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舅姑"说开去——浅谈汉字文化视野下的婚俗汉字
从汉字看上古婚俗
两姓交互为婚多行于皇室贵族高门姓之间, 每每以互相勾结利用,扩大政治势力目的。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所谓“亲上加亲”的“姑 舅表婚” 俗语: “姑母做婆”、“亲加亲亲连亲”、“姑妈 女,顺手娶;舅舅要,隔河叫”
五、从“媵”、“侄”看媵制
1、什么是媵制 《仪礼·士昏礼》郑玄注:“古者嫁女,必侄娣 从之,谓之媵。” 即以妹随姐嫁,侄随姑嫁,姐妹姑侄共事一 夫的婚姻制度。这种婚制的流行范围,仅限 “士”、“诸侯”之类贵族,流行于春秋之 际。
后代诗歌中的反映:
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杜甫《新婚别》: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某种亲属称谓总反映了某种相应的现实亲属 关系。
在史前古代社会中确有由“姑”、“舅” 一名三用的亲属称谓所显示的亲属关系。
在人类原始婚姻制度中,有一种很常见的 婚姻形式,即固定族团互婚,大致就是甲、乙 两族男女互为通婚对象而世代相互嫁娶。
《韩非子》:“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者,必 是家也。” 《礼记·昏义》记载的有关女子嫁人的礼节:
“纳采(也即行聘)、问名、纳吉(即卜 定吉日)、纳征(即纳聘,就是送采礼)、 请期。”
《仪礼、士昏礼》中就有“纳征,玄纁(即 黑色的币帛)、束帛(即五匹帛)、俪皮 (即成对的鹿皮),如纳吉礼。”
妻与帑tǎng
汉代对媵婚的解说以何休为代表:“必以 侄娣从之者,欲使一人有子,二人喜也,所 以防嫉妒,令重继嗣也,因以备尊亲亲也。”
2 、对“媵”字的分析 (1)媵字形体的变化,导致意义范围缩小。 《尔雅·释言》:“媵,将送也。 《左传·僖公五年》:“以媵秦穆姬。” 注:“送女曰媵。” 《说文解字注》:送为媵之本义,以侄娣送 女乃其一端而。······今义则一端行而全者废 矣。······今形从女者,有一端之义独行故也。
试从汉字看古代婚姻制度和男女观念
试从汉字看古代婚姻制度和男女观念黄炉顺(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中文系)摘要:作为表意体系的上古汉字蕴含古代汉族人民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信息。
因此,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定义等,并结合相关古籍文献,我们可以从中窥测到古人的一些婚姻制度和男女观念。
关键词:汉字;分析;古人婚姻制度;男女观念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特定时期的社会制度也就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特定的婚姻制度也就是特定时期人们观念的体现。
然而,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人类的婚姻形式也经历了种种变化。
正由于这种种变化,人类的一些婚姻制度也就不被后人所知,因为一是由于时间隔得太远;二是缺乏相关的文献资料记载。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对古人的婚姻制度就无从了解。
上古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文字,它不仅仅打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而且也部分反映了古人的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
因此,通过对一些相关汉字的字形分,再结合相关的古籍文献资料,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古人婚姻制度和男女观念。
一、从“姓”、“后”看古人的群婚习俗在甲骨文中,“姓”的古字作“”。
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姓”字是由“女”和“生”两字组合而成。
许慎《说文·女部》说:“姓,人所生也。
”又说:“‘姓’为形声字,从女,从生,生亦声。
”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神龙氏姓姜、黄帝姓姬、夏禹姓姒等,由此可知,作为“女”字部首的“姓”字是古代起源较早的姓氏。
通过字形分析可知,“姓”字从“女”字旁大概是因同一女性所繁衍后代的缘故。
也可以说“姓”是拥有统一祖先血缘关系的称号。
那么,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姓”字是同一女性所繁衍后代的缘故因而孩子的血统就只依赖于母亲一方?对于这个问题,《白虎通·号篇》记载说:“古之时未有三钢六纪,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
”这虽然是出于汉代儒生的笔下,其也是上古口传的历史见证。
在《史记》里面就有过这样的记载,说伏羲氏是他的母亲因踩了神仙的脚印而生出来的,庖牺氏母叫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下了庖牺氏……,神龙的父亲是神龙,炎帝的母亲名字叫女登……。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婚俗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4卷 第4期双月刊 2015年7月d〇i:14.3969/j.issn.2095-6584.2015.04.054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婚俗姜礼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410081)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汉字又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可见汉字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 过对“姓、姜、姬、姚、家、婚、妻、姑、嫁、媒、妁”等字字形、结构、意义演变的分析,探讨这些汉字背后蕴含的古代 婚俗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婚姻制度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84(2015)04-0054-03婚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繁衍的基础。
古汉字中留存的有反映汉族先民婚姻、家庭观念的文字信息,分析这些文字,我们可从中了解到古代婚姻制度的相关信息。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摩尔根(1877)%1]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经历了顺序相承的婚姻、家庭形态:血缘制、伙婚制、对偶制、父制(一制)和一夫一制。
我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也大体符合这一顺序。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一 婚制婚人类一个婚姻制度,存在代血缘家族公社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群婚制又有族婚和族婚。
族内群婚指原始社会中一原始的血缘婚,它形文字出的,^志〉,记录的、女的传,血缘婚的一。
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提高,古人血缘婚会代和 ,族婚制代了血缘婚。
在群婚制的发展中,在生产中的经和,族婚,婚的根有,父。
(')对偶制生和生有制的发展,氏族的 ,产生了婚姻婚制一夫一制的对偶婚。
对婚指社会期,氏族的 ,在的 一一,中,婚姻关系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1婚制向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转变的过渡形态。
(三)一大一真制我国古代一夫一制是奴隶制度的存在和王形的产物。
准确来义我国古代的一一制,应一一妾制,这种婚姻制度的缔方式有很多,主有抢婚、交换婚、买卖婚、聘娶婚等。
1.抢婚:抢婚指由男子通掠夺其他氏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亦名“掠夺婚”。
婚俗类汉字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婚俗类汉字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外汉语教学作者:卢丹娜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8期【摘要】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婚姻问题历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话题。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蕴涵着诸多文化知识。
有些汉字充分反映了婚俗文化知识,如:“姓”,“嫁”“婚”“娶”等等。
汉字的婚俗文化知识作为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我们应该将它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在教学中保持客观中立态度的原则,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汉字;婚俗文化;途径,原则汉字作为汉民族独创的具有表意特性的文字,堪称汉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汉字的婚俗文化作为我国典型的文化之一,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和研究。
而且,在汉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另外一种能力,即文化能力。
从这方面来说,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汉字教学,汉字的文化教学也显得十分必要。
一、汉字中的婚俗文化(一)从“婚”“娶”看掠夺婚俗欲从汉字探讨婚俗文化,不得不说的应属“婚”字。
《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
从女从昏,昏亦声”因此,婚是个从女的会意字。
那么,为什么要从“昏”呢?古代周礼规定:“娶妇以昏时”。
因此从“昏”。
“昏”,它的造字义为“夕阳西下”。
古代规定“娶妇以昏时”,这显然跟当时的娶亲风俗有关。
在古代,日落之前娶亲是当时的一种流行方式,这样的背景为抢婚这一习俗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所谓抢婚,就是指男方未经女子本人及其亲属同意将女方劫去并让其成为自己妻子的一种婚姻习俗。
这样就很容易引起矛盾,为了避免双方发生矛盾,因此,抢婚应在日落天黑之前进行。
随着人类的文明化程度不断提高,抢婚形式被其他婚姻方式所代替,但它的某些形式都会被继续保存下去。
对于抢婚,“娶”字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娶”在古代文献中常写作“取”。
《说文解字·女部》:“娶,娶妇也。
汉字与古代婚俗
二 、 婚 ” “ ” 古 代 抢 婚 习 俗 由“ 、娶 看
《 文 ・ 部 》 “ , 嫁 也 。礼 》娶 妇 以 昏时 。 人 说 女 :婚 妇 《 : 妇
阴也 , 日婚 。 女 从 昏 , 故 从 昏亦 声 。” 据此 可 知 ,婚 ” 个 “ 是
从 “ ” “ 的 会 意 字 写 作 。 慎 在 《 文解 字 》 女 从 昏” 许 说 中似 乎
“ ” “ ” 所 不 满 . 是 从 “ ” “ ” “ ” 应 运 生 的 姓 有 于 人 从 生 的 燕 便
而生 。
“ ”作 为 亲 属 称 谓 , 今 所 指 不 尽 相 同 。殷 墟 甲 父 古 骨 卜 中 , 父 ” 专 指 生 父 , 指 同 族所 有男 性 长 辈 , 辞 “ 非 而 如 父 甲 、 乙 、 丙 … … 父 称 多 在 武 丁 时 期 的王 族 卜辞 中 父 父
阴也” 何谓“ 。 昏时” 甲骨文“ 字写作“ , 日 从 ? 昏” g”从“ ”
“ ” “ ” “ ”其 造 字 意 义 为太 阳 西 下 。《 文 ・ 氐 ,氐 即 低 , 说 日
部》“ , : 昏 日冥 也 。 显然 日落 天黑 娶 亲 为 当时 之 风 尚。 ” 与
妻关 系 , 子 亦 然 。 如 《 氏春 秋 ・ 君 览 》 说 :昔 太 男 正 吕 恃 所 “ 古尝 无 君 矣 。 生 民聚 生 群 处 … … 无 亲戚 兄弟 夫 妻 男 女 其 之别 , 上 下 长 幼 之 道 。 但 其 结果 必是 子 女难 辨 其 父 只 无 ” 知其 母 。 代 群 婚 习俗 姓 、父 看
出现 , 早期文献亦可证明 , 诗经 ・ 如《 小雅 ・ 伐木 》 中有“ 既
有肥 鹅, 以速 诸 父 ” “ 有 肥 牡 , 速诸 舅 ” ,既 以 的记 载 。 属 亲
试析汉字中蕴含的古代婚姻文化
在社 会上立足又要有 为人 所认可的身份 , 那就只 能选择 母 亲 的姓 , 以母亲家族 的血缘关系来作为可 以身份 的传 承 。于是,就出现 了从 “ 女 ”的 “ 姓 ”来。所 以,“ 姓” 的造 字结构反映 的是汉族 先 民的群婚风俗 。 这 种婚 姻文 化 , 我们 还可 以通 过其 他汉 字 的造 字 背 景找 到线 索 。 例如 , 《 说文 ・ 后部 》 : “ 后, 继体 君也 。 ”
林 文 华
( 福 建农 林 大学 文法 学 院 ,福建 福 州 3 5 0 0 0 2 )
摘
要 :汉字是 当今世界上唯一依然保存活力 的最为古老 的表 意体 系文字。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
可以说它从诞 生之 日起就承担着作为汉文化载体的功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婚姻文化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的文化 内涵。虽然随着 时间的变迁 ,古代社会 的婚姻文化和现代社会相去甚远, 甚至有些古老 的婚姻形 式 已经不为人知。但是我们通过对表意体系的汉字形体结构 的分析,依然能够对古代 婚姻形 式进行探寻。文章选取 了几个和 中国古代婚姻联系密切 的汉字作为研 究对象。通过研 究,可以发现远 古的群婚 、掠夺婚、买卖婚和 氏 族 互婚等多种婚姻制度都在 “ 姓”“ 后”“ 婚”“ 娶… ‘ 嫁”“ 妻… ‘ 姑… ‘ 舅… ‘ 媵” “ 侄”等汉字中得到形象的体现。
姓 “ 姚 ” ,夏 禹姓 “ 姒 ”……
收稿 日期:2 0 1 3 — 1 2 — 1 5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得演变与文化思考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得‘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得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
在近一个月得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得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得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得认知。
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得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得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得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得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得历史关联。
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得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得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得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得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得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得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
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
之后为复苏期。
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得变化,但主要就是形式,手法与表述角度上得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得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得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得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得效仿性,具有明显得时代特征,基本相同得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得差异与地域特色。
不同得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对婚礼得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得影响。
长安就是个出司仪得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就是十三个封建王朝得建都之地有关,这里就是周礼得孕育地,也就是汉唐礼仪得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就是自然而然得事。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得群众基础与认可度。
尽管传统得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得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就是经济相对落后得地区,对传统婚俗得尊重度越高,保留得礼仪相对较多,越就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得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得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就是文化发展得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得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得繁荣,从总体上瞧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就是较为完整得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得魅力。
浅谈婚俗与传统文化
浅谈婚俗与传统文化摘要: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古人把婚姻与饮食放在相提并论的地位,看作人类必须做的两件大事,认为婚姻是维系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头等大事。
由此可见,作为缔结婚姻的形式规范的婚俗,反映了人类文化的一个侧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婚俗的形成与该民族的社会环境、经济制度、风俗文化、自然条件等因素密不可分,能反映出该民族的特征,折射出该民族的风俗风貌。
婚姻习俗是伴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它展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审美观、伦理观、价值观、宗教观、性意识和民族心理的发展态势,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积累和精神财富。
从中国的婚俗及礼仪中,能看到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深远的影响,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一)婚俗的起源及发展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婚姻习俗,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婚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婚俗由来已久,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
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婚礼原意是“昏礼下达”。
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在黄昏时下达礼品,后来逐渐发展成如今的婚礼。
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
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
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
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
今行礼于晓。
”晓即拂晓。
此后相沿至今。
人类婚姻习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是一种由性本能向性文化发展,由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嬗变的过程。
中国婚礼习俗文化的演变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它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原始婚礼习俗文化、传统婚礼习俗文化和现代婚礼习俗文化。
汉字形体中的婚俗文化
汉字形体中的婚俗⽂化2019-09-28汉字是⼀种⽂化的凝聚物,是特定历史⽂化的“化⽯”。
我们可以从汉字形体中探究出社会⽂化的种种信息。
婚姻嫁娶是⼈类最重要的社会⽂化之⼀。
从汉字字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某个时期的婚姻形式。
在本⽂中,我将试图通过对⼀些具体的⽂字材料考证来说明古代某个时期的婚俗⽂化状况。
⼀、群婚形式据史学家研究,中国⼈的姓产⽣于距今约五六千年以前,即远古时代的母系⽒族社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古就有姓,姓是“⾃我”的重要标志。
但是,⼈们⼀般都姓⽗亲的姓, 为什么“姓”这个字却从“⼥”旁? 让我们看⼀下《说⽂》的解释:“姓,⼈所⽣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故称天⼦。
因⽣以为姓,从⼥从⽣, ⽣亦声。
”所谓“因⽣以为姓”,就是说谁⽣的你,你就姓谁的姓。
这说明,在古⼈的观念⾥,孩⼦的⾎统是维持在母亲⾝上的。
据《⽩虎通》记载:“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但知其母不知其⽗⋯⋯”这句话记录的显然是上古时期的群婚制。
因为群婚,民不知其⽗,只好随母亲的姓。
古⼈也就造出⼀个从“⼥”的“姓”字来。
最初表⽰姓的字,也⼤多从⼥旁,如姜、姬、嬴等。
古⽂献中,也有相关的记录。
《吕⽒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君矣,其民聚⽣群处,知母不知⽗,⽆亲戚夫妻男⼥之别,⽆上下长幼之道。
”《列⼦·汤问》:“男⼥杂游,不媒不聘。
”这些都说明,华夏民族在原始社会后期,确实存在过群婚形式。
⼆、抢婚形式母系⽒族制向⽗系⽒族制的过渡,带来婚姻形式的改变。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原始⽒族成员由男从⼥居转变为⼥从男居,这是⼈类所经历的最激进的⾰命之⼀。
作为现代⼈,我们很难想象远古时期发⽣在两性之间的这场以抢婚为形式的⾰命曾经是多么的暴烈,然⽽,汉字的形体结构,对此却有真实的记录。
“娶”,在古代⽂献中常写作“取”。
《说⽂·⼜部》:“取,捕取也。
从⼜从⽿。
”古代⽥猎获兽或战争杀敌,⼀般取下左⽿来作为计功的凭据。
从汉字解析中国古代婚姻
从汉字解析中国古代婚姻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任何时代,婚姻形态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忠实地反映社会的发展水平。
汉字作为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灿烂文化的载体,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远古时代的婚姻状况。
文中将从嫁与家娶与取妇与女妻与妾的字形结构来讨论古代婚姻状况。
《易·系辞》:“天地絪緼,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是说自然界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人类则是由男女交接而产生的,所以婚姻是人类社会得以繁衍和进步的基础,它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沿袭下来,经过了不同的演变形态,直接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进行着漫长的演变。
从原始时代母系社会的群婚发展到父系社会的掠夺婚姻,女子逐渐成了男子的附属品。
进入奴隶社会,继掠夺婚之后出现了买卖婚姻,这种婚姻制度盛行于私有制的整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嫁娶方法。
女。
婦人也。
象形。
王育說。
凡女之屬皆从女。
下面举几个女子旁的字,来解释下女子在古代婚姻中的地位及古代婚嫁的状况。
妇,服也。
从女,持帚,洒埽也。
会意。
谓服事人者。
——《说文》妇字的甲骨文字形右边是女左边是帚,寓意为女子拿着扫帚打扫,妇形容已婚女性,这个字就可以看出结婚后的女子是用来服侍人的,而不是现在的可以持家做主。
妇字甚至还有些贬义,比如妇人之仁,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婚姻中少不了嫁娶这两字。
《说文解字·女部》:“嫁,女适人也。
从女家声。
”“适”本义指“往、至”,后引申为女子出嫁。
“适人”即为嫁人。
《说文解字》家,居也。
从宀,豭省聲。
这两字可以看出女子嫁人了才算有家。
在古代,嫁人也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在平等的地位的结合。
《礼记·昏义》中载有古代婚俗中的六礼:“纳采(即行聘)、问名、纳吉(占卜吉日)、纳征(送彩礼)、请期、亲迎。
”其中送彩礼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的纳征是不可缺少的,男方要给女方家里贵重的物品,然后,这门亲事才可以继续,用物品交换女子,等同于买卖了。
汉字与婚姻
论汉字蕴涵的婚姻文化汉字作为汉民族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尽管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依旧以其特有的形体构造和表意性而显示出其独特的风韵,但是依旧可以从汉字的形体构造中窥见先祖造字时的本义及其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
本文选取了部分与婚姻密切相关的汉字,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方面探究汉字蕴涵的婚姻文化。
一、汉字与婚姻制度 婚姻制度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之一,作为社会构成基本单位的血缘团体的形成、发展、延续,都直接依赖于人们的婚姻活动。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将人类的婚姻制度划分为群婚、对偶婚、专偶婚和多妻婚四个阶段。
汉字对其中的婚制有所反映。
(一)“姓”、“舅”、“姑”与远古群婚制度 远古群婚是汉民族最早的婚姻制度,也是全人类最早的婚配方式。
在那个时代,人类处于原始的蛮荒时期,过着最原始的部落、氏族群居生活,同猎同食、同耕同住,在这样混乱的生活形态下,没有固定的配偶,只有混乱的交媾。
所以,这种婚姻形态下出生的孩子只知道自己的母亲,他们的母亲也不知道谁是孩子的父亲。
但是为了维系血统流传,人们就只能用孩子母亲的血统来确定血缘关系了,也就产生了许许多多与女人相关的汉字来。
1、姓 既然是在混乱的婚姻形态下出生的孩子,他们当然只知道自己的母亲,而无法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了,就像前边提到的,为了维系血统流传,人们就只能以孩子母亲的血统来确定血缘关系了,“姓”就是这时产生的最能说明这种关系的汉字。
汉字与人最直接的联系就是人的姓名,一个人的名字是相对开放的,可以自由选择的;但是,一个人的“姓”却是不能选择的。
人的“姓”是世袭的血缘延续的基本标志,因为人是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不能选择父母的,更不能选择“姓”什么了。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都是随父亲而“姓”的,但是为什么“姓”字是“女”字旁呢?《说文·女部》:“姓,人所生也。
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日,天子因生以赐姓。
”…鳃意思就是说,“姓”表明人由谁所生,是一种血统遗传的标记,这也正与字型造义相符合,显然,汉族先祖造“姓”字的时候,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的血统只与母亲有直接的关系,也就说当时的人都是随母亲而姓的。
趣谈汉字与古代婚姻习俗
趣谈汉字与远古婚姻习俗的关系如今汉字的发展史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大体可以分为古文字史和今文字史,最早的汉字可以从三千多年前的的甲骨文算起,然后经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关于汉字的起源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有碶刻说,八卦说,结绳说,还有仓颉造字等等,但我始终认为汉字起源于古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又在生活之中不断加以完善,一直到今天汉字仍旧在随着生活的改变不断变化,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那么汉字与远古的婚姻有什么关系的呢?据考古发现,我国远古的婚姻制度从群婚制开始,群婚制包括血缘婚姻和族外婚姻,什么是群婚呢?群婚就是一个女子可以和多个男子保持婚姻关系,这也是后来“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因,《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常无君矣,其生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可见,当时男女不分长幼,亲戚,兄弟,姐妹和夫妇,大家生活在一起,男女关系更是不媒不聘的杂游关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人们改变了原有的婚姻形式,实行不同部落人们之间的群体通婚,即族外婚姻,排斥了血亲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不管哪一阶段它们仍旧属于群婚,所以结果是一样的:子女只知母不知父。
而这一习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姓”字来说明,《说文解字》中对姓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意思是:姓表明人由谁所生,是一种血缘的标志,而正与其字形之造义相契合,从女从生,是个会意字,表示由女人所生,因此要跟随母姓。
显然,造“姓”字时,在古人的观念里,孩子的血统似乎仅仅维系在母亲身上,所以姓字反映的是汉族先民的群婚习俗,因为知母不知父,孩子的血统只能根据母亲来确定,所以必须随母亲的姓,根据这种文化背景,古人也就造出了一个从女的“姓”字来。
此外,“后”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象人之形”。
而甲骨文中,后像妇女产子之形,后来“后”又引申为皇后,君后之意,为何要用后字来表示此意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字形,在造字之初,后并非指男子,而指女人,并且是一位有生育能力的女人,女人之所以可以做首领很大程度维系在她的生育能力上,这也与当时人们的生殖崇拜有关,显然这是母系社会的写照,而这一时期中,与母权制相适应的婚姻制度也只有群婚,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群婚发展到专偶制,即一夫一妻制,父系社会取代了母系社会,男人掌握了统治权,以后各朝代出现的太后,皇后,这样的称呼,虽有较高的权力,但不如母权时代。
从汉字看古代婚姻制度与习俗2015-3-23
妻、婚、娶——抢掠婚俗
抢婚是族内婚发展到族外婚时出现的一种婚俗。
“佯战婚”。
抢婚反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场重要变革和斗争:
母权与父权之争。
1. 妻
《甲骨文字典》:上古有掳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 是为掠夺婚姻,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
2. 取——娶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
4. 两姓互婚
西周时期姬、姜两姓即为世代交互婚娶 。
《宋书〃后妃传》:刘宋时孝武帝之姑下嫁王偃,
生子名藻,生女名宪源,孝武帝娶宪源为皇后,又 将自己的妹妹临川长公主许配给藻。
《元史〃公主表》: 特薛禅父子战功卓著,皇帝发
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 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 《淮南子•本经训》:‚男女群居,杂处无别。‛ 《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聘不媒。‛
群婚制——只知其父,不知其母。 神话是口耳相传的历史,是对群婚时代的曲折反映。
姑、舅——互婚习俗
“姑”、“舅”称谓是互婚习俗的反映。 某种亲属称谓总反映了某种相应的现实亲
个姊妹为妻。
1. 媵
送,动词
《尔雅· 释言》:“媵,将送也。 《楚辞· 九歌》:“鱼鳞鳞兮媵予。”王逸注:“媵,送也。 《左传· 僖公五年》:“以媵秦穆姬。”注:“送女曰媵。”
陪嫁的男子和女子
《诗经· 小雅· 我行其野》孔颖达疏:“媵之名不专施妾,凡
送女适人者,男女皆谓之媵。” 这里的“媵”指随嫁的男子 和女子。 最初,媵制中从嫁的还有奴仆。伊尹就曾是媵臣。 《吕氏春秋〃本味》记商汤娶于有侁氏:“有侁氏喜,以伊 尹为媵送女。” 《史记〃殷本纪》:“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干汤无由,乃为 有侁氏媵臣。”
浅析汉字中的古代婚姻文化
浅析汉字中的古代婚姻文化作者:朱渊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12期【摘要】在人类的语言文字发展史上,无论是美学价值还是文化价值,没有哪一种文字能与汉字相媲美。
汉字是唯一的音、义、形相互结合的表意文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也是汉文化传承的最主要媒介。
同时,汉字是因义构形的文字,所以汉字构造中无不体现着特定的文化信息,汉字与汉文化在相互融合中一直发展、流传。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与婚姻有关的汉字分析,浅析汉字中的古代的婚姻文化。
【关键词】汉字;古代婚姻关系;“女”部字引言人类社会中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而家庭是由婚姻关系建构的,因此社会的发展和家族的产生必然离不开男女婚嫁。
男女婚嫁对人类社会存在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周易·序卦》中就有所体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①是说万物创世之后,男女夫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开端,所以想要社会稳定,就不可以不重视夫妻之道。
我国古代的婚姻关系是随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在不同的时代,婚姻关系的形态因人的生产生活不同有所差别,此现象在有关记录婚姻的汉字中就可以窥见。
本文将通过对部分汉字的分析来一探中国古代的婚姻关系。
1.女性独尊——母系群婚群婚制是人类原始社会中的婚姻形式,也是在社会生产力的有所提什,由采集狩猎向农耕过渡时,出现的第一个两性关系相互限制的婚姻制度。
群婚制是母系氏族社会下存在的,女部字“姓”“娲”“始”等字都反映了原始社会女性因生殖能力而具有的天然权威。
群婚制有血缘群婚和族外群婚两类。
血缘群婚是群婚制前期形式,是指在同一部落内有血缘关系的男女相互配婚。
关于血缘群婚关系在上古神话中就有所体现,华夏人文之始伏羲和女娲就是兄妹,他们血亲通婚,养育了华夏子孙。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升,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逐渐增强,先民意识到血亲通婚会对人自身产生不良后果,于是就阻止同一族内兄弟姐妹的结合,排除近亲配婚,要求男女只能与不同族落的人通婚,从而出现了群婚的另一形式——族外群婚,族外通婚改善了“男女同姓,其生不番”的不良状况。
汉字和古代的婚姻家庭
3、从“娶、妻”等字看古代抢婚风俗
抢婚习俗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古老的掠夺 婚(也称劫夺婚、抢劫婚)的遗存或变异。典 型的例证见《周易·屯》爻辞:“屯如邅 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是说一支似 寇非寇的马队抢来不从的女子,被抢女子 拼命呼喊,血泪汪汪。(陶毅、明欣《中国 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
《说文》:“婿,夫也。从士,胥声。《诗》 曰:‘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者,夫也。 婿,婿或从女。”段玉裁注:“夫者,丈夫 也。”
媳妇,又作息妇。本指儿媳妇。《字汇·女 部》:“媳,俗谓子妇为媳。”
7、生育繁衍
围绕产育习俗,表示其意者,常见有身、 孕、包、妊娠、育、毓、娩等字。这些汉 字或取形,或取义,都能清晰表述。生子 为婚后家庭中之大事。生子增丁,添人进 口,人人为喜。生男为“弄璋之喜”,生 女为“弄瓦之喜”,璋、瓦反映重男轻女 之观念。
姑、舅(近亲结婚的反映)
姑义有三: 1、《说文》:“姑,夫母也。”《尔
雅·释亲》:“妇称夫之母曰姑。” 2、 《尔雅·释亲》:“父之姊妹为姑。” 3、《礼记·坊记》:“婚礼,婿亲迎,见
于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 ”郑玄注: “舅姑,妻之夫母也。”
舅义亦有三:
1、《说文》:“舅,母之兄弟为舅。” 《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 渭阳。”毛传:“母之昆弟曰舅。”
取,本义指古代的战争中杀死或俘虏敌人后,割 取其左耳以为凭证。
据刘师培等研究,这就是远古时期抢劫、掠夺婚 姻之见证,劫掠必于昏时乘人之不备,故娶妇可 曰取。
妻
《说文》:“妻,妇与夫齐者也。 从女,从屮,从又。又,持事, 妻职也。 ”《广雅》、《广韵》 均释“妻,齐也。”他们所释 “妻”的含义是很可嘉的。但甲 骨文字反映的现象却并非如此 。
透过汉字看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
透过汉字看中国古代的婚姻文化摘要:汉字包含了丰富的婚姻文化信息,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和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同地位,记录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婚姻习俗。
“姓”、“父”、“舅”、“姑”体现了远古群婚状态度,“媵”、“妾”、“姒”、“娣”等字反映了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婚”、“娶”则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掠夺婚俗,“嫁”记录了买卖婚俗,“媒”、“妁”记录了包办婚俗。
关键词:汉字;婚姻文化;中国文化汉字作为一种特殊的表意文字系统,不仅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符号,而且也是记载我国古代科学知识、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的全息标志——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古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诸多信息。
所以尽管古代社会环境和古人已离现在很遥远,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研究汉字,窥视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了解到我们祖先的生活情况和风俗习惯。
因此人们常说: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的特殊载体。
婚姻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常见的文化形态,在汉字中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反映。
本文就选取几个典型的汉字来谈其中所体现的我国古代婚姻文化。
一、汉字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婚姻形态和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同地位1、“姓”、“父”、“舅”、“姑”等汉字体现了远古群婚状态和女性主导地位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沿革。
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为主,婚姻生活也是以女性为主导的群婚制度,即《列子·汤问》记载的“男女杂游,不媒不聘。
”这种原始的婚姻状态在最早的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姓”是一个表明家族的文字,现在一般人都随父姓,但“姓”字却从女从生,看起来很矛盾,但这个字却真实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群婚状态。
《说文·女部》释为:“姓,人所生也。
”意思是表明“姓”由谁所生,是一种血统的标记,这正与其字形义相契合。
“姓”字说明,远古社会孩子血统维系在母亲身上。
当时人们都从母系得姓,正因为如此,汉族先民古姓多从“女”旁,如黄帝姓姬,神农姓姜,少昊姓嬴,虞舜姓姚,夏禹姓姒等等。
“姓”字这一构形说明,在远古社会,确实存在一种群婚制度,人们认为生孩子是女人感天而生,与男性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为主 。
( 五) 指导 学生 学会 复 习、 预习, 做 到 长计 划 、 短安排。“ 事 有 定时, 时有定事” , 避免杂乱无章 , 耗费时间。
=、 重 视作 文教 学
( 一) 重视 作文 指导 。指 导讲 究 “ 虚” , 评 点注 重 粗 , 让学生 自 己用独 特 的语言表 露独 特 的感 受 和心 声 , 抒 写 出个 性 。少讲 抽象 理论 , 多予 具体 指导 : 指 导学 生 走 进 生活 , 走 向 自然 , 积 累创 新 素 材; 开展 艺术 欣 赏活 动 , 感悟 创 新 之 美 , 艺 术欣 赏 与 音 乐 、 美 术 结 合, 或专 门 开设文 学 作 品欣 赏 课 , 让 学生 多 接 触 优 秀 中外 诗 文 和 科 幻作 品 ; 通 过轻 松 作文 营 造 创新 氛 围 , 让 学 生 放任 思 绪 自由写 作; 写想 象性 作文 , 获取 创新灵 感 , 利用 物 像 或文 字 进 行有 意 想象 和再 生性想象 训练 , 进 行创 造性想 象 , 学 会 时空 转换 、 角 色错位 、 借 助外力 、 梦幻设 计等技 巧 ; 打 破思维 定 势 , 掌握 创 新方 法 , 通 过 读书 报告会 、 时事讲 座 ……引导学 生利用 同一 材 料 , 进 行多 观 点思 维提 炼; 侧 重命题 、 选材 、 结构 、 语 言指导和评 点作文 , 体 验创新 乐趣 。 ( - -) 开 拓写 作渠道 。1 、 故 事读 写。 教 师提 供故 事 开头 , 学 生 进行 故事 接 龙 ; 2 、 童 话 创 编 。写 童 话 , 编故事 , 任 凭 学 生 自 由翱 翔, 自由编写 , 充分 展现学 生创造 力 ; 扶 放结 合 , 扶 放 有度 , 难 易 适 当。 ( 三) 构 建写 作对象 。针对 现实 生活 问题 , 创 造 性地 提 出真 实 问题 和解 决方 法 。
摘 要: “ 舅” 在 古代 汉语 中曾是 媳妇 对公公 的称 呼或女婿 对 岳父 的称 呼 ; “ 姑” 也 曾用 来指 媳妇 对 婆婆 的 称 呼或 女婿 对 岳母 的称
呼。这种 特殊 的称谓 现 象是 古代姑 舅表婚 的 遗存 。笔者将 这 一组 汉 字和 “ 姓” “ 父” “ 母” “ 男” “ 女” “ 夫” “ 妻( 妇) ” 置 于汉字 文化 视 野
中图分 类号 : G 6 3 3
一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6 3 5 1 ( 2 0 1 3 )一 1 1 一 o o 6 5 — 0 1
抓 住教 学全程 ( 一) 明确 揭示教学 目标。备课 时教学 目 标 具体 、 阐述清 晰 ; 教 学语 言指 向明确 , 方式 多样 , 有激励 性 、 启发性 , 幽默而 富有磁性 。 ( -) 按 照 目标设 计 问 题 。将 目标 设 定 为 问 题 序 列 , 步 步 深 入, 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 ( 三) 通过 练 习实现 目标 。练 习设 计 要 “ 形散神聚” 与教学 目 标 一致 。 ( 四) 根据 目标 设计评 价 。灵 活多 样地 调控 评 价 目标 , 以评价 改 善教 学过 程 , 多表扬 、 肯定 、 启迪 , 对失 误 帮 助查 找 原 因 , 共 同解 决 。评 价无 论集 中 、 分散, 自 评、 互评 , 还 是 研讨 式 、 单 向式 都 以学
} 』 对 “ 舅 m 姑 ” 的 义 薯 拥 N 穷 N 瞄 o 相 6 挑 … … ∞ . , 作 , 字 形 , 象 右 手 持 棒 ( 一 说 是 石 斧 ) 之 形 。 表 示 已 经 成 年 的 I  ̄意 N I ’ 蠢 ” 警 烹 苎 . 子 誉 喜 , 薹 ; 磊 盖 I 耋 : 霎 ’ 月 罕 写 至 美 军
广东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 中学二级教师。
r' 4
语数外学 习
N o . 1 1 . 2 0 1 3
Y L I S h u Wa i X u e X i
2 0 1 3年第 1 1 期
探 索 语 文教 学 中培 养 学 生创 新 能 力 的途 径
余 荣
( 重庆市南川 区南川 中学, 重庆
I t f :
~
,
里 ~
士
。
o
I 因 为 在 中 国 : 釜 : 毳 菱 … ‘ 量 苗 孚 : ~ 子女 从 父 姓 乃是 天经 地义 的事 。不 仅 如此 , 旧 时女 ’
。
,
;
“
’ ~ 一
{L 众 所 周 知 母 系 氏 族 先 于 父 系 氏 族
骨 文 写 作 ,
主 芸
f l l
I
…
因踩神的足迹而怀上伏羲 ; 炎帝其母女登在游华阳时被神龙绕 族有婚姻关系的男性长辈为“ 父” 有前后相继 的关系。把“ 父” 身, 感应而孕生下炎帝。又如 , 黄帝姓姬 , 因其母居姬水而生之 ; ( 下转第6 5页) 作者简介 : 徐桂珍 ( 1 9 7 2 一 ) , 女, 甘肃会宁 人, 本科 , 甘肃白 银市第九中学, 中学一级教师; 陈军( 1 9 8 3 一 ) 女, 湖南道县人, 硕士,
4 0 8 4 0 0 )
摘 要: 教 育 实践 证 明 , 语 文教 育教 学 活动在 创新 教 育中具 有极其 重要 的地位 。我 们语 文教 育 工作者 必须认 真 思考语 文教 学如何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的1 - " 3  ̄, 并努力探索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 在教学全程、 具体教学内容 中贯 穿创新意识和 创新行为。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之德, 又要培养其创新之能。 关 键词 : 语 文教 学 ; 创 新能 力; 培养 途径
语数外学 习
No .1 1 . 2 0l 3
Yu s h n Wa i X u e Xi
2 0 1 3年第 l 1 期
从“ 舅姑 " 说 开 去
浅 谈 汉 字 文 化 视 野 下 的婚 俗 汉 字
徐桂珍 3 ; 2 、 惠州市东江高级 中学, 广东 惠州 5 1 6 0 0 1 )
之下, 试 图对 它们作 一番 简要 的 分析 , 以便为语 文课 堂教 学能朝 着纵 深方 向发展 助 力。
关键 词 : 舅姑 ; 汉字 文化 ; 婚俗 汉 字 中图分类 号 : G 6 3 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6 3 5 1 ( 2 0 1 3 ) 一1 1 — 0 o 6 4—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