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系列一)
课题名飞向太空大的航程及新闻练习称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熟悉新闻类文段的考查方式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概括、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眼看世界重点目标目标1 难点目标目标2导入示标我要看到全世界!新闻的六要素新闻六要素:5WH人物: Who时间:When地点:Where事件:What原因:Why结果:How某人某时在某地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新闻的一般结构导学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主要的事实或依托新闻的议论组成。
主体:展开对新闻的叙述,使导语中的事实更加清楚、详细。
背景: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
结语: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导做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010年3月5日,“犀利哥”经过梳洗后,换上了新装,被亲人领出了医院准备回家。
在网上看过“犀利哥”的视频后,4日晚上,江西上饶的程国圣就带着60岁的母亲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宁波。
程国圣说,哥哥头上有个疤,如果“犀利哥”真的是哥哥,就一定要带他回家!并且表示只要自己有的吃,哥哥也有的吃!5日上午,“犀利哥”的母亲与弟弟在宁波精神病院与“犀利哥”相认,“犀利哥”的母亲泣不成声。
“你想回家吗?”弟弟程国圣问。
“想。
”“犀利哥”程国荣回答。
这是兄弟俩在分开11年后首次见面说的第一句话。
“犀利哥”终于回到了家人的身边。
2010年3月5日,“犀利哥”经过梳洗后,换上了新装,被亲人领出了医院准备回家。
在网上看过“犀利哥”的视频后,4日晚上,江西上饶的程国圣就带着60岁的母亲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宁波。
程国圣说,哥哥头上有个疤,如果“犀利哥”真的是哥哥,就一定要带他回家!并且表示只要自己有的吃,哥哥也有的吃!5日上午,“犀利哥”的母亲与弟弟。
高中语文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必修1
高中语文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必修1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第六届范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贾永贾永,新华社高级记者。
其作品以歌颂军人职业的神圣之情纵论全球风云,以“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迈之情深深打动读者,以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信息含量以及机智、细致、精巧的手法吸引读者。
他有一个著名口号叫“原始采访”,就是到新闻的源头去追寻新闻,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或者第二时间第一现场追寻新闻,是第六届范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
曹智、白瑞雪也是新华社记者。
二、背景资料“飞天梦想”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1964年,一朵从西北大漠深处腾空而起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年后,第一颗氢弹实验成功,紧接着三年之后,一曲响彻环宇的“东方红”向世界庄严宣告: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当“两弹一星”的成功让所有人为之欢欣鼓舞的时候,的飞天梦也正在孕育之中。
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这个梦整整被尘封了20多年。
从试验飞船到无人飞船,从“模拟人”到航天员上天,国外载人飞行多达数10次无人试验,浓缩在“神舟”的短短4次飞行中。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表明我国载人飞天梦想成为现实。
新华社记者写下这篇文章,记录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神舟”五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带着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成功冲出了大气层。
高中语文 4.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学案
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知识梳理】一基础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
翌年(yì)横亘(gèn)橘红(jú)九霄(xiāo)酝酿(yùn niàng)嫦娥(cháng′é)揽星摘月(lǎn)(2)解释词语。
关注:关心重视。
苛刻:(条件、要求等)过高;过于严格;刻薄。
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横亘:(山脉、桥梁等)横跨;横卧。
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凡响,平凡的音乐。
二课文分析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导语: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意义重大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成功发射(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4)1992年中共中央做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6)“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结尾:(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小结: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把中国航天辉煌事业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震撼了我们的心灵。
三合作探究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新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整体把握1.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点读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飞船的征程,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
时间、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地叙述出来,使人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
总之,主体部分运用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二、细部探微2.这篇通讯是怎样有条不紊地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初步成就的?点拨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我们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3.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
我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点拨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
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
可是在科学上是没有坦途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计划搁浅了,我们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2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1. 阅读文本,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作品的审美能力2. 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感悟作者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导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知识链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2003年10月15日——16日航天员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2005年10月12日——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驾乘“神舟”六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驾乘“神舟”七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胜利完成空间出舱活动,让茫茫太空见证了五星红旗的鲜艳。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与“天宫”一号在太空对接成功。
2012年6月16日——29日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
2013年6月11日——26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驾乘“神舟”十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成我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任务。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
2016年10月17日——11月18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驾乘“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33天太空飞行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飞向太空的航程》【目标择定】1、根据新闻的内容结构特点来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内容目标择定理由:新闻内容解读)2、赏析背景成为一景的写作特色。
(写作技巧目标择定理由:赏析本文独特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爱科学,关注中国的学科发展事业,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意识。
(情感目标择定理由:根据本文的内容择定此情感目标。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中国人飞向太空是一项什么样的航程?1、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和文本内容,你怎样来看待飞向太空的前世今生?2、飞向太空是一项伟大的历史航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一起来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瞬间的?3、5、今天的飞天梦能完美实现和昨天的各种努力探索难以分开,请问:作者是怎样把背景材料转化成了本文的一大亮景的呢?【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神舟七号发射录像》RM视频。
2、阅读《火箭升空原理介绍》(百度文库)。
第二部分必修①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加粗字音形有误的一项是()A.横亘(gèn)集腋成裘朝阳晖(huī)映B.透露(lù)焚膏继晷扭转乾坤(kūn)C.饿殍(piào)箭步如飞飞船着(zhuó)陆D.酝(yùn)酿趋之若鹜瞠(chēng)目结舌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个厂管理不善,长期亏损,终于倒闭,树倒猢狲散,厂里的几百个工人也就各奔东西,自谋生路了。
B.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单位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与先进单位相比,那就黯然失色了。
C.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这让他叫苦不迭。
D.有的同志孤陋寡闻,见微知著,他们的见解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3、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 教案教学设计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二、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2、学会写新闻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学生通过互联网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五、教学过程1、导入远古时期有嫦娥奔月的神话,敦煌有飞天壁画,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做着飞天梦,也只到了今天,梦想才变为现实.到底如何让梦想变为现实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2、让学生展示图片、资料,谈论“飞天”3、整体把握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导语: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
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12、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2、结合课文内容,试编写“中国航天大事记”。
过程与方法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神舟”五号,进行话题的搜集和整理。
2、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神舟”五号升天的相关事宜,关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标题的特色,学会拟新闻标题。
【教学时间】安排一个课时【问题思路】一、自主学习信息筛选屈原曾经仰望浩渺宇宙发出天问,敦煌的飞天壁画诉说了中华儿女几千年的一个梦想,飞天是那么坚定的一个幻想,走进无数智者的梦境。
中国的航天事业又是一条怎样的漫漫长路呢?请大家迅速阅读课文,给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编一份大事记。
二、合作探究1、我们通过录像片段再来重温一下这一个个难忘的历史瞬间。
(多媒体播放“神舟”五号发射的瞬间以及杨利伟返回地球的瞬间)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整,“神舟”五号正式升空;9:33分,飞船和地面的第一次通话实现;17:04分,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俯视我们美丽的地球;18:00杨利伟在飞船内展示联合国和中国国旗;次日,中国第一位太空人从太空归来。
已经载入史册的经典时刻,让我们重温了那一刻作为华夏儿女的自豪和喜悦。
人们看到了那历史瞬间的辉煌,但周建亮教授告诉我们:“为了那一天,我们付出了很多。
”联系课文和你从课外获得的知识,说说哪些人“付出了很多”?付出了什么?2、作为一篇新闻报道,忠实地传递现场信息是它不容推卸的责任。
本篇报道在报道载人飞船升天的这一事件中,还合理地将与之相关的信息展示出来,让我们在看飞船升天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我们来讨论一下,它是怎样实现的?(针对如何拟好新闻的标题)四、作业设计完成练习册相关任务。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1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学习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预习说明】1、复习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划分本文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知识链接】走近人物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12-《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课时1)课前预习·预习案【学习目标】1.熟悉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2.学会写新闻。
【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新闻特写指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作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它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2.相关链接航天英雄“感动中国”颁奖词:①杨利伟【颁奖词】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眼睛。
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
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
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
而这也、正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
②费俊龙和聂海胜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两位航天员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他们创造了多项纪录: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在太空脱压力服;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过生日;第一次做太空试验;第一次在太空翻筋斗,这一个筋斗便翻了351 公里。
【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③太空中的第一步: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2008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务,9月27日16时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主备课人上课人时间年级高一班级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
2、了解新闻结构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1、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2、学习课文的写法,做到叙议结合,理解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学习科学家不断探索。
知难而进、勇于进取的精神。
课文分析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以此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可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来品析文本,学习新闻的写作方法,不需精讲细读。
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到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总共一课时)集体备课个人备课课前准备学生通过互联网和报纸查找有关“飞天”的资料,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取舍。
一、导入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报道就回顾了这一段历史。
二、文本详析按照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可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导语。
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5日,地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事件是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本文的导语用了两种写作方式:描述式和评论式。
人教版必修1 语文: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学案1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学习过程】一、整体把握1.试分析全文的写作思路。
点读: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
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从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
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飞船的征程,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
时间、事件交代得清清楚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地叙述出来,使人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
总之,主体部分运用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二、细部探微2.这篇通讯是怎样有条不紊地介绍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初步成就的?点拨先写毛泽东主席的号召,激励无数的航天人去实现千年梦想;接着写我们的计划,上天毕竟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是谁一句话就能吹上去的,需要有周密的计划,这计划的第一步是研制火箭,我们成功了,而从毛主席发出号召开始到火箭成功发射才用了1年零9个月;又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又上了天,“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由号召,到计划,到成功,一步一步写来,紧张的任务,紧凑的文章,娓娓道来,条理清晰。
3.人造卫星上天了,下一步就是载人飞天,圆千年梦想。
我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点拨一是航天材料、食品等的准备;一是航天员的准备,已经挑选了19位优秀的飞行员,他们是航天员的预备军。
看来实现中国人的航天梦已为时不远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飞向太空的航程》【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字词、成语及句式、句子意思理解(至少两句),形式为习题或者让学生自己归纳其中的字词、成语及句式,教师就布置句子意思理解为作业)二、阅读引导(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注重整体的感知和文本重点内容的初步理解,形式注重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达技巧;形式为任务驱动(即以问题为任务,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对文本阅读的引导))问题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明确: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以认为实指“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
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问题2阅读课文,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并概括一下导语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了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价值所在。
三、阅读批注和质疑(拔高部分。
将学生自己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以批注或者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并能产生内容和形式方面的问题)质疑1请概括第二部分具有重大意义的六件大事。
明确:(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批示。
(2)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飞向太空的航程》热情讴歌了为飞天梦做出贡献的富于智慧与创造力的中国人。
贾永,新华社高级记者。
他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叫“原始采访”,就是到新闻的源头去追寻新闻,要求记者在第一时间或者第二时间到第一现场追寻新闻。
他是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
曹智、白瑞雪,皆为新华社记者。
继《飞向太空的航程》之后,三人又合作写了《托举神舟飞天的无形助推器》。
本文最初发表在2003年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飞向蓝天,一直是华夏儿女的梦想。
明朝时,万户用47支自制的火箭想把自己送入太空,但不幸被火箭炸死。
从那时起的几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为飞入太空而努力着。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无数的科技工作者为此夜以继日,呕心沥血。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托载着“神舟”五号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
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三位作者面对这一壮举,欣然写下了这篇新闻通讯。
一、文体常识通讯是一种新闻报道体裁。
对于新闻人物与事件的记叙较具体、详尽、生动。
写作中多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并举的方法,寓理于事,以情动人。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1)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新闻报道的一般结构,了解本文的层次与脉络。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学习新闻的写作方法。
3. 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中的贡献,引导学生关系国家大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为祖国发展做贡献的信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了解新闻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学会写作。
【教学方法】《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
课文针对中国航天事业这样一个重大题材的报道,既记录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的壮观场面,更着力揭示了几代航天人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凸显了国人的喜悦和自豪。
在教学中材料分析和引导的方法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能使直观而深刻地了解文章主旨和所包含的精神内涵。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查阅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等资料,了解作者这篇新闻报道的写作背景。
(学生查询、师生交流、教师引导。
)二、带着问题阅读文章:1.读完这篇新闻报道后你有什么感受?2. 这篇新闻报道在有什么写作特色?你能大概了解新闻报道写作的一些特点吗?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初步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梳理并掌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本则新闻报道的事件,回顾中国航天史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一般结构,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一、课文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今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今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待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2 飞向太空的航程 贾永 曹智 白瑞雪导学案(3)
详细答案
课前预习·预习案
【预习小测】
1.sǒng/qián/lù/bèn/yàn/yì/lǎn/xiè略
2.①扭/纽/钮/狃②辉/晖/挥/诨③霄/宵/潇/箫
3.①托举②震动③实施④苛刻
【自主梳理】
知识拓展·探究案
【要点探究】
1.(1)本文主体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层次分明,首尾呼应,这是本文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在记叙一件事的历程时,最好的叙述方法就是以时间为顺序,这样可以让读者形成一个明晰的思维轮廓,也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
③太空中的第一步: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
2008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务,9月27日16时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②费俊龙和聂海胜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两位航天员完成了5天5夜115小时的太空之旅,他们创造了多项纪录: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在太空脱压力服;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过生日;第一次做太空试验;第一次在太空翻筋斗,这一个筋斗便翻了351公里。
【颁奖词】谁,能让全世界五分之一的心灵,随着他们的节奏跳动五天五夜?谁,能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见证中国实力的飞跃?他们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升空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他们是中国航天的黄金一代。
酝酿(yùn niàng)乾坤(qián)借鉴(jiàn)
催化剂(jì)烈焰(yàn)配置(zhì)
知识拓展·探究案
【要点探究】
1.本文在结构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如何理解“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向太空的航程》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学习难点】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预习说明】
1、复习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划分本文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知识链接】
走近人物
钱学森讲“万户飞天”
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成化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万户。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
万户问道:“怕什么?”
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仆人们只好服从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周围浓烟滚滚,烈焰翻腾。
顷刻间,飞车已经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
突然,横空一声爆响。
只见蓝天上万户乘坐的飞车变成了一团火,万户从燃烧着的飞车上跌落下来,手中还紧紧握着两支着了火的巨大风筝,摔在万家山上。
钱学森讲到这里停了一下。
有一个青年人问道:“后来呢?”
“后来?”钱学森神情惋惜地说道,“万户长眠在鲜花盛开的万家山。
当然,他进行的飞天事业停止了。
明朝以后,特别是到了近代,我国的科技事业日趋落后,以至倍受列强的欺凌。
但是,万户开创的飞天事业,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美国一位叫詹姆斯•麦克唐纳的火箭专家,称中国的万户为青年火箭专家,是人类第一位进行载人火箭飞行尝试的先驱。
他研制的蛇形飞车,也是人类有史以来了不起的发明。
”
“实际上,早在明代我国便发明了二级火箭。
多级火箭为我国首创,是人类火箭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现代多级火箭的先河。
”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2003年,中国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想——首次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基础落实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辉映朝晖挥舞浑蛋诨号
B.翌年翠绿淬火憔悴精粹
C.漫步漫骂藤蔓烂漫帐幔
D.响彻清澈坼裂撤走掣肘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耸入云天静侯直刺九宵扭转乾坤
B.慢慢征途酝酿经济实力反复论证
C.连名上报苛克借鉴经验摘星览月
D.最高致意配置预订轨道辉煌时刻
3.下列词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①然而,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只能________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②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________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③在万户的飞天________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A.密封强大尝试 B.尘封雄厚尝试
C.尘封雄厚试验 D.密封强大试验
答案:
1.D(A.huī huī huī hún hùn B.yì cuì cuì cuì cuì
C.màn màn wàn màn màn D均为chè)
2.C(A候,霄;B漫;C联,刻,揽;D定。
)
3.B
二、文本探究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以前学过的新闻知识,划出本文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概括有关内容。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
导语(1—3段)∶2003年10月15日,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意义重大。
主体(4—26段)∶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结尾(27—30段)∶(回到现实)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2、本新闻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一语双关,意境丰富,引人关注
3、本新闻导语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倒叙入文,聚合焦点,明示意义
4、本新闻主体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以时为序,叙述历程
辅以抒议,表达情思
5、本新闻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明确:收束全文,照应开头,抒发豪情
三、延伸拓展
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不像新闻了?
明确: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
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