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doc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1课时 条形统计图(1)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2. 培养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灵活运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明确条形统计图的定义。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步骤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条形统计图。
(3)条形统计图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条形统计图,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制作条形统计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数据:首先要明确需要统计的对象,然后通过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因为数据的不准确导致统计结果的偏差。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8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学生看书,小组合作进行归纳学生思考,汇报发言口答结果,说口算的方法口答结果,说估算的方法学观察,根据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确定除数(被除数)怎样变化,商不变。
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通过练习,巩固口算和估算的方法使学生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确定商。
巩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过程小结: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复习笔算 1)816÷51=665÷25= 816÷51= 1826÷83= 3672÷18= 1584÷48= 4325÷48=3276÷84= 组织学生笔算,说一说试商的方法和笔算的方法是什么?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灵活试商法同商比较折半估商“5”同头无除商“9”“8”三、练习1、整理和复习(第96页)出示图表,问:解决上面的问题,你用了什么计算方法?2、接着往下算。
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3、完成练习十八的2、3、4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第97---98页1、5、6先独立笔算,然后在全班说一说计算的结果和笔算的方法说试商方法互相说一说题意,独立填写表格,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完成竖式计算。
独立完成全班订正使学生掌握试商方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去图书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去图书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五单元去图书馆》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去图书馆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理解位置的相对性,学会用语言和图形来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位置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不能准确地用语言和图形来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学会用语言和图形来表达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学会用语言和图形来表达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用语言和图形来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去图书馆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理解位置的相对性。
2.活动教学法: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书馆情境图、卡片、实物等。
2.学具准备:学生手册、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去图书馆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图书馆的位置。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图书馆情境图,向学生展示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语言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同时,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向学生讲解如何用图形来表示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本教学设计教案是针对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全册的课程设置的,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针对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需求,具体目标如下: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2. 学生能够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命名方法,能够感性理解面积、周长的概念,并能简单计算;3.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能够把分数转化为小数,并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4.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教案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算数部分:加减法和乘法的口算和列式计算,应用于实际问题中;2. 几何部分: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命名方法,学习面积、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几何运算;3. 分数部分:学生掌握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能够把分数转化为小数,并能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4. 数学思维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方法,通过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
三、教学过程1. 教师评估学生的基本学习水平,题目难度要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逐渐加大;2. 教师通过清晰明了的PPT课件来引导学生感性理解概念和方法,并在课堂上提出例题进行讲解;3. 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课堂练习和数学游戏;4. 在完成小组活动后,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单独测试来评估他们的实际成果;5. 教师进行教学总结,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方法,温故知新,直观易懂。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教学设计教案的实施,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评价: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能够理解概念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2. 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算数知识,并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实际运用;3. 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和命名方法,并能计算面积和周长;4. 学生是否能够了解分数概念并掌握其运算规则,能够把分数转化为小数,并能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数学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主题数学整体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四年级学生掌握第五单元的数学内容,包括数字的认识、数的排序和加减法运算。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字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0-100的数字,并能正确读出和写出这些数字。
2. 数的排序:教授学生如何将一组数字按照大小进行排序。
3. 加减法运算:通过实际的例子和练,让学生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策略为了达到上述目标,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投影仪、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展示数字和运算的例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2. 情境教学:创造各种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增强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小组合作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多元化评估: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估方式,如口头回答问题、书面练、小组展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步骤为了顺利完成整体教学设计,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导入:通过展示数字图片等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中来。
2. 数字认识:通过游戏、数码图片等方式,让学生熟悉并辨认0-100的数字。
3. 数的排序:给出一组数字,让学生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并解释排序的规则。
4. 加法运算:通过实际的例子和群体游戏,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并进行练。
5. 减法运算:同样通过实际的例子和小组活动,让学生掌握减法的运算方法,并进行练。
6. 总结:对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并解答他们可能出现的疑问。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各种形式的小测验:编写一些简单的题目来检验学生对数字、排序和加减法的掌握情况。
2. 学生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在数学研究中的作品,如数的画作、加减法的解题过程等。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9篇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1第五单元找规律一、知识点:1、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2、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目标要求: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使什么物体或图形,能正确计算按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共有多少个。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典型训练题:一、按规律在括号理画出每组第32个图形。
二、有249朵花,按5朵红花,9朵黄花、13朵绿花的顺序排列,红花、黄花、绿花各有多少朵?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知识点:1、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知道列举时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学会不同的列举。
二、目标要求:1、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并掌握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正确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体验事件发生有多种的可能性结果。
2、学生能结合经验对具体情境中的有关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3、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主动参与意识和质疑精神。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行和结论的确定性。
三、典型训练题:李红的书桌上有一本故事书、一本杂志,一本漫画。
她想把这三本书顺次放在书架上,她有多少种不同放法?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找规律 2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找规律》怎么写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找规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初步培养学习发现规律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备课【单元目标确定的依据】课标要求: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生活经验理性化、数学化。
2.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操作、比较,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归纳新知。
教材分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3个信息窗和一个相关链接,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简单口算、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四则运算和小数除法打下基础。
为了让学生对社会有更多了解,本单元教材选取了农业生产的素材来研究除法计算。
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
学情分析:以前学生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在此基础上,让他们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并体验不同的算法;经历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及试商、调商的过程,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初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经历探索商不变的规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4.经历探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学习难点: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详案:第6单元5 路程、时间与速度(北师大版)
5 路程、时间与速度路程、时间与速度,总价、数量与单价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两个重要的数量关系,也是乘法的模型,这两个数量关系不仅仅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结合动物竞走的情境,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已知竞走的路程和所花的时间,比谁走得最快;第二个问题是进一步解决第一个问题中的难点——竞走路程与时间都不同的情况下,如何比谁走得快;第三个问题是认识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第四个问题是看一看,说一说生活中常见的速度。
“试一试”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的变式;第二个问题是认识总价、数量与单价的数量关系。
1.结合具体的问题,认识路程、时间与速度以及总价、数量与单价等常见的量,理解速度和单价的意义。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掌握速度=路程÷时间,单价=总价÷数量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式,了解其余四个数量关系式,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模型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1.认识路程、时间与速度以及总价、数量与单价等常见的量,理解速度和单价的意义。
2.掌握速度=路程÷时间,单价=总价÷数量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式,了解其余四个数量关系式,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掌握速度=路程÷时间,单价=总价÷数量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式,了解其余四个数量关系式,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第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1.结合具体的问题,认识路程、时间与速度等常见的量,理解速度的意义。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掌握速度=路程÷时间,了解其余两个数量关系式,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模型思想,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速度”的含义,能运用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要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5、6、7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 1. 第5单元:数的认识和计数。
2. 第6单元:整十整百的认识和运算。
3. 第7单元:三位数的认识和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数的认识和计数方法,整十整百的概念与运算,以及三位数的认识和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整十整百的概念和运算规则,以及三位数的运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数的认识与计数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积极参与,引发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思考。
2.引入: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数量的物品,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答题表达数量。
3.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数的概念和阿拉伯数字的表示方法。
4.实践:老师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不同的活动锻炼学生的计数能力。
5.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数的认识和计数方法,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整十整百的认识和运算1.复习: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整数的概念和计数方法。
2.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物品或者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整十整百的概念和意义。
3.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整十整百的运算方法和规则,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4.实践:教师设计练习题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整十整百的运算,加深理解。
5.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整十整百的认识和运算规则,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课时:三位数的认识和运算1.复习:教师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整十整百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引入:教师通过展示物品或者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解释三位数的概念和意义。
3.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三位数的运算方法和规则,并用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
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具体包括:认识平行与垂直,画垂线的方法与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画法,画平行线的方法);二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3.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梯形在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现,继续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4.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主要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了四边形的知识,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表象,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进行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这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有: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等知识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2023模板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2023模板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2023模板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2、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观察,学会总结。
3、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创设问题情境:1、出示一张测量表:这是小强学习测量以后,课外测量的几组数据。
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算出它们的面积吗街心广场长30米宽20米花坛长3米宽2米地板砖长0.3米宽0.2米(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3个算式:街心广场: 30×20=600(平方米)花坛: 3×2=6(平方米)地板砖: 0.3×0.2=二、探索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位数之间的关系。
1、讨论:街心广场和花坛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长与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总结:长与宽都扩大到原来10倍,面积扩大——100倍;长与宽都缩小到原来10倍,它的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
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也可以说是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2位。
2、小组讨论:我们应用刚才发现的现象,来比较花坛和地板砖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地板砖与屏幕相比,长和宽都缩小到原来的10倍,它的面积也就缩小到原来的100倍。
所以它的积也会缩小到原来的100倍。
结果是0.06平方米。
3、这种方法得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你能用其它的方法验证吗(可以引导学生从直观涂一涂的方法来验证刚材的结论是否正确。
)4、引导学生总结:在小数乘法中,我们可以先把它们看成是整数来算,然后再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
三、尝试练习,再探规律。
1、试一试:根据第一算式求下面2个算式的积。
让学生说说怎样算的。
2、填一填:将上一题的计算结果填入表格中。
然后观察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计算。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平面图形的分类,提高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认知基础,对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可能会对它们的定义和性质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方式,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
2.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图片等教学资源。
2.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设计好相关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平行四边形或梯形,用彩笔在纸上绘制出来,并标出其性质。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6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5、6、7单元教学设计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二、练习内容1、计算346÷42171÷571674÷93876÷73÷8710332÷842、计算并验算4814÷83 8445÷333243÷471827÷631568÷28 2669÷3 6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25÷38()76÷27 ()96÷82()04÷644、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学生口答结果指名回答,全班订正学生说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独立完成,同位互相检查计算过程。
独立完成,汇报计算结果。
学生填写数字在计算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复习除法有关知识,为下面练习做准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计算法则,掌握灵活试商的技巧,提高计算的能力提高学生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3)探究题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4)竞赛题:三、总结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作业:91页5----8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讨论后交流汇报独立完成后汇报加强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八课时:试商的方法课题试商方法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巩固除法法则、掌握试商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学会试商的笔算方法。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试商的方法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教具图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介绍试商方法:同头无除商“9”“8” 1、出示例题:4214÷43=9898 43)4214 387 344 344 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确定位置》教学设计教学建议
确定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学习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理解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必要性,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经历数对的抽象过程,探索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的对应关系,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发展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
3.通过探索棋子移动的变化规律,进一步体会数对的意义。
4.在数对的探索与应用中,体会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编写说明本节课学习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教科书呈现了淘气班级的座位图的具体情境,并提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结合座位图尝试描述淘气和笑笑各自座位的位置;第二个问题是把座位图抽象为方格纸,把座位抽象为格点,把座位的位置抽象为数对;第三个问题是通过数对在方格纸上找对应的位置;第四个问题是用数对表示好朋友的座位,达成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学习目标。
·说一说,淘气坐在哪个位置?笑笑呢?首先应该注意到淘气班级的座位图是被结构化的,即在座位图中能够确定每个小组左右的相对位置与顺序,每个小组的座位也能确定从前到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因此,根据座位图中左右与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就能描述每个座位的位置了,如笑笑坐在“第1组第1个”。
不过描述的方法可能不同,如淘气坐在“第2组倒数第3个”或“第2组第4个”。
为了使座位图中的每个位置都唯一对应一种描述的方法,就要引入下一个问题中的座位图。
·认一认,说一说。
这个问题中的座位图,增加了用“第×排”表示座位图从前到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因此,对应于淘气座位的位置只有一种确定的描述,即淘气坐在“第2组第4排”。
这样,从左右与前后的两个方向都被有序化和结构化的座位图,可以进一步抽象为左右与上下两个方向都被有序化和结构化的方格纸,每一组的座位被抽象为方格纸的纵线,每一排座位被抽象为方格纸的横线,座位就被抽象为方格纸上的格点。
因此,在方格纸上淘气或笑笑的位置就可以进一步被抽象成数对的形式,如淘气的座位在(2,4),笑笑的座位在(1,1)。
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体备课(共6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
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二、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判定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画图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垂直和平行的概念,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难点: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是对应的,同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有不同的高。
四、教学建议:
1.抓住图形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
2.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
3.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教学的资源。
五、课时安排:6课时
1.平行与垂直.....................................4课时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课时。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与垂直》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与垂直》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与垂直》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它们。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掌握平行与垂直的性质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但是对于平行与垂直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进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一些平行与垂直的现象,但是还不能很好地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来描述。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象。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及其性质。
2.用数学的语言和符号描述平行与垂直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观察、思考。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卡片和小道具,用于学生的实际操作。
3.教学场地:准备一个宽敞的教室,方便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实例,如马路、电梯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平行与垂直现象。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详细讲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以及它们的性质。
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行与垂直。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用卡片和小道具来构造平行与垂直的现象。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平行与垂直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第一课时:口算除法(例1)
第二课时:笔算除法(例1及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 笔算除法练习
第四课时: 笔算除法(例2及相关练习)
第五课时:笔算除法(例3)
第六课时:笔算除法(例4)
第七课时:笔算除法练习
第八课时:试商的方法
第九课时:商的变化规律
第十课时:整理和复习
第六单元统计
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第二课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第三课时:你寄过贺卡吗?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数学广角
第三课时:数学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