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微小世界》教案(范例)
(教科)六科学下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
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日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列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日标。
为教师了解全学期的教学任务提供完整的框架和概貌。
主要材料清单列出本学期探究活动涉及的主要实验和需要的器材料,供教师作计划和提前准备时使用。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用文字形式介绍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活动和活动间的结构,说明本单元的教学在整个教科书框架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列出本单元要实现的教学日标,为教师把握单元教学提供方向。
背景和目标这是分课时,说明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识背景,方便教师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
所列的教学目标是直接针对该节课的。
教科书说明用图文对照的形式详细说明正文、照片、图片、图表、对话框所包含的意义,对教科书正文中提出的问题给出必要的答案或说明。
—教学建议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
—评价建议立足单元教学指出评价的主要方向、可使用的依据以及可采用的评价方法。
二、课时安排建议修订后的教科书每册均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
3, 4年级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5, 6年级为8个教学活动。
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这是根据日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小学科学课中、高年级均为每周2课时的现状安排的。
在设计时,我们也考虑到个别省份科学课的开设已经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保持了弹性。
针对这样的地区,我们建议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解决:(一)对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
例如“比较水的多少”“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二)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开展单元性的评价活动;(三)实现教科书中已设计的拓展性活动,或资料库中的拓展性活动。
教科版科学六下1.8《微小的世界》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1.8 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设计【教材简析】1.单元内容分析《微小世界和我们》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中第八课的内容,也是单元的最后的一节课,是一节总结性的课。
在前期的学习中,学生们认识到由于观察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类的观察范围在不断拓展,看到了越来越小的生物和物质结构,在各个领域的微观层面取得了许多发明和成果。
为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课内容分析教材在本节课中主要安排2个活动:(1)通过让学生回顾总结整个单元,了解到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人们的观察视野又是怎样拓展的?并用流程图的方式展现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
(2)通过搜集资料,将获得的关于人类在微观世界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一个报告或制作一份小报,进行相互交流,激励同学们区收集微观世界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立志在今后学习中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树立目标。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7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微小世界与我们密不可分,同时,随着智能手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对于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已经变得没有障碍,尤其是六年级的学生对流程图、思维导图的应用已经得心应手,有利于本节课的学习。
在课前,师生要共收集有关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取得成果方面的资料,注意不要仅限于人类探索和利用微生物方面的成果,其他如冶金、地质、微电子、侦缉、物质微小结构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要注意收集。
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的一些成果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所以学生在判别上有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观察工具的改进,能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能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理解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2.科学探究目标(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 微小世界 微小世界和我们》优质课教学设计_7
8、微小世界和我们【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整理汇总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图片。
同学们,图片上的小动物大家认识吗?是什么呀,你能看清它们的身体结构吗,我们怎样才能更清楚的观察到它们的身体结构呢?学生回答:用放大镜。
教师出示放大镜下的蚂蚁图片,并让学生观察。
现在是不是比刚才观察的清楚了?你现在能看清蚂蚁的细部特征码,如它的腿部、脸部等,怎样可以更清楚的观察到他的细部特征呢?学生回答:用显微镜。
教师出示显微镜下的蚂蚁图片,并让学生观察。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蚂蚁吗,其实,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不但看清了以前无法看清的小动物的细部特征,还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微小生物和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单位——细胞。
教师出示微生物和细胞图片,学生观察。
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拓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了微小世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教师板书课题。
二、回顾与总结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
我们想一想,在放大镜发明以前,人们是靠什么来探索认识物质世界的,人类感知物质世界获得信息量最多的感觉器官是什么?那时,人们能观察到的最小的动物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结合刚才看到的图片想一想,放大镜和显微镜发明后,人们看到了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单元教案(共8课时)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时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列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认识、显微镜的使用以及微观世界的探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微观世界的初步认识,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在微生物的认识和显微镜的使用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探索微观世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微观世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微观世界。
2.教学难点: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对微观世界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显微镜、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观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微生物:引导学生观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组讨论,总结微生物的特点。
3.学习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进行显微镜操作练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4.观察微观世界: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分组讨论,交流观察心得。
5.总结提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分享学习收获,对微观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微生物的特征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观察微观世界的步骤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微小世界微小世界和我们》课教学设计34
细小世界和我们一、教材简析:本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总结。
本课经过学生查阅资料和报告沟通,使他们认识人类在研究细小世界方面获得的丰富成就,并对察看工具的改进和察看范围的拓展之间的关系有必定的认识,对科学工作者和技术的关系有必定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局部。
第一局部为“回想与总结〞;第二局部为“研究细小世界的成就〞。
二、教课背景:本课是整个单元学习的总结。
因为察看工具的不停改进,人类的察看范围在不停拓展,看到了愈来愈小的生物和物质构造,在各个领域的微观层面获得了很多创建和成就。
这些创建和成就有必需让学生知道,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已宽泛地享受这些成就带来的利处三、教课方案:教课目的〔一〕科学观点:因为察看工具的改进,令人类察看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没法发现的自然界的很多奥密。
人类研究细小世界的成就,促使了科学技术的展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良。
科学词汇:细小世界〔二〕过程与方法:1. 总结人类在察看工具开发及研究范围扩大方面的成就,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依据学习主题查阅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沟通。
科学方法:使用流程图〔三〕感情,态度,价值观:热爱科学技术,敬重人类在研究细小世界过程中不停追求平和于追求的精神。
知道我们四周还有很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核心价值观:知道我们四周还有很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奥密。
教课重难点要点:知道人类研究细小世界已获得的一些成果。
难点:采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现沟通教课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示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报告沟通。
课前部署学生进行有关专题的资料采集。
课前部署学生采集有关人类在研究微小世界获得成就方面的资料,为了采集的资料比较全面,教师课前组织学生选择主题,把学生疏成医药、食品、农业、克隆、微电子技术等几个专题小组,从不一样的方面去采集资料。
教课流程导入报告展现总结一、导入语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细小世界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程中,我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和微。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微小世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微小世界》教学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的物体都有多大?有没有比我们看到的更小的东西存在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一下微小世界吧!过程复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如何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微小的物质,了解了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特点及其使用方法。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微小世界的奥秘。
研究内容1.规范正确的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物质,说出或画出科学知识与探究。
2.能够制作简易的放大镜和显微镜,并能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能够举例说明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正确说出为人类探索微小世界作出贡献的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
教学策略设计媒体资源:电脑,PPT,思维导图方式方法:通过PPT和思维导图展示微小世界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探究微小世界的奥秘。
教学结构流程:一、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二、知识点讲解通过PPT和思维导图展示微小世界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探究微小世界的奥秘。
三、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不同的微小物质。
四、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课后题布置课后题,巩固所学知识。
研究评价设计课前检测:通过提问检测学生对微小世界的了解程度。
课堂练测:通过随堂练和提问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后评测:通过课后练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同学们,我们已经研究了《微小世界》单元,通过各种观察工具来观察研究各种物体。
回忆一下,在观察客观微小世界的过程中,人类所用的工具经历了哪些阶段?最开始是用人眼观察,但是人眼的局限性很大,最小只能观察到1/10毫米的物体。
为了更好地认识微小世界,人们想到了利用工具,于是放大镜就出现了。
接下来,我们来复一下放大镜的知识。
在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和晶体时,我们会发现一些细节和新发现。
请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将放大镜下的昆虫及晶体的知识进行梳理再现。
随着观察的深入,人们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有限,能看到的微小物体也是有限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微小世界,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微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观察微小生物时,学生可能存在观察不细致、不能全面描述生物特征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2.能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并能够细致描述。
3.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2.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并能够细致描述。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微小生物,培养观察能力。
2.实验法:进行显微镜观察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确保每组学生都有显微镜可以使用。
2.微小生物样本:如细菌、酵母菌等。
3.实验材料:如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等。
4.教学PPT:包含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显微镜使用方法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小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让学生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样本,要求学生详细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特征。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微生物的特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微生物,如酵母菌在面包制作中的应用,并撰写观察报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微小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材内容包括显微镜的使用、细胞的结构、微生物的世界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显微镜的原理,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他们善于观察,喜欢动手操作,乐于探究。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微小世界的理解不够直观,对显微镜的使用不够熟练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显微镜的原理,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微小世界的奥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科学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2.细胞的结构3.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微小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显微镜及显微镜片2.实验材料:如洋葱表皮、酵母菌等3.课件和教学素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小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显微镜的原理和结构,示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显微镜的使用练习。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操作,观察不同的显微镜片。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到的微小世界。
六年级科学下册《微小世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微小世界》教案六年级科学下册《微小世界》教案5、用xx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2、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用xx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难点】正确使用xx【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洋葱观察标本、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师演示)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2、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三、用xx观察洋葱表皮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具体内容见13页)3、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书上.4、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四、课外作业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板书设计: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6、用xx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过程与方法:1、观察几种植物、动物及人体的细胞.2、画图记录xx下的生物细胞.3、阅读资料了解细胞对生物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的重要性.2、发展观察研究生物细胞的兴趣.3、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教学难点】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教学准备】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生物细胞的观察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在黑板上张贴洋葱表皮细胞的手绘图片.尽量细致.用于给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记录)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2、提供给四人小组两张相同的装片.装片上要有生物及部位的名称.组与组之间尽量不同.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装片一张白纸.观察时可先将观察到的图画到科学记录本上.然后再用粗记号笔.画到A4纸上.3、各组将所画的细胞xx在黑板xx.4、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5、交流我们的发现1)观察完毕后.各组将观察工具及材料放到规定地点.准备交流观察发现.2)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3)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4)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阅读16页资料.二、细胞的作用1、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三、小结: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板书设计: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xx不同细胞的绘图)7、用xx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过程与方法: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教学重点】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教学难点】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教学准备】xx、水中的微生物标本、教学课件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1、故事导入: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他惊叹地记录道:“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2、制作装片1)准备好一块载玻片2)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3)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4)轻轻盖上盖玻片5)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3、搜索观察xx下的微生物1)将装片放到载物台上将要观察的中心部分对准通光孔中央2)调整好镜筒的高度.使视野里出现较清楚的物体影像3)移动装片.搜索装片上的生物4)找到生物后继续调整镜头高度使镜头下的生物图像更清晰5)初步辨别是否是生物(动物会动.生物一般都有较规则、完整的个体)a)画下观察到的微生物两个学生一组.将观察到的微生物画在科学记录本或18页上.b)辨别认识微生物对照18页.22-24页的资料.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4、微生物和我们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c)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d)它们是如何生存的?e)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板书设计:水中的微生物8、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过程与方法: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本单元回顾与小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师一边解说.一边板书):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扫描遂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nm是纳米.um是微米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二、各组汇报展示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2、资料内容可以是人类对微生物、细胞、晶体、电子等微小物质的最新发现、研究成果及对它们的利用.3、将收集到的资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题进行整理归类.然后以书面或电子作品的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是文字、图片或图文结合.也可以是录音、录相等音像内容.录音、录像及电子作品需当堂展示.书面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展示.时间紧张的话可在教室里张贴.4、在展示汇报的过程中.汇报的小组可与下面的同学进行互动.可以提问或回答在座同学问题的方式进行.三、总结1、通过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感想.感叹微小世界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不懈努力与聪明智慧)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目前人类所看到的还只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对此我们人类探索的脚步是不会停歇的……板书设计:微小世界和我们肉眼能看清蚂蚁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xx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范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教案www.5ykj.com 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微小世界》教案教科版【DOC范文整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单元《微小世界》教案教科版放大镜什么是放大镜?答: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水珠、冰块、玻璃珠、装满水的瓶子、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装水,都是凸透镜,可将物体放大。
放大镜有什么作用?答:放大镜能将细小物体放大,还有聚光、聚热、成像等作用。
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圆柱形的透明物体可以将其他物体放大。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和有关。
在放大镜直径相同的情况下,越厚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
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两个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
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毫米的微小物体。
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可以组合起来,可以将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是因为第二个放大镜将个放大镜放大的图象进一步放大了,其放大镜倍数是两个放大镜倍数的乘积。
放大镜是,凸透镜具有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和。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0.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琢磨而成。
1.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三种颜色组成。
3.有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A;公安人员观察案发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或者观察现场照片;B:精密仪器修理工用来修理仪器。
c:农业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种子和土壤结构D;在照相机、显微镜、投影仪、老花镜上都用到放大镜。
你可有哪些方法来测定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范围内的格数;再将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范围内的格数;A除以B就是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再将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除以A就是放大的倍数。
【配套K12】六年级科学下册《微小世界》教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微小世界》教案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过程与方法: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洋葱观察标本、显微镜、放大镜、教学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师: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
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书上。
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四、课外作业查找资料:细胞的作用板书设计: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微小世界微小世界和我们》课教学设计4
(教科版六下科学教课设计)细小世界和我们第一单元细小世界1、放大镜【教课目的】科学观点1、放大镜是凸面镜,凸面镜拥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察看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宽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色是透明和中间较厚〔突出〕。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察看物体。
2、比较用肉眼察看和用放大镜察看的不一样。
感情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察看的意义。
2、加强用放大镜察看身旁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教课要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察看物体的细微局部【教课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课准备】分组实验器械: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假如只好供给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一般玻璃片、平面片、水。
教演示:不一样放大倍数的放大、片或〔如放大片的构等〕。
【教课程】一、什么要用放大察1、入:出示放大:“看,是什么?〞〔生:放大〕放大大家很熟习,可否替放大来介一下自己——?我是放大?。
能够从放大的结构、作用、用途三个方面睁开。
2、小沟通放大的结构、作用、用途。
3、展现沟通放大的结构——架、片〔假如学生能出凸透也能够〕放大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把物体放大〞,提示学生物体并未大〕放大的用途——我用放大察校园里的生物、中在老指下察花、昆虫等。
它是力不好者的助器,合用于子品、路板、集者欣定票、珠宝约定珠宝、公安人用它察指毛等、技人用它察花蕊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品的工匠工作使用⋯⋯4、学生尽量充足地例使用域,沟通后填写第2的网状。
二、放大下的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依据学生的演示师解说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认真察看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教科)六科学下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使用说明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
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日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列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日标。
为教师了解全学期的教学任务提供完整的框架和概貌。
主要材料清单列出本学期探究活动涉及的主要实验和需要的器材料,供教师作计划和提前准备时使用。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用文字形式介绍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活动和活动间的结构,说明本单元的教学在整个教科书框架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列出本单元要实现的教学日标,为教师把握单元教学提供方向。
背景和目标这是分课时,说明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识背景,方便教师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
所列的教学目标是直接针对该节课的。
教科书说明用图文对照的形式详细说明正文、照片、图片、图表、对话框所包含的意义,对教科书正文中提出的问题给出必要的答案或说明。
—教学建议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
—评价建议立足单元教学指出评价的主要方向、可使用的依据以及可采用的评价方法。
二、课时安排建议修订后的教科书每册均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
3, 4年级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5, 6年级为8个教学活动。
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这是根据日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小学科学课中、高年级均为每周2课时的现状安排的。
在设计时,我们也考虑到个别省份科学课的开设已经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保持了弹性。
针对这样的地区,我们建议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解决:(一)对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
例如“比较水的多少”“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二)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开展单元性的评价活动;(三)实现教科书中已设计的拓展性活动,或资料库中的拓展性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小世界》教案
针对年级:六年级。
课程时长:2课时。
第一课放大镜
【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来自教师用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凸度放大镜每组一套,玻璃杯每组一个,打印的互动材料,笔记本电脑,教学相关图片资料。
(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尽可能使用笔记本电脑和相关图片、影像资料提升教学效果)
学生准备:笔。
(学生周末来基本是不带笔的,如果需要他们填写表格,就要求他们带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计划用时:5分钟)(自己设计,教材中不是每一课都设计了类似的内容,但是教学中很必要,可以用复习上节课内容的方式顺势导入本节课内容)
展示放大镜,问学生是否认识放大镜,让学生简单说明放大镜的作用。
注意事项:只拿出展示的放大镜,不要让孩子们看到其余分组操作时使用的放大镜。
(将能想到的每个环节中的注意事项写在相关环节中,供大家参考)
二、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计划用时:10分钟)(每部分写明计划用时,供大家参考)
1.发放打印的互动资料,填写网状图。
(互动资料选自教材,做成了电子版)
注意事项:学生按照座位就近分组,每一组配助教一名,指导学生完成网状图的填写,助教的职责是引导,而不是代劳。
2.教师讲述:放大镜使用广泛,说明使用工具观察比只用肉眼观察更优越。
三、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计划用时:15分钟)
1.每组发放一个放大镜。
2.教师讲述: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参见背景资料一)。
(一些复杂的资料,整理成背景资料附在教案后面)
3.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脑显示屏。
注意事项:放大镜在这一步骤发放给学生们,不能过早发放,甚至不能让学生们过早看
到。
4.教师提问: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结果到底有什么不同。
5.教师讲述: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如课本或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屏幕,不用放大镜是看不出它们是由许多小点组成的。
(参见背景资料二、三)
四、放大镜的特点。
(计划用时:15分钟)
1.每组发放几个凸度不同的放大镜。
2.教师提问: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3.用不同的放大镜对物体进行观察。
4.教师讲述: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不同,凸起得更高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更大。
5.教师演示:把一个玻璃杯装满水,从侧面透过玻璃杯看物体,看放大效果。
6.教师提问:为什么玻璃杯装满水也有放大镜的效果。
7.观看本课图片。
(见图片资料“第一课放大镜”)
五、回顾总结。
(计划用时:5分钟)
【背景资料】(手工从教师用书录入)
一、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方法一: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方法二: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
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二、为什么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
因为印刷物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
彩色画稿或彩色照片,其画面上的颜色数有成千上万种。
若要把这成千上万种颜色一色色地印刷,几乎是不可能的。
印刷时先将原稿进行色分解,分成青、品红、黄、黑四色色版,再进行加网。
原稿图像一经加网以后,就把图像分割成无数个规则排列的网点,构成网点负片,最后拷贝、晒成各色印版。
印刷时再进行色的合成,由于我们眼睛的分辨能力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分辨不出来。
三、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屏幕,为什么看到的一个个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这是因为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摄入人或景物的影像后,利用折光镜将光线分成3路,由3个摄像管分别感受光线中红、绿、蓝三种原色光,然后将感受的光线转变为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被彩色电视机收到后便控制彩色显像管里的三个电子束(电子枪)。
显像管管底的内壁涂有一层光敏材料——荧光粉,构成荧光屏。
荧光屏在向外的一面含有40万组荧光点,每组由三个荧光点组成,它们受到电子束激发后就产生了对英的红、绿、蓝色光,而用放大镜就能看见它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用放大镜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昆虫的图片,笔记本电脑,放大镜每组一个,昆虫(提前捉一些昆虫,比如:蚱蜢、蝉、螳螂、天牛、蚂蚁、蜻蜓等比较容易携带的昆虫,注意,螳螂不要和其它昆虫放在一块,会吃掉其他昆虫的。
昆虫可以装在瓶子里带过去,瓶口用纱布封住,保证瓶内通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计划用时:5分钟)
教师提问:谁知道什么叫昆虫?或者举出几个昆虫的例子来?
二、昆虫的身体构造。
(计划用时:20分钟)
1.教师讲述:昆虫的定义和主要特征。
(见背景资料一)
2.观看昆虫的图片,印证教师讲述的昆虫的特征,一边看,一边问学生这些虫子是不是满足昆虫的定义。
注意事项:蜘蛛不是昆虫,因为蜘蛛有八条腿。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观察身体的构造,特别观察眼睛和触须。
注意事项:昆虫这个时候才能拿出来给学生看,在这个步骤之前,不要给学生们看,免得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
4.教师讲述:昆虫的复眼,昆虫的触角。
(见背景资料二、三)
5.教师讲述: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特征。
因此,放大镜是我们观察并深入了解周围的事物重要工具。
【背景资料】
一、昆虫(摘自网上)
节肢动物的一纲,身体分头、胸、腹三部。
头部有触角、眼、口器等。
胸部有足三对,翅膀两对或一对,也有没翅膀的。
腹部有节,两侧有气孔,是呼吸器官。
多数昆虫都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发育阶段。
如蜜蜂、蚊、蝇、跳蚤、蝗虫、蚜虫等。
二、昆虫的复眼(手工从教师用书录入)
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的两侧。
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
不同的昆虫其复眼中的小眼的数目不同,例如,有一种蚂蚁的工蚁只有1个小眼;蝴蝶有1.2万-1.7万个小眼;蜻蜓则有1万-28万个小眼;
家蝇有4千个小眼。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他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米-2米,苍蝇只能看到40毫米-70毫米。
但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0.01秒就能做出反应。
三、昆虫的触角(手工从教师用书录入)
昆虫的头部有一对触角,昆虫的触角像“天线”,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
不同种类的昆虫,“天线”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蟋蟀、蝗虫的触角呈丝状;蚂蚁的触角是膝状;蝴蝶的触角是棒状;雄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
昆虫的触角就像电视机上的天线,可以左右上下不停地摆动,以接受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
家蚕雄蛾的一根触角上约有1.6万个毛状感觉器,他们接受气味的能力非同小可。
触角的形状和生长的位置时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
四、图片来源
北京昆虫网: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用放大镜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物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晶体的图片,放大镜每组一个,笔记本电脑,食盐、味精、糖少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计划用时:5分钟)
教师提问:谁知道雪花是什么样子的?
二、观察美丽的晶体。
(计划用时:15分钟)
1.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食盐、白砂糖、味精,看看放大镜下面的这些东西和我们平时肉眼看到的是否一样。
2.教师讲述: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是各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晶莹剔透的,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的微粒,比如:食盐、白砂糖的晶体都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
白糖、食盐、味精的颗粒都由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组成,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3.观看其他晶体的图片。
4.教师讲述:正因为各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形状,所以,晶体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地质学工作者,常常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岩石中的晶体,判断它的矿物成为,以鉴别岩石。
三、课程回顾。
(计划用时:5分钟)
注意事项:与上一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起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