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变迁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社会变迁教案

初中历史社会变迁教案

初中历史社会变迁教案
教学内容: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形式
教学目标:
1. 了解社会变迁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2.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过程。

教学重点:
1. 社会变迁的概念和形式;
2.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过程。

教学难点:
1. 理解社会变迁的内在规律;
2. 掌握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介绍一个小故事或者引发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变迁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一下他们对社会变迁的看法。

二、讲解
1. 介绍社会变迁的概念和形式,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 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过程,如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等。

三、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的社会变迁过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美国的工业革命等。

四、讨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社会变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

五、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梳理学生的思维逻辑,帮助他们深化对社会变迁的理解。

六、作业
布置适当的作业,如阅读相关资料、撰写观点文章等,加深学生对社会变迁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社会变迁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形式和手段来深化学生对社会变迁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社会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活中的社会学》章节测试答案

鏅烘収鏍戠煡鍒般€婄敓娲讳腑鐨勭ぞ浼氬銆嬬珷鑺傛祴璇曠瓟妗?绗竴绔?1銆佺ぞ浼氬浜х敓鐨勭洿鎺ユ牴婧愬拰鍏抽敭鍥犵礌鏄紙聽聽锛?鑷劧绉戝鐨勫彂灞?绀句細鍙橀潻鐨勯渶瑕?绀句細缁忛獙鐮旂┒鐨勭Н绱?绌烘兂绀句細涓讳箟鐨勪骇鐢?绛旀: 绀句細鍙橀潻鐨勯渶瑕?2銆佷互闂琛ㄦ牸褰㈠紡鍚戣璋冩煡鑰呮敹闆嗙浉鍏宠祫鏂欑殑瀹氶噺鐮旂┒鏂规硶琚О涓猴紙聽聽锛?闂嵎璋冩煡绀句細瀹為獙瀹炲湴鐮旂┒浠嬪叆鎬х爺绌?绛旀: 闂嵎璋冩煡3銆佸己璋冩柊涓村叾澧冿紝铻嶅叆绀句細锛屸€滄墦鎴愪竴鐗団€濈殑绀句細瀛︾爺绌惰祫鏂欑殑鏀堕泦鏂规硶鏄紙聽聽锛?闂嵎璋冩煡瀹炲湴鐮旂┒绀句細瀹為獙鏂规硶瀹氭€у垎鏋?绛旀: 瀹炲湴鐮旂┒4銆佲€滅ぞ浼氬鏃ㄥ湪鐞嗚В鍜屾礊瀵熶汉绫昏涓虹殑绀句細鎰忎箟鈥濓紝杩欎竴璇存硶灞炰簬浠ヤ笅鍝竴娴佹淳鐨勮鐐癸紙聽聽锛?绀句細缁撴瀯璇?绀句細鍏崇郴璇?绀句細琛屽姩璇?绀句細鍙樿縼璇?绛旀: 绀句細琛屽姩璇?5銆佺ぞ浼氬鎭㈠閲嶅缓鍚庯紝璐瑰瓭閫氳锛氣€滄垜璁や负绀句細瀛︽渶鏍规湰鐨勪换鍔℃槸瑕佽В鍐充竴涓敓娲诲湪绀句細閲岀殑浜猴紝鎬庢牱瀛︿細鍋氫汉鐨勯棶棰樸€傗€濊繖鏄寚绀句細瀛︾殑锛埪犅狅級鐮旂┒鍔熻兘鏁欒偛鍔熻兘绀句細绠$悊鍔熻兘绀句細鎵硅瘎鍔熻兘绛旀: 鏁欒偛鍔熻兘6銆佺ぞ浼氬浣滀负涓€闂ㄧ嫭绔嬬殑绀句細绉戝锛屼骇鐢熶簬鍗佷節涓栫邯鏈€?瀵?閿?绛旀: 閿?7銆佹秱灏斿共璁や负锛岀ぞ浼氬鐮旂┒鐨勫璞℃槸绀句細闂銆?瀵?閿?绛旀: 閿?8銆佺ぞ浼氬鐨勬兂璞″姏鏄背灏旀柉鎻愬嚭鏉ョ殑鍒嗘瀽绀句細鐨勮瑙掋€?瀵?閿?绛旀: 瀵?绗簩绔?1銆佲€渃ulture鈥濆湪鑻辫涓渶鍒濈殑鎰忔€濇槸浠€涔堬紵锛埪? 聽锛?鏂囧寲鑰曡€?鍩瑰吇淇吇绛旀: 鍩瑰吇2銆侀潪鐗╄川鏂囧寲鏄€滆鍚勭缇や綋銆佸洟浣撱€佹湁鏃朵负涓汉鎵€瑙嗕负鍏舵枃鍖栭仐浜х殑鍚勭锛埪? 聽锛夊強鍏舵湁鍏崇殑宸ュ叿銆佸疄鐗┿€佸伐鑹哄搧鍜屾枃鍖栧満鎵€銆傗€?瀹炶返琛ㄦ紨琛ㄧ幇褰㈠紡鐭ヨ瘑浣撶郴E:鎶€鑳?绛旀: 瀹炶返 ,琛ㄦ紨,琛ㄧ幇褰㈠紡,鐭ヨ瘑浣撶郴,鎶€鑳?3銆佽鑼冩槸浠峰€艰鐨勫叿浣撹〃鐜帮紝濡傦紙聽聽锛夌瓑銆?閬撳痉涔犳儻涔犱織娉曞緥绛旀: 閬撳痉,涔犱織,娉曞緥4銆佷笅鍒楅€夐」涓睘浜庡弽鏂囧寲鐨勪富瑕佹湁(聽聽)寮鸿揩娑堣垂琚姩瑙傚療鏋佺鐨勫皢鏉ュ彇鍚?瀣夌毊鏂囧寲绛旀: 寮鸿揩娑堣垂 ,琚姩瑙傚療,鏋佺鐨勫皢鏉ュ彇鍚?5銆佸搴€佸鏍°€佸悓杈堢兢浣撱€佸ぇ浼椾紶濯掓槸鏈€閲嶈鐨勭ぞ浼氬寲涓讳綋銆?瀵?閿?绛旀: 瀵?6銆佸焹閲屽厠妫皢浜虹殑鍙戝睍鍒嗕负锛埪犅狅級闃舵锛屾瘡涓€涓樁娈甸兘闈㈠鐫€涓€涓嵄鏈恒€?3涓?6涓?8涓?9涓?绛旀: 8涓?绗笁绔?1銆佺ぞ浼氭槸鐢变簰鍔ㄧ潃鐨勪汉缇ょ粍鎴愮殑锛屼汉涓庝汉涔嬮棿鐨勪簰鍔ㄦ槸锛埪犅狅級鐨勪簰鍔ㄣ€?瑙掕壊鍐?瑙掕壊闂?缇や綋鍐?缇や綋闂?绛旀:瑙掕壊闂?2銆佷互涓嬪绀句細瑙掕壊鐨勭悊瑙o紝姝g‘鐨勬槸锛埪犅狅級绀句細鍦颁綅鏄ぞ浼氳鑹茬殑澶栧湪琛ㄧ幇绀句細瑙掕壊鎬讳笌鐗瑰畾鐨勮涓烘ā寮忕浉鑱旂郴绀句細瑙掕壊鏄ぞ浼氬湴浣嶇殑鍐呭湪渚濇嵁鐢熸椿涓紝鎴戜滑寰€寰€閫氳繃涓€涓汉鐨勭ぞ浼氳鑹叉潵璁よ瘑鍏剁ぞ浼氬湴浣?绛旀:ABCD3銆佷汉鏈夌敓鐗╁睘鎬у拰鑷劧灞炴€т袱绉嶅睘鎬с€?瀵?閿?绛旀:閿?4銆佹垜鍥藉巻鍙蹭笂浠庤タ鍛ㄥ紑濮嬪疄琛岀殑瀚¢暱瀛愮户鎵垮埗灏辨槸涓€椤逛互锛埪犅狅級鍥犵礌涓哄熀纭€鐨勭ぞ浼氬埗搴︺€?鑷嚧鏉冨姏鍏堣祴琛€缂?绛旀:鍏堣祴5銆佸湪绀句細鐢熸椿涓紝浜轰滑鍙互渚濇嵁鑷繁鐨勫叴瓒g埍濂芥壆婕旇鑹层瀵?閿?绛旀:閿?绗洓绔?1銆佺ぞ浼氱兢浣撲笌闆嗙兢鐨勫尯鍒槸锛埪犅狅級鎴愬憳涔嬮棿鏄惁鏈夋槑纭殑绀句細鍏崇郴鏄惁鍏锋湁涓€鑷磋鍔ㄧ殑鑳藉姏缇や綋鎴愬憳闂存槸鍚︽湁涓€瀹氱殑鍒嗗伐鍗忎綔鏄惁鐢变袱涓垨涓や釜浠ヤ笂鐨勪汉缁勬垚绛旀:ABC2銆侀淇椼€佷範鎯槸姝e紡鐨勭ぞ浼氳鑼冦€?瀵?閿?绛旀:B3銆佷簩浜虹兢浣撲笌鍏朵粬缇や綋鐨勫尯鍒湪浜庯紙聽聽锛?鎸佺画鐨勪簰鍔?鏄惁鏈夊叡鍚岀殑鐩爣鏈夋棤鎯呮劅浜ゆ祦缇や綋鎴愬憳鎵挎媴瀵圭瓑鐨勬潈鍒╁拰涔夊姟绛旀:缇や綋鎴愬憳鎵挎媴瀵圭瓑鐨勬潈鍒╁拰涔夊姟4銆佺兢浣撴€濈淮鐨勮〃鐜颁箣涓€鏄紝缂哄腑鑰呰鐪嬩綔鏄弽瀵硅€呫€?閿?绛旀:閿?5銆佺灞傚埗鏄寚寤虹珛鍦ㄥ熀纭€涓婄殑锛屼互涓虹鐞嗕富浣撶殑锛屽叿鏈夎亴鏉冨垎宸ュ拰鑱屼綅绛夌骇浣撶郴鐨勭粍缁囧舰寮忓拰绠$悊鏂瑰紡銆傦紙锛?浼犵粺鍨嬬粺娌伙紱姝e紡瑙勫垯娉曟不鍨嬬粺娌伙紱闈炴寮忚鍒?娉曠悊鍨嬬粺娌伙紱姝e紡瑙勫垯浼犵粺鍨嬬粺娌伙紱闈炴寮忚鍒?绛旀:娉曠悊鍨嬬粺娌伙紱姝e紡瑙勫垯绗簲绔?1銆佺ぞ浼氬垎灞傜殑鏍稿績鍦ㄤ簬纭畾绀句細鎴愬憳鐨勶紙聽聽锛?绀句細韬唤绀句細瑙掕壊绀句細鍦颁綅绀句細澹版湜绛旀:绀句細鍦颁綅2銆佺帇鏌愬師鏄煇鏈烘鍘傚巶闀匡紝鍚庤皟鍒板悓绾х殑鍏徃褰撶粡鐞嗭紝鐜嬫煇瀹屾垚鐨勭ぞ浼氭祦鍔ㄦ槸(聽聽)鑷敱娴佸姩鍨傜洿娴佸姩姘村钩娴佸姩浠i檯娴佸姩绛旀:姘村钩娴佸姩3銆佺ぞ浼氬垎灞傛槸绀句細涓嶅钩绛夌殑浣撶幇锛屼粬涔嬫墍浠ュ湪鍚勪釜鏃朵唬銆佸悇涓ぞ浼氫腑鏅亶瀛樺湪锛屾槸鍥犱负绀句細杩愯杩囩▼鐨勯渶瑕併€傝繖鏄偅涓娲剧殑瑙傜偣锛埪犅狅級鍔熻兘涓讳箟缁撴瀯涓讳箟鍐茬獊涓讳箟椹厠鎬濅富涔?绛旀:鍔熻兘涓讳箟4銆佺ぞ浼氭祦鍔ㄧ殑鏍规湰鍔ㄥ姏鏄?聽聽)宸ヤ笟鍖栧拰绉戝鎶€鏈繘姝?绮剧鐢熸椿鍙戝睍缁忔祹浣撳埗鏀归潻鍔冲姩鍔涚礌璐ㄦ彁楂?绛旀:宸ヤ笟鍖栧拰绉戝鎶€鏈繘姝?5銆佸悎鐞嗙殑绀句細娴佸姩杩芥眰鐨勬槸锛埪犅狅級缁撴灉鍧囩瓑鏈轰細鍧囩瓑鍏钩姝d箟骞冲潎涓讳箟绛旀:鏈轰細鍧囩瓑6銆佸奖鍝嶇ぞ浼氭祦鍔ㄧ殑鍥犵礌鍖呮嫭锛埪? 聽锛?瀹跺涵鍑鸿韩涓汉鑳藉姏缁忔祹鍙戝睍姘村钩绀句細缁撴瀯瑙傚康绛旀:ABCD7銆侀煢浼彁鍑虹殑杩涜绀句細鍒嗗眰鐨勬爣鍑嗘湁鍝簺锛埪? 聽锛?璐㈠瘜鏉冨姏鏂囧寲澹版湜绛旀:璐㈠瘜鏉冨姏澹版湜8銆佸绀句細鍒嗗眰鍋氬嚭鍐茬獊涓讳箟瑙i噴鐨勬湁鍝簺绀句細瀛﹀锛埪? 聽锛?杈句鸡澶氬か绉戝鏌灄鏂?浼︽柉鍩?绛旀:杈句鸡澶氬か绉戝鏌灄鏂?绗叚绔?1銆佺ぞ浼氶棶棰樻槸鎸囧湪绀句細鍙樿縼杩囩▼涓敱浜庣ぞ浼氬叧绯诲け璋冭€屽鑷寸ぞ浼氾紙聽聽锛夎鐮村潖锛岀ぞ浼氶毦浠ュ崗璋冨彂灞曪紝闇€瑕佸姩鍛樼ぞ浼氬姏閲忔墠鑳借В鍐崇殑绀句細鐜拌薄銆?灏忛儴鍒嗘垚鍛樼殑鍏卞悓鐢熸椿澶ч儴鍒嗘垚鍛樼殑鍏卞悓鐢熸椿澶ч儴鍒嗘垚鍛樼殑涓汉鐢熸椿澶ч儴鍒嗗搴殑鍏卞悓鐢熸椿绛旀:澶ч儴鍒嗘垚鍛樼殑鍏卞悓鐢熸椿2銆佺牬鍧忔€ф槸璇寸ぞ浼氶棶棰橀€犳垚鐨勶紙聽聽锛夊悗鏋溿€?缇や綋绉瀬澶嶆潅璐熼潰绛旀:璐熼潰3銆佺ぞ浼氳В缁勮涓虹ぞ浼氶棶棰樻彁渚涚殑瑙e喅鏂规鍖呮嫭锛埪犅狅級鍔犲己瀛︽牎鏁欒偛鍔熻兘鎭㈠鍜岄噸寤虹ぞ浼氳鑼冧笌绀句細绉╁簭鍔犲己绀句細鐨勮仈绯诲拰鍥㈢粨鎬?澧炶娉曞緥娉曡绛旀:鎭㈠鍜岄噸寤虹ぞ浼氳鑼冧笌绀句細绉╁簭鍔犲己绀句細鐨勮仈绯诲拰鍥㈢粨鎬?4銆佽传鍥帮紝鏄寚缂轰箯瓒冲鐨勶紙聽聽锛夌殑鐜拌薄銆?鐗╄川璧勬簮鎴栬€呴噾閽?鎯呮劅鍏虫€€绀句細绂忓埄鏁欒偛璧勬簮绛旀:鐗╄川璧勬簮鎴栬€呴噾閽?5銆佷汉鍙h€侀緞鍖栧繀鐒跺鑷寸┖宸㈣€佷汉闂鐨勫嚭鐜般€?瀵?。

大学社会学教案: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大学社会学教案: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

大学社会学教案: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1. 引言•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性及研究意义2. 社会结构概述2.1 社会结构的定义•社会结构的基本概念•社会机构、社群和角色的关系2.2 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秩序与规范•社会地位与角色•网络和关系2.3 社会分类和层次结构•阶级、种族、性别等社会分类方式•教育、收入、职业等层次结构3. 社会变迁理论与模型3.1 功能主义理论•辛格利奇·德·庞特斯的功能主义理论解释社会变迁过程和原因•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稳定与秩序维护3.2 冲突理论•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提出的冲突理论解释社会变迁现象及其原因•阶级斗争对社会变迁的影响3.3 符号互动主义•赫伯特·布卢默和乔治·赫伯特·米德简介符号互动主义理论•个体和社会交互对社会变迁的作用3.4 技术决定论•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尼尔·波斯特曼的技术决定论理论框架•技术革新对社会结构和变迁的影响4. 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案例分析4.1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工业化时期的城市化过程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城市化对社区、家庭等社会机构的影响4.2 全球化对社会结构的挑战与变革•全球化过程中经济、文化、政治领域的变迁•全球化对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等方面造成的影响5. 总结与展望•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研究在当代及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挑战•对大学生实践教学和未来研究的启示和建议以上是一个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大学社会学教案,通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定义、组成要素及相关理论的介绍,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结构与变迁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同时也展望了未来研究和教学中对该领域的重要性和挑战。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期末复习资料公共政策: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动准则。

第三讲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名词解释:1、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监控等(政策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官方决策者:指拥有合法的权力去作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决定。

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2公民个人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多元化:联合国、WTO、欧盟2、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问题及其发生作用的社会群体。

3、公共政策问题:就是能够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公共问题。

4、政策目标群体: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影响的社会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简答题:1、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或反对和不服某一项公共政策,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缘由:(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6)避免受到惩罚;(7)环境条件的变化等。

2、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公共政策问题的相互依存性(系统性):政策问题是一个系统,整体在质上大于部分之和。

(2)公共政策问题的主观性: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所选择地确定、分类、解释和评估的。

(3)公共政策问题的人为性:政策问题的产生、存在和改变具有社会性,依赖于相关社会群体和个体,不存在政策问题的“自然”状态。

(4)公共政策问题的动态性:社会的动态性,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行为方式发生变化,政策问题也变化4、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

2、经济环境: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3、政治环境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文化等,是公共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

三、行动与结构关系
授权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积极支配
诱使
强制
消极支配
限制
三、行动与结构关系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行动的反 思性监控
结构性特征 中介/转换
结构性原则 各种制度领域
结构二重性
三、结构二重性
• 结构二重性:就是结构既作为自身反复不断地组织起来的行为的中 介, 又是这种行为的结果; 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并不外在于行动, 而是反复不断地卷入行动的生产与再生产。
互动的 社会系统
实践意 识
本土性 安全 感的需要
互动论 的元素
现象学 的元素
心理分 析理论

“结构化理论”的关键 元素
四、结构化理论:反思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结构化理论与经 验研究如何挂钩
结构化理论对于 突变性社会变迁 现象的解释乏力
从结构化理论本 身来看,只考虑 到实践意识的作 用没有充分考虑 到无意识在结构 化过程中的影响
三、结构解析
的结 特构 性是 ,蕴 就含 是在 制社 度会 中系 反统 复中 采的 用规 的则 规与 则资 与源 资结 源构 。最 重 要 合法化
表意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结构
资源
表 意 性 符 码
配 置 性 资 源
支配
规则
行 为 规 范
权 威 性 资 源
意我 、们 支可 配以 与区 合分 法开 化社 。会 (系 第统 在 页结 )构 方 面 的 三 种 维 度 : 表
二、本书出版背景
吉登斯学术发展本身(1)
通过对经典思想家的反思,对社会学三大传 统有了较深的理解
社 会 学 名 著 导 读

《艾青诗选》梳理概括章节内容

《艾青诗选》梳理概括章节内容

《艾青诗选》梳理概括章节内容第一章:诗歌的初生艾青的早年生活与文学启蒙艾青,原名平生,出生于湖南一个农村家庭。

在他的早年生活中,饱受贫困和压迫的艾青通过读书接触到了诗歌,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文学启蒙始于儿时的山村,山林间的荒芜给他提供了忧郁与激情的滋养。

《艾青诗选》第一章节诗歌主题第一章中,艾青主要以描写自然景观和对生活的思考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诗作。

他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残酷,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虚无与渺小。

同时,他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和对一切苦难的同情之情。

第二章:爱与革命毛泽东与艾青的交往与启示在艾青的诗歌创作中,毛泽东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他与毛泽东的接触为艾青带来了极大的启示。

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深深地触动了艾青的内心,使他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创作方向。

《艾青诗选》第二章节诗歌主题第二章中,艾青以爱与革命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充满激情和斗志的诗作。

他通过对个人与集体、爱情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革命的热爱和对普通人民的真挚感情。

他的诗作展现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第三章:岁月的痕迹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碰撞艾青的诗歌创作与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在这一章节中,艾青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摹,展现了岁月的痕迹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不安。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个体命运与社会背景的相互作用。

《艾青诗选》第三章节诗歌主题第三章中,艾青以岁月的痕迹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诗作。

他主要关注人类存在的现实困境和个体命运的曲折起伏。

在他的诗中,岁月的沉淀和社会变迁成为诗人寄托自己情感和对生命之轮转的思考的重要元素。

第四章:理想与人生艾青的理想与追求艾青一直以来都怀揣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他在创作中以人生哲学为基底,通过对人性、命运和存在的思考,探索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之路。

他在诗歌中传达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艾青诗选》第四章节诗歌主题第四章中,艾青以理想与人生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诗作。

社会变迁与教育变迁

社会变迁与教育变迁
文化革命:是统治阶级对现行文化系统的彻底 改造,使之更符合或接近改造者所持有特定 社会理想和意识形态。不以改变现行社会形 态为目的,但改造者对现行社会形态赖以支 撑的观念、意识形态、价值观等基本否定。 因而对教育的影响巨大。 如: 我国“文化大革命”、21世纪我国教 育改革“素质教育”
“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
2.社会局部渐变与教育变迁

教育制度中部分内容细微调整: 教育观念、 教育规范系统、 教育设施以及学校组织系统的变革
如:人口发展对学校规模、教育结构的影响 (中:小学-幼儿园;日:学校+老人院);科 技发展对教育设施的影响。
二、社会剧变与教育制度变迁

社会剧变: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意义的
变迁。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性的、冲击性 的。(P166)
社会混变(转型)。
变迁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如:政治变革:教育性质、目的、功能等; 经济变迁:产业和就业结构变化— 教育需求变化

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教育培养人、传递新的意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发展、 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等


基础教育 中等教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高等教育:取消高考、“工农兵大学” 倒退

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素质教育”




2001,基础教育改革。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教:以教学内容为中心 学:学生 学习者 进步
以学生为中心

三、社会转型与教育制度变迁


社会转型: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结构系 统的整体变革。 广义:一切社会形态的飞跃(社会变革等) 狭义: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一、第一章:社会学导论1.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1.2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社会学的历史背景和创立者概述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和主要学派1.3 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列举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探讨社会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二、第二章: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2.1 社会结构的类型分析社会结构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探讨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影响因素2.2 社会组织的形式与功能介绍家庭、群体、阶级、国家等基本社会组织分析社会组织的形成、运作和作用2.3 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解释社会网络的概念和类型探讨社会资本的形成、作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三、第三章: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3.1 个体社会化的概念与过程解释个体社会化的定义和特点探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3.2 社会化的机制与途径介绍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化机制分析社会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3.3 个体社会化的困境与挑战探讨现代社会个体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四、第四章: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4.1 社会互动的概念与形式解释社会互动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社会互动的形式和类型4.2 社会关系的类型与特征介绍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劳动关系等社会关系分析社会关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4.3 社会冲突与社会合作探讨社会冲突的根源、表现和影响分析社会合作的意义、机制和挑战五、第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5.1 社会变迁的概念与类型解释社会变迁的定义和特点探讨社会变迁的类型和动力5.2 社会发展的目标与途径介绍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分析社会发展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3 现代化与全球化探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和问题分析全球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六、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6.1 社会分层的概念与理论解释社会分层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马克思、韦伯等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理论6.2 社会分层的主要维度探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分层分析社会分层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6.3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正义探讨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分析社会正义的理念和实践七、第七章:文化与符号7.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解释文化的定义和特征探讨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7.2 符号与象征介绍符号和象征的概念与作用分析符号和象征在文化中的重要性7.3 文化变迁与全球化探讨文化变迁的动力和影响分析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和挑战八、第八章: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8.1 社会政策的概念与目标解释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标探讨社会政策的作用和重要性8.2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介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和挑战8.3 社会政策与社会公平探讨社会政策在实现社会公平中的作用分析社会政策面临的困境和应对策略九、第九章:家庭与性别9.1 家庭的社会功能与类型解释家庭的社会功能和类型探讨家庭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9.2 性别社会化与性别不平等分析性别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探讨性别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9.3 性别研究与性别平等介绍性别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性别平等的意义和挑战十、第十章:宗教与社会10.1 宗教的基本概念与类型解释宗教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探讨宗教的类型和特点10.2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影响分析宗教在个体和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宗教与社会稳定、冲突的关系10.3 宗教变迁与世俗化分析宗教变迁的动力和影响探讨世俗化对宗教和社会的影响和挑战十一、第十一章:教育与社会11.1 教育的概念与功能解释教育的定义和功能探讨教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11.2 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分析教育在缩小社会不平等中的作用探讨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分配的问题11.3 教育改革与未来发展介绍教育改革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十二、第十二章:科技与社会12.1 科技的概念与影响解释科技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探讨科技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12.2 科技与社会进步分析科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探讨科技创新和社会适应的问题12.3 科技伦理与网络安全介绍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问题分析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十三、第十三章:环境与社会13.1 环境的概念与问题解释环境的概念和环境问题的类型探讨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和挑战13.2 环境与社会互动分析环境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实践13.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治理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分析绿色治理的实践和挑战十四、第十四章:健康与社会14.1 健康的概念与影响因素解释健康的定义和影响健康的因素探讨健康对社会的重要性14.2 公共卫生与社会健康介绍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实践分析社会健康政策和服务体系14.3 健康不平等与健康促进分析健康不平等的根源和表现探讨健康促进的策略和实践十五、第十五章:社会理论及其应用15.1 社会理论的概念与方法解释社会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理论的主要研究视角15.2 经典社会理论家及其思想介绍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等经典社会理论家分析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15.3 社会理论在当代的应用探讨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分析社会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本教案全面覆盖了《社会学概论》的主要知识点,包括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等、文化与符号、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家庭与性别、宗教与社会、教育与社会、科技与社会、环境与社会、健康与社会以及社会理论及其应用等。

《乡土中 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

《乡土中 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

《乡土中国》每章1~14章概括笔记《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社会学著作,全书由 14 个章节组成,深入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文化和传统。

第一章《乡土本色》:作者指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黏着在土地上,世代定居。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第二章《文字下乡》:从空间格局角度,阐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交流往往是面对面的,语言足以传递世代经验,无需文字。

第三章《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角度,阐述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

乡土社会是一个很安定的社会,人在熟悉的环境中长大,经验无需不断积累,只需保存,口口相传足以应对生活。

第四章《差序格局》:以“私”为核心,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格局。

与西方的团体格局不同,中国乡土社会的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第五章《系维着私人的道德》:阐述了差序格局下的道德观念。

在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道德的判断标准是私人关系中的亲疏远近,缺乏普遍性的道德标准。

第六章《家族》:比较了中西方家庭的差异。

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庭是绵续性的事业社群,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

而西方家庭的主轴是夫妇,夫妻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是配角。

第七章《男女有别》:指出乡土社会中,男女之间的关系是“有别”的。

为了社会的稳定,乡土社会遵循着男女有别的原则,认定男女不必求同,只需在行为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

第八章《礼治秩序》:论述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人们主动地服膺于传统,遵循礼来生活。

第九章《无讼》:讲述乡土社会追求无讼。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改革开放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改革开放教学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改革开放教学教案第一章:了解改革开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定义和背景。

2. 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改革开放的定义和背景。

2. 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难点】1. 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和成果。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前的照片,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改革开放的定义和背景,解释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和成果,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特区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5. 总结: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二章: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力量。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尊敬和信任。

【教学重点】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2.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的领导作用。

【教学难点】1. 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改革开放。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引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思考。

2. 讲解:介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解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的领导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改革开放,如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改革开放的推动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中的贡献。

5. 总结: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尊敬和信任。

第三章:改革开放的重要政策——市场经济【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点。

2. 使学生认识到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政策。

3. 培养学生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接受。

【教学重点】1. 市场经济的定义和特点。

第五章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第五章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迁的结果,又给社会变迁以直接的影响。 4、社会价值观念与社会变迁: 5、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6、经济与社会变迁
专题之二: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观点之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观点之二: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反映 观点之三: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理论主张
先有教育,后有社会变迁,教育是导 致社会变迁的原因,社会变迁是教育的 结果。
思考与讨论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吗? 教育总是社会变迁的动因吗? 教育是引起社会变迁的根本性的因素吗?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反映——理论主张
社会变迁在先,教育在后。社会变迁是 因,教育适应是果。社会变迁会对教育 产生巨大影响。在现代社会,社会任何 方面的变化都会在教育方面留下痕迹。
社会渐变会导致教育微调 社会剧变会导致教育重构 社会混变会导致教育失范
3、杜威:他说:有人认为学校应该反映社会结构,对于这种意 见,我不置可否,而支持下列结论:学校的确能够决定未来的社 会结构;现在不必考虑学校能否创造未来的社会,而应该考虑学 校如何利用其先知,创造未来社会。
4、韦伯:观念和意识形态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原因。他认为,西 方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形成于近代西欧,主要是因学校广泛传播了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使社会成员具有了勤俭节约、自我奋 斗、自我约束等的精神与品质。
三、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即预 期达成的目标)往往是通过教育引起社会变迁 的意义上加以设计的;同时教育还具有隐性功 能(即在未被预计的情况下,在完成显性功能 的过程中附带产生的功能),后者正是导致其 他社会变迁的条件。同时,教育是社会变迁的 条件还意味着,教育在引起社会变迁过程中的 "功能有限性",教育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有其 他相应的条件和环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国际环境。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过程。

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5.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与背景。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与主要事迹。

3.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动机。

2. 洋务运动的过程与主要成就。

3.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5.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洋务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802《农业政策》大纲

802《农业政策》大纲

农业政策大纲第一章农村基本政策和法律制度了解农村政策和法律的概念、特点、体系和沿革;了解农业的概念与功能、农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农业生产和流通法律制度;理解和领会农业法的基本原则、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农民权益保护的主要制度;掌握作为我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基础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第二章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和法律制度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的基本政策和法律制度;理解和领会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适用范围、承包的形式和原则、其他方式的承包;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目的、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法律制度、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和主要形式,能够掌握不同流转形式之间的区别,掌握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解决的基本形式。

第三章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和法律制度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和领会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设立登记、合并、分立和解散、清算、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扶持政策;掌握法律的适用范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原则、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盈余分配制度。

第四章农业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了解我国现行农业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制度;理解和领会渔业资源保护的主要法律制度;掌握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森林采伐许可证和采伐限额制度、草原资源保护的基本措施、捕捞许可证制度。

第五章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了解农村产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群体组织(包括家族、邻里、基层组织和民间组织);理解农村民族自治及政治民主进程、农村社会参与及政治民主进程、农村文化、城乡关系等;理解和领会农村发展模式、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双反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农村变迁动力等。

第六章农村公共事务管理法律制度了解农村公共事务的特点和主要法律;理解和领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的基本内容;掌握村民自治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第七章当前农业政策关注当前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2023年最新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2023年最新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目录:2023年最新

卷一:中国古代史
1. 第一章:远古时期的中华文明
2.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
3.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与社会变迁
4.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
5.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状况
6.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
7. 第七章: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
8. 第八章:中国古代史的综合复
卷二:世界史
1. 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兴起
2. 第二章:古代希腊罗马文明
3. 第三章:欧洲中世纪
4. 第四章:近代欧洲
5. 第五章:美洲大陆的文明
6. 第六章:非洲古代文明
7. 第七章:亚洲古代文明
8. 第八章:世界史的综合复
卷三:现代中国史
1. 第一章:中国近代史纲要
2. 第二章:晚清的政治变革与社会状况
3. 第三章:民主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4. 第四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
5. 第五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
6. 第六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经济
7. 第七章:现代中国史的综合复
卷四:现代世界史
1.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
2. 第二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冷战
3. 第三章:非洲独立运动与亚洲新兴国家
4. 第四章:拉美解放运动与中东冲突
5. 第五章:世界经济与全球化
6. 第六章:现代世界史的综合复。

社会学专业优质课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

社会学专业优质课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

社会学专业优质课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学科。

它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帮助读者深入了解社会学专业中的相关内容。

一、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转变和演进过程。

社会变迁源于各种因素,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社会变迁的速度与形式不断发展和演化,它塑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新面貌。

例如,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影响。

二、社会问题社会变迁常常伴随着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给社会带来了许多困扰和挑战。

比如,贫富差距的扩大、环境污染的严重、教育不公平等问题都是我们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社会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社会提供解决方案。

三、社会学专业对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的研究社会学专业致力于对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析。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进行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影响因素。

社会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同时,社会学专业还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地考察、实习和实践机会,让他们学习到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经验。

四、社会学专业的发展与前景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社会学专业的发展也愈发重要。

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政府、非营利组织、媒体等领域从事社会研究、社会工作、文化传媒等工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学专业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变迁的研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社会学专业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4版)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4版)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三节政策议程的阶段与类型模板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三节政策议程的阶段与类型模板

2.强度
(1)强度是指公众对某社会问题的态度或反应程度。 (2)如果公众对某社会问题的反应平淡,则不会引发相关的政策议程; 反之,如果引起公众的担心和愤怒,导致舆论哗然,那就会使得政策制 定者予以高度重视。
3.时间 (1)时间是指触发机制产生的时间。 (2)瞬间机制(很短时间内就能够广为人知的事件),如地震、爆炸、
3.传媒是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使得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
4.传媒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
会信息的重要工具。
(六)问题本身
1.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般而言,明朗化的社会问题最容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策决策系
统的反应。 2.如果只有问题明朗化后才能导致政策议程的建立,则政策决策系统只 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且问题往往在明朗化时已经非常严重了, 因此决策系统应该立足现在,预测未来,及时洞察潜在的问题。
公众。
D.问题的复杂程度
E.先例的明确程度
2.政府议程 (1)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 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 政策议程。 (2)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照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 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政治体系的封闭
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民选代表不能代表选举人的利益,
那么公众与政府联系的渠道就会出现障碍,公众的呼声和愿望就很难为
决策者所知,人们不仅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且不能通过问 题讨论等形式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认定的社会问 题很难进入政策议程。
(四)承受能力的超重
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

《社会学概论》教案第一章:社会学导论1.1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社会和群体的多样性1.2 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社会学的历史背景和创立者概述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和流派1.3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讲解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特点和应用强调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第二章: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2.1 社会结构的概念和类型分析社会阶层、群体和组织的含义和关系探讨社会结构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2.2 社会组织的运作和管理介绍家庭、学校、政府等组织的基本功能和结构讨论组织变革和发展的动力和挑战2.3 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分析社会网络的构成和作用探讨人际关系的变化和影响因素第三章:社会化与个体社会化3.1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讲解社会化的定义和阶段探讨家庭、学校、媒体等因素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3.2 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介绍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概念和分类分析角色冲突和角色扮演的压力和挑战3.3 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解释社会认同的定义和作用探讨个体对群体认同的建立和改变第四章:社会分层与不平等4.1 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类型分析社会分层的原因和结果探讨社会阶层差异的体现和影响4.2 经济不平等与社会福利讲解经济不平等的根源和影响讨论社会福利政策的目标和挑战4.3 种族、民族和移民介绍种族、民族和移民的概念和特点分析种族歧视和移民问题的根源和影响第五章: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5.1 社会变迁的概念和类型解释社会变迁的含义和原因探讨社会变迁的推动力和阻力5.2 社会发展理论介绍现代化理论、发展社会学和转型社会学等理论分析不同理论对社会发展的解释和评价5.3 社会发展挑战与机遇探讨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环境问题等挑战分析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全球化等机遇第六章:文化与符号互动论6.1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解释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探讨文化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6.2 符号互动论介绍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概念分析符号互动论在社会交往中的应用6.3 文化冲突与融合探讨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冲突和融合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与碰撞第七章:社会行为与群体动力7.1 社会行为的类型与特点讲解社会行为的分类和特点探讨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7.2 群体动力学介绍群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和互动模式7.3 社会运动与集体行为解释社会运动的定义和类型探讨社会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八章:政治社会学8.1 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分析政治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8.2 政治权力与政治斗争讲解政治权力的来源和类型分析政治斗争的形态和策略8.3 政治参与与公民社会介绍政治参与的概念和形式探讨公民社会的发展和作用第九章:经济社会学9.1 经济与社会的关系解释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经济制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9.2 市场与社会交换分析市场机制和社会交换的差异探讨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和社会责任9.3 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讲解消费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分析消费行为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第十章: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10.1 社会问题的概念与分类解释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分类探讨社会问题的成因和影响10.2 社会政策的概念与功能介绍社会政策的定义和目标分析社会政策的作用和挑战10.3 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讲解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探讨社会政策的效果和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社会学的基本概念是理解整个学科的基石,需要重点关注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变迁》中的概念

《社会变迁》中的概念

《社会变迁》中的概念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其涵义包括:
1. 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2. 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

3. 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4. 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星际环境与人类活动系统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变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性、全面性。

其基本类型可根据发展方向、性质与特点、规模以及人为参与与控制程度进行划分。

如需了解更多《社会变迁》中的概念,建议阅读社会学书籍或请教社会学专业人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 所必须的物质要素, 所必须的物质要素, 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最简单的教育设备 包括教室、课桌椅、 包括教室、课桌椅、 教具等。 教具等。随着科技的 发展, 发展,教育设备会不 断发展变化
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所 具有的文化要素。 具有的文化要素。当教育 设备中的某些器物降低其 物质功能, 物质功能,提升其文化的 或精神的功能时, 或精神的功能时,它们自 身在制度中的地位也发生 了变化, 了变化,由工具变成了 礼器” “礼器”,从而出现了象 征意义, 征意义,即标志作用和象 征作用。例如,校微、 征作用。例如,校微、校 校服等, 旗、校服等,它们象征着 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与西方国家社会明显不同, 与西方国家社会明显不同,我国 社会在“个体现”方面长期存有“ 社会在“个体现”方面长期存有“社 会分子论”纳传统。在今天, 会分子论”纳传统。在今天,我们可 以把“社会分子论”的内容, 以把“社会分子论”的内容,解释为 将每个人首先视为一个社会成员, 将每个人首先视为一个社会成员,认 为个体生存于社会之中, 为个体生存于社会之中,并受制于社 服务于社会, 会、服务于社会,个体的价值体现于 社会目标的实现过程之中。 社会目标的实现过程之中。早在两干 多年前, 社会分子论” 多年前,“社会分子论”便开始成为 我国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个体观。 我国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个体观。 社会分子论” “社会分子论”的个体观之传统的长 期存在,对于我国“ 期存在,对于我国“教育日的的个体 取向”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 取向”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它导致 我国“教育目的的个体取向” 我国“教育目的的个体取向”中存有 社会人才说”的传统。 “社会人才说”的传统。在这种传统 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 看来,教育的目的在于、或者说首先 应当在于培养“社会人才” 应当在于培养“社会人才”(包括统 治人才、管理人才、或专门人才) 治人才、管理人才、或专门人才)。
第 章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
一 制度的含义
1.广义文化的制度定义。 1.广义文化的制度定义。 广义文化的制度定义 在文化人类学中,制度往往是从文化意义上理解的,宗教信仰、 在文化人类学中,制度往往是从文化意义上理解的,宗教信仰、风俗习 惯、道德规范等凡是能给人的行为以规约的社会文化形式都被界定为制 经典社会学较多着眼于比较制度分析,在这种意义上, 度。经典社会学较多着眼于比较制度分析,在这种意义上,制度具有与 人类学相似的特征。韦伯着重就制度进行了法律 法律、 人类学相似的特征。韦伯着重就制度进行了法律、组织和经济行动的比 较分析。他认为理性和选择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较分析。他认为理性和选择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特定的制度框 架下理解,这些制度框架包括习惯、传统、社会规则、宗教文化信仰、 架下理解,这些制度框架包括习惯、传统、社会规则、宗教文化信仰、 家庭关系、亲属关系、伦理约束、组织、社团、阶级、身份等级、市场、 家庭关系、亲属关系、伦理约束、组织、社团、阶级、身份等级、市场、 法律和国家。 法律和国家
(三)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教育既可能成为一种社会变迁的动因,也可能成为另一种社会 变迁的条件。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即预期达成 的目标)往往是在教育引起社会变迁的意义上加以设计的;教育 的隐性功能(即在未被预计的情况下,在完成显性功能的过程中 附带产生的功能)正是导致其他社会变迁的条件
第三节 社会变迁的根本动力
4.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论的制度定义。 4.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论的制度定义。 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论的制度定义 制度多被界定为行动主体交往和互动的规则。 制度多被界定为行动主体交往和互动的规则。哈贝马斯从社会 交往的角度审视了制度认为“人们在日常交往实践的有效范围内, 交往的角度审视了制度认为“人们在日常交往实践的有效范围内, 形成了一种跨越多层面的交往理性, 形成了一种跨越多层面的交往理性,这种交往理性同时还为彻底被 扭曲的交往和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准绳” 认为: 扭曲的交往和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准绳”。吉登斯认为:“我们把 社会总体再生产中包含的最根深蒂固的结构特性称为结构性原则。 社会总体再生产中包含的最根深蒂固的结构特性称为结构性原则。 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 至于在这些总体中时空延伸程度最大的那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称 其为制度 5.社会组织论的制度定义。 5.社会组织论的制度定义。 社会组织论的制度定义 康芒斯在其《制度经济学》中把制度抽象地定义为“ 康芒斯在其《制度经济学》中把制度抽象地定义为“集体行 动控制个体行动。 强调制度的主动方面, 动控制个体行动。” 强调制度的主动方面,制度可以解放个体 行动,因为它可以让个体摆脱其他个体的侵害。 行动,因为它可以让个体摆脱其他个体的侵害。作为老制度主 义学派的代表,沃尔顿•哈米尔顿指出 哈米尔顿指出: 义学派的代表,沃尔顿 哈米尔顿指出:“制度意味着一些普遍 的永久的思想行为方式, 的永久的思想行为方式,它渗透在一个团体的习惯中或一个民 族的习俗中……制度强制性地规定了人们行为的可行范围”。 制度强制性地规定了人们行为的可行范围” 族的习俗中 制度强制性地规定了人们行为的可行范围
2.结构-功能主义的制度定义。 2.结构-功能主义的制度定义。 结构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他所说的社会事实主 要指客观存在并对人的行动产生外在影响的社会现象,如公众意见、 要指客观存在并对人的行动产生外在影响的社会现象,如公众意见、社会 心理、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 心理、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更多强调一种外在的社 会状态,如社会秩序和集体意识,力图在客观上把握制度。帕森斯把社会 会状态,如社会秩序和集体意识,力图在客观上把握制度。 行动看作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制度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 行动看作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制度只是其中一个子系统。默 顿认为社会制度对行动者有两重作用:一种是对行为的外在约束, 顿认为社会制度对行动者有两重作用:一种是对行为的外在约束,二是激 励和压制行为。 励和压制行为。而这种机会的选择是在社会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内进行的 其实这两种作用是同一种作用,即制度的约束作用。 。其实这两种作用是同一种作用,即制度的约束作用。
二 教育制度的构成要素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规范系统,有四个基本要素: 教育制度作为一种规范系统,有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规范系统、 教育设备、象征的标识以及教育组织系统。 教育组织系统。
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用以规范学校成员的教育行 协调学校成员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其他层面的关系。 为,协调学校成员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其他层面的关系。这一规范系 统可以分为多种层次与范围,一般涉及成文的规范与不成文的规范。 统可以分为多种层次与范围,一般涉及成文的规范与不成文的规范。成 文的规范可以体现为教育法律、教育法规、教育规章等: 文的规范可以体现为教育法律、教育法规、教育规章等:不成文的规范 主要是指教育习俗。规范系统能够保证教育制度的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主要是指教育习俗。规范系统能够保证教育制度的功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但在规范系统出现紊乱的时候,就可能导致教育功能失调。 但在规范系统出现紊乱的时候,就可能导致教育功能失调。在社会变迁 过程中,教育规范系统会发生变化, 过程中,教育规范系统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原有的规范系统会朗简化的 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教育问题的出现,又会出现许多新的教育规范。 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教育问题的出现,又会出现许多新的教育规范。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关系 一 社会变迁的含义
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社 会变迁既包含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 会变迁既包含社会的进步和退步,又包括社会的整合和解体。社会变迁的内 容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 容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变迁、人口变迁、经 济变迁、社会制度和结构变迁、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迁、文化 社会变迁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 变迁、科技变迁等。社会变迁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主要有社会整体和局 部的变迁、社会的渐变与突变、社会的进步与退步等。 部的变迁、社会的渐变与突变、社会的进步与退步等。
“教育目的个体取向”的微调,是指作为受教育者个体在教育目的中实际 上被赋予何种价值。 “教育目的个体取向”的微调完全可归因于社会中 占主流地位的关子“个体价值”的文化观念的渐变(因素水平的社会渐变)。
人格主体论” 人格主体论”的具体 内涵在西方国家的不同 历史时期有所差异, 历史时期有所差异,但 将个体首先视为人格主 体的思想基本延续至今 可谓大同小异, ,可谓大同小异,从而 在总体上成为西方国家 个体观”的主流。 中“个体观”的主流。 主流“个体观” 主流“个体观”的 渐变, 渐变,直接影响了西方 国家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的个 体取向” 体取向”,使之长期存 人的完善说” 有“人的完善说”的传 统,这种传统强调教育 的目的应当是、 的目的应当是、或至少 应当包括受教育者的天 赋潜能的开发、 赋潜能的开发、内在天 性的发挥、 性的发挥、人格的完善 或幸福生活能力的培养 等属于个体的“ 等属于个体的“人的完 方面的内容。 善”方面的内容。
二 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一)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社会变迁(尤其是剧烈的社会革命)会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学 校教育的产生、教育制度的变革、教育目标和教育观念的变化 、教育功能的变革等几乎都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二)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主要体现在教育培养入、传递新的意 识形态、进而推动科技发展、经济振兴、文化繁荣与政治革新 等方面。
一 社会渐变与教育微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渐变是指社会在自然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出现的量变,社会进化和社会 改良都属于这种方式 (一)系统水平的社会渐变与教育微调 系统水平的社会渐变,是指整个社会总体状况的渐变。 在系统水平的社会渐变期内,教育系统的整体特质一般也相应地较为稳定 社会渐变的主要作用在于促使教育系统进行某种“微调”,即以不改变整 体 特质为前提的适当调整。 ——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