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3三顾茅庐》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共45张)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故事,描绘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情景。
该故事展现了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体现了忠诚、智慧、毅力和坚定的品质。
本课为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已经学习了一定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部分学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全面深入地分析故事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三国演义》这样的古典名著感兴趣,但可能会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学会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刘备的仁德、诸葛亮的智谋,培养忠诚、智慧、毅力、坚定的品质;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树立远大的理想。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表现手法;欣赏古典名著,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刘备和诸葛亮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为访求人才,三次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中邀请他出山的典故。
这篇课文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人物和事件,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文化知识,但对于《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他们可能只知道一些皮毛,对于故事背后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和文化内涵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了解《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历史文化意识。
4.学会通过课文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教学难点:《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课文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用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2.相关历史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
3.PPT:用于呈现课文内容、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语调、情感等。
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品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
【学习重点】学会抓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课前预习】1.作家作品。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2.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在去曹营前走马荐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倥偬()殷馗()寰宇()杖藜()篡逆()斡旋()悒怏()荏苒()揲蓍()鹤氅()愧赧()蹉跎()箪食壶浆()4.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⑴拜谒:⑵存恤:⑶如雷贯耳:⑷经世奇才:⑸愧赧:⑹箪食壶浆:⑺思贤若渴:⑻顿开茅塞:5.默读文章,并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做简要概括。
【课内探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刘皇叔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初三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公开课)
《三顾茅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体会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
2.学会抓住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小说情节,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以及外貌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了解本文层层铺垫的写作手法,体会小说作者的艺术匠心。
4.通过小说的学习,体会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字词,自读课文进行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预习检查(下列各题,采用PPT的形式,括号内的内容,待学生回答完毕时,稍后显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拜谒.(yè)岂可相强.(qiǎnɡ)侥.幸(jiǎo)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汉室末胄.(zhòu)愧赧.(nǎn)谬.(miù)倾颓.(tuí)窃.命(qiè)殆.(dài)沔.水(miǎn)民殷.(yīn)存恤.(xù)箪.食壶浆(dān)鄙.贱(bǐ)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yīn)殷实bǐng)屏除yān)殷红píng)屏风yǐn)殷其雷bīng)屏营3.解释下列词语。
(1)拜谒:拜访谒见。
(2)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贯,贯穿,进入。
(3)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3* 三顾茅庐》【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教学重点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学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了解作者罗贯中(约1330 年~约1400 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文本链接1.三顾茅庐。
“茅庐”即草庐。
汉末,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次亲临拜访,邀请诸葛亮帮助打天下。
后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
2.刘备(161~223),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
公元221 年称帝,建都于成都,国号汉。
3.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207 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著作有《诸葛亮集》。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
(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
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
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
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3.三顾茅庐》优质课教案_15
教学内容:《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小说描写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国演义》刻画了许多经典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张飞、关羽、赵云、周瑜等形象,成为智慧、正义、勇敢等优秀品质的化身;而曹操的阴险、刘备的仁义同样也深得人心。作品中的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忠就忠得义薄云天,奸也奸得恶毒无比。另外,一些精彩的故事情节如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关公大意失荆州、白帝城托孤等也成为了戏曲及影视剧的题材。《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是古典小说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设计意图:通过阐述观点,复习经典人物的性格和主要故事情节。传统名著阅读教学,往往让学生逐条分析主要人物具体事件,以求得“逐点落实”。而“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是一种能引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识君主”这一环节是抓住了一条主要线索,以这样一个主问题,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这样的融入,不流于浅层次的机械的内容梳理和记忆,而是通过情境驱动学生重组原著相关信息和材料,做出诠释分析和个性化表达。)
教学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是否属于
跨学科主题教学
否
学科
语文
学段:初中
年级
九年级
相关
领域
文学名著阅读
教材
书名:《三国演义》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73年12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者
实施者
《三顾茅庐》精备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精备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故事,讲述了刘备为了得到诸葛亮的帮助,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最终诚意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答应下山辅佐刘备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现了刘备的恒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同时也展示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朋友情谊。
本课主要通过讲述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于故事中的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顾茅庐》的故事内容。
2.能够理解并运用故事中的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
3.能够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2.故事中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的理解和运用。
3.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理解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3.实践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实践故事中的恒心、诚意和朋友情谊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三国演义》相关章节。
2.课件:故事情节的图片、视频等。
3.角色扮演道具:刘备、诸葛亮等角色服装、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激发学生对《三顾茅庐》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故事情节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故事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注意语气、表情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故事情节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三顾茅庐》精品教案1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课文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重点难点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3.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课文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的形象特征重点难点掌握小说中刘备的形象特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进入情境)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电视剧拍得很精彩但其实《三国演义》的原著写得更精彩,尤其是对诸葛亮的描写。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和诸葛亮出山有关的《三顾茅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除字词障碍。
3.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再读课文,重点把握1.小说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2.这篇小说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1刘备、诸葛亮。
2.三个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四、分组讨论,探究人物形象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内容。
2.小组合作,讨论并归纳刘备的形象特点。
3.文中哪些事件或语句体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求贤若渴?4.文中对张飞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有什么作用?5.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体现刘备的特点?明确:2.谦虚、礼贤下土、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3.(1)三请之时,“下马步行、拱立阶下、等了半晌、又立了个时辰、下拜”等。
(2)泣请孔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3)斥责张飞4.语言描写。
衬托出刘备的谦虚、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特点。
5.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
五、拓展延伸1.关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你知道哪些信息?161年,出生于涿县(今河北涿洲)184年,讨伐黄巾军191年,投奔公孙瓒194年,领徐州牧196年,投靠曹操200年,投靠袁绍207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208年,赤壁之战,联合孙权大败曹操214年,入成都,领益州牧219年,自立汉中王221年,即帝位222年,兴兵伐吴223年,殁于白帝城2.关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你知道哪些主要情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刘备摔阿斗、白帝城托孤等。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说课稿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三顾茅庐》名师公开课获奖说课稿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 教材分析《三顾茅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刘备为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的故事。
这篇课文体现了刘备的忠诚和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同时也展示了古代君臣之间的诚信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文化常识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还需加强。
在《三顾茅庐》这篇课文中,学生需要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课文中的一些特殊文化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诚信、忠诚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人物品质的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趣味性;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背景,引出课文《三顾茅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4.课堂讲解: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互动环节: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课文中的情景,感受人物情感。
6.总结提升:概括课文主题,强调诚信、忠诚的价值观。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3三顾茅庐大赛获奖教案6
三顾茅庐【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迨”“拜会”“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认识作者及《三国演义》有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深入认识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要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打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领会刘备的全心全意。
感神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备的全心全意、礼贤下士的质量。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能理清文脉构造,领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会精练畅达的语言。
教课难点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打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古代以前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但是一个烽火纷飞、群雄逐鹿、英豪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
今日这节课我们将要一同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罗贯中(约1330 年-约 1400 年),元末明初小说家。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
罗贯中从前曾参加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成立以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平时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
此中《三国志平时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 年)冬至十三年(208 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会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
三顾茅庐以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三国演义》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平时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有名小说家罗贯中。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3.三顾茅庐》优质课教案_1
2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一、激情导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
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
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贯中(1330-1400)罗贯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太原人。
他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把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写成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书中塑造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典型人物,例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勇猛粗犷的张飞、机智好胜的周瑜等等。
内容虽然不尽符合历史事实,但作为文学作品则十分生动引人。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杰作,流传极广。
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主要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
《三国演义》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二、积累字词,整体感知拜谒(yè)侥幸(jiǎo)拱(ɡǒnɡ)半晌(shǎnɡ)纶巾(ɡuān) 鹤氅(chǎnɡ)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举(miù)迄无所就(qì) 箪食壶浆(dān)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告诉我,你从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主要内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
——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2、用好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3、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难点:灵活、合理运用侧面描写来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方法:
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结合课文中的侧面描写分析、讨论总结方法,并通过练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三国演义》知识竞赛:
1、《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
2、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是哪三个?
3、谁进曹营一言不发?
4、谁三顾茅庐?
5、请说出两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学生竞答后让学生说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技法指导:
一、读描写诸葛亮的文字。
多媒体展示:
⑴、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
然有神仙之概。
⑵、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战人和。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思考:
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交流点拨: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2、这三种描写方法从描写的角度上来说属于什么描写?
交流点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正面描写固然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但我们今天不讲正面描写,重点要讲的是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二、听徐庶推荐诸葛亮。
多媒体展示:
妙计一:他人介绍
庶勒马谓玄德曰:……此间有一奇士……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此人乃琅琊阳都人,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所居之地有一冈,名卧龙冈,因自号为‘卧龙先生’。
此人乃绝代奇才。
思考:
1、通过徐庶的推荐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2、师讲三十六回“元直走马荐诸葛”通过徐庶之口了解诸葛亮是绝代奇才。
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一个妙计是:他人介绍。
3、联系学过的课文,同学们能举出运用“他人介绍”侧面写人的例子吗?
交流点拨:《驿路梨花》中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没有直接出场,而是通过瑶族老人和哈尼小姑娘的讲述,侧面写出了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赏刘备一顾茅庐时看到的景物。
多媒体展示:
妙计二:景物烘托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思考:
1、这段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觉得住在这种环境中的人
会是什么样的人?
2、通过诸葛亮幽静、秀雅的居住环境侧面写出了诸葛亮
是个高人逸士,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二个妙计是:景物
烘托
3、运用景物烘托来侧面写人的方法,在我们学过的课文
中有很多,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交流点拨:《邓稼先》一课中用戈壁滩恶劣的工作环境烘托
出邓稼先勇于奉献的精神。
《木兰诗》中用征途环境的凄凉
烘托出木兰的离家越远思乡越切……。
四、品刘备二顾茅庐时看见的对联。
多媒体展示:
妙计三:相关物品
⑴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
⑵描写诸葛亮家内外陈设的古诗:……床头堆积皆黄卷,
座上往来无白丁……
⑶画一轴(西川五十四州地图)
思考:
1、通过对联、并结合他床头堆积的书和刘备拜访前就准
备好的地图,说说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交流点拨:淡泊名利、内心恬淡、热爱读书、神机妙算、智谋过人
2、师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三条妙计:相关物品。
3、联系课内学过的课文,举出几例通过一些物品就能侧
面体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例子。
交流点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通过他整整齐齐的书
桌和剪得整整齐齐的绳头侧面写出了鲁迅先生的一丝不
苟和认真细致。
《驿路梨花》一文中通过茅屋内的水、米、
盐巴等物,侧面写出了茅屋主人的热情和周到。
……五、识刘备前两次拜访时误认的人。
多媒体展示:
妙计四:以宾衬主
博陵崔州平
颍川石广元
汝南孟公威
其弟诸葛均
岳父黄承彦
思考讨论:
1、刘备为什么把以上五人误认为诸葛亮?
交流点拨:①刘备求贤若渴②这五人不凡不俗,让刘备觉得他们很有才华。
2、作者为什么花了很多笔墨在这几个人身上?
交流点拨:写他周围的人是为了侧面衬托诸葛亮的超凡脱俗、高才卓学。
3、师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四条妙计:以宾衬主
4、联系课内文章,举出以宾衬主的例子。
交流点拨:《卖油翁》中用陈尧咨的善射来衬托卖油翁的善酌。
六、看刘备听过“隆中对策”后的反应。
多媒体展示:
妙计五:旁人反应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
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思考:
1、从刘备的反应来看,他对诸葛亮的“隆中对”满意吗?
2、刘备的满意反应想表现诸葛亮的什么呢?
交流点拨:说明诸葛亮的“隆中对”很好,侧面表现诸葛亮运筹帷幄,有经天纬地之才。
3、师分析总结侧面描写的第五条妙计:旁人反应
4、联系课内文章,举出运用旁人反应来侧面写人的例子。
交流点拨:《孙权劝学》中用鲁肃的吃惊反应来侧面写吕蒙学识进步惊人。
《老王》一文中用我的心理感受和吃惊侧面写出老王病情的严重。
……
技法总结:多媒体展示
写出人物的精神
妙计一:他人介绍
妙计二:景物烘托
妙计三:相关物品
妙计四:以宾衬主
妙计五:旁人反应
总结: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丰富了描写的手段,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并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增添了语言的魅力,突现了中国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写出一个人物的精神除了运用正面描写外,还要适当的运用侧面描
写,这样会让文章更生动、具体。
写作练习:
选择一种或几种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展现身边一个人物的精神。
1、学生当堂写作
2、全班交流展示
3、师生共评
板书设计:
写出人物的精神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