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第6节 算得对吗? 第 二课时-钟伟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五单元 第二节【第六课时】算得对吗(验算1)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五单元第二节【第六课时】算得对吗(验算1)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理解验算的概念,知道验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内容1. 验算的概念和方法。
2. 验算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验算的概念和方法,以及如何运用验算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重要性,并能在实际计算中正确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验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验算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验算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的计算练习,并使用验算方法检查答案。
4.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验算解决这些问题。
5. 总结:总结验算的概念和方法,并强调其在实际计算中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验算的概念。
2. 验算的方法。
3. 验算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选择一道题目,进行计算并使用验算方法检查答案。
课后反思1.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验算的概念和方法。
2. 学生是否能够在实际计算中正确运用验算。
3. 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改进建议。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教学活动的步骤和策略,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理解和掌握验算的方法。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引入在引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讲解验算的概念。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如“7 5 = 12”,然后询问学生:“我们如何确定这个答案是正确的?”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验算的初步概念,即通过另一种方法或步骤来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 讲解在讲解阶段,教师需要详细讲解验算的方法。
这里可以介绍两种主要的验算方法:逆运算和同行验算。
二年级上数学北师大版 第五章 第6节 算的对吗 PPT
想一想,这种方法和上一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
要想知道找回44元对不对,可以用找回的44元与买书花 掉的256元相加,看是否等于300元。
256 + 14 14
30 0
计算结果是300元,与付的钱数相符,所以找回44元是 对的。
归纳总结
减法的验算方法: 1.用减法验算。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否 等于减数。 2.用加法验算。用差加上减数,看是否等 于被减数。
5.6 算的对吗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和加减法的验算过程,体会验 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 2、探索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提高计算的准 确性。
118+1382=56(元)
118 + 1 3 18
2 56
想一想,这种方法和阿姨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
调换118和138的位置再算一遍,看两次的结果是否相同。
256
2 56 118 138
答:应付256元,售货员阿姨算得对。
归纳总结
加法的验算方法: 1.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 2.用和减去其中的一个加数,看是否等于 另一个加数。
用付的钱数减去找回的钱数,看是否等于两套书的价钱。
..
300 - 44
25 6
计算结果是256元,与两套书的价钱相等,所以找回44元是对 的。
138 + 1 1 18
256
想一想,这种方法和上一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
利用和减去一个加数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的方法来验算
.
256
.
256
-138 或 -118
118
138
118+138=256(元)
118 + 1 3 18
北师大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第6节 算得对吗? 第一课时-钟伟容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深圳市龙华新区万安学校教案表课题北师大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第6节算得对吗?第一课时上课班级二(3)(4)班主备教师钟伟容副备教师上课时间2016-05-16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验算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法运用引导法分析法学法指导分析法交流法练习法环节教师授课内容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导入一、课件导入。
小朋友什么生活中我们去买东西时,怎么判断售货阿姨找的钱是对的呢?出示p56页挂图。
提问学生在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P13分钟初步探究二、探索新知1.共同解决“应付多少元?售货阿姨算得对不对?”指名列式:118+138=256(元)1 3 8+ 1 1 8———2 5 6256答:应付256元这位同学算得对吗?你是怎么判断的?教师小结:这种验证结果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验算,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错误。
学生反馈1:用256减去118正好是138,所以是对的。
学生反馈2:用256减去138正好是118,所以是对的。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P28分钟合作探究引导析疑2.解决“付给售货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300-44=256,可以用加法来验算:256=44=300300 256- 44 + 44256 300小结:算的对吗?1.加法验算:(一)调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二)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法验算:(二)被减数-差=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学生反馈:300-44=256,可以用加法来验算:256=44=300300 256- 44 + 44256 300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P312分钟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拓展学习巩固训练3.完成p56页计算并验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五单元 第二节【第六课时】算得对吗(验算1)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第五单元第二节【第六课时】算得对吗(验算1)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现有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并发现其中的错误。
2.能够对于较为复杂的算式进行验算。
3.能够在得到矛盾的时候进行正确的询问和解决。
教学内容1.通过老师提供的计算结果找出其中的错误。
2.完成给出的一些算式的验算工作。
3.视情况对于不同的错误进行不同的解决方式介绍。
教学重点1.验算方法的正确应用。
2.对于疑难点注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做好错误纠正。
教学难点1.对于错误的发现需要加以解决,并且要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验算习惯。
2.多角度思考异常现象,发现实质性问题,不仅标明出错的地方,更要了解为什么错,解决方法是什么。
教学准备1.课堂内授课所需的教案和相关教学资料。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草稿纸。
教学过程1.教师简单地讲解验算的作用与意义,让学生明白验算对于预防错误和提高计算效率的重要性。
2.进行验算的实际应用:老师给出一些计算结果,让学生通过验算发现其中的错误,并做出解决方案。
3.讨论解决错误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提高验算水平。
4.教师让学生对于课本进一步探究其中的规律,比如在简单的计算上出现的共性,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规律解决更为复杂的验算题目。
5.加强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教师提供不同的解决问题范例,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异常现象,发现实质性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活动1.让学生互相配对,分成小组,进行简单的验算练习。
2.按照教学要求,让学生进行更为复杂的验算工作,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3.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验算练习,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来提高自身验算的水平。
课堂练习1.计算:25 × 64 ÷ 8 = 896•验算:896 ÷ 25 × 8 = 286.42.计算:39 ÷ 13 + 15 × 3 = 84•验算:(39 ÷ 13) + (15 × 3) = 843.计算:(17 × 4 + 15) × 2 - 3 × 22 = 16•验算:(17 × 4 + 15) × 2 - 3 × 22 = 34总结通过本次课的学习,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验算的作用与意义,掌握了进行验算的方法。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6算得对吗∣北师大版
《算得对吗》教案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教学目标: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知识与技能: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1、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学会验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并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过程与方法:通过判断具体情境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现实情境和加减法的验算过程,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6算得对吗-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5.6算得对吗-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5.6算得对吗”,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理解“算得对吗”的含义;2.运用加、减法等基本算法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式子;3.通过练习题检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算得对吗”的含义;2.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能在计算过程中筛查错误,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4.能够在练习题中独立计算并检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如何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本节课教学难点是如何在计算过程中筛查错误。
为解决这个难点问题,教师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引导学生在做加、减法的时候注意每一步计算的正确性,特别是进位、借位等计算过程;2.鼓励学生在做加、减法的时候多使用算术变形和逆运算等方法,以避免产生错误;3.引导学生在计算完成后要进行细致的检查,防止产生漏算、重算等错误。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课件讲解“算得对吗”的含义、如何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等知识点;2.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的方式讲解两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步骤;3.合作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4.检查法:教师要求学生进行相互检查,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教学手段: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手段:1.电子课件:教师通过电子课件进行课堂讲解;2.黑板:教师通过黑板书写加、减法的计算步骤和练习题;3.练习册: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在作业时间内完成书中的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教师通过课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算得对吗”这一概念的理解。
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电子课件讲解“算得对吗”的含义,以及如何判断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等知识点。
3. 示范演示教师在黑板上演示两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步骤,并引导学生一起跟着做。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5.6 算得对吗
- 348 32653
7·0·5
- 406 320919
486 + 311 17
78903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1.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理解加、减法验算的道理。 2.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是互逆的,并能正确验算。 3.能够应用已学内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认真读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应付多少元?售货员阿姨算得对不对?
118+138=256(元)
118 + 1318
256
答:应付256元。算得对。
验算 138 + 118= 256(元)
我又算了一遍, 是256元。
138 + 1118
256
用加法验算
我用256减去118, 正好是138,对的。
2·5616
- 118 138
用减法验算
付给售货员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
我用300减去44试试。
621
- 254
367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732 186= 546
..12 12 732 -186 546
验算
546 + 186
11
732
错在哪里? 算一算,说一说。
第第一二三四个个竖竖式式十个百15位位3 未抄上未加错减上了用去进;退9 位减位的去的15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用加法来验算, 256加44……
300-44=256(元)
··190 10
300 - 44
256
用减法验算
256+44=300(元)
256 + 1414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6算得对吗_北师大版
《算得对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56-57页第五单元第六课时《算得对吗》(验算)教材分析:教材借助购买物品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展开探索并学习三位数加减的验算方法.因为验算的本质就是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学习的,因此本节课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规律探索和学习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一方面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让学生结合实际背景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从单纯的计算的角度,让学生结合常见的错误体会验算的必要性。
教科书创设了儿童熟悉的买书情境,由“算账、找钱”引出验算的需要,帮助学生体会验算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和加减法的验算过程,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
2、探索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认真检查、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明确目标黑板出示三道题。
师:他们算得对吗?要想知道算得对不对怎么办?(学生独立计算,验证对错)(同学们真厉害,都找出了错误的地方)同学们刚才检验算得对错的过程就是验算。
它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和探索验算的重要性和方法。
(板书:验算)师:马上就要到暑假了,淘气和笑笑买了两套课外书作为自己的礼物。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买书的情景,在买书的过程中,售货员阿姨算得对吗?二、导学提示,自主探究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观察情景图,从中你都知道了什么?问题:应付多少元?(学生列式)118+138=师:售货员阿姨算出的是256元,她算得对吗?这里需要我们验算什么?为什么要验算?(一共收256元对不对)师:售货员阿姨算得对不对?你有什么方法判断?(1)列竖式计算(2)两本书的价钱减去其中一本书的价钱,看看结果是不是另外一本书的价钱。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5.6算得对吗 》word教案
《算得对吗(验算)》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学习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和加减法的验算过程,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
2.探索加减法验算的多种方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编写说明在加减法验算的学习中,教科书不仅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还希望能帮助学生体会验算的必要性。
在验算方法方面,教科书给出了多样化的方法。
在体验验算的必要性方面,教科书一方面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让学生结合实际背景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另一方而从单纯计算的角度,让学生结合常见的错误体会验算的必要性。
教科书创设了儿童熟悉的买书情境,主要是考虑到在购物活动中,由“算账、找钱”容易引Ⅲ验算需要,帮助学生体会验算的必要性。
•应付多少元?售货员阿姨算得对不对?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学习加法验算方法,体会验算的价值。
主情境中由买两套书要付多少元的问题,引出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的讨论。
验算的方法有多种,教科书主要介绍了两种:一种是交换加数位置再算二遍,另一种是用减法(逆运算)再算一遍。
通过讨论,智慧老人对“验算”进行了明晰,并告诉学生验算具有可以减少计算错误的好处。
教科书只呈现两种验算的方法,其实在具体学习过程中,验算方法不止这两种,只要算法合理都可以作为验算的途径。
•付给售货员阿姨300元,找回44元,对吗?结合实际问题的解决,学习减法验算方法,体会验算的价值。
减法的验算方法也有多种,教科书主要介绍了两种:一种是交换减数和差的位置再算一遍,另一种是用加法(逆运算)再算一遍。
•计算并验算。
进一步巩同验算的方法。
试一试教科书安排了整理错题的情境,旨在帮助学生找到计算的关键点并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错在哪里?算一算,说一说。
通过讨论它们错在哪里以及错误的原因,帮助学生整理计算中的常见错误。
如计算时忘记加上进上来的数或减掉借走的数、抄错数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学生做题时,从书上抄到本上或从横式抄到竖式中的数是错的,在验算过程中一般是发现不了错误的,所以验算前要先检查抄的数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5.6算得对吗 ( 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5.6 算得对吗(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二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5.6 算得对吗》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之前学习的加减乘除运算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巩固和加深对加减乘除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难点1. 对加减乘除运算的熟练运用。
2.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求解。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器、教学PPT、黑板。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复习加减乘除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如何运用加减乘除运算解决问题。
3. 实例讲解: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今天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5.6 算得对吗2. 主要内容:加减乘除运算的复习和巩固,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3. 重点:加减乘除运算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
4. 难点:对运算的熟练掌握,问题的转化和求解。
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尝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加减乘除运算,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了巩固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运算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以上是一篇关于《5.6 算得对吗》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重点细节: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主要包括学生对加减乘除运算的熟练运用,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求解的能力。
以下是对这两个难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
1. 加减乘除运算的熟练运用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运算,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重复练习:通过重复练习,让学生熟悉运算规则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