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剧背后: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评法批儒”运动

合集下载

“---”时期“评法批儒”与王船山研究述评(1)

“---”时期“评法批儒”与王船山研究述评(1)

“***”时期“评法批儒”与王船山研究述评(1)关于《“***”时期“评法批儒”与王船山研究述评(1)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上世纪“***”中后期,“评法批儒”中将王船山定位为法家代表,是船山研究史上的一次倒退。

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现的一个船山研究的小高潮,则是反倒退,拔乱发正,思想大解放运动。

这次反倒退的思想大解放活动,充分表现了船山学术的魅力。

关键词:王船山;评法批儒;儒家;法家一、船山学术被当成“匕首、投枪”为人所用***时期,中国掀起“评法批儒”高潮,王船山被带上法家代表高帽子,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一阵王船山“研究热”。

工厂的工人、军队的战士、工农兵学员、百货商店的售货员、人民公社的贫下中农,被当成船山研究的生力军。

他们从王船山的著作里查找出儒法斗争时用得较多的词汇,摘取王船山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深文周纳,连缀成章,纷纷发表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

关于这时期的这些文章我们暂且不作内容上和学术上的分析。

只要看看它们的标题,就可以窥见当时情况之一斑。

据笔者搜集的资料,可将这些文章标题为如下三类:1、与复辟、倒退有关的:《王夫之批评孔孟的历史倒退论》(文汇报1974.6.24)、《法家进步思想评价——王夫之》(吉林日报1974.7.16)、《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王夫之《论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读后》(武汉师院学报1974.3)、《王夫之反复古倒退》(河南日报1974.12.25)、《反复辟、反倒退的战斗篇章——从《读通鉴论·秦始皇》看王夫之法家思想》(湖北日报1975.1.13)、《王夫之对儒家复辟倒退观的批评》(光明日报1976.4.29)。

2、与统一、分裂有关的:《王夫之的《秦始皇》》(南京大学学报1974.4)、《论王夫之对秦始皇的肯定评价——谈《读通鉴论》》(文汇报1974.6)、《实行郡县制势所必然——谈王夫之的《秦始皇》》(安徽日报1974.8.15)、《《读通鉴论》注释和语译》(旅大日报——1974.8.2)、《读王夫之《秦始皇》》(安徽日报1974.8.15)、《坚持统一是顺应历史潮流——读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南昌日报1974.8.24)、《王船山是怎么样评价秦始皇的》(北京日报1974.3.8)、《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读王夫之《秦始皇》》(天津日报1974.6.2)、《王夫之《论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福建师大学报——1974.4)、《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读王船山《读通鉴论·秦始皇》》(西安日报一1974.4)、(西安日报——1975.5.20)。

“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儒法斗争史研究

“批林批孔”运动中的儒法斗争史研究

1973年七八月间,毛泽东针对周恩来领导的纠“左”工作和党内外怀疑和否定“文革,的思潮,发表了一系列谈论中国历史上儒法斗争的言论,否定和批判儒家,肯定和赞扬法家。

他的目的,是含蓄地发出警告,不要否定“文革”,否则就是“尊孔反法”,开历史倒车,与林彪和历史上的反动派没有什么区别。

毛泽东的这些言论,被“四人帮”集团所利用,引发了儒法斗争史的研究和“批林批孔”运动。

儒法斗争史研究的由来从时间上看,儒法斗争史的研究在“批林批孔”运动正式发动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1973年9月,“四人帮”控制的上海市委写作组以石仑的笔名在《学习与批判》创刊号发表了《论尊儒反法》一文。

这篇文章发表后,当年第10期的《红旗》杂志以及10月25日的《人民日报》相继全文转载,由此可以看出“四人帮”对它的重视。

《论尊儒反法》提出了儒法斗争的概念,认为“儒家是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反动学派。

法家是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的进步学派”,儒家提倡“礼治”,法家提倡“法治”,儒家主张守旧,法家主张革新。

儒家和法家的斗争不是学术主张之争,而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是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在思想政治战线上一场剧烈的阶级斗争”。

儒法斗争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存在,而且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进行着”,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文章提出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弄清楚儒法斗争的阶级本质,认为这“对于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这篇文章揭开了儒法斗争史研究的序幕,并为后来的儒法斗争史研究定下了基调。

“四人帮”控制的写作班子及其追随者又发表了一批研究和宣传儒法斗争史的文章。

此后,这些文章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上海市委写作组以罗思鼎的笔名在《红旗》杂志1973年第11期发表的《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唐晓文在1974年1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孔子杀少正卯说明了什么?》等。

《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除了以批宰相为名,影射攻击周恩来外,还在《论尊儒反法》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儒法斗争是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认为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就是由于执行了法家路线,因此秦始皇统一中国“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巨大胜利,也是法家思想的巨大胜利”。

儒法之争

儒法之争

商韩君主专制思想与论孟反专制思想比较研究一、学术综述二、正文(一)儒法两家关于君主治国的学说和主张⒈学说产生背景比较⑴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东周王朝早期,刚刚经历了犬戎之乱的周王室从西边的镐京迁都到东边的洛邑,周王朝虽然保住命脉并延续下来了,但奈何王室衰微,诸侯大都不听号令。

随着平王东迁而来的是王朝统治秩序的混乱,诸侯纷纷称王称霸,在自己的领地里建立自己的一套统治。

礼仪制度方面“礼乐崩坏”,诸侯、卿大夫甚至连士这种低级统治者都开始僭越礼制,以至于引得孔子大骂鲁国大夫季氏曰:“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

不仅是礼仪制度,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显现出了新的变化。

伴随着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瓦解,井田制也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土地的增多,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并且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井田制的废除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大动荡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却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学派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林立。

这些学派有着各自的学说和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游说国君采用自家学说,或凭借自身才能而出将入相。

总之,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国君采纳自家学派的主张,从而成为“显学”,但是采纳与否还是要看国君的喜好以及学说的实用价值。

与此相似,一个国家要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如此激烈的争霸兼并战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为此付出努力,不仅要有好的君主,还要有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统治方略。

于是,诸子百家此时便有了用武之地。

⑵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看来,诸子百家中有完善的治国主张、可以称得上“显学”的无非是儒家和法家而已。

先看法家,新兴地主阶级针对当时激烈异常的争霸兼并战争形势,纷纷采用法家的主张,在本国内进行变法改革。

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等人都在本国内实行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变法改革。

虽然主持变法者本人大都没有好下场,但是他们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他们的目的就是帮助这些新兴地主阶级维护利益、稳固统治、更好的管理国家。

高考历史二轮重难点突破 16 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含2013真题)[ 高考]

高考历史二轮重难点突破 16 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含2013真题)[ 高考]

十六、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演变【核心考点】(一)儒家思想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地位的演变1.战国时期:被冷落(1)原因:其学说强调道德感化,重视伦理亲情,脱离当时奴隶制渐趋崩溃、战国纷争的现实,无助于实现统一,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2)先秦时期的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2.秦朝:遭压制、摧残(1)原因: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巩固秦政权,儒家由民间转入地下.(2)特点: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3.西汉:独尊(1)原因: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倡导“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宣扬“大一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思想基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正统思想.(2)特点:以儒学为基础,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相互结合,互相渗透。

儒家思想宗教化、经学化、政治制度化。

4.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1)宋朝系统-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将儒学发展为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实际是为封建纲常辩护儒学系统化,但也逐渐失去活力(2)明朝: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通过“内心自省”、“以致良知”。

说明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也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3)特点:宋明理学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是儒学第二期发展的象征。

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使儒学服务统治的政治作用和修养身心层面的社会功能走向一致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腾飞班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腾飞班

黑龙江省青冈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月考试题(腾飞班)(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

这一做法在当时()A.适应了诸侯争霸斗争的须要 B.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C.体现了“有教无类”的理念 D.提高了女子受教化的机会2.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共同点是()A.认为教化可以兴国 B.重视民意C.具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D.认为统一是民心之所向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4.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是西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

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干脆相关。

”这一观点()A.确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确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见C.否定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5.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西汉B.隋唐C.北宋D.南宋6.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描写太守的女儿杜丽娘,梦中爱上少年书生柳梦梅,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

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赴试,杜丽娘的鬼魂与之见面,并获再生。

杜父反对他们结合,经杜丽娘一再坚持,加上柳梦梅被点中状元,由皇帝做主,二人最终成婚。

材料反映了()A.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B.婚姻自由成为了社会时尚C.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素养 D.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高7.黄宗羲评价某先贤时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该先贤是( ) A.老子 B.荀子 C.朱熹 D.王阳明8.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促成这一时期文化旺盛的最重要缘由是(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9.学完“百家争鸣”的有关历史后,几个同学在一起探讨本班科任老师的教学管理风格,其中借用史实评论不太恰当的是( )A.小刘:数学老师是法家的弟子,学期初他就制定班规,并严格执行B.小张: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化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风范C.小汪: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主动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的真传D.小徐:政治老师很会摆架子,特殊留意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10.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

中国古典思想脉络中的儒法之争及其影响

中国古典思想脉络中的儒法之争及其影响

2024年第1期(总第202期)㊀㊀㊀㊀㊀㊀黑龙江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Heilongjiang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202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国古典思想脉络中的儒法之争及其影响林㊀存㊀光(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ꎬ北京100088)摘㊀要:在中国古典思想脉络中ꎬ诸子百家之说形成和奠立了影响深远且丰富多元的政治思想传统ꎮ其中ꎬ儒法之争尤其具有典范性的思想意义ꎬ其思想论争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ꎬ由此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人或人性的看法根本不同ꎬ对人类历史进程 社会生活境况的认识和理解迥然有异ꎬ对治国为政之道的认识和理解截然有别ꎮ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ꎬ在治国为政中ꎬ法治与德治两者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ꎮ关键词:古典思想ꎻ儒法之争ꎻ治国为政之道中图分类号:B21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7-4937(2024)01-0103-10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研究 (22JD034)作者简介:林存光ꎬ1966年生ꎬ山东省泰山学者ꎬ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ꎬ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ꎮ㊀㊀春秋战国之世ꎬ面对广土众民和纷繁复杂的国家事务ꎬ富有真挚情怀和深具善良意愿的思想家们为了努力构建和维持长治久安的优良治理秩序ꎬ莫不汲汲于思考人之何以为人以及群体如何相处和国家何以治理的理论难题ꎬ莫不致力于探寻如何化解矛盾和冲突㊁实现人类和谐共生的政术治道ꎮ深入反思和充分领会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传统ꎬ无疑可以择其优劣是非ꎬ以为鉴戒ꎮ为此ꎬ我们首需通过 比较的观点 来了解和领会儒㊁法两家各自不同的鲜明思想特性与理论内涵ꎬ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说ꎬ 只有在比较的观点中ꎬ才能把握到一种思想得以存在的特性ꎮ [1]具体而言ꎬ儒㊁法两家之间的理论分歧与思想论争乃是在多个层面或多重维度上展开的ꎬ通过比较其分歧和差异ꎬ我们才能真实地理解和把握儒法思想之争的多重意义或多维含义ꎮ兹就此论述一二ꎬ以求教于方家ꎮ㊀㊀一㊁对人或人性的看法根本不同在我看来ꎬ最能体现儒㊁法两家思想之特性及其本质性差异的就是他们对人㊁对人之本性或人之何以为人的看法根本不同ꎮ孔子对于人性问题虽然罕有直接而明确的论述ꎬ而仅说 性相近也ꎬ习相远也 («论语 阳货»)ꎬ但作为一位格外重视人自身教育问题的思想家ꎬ他对于人类的生存境况以及人之何以为人的问题无疑有着极为深刻而富有远见的认识和领会ꎮ如所周知ꎬ孔子最重要的思想贡献就是系统提出和发展了以孝悌为本㊁仁者爱人的仁道思想ꎬ极力阐扬 苟志于仁矣ꎬ无恶也 («论语 里仁»)ꎬ 己欲立而立人ꎬ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雍也»)和 己所不欲ꎬ勿施于人 («论语 颜渊»«论语 卫灵公»)的仁恕理念ꎮ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说ꎬ孔子的这一仁道理念ꎬ实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 人的发现 ꎬ亦即每个人不仅要把自己当成人ꎬ也应把别人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ꎬ甚至是唯有 先要把别人当成人ꎬ然后自己才能成为人 [2]ꎮ换言之ꎬ对孔子来讲ꎬ作为一种主要靠自身修养而人人皆能够成就的美好德性ꎬ一个人只有努力做到仁ꎬ才算真正实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ꎮ继孔子之后ꎬ真正的儒者都不遗余力地阐扬这一为孔子所首倡的 贵仁 的道德理念或理想信念ꎬ故«中庸»曰: 仁者人也ꎬ亲亲为大ꎮ 孟子曰: 仁也者ꎬ人也ꎮ合而言之ꎬ道也ꎮ («孟子 尽心下»)这都明确将仁视作人之为人的根本特性ꎬ人而能仁ꎬ是乃301为人之道ꎬ亦即人之所以为人之 道 ꎮ当然ꎬ孔子儒家所谓仁ꎬ又可将孝㊁悌㊁礼㊁义㊁智㊁勇等诸美德总括包含在内ꎬ故人而能孝悌亲亲㊁克己复礼㊁行由仁义㊁明辨是非㊁见义勇为等ꎬ此皆孔子儒家之所谓 道 亦即人之为人之道的题中应有之义ꎮ故«礼记 冠义»又曰: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ꎬ礼义也ꎮ然而ꎬ需要指出的是ꎬ这并非孔子儒家对人所持有的全面而完整的看法ꎬ而只是就人之为人的本质性方面而言的ꎬ亦即作为一种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具体存在ꎬ人所理应修养具备并需躬行实践的仁义德性ꎮ但从现实性的生存论意义上讲ꎬ人亦不过是天地万物众生中的一物而已ꎬ像其他生物一样ꎬ人亦天然地有各种生理的本能欲求ꎬ缺乏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人亦是无法维持自身生存的ꎬ正所谓 故人者ꎬ 食味㊁别声㊁被色而生者也 («礼记 礼运»)ꎮ依孔子儒家之见ꎬ这无疑属于人禽之所同然的非本质性的方面ꎬ尽管如此ꎬ他们却也并不轻忽之ꎬ反而对于人类的饮食男女之大欲和民生基本物质条件与利益需求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ꎮ但问题的关键在于ꎬ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合理地满足人的情感欲望和物质利益需求ꎬ才能更好地维持人类的群体生活ꎬ乃至使人过上一种人之为人而完全不同于禽兽的㊁既富足而更富有伦理道德教养的㊁人道且文明的人类共同体生活?如孔子曰: 中人之情ꎬ有余则侈ꎬ不足则俭ꎬ无禁则淫ꎬ无度则失(读为佚 )ꎬ纵欲则败ꎮ饮食有量ꎬ衣服有节ꎬ宫室有度ꎬ畜聚有数ꎬ车器有限ꎬ以防乱之源也ꎮ («说苑 杂言»)孟子亦有名言曰: 人之有道也ꎬ饱食㊁暖衣㊁逸居而无教ꎬ则近于禽兽 ꎬ故圣人忧而 教以人伦 ꎬ使知 父子有亲ꎬ君臣有义ꎬ夫妇有别ꎬ长幼有序ꎬ朋友有信 («孟子 滕文公上»)ꎮ另如«礼记 曲礼上»曰: 夫唯禽兽无礼ꎬ故父子聚麀ꎮ是故圣人作ꎬ为礼以教人ꎬ使人以有礼ꎬ知自别于禽兽ꎮ不过ꎬ如所周知ꎬ在儒家学者内部对于人性的看法却是存在极大分歧和争议的ꎬ如孟子道性善ꎬ而荀子主性恶ꎬ如果照字面含义来理解ꎬ显然是截然相反的ꎮ然而我们须知ꎬ此 性 非彼 性 ꎬ孟子所谓 性 实则是就人之固有的本质性的善性和德性方面而言的ꎬ而荀子所谓 性 只是就人之自然生就的非本质性的生存本能和情感欲望而言的ꎬ事实上荀子仍然将仁义德性认作是人的本质性的体现ꎬ只是并不像孟子那样认为这是本源于人先天禀赋的良心善性或道德本性ꎬ而是根基于心之神明的理性认知能力而通过后天人为的自觉努力所成就的ꎮ不管怎样ꎬ他们对于人的本质性与非本质性之两面性的认识和理解仍然是相同的ꎬ孟子将这两个方面明辨区分为大体与小体或贵体与贱体ꎬ故曰: 体有贵贱ꎬ有小大ꎮ无以小害大ꎬ无以贱害贵ꎮ养其小者为小人ꎬ养其大者为大人 ꎻ 从其大体为大人ꎬ从其小体为小人ꎮ («孟子 告子上»)而且ꎬ孟子作此明辨区分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告诉世人 人人有贵于己者 («孟子告子上»)ꎬ人天赋固有的良心善性或仁义德性便是每个人之可贵价值及其人格尊严的真正体现ꎬ将其存养扩充而充分地加以实现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或称得上是大人ꎬ而且ꎬ就其天赋的本性来讲ꎬ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ꎮ可见ꎬ孟子所重者在人内在心性的道德自觉ꎬ而荀子则强调礼义对人外在行为的礼义规范㊁节制与转化ꎬ但他同样相信只要人们能够 伏术为学ꎬ专心一志 乃至于持久不懈而 积善而不息 ꎬ就可以 通于神明ꎬ参于天地 或者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荀子 性恶»)ꎮ总之ꎬ正是基于上述对人㊁人性和人之何以为人的认识和理解ꎬ孔子儒家乐于教导世人修身正己㊁学为君子ꎬ乃至努力地成圣成贤ꎮ圣贤君子虽非轻易可成ꎬ亦非高不可及ꎬ故孔子儒家之学作为一种 人学 ꎬ实则蕴含着这样一种至关重要的教育意义ꎬ即教育和引导人们存心养性㊁好学修德ꎬ以便将人类的自然存在转化为一种伦理道德的存在方式ꎬ将人类的本能生存提升为一种人道且文明的生活方式ꎮ与上述孔子儒家关于人的看法根本不同ꎬ法家则普遍地将人或人的本性看作是好利自为㊁好名逐利或趋利避害的ꎬ或者将这类性质的本性看作是人天生而不可改变亦无须改变的固定本质ꎮ如他们说:㊀㊀人莫不自为也ꎮ(«慎子 因循»)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ꎬ莫不欲利而恶害ꎮ(«管子 形势解»)401民ꎬ利之则来ꎬ害之则去ꎮ民之从利也ꎬ如水之走下ꎬ于四方无择也ꎮ(«管子 形势解»)民之性ꎬ饥而求食ꎬ劳而求佚ꎬ苦则索乐ꎬ辱则求荣ꎬ此民之情也ꎮ 故曰:名利之所凑ꎬ则民道之ꎮ(«商君书 算地»)民之于利也ꎬ若水之于下也ꎬ四旁无择也ꎮ(«商君书 君臣»)夫安利者就之ꎬ危害者去之ꎬ此人之情也ꎮ(«韩非子 奸劫弑臣»)利之所在民归之ꎬ名之所彰士死之ꎮ(«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人为婴儿也ꎬ父母养之简ꎬ子长而怨ꎮ子盛壮成人ꎬ其供养薄ꎬ父母怒而诮之ꎮ子父至亲也ꎬ而或谯或怨者ꎬ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ꎮ(«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且父母之于子也ꎬ产男则相贺ꎬ产女则杀之ꎮ此俱出父母之怀袵ꎬ然男子受贺ꎬ女子杀之者ꎬ虑其后便ꎬ计之长利也ꎮ故父母之于子也ꎬ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ꎬ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 六反»)据上述引文ꎬ法家对于人或民之性情的看法ꎬ无疑是源自他们对于实际生活境遇中人的外在行为的经验性观察而得出的结论ꎮ也就是说ꎬ法家所描述和刻画的人之性情ꎬ无疑是在人类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且无可否认的事实性的现象ꎬ我们姑且称为一种经验论的现实人性观ꎮ但问题的关键在于ꎬ除了经验论的现实人性之外ꎬ人之为人ꎬ还有无其他的应然的可能性?人能否过一种超乎现实之上的理想生活?譬如荀子ꎬ虽然承认人性具有恶的天生倾向ꎬ但他却仍然深信人性是可以节制而化之向善的ꎮ与之不同ꎬ法家则认为ꎬ上述经验论的现实人性ꎬ乃是人类之本质性或根本特性的唯一体现ꎬ换言之ꎬ对人类的生活和国家的政策而言ꎬ上述经验论的现实人性可以说是其直接㊁唯一而终极的决定性因素ꎮ因此ꎬ在我看来ꎬ说到底ꎬ法家对人㊁人性或人之何以为人的看法ꎬ仅仅体现了一种关于 单向度的人 的思维方式ꎮ上述法家对人性的看法ꎬ常常被许多学者认定为是一种性恶论ꎬ这无疑是由论者自身价值观念的有色眼镜所造成的一种很深的误解[3]ꎮ事实上ꎬ法家从未明确将人性定性为是恶的ꎬ他们也决无意于作这样的价值评判ꎬ否则ꎬ他们也就会像荀子那样汲汲于起伪以化性ꎬ亦即运用礼义之导㊁师法之化来矫治人性之恶而使之修德向善了ꎮ其实ꎬ与其说法家的人性论是一种性恶论ꎬ毋宁说是一种无所谓善恶乃至可作为一种人性的弱点㊁运用赏罚和法术的手段来加以利用和操控的人性论ꎮ也就是说ꎬ法家之所以只是刻意坚持上述对人性的现实看法ꎬ其真实意图是有意要将对人的看法仅仅限定在好利自为㊁好名逐利或趋利避害这样一种低级的人性层次上ꎬ以期从对这一人性的弱点加以工具性的利用而使人完全受制于赏罚手段的操控或 要人绝对地受制于法 [4]的角度来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ꎬ实现富国强兵的根本目标ꎮ综上ꎬ比较而言ꎬ孔子儒家的仁道理念力主把人当人看ꎬ事实上也就是主要从人所应具备和应遵循的美好的内在品性和道德行为的角度来看人ꎬ虽然其内部有人性善恶的激烈争议ꎬ但他们都希望通过教育和教化的方式来激励㊁启发和引导世人人心向上㊁崇德向善ꎬ以充分实现人之为人所天赋固有的道德本性ꎮ而法家只是从好利自为性的角度来看人ꎬ事实上是意在以一种工具性的态度将人简单地贬低为一种可任由统治者操控的 物 (工具或奸民)ꎬ这在商鞅㊁韩非之流的法家著作中体现得尤其鲜明而充分ꎮ故熊十力先生曾如是批评道: 通观韩非之书ꎬ随处将人作坏物看ꎬ如防蛇蝎ꎬ如备虎狼ꎬ虽夫妇父子皆不足信 ꎻ 只从人之形骸一方面着眼ꎬ专从坏处看人ꎬ本未尝知性ꎬ而妄臆人之性恶ꎬ妄断人皆唯利ꎬ是视之天生恶物ꎬ是戕人之性ꎬ贼人之天ꎬ而人生永无向上之几也ꎮ [5]㊀㊀二㊁对人类历史进程 社会生活境况的认识和理解迥然有异㊀㊀儒㊁法两家思想之特性及其本质性差异的第二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于人类历史进程 社会生活境况的认识和理解迥然有异ꎮ孔子 述而不作ꎬ信而好古 («论语 述而»)ꎬ而且主要是 祖述尧舜ꎬ宪章文武 («中庸»)ꎬ致力501于从尧舜三代所累积下来的源远流长的政教传统与历史经验教训中反思和总结人类治理之道或华夏中国之治的最佳方案ꎮ正唯如此ꎬ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六艺经籍的编选整理工作ꎮ对孔子而言ꎬ六艺经籍所载古圣先王的政教传统ꎬ也就代表着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大传统ꎮ真实的上古历史究竟如何ꎬ在今天也还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开的历史谜团ꎬ但对孔子和儒家来讲ꎬ以尧㊁舜㊁禹㊁汤㊁文㊁武㊁周公为代表的古圣先王的时代却是一个理想化的黄金时代ꎬ他们所开创和奠立的政教传统乃是后世理应遵循的文明典范ꎮ毋庸讳言ꎬ孔子的 信而好古 对于形塑后来儒家学者崇古贵古的历史认知态度产生了深远影响ꎬ特别是在与法家所发生的古今之争的思想脉络中ꎬ似乎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截然相反对立的固定的理论立场和思想形象ꎬ即儒家秉持的是一种 信而好古 的保守立场甚至是 以古非今 ㊁复古守旧的固陋态度ꎬ而法家所展现出的则是一种毫不妥协地坚决 反古 立场(«商君书 更法»)和不法古ꎬ不修今 («商君书 开塞»)而因时变法的改革态度ꎮ从表面看来ꎬ这也许并不错ꎬ但我们必须结合他们对于人类历史进程 社会生活境况的实质性认识和理解来对此作出重大而必要的修正ꎮ就孔子本人来讲ꎬ当他试图通过六艺的编修整理来重新发现并对这一政教传统进行一次 集大成 性质的总结工作ꎬ乃至进一步致力于在当时重建和复兴这一政教传统时ꎬ事实上不仅将对这一政教传统的了解和认识提升到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反思性意识层次ꎬ而且亦同时将自身置于对这一政教传统采取高度选择性的认知㊁鉴取与当下应用的位置上ꎮ故孔子在答颜渊问 为邦 时说: 行夏之时ꎬ乘殷之辂ꎬ服周之冕ꎬ乐则韶舞ꎮ放郑声ꎬ远佞人ꎮ郑声淫ꎬ佞人殆ꎮ («论语 卫灵公»)而且ꎬ孔子尤其推崇经由对夏商二代之礼的损益而达到完备状态的周代礼乐制度ꎬ故曰: 周监于二代ꎬ郁郁乎文哉!吾从周ꎮ («论语 八佾»)由此我们可知ꎬ孔子 信而好古 的真实态度和立场ꎬ所采取的并非是一种一味崇古或泥古而盲从传统的简单态度和狭陋立场ꎮ因此ꎬ虽然孔子 信而好古 ꎬ但他基于对夏商周三代礼制的损益因革所作的系统考察与探究而坚定地推崇和主张遵行完备的周礼ꎬ可见他并非盲目地信古好古ꎻ虽然孔子 信而好古 乃至汲汲于广求博搜而编修六艺ꎬ向世人真实地展现了一种 博学 的伟大形象ꎬ然而ꎬ他其实又是积极地 察今 和 通今 的ꎬ故在周游列国途中对各国的风俗人情与时政得失进行了广泛的访求与考察ꎬ正所谓 夫子至于是邦也ꎬ必闻其政 («论语 学而»)ꎮ历史的经验事实告诉人们ꎬ古圣先王的政教传统所代表的 王道 理想只是华夏文明治乱史上的一个历史面相而已ꎬ事情还有绝对不可忽视的另一面ꎬ那就是由历史上的暴君污吏所制造的国家混乱的历史面相ꎬ故孟子正告世人曰: 天下之生久矣ꎬ一治一乱ꎮ («孟子 滕文公下»)正唯如此ꎬ故孟子不仅言必称尧舜 («孟子 滕文公上»)ꎬ并极力称扬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ꎬ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乃至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之功(«孟子 滕文公下»)ꎬ而且还格外赞赏 汤放桀ꎬ武王伐纣 («孟子 梁惠王下»)的革命性的历史贡献ꎮ因此ꎬ就真实的人类历史进程而言ꎬ孟子 天下之生久矣ꎬ一治一乱 的说法可以说很好地总结和概括出了孔孟儒家的历史观ꎮ不过ꎬ仍须作进一步申论和辨析的是ꎬ它并不像文字表面看上去那样简单ꎬ好像孔孟儒家所持的只是一种可称为 一治一乱 的历史循环论ꎮ这样讲也许并不错ꎬ但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是ꎬ究竟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这样讲ꎬ孔孟儒家的历史观是否还有其他层面的含义ꎮ首先需要强调指出的是ꎬ孔子的博古通今ꎬ特别是他对古圣先王之优良政教典范与历史文化传统的广求博学以及对夏商周之礼损益因革的系统探究ꎬ无疑使儒家拥有了一种贯通古今的广博视野与通贯意识ꎮ杜维明先生曾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ꎬ他认为孔子儒家的经典即五经分别代表和象征着五种视界ꎬ也就是说ꎬ«诗经»«礼记»«春秋»«书经»和«易经»这五部经典分别代表和象征着诗艺的㊁社会的㊁历史的㊁政治的与形而上学的五种视界[6]ꎮ毫无疑问ꎬ这五种视界也正体现了孔子儒家对人类社会生活境况及其丰富而复杂之多层次㊁多维度的一种系统看法ꎬ体现了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生活境况的性质与范围㊁形式与内涵实601际具有一种具体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ꎮ这样一种认识和理解ꎬ不仅建立在孔子对华夏历史文化传统所作全面而系统的探究基础之上ꎬ而且无疑也源自于他对人类性虽近而习相远之特性的深刻体认与洞察ꎬ以及对天人之道的系统反思与哲理认识ꎮ依我之见ꎬ根据«易传»ꎬ我们似可将孔子儒家对于人类社会生活境况的认识和理解划分为两个主要的层次ꎬ一个是道的层次ꎬ一个是器的层次ꎮ道的层次又可区分为天地阴阳刚柔之道和人类仁义之道ꎬ器的层次亦可区分为实用性㊁工具性的用具器物和规范性㊁礼义性的典章制度ꎮ综合地讲ꎬ孔子儒家所推崇的古圣先王ꎬ乃是那些效法或参赞天地生生之德㊁阴阳变化之道的典范ꎬ他们通过仰观天文㊁俯察地理以取象制器㊁ 备物致用 的方式来满足人类文明生活各方面㊁多层次的基本需要(«易传 系辞上»)ꎮ也就是说ꎬ孔子儒家之所以推崇古圣先王ꎬ乃是因为他们是对人类文明生活作出了创造性贡献㊁立下了卓越功德的伟大人物ꎬ在这样的观念中其实蕴含着一种朴素的关于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信念ꎮ孔子儒家六艺五经的历史世界ꎬ也就是华夏文明的历史世界ꎬ不同于以诸神和神话英雄为中心和主角的希腊神话世界ꎬ更有别于以上帝为中心的«圣经»的宗教信仰世界ꎬ圣贤人物才是这一历史世界的主要角色ꎮ据六艺经籍所载ꎬ像伏羲㊁神农㊁黄帝㊁尧㊁舜㊁禹㊁汤㊁文㊁武㊁周公等古圣先王ꎬ正是因为他们 开物成务 ㊁结网罟㊁制耒耜㊁造书数㊁制衣裳㊁造宫室㊁治历象㊁造书契㊁抑洪水㊁兼夷狄ꎬ乃至为了治国理政㊁平治天下ꎬ他们还制礼作乐㊁设官分职㊁建立百官之制ꎬ所以才被看作是华夏文明的创制立法者ꎮ然而ꎬ历史的经验事实也告诉我们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虽然器物文明在不断累积性地发展演进ꎬ但人类的自身行为却常常并非法天而治㊁ 遵道而行 («中庸»)ꎬ因此ꎬ人类历史也就常常陷于 一治一乱 的历史循环状况ꎮ就此而言ꎬ我们也只有从道的层次也就是人类行为是否合乎道(即仁道或仁义之道)的意义上才能深刻理解孟子所言的真实含义ꎬ因为孔孟儒家正是在这样一种意义上来评判人类行为的善与恶以及天下国家的治与乱㊁有道与无道的ꎮ综上ꎬ对孔孟儒家来说ꎬ在器物制度的层面ꎬ人类文明的生活境况其实是不断累积性地发展进步或损益性地因革变化的ꎬ人们需要利用以往时代所积累和不断完善化的人类文明成果来维系个体自我与社会群体的自身生存和共同生活ꎮ因此ꎬ与老庄道家从反人类文明的自然主义立场出发主张人类应反道归朴㊁返回到小国寡民的古老生存状况甚至过一种回归自然而 同于禽兽居ꎬ族与万物并 («庄子 马蹄»)的纯 天放 的原始生活不同ꎬ孔子则明确地讲: 愚而好自用ꎬ贱而好自专ꎬ生乎今之世ꎬ反古之道ꎮ如此者ꎬ灾及其身者也ꎮ («中庸»)如果我理解不错的话ꎬ我们唯有从器物制度的层面与意义上来理解孔子此言的真实含义才是恰当而正确的ꎮ但在涉及人类自身行为特别是社会伦理生活与治国为政实践的交往领域时ꎬ人类性近习远的复杂特性或其善恶的本性以及如何满足人类的情感欲望及多层次需求等各种因素ꎬ必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境况和天下国家的治乱兴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ꎮ职是之故ꎬ孔孟儒家认为ꎬ人类所面临的永恒难题就是如何教化世人而使之趋善避恶的问题ꎬ尤其是对于他们所生活的那个礼崩乐坏㊁天下无道的乱世而言ꎬ修礼义以治人情㊁教人涵养仁义品行和劝人崇德向善实乃整个时代之急务ꎬ亦是治国为政的根本要务所在ꎮ而从孔孟儒家历史观的角度来讲ꎬ人类社会 一治一乱 的现实状况实则具有一种警示性的重要意义ꎬ也就是说ꎬ人类社会治乱循环的历史经验教训所具有的重要启示意义就在于ꎬ它可以深刻地教诲人们理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ꎬ立基于久经历史考验的古圣先王的政教传统及作为最佳治道意义上的王道理想去追寻和实现人类社会的优良治理ꎬ既不要自负而愚蠢地妄自造作ꎬ亦不要消极而任性地随世沉浮ꎮ然而ꎬ法家却并不这样认为ꎬ他们对于孔孟儒家所推崇的古圣先王之事迹与功德抱持一种历史的怀疑态度和立场ꎮ在他们看来ꎬ人类历史的进程或人类事务的性质与范围无论是在器的层次还是道的层次ꎬ都是从简陋到复杂而发展演化的ꎮ而且ꎬ商韩法家明确运用分期的方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划分为几个截然不同的独立阶段ꎮ在其历史叙事中ꎬ«商君书 开塞»篇的作者重在论701。

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儒法之争

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儒法之争

中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儒法之争——“人治”与“法治”法家的“法治”理论和儒家的“人治”理论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大重要的法律理论,这也是法家和儒家一直以来的必争点,两种思想在不同的时代由两大家提出来,各有其特点。

一、儒家的“人治”理论先秦儒家认为:天下的安危取决于统治者,尤其是国君的道德和素质。

儒家的“人治”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君主的言行表率作用重于设法立制;二是治理国家中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比建立制度更为重要,其人治思想体现在法律方面的内容,核心是论证“人”和“法”的关系,即治理国家中统治者的道德品格更为重要。

孔孟的“为政在人”孔子认为在治理国家时,最高统治者的言行,甚至喜怒哀乐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治乱、人民的苦乐。

因为上行下效是普遍规律。

他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因此统治者自身要给人民和自己的臣下树立榜样。

同时,孔子进一步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观点。

国家举贤才要做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以弥补“任人唯亲的不足”,重人治,轻法治,主张贤人治国论。

孟子认为“君”和“法”的关系是:“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提出“尊贤使能”的“惟仁者宜在高位”的人治论。

荀子的“有治人,无治法”第一、法是由人制定的。

治理国家关键在人而不在法,法必须要有好的统治者才能执行好,法虽“治之端”,但毕竟是由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制定出来的。

第二、法是由人执行的。

即使有了良法,还得靠人来执行贯彻,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第三、法不能应对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家大事和社会生活概括无遗。

而且法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完全随机应变,这就需要人在执行法律中发挥自身的灵活应变和当机立断的能力了。

二、法家的“法治”理论法家是春秋战国时兴起的一个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主张顺应历史发展,“依法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是建立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评价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评价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评价儒学历来都具有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既表现在对世俗社会风气、政治上的不合理之处展开批判,亦表现在对儒家以外其他各家思想的批判方面,当然还表现在对儒学内部不同传统的批判方面。

儒学正因为自己传统内部充满着批判性,因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出了一种批判儒学,从而推动儒学向前发展。

当然,如果仅仅抓住“批判性”三个字来讨论儒学的特征,对于当代儒学的新发展未必有多大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提出了“政治儒学’、‘生活儒学”等新的命题,与现代新儒家所提倡的“心性儒学”构成一种回应关系,也未尝不是一件有价值的事。

但如果仿照这种构词方式来研究儒学,其结果极有可能将具有整体性的儒学作碎片化的处理,表面上看儒学研究新成果迭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实际上可能导致儒学的自我瓦解。

本文提出儒学的批判性与批判儒学的话题,是基于对儒学的核心精神仁爱与仁道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历史上的儒家,他们的思想体系及其理论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核心精神还是仁爱与仁道。

而仁爱与仁道的精神,其核心的观念是把人当作同类来看,要求以对待人的方式来对待所有的人,这就是儒家思想一再强调的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这一根本底线。

而这一根本的人伦底线落实在政治行动上,就是“以人文化成天下”的基本政治哲学理念。

儒家以仁爱与仁道为核心的哲学理想及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是儒学的批判性与批判儒学的根本灵魂。

不理解此根本灵魂,则无法理解儒学的批判性与批判儒学的真正精髓。

儒学所蕴含的建设性的思想内容与其所包含的批判性特征,甚至是批判儒学的思想内容,正是儒学一体两面的体现。

本文所采用的是“即哲学史讲哲学”的方法,亦可以说是“以论带史”,类似传统学术中的“六经注我”方法。

该方法源自黑格尔“哲学就是哲学”的基本命题,但又不同于黑格尔命题的基本预设。

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精神”出发,将人类的文明史看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展开。

在这一封闭的“绝对精神”里,哲学就是哲学自我展开的历史。

第二课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

第二课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

第二课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第一篇:第二课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第二课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阅读内容“‘焚书坑儒’批判”、“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基础知识一.罢黜百家 1.背景:(1)中国的“ ”局面得到巩固,政治体制大致定型;(2)以为主题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3)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思想;(4)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推行,养士求贤等;其“ ”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在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评价:(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局面,扼制了的自由发展;(2)积极:地位上升,对于民族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二.太学的出现 1.太学的创立:(1)创立者是;性质是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是儒学教育和的标志;带动了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权贵的情形。

2.地方教育系统建立:时期,除了建立太学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问题提升1.儒家思想能获得独尊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自身顺应时代需要不断改革完善。

直接是统治者的推崇。

2.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其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君主权力受天制约,限制君权,防止暴政。

评法批儒的词解释

评法批儒的词解释

评法批儒的词解释
摘要:
一、评法批儒的词解释背景
二、评法批儒的含义及其起源
三、评法批儒的主要内容
四、评法批儒的历史意义
五、评法批儒的现代启示
正文:
评法批儒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涉及到对法律和儒学的评价与批判。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主要源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

评法批儒的含义是指对法律和儒学的评价与批判,这一概念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为了争取各诸侯的支持,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评法批儒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评法批儒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法律的评价,主要是对各诸侯国法律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批判;二是对儒学的批判,主要是对儒家经典和儒学思想的批判与反思。

评法批儒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各诸侯国提供合理可行的治国方案。

在历史上,评法批儒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促进了各诸侯国法律的完善,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其次,通过对儒学的批判,使得儒家思想更加丰富和完善,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此外,评法批儒还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评法批儒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它告诉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勇于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与反思。

同时,评法批儒也启示我们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北宋中期的儒门分歧——文史之争

北宋中期的儒门分歧——文史之争

北宋中期的儒门分歧——文史之争北宋中期,儒学借古文运动而得以复兴,其中的代表人物从政治上分为两派:即旧党和新党。

但他们在对待史学和文学的态度上却划分的不是那么明显,而反倒彼此有重合之处。

其中新党反对史学和文辞之学,旧党中则有尊史而反文的,如朔学司马光一派,尚文史的如蜀学三苏一派,以及反对文史之学的,如洛学一派。

洛学之反文史,朔学之反对文辞之学,与政治上敌对的新党持相近态度。

我们可以看到,对待文学和史学的态度成为区分各新兴儒学学派的重要特征。

而从这种重合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北宋中期学术争斗的真实情况远较其表面层次复杂。

一、史学之尊贬北宋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一种儒学复兴运动,诸儒从文史入手,而上溯先秦诸子以至于古代经学。

史学历来是儒学中重要的领域。

在古文运动诸大家中,欧阳修是以史学著称的。

其他如古文运动早期人物孙复曾作《春秋尊王发微》,石介作《春秋说》,于五经中独重《春秋》一经,应该说他们都是尊重史学的。

同样作为古文运动的重要人物王安石则不喜史学,甚至反对史学。

王安石《答韶州张殿丞书》说:自三代之时,国各有史,而当时之史,多世其家,往往以身死职,不负其意。

盖其所传,皆可考据。

后既无诸侯之史,而近世非尊爵盛位,虽雄奇俊烈,道德满衍,不幸不为朝廷所称,辄不得见史。

而执笔者又杂出一时之贵人,观其在廷论议之时,人人得讲其然不,尚或以忠为邪,以异为同,诛当前而不栗,讪在后而不羞,苟以餍其忿好之心而止耳。

而况阴挟翰墨,以裁前人之善恶,疑可以贷褒,似可以附毁,往者不能讼当否,生者不得论曲直,赏罚谤誉,又不施其间,以彼其私,独安能无欺于冥昧之间邪?从书中可知,王安石于三代以后之史,根本持怀疑态度。

《春秋》开后世史学之端,因此他于六经中最不喜《春秋》,曾经诋《春秋》为“断烂朝报”。

对史学的态度如何,正是元祐学术(旧党的学术)与王安石新学的一大歧异之处,重史学则多尊传统,倾向保守;否定历史则多变法,走向激进。

司马光之朔学可算作当时的史学一派,陈襄《熙宁经筵论荐三十三人品目》论司马光云:“以道自任,博通书史之学”,司马光组织编写了《资治通鉴》,他在当时是以名臣兼史家闻名于世的。

评法批儒的词解释

评法批儒的词解释

评法批儒的词解释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评法批儒的背景与意义
2.评法批儒中的“法”与“儒”
3.评法批儒的现代价值
正文
评法批儒是我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论战,它发生在 20 世纪初,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评法批儒,顾名思义,就是批评法家思想,批判儒家学说。

这一论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还对构建现代国家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评法批儒中,“法”指的是法家思想,它主张国家应实行严密的法治,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权威和普遍性。

而“儒”指的是儒家学说,它主张仁爱、礼治和人际关系和谐,强调道德教化和君子风范。

在评法批儒的过程中,人们对这两种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和探讨,对它们的优缺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评法批儒的现代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和审视传统文化的角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如认识到法治与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

同时,评法批儒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的启示。

总的来说,评法批儒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论战,也是我们理解和审视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

第1页共1页。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中学2023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在线测验完整版

河北省衡水市阜城中学2023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在线测验完整版

选择题(题文)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来并,互为因果。

……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

于是君权之护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

”这一观点可以说明A. 法家思想必起的客观背景B. 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C. 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D. 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兼并战争,为了在争霸战争获胜,扩展君主权力,法家思想迎合了战争需要,故A 项正确;董仲舒时代是汉代,B错误;材料不是对百家争鸣背景的阐述,C错误;大一统是汉代时期,D错误。

选择题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

这一变化表明A.“黄老之学”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答案】B【解析】从“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的是汉代从无为而治到加强集权的转变,这体现了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B项正确;“黄老之学”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求了,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D项说法错误,不同时期的主张适应了不同时期发展的需求,因此不能说明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排除D。

选择题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作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藩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中所说的“异质”()A.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B.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C.是封建社会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答案】B【解析】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不能体现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异质”性,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受到了西方学说的影响,但它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故C项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明清之际并不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家 的地 位在 近代 中国不断提升 ,至 2 0世 纪7 0年代 巾期而达到 了最高点。在汉 代以后二 千多年的中国所史中,法家似乎从未像当时那样
被全国性地尊仰到这种程度。大家都知道 ,当时 发生了一场尊法贬儒运动 ( 其时的名称叫 “ 评法
批儒 运 动 ” 。这 场 运 动 时 间 不 长 ,约 为 两 年 )
维普资讯

是负面的。其 中,最常见 的,直至现 f 的评价是 :这场运动是某一政治集团 )的政治阴谋的产物。这一集团以尊
变。 “ 五四” 以后 ,中国思想界被反传统主义 的 思潮长期笼罩。这种反传统主义总是把矛头对准
段去攻击保守派 ( 主要是指以 “ 现代 ; 为改革派的法家的后继者 。
. .
周 炽 成
( 华南师范大学政 法学院,广 东 广州 5 03 ) 16 1
【 摘要】对 7 0年代 中期 的 “ 评法批儒”运动, 人们一般都从政 治的角度做 出评价。该文
试 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一下这场具有闹剧 色彩的运动。作者认 为, 起码要 注意这场运动的 两个思想史背哥 : 近代以来法家地位的节节上升和 “ 五四” 以来强大的反传统主 义。作者还
te mo e n h ud b e ad d a or cin o u nn u h b o s i h e inn h h v me ts o l e rg r e s a c re t fb r ig s c o k n te b gn ig o te o f C l r v lt n T e a to lo e p e ss hs d a o h mo en v u f L g l m n u t a Re oui . h u h r as x rse i ul o ie s n te d r a e o e ai l s ad c mpe nai fC nu ins a d L g im. o lme tr yo o ca im n t f e as l Ke r s L g l m ; te y wo d : e ai s h Mo e n o v me t f “C mme t g n o fca im a d r ii n o n i o C nu ins n n C t z g i ci
认为 , 该运动 中的大量印刷古书, 可以看做是对 “ 文革” 开始时烧古书的修错。文章最后对
法 家的现代 价值 和儒 法互补提 出个人 看 法。
【 关键词】法家;“ 评法批儒”运动;反传统主义;儒法互补
Ab ta t Ge eal p a ig e pe ma e c mme t o h v me to “ o sr c : n rl s e kn ,p o l k o y ns n te Mo e n f C mme t g o ni n n C nu ins a d C t i n e aim’ i 9 0 S rm oic l iw.T ea to i p p rt e o fca im n r i z gL g l i ci s ’ n 1 7 ’ fo ap l ia e t v h uh r t s a e is f o h r t e iw e mo e n ttea g l ehs r fC ie eie s tla t a et o s e w o rve t v me ta h n e t it yo hn s d a .A e s h v oc n i rt o h f o h o we d hso c a k ru d ft i Mo e n ,te c niu u l sn tts o e aim n h t n itr a b c go n so hs il v me t h o t o sy r ig sau fL g l n i s a d te sr g o
t n n i r d t n sn e t e e d o 9 h c n u . P i t g n me o s a c e t C i e e b o s i r d o a t —t i o i c h n 1 t e t r e f a i f y rn i u r u n in h n s o k n n
L 同意 ,这场运动确实与政治牵连得很 0 的色彩。但是 ,必须注意到一个基 剧 j 时著文参加评法批儒运动 的作者几乎
来为代表的一派) 而把 自己这一集 , 多年的 传统是由儒家来代表的,这种传统要为中 0
L g i ”;t n fa t t dt n;c mpe nai fCo f ca im n e aim ea s l m r d o ni r i o e —a i o lme try o nu ins a d L g s t l
中图分类号 :B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6 (0 6 2 0 7 0 21 00— 60 2 0 )0 — 0 8— 6
这种反传统主义总是把矛头对准三段去攻击保守派主要是指以现代儒家因为在反传统主义者看来中国过去两千鼠来为代表的一派而把自己这一集多年的传统是由儒家来代表的这种传统要为中为改革派的法家的后继者
维普资讯

2lO6 [ }
闹剧 背 从 思想史的角度 看 法批儒 ” 运动 后
(9 4—19 )左 右。它继批林 批孔 运动 而来 , 17 75
或者说与那场运动连在一起。在 当时 ,评法批儒
运动规模很大 ,其影 响面也很, 。 ’ ’
这场运动以后 ,随着政局的大变,时人对 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作者简介:周炽成 (9 1 ,男,广 东郁南人 , 学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政 法学院教授 ,主要 16 一) 哲 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