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应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应然、现实与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应然㊁现实与对策徐向明,鲁学军(泰州学院院办,江苏泰州225300)ʌ摘要ɔ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是主动服务地方的迫切需要,是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㊂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整体转型 受制于外 ,局部变革 受制于内 ;专业设置 闭门造车 ,谋求特色 力不从心 ;利益取向 各为其主 ,校企合作 冷热相对 ;转型目标 摇摆飘忽 ,体系构建 任重道远 ㊂新建本科院校突破应用型转型发展中的现实困境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针对导致困境的不同原因精准施策㊂基于泰州学院转型发展的实践反思,新建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中应当争取多方支持㊁推进组织变革,优化学科专业㊁改革培养模式,关注利益诉求㊁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平台建设㊁落实分类评价㊂ʌ关键词ɔ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现实困境;精准施策ʌ中图分类号ɔ G647ʌ文章编号ɔ1003-8418(2020)10-0055-05ʌ文献标识码ɔ A ʌD O Iɔ10.13236/j.c n k i.j s h e.2020.10.009ʌ作者简介ɔ徐向明(1969 ),男,江苏如东人,泰州学院院长㊁教授㊁博士生导师;鲁学军(1966 ),男,江苏扬州人,泰州学院副院长㊁副研究员㊁硕士㊂一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一种必然选择1.向应用型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㊂新建本科院校因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这些内在的特质㊁要求择机而生,它们数量众多,处于地级城市,隶属于地方政府管理㊂较之于老牌本科高校它们与地方有着更为紧密融合的先天性优势,较之于高职高专它们有着更好的学科专业基础,所以新建本科院校是新时代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较之于其他类型的高校更适宜走应用型发展之路,它们通过落实有特色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推进应用型科研㊁校企合作㊁服务社会等功能的发挥,不仅能有效集聚自身发展的资源,而且能真正扛起支撑新时代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㊂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同时也体现了对教育外部需求的响应,体现了对高等教育发展内部规律的尊重㊂由此,高等教育不仅要走大众化㊁普及化之路,而且要在知识生产㊁传播的同时,进一步强调知识应用和应用型科研, 没有应用,知识的价值将无法显现 [1]㊂2.向应用型转型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㊂在我国高等教育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不仅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明确了转型的使命,既有激励性,又有指导性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 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控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 重点扩大应用型㊁复合型㊁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2]㊂2013年,教育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指出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办应用技术大学(学院) ,当年就有35所地方本科院校积极响应,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㊂2014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所发布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推动新建本科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政策建议,教育部则发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 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55转型发展 ㊂2015年教育部㊁国家发改委㊁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不仅标志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的转型需要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而且从思路上指明了普通本科院校如何 坚持需求导向㊁服务地方 ,如何落实应用转型㊂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进一步强调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㊂3.向应用型转型是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㊂新建本科院校建校伊始,便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历史使命,并努力在原有基础上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以期更好地服务地方㊂通过向应用型发展的主动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可以更深刻而敏锐地认识地方经济业态的需求,在积极响应㊁就地取材㊁无缝对接的服务过程中寻求自我更好的发展机会,为地方发展提供更靠谱的人才支撑㊁技术支持㊂不仅如此,新建本科院校还可以据此有效链接起科研机构和产业界,更好地助力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推动地方科技进步,主动服务地方企业科技创新㊂同时,在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深化内涵建设㊁提高服务质量, 既要有办学宗旨和理念的理性回归,也要创新组织架构,使大学成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开放㊁合作的生态系统 [3]㊂4.向应用型转型是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㊂新建本科院校对地方的依赖与自身经由主动转型生成的服务能力有着机制上的协同性㊂从本质上说,这种协同还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㊂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本科办学的时间比较短㊁基础比较弱,较之于 双一流 研究型高校或其他老牌本科高校,学科平台㊁科研能力㊁生源质量㊁文化素养和资源匹配等方面都有所不足㊂通过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不仅避免了沿袭老牌本科高校的发展道路,而且避免了在同质同构的办学体制机制中被一些老牌本科高校 挤压 ㊂正如鸡蛋从内部打破是新的生命,如果盲目跟在老牌本科高校后面亦步亦趋,不主动向应用型转型,执迷于非理性高层次追求,脱离地方区域性,新建本科院校就会面临诸如就业率垫底[4]㊁办学成效普遍不高等境况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唯有变革㊁转型方能获得新生㊂二、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存在诸多现实困境1.整体转型 受制于外 ,局部变革 受制于内 ㊂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需要在外部力量支持下突破办学的路径依赖和本科办学的惯性思维,特别是要防止照搬照抄一些老牌本科高校的办学经验,与此同时,也要对抗来自外部的制约㊂尽管国家有政策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新建本科院校也想借此增强自己的发展力量,但是这种向应用型转型的整体变革会被来自外部的力量所制约,比如,学生家长不支持,企业不配合,地方政府没有实际行动㊂调研发现,较之于服务和支持,一些地方政府在新建本科院校上似乎更愿意显示其行政的力量或监管的权威,或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建立行业产业学院㊁校政企深度合作的诉求,不能真正积极地支持㊁帮助㊂由于地方政府下设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懂应用型本科教育,故而在实践中盲目地强调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速度及转型后的 短平快 利益,并据此衡量转型的得失成败㊂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向应用型转型也会受到来自内部的制约㊂一方面,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在思想上担心转型会沦为高职高专,由此在意识上就尽可能向老牌本科高校甚至一些研究型本科高校靠拢,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转型其实更多是行动上的保守㊁拖延,或走一步看一步,或重形轻魂,落实不到体制机制的变化[5]㊂另一方面,有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者虽然认同要向应用型转型,但是究竟向应用型的哪儿转㊁如何转㊁为何转,不仅在认识上有一定的模糊性,而且在行动上有随波逐流㊁盲目跟风的倾向㊂此外,由顶层设计的组织变革在自上而下的执行过程中,也会遭遇相关人员的不配合,不少主体甚至是明目张胆地变相抵制,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些相关人员对转型㊁变革本身有误解,二是因为他们认为自身在转型中所付的成本㊁代价远远地大于眼前的实际收益㊂2.专业设置 闭门造车 ,谋求特色 力不从心 ㊂良好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不仅可以助推地方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㊁转型升级,而且可以使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积累内涵发展的核心力量㊂然6 5而,这一极为重要的环节常常被形式各异的 闭门造车 所替代㊂调研发现,有一些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内心希望以产业需要㊁市场需求为导向,试图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但囿于办学经费和办学资源的制约,只能被动地关闭应用型专业设置的大门,继续维持那些办学成本和办学难度相对较低的文理类专业㊂有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由于缺少深入的调研,常被专业表面的热门所迷惑,没能深入分析所在学校对这些热门专业的适宜性或考虑了适宜性却未能认真对待,这些做法事实上加剧了同区域同类院校专业设置上的同质化㊂专业设置与特色培育体现着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㊁发展方向,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基本逻辑㊂但调研却发现,有的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在理论上明白自身的办学要有特色,但究竟建立什么样的特色,怎样建立理想中的特色,却显得有心无力,鲜有作为[6]㊂学校内外部的资源㊁要素因不能与地方产业充分融合,最终使专业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变为现实的空话㊂有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迎合一些来自外部的考核指标,虽然积极倡导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实施标准的对接㊁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的对接,但是由于中间环节没有对接好也就没有真正落实到课程,或者在试行了一段时间后又知难而退,被动地采取一些比较保守的措施㊂有些新建本科院校虽然认识到当下的本科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本科教育,应当秉持大众化的育人理念,但在实践上却过度注重统一性的要求㊁强调教育教学及其管理过程中的整齐划一,重集体教育而轻个性教育㊂3.利益取向 各为其主 ,校企合作 冷热相对 ㊂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价值追求,特别注重社会效益;而企业作为经营主体,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任务,以提高产品质量㊁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价值追求,特别注重经济效益㊂ 我国高校学术文化的特点是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在研究成果产生方面表现为研究周期长㊁研究成本高㊁成功风险高㊁利益观念淡漠;而企业文化是以追逐利润为核心的,在技术需求方面具体表现为要求见效快㊁成本低㊁风险小㊁利润高㊂ [7]不同的功利使命注定了这两者有时会产生利益取向冲突㊂虽然在表面上有学生到企业的实习,有教师㊁企业员工的互访,但在形式背后很难有实质的突破,企业对于学校育人没有体现重要的主体地位,学校对于企业创新没有体现成果转化的有力支撑㊂目标诉求的冲突和合作方向的偏离使一些既有较好契合点又有较好基础的校企在合作成效上大打折扣㊂究其原因,学生的短期实习容易打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增加管理难度,不能给企业创造效益,所以,企业合作意愿不强㊁积极性不高㊂基于这种 校热企冷 甚至 同床异梦 的现实,即使在政府主导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勉强实现校企联姻,最终也难以取得真正有价值的实效,偶尔有收益较大的合作也会在 多主体利益博弈㊁信息不对称和体制机制不健全情景下,诱发道德风险㊁逆向选择㊁敲竹杠和违约等机会主义行为 [8]㊂4.转型目标 摇摆飘忽 ,体系构建 任重道远 ㊂转型目标是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一旦定位,就应当一以贯之㊁努力去实现㊂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㊂相反,预设的转型目标既有可能在转型实践中被忽视,也有可能在转型实践中左右摇摆㊁飘忽不定㊂有些新建本科院校虽然想在应用型上建立自己的特色,避免 千校一面 ,但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制约或近期利益的诱惑,在实践中又可能会迷失方向和目标,并因此不能根据预设的目标塑造学校应有的形象与特质㊂有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主体意识不强,对地方政府和社会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并因此在转型目标确立上不能体现真知灼见㊁科学合理,致使转型规划㊁战略布局的形式远远大于内涵㊂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是一个体系,在现实中,这一体系的建构因其内容的丰富和过程的复杂等因素而 任重道远 ㊂以校企合作㊁产教融合为例,其本质在于通过有效的校企合作努力实现产教的一体化,但这本身有待于学校㊁政府和企业等多方主体的协同㊂调研发现,这种协同并不容易做到㊂就政府而言,不仅对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不能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而且没有构建有效的地方法规,运用缺少法律体系的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㊂就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尽75管有一些老师专业水平较高,但由于他们习惯于在个人熟悉专业领域内单打独斗,且学校短期内难有研究团队跟上,所以无论是教学㊁科研还是社会服务,常常无法形成合力,更无法产生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成果㊂就企业而言,由于看重高校的科研成果产出和成果转化率,所以也容易基于惯性思维轻视新建本科院校,或者对此类高校的信任度不高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合作的对象大都是中小型企业,并限于一些简单的项目,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无法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㊂三、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中突破困境的相关对策1.争取多方支持,推进组织变革㊂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在特定时代㊁特定环境下的转型,转型本身应是一个整体的生态体系,而不是孤立的局部工作㊂为此,需要对转型的内外部环境和具体的约束条件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系统分析组织变革的各项变量,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各方支持,积极稳妥地推进走向应用型的组织变革㊂以泰州学院为例,为了真正向应用型转型,泰州学院于2015年成立了21支调研小组,分赴10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调研,了解政府㊁企业和行业对学校向应用型发展的需求,并通过瞄准地方的服务与主动的沟通,外部的主体对学校转型有了新的认识㊁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支持㊂2.优化学科专业,改革培养模式㊂在向应用型发展中,学科因其是综合性的基础而具有龙头的价值,专业因其直接对接地方的产业链㊁创新链和人才链而具有依托的价值,人才培养因其是高校的首要功能而具有中心的价值㊂没有学科与专业的优化㊁调整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没有新建本科院校真正的应用型转型㊂在这里,优化㊁调整与改革的重点在于系统地分析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及时响应地方的人才需求,真正面向地方产业集群,通过一体化的优化调整与改革为地方输送有特色㊁高水平的应用人才㊂泰州学院在向应用型转型过程中能正视诸如学科门类多㊁专业跨度大㊁方向不明确㊁专业不突出等现实的障碍,主动寻求突破困境的方法㊂目前正按照相互交叉㊁集群发展㊁结构改善㊁整体提高的原则持续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㊂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除了强化学生群体应用型的统一要求,也应突出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因材施教,不仅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合理释放自己的个性,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技术与特长㊂3.关注利益诉求,深化校企合作㊂新建本科院校应用转型发展在路径上离不开校企深度合作㊂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校企双方不仅没有互利性的合作内容,而且难以形成共同的合作意愿,更谈不上可行的深度合作方式㊂为此,要切实尊重企业作为营利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或补偿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着力解决校企合作中学校 剃头挑子一头热 的问题㊂2015年泰州学院开始推进 服务泰州行动计划 ,2018年在该行动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 百名博士教授进百企行动计划 ,强调以科研团队为主体,以科研项目为支撑,以服务效益为评价,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工作㊂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学校要求教师进企业先干工作,再谈受益,干不成事不受益,干成大事齐受益,让企业 稳赚不赔 ,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接纳教师的积极性,教师也在实践中获得了用武之地,取得大量科研成果,进而反哺教学,培养高质量人才㊂实践表明,只有充分考虑合作各方实质性的获得感和利益诉求,校企合作才能持续推进下去,也才能取得切实成效㊂4.加强平台建设,落实分类评价㊂新建本科院校的组织变革有利于向应用型转型,但是单一地改变原有的组织结构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解决旧有的组织痛疾㊂对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而言,如果缺少相应的平台与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仍然难以进入实质性的转型状态㊂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当自觉地搭建教学㊁科研㊁实训等平台保障㊁引领教师与学生专业学习和实践,构建与应用型相匹配的多元分类评价体系来引导㊁规范教师与学生向应用型转型成长㊂泰州学院坚持以学科平台㊁教学平台㊁科创平台㊁实践平台的建设为抓手,提高教师实践性教学㊁应用型科研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水平,保障学生的实践㊁实训㊁创新㊁创业㊂平台与评价的联动,不仅保障了硬件建设,而且保障了软件建设,有效细化了部门和岗位的职责,落实了各类人员的思想考核㊁业绩考核,从更8 5深层次上奠定了学校向应用型转型的基础和实践㊂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是从旧有的发展范式转向符合应用型的发展范式,无论是平台建设与评价导向,都应当以此为依据细化并落实相关工作㊂以学科平台建设为例,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而是要紧扣服务地方的需要开展应用型的科研,并据此有针对性地进行平台建设㊂总之,通过平台建设㊁评价重构及其两者之间的互构,不仅让教师有了教学㊁科研的平台,学生有了实践㊁创新的场所,企业有了研发㊁合作的基地,而且使学校在系统优化中有了应用转型的坚实基础,有效构建了 以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 教学 科研 产业 闭环合作机制 [9]㊂ʌ参考文献ɔ[1]王建华.知识社会视野中的大学[J].教育发展研究,2012(3): 35-42.[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0.[3]朱建新.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制度性困境㊁成因与机制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17-122. [4]李剑平.地方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现象引关注[N].中国青年报,2013-07-03(03).[5]潘小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与原因探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9,7(1):9-16+2. [6]潘小明.新建本科院校特色发展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J].高教论坛,2017(10):77-81+95.[7]毛晨蕾.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P R AM 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70.[8]李玉倩,陈万明.产教融合的集体主义困境:交易成本理论诠释与实证检验[J].中国高教研究,2019(9):67-73. [9]徐家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策略及实现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79-81.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 543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以泰州学院为例 (2019J S J G041)㊂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N e w l y-b u i l t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 t oA p p l i c a t i o n-o r i e n t e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N e c e s s i t y,R e a l i t y 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X uX i a n g m i n g,L uX u e j u nA b s t r a c t:W i t h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t i m e sa n dt h eu r g e n tn e e do f s e r v i n g l o c a l e c o n o m y,t h et r a n s f o r-m a t i o no f n e w l y-b u i l t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n t oa p p l i c a t i o n-o r i e n t e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s n o t o n l y t h e i n-e v i t a b l e r e q u i r e m e n to f i m p l e m e n t i n g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c i e sb u ta l s ot h ei n h e r e n t r e q u i r e m e n to f s e e k i n g t h e i r o w n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n e w l y-b u i l t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n t oa p p l i c a t i o n-o r i e n-t e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f a c e sm a n yp r a c t i c a l d i f f i c u l t i e s.F o r e x a m p l e,t h eo v e r a l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s"s u b j e c t t oe x-t e r n a l c o n s t r a i n t s",w h i l e t h e p a r t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i s"s u b j e c t t o i n t e r n a l c o n s t r a i n t s".B e s i d e s,w i t h o u t r e-a l i s t i cb a s i s,i t i sh a r dt o p u r s u et h eu n i q u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ob a l a n c et h ei n t e r e s t so fe a c hs i d e,s o t h es y s t e m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h a sal o n g w a y t o g o.I no r d e r t ob r e a kt h r o u g ht h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 i nt h es t a g eo f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t h er e s p o n s e sa n d m e a s u r e ss h o u l d b et a k e n a c c o r d i n g t o d i f f e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s.B a s e d o n t h e p r a c t i c a l r e f l e c t i o no n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 T a i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i n t oa p p l i c a t i o n-o r i e n t e du n i v e r s i t y,i t i s s u g g e s t e dt h a tn e w l y-b u i l t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s h o u l ds e e k m u l t i-p a r t y s u p p o r ta n d p r o m o t e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r e f o r m.I t i sn e c e s s a r y t oo p t i m i z e m a j o r sa n dt r a i n i n g m o d e.I t i sa l s o i m p o r t a n t t od e e p e n s c h o o l-e n t e r p r i s ec o o p e r a t i o na n dt h e p l a t f o r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dt o i m p l e m e n tc l a s s i f i e de v a l u a t i o n.K e y w o r d s:n e w l y-b u i l t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u n i v e r s i t i e s;a p p l i c a t i o n-o r i e n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r e a l i s t i cd i l e mm a;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责任编辑沈广斌见习编辑马庆敏)95。
2024年转型升级心得体会范本(四篇)
2024年转型升级心得体会范本在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日,我有幸于重庆科技师范学院参与了升本转型的专题学习。
此为期一周的研讨会,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操作上,都带来了显著的提升和启示。
首先,我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理论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我不仅在概念和法规层面对其定义、起源、特性及现状有了清晰把握,还深入理解了其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其次,我明确了新建高校建设的基本准则。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趋势下,强化学科专业群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至关重要。
同时,我也认识到,高校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以服务者的姿态,以优质的教育回馈社会,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
此外,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高校教师的现状。
在教育服务化的今天,教师需积极适应,以提升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己任,为社会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人才。
再者,我学到了产研结合应立足于地方,服务于地方。
作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将努力从地方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地方的繁荣发展。
在实践层面,这次学习也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深刻理解到,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负责人,我将更加注重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以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其次,我认识到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我将不再局限于关注专业课程的建设,而是将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特别是跨学科学习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再者,我将更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包括在课堂中融入信息技术,制作微课,以及实施翻转课堂等,以提升教学效果。
最后,我决定改变以往过于侧重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问题研究的倾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专业教育教学问题上。
总的来说,这次新建本科转型学习使我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我未来的工作将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2024年转型升级心得体会范本(二)一、本次战略重组,系省委、省政府基于深入贯彻____精神、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并立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新时期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困境·路径
我国经济经过3 0 年的高速发 展 , 目前 已经成为世 界上 最大的制造 国。但是我们的制造业水平不高 , 自
市场经 济体制的转变 、 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并 到2 0 2 5 年 完 成普及 化的转变 。在这两个背景下 , 从精英化 高等
教 育到大众 化高等教 育转变 是我们 高等教育 必然经
主创新 能力不 强 , 核心技术受 制于人 , 整体处在 全球
产业 价值链 中低端 , 面临德 国工业4 . 0 的挑 战 , 中国也
历的变革 , 高等教育主要 的增量都应该是职业 型与应
用型的高校。” [ 2 ) 目前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 型试点 正在有 序地进行 , 然 而在新形 势新背 景下 , 地 方普通
使地方 院校走 出困境 。
( 四) 目标 导 向 : 建 立和 完善 现 代 职 业教 育体 系的
必 经 阶段 ’
复合 型 、 专 门应用 型人才来促 进经 济 内生增长 , 同时
我 国信息化 、 城镇化 、 国际化 急速发展 , 也对人才培养 结构提 出了更高要求 , 迫切需要 大量的这类技术技能
出, 随着 我 国经济发 展进入新 常态 , 面对经 济模式 深 刻调整和产业结构 的转型升级 , 高等教育 内部 又一 次
发生 了深 刻 的改革 , 高等教育 发展速 度放缓 , 由原本
的规模 扩张转 向内涵建设 , 高等教育结构需进行 内部
调整来顺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 , 地方普通本科高
[ 项 目来源 ] 2 0 1 4年 上海市教 育科 学研 究项 目 “ 地 方本科 院校 转型发展 的路径研 究—— 基 于应用型人 才培 养的视 角” ( 项 目编号 : B1 4 0 4 5 ) 阶段 性研 究成 果
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目标趋向与根本指向
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目标趋向与根本指向一、向应用型本科转型: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与价值所在新建本科院校究竟要转什么型?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是什么?这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转型”意味着旧秩序的打破和新秩序的建立,是从一种平衡态到另一种平衡态的过渡。
“转型发展”是指从某一种既定结构与形态向另一种未来结构与形态的整体性位移与变革。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化转型中,新建本科院校必然存在两种转型:一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面临着从专科层次办学向本科层次办学的转型;二是在学校发展方向或类型上,面临着从原有传统办学形态(研究型、学术型)向新的办学形态(应用型)的转型。
这两个方面的转型,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
实现不了前一个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就不能合理地称自己为“本科”院校;不进行后一个转型,新建本科院校就会偏离社会需求这个自己所赖以产生的坚实基地,并极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困难重重,难以实现科学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是基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在办学体制、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功能、办学形态以及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从“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一转型发展的根本指向或院校发展的最终诉求出发,新建本科院校迫切需要推动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相关的各个要素转型,努力实现人才培养观念、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体系、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教学考核评价、考试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转型与改革。
其实,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就是办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新建本科院校从合格本科院校的“新建期”建设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形态”塑造,再到“新型大学”的“新特质”形成,在此发展演进中,“应用型”始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要义和内在特质。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SWOT分析
在十八届三 中全会上 , 国家通过 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 ( 2 0 1 0 —2 0 2 0 年) 》 , 围绕 这个文件精神 , 教育部组织 了一系列相 关课题研究 。形成 了《 欧洲应 用技术 大学 国别研 究报告》 、 《 地方本科 院 校转 型发展研究报告》 、 《 地 方本科 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 等一 系列理论成果 , 为转型发展 提供了理论支 持。其次为 了加强各地 方转 型发展高校之 间的交流和合作 , 教育部组织 成立 了应用 技术大学 ( 学 院) 联盟 , 作 为彼此对话 的平台。再次教育部借助报纸 、 杂 志和网络 等媒体 , 开展对 地方 高校转型发展的宣传工作 , 在社会上营造一个 良好 的舆论氛 围。 2 、 经济社会转 型发展 的需要 目 前 世界经济发展 正围绕 “ 低碳、 绿色增 长” 在进行 , 在欧美 “ 再 工 业 化” 背景下 , 世 界高端制造业 回归欧美 , 而东南亚 国家则 抢食 占领 世 界低 端制造业市 场。在此种世 界经济形势 下 , 一方面 我国在高端制 造 业 缺乏核心竞 争力 , 另一方 面在东南亚 国家的影响下 也慢慢丧失 了低 端 制造业 的成本 优势 。我 国必须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 , 必须依靠科技 进 步和 自主创新 , 实现产业结构 升级 。
特 别是一些地方 性的院校 , 在 当地也有 了一定 的地位 和声誉 。比如笔 者所在学校在升本以前就始终坚持 “ 服务地方 、 特 色立校 ” 的理念 , 以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为 目标 , 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增强 为地 方经济社会发
展 服务能力 为立足点 , 在 教学 、 管理 、 人 才培养等方 面打下 了坚 实的基
一
、
引 言
截止 2 0 1 3 年5 月, 我 国新 建本科 院校达 3 4 9 所, 占全 国8 7 7 所普 通 本科 院校 的3 9 . 7 9 %, 新建 本科院校 已成 为我国高等教育 中极 为重要的 组成部分 。2 月2 6日, 国务 院常务会议研 究部署加快 发展现代 职业教 育, 明确 提出“ 引导一批 普通本科高 校向应用技术 型高校转型 ” 。笔者 所在普洱学 院是 2 0 1 2 年成功升格 为本科 的院校 , 也正 积极 向应用型高 校转 型 , 现为云南省 首批 向应用 型高校转型 的试 点高校之一 。本文主 要用 S WO T 分析法 , 以普洱 学院为例 , 分析新建本科 院校在转型发展过 程 中的优 势与劣势 、 机会 与威胁 , 以期使其 真正能适应 国家 、 地方和行 业未来发展 的需要 。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总结词
强化师资队伍、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向应用技术型高校 转型发展
2023-11-04
目录
• 引言 •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环境 •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保障措施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 程加快
02
地方政府加大对转型高校的经费投入,支持转型高校基础设施
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地方政府鼓励企业参与高校转型发展,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
03
作,为转型高校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机会。
社会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需求和认可度
社会对应用技术型高校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 毕业生在技能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表现受到用人 单位的认可。
05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建立转型发展领导小组
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领导和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统筹推进 转型发展工作。
制定政策支持措施
出台相关政策,如在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等 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政策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为转型 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更多的具有实践经验 和技能的教师,但目前很多地方新建本科 院校的师资力量还不足以满足这一需求。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二)
教育思想大讨论学习资料(二)优化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学校转型提升郑柱泉围绕“办一个什么样的武汉商学院,怎样办好武汉商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人才”,进行学校的顶层设计,目的是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描绘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学校改革发展的路线图。
在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之际,介绍顶层设计、转型试点等有关情况,旨在进一步征求大家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优化完善学校顶层设计;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魂聚力,促进学校转型提升。
一、关于顶层设计工作(一)对做好学校顶层设计的思考第一,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时,要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态势。
学校应该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融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中,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
第二,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时,要认真研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
学校应该直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等学校面临的深刻挑战,主动顺应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战略调整、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新要求,特别是抢抓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机遇。
第三,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校的传统、特色、优势。
学校应该立足自身条件和发展实际,不盲目攀比,不简单盲从,坚持特色,差异发展,发扬优势。
第四,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时,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同类高校的成功经验。
学校应该具有开放的胸怀、国际化的视野,既要学习德国、荷兰、瑞士、美国等欧美应用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又要借鉴合肥学院、黄淮学院、重庆文理学院等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成功的办学经验。
(二)学校顶层设计的主要框架在组织学习、调研、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武汉商学院“顶层设计”的主要框架。
一是初步确定了学校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总体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左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有特色、有作为、有影响”的商学院和“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校。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刘弯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学校重要的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存在思想观念、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师资队伍、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六方面的困境,为了突破转型发展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优先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加快建成一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
关于学校转型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长期进行思考。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正处于调档、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知识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生产一线的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我国现代企业员工结构呈现“两端是研发和销售人员,中间是一线生产人员”的“哑铃式”结构。
高等教育与产业的结构对接不畅,导致技术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
根据麦肯锡公司发布的报告,到2020年,中国市场受对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达1.5亿人次,可能产生2400万技术型人才供需缺口。
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基于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的契机,加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顺应了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必然结果从我国高校规模来看,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高校1219所,比上年增加17所;高职(专科)院校1341所,比上年增加14所;独立学院275所。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进大众化教育阶段,基于发达国家的实践可以发现,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本科教育的增量主要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共3篇
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共3篇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1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逐步崭露头角。
这些院校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注重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青睐。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特点分析、面临的挑战等角度分析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
一、历史发展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后的2000年代。
根据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发布的文件,我国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政策形成逐步完善。
2004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提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创了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新纪元。
之后,教育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文件解释,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
二、特点分析1.注重人才培养应用性: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职业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战性和实践性,着力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模式先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模式上创新,引入优秀的本土和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形成了以“产教融合”和“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特色的教学体系。
3.招生定位明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招生定位明确,旨在面向社会创新和发展需求,特别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需求,更加注重应用性和综合性。
4.办学定位独特: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很独特,它们与现有多数高校不同,不依靠历史文化底蕴,不依赖学科版块,更多的是依赖实践需求。
三、面临的挑战1.发展不平衡: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往往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2.师资力量建设: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和培养仍存在一定困难。
3.缺乏品牌效应: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品牌效应,在招生、学科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4.缺乏学科壁垒: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整体较弱,缺乏学科壁垒,从而无法形成品牌特色。
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二次转型路径探索
作者: 张元宝 宋瑾瑜
作者机构: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出版物刊名: 中国成人教育
页码: 23-26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9期
主题词: 应用技术大学 新建本科院校 二次转型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的“二次转型”,关系到新建本科院校能否实现由“新建”到“新型”的跨越,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新建本科院校目前正处于内涵建设的关键阶段,学校必须从办学类型、办学功能及办学模式三个方面加快转型步伐,这是“满足需求”的人才质量逻辑、“资源依赖”的需求逻辑和“差异发展”的错位竞争逻辑的内在要求。
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艰难的,但也是必须的。
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另一方面还需要积极主动开拓外部资源,拓展学校发展空间。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摘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此类院校分类发展,特色办学的内在需求。
抓住历史机遇,直面挑战,融入地方,探索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新机制,必能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机遇;挑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大众化教育的生力军,在政策性扩招后规模迅速扩张,目前潜藏的危机日益凸显,结构性失业的影响已经超出了高等教育领域,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1.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现状2013年,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立。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这一举措既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机构调整的内在需求,更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突破口,无论客观还是主观方面,转型发展都是一种必然趋势。
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相当一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将转型发展提上日程,但对怎么转,转什么等问题还有没明晰,仅停留在概念层次上。
少部分高校已经明确提出要努力进入转型发展试点院校行列,并为此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也有一部分高校还在观望,表现出从众心理。
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2.1外力主导,内需不足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合并、扩招、升本、评估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本次转型发展的政策意蕴。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在国家政策性扩招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在成立至今的10余年时间里,主要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使命。
与其他老本科相比,其发展历程表现出鲜明的政府意志,因此在转型发展问题上,更多倾向依赖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指令和要求,与外力主导相比,追赶超的自我发展需要始终处于劣势,表现出一定的惰性。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
应用型大学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选择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深入推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
特别是在应用型大学视域下,如何准确选择办学定位,不仅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更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服务的效能。
本文旨在探讨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大学视域下的办学定位选择,分析当前高等教育环境对新建本科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案例分析,本文旨在构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选择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应用型大学的内涵与特征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态,其内涵和特征鲜明。
应用型大学强调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其教育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需求,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应用型大学在学科设置上注重交叉融合,强调学科的实用性和综合性。
这种设置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推动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科研创新。
再次,应用型大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应用型大学在服务面向上强调与地方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这种服务面向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的社会影响力,也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应用型大学的内涵与特征主要体现在注重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实用性、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些特征使得应用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现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到来,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大多由专科院校升格而来,或是在合并、转型的基础上形成的。
线性代数分学院案例式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一、引言线性代数具有概念众多,基本定义、定理多,内容涉及多维问题使得知识点相对抽象难于理解,并且涉及到的计算都是计算量很大等特点[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这一教学法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2]。
本文讨论将线性代数课程采用分学院基于背景案例教学的模式,在线性代数课程讲授过程中选用具有学院特色的案例,加强学生的线性代数应用与计算能力的培养。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矩阵——计算机图形计算机图片可以用矩阵表示,进行图片颜色改变时,可用到分块矩阵知识。
图片的缩放变化用到对角矩阵和矩阵乘法知识,图片的平移变换用到矩阵加法,图片的旋转变换用到矩阵乘积的知识。
人体经络可视化需要将图像由三维变化到二维,变化过程中也需要用到矩阵知识[3]。
航空发动机叶片形状复杂,在其上用激光加工孔洞过程中也需要用到图形变换,与矩阵知识相关性甚大[4]。
2.向量夹角——Internet网络网络服务器根据文档间的相似程度、相关程度进行分类。
文档分类可通过以下方法实现,将文档关键词进行数字化、归一化,得到向量,将向量间向量夹角进行比较,向量夹角越小,文档近似程度越高。
三、物理学院1.空间解析几何——加速度、受力分析、轨迹确定加速度的确定与空间解析几何知识相关,由于物体加速度是位移的关于时间的二阶导数,所以将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式对时间进行二次求导,即得物体在各方向上的加速度。
分析两条等长的绳子挂一件物体受力,根据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平衡及三角形知识可分析出不同夹角情况下,绳子的受力,分析出夹角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得出何时最省力。
同样可分析成人拉小孩胳膊离地是否会拉伤,进行引体向上运动时手如何放置最佳?轮船在河水中的运动轨迹受船行速度、方向及水流速度、方向的影响,画出速度矢量图,根据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即可确定轮船的运动轨迹。
2.向量、矩阵、线性变换——物理电路基尔霍夫定律可与矩阵、向量知识相结合,进行电路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模式及要素分析
级人才,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从而以产品的高 技术含量来增强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欧洲国家将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 学。研究型大学使命在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理论知 识的研究与传播,应用型大学承担着应用型专业人 才的培养、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与转化。这样的划分, 昭示知识没有等级之分,大学亦没有等级之分,只有 用途上区分,二者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源 和支撑。诸多数据表明,荷兰、瑞士、英国等欧洲国 家高等教育的这种按教育任务的二分结构的调整促 进了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 遍认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 育,满足了学生家长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满足了 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要。但随着经济社会 的进一步发展,以学科为基础构建的高等教育体系 越来越突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主要表现为大 学组织的趋同化发展、学生实践知识与技能不足、毕 业生知识结构性失调产生的失业现象随着毕业人数 的逐年增多等现象。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逐 渐处于高原期,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的原初愿望。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
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运行的成功典范对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两种类型构建含有异种同形的大学组织的高等教育系统以进一步明晰各高校组织人才培养方向与定位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2014年12月 第30卷第6期
教育科
学Dcc,2014
V01.30
No.6
Education Science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 转型发展的模式及要素分析*
王
鑫,
温恒福
150000)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误区澄明与方向选择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误区澄明与方向选择郭苏豫【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转型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多误区,如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只能转型为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大学,通过转型能够实现保障职业内部体系的贯通,通过转型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与办学定位模糊问题.这些误区的存在是政府或办学主体对大学本质、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认识上存在偏差所致.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应避免\"一刀切\"的做法,按照各校的办学类型、历史传统、教育资源状况来决定,要明确转型发展的主体及相关权利、完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以及适度推进转型的市场化发展.【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年(卷),期】2018(039)027【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大学;误区;内涵;方向选择【作者】郭苏豫【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南阳,437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9.3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发展起来的。
这类学校大多由原来的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合并、重组而成。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方向选择。
当前,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引起转型过程的混乱。
因此,需要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误区进行分析与澄明,进一步认知其转型发展过程,明确其转型的方向选择。
一、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误区及其原因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的定位比较尴尬,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并无资源、市场、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同高职院校相比,也没有实践、实习实训等方面的长处。
因此,有人认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处于“左右摇摆”“上下不接”的阶段[1]。
面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踯躅,政府、学界对其提出了诸多的转型路径,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在这些转型路径当中,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澄明。
(一)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误区分析1.新建本科院校应该转型为职业教育近年来,很多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最终出路就是转为职业教育,将其纳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2]。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以赤峰学院为例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以赤峰学院为例王曙光【摘要】本文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面临的办学定位问题、学科专业建设问题、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性掣肘问题,以赤峰学院为例,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必要性和转型优势,在做好顶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改革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多元化办学模式、健全管理制度传承创新地域文化提出了转型举措,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2)011【总页数】4页(P215-218)【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作者】王曙光【作者单位】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产物,承载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特定的历史使命和大学精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结束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就业难”与“用工荒”同时出现的背后,折射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失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存在着办学模式趋同化,人才培养同质化,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等突出问题.这与国家建立新建本科院校满足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问题已经不单纯是要不要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问题,而是转什么、怎么转的问题.第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然要求.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问题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段的敏感话题,而且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社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就业难”与“用工荒”、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都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和人才培养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变革与产业的结构调整都迫切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接收系统技术训练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众所周知,“985”“211”院校在定位上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而新建本科院校在定位上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自身本科办学历史短、基础薄弱,处在“985”“211”院校、老牌本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夹层间,与“985”“211”院校、老牌本科院校相比,不仅存在着学科专业设置趋同化、人才培养同质化、办学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而且培养出的毕业生在学养积累上比不上“985”“211”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赶不上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新建本科院校如果继续走“985”“211”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之路,不用说超越,就连追赶上“985”“211”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都是不可能.新建本科院校在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结构调整时如果不能够及时转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路径上来,不转到学生能力培养上来,会造成对学生生命的浪费和自身发展主动权和发展空间的丧失,也会被职业技术学院的快速发展所淘汰.第二,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国家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的实然要求.从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看,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和“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的重大举措,178所地方高等院校联合发布了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驻马店共识》,这不仅为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新建本科院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而且为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自治区政府也适时提出了“要以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切入点,通过试点示范,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高技术应用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部署.可见,国家和自治区引导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一方面,能够打通职业教育内部的上升渠道,建立起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衔接的直通车和“立交桥”,对于推动形成符合区域或地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特色的地区乃至国家的职业教育金字塔体系、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引导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经费、指导及舆论导向都有了鲜明的政策导向和明确的舆论倾向,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第三,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自1999年以来,多数新建本科院校都经历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都完成了招生和办学条件的规模扩张,都实现了由专科到本科的转型.但是,一方面,新建本科院片面追求扩大规模,在政府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的高负债率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设备更新、教师再培训和素质能力提升等都受到了影响,致使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相对偏低.另一方面,一些新建本科院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学校发展的路子走偏了,把学校办成了考研班,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没能收到良好的系统的知识教育,动手能力的不足无法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相比,由此造成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履行历史使命和大学精神上存在缺失.此外,由于受高等教育产业化思想影响,新建本科院校在盲目追求规模扩大的同时,忽视了高等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缺失影响着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这也决定着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问题已经不是转不转的问题,而是必须转,怎么转,谁转得快,转得坚定的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助推下,谁转得快,转得坚定,谁就会获得更多支持,谁就会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办学空间.谁不转,或者转得慢,转得犹豫,谁就等于放弃发展或丧失发展机遇.就赤峰学院而言,顺时顺势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主动融入赤峰地区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主动承担起为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终生学习等多重使命和要求,就一定能够在新一轮新建本科院校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升级转型和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时代要求.这种转型不是简单地更换一个大学的名字,而是立足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集现代区域产业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大学.赤峰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具有传统、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具体而言:第一,传统优势.赤峰学院是2003年由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赤峰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赤峰分校三所专科层次的院校合并,同时并入赤峰卫生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学校组建而成的一所多科性本科普通高等学校. 2008年赤峰艺术旅游学校整体并入学院.也就是说,赤峰学院成立的前身学校,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赤峰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赤峰分校、赤峰卫生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学校和赤峰艺术旅游学校都有着悠久的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传统,所培养的毕业生特别是师范专业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赤峰市教育、医疗乃至各行各业起着骨干或领军人才的作用,使得赤峰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走在了自治区所属盟市的前列,这为助推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提供了深厚的传统优势和历史积淀.第二,“天时”优势.在管理体制上赤峰学院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最大优势就是在能够得到国家、自治区和赤峰市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的同时,立足于服务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有助于培育自身特色和传承创新地域文化.就目前国家出台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而言,提出了“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和“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等系列重大举措,无疑是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助推器,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大多集中在地级城市,能够在所在地域发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龙头作用.赤峰学院作为赤峰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普通高等教育方面,可借助自身在赤峰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医学教育方面的优势,为赤峰市普通教育、基础教育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在职业教育方面,可以保自身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主动承担起赤峰市职业教育龙头作用,能够通过与赤峰市高职院校、中职院校建立赤峰市职业教育联盟,在职业技术教育的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的学历层次提升,专业拓展,技能培训等方面构筑起赤峰市职业教育的直通车和“立交桥”,在推进赤峰市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赤峰市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第三,“地利”优势.赤峰学院是赤峰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赤峰市辖区460万人口,是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发祥地.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东与通辽市毗邻,东南与辽宁省朝阳市接壤,西南与河北省承德市交界,西北与锡林郭勒盟相连,是中国北方的草原明珠,塞外的旱码头.赤峰市距北京、沈阳等中心城市400公里,距最近出海口处130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距出海口岸最近的城市.赤峰市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北方商品粮和农畜产品供给基地,赤峰市发展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精心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多极支撑、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赤峰市良好的区位优势、特色的产业支撑、厚重的人文优势为赤峰学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第四,“人和”优势.赤峰学院自2003年建校以来,经历了资源整合、规模扩张和向以本科教育为主体过渡后,坚持区域性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定位,确立了“融入赤峰、服务地方、突出特色”的办学定位和“开门、开放、开明”的办学理念,沿着“以本科为主、向上发展、向下延伸、向外联合”的发展战略和“精文、强教、提医、拓用、增农”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思路,立足于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构建起了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办学格局和“尚品德、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形成了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学校的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效益和社会的认可度显著提高,而且凝聚起了支持和建设好赤峰学院的磅礴力量.总之,赤峰学院作为普通本科高校中最基层的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具有顺时顺势的转型优势.赤峰学院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而顺时向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方向调整,是自身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特色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理性选择.赤峰学院也只有靠抢抓机遇、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找准定位,统筹规划、选准路径,主动调整、顺势而为,才能在国家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和高等院校结构调整中赢得转型发展的主动权.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必须基于区域经济社会的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校本身的特点,积极借鉴和汲取国内外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的成功经验,科学定位,充分发挥“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办学体制机制的优势,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探索改革路径,培育并形成自己的特色.赤峰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既要看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优势,又要看到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办学定位问题、学科专业建设问题、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关键性掣肘问题,还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强化内涵、因地制宜,才能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办学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第一,立足学校发展,科学做好顶层设计.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首要的问题是做好顶层设计工作.顶层设计工作涉及到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和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等问题.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顶层设计工作,就是深入挖掘“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优势和学校自身发展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学校实际,明确自身在赤峰地区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外延建设上,继续扩大自治区和赤峰市两级政府的共建和社会行业、企业、团体的参与和支持,大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学校发展的社会环境.在内涵建设上,以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核定《赤峰学院大学章程》和制定《赤峰学院“十三五”改革与发展规划》为重点,紧紧围绕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类型、行业人才质量标准、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改革、科学研究转型等核心问题,审时度势,自我剖析,在办学定位、学科与专业、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理清哪些要素和办学机制符合、有利于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哪些不符合、不利于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对于符合、有利的,就要肯定坚持,如业已成型的学科专业结构要坚持,系统的教学管理与过程控制要坚持.对于不符合、不利的,就要改革突破,就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靠拢,如满足应用技术型方向的培养方案设计、校地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机制、就业导向的培养过程、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结合赤峰地区实际、支柱产业和发展趋势,大胆突破.只有突出地方特色,全面审视学校的内外现实,理性把握赤峰学院转型发展的方向,科学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明确转型发展的战略和路径,才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学院转型发展.第二,立足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技术大学重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学习者的职业发展为核心,接受社会的检验与认可.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要以自治区或学校所在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科学制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始终立足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突出具有自治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与自治区经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的应用技术型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不断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与企业行业共建实训基地,发展与相关企业、行业的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与企业、行业协同创新模式,着力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健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与此同时,还要妥善处理好学校办学定位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的关系,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的关系,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的关系,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的关系,深入推进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技术理论,注重技术应用,突出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体现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实现科学研究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全面转型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开发的创新实践之中.第三,立足团队建设,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实现持续转型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学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继续挖掘学校部分专业在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教学方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提升医学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并把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打造成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发挥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教育基地的作用,做大做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陪培训工作;以赤峰市为内蒙古东部重点足球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强体育运动专业教育,在足球人才、足球教练的培养培训等方面形成地域特色与运动品牌.其次要结合专业建设和实习实训需要,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境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访学研修、挂职锻炼,加强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要具备企业经历与学术经历的双重素养,具有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第三要从行业、企业中聘请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提升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第四,立足专业建设,推动地区产业发展.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要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在形成地方产业推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引领地方产业发展的互动过程中,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向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方向改革,解决好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围绕不同水平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要求,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使课程体系和课程不只考虑学科的完整性,还要反映在本学科应用领域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更多地根据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品德、知识和技能进行改革,强调能力与发展并重,地方产业与学科专业建设相互支撑.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只有立足学校专业建设和特色专业培育,积极开展专业调研,围绕赤峰市煤炭、冶金、电力、纺织、食品、机械、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专业布局,巩固加强基础类专业,大力提升师范类专业,积极培育艺体类专业,积极发展医学类专业,重点建设应用类专业,实现学校专业建设与赤峰市支柱产业和相关行业的有效对接和互动,才能够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从人才培养定位到专业布局调整都要集中构筑专业群,加强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集合效应,使人才培养形成较鲜明的行业或产业特色.第五,立足就业导向,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对实验实训的条件要求更高,仅仅靠高等学校自身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尤其需要政府增加投入,需要企业支持,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赤峰学院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要面向市场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充分借助来自政府和社会对高校转型的要求与期盼,创新学校转型的治理结构,大力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校地互动合作,深入持续推进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搭建起全过程校地、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为转型发展创造优良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同时还要面向学生创业就业,围绕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为旨归,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并加强应用技术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草根”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平台与氛围,彰显技术文化、企业文化、创业文化、协同创新文化,尤其是技术创新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起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用人单位和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第六,立足职业发展,建立健全多元化办学模式.赤峰学院转型发展要立足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把握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的龙头地位,全面推动赤峰市籍学教育体系建设.在普通教育方面,发挥学校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办学优势,特别是在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发挥传统优势,培育新亮点,推进赤峰市职业化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在职业教育方面,积极探索高中起点“2+2”、高职起点“3+2”和中职起点“3+4”本科办学模式,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起“立交桥”,推动地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常态化发展.第七,立足质量提高,健全管理制度.新建本科院校向应赤峰市支柱产业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落脚点是保证教育质量.为保证教育质量,保障新建本科院校顺利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必须健全和完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不仅要扩大学校的专业设置权,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适时相应机制等外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要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等事关学校发展的系列内部。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转型发展工程势在必行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转型发展工程势在必行
刘海峰
【期刊名称】《大学(学术版)》
【年(卷),期】2014(0)Z1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目前,我国本科高校1130所,新建本科院校623所,占据全国本科高校半壁江山,而据教育部2012年高校就业率统计:我国高校就业率,排在第一位的是985高校,依次是高职院校、211大学、独立学院、科研院所,第六位是地方普通高校。
也就是说,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的地方高校就业率在我国高校中排名"垫底"。
【总页数】7页(P53-59)
【作者】刘海峰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转型发展工程势在必行
2.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还是跨越发展——兼评顾永安等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
3.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融合
4.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5.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
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作者:周雨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1年第17期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是适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更是加强内涵式建设的重要举措。
为此,要努力从政府、市场、高校三个纬度着手,优化政府职能,提供宏观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创设中观氛围、推进高校重塑,把好微观要点,切实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又好又快地实现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
关键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5-0139-0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新时代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党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先后出台了多项改革政策,从政策上规范、机制上保障,引导和鼓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和发展,这为新时期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优化政府职能,提供宏观环境政府是社会秩序运行的主导力量,在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中扮演着其他群体无法比拟的重要角色。
(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前提条件。
政府应发挥政策引领和资源配置的功能优势,切实从政策和法律层面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国家要根据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发展情况,做好相关的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解决好转型过程中涉及到的人事纠纷、管理权限、资源配置等利益矛盾问题,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要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出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转型方案,并紧密结合转型发展的实际状况,给予适当扶持和照顾。
其次,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关转型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有效协调转型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从而有序推进转型发展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 1 . 2 5 No . 2
四川 文理 学院 学报
S i c h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Ma r . 2 01 5
设 计 产业 迅猛 发 展 , 小 微企 业 成 为 经 济 活力 的重 要源 泉 , 需 要兼有 创业 能力 、 创 意能力 和 动手 能力
的技 术技 能 人 才 ; 企 业 基 础 管 理 能 力 的提 升 , 产
的焦点 . 资料 显示 , 地方 本 科 院 校 就 业 率 低 , 专 业 对 口率 低 , 就业质量不高, 2 0 1 1年 的初 次 就业 率 仅为 7 5 . 8 , 是三类 高校 ( “ 9 8 5 ” 、 “ 2 1 1 ” 高校, 一 般 本科 院校 , 高职 院校 ) 中最低 的 , 特 别是 1 9 9 9年 以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5 2 4 8 ( 2 0 1 5 ) O 2 —0 l 1 O —O 5
技术 、 掌握 新装备 的应 用技 术 型人才 ; 文化 创意 和
0 引言
面对高 等教育 发展 的新形 势 和经济 社会 发展
的新需 求 , 特 别 是 高校 学 生 就业 难 成 为 社 会关 注
瞄准应 用 : 新 建 本 科 院 校 转 型发 展 的必 由之路
李 万斌 , 孟 兆怀 , 徐 晓 宗
( 四 川文理 学 院 党委 办公 室 , 四川 达 州 6 3 5 0 0 0 )
摘 要: 新时期 , 经济发展方式 的快速转 变、 产业结构的深度调 整、 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 以及新 建本科
不 能进 一步 得 以提 升 , 我 国将 面 临 2 4 0 0万 的人 才
供 应缺 口. E 2 3 新 建本 科 院校 应 适 应 国 民 经 济各 行 业 对掌 握新 技 术 、 具备 高 技 能 的新 型专 业 人 才 的 迫切需 求 , 加 快 向应用 技术 型 职业 院校转 变 . 从目 前 来看 , 我 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不 完整、 不 完 善
来新设 的本 科 院校 . [ 2 ] 面 对 一方 面 是 企 业 的 用 工 荒, 另 一方 面是毕 业生 就业不 畅 的现状 , 不少 人 把
品、 技术 、 工艺 和流程 的应 用性创 新 , 需 要 复合 型 、 创新 型 、 管 理 型人才 ; 高技 能高 附加值 制造 成 为高 精尖 设备 和高 档 消 费 品竞 争 力 的 重要 基 础 , 需 要 能 掌握现 代科 学技术 又接 受 系统技 能训 练 的应用
极 大提高 , 新 建本科 院校 的数 量和规 模不 断 提升 , 但 在实 际 的发 展过 程 中 , 新 建本 科 院校 对 自身 的
1 新建本科院校 瞄准应用 、 实 现 转 型 发 展 的 必 要 性
第一 , 新建本 科 院校 瞄准应 用 、 实 现转 型发 展 是经 济发 展方式 转变 和产业 结 构转 型升级 的客 观 需 要. 在 实体经 济迅 猛发 展 的大 背景 下 , 社会 对 人 才需 求 的规模 、 质量 、 结构 等方 面均发 生 了新 的变
院校 自身存在 的问题 , 均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 定位 、 人 才培养 结构提 出 了新的挑 战. 新建本科 院校唯 有瞄准
应用, 面向市场 , 实现转型发展 , 才能有效克服 自身存在 的问题 , 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的需要.
关键词 : 新建本科院校 ; 转型发展 ; 应 用
中图分类号 : G 6 4 7
化, 特别 是行业 企 业 加 大 了对 应 用 技 术 型人 才 的
发 展定 位不 太 科 学. 据 麦 肯锡 全球 研究 院 发 布 的
报 告显 示 , 到 2 0 2 0年 。 中 国的用 人 单 位将 需 要 1 .
4 2 亿 受过 训练 的高技 能 人 才 , 如果 劳 动 者 的技 能
技 术型人 才.
第二 , 新建 本科 院校 瞄准 应用 、 实现转 型 发展
矛头直指高等教育, 尤其是 叩问新 建本科 院校的 办学 定位 和 办学 质 量 . 为 了扭 转 这 一 局 面 , 当前 ,
不少新 建本 科 院校纷纷 探索 转 型发展 之路.
是 高等教 育 自身 发 展 , 尤 其 是完 善 现 代 职业 教 育 体 系 的需 要 . 当前 , 随着 我 国高 等教 育 管理 体 制 的 不 断完善 , 地 方政 府 发 展 高 等教 育 的积 极 性有 了
・ 1 l 0 ・
李 万斌 , 孟兆怀, 徐晓 宗: 瞄准应 用: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必 由之路
2 0 1 5年 第 2期
的. 从 纵 向上 的 办 学 层 次看 , 高职上面“ 断头” , 只
使政 府和社 会 对 我 国 高等 教 育 结 构 进行 反 思 . 成
有专 科无 本科 ; 从横 向上 的办学 关 系看 , 普 教 职教
“ 断绝 ” , 各 自为 阵. 引导新 建本 科 院校 向应用 技 术 职业 院校 转变 , 一 方 面 打通 了职 业 教 育 的 内部 上
为我国高等 教育分类管理 和结构调整 的外在 动
需 求. 信 息化 和工业 化深 度融 合 , 现代 化 装 备加 速
替代传统生产工具 , 需要培养具备新知识 、 应用新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1 1 -2 0
作者简 介: 李万斌( 1 9 5 5 一) , 男, 四川阆中人. 教授 , 主要从 事高等教 育研 究. 孟兆怀( 1 9 5 5 一) , 男, 四川万源人. 教授 , 主要从事 高等教 育研 究. 徐晓 宗( 1 9 7 0 一) , 男, 四川邻 水人. 教授 , 主要从 事高校 宣传 思想工作研 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