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满族舞蹈史诗《乌布西奔妈妈》

合集下载

满族舞蹈 满族歌舞文化简介

满族舞蹈 满族歌舞文化简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满族舞蹈满族歌舞文化简介导语:萨满祭祀歌舞:满族的信奉萨满教,在举行祭神、祭天、祭祖先等重大祭典时,都以歌舞形式进行,萨满是歌舞中的主要角色。

在跳神过程中,萨满萨满祭祀歌舞:满族的信奉萨满教,在举行祭神、祭天、祭祖先等重大祭典时,都以歌舞形式进行,萨满是歌舞中的主要角色。

在跳神过程中,萨满腰系铃,手执鼓,着神衣神裙,伴着神器声响翩翩起舞。

祭祀歌曲有《清神调》、《背灯调》、《跳饽饽神调》等,舞蹈有《腰铃舞》、《单鼓舞》、《铜镜舞》等。

祭祀时载歌载舞,表达崇敬、赞美、祈求之情,后来发展成为满族舞台艺术的歌舞。

单鼓腰铃:单鼓腰铃系艺人们口头的称呼,亦称“打单鼓子”或“耍腰铃”。

是一种腰缠许多小铃,手持“单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

满族信仰萨满教并尊奉“鹰神”、“蟒神”、“乌鸦神”等。

逢年过节,祭祖之日先将“佛头妈妈”请上神位,后由“查玛”开始起舞,他们头戴帽,身扎腰铃,手持抓鼓边跳神舞边唱神歌。

他们先在屋里跳,然后到院外跳。

祭祖内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大五魁舞:又称“五魁舞”,是满族民间一种庆贺舞蹈。

源于满族早期的狩猎生活,多于丰收、狩猎归来时表演。

该舞蹈由五人分别头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拟兽的跑跳动作,欢快有趣。

筵宴喜庆歌舞这种歌舞主要是《莽式空齐舞》,又称《莽势舞》。

这种舞场面富于变化,形式有“男莽势”、“女莽势”、“对舞”、“衬舞”等。

多于筵宴和喜庆场合中出现。

莽势是满族舞蹈的主要代表形式,“莽势”一词是满舞蹈的音译。

莽。

解读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的服饰特色

解读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的服饰特色

2019 年4 期(总第137 期)No 4,2019()Gereral 137No.满族研究MANCHU MINORITY RESEARCH 解读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的服饰特色*摘要:满族萨满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保存有传诵人描述萨满女神服饰的诗句,史诗中描述了萨满诸神早期服饰的原生态特征,是我们现如今了解和研究原始萨满服饰的一种途径。

通过《乌布西奔妈妈》的解读,将史诗中萨满女神的服饰特色从场合、材料、装饰、款式、工艺和色彩这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再现并还原了女真时期萨满的服饰特色和服饰文化。

关键词:乌布西奔;萨满;满族服饰中图分类号:K8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 (2019)04-00103-06《乌布西奔妈妈》是满族口头传统说部,史诗讲述了满族先祖乌布西奔a 古老而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神话,讲述了东海早期鲜为人知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景物。

对满族先祖各部落服饰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其中对乌布西奔等萨满出现在不同场合下的服饰进行了详细描述,涉及到服饰造型、服饰材料、装饰饰品、佩带器物等。

史诗中所描绘萨满神服的多样性与东海男人(夏天)“数叶围胯,赤身光脚”,东海女人“小皮蔽阴,丰乳垂露”的普通族人服饰形成极大反差。

无论是乌布西奔在祭祀仪式上所穿的神服,出征时穿的战袍,还是海葬时穿的丧服,都保留着许多原生态特征。

除神衣、神裙、神帽、神靴部分外,还搭配有多种神器,足以说明萨满服饰在当时就已经形成一定的服装规制。

一、服饰的场合特色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对乌布西奔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服饰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如在成为女萨满时的仪式服饰;与女海魔鳌战时的战服;为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出征时的征袍;最后海葬时的丧服,萨满服饰的所有搭配都紧密结合使用场合,在不同场合搭配与之相匹配的服饰。

(一)萨满仪式的服饰乌布西奔在经历各种苦难后最终成为了乌布逊部落的大萨满。

史诗在“古德玛发的歌”这一节中细致描述了乌布西奔成为萨满时仪式上所穿的服饰:“她把白鼠皮披挂全身,她把灰鼠皮披挂全身,她把银狐皮披挂全身,她把黑獭皮披挂全身,她用彩石做头饰,她用鸟骨做头饰,她用鱼骨做头饰,她用獐牙做头饰,她用豹尾做围腰,她用熊爪做围腰,她用猞尾做围腰,全身披挂① 乌布西奔:东海威名盖世的女萨满。

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世界主义主题的文化意义

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世界主义主题的文化意义

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世界主义主题的文化意义【摘要】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通过展现世界主义主题,强调了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性。

妈妈形象在此中扮演象征意义,代表着母性、关爱和智慧,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女英雄形象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推动着世界主义主题的应用。

《乌布西奔妈妈》对世界主义主题的文化意义至关重要,展望未来,世界主义主题将继续在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合作。

.【关键词】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世界主义主题、文化意义、跨文化交流、妈妈形象、象征意义、女英雄形象、文化多样性、促进作用、当代文化交流、应用、重要性、展望未来1. 引言1.1 介绍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世界主义主题的史诗作品。

该史诗以女英雄乌布西奔妈妈为主人公,讲述了她在波涅川上穿行的壮丽故事。

乌布西奔妈妈是一个拥有超凡能力和勇气的女英雄,她不畏艰险,勇敢无畏地面对种种挑战,最终化解了族群间的纷争,为世界带来和平与和谐。

《乌布西奔妈妈》这部史诗作品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反映人类内在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艺术创作。

通过乌布西奔妈妈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女性力量和勇气的赞颂,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世界主义主题的探讨与表达。

这部史诗作品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女英雄的传奇经历,更是关于人类共同理想和文化认同的探索与思考。

通过对《乌布西奔妈妈》的介绍,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其在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1.2 概述世界主义主题的文化意义世界主义主题在文化意义上强调了全球化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与共通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这种主题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和传达。

在这部史诗中,女英雄的形象不再局限于特定文化或地域,而是超越了种族、国籍和信仰的界限,展现出一种跨越文化差异的力量与智慧。

《乌布西奔妈妈》所呈现的世界主义主题强调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让人们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重要。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借鉴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借鉴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实践借鉴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字化技术的崛起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旨在探讨国外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实践案例,分析其所取得的成效与不足,以期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文章将首先概述非遗数字化的重要性,然后介绍国外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做法,接着分析这些实践案例的特点与启示,最后提出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国外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非遗在数字化时代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ICH)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保护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

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

以日本为例,该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面做出了显著的尝试。

日本的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以及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日本政府投入大量资源,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记录和展示。

例如,通过3D扫描和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进行精确还原,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手工艺的魅力。

日本还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将各类传统艺术、节庆活动的影像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方便公众查询和学习。

在欧洲,许多国家也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

法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通过数字技术对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保护。

法国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将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在网络上提供访问服务。

法国还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音乐、舞蹈等表演艺术进行记录和传承,使这些传统文化得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

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

满族说部满族民间说部,渊源于历史更为悠久的民间讲述形式——“讲古”。

讲古,满语称为“乌勒奔/ ulabun”,是家族传程的故事的意思,即流传于满族各大家族内部,讲述本民族的特别是本宗族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在入主中原以前,满族几乎没有以文本形式记录本民族历史的习惯,当时人们记录历史的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部落酋长或萨满来口传历史,教育子孙。

有谚曰:“老的不讲古,小的失了谱”。

讲古,就是利用大家最为喜闻乐见的说书形式,去追念祖先,教育后人,籍此增强民族抑或宗族的凝聚力。

在这里,讲古已经不是一种单纯性的娱乐活动,而是一种进行民族教育、英雄主义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满族社会中,人们经常举行讲古比赛,清中叶满族八角鼓、清音子弟书异军突起,便是这一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裂变。

历史上,满族社会在部落酋长、族长、萨满的选定过程中,都要求当选人必须要有一张“金子一样的嘴”——即必须要有讲古才能。

讲古习俗的倡导,客观上为满族民间故事家及具有杰出讲述才能的民间说书艺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现已出版的部分满族说部满族民间说部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便是受汉族传统说书的影响。

历史上,满族曾两次问鼎中原,对中原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另一方面,在满族与汉族的长期交往过程中,满族也吸收了大量中原优秀文化,民间说书,就是典型的一例。

在中国文学史上,说书这种表演形式至少可追溯到唐宋时代,此后一直常盛不衰。

到了清代,随着满族入关,这种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更显出勃勃生机。

当时的说书,内容多取自汉族文学史上著名的讲史、公案及武侠类小说,如《三国演义》、《大八义》、《小八义》、《施公案》、《忠义水浒传》、《杨家将》等等,通过说书这种特殊传媒,这些作品不但成为当时满族社会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同时也为后来满族自己的民间说书艺人表演风格的养成,提供了借鉴。

听过或读过满族长篇说部的人都会明显感悟到,在满族长篇说部中,无论是讲述内容的选取,还是表演风格的定位,均与汉族的民间说书有着借然不同的风格。

辽宁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萨满教内涵

辽宁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萨满教内涵

辽宁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萨满教内涵剪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美术,它在我国民间广为传承,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汉族地区剪纸艺术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战国时。

河南固围村战国遗址中出土的银箔镂空刻花堪称剪纸艺术的雏形,而新疆吐鲁番地区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被认为是最早的剪纸作品。

这说明至少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真正的剪纸,并且其技法已经相当精熟。

总的看来,汉族地区的剪纸根植于民俗生活,已经形成了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完整象形符号系统。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地处祖国的边疆,其地理条件、民俗风情,乃至宗教信仰方面都与汉族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剪纸艺术也呈现出与汉族不同的一些特点。

本文选取辽宁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为研究对象,结合满族萨满教观念对满族剪纸的形式和内涵进行简要分析,力图展现满族剪纸的深刻文化内涵。

一、医巫间山满族剪纸在满族剪纸艺术中的定位真正意义上的满族剪纸大约产生于明代。

后金皇太极时,满族前身女真人才开始运用长白山“败萱楮絮”“东山桦木”造纸,但是类似剪纸的剪刻活动却出现很早,这与东北亚诸族信仰的萨满教有关,萨满教偶像的制作是满族剪纸的先声。

在黑龙江、吉林等地现存的通古斯诸族的传世神偶中,有很多是用皮革或布帛制成,采用的都是与剪纸相似的剪、刻技法。

此外,通古斯诸族皆有在鱼皮、兽皮、乃至桦树皮上剪刻花纹装饰衣物和生活用具的习俗。

直至今日吉林满族民间仍有用苞米皮等类似纸张的东西剪成花样、人物的习惯,这些无疑都是满族剪纸的重要源头。

2005年,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并且,它是东北地区唯一被列入该名录的剪纸艺术,在满族剪纸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医巫闾山地处辽宁西部,自古是北方诸族与中原汉族进行文化交流的门户。

作为北方民族与汉族文化交融的重要交结点,这里的族群流动、民族融合极为频繁,但北方民族的萨满文化始终是其文化的根本。

闾山剪纸的内容十分丰富,按其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满族舞蹈——精选推荐

满族舞蹈——精选推荐

浅谈满族舞蹈的创作发展满族舞蹈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种之一。

它历史悠久,舞韵独特,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人民不仅以勤劳、勇敢、精骑射的“引弓之民”而著称,更以爱说好唱,能歌善舞而闻名,他们通过独特的舞蹈艺术形式,再现了其本民族人们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

传统的满族舞蹈大致可分为祭祀舞、筵宴舞和民间舞三大类,其中萨满祭祖的“跳家神”最具特色,如:“单鼓舞”、“腰铃舞”、“神刀舞”、“铜镜舞”、“跳鹰神”、“跳虎神”等,近年来又复排了如“莽式舞”、“喜起舞”、“扬列舞”和与汉满文化结晶而成的代表性舞蹈“高跷秧歌”等。

满族人信奉萨满教由来已久,影响深远,萨满在举行祭神、祭天、祭祖等重大祭奠时,都以歌舞形式进行。

萨满是主角,在跳神的过程中,萨满腰系铃手持鼓,着神衣,装神裙,伴随着神器声响翩翩起舞,歌舞的表演是在广大群众的目视和参与下公开举行的仪式形式,由于亦歌亦舞,加之含蕴着避祸纳吉,祈福迎祥等众多寓意,诙谐生动,浅显易懂,使得人们在看神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了萨满的歌唱与舞蹈技能,也因此使得这种激动人心的歌舞艺术和那些史诗般的说唱、神话、传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传播至今,丰富和发展了满族舞蹈,这也是我国东北民族文化特色之一。

而满族舞蹈多融祭与戏、庄与谐、文与舞、美与丑、雅与俗、歌与舞、唱与白、动与静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则是满族舞蹈的第二特色。

满族舞蹈的服饰仍为旗装、旗袍、旗鞋、京式头。

从萨满研究中心及博物馆遗存的服饰和照片中,可窥见其当年萨满艺人的神韵及独特的道具和面具的质感,而神鼓、神铃、神刀和神镜等,又凸显出了其惟妙惟肖,极具匠心的创作风韵,虽经时代变迁,但未受改变,这便使满族舞蹈服饰保持了色的神秘、古朴、原生态的风貌,也因此凝集成满族舞蹈有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第三特色之所在,由此可见,满族舞蹈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同所有艺术门类一样,舞蹈艺术也同样在强调着它的“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因为只有具有了浓郁的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群众肯接受,能理解,所喜爱,这种原本是由民众自发兴作,并在民间传承、发展的舞蹈,既能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又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吐故纳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

“窝车库乌勒本”中的萨满文化遗存——以《天宫大战》和《乌布西

“窝车库乌勒本”中的萨满文化遗存——以《天宫大战》和《乌布西

研究“窝车库乌勒本”中的萨满文化遗存——以《天宫大战》和《乌布西奔妈妈》为例文/明阳满族说部是满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来的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的“窝车库乌勒本”俗称“神龛上的故事”,由氏族萨满进行讲述并世代传承,讲述的内容萨满神话和萨满祖师们的非凡神迹。

主要珍藏在萨满的记忆与一些重要的神谕及萨满遗稿中。

[1]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传承方式上等各个方面都深深镌刻着萨满文化的印记。

一、传承方式——萨满传承“窝车库乌勒本”俗称“神龛上的故事”,东海萨满史诗《乌布西奔妈妈》可谓是满族民间文学海洋中一颗耀眼的珍珠,诞生于今俄罗斯境内乌苏里江上游、锡霍特山一带原东海女真人世居的山林地带。

[2]根据讲述人鲁连坤老人的介绍和所获得的岩画图形文字资料分析,大约最初是完全依据本氏族部落中的乌布西奔身边的萨满和主要主事人遵循乌布西奔遗训,在举行隆重海葬后,将其业绩镌刻在东海锡霍特山脉临近海滨的德烟山古洞中。

[3]在《乌布西奔妈妈•头歌》文本中,对讲述人的衣着服饰做了明确的描述:我弹着鱼皮神鼓,伴随着兽骨灵佩的声响,吹着海里采来的银螺。

[4]“鱼皮神鼓”、“兽骨灵佩”、“银螺”这是萨满特有的衣着和装扮,进一步佐证了“窝车库乌勒本”是由氏族萨满进行讲述和传承这一事实。

在《乌布西本妈妈•德烟阿林不熄的鲸鼓声》文本中阐明了《乌布西奔妈妈》史诗诞生的原因:乌布西奔妈妈死后,三个徒弟特尔沁、特尔滨、都尔芹感念乌布西奔妈妈恩德,日夜思念乌布西奔妈妈,于是不约而同地提出:与部族商议,为妈妈立碑亭、碑楼,永世传诵妈妈伟绩。

她们在神的授意下,忽然启迪聪慧之海,应该用妈妈传授的画图符号——东海绘形字,铭刻妈妈之事,让子孙代代,永记妈妈,千古不忘。

[5]三人在德烟阿林的山洞中利用五年时间铭刻上了乌布西奔妈妈的故事,特尔滨、都尔芹在此过程中因操劳过度相继病逝,特尔沁完成这一工程归乡时已发白如雪,弯腰驼背,“精编万句长经,依图颂唱”,在特尔沁与世长辞后,弟子们年年拜祭德烟阿林,主祭萨满遵循洞中所刻画的符号讲唱《乌布西奔妈妈》。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探微

满族萨满仪式的灵性审美探微

满-通古斯语族中的萨满仪式充溢着丰富的审美蕴含,它们被仪式的“通灵”目的与氛围所笼罩,本文称此种审美为“灵性审美”。

部分满族仍然保存的萨满仪式,是观测萨满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彰显其灵性审美发生、发展一般规律的重要窗口。

满族萨满仪式的巫术-信仰动机,体现了与审美相似的审美生成动机。

萨满仪式主要是指有萨满参与或主持的仪式,它包括萨满参与祭祀的仪式和萨满应人所求实施巫术的仪式。

前者在18世纪以后有一套自上而下的仪式规范,多用于各种周期性的祭祀活动,主要标志是乾隆十二年《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六卷)的颁行[1];后者则出现在各底层社会的各种偶发性的“家祭”“野祭”和解决民间日常生活难题(如治病、禳灾、战争、狩猎)的巫术,此类仪式既有精神胜利式“实用功能”,也有表现人类追求美好、表达想象力、展示审美创造成果、宣泄不良情绪的“审美功能”。

本文所谓的“萨满仪式”主要是后面这种。

一、满族萨满仪式中的灵魂观念与审美呈现满族萨满仪式注意借助审美元素(色彩、乐调、表演等)或交通人神,或安放灵魂,或超越死亡。

萨满信仰跟所有的有神信仰一样,相信灵肉二分,相信灵魂(乌麦)能够独立于肉体而存在,相信灵魂是由“卧木妈妈”等天神所掌管。

信奉萨满教的人认为,死后亡魂要经萨满仪式进入祖先行列,成为祖灵来保护后人;不论做梦或生病时灵魂的独立远游,还是人死后的灵肉的永久分离,只有经过萨满仪式安放的“灵魂”才是对氏族或部落或姓氏有益的,但是人看不到灵魂的模样,只有萨满有能力交通神人或安放灵魂或超越死亡,这些“能力”基本上是通过萨满仪式体现出来的。

进入萨满仪式的时候引发观众注意的是那些再现“灵魂”世界的着装、神歌咒语和具有一定叙事色彩的情节性跳神。

满族对死亡萨满灵魂的信仰,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文化心理,满族的民间口碑故事《乌布西奔妈妈》介绍乌布西奔妈妈在死前交代族人:我死后——长睡不醒时,萨满灵魂骨骼不得埋葬,身下铺满鹿骨鱼血猪牙,身上盖满神铃珠饰,头下枕着鱼皮神鼓,脚下垫着腰铃猬皮。

松辽剪纸中萨满女神作品的研究

松辽剪纸中萨满女神作品的研究

松辽剪纸中萨满女神作品的研究作者:许冠华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3期【摘要】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美术的活态呈现形式,同时也是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松辽剪纸中的萨满女神作品便是对于东北地域文化的一种独特传达,本文通过对松辽剪纸中萨满女神作品的具体分析和对比研究,发掘其中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以期为东北民间艺术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

【关键词】剪纸;女神;满族说部;艺术呈现【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一、松辽剪纸概述松辽剪纸根植于广袤的东北沃土,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结晶,更是东北民间传统美术的代表,历经六代传承,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松辽剪纸已于2016年被列入吉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8年5月获批吉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一)松辽剪纸的艺术特色松辽剪纸在艺术创作中紧贴民族文化与历史发展,在题材选择上以考古学、文化学、民俗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针对“满族说部”的研究为核心进行的一系列创作。

松辽剪纸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将神话故事中的一系列经典形象通过现代审美的艺术加工高度具象化,更加精致美观。

松辽剪纸的艺术意蕴中不仅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还追溯了东北地区的悠久历史,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内涵。

(二)松辽剪纸的传承情况当前,松辽剪纸已经形成了以第四代传承人李秀云老师为核心的传承体系,在李秀云老师的带领下,松辽剪纸逐渐走上了一条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同的道路,其传承人不仅在精于剪纸艺术,同时又是高校一线教师、学者,研究领域涉及东北地域文化、工艺美术等方面。

因此,松辽剪纸在传承体系上已形成了稳定的传承人队伍,在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等方面均已形成梯队。

二、松辽剪纸中的女神形象松辽剪纸目前已设计并创作了300余幅以民间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其中《满族萨满女神》《满族创世女神》《满族萨满女神面具》等系列作品最具代表性,其女神形象的塑造,皆是基于“满族说部”中的具体语言描述。

中华民族“南北”史诗类型探微

中华民族“南北”史诗类型探微

中华民族“南北”史诗类型探微作者:吉差小明朱崇先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07期摘要:中华民族史诗大致可以分为南北两大史诗体系,其中南方以创世史诗为主,北方以英雄史诗为主。

创世史诗产生于最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初期,反映人类早期的现实生活,而英雄史诗一般产生于奴隶封建社会时期,反映人类与自然灾难、原始部落之间的斗争事迹。

《阿黑西尼摩》是南方彝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是北方满族史诗。

分析两部史诗的内容结构体系、文化类型和史诗分类,探索其共同的史诗学特征,同时对史诗存在的类型形态深入分析,可建构一种新的史诗研究模式——史诗类型学。

关键词:史诗类型;文化类型;《乌布西奔妈妈》;《阿黑西尼摩》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073-03史诗类型学是指以类型学为研究视角对史诗现象进行研究,并总结归类各种属性特征的一种文学现象。

类型学是目前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文学研究前沿问题。

它涉及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语言创作而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

阐释《阿黑西尼摩》和《乌布西奔妈妈》两部史诗的内容和文化类型体系,进而探索中华民族南北史诗类型。

一、两部史诗的内容类型比较目前学术界把史诗内容反映远古时期人类创造万物的艰难历史事件等人类发展历程的长篇叙事长诗,归于创世史诗类;反映远古时期人类战胜灾难、解救人类的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归于英雄史诗类。

《阿黑西尼摩》是属于南方史诗体系,系于民族创世史诗。

南方创世史诗比较丰富,如彝族的《勒俄特依》《查姆》《梅葛》《阿西的先基》、佤族的《西岗里》、纳西族的《崇班图》(又称《创世纪》)、白族的《开天辟地歌》、哈尼族的《奥色密色》、拉祜族《牡帕密帕》、景颇族的《穆瑙斋瓦》、土家族的《摆手歌》、壮族的《布洛陀》、水族的《开天立地》、苗族的《苗族古歌》、瑶族的《密洛陀》等。

中国南方民族主要以创世史诗为主,史诗内容包括宇宙和人类的起源、文化的起源、民族迁徙事迹等,反映了远古时期人类到民族形成的漫长艰难历程。

蒙古母亲舞蹈赏析1000字

蒙古母亲舞蹈赏析1000字

蒙古母亲舞蹈赏析1000字蒙古《母亲》是著名舞蹈编导家XX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由蒙古舞蹈家XX表演。

该舞蹈主要采用西藏民族舞蹈特有的舞蹈动律和语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位藏族老阿妈的生命旅程。

编导在《母亲》这个作品里以饱含深情之笔,刻画了一位默默无私奉献的藏族母亲形象,讴歌了伟大的母爱。

该作品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是舞蹈语汇的民族特色从外化形态和舞蹈构图、服饰的创新等方面做了新的突破,使作品充满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动作形态方面的审美特征。

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其最大的外在特征就是动态性。

在舞蹈形象的塑造上,《母亲》这个舞蹈充分体现了蒙古蹈的基本特征,“塌腰翘臀”“前倾弯腰”是构成蒙古蹈的基本体态特征。

编导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演员XX的体态特点――用“塌腰翘臀”的动作,塑造了一个长年劳作,背负着生活重担的藏族母亲形象,用“前倾弯腰”的动作,展现了一位母亲的淳朴和慈祥。

这一人物的体态特征从始至终贯穿整个舞蹈。

“塌腰翘臀”和“前倾弯腰”这两个体态恰恰最能体现出母亲的伟大和艰辛。

在作品中,母亲因长期劳作而弯下的腰,母亲凝视远方所蕴含的深沉,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难忘的藏族母亲形象,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迹。

此外,《母亲》这个作品还采用了蒙古中的弦子,并且通过弦子突出手臂和脚的变化,以其外化的形态特征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独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藏族母亲特有的曲、弯、扭的形象。

(2)舞蹈情感方面的审美特征。

从舞蹈的内在本质属性方面来看,舞蹈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抒情性。

舞蹈是情感的产物,以情带动、情动交融才可以创造出舞蹈独有的风情与内涵。

作品从开始到结尾,弯曲动作贯穿始终。

母亲那驼背的身影,默默地顶起生活的重担。

母亲的身体像一条河,像一座山峦,像阳光下波澜起伏的青稞麦。

整个舞蹈作品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就是紧紧地抓住了舞蹈的情感性,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因此,舞者在舞蹈动作体态中所表现出丰富的情感世界,要从内心去感受这个民族的特点和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情感以及他们坚忍悠长的心灵历程。

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世界主义主题的文化意义

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世界主义主题的文化意义

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世界主义主题的文化意义《乌布西奔妈妈》是一部以非洲传统故事为基础的女英雄史诗,最初由肯尼亚作者Wandia Njoya撰写。

这部作品中的主题涉及非洲文化的认同和世界主义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乌布西奔妈妈》的文化意义,特别是在世界主义方面。

首先,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因为它重视非洲文化的传承和振兴。

故事的主要角色是一个女孩,她开始时对她所居住的社区缺乏信心。

然而,通过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故事和传说,她意识到她的社区有着强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她也发现,传统故事和文化遗产对她的生活和决策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这个故事强调了非洲文化在当今世界中的重要性,这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其次,这部作品具有重要的世界主义主题,因为它强调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交流。

这个故事中的女孩成功地与其他文化群体建立了联系,例如印度和拉丁美洲。

此外,她还与其他非洲社区建立了联系,这证明了非洲国家之间也可以通过文化交流取得合作。

这表明各地的人们在尝试了解彼此的文化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信仰和价值观。

最后,这个故事说明了小说作为文化和社会交流的重要性。

这部小说是以非洲口语故事和传说为基础的,并且被广泛阅读和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种方式可以推广文化和价值观,并为不同的群体建立联系。

因此,这个故事的团结性和跨越文化的影响表明,有必要通过小说等文化媒介形式交流。

这也为其他非洲文化的出版物和创作提供了灵感和阐释。

总之,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不仅重视非洲文化传承与振兴,同时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交流。

这个故事的文化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对非洲和世界文化的认同产生了很大的启示。

肯尼亚作者Wandia Njoya的创作为其他作者提供了良好的示范,由此可以推广文化交流。

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世界主义主题的文化意义

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世界主义主题的文化意义

女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世界主义主题的文化意义《乌布西奔妈妈》是一部女英雄史诗,以其世界主义主题展现了许多文化意义。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英雄乌布西,她母亲的因祸得福,跋山涉水寻找妈妈的旅途。

这个故事以女性的视角讲述,强调了母爱和家庭关系的价值,并揭示了以母女关系为中心的女性力量。

这不仅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还强调了女性自尊和独立的重要性。

故事中的世界主义主题突显了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重要性,呼吁人们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

《乌布西奔妈妈》强调了母爱和家庭关系的价值。

乌布西是一个年轻的女孩,为了找到她失散的妈妈,她不顾一切地冒险。

在她的冒险过程中,乌布西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障碍,但她从未放弃。

她的母爱驱使着她坚持不懈地向前追寻,母与女之间的感情使得乌布西充满了勇气和毅力。

这强调了母爱和家庭关系的强大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敬意。

《乌布西奔妈妈》揭示了以母女关系为中心的女性力量。

在这个故事中,女性的力量得到了强调和认可。

乌布西不仅是一个女英雄,而且是一个年轻的女孩。

她展示了坚韧的品格和超越常规的勇敢。

通过她的冒险之旅,她面对了各种挑战,展现了她内心的坚强和勇敢。

她的母亲也是一个强大的女性形象。

尽管她面临着困境和不公正对待,但她从不放弃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为自己家人争取权益。

这个故事强调了女性的自尊和独立,体现了女性力量的价值和重要性。

《乌布西奔妈妈》中的世界主义主题突显了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多样文化的世界中,乌布西的冒险之旅让她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人们。

故事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交融让我们意识到在全球化的时代,尊重并包容不同文化是多么重要。

通过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和互动,乌布西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并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这种世界主义主题呼吁人们反对偏见和歧视,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从而促进和谐与进步。

满族说部中的东海女真祭祀仪式初探

满族说部中的东海女真祭祀仪式初探

N q 2,2020(General N o. 71)2020年2期(总第71期)满语研究MANCHU STUDIES 满族说部中的东海女真祭祀仪式初探刘言(黑龙江大学满学研究院,哈尔滨150080)摘要:满族说部《东海窝集传》和《乌布西奔妈妈》承载着丰富的东海女真文化,均记述了东海女真人的祭祀仪式。

东海女真祭祀仪式具有独特的民族特性,渔猎文化是其底色,同时透露出其与自然和谐相处丝生 态观。

东海女真文化很少受到汉族文化影响,也不受统治阶级强权的干预改造,祭祀仪式保留了原初完 整性。

关键词:东海女真;满族说部;东海窝集传;乌布西奔妈妈;祭祀仪式中图分类号:G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 7873(2020)02 - 0126 - 06满族先世东海女真人居住于锡霍特山的莽莽林海及古代东海沿岸地区,生存自然环境催生东海女 真人独特的生活样态和文化模式。

祭祀仪式在早期人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是现代社会各种仪 式中,亦能发现古代祭祀仪式的痕迹。

古代祭祀仪式可折射人类的精神需求和认知历程,不同民族祭 祀仪式均有不同特点,能反映其文化特点。

说部是满族民间艺人创作并口传的长篇叙事文学,蕴含着 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是研究古代满通古斯民族社会文化的重要文本。

《东海窝集传》《乌布西奔妈 妈》是东海女真人的传说故事,多处涉及东海女真人的祭祀仪式,通过两部说部所记载的祭祀仪式,可 追溯早期女真人的祭祀文化及社会历史情况。

一、《东海窝集传》中的祭祀仪式《东海窝集传》是黑龙江流域宁安地区巴拉人的作品。

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部落的过程中,部 分女真人不肯归顺后金政权,从而逃入深山密林之中,后称作巴拉人。

据学者研究,巴拉人语义为“胡 乱放肆之人”,具有贬义色彩。

《东海窝集传》讲述佛涅部落的丹楚和先楚二人战胜东海窝集部老女王, 取代女性,男姓掌权的故事。

由此可知,此说部反映早期女真人由母系社会过渡父系社会的演变历程。

浅谈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艺术魅力

浅谈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艺术魅力

浅谈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艺术魅力《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一部展现内蒙古民族舞蹈艺术的经典作品,该剧将蒙古族民俗文化与当代舞台艺术相结合,通过精湛的舞蹈、美妙的音乐和精心搭建的舞台布景,展现了蒙古族民族英雄小姐妹的英勇事迹,传递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该舞剧通过舞蹈的形式将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元素与现代舞蹈技巧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蒙古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舞剧中,舞者利用独特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和手势,生动地表现了牧民在草原上放牧、奔跑、迎接来宾等日常生活场景。

舞剧中的现代舞蹈元素,如翻滚、跳跃、翱翔等动作,为舞蹈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使得舞蹈更具有观赏性和表现力。

音乐在舞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为舞者提供了节奏感和指导,还通过音乐元素来诠释剧中的情感和故事线。

舞剧中使用的音乐多样且丰富,结合了传统的蒙古族音乐和现代的管弦乐,既能体现出蒙古族的民族特色,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得音乐更具有时代感和独特性。

音乐的旋律宛如小溪流水,仿佛将观众带入了草原的大自然之中,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蒙古族的豪迈和坚韧。

该舞剧的舞台布景设计独具匠心,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场景。

舞台上的草原、蓝天、白云以及牧民们的帐篷等道具,使观众仿佛置身于广袤辽阔的草原之中。

舞剧中的灯光效果和音效设计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舞台氛围营造得更加逼真和有力。

这些精心设计的舞台布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使观众沉浸在剧中的故事情节之中,增强了观赏的感受力和代入感。

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所传递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来源。

通过讲述蒙古族民族英雄小姐妹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和为民族独立和团结所作出的贡献,舞剧向观众传递了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发观众对英雄事迹的敬佩和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观众在观看舞剧的过程中,既能体验到艺术表现的美感,又能够感受到深厚的情感共鸣和民族自豪感。

浅谈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艺术魅力

浅谈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艺术魅力

浅谈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艺术魅力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一部以内蒙古大草原为背景,讲述了两位英勇的蒙古族小姐妹在抗击外敌入侵的故事。

这部舞剧不仅展现了内蒙古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统,同时也融合了现代舞蹈和音乐元素,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剧情、舞蹈表演和音乐声乐等方面,探讨《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艺术魅力。

从剧情来看,该舞剧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两位勇敢的蒙古族小姐妹,她们分别是哈斯图玛和乌兰,她们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以及坚强无畏的精神。

这部舞剧通过她们的故事,展现出了蒙古族人民的豪情壮志,以及他们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她们毫不畏惧,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力量捍卫家园。

整个剧情紧凑,节奏明快,充分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剧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塑造了一群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舞剧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从舞蹈表演来看,《草原英雄小姐妹》充分展现了蒙古族的舞蹈和文化特色。

舞剧中采用了大量的蒙古舞蹈元素,包括蒙古族的传统舞蹈、马头琴舞和马舞等,这些舞蹈动作婉转优美,充满了蒙古族的热情和豪迈。

舞蹈编排也充分展现了蒙古族的生活场景和风土人情,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大草原之中,感受到了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舞剧中的舞蹈场景也非常丰富多彩,有极具民族特色的庆典舞蹈,也有悠扬动听的情景舞蹈,观众在观赏舞蹈的同时还能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音乐声乐来看,《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舞剧中采用了大量的蒙古族音乐元素,包括马头琴、长调等,这些音乐气氛浓厚,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情,能够唤起观众对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好向往。

舞剧中还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蒙古音乐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使得整个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多样。

而在声乐方面,舞剧中的演员们以浑厚激昂的歌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人物的赞颂,让整个剧场都充溢着振奋人心的氛围。

赏析舞蹈作品母亲

赏析舞蹈作品母亲

论舞蹈作品《母亲》如果不是借这样一次作业的机会,估计我是难得有机会欣赏到这么有震撼力的民族舞蹈作品——《母亲》。

无论是其舞蹈技巧,音乐风格还是其深刻的内涵,都让人为之折服。

1995年,在藏族舞蹈家卓玛的独舞晚会上,《母亲》作为压轴节目演出,舞蹈刚一结束,所有观众全部站起身,用长久的掌声和长流的泪水——向艺术家致敬,向母亲致敬!随后,在布达拉宫,成千上万的喇嘛和藏民,重演了剧场里的那一幕……后来,在加拿大、在新西兰、在所有演出过的地方,观众的反应竟如出一辙!可能有人不了解西藏,可能有人不了解中国,但没有人不了解母亲。

所以,没有人能不为卓玛塑造的母亲形象打动。

就这样一个独舞,可谓是红极一时,即使到今天,仍然是藏族舞蹈中的经典之作。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母亲》成为经典,这其中又包含了怎样的深刻内涵呢?我想,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母亲》——熟稔的舞蹈技巧将藏族舞蹈的特色尽显无疑。

《母亲》的舞蹈基本上是在卓玛的弯腰中完成的。

但是这并没有束缚其舞蹈空间,而是糅合了藏族舞蹈的的各种特点和技巧,完美地表现出了藏舞的民族风格。

除开“颤”“开”“顺”“左”“绕”等藏舞的共同特点以外,在脚部动作上运用了“点”、”“跨”、“踢”、“踹”等;手势更是运用了“拉”、“悠”、“甩”、“绕”、“升”、“扬”等多种作用;加上辗转、点转、跨腿跳等多种藏舞技巧,让人们欣赏到了完美的藏族舞蹈,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气息。

2、《母亲》——缓急相间的音乐给人无限回忆和遐想的空间。

舞蹈刚开始是比较缓慢温和的音乐,一下子就把人拉入记忆的轨道。

对那个温暖怀抱的想念,对那个佝偻身影的崇敬,对那一份爱的无尽回味。

接着音乐转入比较欢快的节奏,伴随着的是母亲忙碌的身影。

又是一个回忆的端口,满脑全是母亲劳累而又毫无怨言的脸,是追随在母亲身后的安全,是母亲和我小手拉大手的幸福。

进而音乐又缓慢了下来,台上的母亲终于因为劳累过度而疲惫不堪。

这样的音乐这样的画面,让人多么的心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量 的 素材 。
在 满 族 舞 蹈 的教 学 中要 挖 掘 满 族 《 莽 式 》舞 蹈 中 的动 律 特
关 键 词 :鸟 布 西 奔妈 妈 ; 满 族 舞蹈
点 、风格 特 点 ,然后 加 以提 炼 ,融入 满族 舞 蹈 的教学 中成 为 新 的 内容 。满 族 先 民 尚武 ,所 以舞蹈 时有 粗狂 有 力 、动作 幅度 大 , 多
此, 《 乌布 西 奔 妈妈 》又 带有 浓 厚 的创世 史 诗 的意韵 。而 以一位 度 的分 析 出最 古朴 、最 原 始 的满族 舞蹈 。史诗 中记载 的 女真 人形 英雄 的女 萨满 为 主角 ,仍 可谓 萨 满英 雄 史诗 ,是 萨满 教 文化 中 的 态 各异 的 古朴 舞蹈 形态 ,为我 们 的教 育教 学提 供 了最 好 的示 范教 瑰宝。 《 乌布 西 奔妈 妈 》中描 述 的数 十种 东海 女真人 各 异 的古 朴 材 , 能够深 入 地 了解满 族 舞蹈 的 形成 、发 展 ,为 我们 挖掘 满 族舞 舞 蹈 形态 更令 人 叹为 观止 。尤为 突 出的 是 史诗 中的第 六 部分 《 女 蹈 素材提 供 了丰 富的 资料和 大量 的素 材 。 海 魔 的战 舞歌 》 中描 绘乌 布 西奔 大萨 满 与 女魔们 比 “ 舞 ”竞 技 的 场 面 ,更 加 引人 入胜 ,意味深 远 。 史诗 中舞 蹈 艺术所 蕴 含 的原 始 参 考 文 献 : 崽维观 念和 体现 在其 中丰 富 萨满文 化 因子 。 《 乌 布 西 奔 妈 妈 》史 诗 中 《 女 海 魔 们 的 战 舞 歌 》 以 大 量 文
的在 现 代 舞 蹈 和剧 目 中所 没 有 的 一 些 有 价 值 的 素 材 。 以 最 原 始 的 舞 蹈 深 沉 以及炽 热 的 爱 。实际 上乌 鸦 女神 是乌 布西 奔妈 妈 英雄 主义 的
形 态以及动律特 点 ,将 其 中有价值的材料编入教学体 系中,能够最 大 象 征 ,她 所 具 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精神 是萨 满 教 中所 寓 含 的 人类 文 化 的积 极 基
满族舞蹈史诗 《 乌布西奔妈妈》满语名字叫S i h o t e a l i n 现代 舞 蹈和 剧 目中所没 有 的一 些有 价值 的 素材 。以最 原始 的舞 蹈 d u n g g u u m e s i b e n m a m a i g o l m i n u e u n 。史诗 蕴含 着丰 富 的神话 形 态 以及动 律特 点,将 其 中有 价值 的材 料 编入 教 学体 系 中 ,能够 母题 ,营造 着 一个 神 奇 的神话 世 界 ,展现 了先 民的思 维特 征 。 因 最 大程 度 的丰 富满 族舞 蹈 。满 族史 诗 《 乌 布西 奔 妈妈 》 能最 大程
大 众 文 艺
・ 文 艺评 论 ・
浅谈满族舞蹈史诗 《 乌布西奔妈妈 》
关 冠 ( 长春 师 范学 院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摘要 :在 《鸟布 西奔妈妈 》这部 史书 中,我 们可 以提 取 出大量 且 , 千年 不 惰 ,万 年 忠职 . 这 是忠 诚 的及 至 ,寓含 着 对 人类 无 比
【 1 】 李 顺 阳. 满族传 统舞 蹈 中的游牧 文化积 淀 I _ 『 1 . 吉林 艺术 学院 学报 ,
2 ( ) ( ) 5 . 1
字 唱 讲东 海 女真 人原 始舞 蹈 的相 互 竞技情 结,倍 显 舞蹈 艺 术在 东 【 2 1 庞志扬 满族舞蹈寻觅[ MI . 辽 宁 民族 出版 社 ,2 0 0 4 海 诸 部社 会生 活 中 已完全 成 为一 种 生存 竞争 最有 力 的手 段 。可 以 【 3 】 纪 兰慰 . 邱 久 荣 中国 少数 民族 舞 蹈 史【 M】 .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出 版 说 ,东海 女真 人 向有 能 歌善 舞 的优 秀传 统 ,史 诗 以抒情 比喻 的生 社 . 1 9 9 8 . 1 1 .
的地 理环 境 、 生活 方式 、宗教信 仰 等方 面 不 同 ,决定 了每 个 民族
形 成 了 独 具特 色 的本 民族 风 格 和 特 点 的舞 蹈 。满 族 是 一 个 北 方 则 ,在 《 莽 式 》这 一舞蹈 作 品 中要 借鉴 和提 炼 其 中优 秀 的部 分 , 历 史悠 久 的 民族 。满族 可 以追 溯 到先 秦时 期 的肃 慎 以及后 来 的挹 在借 鉴和 提 取 时要用 辩 证 的眼光 看 待 问题 ,把 不好 的 、陈 旧的和 娄 、勿 吉 、棘 褐 、女真 。史书 上记 载 的这 些满 族 先 民 ,都 是 以狩 对舞 蹈 中没 有任 何 作用 的部 分摒 弃 。在 舞蹈 教 学方 案 的编 排上 要 猎 为主 的 生活 ,和 中 原地 区一 直 有着 政治 、经 济 和文 化 上 的密 切 融入 提取 好 了的成 分 、扩大 满族 舞蹈 教学 范 围。 交往 。 在 《 乌 布西 奔妈 妈 》这 部 史书 中 ,我们 可 以提 取 出大 量 的在
在 中华 民族 的历 史 长河 中 , 中国 的少数 民族舞 蹈 千姿 百态 、
是骑 士步 的特 点 。我 们 可 以充分 的借 鉴他 的动作 特 点 ,在 借 鉴 的 我们 在借 鉴 的 同时 ,也 要遵 循 “ 取 其精 华 ,去 其糟 粕 ”的原
绚丽 多彩 并 具有 悠 久 的历 史早在 史 前 时期 。 由于 中 国各少 数 民族 基础 上编 排形成 新 的舞蹈 动作 。
程度 的丰富满族舞蹈。满族史诗 《 乌布西奔妈妈 》能最 大程度的分析 因,是 萨满 教有 悠长 文化 生命 力的根 本 原 。
出最古朴、最原始的满族舞蹈。史诗 中记载的女真人形 态各异的古朴
在 激 越 高 昂的 神 鼓 声 中 乌 布 西 奔 妈 妈合 上 了她 那 明亮 的双
舞蹈 形态,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 供 了最好的示范教材 ,能够深入的 了 眼 。但是 ,在 满族 人 的心 中 ,她 是永 远不 死 的 。今天 ,乌布 西奔 解 满 族 舞 蹈 的 形 成 、发展 。 为 我 们 挖 掘 满 族 舞 蹈 提 供 了丰 富 的 资料 和 妈妈 的故事 仍在 满族 流传 ,敬仰 乌 鸦的 习俗仍 在传 承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