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原生态民间满族舞蹈“二贵摔跤”

合集下载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共计5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519 Ⅰ-32八达岭长城传说520 Ⅰ-33永定河传说521 Ⅰ-34杨家将传说522 Ⅰ-35 尧的传说523 Ⅰ-36牛郎织女传说524 Ⅰ-37西湖传说525 Ⅰ-38刘伯温传说526 Ⅰ-39黄初平(黄大仙)传说527 Ⅰ-40 观音传说528 Ⅰ-41徐福东渡传说529 Ⅰ-42陶朱公传说530 Ⅰ-43 麒麟传说531 Ⅰ-44鲁班传说532 Ⅰ-45 八仙传说533 Ⅰ-46秃尾巴老李的传说534 Ⅰ-47屈原传说535 Ⅰ-48王昭君传说536 Ⅰ-49炎帝神农传说537 Ⅰ-50木兰传说538 Ⅰ-51巴拉根仓的故事539 Ⅰ-52北票民间故事540 Ⅰ-53 满族民间故事541 Ⅰ-54徐文长故事542 Ⅰ-55崂山民间故事543 Ⅰ-56 都镇湾故事544 Ⅰ-57盘古神话545 Ⅰ-58 邵原神话群546 Ⅰ-59 嘎达梅林547 Ⅰ-60科尔沁潮尔史诗548 Ⅰ-61仰阿莎549 Ⅰ-62 布依族盘歌550 Ⅰ-63 梅葛551 Ⅰ-64 查姆552 Ⅰ-65 达古达楞格莱标553 Ⅰ-66 哈尼哈吧554 Ⅰ-67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555 Ⅰ-68 米拉尕黑556 Ⅰ-69康巴拉伊557 Ⅰ-70 汗青格勒558 Ⅰ-71 维吾尔族达斯坦559 Ⅰ-72 哈萨克族达斯坦560 Ⅰ-73珠郎娘美561 Ⅰ-74司岗里562 Ⅰ-75彝族克智563 Ⅰ-76 苗族贾理564 Ⅰ-77藏族婚宴十八说565 Ⅰ-78 童谣566 Ⅰ-79 桐城歌567 Ⅰ-80 土家族梯玛歌568 Ⅰ-81 雷州歌569 Ⅰ-82 壮族嘹歌570 Ⅰ-83 柯尔克孜约隆571 Ⅰ-84 笑话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共计67项)572 Ⅱ-73陕北民歌573 Ⅱ-74昌黎民歌574 Ⅱ-75高邮民歌575 Ⅱ-76五河民歌576 Ⅱ-77大别山民歌577 Ⅱ-78徽州民歌578 Ⅱ-79信阳民歌579 Ⅱ-80西坪民歌580 Ⅱ-81马山民歌581 Ⅱ-82潜江民歌582 Ⅱ-83吕家河民歌583 Ⅱ-84秀山民歌584 Ⅱ-85酉阳民歌585 Ⅱ-86镇巴民歌586 Ⅱ-87 嘉善田歌587 Ⅱ-88南坪曲子588 Ⅱ-89茶山号子589 Ⅱ-90 啰啰咚590 Ⅱ-91 爬山调591 Ⅱ-92 漫瀚调592 Ⅱ-93惠东渔歌593 Ⅱ-94海门山歌594 Ⅱ-95 新化山歌595 Ⅱ-96姚安坝子腔596 Ⅱ-97 海洋号子597 Ⅱ-98 江河号子598 Ⅱ-99 码头号子599 Ⅱ-100 森林号子600 Ⅱ-101搬运号子601 Ⅱ-102 制作号子602 Ⅱ-103鲁南五大调6000 Ⅱ-104老河口丝弦604 Ⅱ-105蒙古族民歌605 Ⅱ-106鄂温克族民歌606 Ⅱ-107鄂伦春族民歌607 Ⅱ-108达斡尔族民歌608 Ⅱ-109 苗族民歌609 Ⅱ-110 瑶族民歌610 Ⅱ-111 黎族民歌611 Ⅱ-112 布依族民歌612 Ⅱ-113 彝族民歌613 Ⅱ-114 布朗族民歌614 Ⅱ-115 藏族民歌615 Ⅱ-116维吾尔族民歌616 Ⅱ-117 乌孜别克族埃希来、叶来617 Ⅱ-118 回族宴席曲618 Ⅱ-119琵琶艺术619 Ⅱ-120 古筝艺术620 Ⅱ-121 笙管乐621 Ⅱ-122津门法鼓622 Ⅱ-123 锣鼓艺术623 Ⅱ-124 朝鲜族洞箫音乐624 Ⅱ-125 土家族咚咚喹625 Ⅱ-126哈萨克六十二阔恩尔626 Ⅱ-127 维吾尔族鼓吹乐627 Ⅱ-128 洞经音乐628 Ⅱ-129 芦笙音乐629 Ⅱ-130 布依族勒尤630 Ⅱ-131 藏族扎木聂弹唱631 Ⅱ-132 哈萨克族冬布拉艺术632 Ⅱ-133 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633 Ⅱ-134 蒙古族绰尔634 Ⅱ-135 黎族竹木器乐635 Ⅱ-136口弦音乐636 Ⅱ-137 吟诵调637 Ⅱ-138 佛教音乐638 Ⅱ-139 道教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共计55项)639 Ⅲ-42 鼓舞640 Ⅲ-43 麒麟舞641 Ⅲ-44 竹马642 Ⅲ-45 灯舞643 Ⅲ-46沧州落子644 Ⅲ-47 十八蝴蝶645 Ⅲ-48火老虎646 Ⅲ-49 商羊舞647 Ⅲ-50 跑帷子648 Ⅲ-51 官会响锣649 Ⅲ-52 肉连响650 Ⅲ-53 禾楼舞651 Ⅲ-54 蜈蚣舞652 Ⅲ-55 翻山铰子653 Ⅲ-56靖边跑驴654 Ⅲ-57 查玛内655 Ⅲ-58 朝鲜族鹤舞656 Ⅲ-59朝鲜族长鼓舞657 Ⅲ-60 瑶族长鼓舞658 Ⅲ-61 傣族象脚鼓舞659 Ⅲ-62 羌族羊皮鼓舞660 Ⅲ-63 毛南族打猴鼓舞661 Ⅲ-64 瑶族猴鼓舞662 Ⅲ-65高山族拉手舞663 Ⅲ-66得荣学羌664 Ⅲ-67 甲搓665 Ⅲ-68 博巴森根666 Ⅲ-69 彝族铃铛舞667 Ⅲ-70 彝族打歌668 Ⅲ-71彝族跳菜669 Ⅲ-72 彝族老虎笙670 Ⅲ-73 彝族左脚舞671 Ⅲ-74 乐作舞672 Ⅲ-75 彝族三弦舞673 Ⅲ-76 纳西族热美蹉674 Ⅲ-77 布朗族蜂桶鼓舞675 Ⅲ-78 普米族搓蹉676 Ⅲ-79拉祜族芦笙舞677 Ⅲ-80 宣舞678 Ⅲ-81拉萨囊玛679 Ⅲ-82 堆谐680 Ⅲ-83 谐钦681 Ⅲ-84 阿谐682 Ⅲ-85 嘎尔683 Ⅲ-86芒康三弦舞684 Ⅲ-87定日洛谐685 Ⅲ-88 旦嘎甲谐686 Ⅲ-89 廓孜687 Ⅲ-90 多地舞688 Ⅲ-91 巴郎鼓舞689 Ⅲ-92 藏族螭鼓舞690 Ⅲ-93 则柔691 Ⅲ-94 蒙古族萨吾尔登692 Ⅲ-95 锡伯族贝伦舞693 Ⅲ-96 维吾尔族赛乃姆传统戏剧(共计46项)694 Ⅳ-93 老调695 Ⅳ-94 四股弦696 Ⅳ-95 赛戏697 Ⅳ-96永年西调698 Ⅳ-97 坠子戏699 Ⅳ-98 上党落子700 Ⅳ-99 眉户701 Ⅳ-100海城喇叭戏702 Ⅳ-101 黄龙戏703 Ⅳ-102 淮剧704 Ⅳ-103 锡剧705 Ⅳ-104 淮海戏706 Ⅳ-105童子戏707 Ⅳ-106 瓯剧708 Ⅳ-107 甬剧709 Ⅳ-108 姚剧710 Ⅳ-109 绍剧711 Ⅳ-110 婺剧712 Ⅳ-111文南词713 Ⅳ-112 花鼓戏714 Ⅳ-113 二夹弦715 Ⅳ-114 打城戏716 Ⅳ-115 屏南平讲戏717 Ⅳ-116 吕剧718 Ⅳ-117 柳腔719 Ⅳ-118 山东梆子720 Ⅳ-119莱芜梆子721 Ⅳ-120 枣梆722 Ⅳ-121徐州梆子723 Ⅳ-122同州梆子724 Ⅳ-123 罗卷戏725 Ⅳ-124 二股弦726 Ⅳ-125 南剧727 Ⅳ-126 提琴戏728 Ⅳ-127 湘剧729 Ⅳ-128 祁剧730 Ⅳ-129广东汉剧731 Ⅳ-130 琼剧732 Ⅳ-131 黔剧733 Ⅳ-132 滇剧734 Ⅳ-133合阳跳戏735 Ⅳ-134武都高山戏736 Ⅳ-135 佤族清戏737 Ⅳ-136 彝剧738 Ⅳ-137 白剧739 Ⅳ-138 邕剧曲艺(共计50项)740 Ⅴ-47 相声741 Ⅴ-48 京韵大鼓742 Ⅴ-49 单弦牌子曲(含岔曲)743 Ⅴ-50扬州弹词744 Ⅴ-51长沙弹词745 Ⅴ-52杭州评词746 Ⅴ-53杭州评话747 Ⅴ-54绍兴词调748 Ⅴ-55临海词调749 Ⅴ-56四明南词750 Ⅴ-57北京评书751 Ⅴ-58湖北评书752 Ⅴ-59 浦东说书753 Ⅴ-60 讲古754 Ⅴ-61 湖北大鼓755 Ⅴ-62襄垣鼓书756 Ⅴ-63萍乡春锣757 Ⅴ-64 三弦书758 Ⅴ-65莺歌柳书759 Ⅴ-66平湖钹子书760 Ⅴ-67宁波走书761 Ⅴ-68 独脚戏762 Ⅴ-69 大调曲子763 Ⅴ-70湖北小曲764 Ⅴ-71 南曲765 Ⅴ-72秦安小曲766 Ⅴ-73徐州琴书767 Ⅴ-74恩施扬琴768 Ⅴ-75四川扬琴769 Ⅴ-76四川竹琴770 Ⅴ-77四川清音771 Ⅴ-78金华道情772 Ⅴ-79陕北道情773 Ⅴ-80 朝鲜族三老人774 Ⅴ-81南京白局775 Ⅴ-82 武林调776 Ⅴ-83 绍兴宣卷777 Ⅴ-84温州莲花778 Ⅴ-85山东落子779 Ⅴ-86 说鼓子780 Ⅴ-87广西文场781 Ⅴ-88 车灯782 Ⅴ-89 眉户曲子783 Ⅴ-90 韩城秧歌784 Ⅴ-91 金钱板785 Ⅴ-92青海平弦786 Ⅴ-93 青海越弦787 Ⅴ-94 青海下弦788 Ⅴ-95 好来宝789 Ⅴ-96 哈萨克族铁尔麦体育与杂技(杂技与竞技,共计38项)790 Ⅵ-18 围棋791 Ⅵ-19 象棋792 Ⅵ-20 蒙古族象棋793 Ⅵ-21 天桥摔跤794 Ⅵ-22沙力搏尔式摔跤795 Ⅵ-23峨眉武术796 Ⅵ-24 红拳797 Ⅵ-25八卦掌798 Ⅵ-26形意拳799 Ⅵ-27鹰爪翻子拳800 Ⅵ-28八极拳801 Ⅵ-29心意拳802 Ⅵ-30心意六合拳803 Ⅵ-31 五祖拳804 Ⅵ-32 查拳805 Ⅵ-33螳螂拳806 Ⅵ-34 苌家拳807 Ⅵ-35 岳家拳808 Ⅵ-36蔡李佛拳809 Ⅵ-37 马球810 Ⅵ-38 满族珍珠球811 Ⅵ-39 满族二贵摔跤812 Ⅵ-40鄂温克抢枢813 Ⅵ-41挠羊赛814 Ⅵ-42 传统箭术815 Ⅵ-43 赛马会816 Ⅵ-44 叼羊817 Ⅵ-45 土族轮子秋818 Ⅵ-46 左各庄杆会819 Ⅵ-47 戏法820 Ⅵ-48建湖杂技821 Ⅵ-49东北庄杂技822 Ⅵ-50宁津杂技823 Ⅵ-51 马戏824 Ⅵ-52 风火流星825 Ⅵ-53 翻九楼826 Ⅵ-54 调吊827 Ⅵ-55 苏桥飞叉会传统美术(民间美术,共计45项)828 Ⅶ-52 面人829 Ⅶ-53面花830 Ⅶ-54 草编831 Ⅶ-55 柳编832 Ⅶ-56 石雕833 Ⅶ-57 玉雕834 Ⅶ-58 木雕835 Ⅶ-59 核雕836 Ⅶ-60 椰雕837 Ⅶ-61 葫芦雕刻838 Ⅶ-62 锡雕839 Ⅶ-63 汉字书法840 Ⅶ-64 藏文书法841 Ⅶ-65 木版年画842 Ⅶ-66 彩扎843 Ⅶ-67 龙档844 Ⅶ-68 常州梳篦845 Ⅶ-69 麦秆剪贴846 Ⅶ-70 北京绢花847 Ⅶ-71 堆锦848 Ⅶ-72湟中堆绣849 Ⅶ-73 瓯绣850 Ⅶ-74 汴绣851 Ⅶ-75 汉绣852 Ⅶ-76 羌族刺绣853 Ⅶ-77 民间绣活(高平绣活、麻柳刺绣、西秦刺绣、澄城刺绣、红安绣活、阳新布贴)854 Ⅶ-78 彝族(撒尼)刺绣855 Ⅶ-79 维吾尔族刺绣856 Ⅶ-80 满族刺绣857 Ⅶ-81 蒙古族刺绣858 Ⅶ-82 柯尔克孜族刺绣859 Ⅶ-83 哈萨克毡绣和布绣860 Ⅶ-84 料器861 Ⅶ-85 瓯塑862 Ⅶ-86 砖塑863 Ⅶ-87 灰塑864 Ⅶ-88 糖塑865 Ⅶ-89 瓷板画866 Ⅶ-90 软木画867 Ⅶ-91 镶嵌868 Ⅶ-92新会葵艺869 Ⅶ-93 传统插花870 Ⅶ-94 盆景技艺871 Ⅶ-95 布老虎872 Ⅶ-96 建筑彩绘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共计97项)873 Ⅷ-90 琉璃烧制技艺874 Ⅷ-91临清贡砖烧制技艺875Ⅷ-92定瓷烧制技艺876 Ⅷ-93 钧瓷烧制技艺877 Ⅷ-94 唐三彩烧制技艺878 Ⅷ-95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879 Ⅷ-96 枫溪瓷烧制技艺880 Ⅷ-97 广彩瓷烧制技艺881 Ⅷ-98 陶器烧制技艺882 Ⅷ-99 蚕丝织造技艺883 Ⅷ-100 传统棉纺织技艺884 Ⅷ-101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885 Ⅷ-102 夏布织造技艺886 Ⅷ-103鲁锦织造技艺887 Ⅷ-104 侗锦织造技艺888 Ⅷ-105 苗族织锦技艺889 Ⅷ-106 傣族织锦技艺890 Ⅷ-107 香云纱染整技艺891 Ⅷ-108 枫香印染技艺892 Ⅷ-109 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893 Ⅷ-110 地毯织造技艺894 Ⅷ-111 滩羊皮鞣制工艺895 Ⅷ-112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896 Ⅷ-113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897 Ⅷ-114 维吾尔族卡拉库尔胎898 Ⅷ-115 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899 Ⅷ-116 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900 Ⅷ-117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901 Ⅷ-118 斑铜制作技艺902 Ⅷ-119 铜雕技艺903 Ⅷ-120 藏族金属锻造技艺904 Ⅷ-121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905 Ⅷ-122 维吾尔族传统小刀制作技艺906 Ⅷ-123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907 Ⅷ-124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908 Ⅷ-125花丝镶嵌制作技艺909 Ⅷ-126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910 Ⅷ-127 漆器髹饰技艺911 Ⅷ-128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912 Ⅷ-129纸笺加工技艺913 Ⅷ-130 宣笔制作技艺914 Ⅷ-131 楮皮纸制作技艺915 Ⅷ-132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916 Ⅷ-133 砚台制作技艺917 Ⅷ-134印泥制作技艺918 Ⅷ-135 木活字印刷技术919 Ⅷ-136 装裱修复技艺920 Ⅷ-137 传统木船制造技艺921 Ⅷ-138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922 Ⅷ-139 龙舟制作技艺923 Ⅷ-140 伞制作技艺924 Ⅷ-141 藏香制作技艺925 Ⅷ-142 贝叶经制作技艺926 Ⅷ-143 土碱烧制技艺927 Ⅷ-144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928 Ⅷ-145酿造酒传统酿造技艺929 Ⅷ-146 配制酒传统酿造技艺930 Ⅷ-147 花茶制作技艺931 Ⅷ-148 绿茶制作技艺932 Ⅷ-149 红茶制作技艺933 Ⅷ-150 乌龙茶制作技艺934 Ⅷ-151 普洱茶制作技艺935 Ⅷ-152 黑茶制作技艺936 Ⅷ-153 晒盐技艺937 Ⅷ-154 酱油酿造技艺938 Ⅷ-155 豆瓣传统制作技艺939 Ⅷ-156 豆豉酿制技艺940 Ⅷ-157 腐乳酿造技艺941 Ⅷ-158 酱菜制作技艺942 Ⅷ-159 榨菜传统制作技艺943 Ⅷ-160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944 Ⅷ-161 茶点制作技艺945 Ⅷ-162周村烧饼制作技艺946 Ⅷ-163 月饼传统制作技艺947 Ⅷ-164 素食制作技艺948 Ⅷ-165 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949 Ⅷ-166 火腿制作技艺950 Ⅷ-167 烤鸭技艺951 Ⅷ-168 牛羊肉烹制技艺952 Ⅷ-169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953 Ⅷ-170 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954 Ⅷ-171 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955 Ⅷ-172聚春园佛跳墙制作技艺956 Ⅷ-173 真不同洛阳水席制作技艺957 Ⅷ-174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958 Ⅷ-175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959 Ⅷ-176 石桥营造技艺960 Ⅷ-177 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961 Ⅷ-178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962 Ⅷ-179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963 Ⅷ-180 窑洞营造技艺964 Ⅷ-181 蒙古包营造技艺965 Ⅷ-182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966 Ⅷ-183 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967 Ⅷ-184 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968 Ⅷ-185 撒拉族篱笆楼营造技艺969 Ⅷ-186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传统医药(共计8项)970 Ⅸ-10 中医养生971 Ⅸ-11 传统中医药文化972 Ⅸ-12 蒙医药973 Ⅸ-13 畲族医药974 Ⅸ-14 瑶族医药975 Ⅸ-15 苗医药976 Ⅸ-16 侗医药977 Ⅸ-17 回族医药民俗(共计51项)978 Ⅹ-71 元宵节979 Ⅹ-72 渔民开洋、谢洋节980 Ⅹ-73 畲族三月三981 Ⅹ-74宾阳炮龙节982 Ⅹ-75 苗族独木龙舟节983 Ⅹ-76 苗族跳花节84 Ⅹ-77 苗族四月八姑娘节985 Ⅹ-78 德昂族浇花节986 Ⅹ-79江孜达玛节987 Ⅹ-80 塔塔尔族撒班节988 Ⅹ-81 灯会989 Ⅹ-82 羌年990 Ⅹ-83苗年991 Ⅹ-84 庙会992 Ⅹ-85保生大帝信俗993 Ⅹ-86青海湖祭海994 Ⅹ-87 抬阁995 Ⅹ-88 打铁花996 Ⅹ-89 朝鲜族花甲礼997 Ⅹ-90 大槐树祭祖习俗998 Ⅹ-91 鄂温克驯鹿习俗999 Ⅹ-92 蒙古族养驼习俗1000 Ⅹ-93长白山采参习俗1001 Ⅹ-94查干淖尔冬捕习俗1002 Ⅹ-95 蚕桑习俗1003 Ⅹ-96洪洞走亲习俗1004 Ⅹ-97 蟳埔女习俗1005 Ⅹ-98汉族传统婚俗1006 Ⅹ-99朝鲜族传统婚礼1007 Ⅹ-100 塔吉克族婚俗1008 Ⅹ-101 水乡社戏1009 Ⅹ-102界首书会1010 Ⅹ-103洛阳牡丹花会1011 Ⅹ-104三汇彩亭会1012 Ⅹ-105石宝山歌会1013 Ⅹ-106大理三月街1014 Ⅹ-107 茶艺1015 Ⅹ-108蒙古族服饰1016 Ⅹ-109朝鲜族服饰1017 Ⅹ-110 畲族服饰1018 Ⅹ-111 黎族服饰1019 Ⅹ-112 珞巴族服饰1020 Ⅹ-113 藏族服饰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饰1022 Ⅹ-115 土族服饰1023 Ⅹ-116 撒拉族服饰1024 Ⅹ-117维吾尔族服饰1025 Ⅹ-118哈萨克族服饰1026 Ⅹ-119 珠算1027 Ⅹ-120南海航道更路经1028 Ⅹ-121 藏族天文历算1029Ⅹ-122浦江迎会新增项目a民间文学(共计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8 Ⅰ-8 孟姜女传说13 Ⅰ-13 宝卷31 Ⅰ-31 谜语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共计17项)34 Ⅱ-3 蒙古族长调民歌35 Ⅱ-4 蒙古族呼麦38 Ⅱ-7 畲族民歌44 Ⅱ-13 崖州民歌51 Ⅱ-20 花儿58 Ⅱ-27 薅草锣鼓59 Ⅱ-28 侗族大歌61 Ⅱ-30 多声部民歌65 Ⅱ-34 古琴艺术66 Ⅱ-35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乐68 Ⅱ-37 唢呐艺术71 Ⅱ-40 江南丝竹75 Ⅱ-44 十番音乐76 Ⅱ-45 鲁西南鼓吹乐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90 Ⅱ-59 冀中笙管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共计13项)104 Ⅲ-1 京西太平鼓107 Ⅲ-4 龙舞108 Ⅲ-5 狮舞110 Ⅲ-7 傩舞112 Ⅲ-9 高跷119 Ⅲ-16 滚灯120 Ⅲ-17 土家族摆手舞122 Ⅲ-19 弦子舞123 Ⅲ-20 锅庄舞126 Ⅲ-23 苗族芦笙舞127 Ⅲ-24 朝鲜族农乐舞129 Ⅲ-26 铜鼓舞传统戏剧(共计33项)148 Ⅳ-4 潮剧160 Ⅳ-16 秦腔162 Ⅳ-18 晋剧165 Ⅳ-21 上党梆子166 Ⅳ-22 河北梆子167 Ⅳ-23 豫剧170 Ⅳ-26 大平调171 Ⅳ-27 越调172 Ⅳ-28 京剧175 Ⅳ-31 汉调二簧179 Ⅳ-35 荆河戏183 Ⅳ-39 乱弹187 Ⅳ-43 柳子戏188 Ⅳ-44 大弦戏192 Ⅳ-48 高甲戏194 Ⅳ-50 四平调195 Ⅳ-51 评剧197 Ⅳ-53 越剧200 Ⅳ-56 扬剧207 Ⅳ-63 柳琴戏209 Ⅳ-65阳新采茶戏213 Ⅳ-69 曲子戏214 Ⅳ-70 秧歌戏215 Ⅳ-71 道情戏217 Ⅳ-73 二人台221 Ⅳ-77 灯戏222 Ⅳ-78 花灯戏224 Ⅳ-80 藏戏226 Ⅳ-82 壮剧227 Ⅳ-83 侗戏233 Ⅳ-89 傩戏235 Ⅳ-91 皮影戏236 Ⅳ-92 木偶戏曲艺(共计15项)237 Ⅴ-1苏州评弹240 Ⅴ-4山东大鼓241 Ⅴ-5 西河大鼓242 Ⅴ-6 东北大鼓246 Ⅴ-10 京东大鼓247 Ⅴ-11 胶东大鼓254 Ⅴ-18 摊簧255 Ⅴ-19 贤孝257 Ⅴ-21 山东琴书266 Ⅴ-30 新疆曲子270 Ⅴ-34 歌册271 Ⅴ-35东北二人转276 Ⅴ-40 乌力格尔277 Ⅴ-41 达斡尔族乌钦281 Ⅴ-45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传统体育与杂技(杂技与竞技,共计4项)285 Ⅵ-3 中幡288 Ⅵ-6 线狮292 Ⅵ-10 沧州武术293 Ⅵ-11 太极拳传统美术(民间美术,共计16项)313 Ⅶ-14 藏族唐卡314 Ⅶ-15 内画315 Ⅶ-16 剪纸317 Ⅶ-18 苏绣320 Ⅶ-21 蜀绣321 Ⅶ-22 苗绣324 Ⅶ-25 挑花325 Ⅶ-26 香包337 Ⅶ-38 砖雕339 Ⅶ-40 潮州木雕341 Ⅶ-42 黄杨木雕343 Ⅶ-44 木偶头雕刻345 Ⅶ-46 竹刻346 Ⅶ-47 泥塑349 Ⅶ-50 灯彩350 Ⅶ-51 竹编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共计24项)356 Ⅷ-6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373 Ⅷ-23 花毡、印花布织染技艺374 Ⅷ-24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375 Ⅷ-25 蜡染技艺376 Ⅷ-26 扎染技艺(自贡扎染技艺)380 Ⅷ-30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385 Ⅷ-35 生铁冶铸技艺388 Ⅷ-38 剪刀锻制技艺390 Ⅷ-40 银饰制作技艺394 Ⅷ-44 弓箭制作技艺395 Ⅷ-45 家具制作技艺396 Ⅷ-46 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400 Ⅷ-50 雕漆技艺411 Ⅷ-61 老陈醋酿制技艺420 Ⅷ-70 桑皮纸制作技艺421 Ⅷ-71 竹纸制作技艺428 Ⅷ-78 雕版印刷技艺430 Ⅷ-80 藏族雕版印刷技艺431 Ⅷ-81 制扇技艺(龚扇)432 Ⅷ-82 剧装戏具制作技艺433 Ⅷ-83 桦树皮制作技艺436 Ⅷ-86 烟火爆竹制作技艺438 Ⅷ-88 风筝制作技艺传统医药(共计5项)442 Ⅸ-3 中药炮制技术443 Ⅸ-4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444 Ⅸ-5 针灸445 Ⅸ-6 中医正骨疗法448 Ⅸ-9 藏医药民俗(共计15项)450 Ⅹ-2 清明节451 Ⅹ-3 端午节452 Ⅹ-4 七夕节453 Ⅹ-5 中秋节456 Ⅹ-8 傣族泼水节473 Ⅹ-25 侗族萨玛节480 Ⅹ-32 黄帝祭典481 Ⅹ-33炎帝祭典484 Ⅹ-36 妈祖祭典496 Ⅹ-48 那达慕497 Ⅹ-49 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502 Ⅹ-54 民间社火503 Ⅹ-55 蒙古族婚礼508 Ⅹ-60 药市习俗513 Ⅹ-65 苗族服饰988 Ⅹ-81 灯会(自贡灯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戏二怪摔跤》

非物质文化遗产《汉戏二怪摔跤》

龟、蛇二怪捉得美貌女子回洞府之中,二怪心中大喜,蛇怪蠢蠢欲动。龟曰:蛇弟,此女子归我所有,你休得靠近,蛇弟大怒,不甘心将如此美貌女子拱手相让,龟蛇二怪,大打出手,大战鞋山、七七四十九日,终将妖术散尽,抱成一团,相互角斗(摔跤),十昼十夜,
太守府上下不见了小姐,报于太守、太守大惊,吩咐手下携带黄表纸,亲自坐轿去王公殿,求助王太公,称不知是何方妖怪抢去小女。太公神通必知是何方妖怪,太公召集”土地神仙问之,土地神仙曰:“我等望夫山中南有西方山圣,北有三清四御镇山,从未有妖,惟赤湖鞋山有二妖,想必是他们抢去。太公曰:“二怪是谁?”土地曰:“一个乃是龟怪,一个是蛇怪。”太公又曰:“鞋山为何有二怪?”土地曰:“昔年西土国王太子玄卜,在鞋山中修行。一日成功,肚在赤湖中。其肚先受灵气,年深月久,肚成龟怪,臂成蛇怪,正在那湖山之中兴风作浪,必是他们抢去。”太公曰:“尔等去查来。若果是他拿去,叫他速还去。”土地曰:“那二怪食人无数,神通广大,安肯还他!”太公曰:“若此如何?”土地曰:“若要夺回女子,灭掉二妖除非太公派神兵出战,包围赤湖鞋山,不然难取。”太公依言,即点本部神兵,直至赤湖包围鞋山。
神兵兵临鞋山,二鬼正在摔跤,因妖术散尽,其动作滑稽可笑,太公大悦!不损一兵将,便降服了二妖,救出了荣姬小姐。从此当地再无二妖残害村民。村民为了报答太公,每年中秋节,端午节,春节期间,都要在太公殿模仿二鬼摔跤,纪念太公救助荣姬,取悦太公,保佑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发展史 汉戏二怪摔跤雏形时期
周朝初年汉戏二怪摔跤
由此说,中国古代汉戏二怪摔跤始于黄帝时代。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汉戏二怪摔跤作为练兵的一项军事科目和娱乐的科目出现。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 乃命将帅讲武,习练汉戏斗角力。”由于当时兵器差,射箭、驾车、摔跤都是军队操练的主要科目。

“二贵摔跤”:自己摔自己,底下定乾坤

“二贵摔跤”:自己摔自己,底下定乾坤

“二贵摔跤”:自己摔自己,底下定乾坤作者:兰孟羽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8年第9期隆化县位于燕山北部大衍岭南麓冀北山区,满族居多。

摔跤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技艺之一,在汉代百戏中叫“角觝”,南北朝时称“蚩尤戏”,唐宋谓之“相扑”,清代叫“摔跤”。

“二贵摔跤”由传统体育竞技“乔相扑”演化而来,是一种流传于隆化县城乡的传统民间道具舞蹈,形成于清朝道光初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表演者身背道具,在打击乐的伴奏下,一个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两个满族勇士摔跤的场面。

表演集独特的道具、体育与艺术于一身,极具艺术魅力。

2008年6月7日,满族“二贵摔跤”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人顶两人,难解又难分。

自己摔自己,底下定乾坤。

”这是承德民间描述“二贵摔跤”的一首诗。

“二贵摔跤”为单人表演形式,表演者背负一个装成两个人的木架,呈摔跤架势,着不同颜色的满族服装,以双腿和双臂扮作两人,做手脚互摔的动作。

在道具围子的隐藏下,以双臂双腿模拟二人摔跤动作,以抡、转、滚、翻、摔、扫、踢、挡、下绊、托举、互相扭摔等各种套路、摔跤技巧和舞蹈语汇,做出许多滑稽、幽默、逼真的摔跤动作。

全套动作一气呵成,在鼓乐的烘托下,越发显得生龙活虎、热烈火爆,深受群众喜爱,是民间花会中的“压街”节目。

表演中,所伴奏的锣鼓点,更增加了表演气氛。

参加活动的人十分广泛,有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少年。

“二贵摔跤”兴盛于清末至民国期间,新中国诞生后,很快得到普及与发展,“文革”期间又几近绝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4年以来,经过隆化县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提高,规范的“二贵摔跤”逐渐成为隆化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多次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二贵摔跤”曾五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的比赛,且均获金牌,并先后在第一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全国首届单、双、三人舞蹈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中获奖。

满族传统体育变迁及其价值_唐云松

满族传统体育变迁及其价值_唐云松

2011年2期(总第53期)满语研究MANCHU STUDIES ɴ2,2011(General ɴ.53)收稿日期:2011-08-10作者简介:唐云松(196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主要从事民族体育文化、冰雪体育产业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扶持共建项目(项目编号:11E050,11E053),黑龙江省教育厅海外学人科研资助启动项目(项目编号:1154h27);满族文化抢救开发项目,香港意得集团资助;满族传统体育变迁及其价值唐云松(黑龙江大学体育部,哈尔滨150080)摘要:满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及变迁与满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军事战争密切相关。

其体育项目按特点可分为入关前、入关后和当代创新等三个历史时期,不同时期体现不同文化特征,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复合体,满族体育变迁史就是满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

挖掘和阐述满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传承满族体育文化,可为新时期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满族;传统体育;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873(2010)01-0092-08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曾入主中原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之一,有雄厚的文化底蕴,其文化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先民经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知、适应,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成为满族文化的“活化石”。

满族民间体育汇集健身除病、养生保健、游戏娱乐、竞技比赛、民间习俗于一体,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

它的形成与满族先民长期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的自然环境,以狩猎、采集和捕鱼为主的生活方式有关,并与满族的节日集会、休闲娱乐、军事演练、宗教仪式紧密相连,反映了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多方面的关系变化。

今天,这些体育运动仍在满族民间流传,以健身、娱乐为主,并成为他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反映了其矫健、耐劳、活泼、质朴的民族特征。

摔跤舞步缘何踏出国门——从隆化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贵摔

摔跤舞步缘何踏出国门——从隆化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贵摔
缘 由 三 :从 “ 找”到 “ 请 ” 的跨越 ,不 断借 助 先进 传媒 “ 给 “ 笋 因落 箨方 成 竹 ,鱼 为 奔波 始化 龙 ”。为 了不断 提升 “ 二
士 摔 跤 的场 景 ,诙谐 幽默 、动 作逼 真 ,深பைடு நூலகம்受 群众 喜 爱 ,一 度成 为 力 ”现代 发 展
断提 高 ,如 何 让 “ 二贵 摔 跤 ”这 项 传 统 艺 术 不 受 冷 落 、保 持 活 贵 摔跤 ”的知 名度 和 品牌 影 响 力 ,采取 双 管齐 下 的 有力 举措 ,加 力, 以 王大 中 为主 的 当代传 承 者们 ,在 县委 、 县政 府 的大 力支 持 以推 进 。坚 持 把 文 化 作 为 精 神 来 培 养 、 作 为 产 业 来 发 展 , 在 文 下 ,积极 探 索全 新 表演 套 路和 风 格 。他 们一 点 点摸 索 ,一 步 步融 化 项 目谋 划 、跑 办 、落 地 上 下 功 夫 ,在 文 化 产 业 建 设 、推 进 、 合 ,跌倒 了爬起 来 , 不理 想再 重 来 ,心 气不 减 、苦 练 不 断。坚 持 达 产 上 做 文 章 , 以实 实 在 在 的成 效 推 进 “ 红 色 旅 游 基 地 、森 林 把 时 尚技 巧 植 入舞 台表 演 、动 作 设计 、 背景 音 乐等 各个 环 节 中 , 真正 使道 具 、体 育与 艺术集 于 一身 。

民族 民 间 文化 研 究 ・大 众 文 艺
摔跤舞步缘何踏出国门
从隆化县 国家级非 物质文 化遗 产 “ 二贵摔跤 ”走 出国门看 如何 弘扬传统文化
刘淑 娟 ( 河 北省 隆化县 文化 馆 0 6 8 1 5 0 )
在 风 光秀 丽 的伊 逊 河畔 ,在文 化 底蕴 深 厚 的中 国书 法 之 乡 ,

隆化满族“二贵摔跤”道具的发展演变

隆化满族“二贵摔跤”道具的发展演变
第3 5 卷第 1 期 2 0 1 5 年2 月
V0 1 . 3 5 No . 1 Fe b .2 0 1 5
河北 民族 师 范学 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 e b e i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纸浆 层层 堆 积塑 造成 头 部 , 这一 点 和 “ 大 头娃 娃 ” 道
力摔跤 的形 象 。 “ 二 贵摔 跤 ” 道 具 的服饰 、 动作都 有许 多独 特 的地 方 ,其道 具 的制作 材料 和工艺 更 是经过
了多 次 的改进 , 才逐 渐完 善 的。
二、 隆化满 族“ 二贵摔 跤” 道具 的发展 演变
具 的制作类 似 , 头部具有模 糊起 伏 的五 官轮廓 , 干 透
后绘 制五 官形象 , 最后用 长钉 钉于 木桩顶 面 。 找来 线
绳用 墨染黑 制成 头发粘 在道具 头上 ,长 出的部分 编 成发 辫 , 用 纸壳制 帽子 固定 于道具 头顶 上 , 木 架下 面 衬着 厚厚 的棉垫 , 木架 一圈钉 上布 围子 。


隆化 满族“ 二贵摔 跤” 概述
了对传 统 满族 道具 舞 蹈 “ 二 贵摔 跤 ” 的挖掘 、 整理 和 创 新 的工 作 。 他 深入乡 村调查 走访 , 拜 访 曾经在 花会
上 表 演过 “ 二 贵摔 跤 ” 的 老艺 人 , 学习“ 二 贵摔 跤 ” 的
表演 , 收 集 了一 些 已经 残破 的 “ 二 贵摔 跤 ” 道 具 进行
草 捆成 圆柱形 的草靶 ,连 接两 端肩膀 部分 形成 摔跤
“ 支架子 ” 形 态 的手 臂 。道 具肩 膀 、 手臂 、 胸 部用 衣 服 布料 遮盖 缝牢 , 内部 填充 干 草 、 棉絮等 ; 用废 纸 制成

传统民间舞蹈二鬼摔跤介绍

传统民间舞蹈二鬼摔跤介绍

传统民间舞蹈二鬼摔跤介绍二鬼摔跤的表现形式类似木偶,表演时,表演者背驮二鬼摔跤道具。

二鬼摔跤道具有两个鬼头,互相对视,有两对搭肩假手,还有两个假腿,道具“身子”上盖着掩饰性的服饰。

表演者在表演时,双手各握一个假腿作为“一鬼”的腿,表演者的双腿作为“二鬼”的腿,通过表演者腿、背、臂的活动和综合利用戏剧、杂技、的推、踢、翻、滚、旋等动作的表现,给观众以两鬼打斗摔跤的喜剧效果。

二鬼摔跤流传至今,是以家祖传承和师传这两种形式。

第一代创始人是孙炳文,他1900年生于夏邑县老城东门里一个贫困农民家里。

13岁至18岁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

后来,孙炳文入伍。

1920年,孙炳文退伍返家。

孙炳文在外学习并掌握了较高的民舞技艺,特别是在部队期间,虽然战斗频繁,军训紧张,但酷爱民舞艺术的孙炳文仍然抽空学习、苦练技艺。

当时,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到广州为部队慰问演出,轰动整个部队和当地民众。

作为陪场,部队专门安排了孙炳文表演二鬼摔跤。

梅兰芳还称赞说:“玩得好。

我还从没看见过这么好的民间节目呢!”1984年2月,二鬼摔跤第三代传人孟宪超等人代表商丘地区赴郑州参加“河南省第五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调演”,主要演出了二鬼摔跤等节目,并荣获河南省文化厅颁发的优秀表演奖。

有一次在省人民大会堂演出二鬼摔跤,观众惊喜若狂,掌声不断。

新中国成立前,农村逢会一般由“会首”负责筹办各种形式的演出活动,在演出时间上,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清明节、农历十月一古庙会。

在演出地点上,主要在广场、戏台、街头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夏邑县文化馆的组织、辅导下,通过集会、文艺会演等活动,提高了表演技能,规范了表演形式。

1984年,夏邑县的二鬼摔跤在市里会演时,对其形式、内容作了改革,并改名为“二喜摔跤”。

二鬼摔跤表演风格独特、风趣、神秘、惊险,在整个豫东地区,现在仅夏邑县有一支表演队伍,此舞能在桌、凳上表演是独一无二的,它丰富的内容和特征在中华民舞中实属罕见。

但因各种原因,此民间舞蹈面临失传。

中国影像方志隆化:千年古城董存瑞红色精神传承民族融合二贵摔跤喜庆欢腾

中国影像方志隆化:千年古城董存瑞红色精神传承民族融合二贵摔跤喜庆欢腾

中国影像方志隆化:千年古城董存瑞红色精神传承民族融合二贵摔跤喜庆欢腾CCTV-102019.11.27 22:47播出《中国影像方志》河北卷隆化篇隆化篇预告片公元1681年,清康熙帝在今天的围场地区进行木兰秋狝。

其后一百四十多年时间里,康熙、乾隆、嘉庆三代帝王频繁来往于此,这项规模盛大的皇家狩猎活动举行了至少九十次。

隆化与围场相邻,成为清代木兰秋狝的必经之地。

公元1910年,清政府批准建立隆化县,寓意为“隆盛开化”,这是清王朝对于这片土地的政治理想。

二贵摔跤喜庆欢腾“自己摔自己,底下定乾坤。

”这是隆化人描述“二贵摔跤”的两句顺口溜。

表演者身着满族服饰,将木质摔跤道具绑在背上,双臂与双腿各饰演一人。

在乐队的伴奏下,手足并用,腾挪翻滚间,摔跤竞技的激烈被演绎得活灵活现。

王大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二贵摔跤省级传承人,他自小就被“二贵摔跤”所吸引。

20世纪90年代,王大中把二贵摔跤改编成三人舞《摔跤场上》,获得承德地区舞蹈大赛金奖。

2008年,受北京奥组委的邀请,“二贵摔跤”参与了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迎奥运文化展演。

如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隆化县开办了三个“二贵摔跤”培训基地,当地百姓都能来这里免费学习。

董存瑞红色精神传承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国民党军一座桥形暗堡阻挡了进攻部队,面对不断牺牲的战友,年仅19岁的董存瑞用身体做支架,炸毁暗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存瑞烈士纪念碑在隆化落成,朱德元帅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1973年,吕小山调任到董存瑞烈士陵园工作,开启了他与英雄相伴的岁月。

1978年,吕小山偶然间打听到丰宁满族自治县一位叫韩德发的老战士保存着一张照片,其中的人物疑似英雄董存瑞。

为了进一步确定照片的真实性,吕小山又把这张照片和董存瑞童年的照片一起拿到北京,经过公安部专业技术部门的科学鉴定,照片上的人被确认就是董存瑞。

元代织锦至今仍旧光彩夺目在隆化民族博物馆的众多馆藏中,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被视为镇馆之宝。

塞上奇葩“二贵摔跤”

塞上奇葩“二贵摔跤”

塞上奇葩“二贵摔跤”“二贵摔跤”全称“隆化满族二贵摔跤”,在河北省隆化县流传甚广,是满族人民喜庆丰收、欢度节日的一种传统“道具体育”节目,历史悠久,表演独特,深受群众喜爱。

尤其是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北京奥运会前夕又在京城展演后,更引起了中外观众的广泛关注。

源远流长“摔跤史”摔跤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竞技项目之一,百戏中叫“角抵”,南北朝时期称“蚩尤戏”,唐朝和宋朝谓“相扑”,清代叫“摔跤”。

“隆化满族二贵摔跤”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1987年,经过隆化县文化部门挖掘、整理,隆化县政协委员王大中、刘德山等开始在全国各地进行表演。

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二贵摔跤”逐渐成为隆化县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多次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省内外许多文化艺术团体竞相前来学习,并以不同的形式走向舞台。

隆化县是清朝历代皇帝木兰秋?A驻跸并举行盛大活动的地方。

从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先后在隆化县境内建起6处行宫,皇帝每到一处,都要举行摔跤、赛马和射箭等各种娱乐活动,“二贵摔跤”由此应运而生。

说起它的起源,还有一点传奇色彩。

传说“二贵摔跤”表现的是清朝皇帝康熙少年亲政、利用贵族少年摔跤手除掉奸臣鳌拜的故事。

摔跤在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是宫廷贵族的一种娱乐形式,也是满族人民广为爱好的体育活动之一。

“二贵摔跤”是满族人民摔跤表演艺术的结晶。

“二贵摔跤”有奇功“二贵摔跤”既是一种传统民间“道具体育”,也是一种民间“道具舞蹈”。

多年来,经过历代表演者的加工提炼,已形成了独特完美的表演体系。

表演者在表演时,将摔跤道具牢牢地绑在背上,双腿全蹲,双手倒穿一双和脚上相同的靴子,利用两只胳膊扮演对方的两条腿,在道具“围帘”的隐藏下,形成两个夸张的矮人摔跤姿势。

表演者在乐队的伴奏下,手足并用,做出许多动作,如抡、转、滚、举、扫、磕、绊、支架子、下绊子等,巧妙地利用摔跤道具,一个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两个满族武士摔跤的场面。

别具风采的满族“二贵摔跤”

别具风采的满族“二贵摔跤”

别具风采的满族“二贵摔跤”作者:闫立辉赵阳张艳梅来源:《当代人》2013年第12期摔跤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技艺之一,百戏中叫“角抵”,南北朝时有称“蚩尤戏”者,唐宋谓“相扑”,清代叫“摔跤”。

河北承德隆化县的满族“二贵摔跤”由传统体育竞技“乔相扑”演化而来,是一种流传于隆化县城乡的传统民间道具舞蹈,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说起它的起源,还有一点传奇色彩。

传说“二贵摔跤”表现得是清朝康熙帝亲政,挑选少年侍卫演练摔跤计捉奸臣鳌拜的故事。

因民间称少年侍卫为“贵人”,故称为“二贵摔跤”。

与众不同“二贵摔跤”起初多为自由表演,动作简单、粗糙,经过历代表演者的加工提炼,已形成了完整、独特的表演体系,表演看似简单却又极有内涵。

表演者在表演时,将道具牢牢地绑在背上,双腿全蹲,双手倒穿一双和脚上相同的靴子,利用两只胳膊扮演对方的两条腿,在道具围子的隐藏下,形成两个夸张的矮人摔跤姿态,在武场乐队的伴奏下,手足并用,做出许多如:抡、转、滚、举、扫、磕、绊、支架子、下绊子等摔跤动作,巧妙地利用摔跤道具,一个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两个满族武士摔跤的场面,它的表演强悍有力,动作形象逼真,形态滑稽幽默,气势恢宏壮观,既具有摔跤的真实性,又具有舞蹈的表演性。

许多外行人常有一看即会的感觉,但真让他操起道具,便无所适从。

区别于其他民族地区的“二人摔跤”或“二鬼摔跤”的是,隆化满族“二贵摔跤”在表演时必须蹲下,双手直接拄地,这样可以让动作更加灵活,表演更加逼真,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舞台效果。

“二贵摔跤”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新中国诞生后,很快得到普及与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几近绝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1984年以来,经过隆化县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提高,“二贵摔跤”逐渐成为隆化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多次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

它先后参加了2007年澳门“月满照濠江”中秋文化艺术交流演出、第四届“北京2008奥林匹克文化节”文艺演出,2008年7月又分别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和昌平区奥运文化广场参加了“北京2008奥运会城市庆典”活动河北专场演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研究——以“隆化满族二贵摔跤”为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研究——以“隆化满族二贵摔跤”为例
鼻子、 宽下巴、 大耳朵、 厚嘴唇, 整体比例失调 。 在 民间传 统的
造 型 艺 术 中, 画丑 脸 是 比较 传 统 的造 型 方 式 , 通 过 丑 的形 象来
“ 二贵摔跤” 的道具形象
增强可观 赏性。 丑的形象往往在表演 中起 到画龙点睛 的作用,
以 丑 来衬 美 。 最早的 “ 二贵 摔跤 ” 面 部 形 象 绘 制 得可 能 比 现在
别扮成两个人互相纠扭在一起做摔 跤动作。 在表演时, 表演者
把 道 具 牢 牢 捆绑 在 身 上 , 双 手双 脚 着 地 , 双手 反 穿一双 布 靴 ,
显的就是发式和胡须。 所有 的道具面部形象无一例外都是满
所有的道具头部前颅部分没有 全身隐藏在道具的裙 摆下, 只露出四肢 , 外观上给人以两个小 族成年男子的剃发垂辫的形象, 矮人对视摔 跤的形象, 在锣鼓的伴奏指挥下, 身体旋转起伏, 头发, 整齐 的分界后长发在脑后梳一条发辫, 前颅头发的部分

具 由 于材 料工 艺 的 限 制 比较 笨 重 , 大约有3 0 斤左 右 , 表 演 者 背
在身上表演起来非常吃力, 表演动作也非常简单笨拙。
8 O 年代初期 , 王 大 中 老 师开 始 着 手 对 道 具 的 结 构 和 材 料
种 具 有 浓 厚 满 族 风 格 的 传 统 道 具 舞蹈 , 它 的 艺 术 起 源 大 致 形 进 行 改进 设 计。 改 进后 的道具 在 以后 的表 演 实践 中也 陆 续发 现 又 经过近四、 五 轮 的 总结 改进 , 现代 的道 具 更 加 成于清代道光年问, 距今 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这种 以道具表 了一 些 问题 ,
演为形式的舞蹈最早 出现在河北北部满族聚居区的传统花会 优化了 : 首先用空心坚固的P V C管代替了传统的木质结构 , 更多 框架底部两侧加装了筒状 中, 成 为当地民间喜 闻乐见的花会表演行当。 其在清末和民国 地应用了发泡泡沫材料作为填充物 , 期 间达到兴盛状态, 抗 日战争爆发后逐步衰落, 1 9 8 7 年, 在河 泡沫来适应表演者背部的轮廓, 使道具更服帖更舒适; 道具头 北隆化县文化部门的努力下, 这种传统道具舞蹈逐步恢复完善 部 采 用 可 装 卸 结 构 , 依 然 用 泡 沫 做 主体 , 外面 糊 上 纱 布 , 以 防

二鬼摔跤表演时道词

二鬼摔跤表演时道词

二鬼摔跤表演时道词引言二鬼摔跤是一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二鬼摔跤表演过程中,道词的作用非常重要。

道词是指在比赛开始前,由主持人或者相关人员朗诵的一段文言文,通常包含了对双方选手的赞美和鼓励,以及对比赛规则的解释和规范。

本文将从二鬼摔跤的起源、道词的作用、道词的内容和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二鬼摔跤的起源二鬼摔跤是中国传统摔跤项目中的一种,起源于古代的农耕社会。

在古代,人们常常通过摔跤的方式来锻炼身体、增强体力,并且在农耕生活中也需要一些摔跤技巧来应对各种工作场合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摔跤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体育项目,并且在民间形成了一些传统的摔跤形式,其中二鬼摔跤就是其中之一。

二鬼摔跤的名字源于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二鬼,这两个鬼分别代表着正义和邪恶。

人们通过二鬼摔跤的比赛,旨在展现正义战胜邪恶的力量。

因此,二鬼摔跤在民间广受欢迎,并且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

二、道词的作用道词在二鬼摔跤表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道词是对双方选手的一种赞美和鼓励。

在道词中,主持人会用优美的文言文表达对选手们的敬意和赞美之情,激励选手们全力以赴,展现出最好的状态和水平。

其次,道词是对比赛规则的解释和规范。

在二鬼摔跤比赛中,有一系列的规则和要求需要选手们遵守,比如比赛时间、比赛姿势、比赛动作等。

道词中会对这些规则进行解释和说明,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最后,道词还起到了引导观众情绪的作用。

通过道词的朗诵,观众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比赛的背景和意义,感受到比赛的激烈与紧张,增加观赛的乐趣和参与感。

三、道词的内容道词的内容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对选手的赞美和鼓励:道词中会对选手们的勇气、力量、技巧等进行赞美和鼓励,激励选手们在比赛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2.比赛规则的解释和规范:道词中会对比赛的规则进行解释和说明,包括比赛时间、比赛姿势、比赛动作等,确保比赛的公平性和规范性。

定稿传统文化的继承

定稿传统文化的继承

2、传统文化的继承的表现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文化继 传 统 建 筑 传统文艺 承的表现 传统思想
元宵节—— 吃元宵 清明节—— 祭祖扫墓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 中秋节—— 赏月吃月饼
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武术 文学 传统文艺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
为什么 怎么办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练习题
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 第一次作为法定节日被确定下来。人们可以获得 更充裕的时间参与祭祖、纪念屈原、拜月等活动。 这说明( ) ①传统节日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民族色彩 ③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④传统习俗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A 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所以,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 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对民族
对个人 取其精华
正确态度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探究小结
基本含义
表现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传 统 文 化
是什么
主要特点 双重作用 正确态度
相对稳华,去其糟粕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
拉花道具: 如伞象征风调雨顺; 包袱象征丰衣足食; 太平板象征四季平安; 霸王鞭象征文治武功; 花瓶象征平安美满等等。 传统井陉拉花主要表现内 容: 有“六合同春”、“卖绒 线”、“盼五更”、“下 关东”等。
六合四方就是天地四方同迎春回。
河北梆子乐器
传统伴奏乐器,文场以 板胡为主,笛子为辅, 其他乐器有笙、唢呐、 三弦等。建国后,乐队 有了很大的发展,今文 场乐器有板胡、梆子、 笛子、三弦、扬琴、二 胡、筝、阮等;武场乐 器有板鼓、板、大锣、 铙钹、手锣、小钹、碰 钟、堂鼓、花盆鼓、唢 呐等。

“葫芦人绊跤”与“二贵摔跤”体育文化特征对比

“葫芦人绊跤”与“二贵摔跤”体育文化特征对比

作者: 王强[1] 罗三星[2]
作者机构: [1]喀什师范学院体育系,新疆喀什844000 [2]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库尔勒841000
出版物刊名: 当代体育科技
页码: 125-12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5期
主题词: 葫芦人 二鬼 摔跤 体育文化
摘要:本文以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新疆维吾尔族葫芦人绊跤和河北满族二鬼摔跤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法,探寻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对相似民间体育项目所表现出的不同体育文化内涵,以其互相对比与借鉴,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民简体育项目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1. 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中民族民间舞蹈作为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之一,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特色和精神。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属于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2. 定义与发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是指在民族民间舞蹈体系中属于中高级水平的舞蹈形式。

它继承了中国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又融入了现代舞台艺术的美学理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得到了繁荣发展。

3. 特点与内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具有以下特点:- 着重传播与保护民族舞蹈文化。

中国拥有众多民族,每个民族都有丰富多样的舞蹈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通过挖掘、整理和创作,传承和保护了这些宝贵的舞蹈遗产。

- 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元素。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舞蹈的技巧、形式和表现手法,使舞蹈更富有时代感,更贴近观众需求。

- 高度表达了民族文化与精神。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通过独特的编排、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传递了民族团结和进取精神的内涵。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广大地域的各个民族舞蹈。

例如,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少数民族舞蹈等,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动作和装束,展现了各民族自然风光、历史传统和民俗风情。

4. 教育与传承为了保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的传承与发展,相关教育与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首先,各级文化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提供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其次,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可以开展民族民间舞蹈二级的普及教育活动,包括舞蹈比赛、交流演出等。

此外,还应加强对老一辈优秀舞蹈艺术家的传承,通过授予荣誉称号、举办巡回演出等方式,激励他们继续为舞蹈事业贡献力量。

5. 影响与展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在展示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舞蹈团体在海外的巡回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吸引了众多国际观众的关注。

论民族民间艺术的艺术特征与当代价值——以民俗表演“二鬼摔跤”为例

论民族民间艺术的艺术特征与当代价值——以民俗表演“二鬼摔跤”为例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National Folk Art--Folk Performing "Two Ghosts Wrestling" as an
Example
作者: 肖海英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4-2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民族民间艺术;民俗表演;“二鬼摔跤”;民族文化;艺术特征;当代价值
摘要:民族民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蕴涵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具有原发性、传递性和地域性等艺术特征。

以"二鬼摔跤"为代表的民族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秉承民族艺术本源的同时,亦不断汲取着时代文化的元素,为构建和谐社会文化秩序发挥着特有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则是这个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地域和民俗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丽。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是在初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技巧和表演水平的阶段。

学习者需要通过系统的训练和实践,掌握更多复杂的舞蹈动作和技巧,并能够更加自如地表达情感和展示个人风采。

在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舞蹈风格。

比如,西南地区的彝族舞蹈以其独特的手臂动作和身体协调性而闻名;东北地区的锡伯族舞蹈则以其快速而有力的步伐和跳跃为特点;而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族舞蹈则以其优美、柔软而富有力量感的动作而受到广泛赞赏。

除了地域特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还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和民俗文化。

比如,京剧舞蹈以其独特的身段、手势和面部表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而龙狮舞则是中国传统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征着吉祥和团结。

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不仅需要掌握技巧和动作,更需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者需要通过深入了解舞蹈背后的历史、地域和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准确表达出舞蹈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不仅是一门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身心锻炼和自我表达的方式。

通过学习舞蹈,人们可以锻炼身体素质、提高协调能力,并且在表演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

总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二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承载着丰富多样的历史、地域和民俗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丽。

通过学习和表演舞蹈,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锻炼身心、展示个人风采。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魅力和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原生态民间满族舞蹈“二贵摔跤”
2011年2月15日,河北隆化县白虎沟乡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当地群众期待的元宵灯会在舞龙、踩高跷、跑旱船等原生态本土节目表演中热热闹闹的开场了,其中传统的民间满族舞蹈“二贵摔跤”的精彩表演使元宵灯会达到了高潮。

隆化县白虎沟乡是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赛艇男子8人单桨项目冠军郭晓兵的家乡,元宵灯会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群众一道新年的文化盛会。

活动的主办人袁成起笑着说: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灯会一年比一年办得好,我们乡又有了亚运冠军,是我们的骄傲,今年的元宵佳节别具意义。

在现场,记者看到“二贵摔跤”表演者将木制摔跤道具牢牢地绑在背上,双腿全蹲,双手倒穿一双薄底布靴,在道具围子的隐藏下,用两只胳膊扮演对方的两条腿,形成两个夸张的矮人摔跤姿态,在武场乐队的伴奏下,手足并用,做出抡、转、滚、举、扫、磕、绊、支架子、下绊子等摔跤动作,一个人活灵活现地表演两个满族武士摔跤的场面,表演强撼有力,动作诙谐幽默。

现场喝彩声不断,小朋友们看得起兴也跟着翻起跟头,引来笑声一片。

据隆化县文化局副局长刘德山介绍,此次元宵灯会为期4天,每天早晚各演出一次。

除了带有原生态本土文化气息的特色节目,与以往不同的是增添了大型烟花篝火晚会、有趣的灯谜活动及较高档次的书法展。

“二贵摔跤”是流传于河北省隆化县城乡的一种传统满族民间道具舞蹈,形成于清朝道光末年(公元1820年前后),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

2007年6月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多次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它的表演集独特的道具、体育、艺术于一身,具有特殊的历史、学术、实用、研究、观赏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