为主――河道变宽下游:沉积为主――冲积平原、三角洲、冲积岛 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为主――角峰、冰斗山下:堆积作用为主――冰碛湖等 风力作用 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等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的成因及分类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成特点举例岩 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在地表以下凝固形成侵入岩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
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矿产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沉积岩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煤、石油等。
变质岩 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
片理构造大理岩、板岩。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方法、技巧】地壳物质循环及其各种变式图的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变式图较多,但不管何种变式图,在判断时掌握以下几个步骤: (1)第一步:找准岩浆的位置。
由循环过程可知,三大岩石经重熔再生作用转化为岩浆,那么在示意图中,有“三个箭头”指向或“只有一个箭头指出”的(即三进一出)应是岩浆。
(2)第二步:岩浆岩只能由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且岩浆只能生成岩浆岩,所以“只有一个箭头”指向或“有三个箭头指出”的(即一进三出)应为岩浆岩。
第四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基础知识]
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自学好学勤学学而自用无思厌思废思思而无功[知识点归纳](带★为强化记忆内容)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列表比较内外力作用2、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的爆发说明了内力作用的什么特点?说明内力作用有剧烈和缓慢之分。
3、内力作用形式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形式是哪种形式?它分为哪两种运动?分别有什么特点?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而其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裂谷、海洋)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
垂直运动包括上升和下降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共同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保留的痕迹反映了哪种形式的地壳运动?反映了地壳运动的垂直运动形式。
5、什么是外力作用?其能量来自哪里?它有哪些主要形式?外力作用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主要形式6、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风化的对象是什么?产生什么结果?有什么意义?因素:有温度、水、生物对象:是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
结果:是使岩石崩解破碎,形成岩石碎块或沙粒。
意义:是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或碎块堆积在原地为其它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7、侵蚀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侵蚀的对象是什么?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因素:有运动状态下的水、冰川、空气。
对象:是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影响: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新的地貌(侵蚀地貌)。
8、搬运作用的因素有哪些?搬运的对象是什么?搬运的作用是什么?因素:有风、流水、冰川等。
对象:是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
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四 地表形态的塑造—主题3 河流阶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0.(2022·四川成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河流阶地是河谷两岸高出洪水期水位的阶梯状地形,多由地壳间歇
1 2 3 4 5 6 7 8 9 10
8.该河段存在多级不同的湖相沉积物组 成的堆积型阶地,可以推断该区域
√A.曾发生多次山体滑坡
读图和材料可知,此地发育有多级堰塞湖湖相沉积组成的堆积型 阶地,说明该区域曾发生多次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A正确;
B.河流的流速快
河流流速快会使河岸侵蚀加剧,不利于堆积
性抬升、河流侵蚀和堆积共同作用形成,位置越高,形成越早。依格孜 也尔河发源于昆仑山,向东北汇入塔里木盆地,沿途发育多级河流阶地。 下图示意某河段阶地分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描述阶地1的分布特征。(8分)
答案 临河分布,海拔较低;沿河谷延伸(呈带状);面积最大,完整性 好;面积北岸大于南岸。
√B.水草丰茂,宜于放牧
C.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D.地势较高,气候凉爽
1 2 3 4 5 6 7 8 9 10
5.喀什河谷两侧阶地的不对称发育,反映本区经历了 A.大规模的岩浆活动 B.基岩差异性风化 C.人类翻耕表层土地
√D.地壳差异性升降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河流的左岸没有T1阶地,右岸有T1阶地, 说明两岸地壳差异性升降,D正确。
T4和T3发育阶段区域以冲刷剥蚀 为主并塑造了盆地雏形,B对、C错
D.T1阶地形成代表黔中地区最早一次构造运动
T1阶地海拔最低,形成最晚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提纲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班级 姓名4.1能量主要来自 。
主要表现: 、其中主要方式是 。
1. 按方向和性质分水平运动:在地表常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 和就全球而言,以 运动为主, 运动为辅。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总的趋势是 。
能量主要来自 。
风化流水侵蚀,如侵蚀 风力侵蚀 如2.外力作用 主要表现 冰川侵蚀 如 搬运流水堆积 如堆积 风力堆积 如冰川堆积 如总的趋势是 。
(1) A 图表示 作用为主形成的 地貌,此河段蕴藏着丰富的 资源, 河流蒋山上冲下来的泥沙带到中下游平坦低洼的地区,将营造出和 地貌(2)B 图表示 作用为主形成的 地貌(3)C 图表示 作用为主形成的 地貌(4)D 图表示 作用为主形成的 地貌,主要分布在(5)E 图表示 作用为主形成的 地貌,主要分布在D E(6)F图表示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往往形成于地区.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图中各符号表示的含义分别是①②③A BC D(2)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以概括为:从到形成又到新的4.2 山岳的形成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运动、作用。
形态上:背斜岩层的新老关系:基本形态地貌上:一般是,有时也会形成。
1.褶皱山原因是实际应用形态上: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上:一般是,有时也会形成。
原因是实际应用世界著名的两大褶皱山系:、。
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如、、。
2.断块山断层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
3.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褶曲的基本形态上讲,图中a处是在地形上是原因是(2)从褶曲的基本形态上讲,图中b处是在地形上是原因是(3)图中c处是,判断依据是,该处由于常有沟谷和河流。
(4)从成因上讲,d山称山,它是构造上升的岩块。
它与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成因不同,此山在形态上的最突出特点是。
相对下沉的岩块常形成地貌,如我国山西省的(5)建设地下隧道应选在处,原因是其中处不适合建大型工程。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 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很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因为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不完整的要补完整)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局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局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和变化,包括地形、地貌、水文等各种形态。
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地球长期地质作用以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
以下将从地质作用、气候变化、水文系统以及人类活动等四个方面来探讨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和地层抬升等作用。
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发生突然位移所引起的震动,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重要意义。
地震会产生断层和地震带,造成地表形态突然变化,如地震断裂、地震滑坡、地震洪泛等。
火山是地球表面的一种重要地质现象,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显著影响。
由于火山的喷发、喷发物的堆积和岩浆的挤压,地表形态常常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例如,火山爆发会形成火山口、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岩石、熔岩流和火山灰等。
地层抬升是指地球表面地层的垂直位移和挤压作用,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有重要影响。
地层抬升一般是由海底扩张、地壳压缩、地震等作用引起的,会产生山脉、高原、峡谷、盆地等地形特征。
二、气候变化气候因素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有很大的贡献。
气候因素包括降水、风、温度、日照等多种因素。
例如,降水是一种重要的气候因素,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有明显的影响。
大雨会引起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地表形态严重变化。
在旱季,地表水流受到限制,往往会形成干流和支流的分枝结构;而在雨季,逐渐集水形成干流,形态平直、植被茂盛。
风也是一种重要的气候因素,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有很大的贡献。
风会扫走地表的细沙和土壤,形成风蚀作用,形成沙漠、沙丘、荒漠等地貌特征。
此外,温度和日照等气候因素也同样会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产生影响。
如常年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会形成热带雨林,而较干燥的气候环境则会形成沙漠和荒漠。
三、水文系统水文系统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水文系统包括水文循环、地下水、河流和湖泊等。
例如,河流和湖泊是水文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水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河流在地表形态的塑造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4 地表形态的塑造(2016·全国卷Ⅰ·T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1选C,2选B,3选D 。
第1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贝壳堤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贝壳在同一海岸地带堆积,形成时间长,这就要求海岸线位置稳定。
第2题,可逐项分析如下:
与海岸线的距离变大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由于河流搬运泥沙在入海口堆
积而形成,并非海水搬运泥沙堆积而形成
贝壳堤以及海水堆积泥沙形成新的海岸,量小,强度
并不能迫使河流改道,且河流改道应在内陆地区
,不会在河口发生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由多条贝壳堤的位置变动可说明河口线经多次位置的变动,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大。
4.(2016·江苏卷·T2)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
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把握黄土高原地貌的成因,注意黄土高原的成因和千沟万壑地貌的成因不同。
【解析】选C。
画③是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的成因是风力沉积作用,沟壑地貌的成因是流水侵蚀作用。
【误区警示】黄土高原的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的成因不同
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成因则是流水的
侵蚀作用,是水土流失加剧而形成。
5.(2016·江苏卷·T20)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图中①②③④位于河流两岸,冲刷作用强烈的是(双选)(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联系地转偏向力和凸凹岸判断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
【解析】选BD。
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左岸容易被侵蚀;凸岸和凹岸相比,凹岸更容易被侵蚀,凸岸泥沙堆积。
图中①②相比,②是凹岸且是左岸,更容易被侵蚀;③④相比,④是河流的左岸,容易被侵蚀。
(2016·江苏卷·T21、2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双选)( )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
B.②指搬运作用
C.③指成岩作用
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7.地球内部圈层与大气圈的关系是(双选)( )
A.生物圈是大气中的碳进入内部圈层的纽带
B.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C.火山活动使地球内部的碳释放到大气圈
D.大气圈吸收太阳能使地球内部不断增温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断方法,明确各箭头的含义。
【解析】6选AD,7选AC。
第6题,本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
第7题,本题可逐项分析,如下所示: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读取岩浆涌出和岩石圈运动箭头信息。
【解析】选D。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是地下岩浆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受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山顶变平,随着岩石圈的下降,山顶部没入水下,进一步受海水的侵蚀
变得更为平坦,所以D正确。
【误区警示】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需要根据地表形态的变化特征逐一分析。
(2016·北京文综·T5、6)下图为某流域局部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 )
A.①处冰川融化,湖泊水位升高
B.②流量稳定,河流的落差小
C.③处谷宽、流速慢,适宜修建水库
D.④处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10.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 )
A.地物按1∶10万比例描绘,特征清晰
B.冰川地处新疆,覆盖范围沿山脊延伸
C.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
D.海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港口数量少
【解析】9选D,10选C。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处和湖泊没有补给关系,①处冰川融化,对湖泊水位没有影响;②处位于湖泊的下游,受湖泊的调节作用,流量较稳定,但是②处有陡崖分布,河流的落差较大;③处位于河流中下游,谷宽、流速慢,不适宜修建水库;④处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第10题,若该图示意中国某流域,图中地物按1∶10万比例描绘,冰川离海
洋的距离较近,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符;图中显示该河为外流河,若冰川地处新疆,则该河可能为额尔齐斯河,在我国流域面积较小;该河为外流河,分布在季风气候区,径流季节变化大,存在不同程度水患;无法判断该海域的位置。
【误区警示】不能结合比例尺估算距离是出错的主要原因。
我国的冰川中,离海洋最近的是西南的横断山区,距离海洋近1 000千米,比例尺远小于10万。
(2016·天津文综·T1、2)读图文材料,回答11、12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12.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读出不同时间古海岸线的变化→确定出贝壳堤的具体分布位置→贝壳堤的形成,时间较长→海平面变化的间歇性
【解析】11选C,12选A。
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①、②、③、④四条古海岸
线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④离现在海岸线最近,说明地势最低,因此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第12题,在该地区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中,②、③海岸线有贝壳堤,说明期间经历了两处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因而5 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气候持续变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地壳下沉,海岸线后退;海滨泥沙不断淤积,不会形成贝壳堤。
(2016·浙江文综·T5、6)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
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
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
完成13、14题。
13.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东侧大
B.背斜东侧小
C.向斜西侧大
D.背斜西侧小
14.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题指南】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根据岩层新老关系确定褶皱类型。
(2)两岸河流阶地地貌形态差异的对比。
(3)确定岩石的类型和河流堆积地貌。
【解析】13选C,14选B。
第13题,图中自谷底向东西两侧分别为砂岩、页岩和石灰岩,其地层年代由新变老,因此为向斜构造。
对比两岸河流阶地地貌形态可知,西侧阶地沉积物较少,同一阶地的高度较高,说明该侧地壳抬升幅度大。
第14题,贵重金属矿产形成于内力作用的岩层中,而此河段的河床岩层均为沉积岩,因此贵重金属矿产是由河流自上游携带在此沉积形成的。
根据河水深不易开采可推测,重金属矿产应存在于靠近谷底的阶地T1的沙、卵石沉积物中。
甲为粘土层,丙、丁位于山地,不会有来自上游的物质。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