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效应

合集下载

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目录1. 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4)1.3 研究框架与内容 (5)2. 文献综述 (6)2.1 城镇化与消费率的关系 (7)2.2 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作用机制 (8)2.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与本研究的发展 (9)3. 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11)3.1 城镇化理论基础 (12)3.2 消费率定义与测算方法 (13)3.3 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理论假设 (14)4. 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分析 (15)4.1 收入水平与消费率的关联分析 (17)4.2 城镇化过程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18)4.3 城镇化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20)4.4 教育与消费率的关系 (21)4.5 城镇化与环境质量的影响 (22)5. 实证分析设计 (23)5.1 数据来源与变量定义 (24)5.2 模型设定与方法选择 (26)5.3 稳健性检验与缓解 (27)6. 实证结果与分析 (27)6.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8)6.2 回归分析结果 (29)6.3 稳健性检验结果 (31)7. 结论与政策建议 (31)7.1 主要研究结论 (33)7.2 政策含义与建议 (34)7.3 对后续研究的发展 (35)8.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37)8.1 研究局限性 (37)8.2 未来研究方向 (38)8.3 研究的扩展应用 (39)1. 内容概要本文探析城镇化进程对消费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通过数据分析阐述城镇化与消费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城镇化进程如何推动消费率的增长。

详细阐述城镇化对消费率影响的多个作用机制,包括:人力流动和收入分配:城镇化聚集人力资源,促使劳动生产力提高,并带来更合理的收入分配,从而增加消费能力;便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环境:城镇化带来完善的交通、信息、生活服务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和更丰富的消费选择;文化观念转变和消费需求升级:城镇化伴随着文化观念的转变,居民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精细化,从基本满足向品质追求转变。

江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负面经济效应分析

江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负面经济效应分析

【 中图分类号 】 17 3F 2. F2. ;14 5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4 26(00 1— 120 10—782 1)20 1—2
近 年来 , 江苏经济稳步发展 , 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上升 , 居 但江苏城乡居 民收人差距呈现扩大的趋 势。 合理 的收人分配差 距会促 进资源 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率 的提高 , 但城乡收入差距 过大 , 就会带来诸 多负面经济效应 , 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 只有 不断推进完善劳动力市场 , 促进 刘易斯转折点与库兹涅茨转折 点的会合 , 才能逐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报酬 , 增加农 民收入 , 缩小
【 收稿 日期 】 0 0 0 — 8 2 1— 6 0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 基金“ 县域经济发 展的动力结构及其变迁规律研究 ” 1B L 2 ) ( 0 J0 9
① 根据江苏统计年鉴 20 0 9资 料 计 算 得 出 。
【 作者简介 】 吉粉 华( 9 I )女 , 1 7 一 , 江苏泰 州人 , 扬州 大学经济学 院讲 师, 江苏 大学博士研 究生, 究方 向: 研 产业经济学。
图 1 江苏 1 9 9 0年 ~ 0 8年城乡收入比 20
资料来源 : 江苏统 计年鉴 2 0 09
2泰 尔指数 。城乡收入 比在计算 时并没有考虑城 乡人 口结 构 , 尔 指 数 则 恰 好 弥 补 了这 个 缺 陷 , 考 虑 到 城 乡 居 民人 均 泰 既 收入的差距 , 同时又考虑到城 乡人 口比。 泰尔指数值越大 , 表 代 城 乡收入差距越大 。从 图 2可 以看 出 ,9 0年 ~ 0 8年 , 尔 19 20 泰 指数从 O0 0 .19逐年扩大到 0 4 1 . 0 。① 0
江苏 城 乡收入 分 配 差 距 的 负面 经济 效 应分 析

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性问题研究

城镇化水平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性问题研究
维普资讯
【 要 】 城 镇 化 水 平与 城 乡居 民 收入 差距 存在 着 密 切 关 摘
系, 即城 镇 化 水 平 越 高 , 乡居 民 收 入 差 距 越 小 ; 镇 化 水 平 城 城
越 低 。 乡居 民 收入 差距 越 大 。 因 此 , 缩 小城 乡居 民 收 入 差 城 要
3 .2 62 3 .6 76 3 .9 90 4 .3 05 4 .6 17
强对城镇化与城 乡居民收入 差距变化关 系的深入研究。
二 、 镇 化 水 平 与 城 乡 居 民 收入 差距 相 关 性 的 实证 分 析 城
1 数 据 选 取 。 为 了 考 察 我 国 城 镇 化 水 平 与 城 乡 居民 收 入 、
2 5 2 3 2 6 3 6 2 7 4 6 2 2 6 2 2 6 93
2.9 7 28 .6 27 .1 25 .1 24 .6 25 .O 26 . 4
27 .8 28 .9 3 1 5 2 .4 90 3 .8 04 3 .1 19 3 .5 33 3 .8 47
重要任务 。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 重点难 点都在农村 , 关
键 在 于 增 加 农 民收 入 , 小 城 乡居 民收 入 差 距 , 这 不 仅 取 决 缩 而 于 整 个 经 济 的 发 展 , 且 也 取 决于 城 镇 化进 程 。 为 此 , 要 加 而 需
19 93 19 94 19 95 19 96 19 97 19 98 19 99
19 90 1 91 9
19 9 2
1 0 51 10 71
2 2 O 7
66 8 79 o
7 4 8
22 .O 23 -9
25 .8
2 .1 64 2 .4 69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为探讨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城镇化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系数作为研究变量,结合湖北省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结果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未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弱化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标签: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湖北省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

就湖北省而言,城乡收入差距从1981年的1.67:1持续扩大到2010年的2.75:1。

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部分高收入阶层不透明的灰色收入,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该还会更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并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是由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两个重要因素。

2研究方法与变量选择2.1研究方法向量自回归(V AR)是西姆斯(C.A.Sims)提出的使用系统中的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本文考虑将城镇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入向量自回归模型,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它们之间的V AR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可以表示为:lngapt=αlnurbt+βlndlt+γllndclt+C+εt(1)式(1)中,t表示时间变量;urb表示城镇化水平;dl、dcl、gap分别表示城乡二元对比系数、城乡二元反差系数和城乡居民收入比,其它未纳入的变量和不可观测的因素作为残差ε。

进行实证分析的目的是考察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文采用分析步骤如下:首先,建立向量自回归(V AR)模型,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着协整关系,以揭示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然后,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较为量化地看到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影响及其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对策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对策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和对策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如下图),中国目前城镇居民人口有66557万,占人口总数的49.68%;农村居民人口有67415万,占人口总数的50.32%。

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结合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统计数据分析,城镇化水平提高并不意味着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反而中国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拉大。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49529.9亿元,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00670亿元,增长了81.5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大幅提升:1978年为381元,2012年为18934元。

每年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稳步增长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但是国富并不意味着民富和民强,更不意味着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缩小。

事实上,我国居民城乡差距在不断拉大,整体来看,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收入都是在不断增加的。

但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整个趋势。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在1984年以前是农村超过城镇。

1985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都要小。

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表现是贫富差距在拉大,地区之间的城乡收入差距也存在显著差异,如南部和西部地区,因调查对象的地域因素问题,这里的南部地区主要是西南地区。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1)历史因素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在发展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和开始工业化时期都是通过对外扩张、侵略、掠夺殖民地等手段逐步积累原始资本的,例如,英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期就发生了所谓的“圈地运动”。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中国城镇化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二、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
城镇化
农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村产业结构 乡镇企业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图1 城镇化对农民收入影响结构图
农民收入
二、城镇化——农业——农民收入
(一)农业 1.改造传统农业 2.促进现代农业
现代化农业定义: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现代管
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其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根 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 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373
67
2298
63
7471
77
2964
48
38139
83
8741
56
资料来源:根据World Bank WDI Database中有关数据整理所得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农民收入现状
(二)农民收入现状
从1982年开始,国家出台的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有十四个,从 2005年至今,我国连续8年的一号文件都是与三农问题相关。在国家 对农村的大力支持下,农村事业得到极大发展,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 入也由1978年134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提高了约52倍。然而,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民收入存在以下问题: 1.整体收入水平不高 2.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3.农民收入增速缓慢 4.主要以农业为主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 要议题。自上世纪90 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也将城镇化作为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以及解 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家类型
低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下等收入国家 中上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高收入国家

城市环境效应名词解释

城市环境效应名词解释

城市环境效应名词解释
城市环境效应,也称城乡地区分化效应,是指城市、城镇,和农村的发展差异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主要是城乡收入分配不均衡,社会服务不充分,城镇化进程不规范,人们日益丧失对家乡的感情等等。

现如今,以城市为中心,区域发展扩展不断加速。

虽然就地取材,就地招商引资,大大提升了各地的经济发展,但是这也引发了负面的城市环境效应,即城乡收入分配不均,人民收入低,城乡社会服务不足,而城乡地区分化也是持续加深的现象。

随着城乡区域分化加剧,城市环境效应也渐渐显现出来。

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与城镇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社会服务水平日益下降,城乡之间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导致城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城镇化不规范,街道质量逐渐下降,公共服务的投入偏少,社会保障和公共领域的出现缺口加大。

另外,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严重影响了城乡的发展。

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使得大气质量和水质下降,对居民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资源利用不当,导致大量生态环境受损,各种疾病也增多起来,人们日益丧失对家乡的感情。

城市环境效应是一种负面现象,不仅影响到地域社会发展,还会影响到未来全球性问题的形成,对整个后续发展构成威胁。

为此,政府和政府部门应该采取主动措施,积极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地方的社会和经济稳定,促进城乡发展与全面协调,把生态环境恢复改善,营造更为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

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作者:韩蕊来源:《金融经济·学术版》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2005年-2011年31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确定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情况。

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但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幅度较小;从不同地区来看,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程度大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

关键词:城镇化水平;农民收入;面板数据模型1.引言近年来,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热点,收入等级差距的日益扩大对我国建立和谐社会来说是一个障碍,如何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是解决这一障碍的方法之一。

2012年《工业化蓝皮书》明确指出,提高城镇化率是中国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关键,截止2010年,城镇化率和工业化水平指数综合得分分别为33和66,工业化水平是城镇化率的2倍,两者之间有较大的差距,也可进一步表明我国还处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经济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收入增长主要靠城市的带动效应。

因此,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成为我国各地区急待解决的问题。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但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如何,有待于深入进行深入的研究。

2.文献综述我国学者关于城镇化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较为丰富。

芮田生,阎洪(2012)通过对我国1990-2009年农民收入的三个指标,即工资性收入、第一产业的家庭经营收入、第二、三产业的家庭经营收入,深入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个下结论:从中远期看,农民收入主要受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工资性收入主要由城镇化产生,然后是第二、三产业的家庭经营收入,最后是第一产业的家庭经营收入。

范爱军,王丽丽(2007)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方差分解研究了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情况下,城镇化有助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它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格局。

其中,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备受关注。

城镇化,简单来说,就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聚集,以及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日益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经济活动愈发活跃,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升级,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城镇化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首先,城镇化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城镇中的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相对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工作,不仅能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还能享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

例如,在工厂工作的工人,其工资往往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要高得多。

而且,城镇中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更为优越,这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进而增加收入。

其次,城镇化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人口向城镇聚集,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也随之集中。

这种集中效应使得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

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所需的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

这些利润和价值最终会以工资、奖金等形式分配给劳动者,增加他们的收入。

再者,城镇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城镇中,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这些产业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能够为从业者带来丰厚的收入。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附加值较低,收入增长空间有限。

通过城镇化,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缩小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

然而,城镇化在一定时期内也可能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优质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效率下降。

这可能会影响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另一方面,城镇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在征地过程中,如果补偿机制不完善,农民可能无法获得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从而影响他们的财产性收入。

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及制度根源

地方政府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及制度根源
于遏 制地 方政 府 支 出规 模对城 镇 居 民收入 差 距 以及 经济 性 支 出 比重 对城 乡收 入 差距 的负 面效 应 , 但 也强 化 了社会 性支 出 比重对居 民收入分 配 的 不利 影 响 。
[ 关键 词] 地方政 府 支 出规模 ;地 方政 府支 出结构 ;居 民收入 分配 [ 中图分类 号] F 1. 5[ 献标 识码 ]A [ 章编 号] 1O ~5 6 (0 1 8 0 4 9 8 04 文 文 O0 9X 2 1)O 一O2 一O
术界 亟待 解决 的重 大难题 。


引言
我 国居 民收入 分配状 况 持续 恶化 的原 因较 为复
杂 ,不仅 与市 场化 改革 ( 括所 有制 结构调 整 和工 包
改革 开放 以来 ,中国经 济取得 了世 人 瞩 目的增 资制 度改 革 等 ) 以及 “ 放 ” 的经 济 增 长 方 式 有 粗
长成 就 。但 与 此 同时 ,居 民 收 人 分 配 状 况 持 续 恶
化 ,导致 社会 冲突 日益增 加 ,不仅 对社 会公 正 提 出 了严 峻挑 战 ,也对 整个 国家 的长 治久 安构成 了严 重 威胁 。因此 ,在新 的历 史发 展时期 ,如何有 效 缩小 居 民收入 差距 、实 现社 会公 正就成 为 我 国政府 和学
的居 民收入分 配 效应及 其 制度根 源 。研 究表 明 ,地 方政 府支 出规模 与结构 总体 上加 剧 了我 国省份
居民收入分配状况 的恶化,其 中经济性支 出比重增加带来的不利影响更为突出,社会支 出比重的
影 响并 不 显著 。财 政分 权体 制对 地 方政府 支 出规模 与 结构 的居 民收入 分 配效应 具 有重 要影 响 :支 出分权 总体上 加剧 了地 方政 府支 出规模 与结构 对 省份居 民收入 分配 的不利 影 响 ,收入分 权则 有助

我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我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Vol.36No.2 Apr.2021第36卷第2期2021年4月我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析杨春明,韦思成,刘家林(安徽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城镇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通过分析城乡收入比与城镇化率,检验1983-2019年城镇化率对城乡收入比的影响机制,发现我国城镇化进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符合“倒U 型”规律。

建议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发展乡村经济,实施区域差异化战略。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倒U型”规律DOI:10.3969/j.issn.1674-5035.2021.02.003中图分类号:F2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035(2021)02-0013-05一、我国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现状(-)我国城镇化现状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人口不断向城镇人口转移的过程。

城镇化的程度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工业化、产业化以及现代化的水平,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考标准。

城镇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根据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的发展情况,城镇化进程主要分为4个阶段:1949~1957年的初始阶段、1958-1978年的波动阶段、1978-1991年的过渡阶段、1992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我国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发展速度稳步提高。

截至2019年年末,我国城镇人口达到84843万人,城镇化率60.6%,但我国的城镇化还存在着城镇化整体水平较低,地域性差异明显等问题。

我国城镇化率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收稿日期:2021-01-08作者简介:杨春明(1973-),女,安徽怀宁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限购令政策对合肥市住房市场价格影响研究”(编号:SK2019A0665)、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面向SSGF的工程总承包商选择研究”(编号:SK2019A0641)的部分成果.图1我国城镇化率发展趋势(二)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图2是我国1983-2019年的城乡收入比。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速度差距决定了城乡之间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整个趋势(如图1所示)。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在1984年以前是农村超过城镇。

1985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速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速都要小。

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如图2)。

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为2.57∶1,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5 78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 761.0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为3.31∶1。

从绝对差额上来看,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人均纯收入多209.8元。

此后绝对数值方面的差距不断加大,1985年为341.5元,到1994年增加到2 275.2元,2008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 9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增加620.6元,不到城镇居民收入增量的1/3,绝对差额也增加至11 020元。

过去的3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52倍。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值和绝对数值方面的差距表明,我国城乡间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已很大,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由表1和图2的数据变化特征也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978—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缩小,由2.57倍缩小到1.86倍,这是由于农村的率先改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迅速增加,历史上居高不下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迅速缩小;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拉大,城乡居民收入的比例扩大到1994年的2.86∶1;从1994年开始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从1997年起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年下滑,差距又逐步扩大:1997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40.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首次突破3∶1,达到3.11∶1,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达到3.33∶1,2008年为3.31∶1。

城镇化对中国农民收入影响研究

城镇化对中国农民收入影响研究

城镇化对中国农民收入影响研究摘要:为了解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我国2000~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面板的参数和非参数的估计方法,对城镇化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成效进行实证研究。

两种方法的实证分析都表明城镇化发展对提高我国农民收入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同时逐点回归分析还发现,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边际影响也不断增加。

关键词:农民收入非参面板模型逐点回归城镇化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关键是保障其收入持续增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13年的8895.9元,增长迅速,但是与城镇居民的26955.1元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增加农民收入依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

城镇化被认为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2013年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提高城镇化,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高农民的就业率、增加非农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使得农民收入增加。

一、文献综述很多学者都对城镇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宋元梁等(2005)建立动态计量模型分析了城镇化与农民收入的关系,认为加速城镇化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蔡伟民(2006)对四川省的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农民收入进行研究,认为加快城镇化对农民增收有促进作用。

马远(2010)利用2000~2007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城镇化、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得出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大于财政支农;姚寿福等(2012)运用时间序列实证分析表明城镇化对农民各项收入的增加都有显著作用,工业化与农民增收不存在明显关系;王鹏飞等(2013)运用1999~2011年的面板数据得出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运用VEC模型得出城镇化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和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效应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效应分析
均 纯 收 入 及 城 乡 人 均 收 入 比
数 据 来 源 : 国 家 统 计 局 网 站 h t : / w . t t . o . 1 t / w w s a g v c1 p s /
从 上 图 可 以 看 出 , 城 镇 居 民 收 入 增 长 较 快 , 农 村 居 民 收 入 增 长 缓 慢 , 长 此 以往 ,我 国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总 体 上 呈 现
用 国际上判 断 收入分 配不平 等程度 的基 尼系 数 ,同样
能 反 映 出 我 国 城 乡 收 入 差 距 扩 大 的 严 重 趋 势 。据 有 关 资 料 统 计 , 1 7 年 前 我 国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的 综 合 基 尼 系 数 约 在 98
0 2 至 0 2 之 间 , 但 此 后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的 综 合 基 尼 系 数 .0 .4
有关 报 告 ,世 界上 多数 国 家城 乡 收入 比率 为 1 5:1 . ,这

比率超过 2 极 为罕 见 。国 际劳工 组织 发表 的19 年3 的 95 6
亿 元 , 年 均 增 长 率 为 1 . 6 , 经 济 总 量 增 加 7 倍 ; 财 政 6 0% 7
收 入 从 l 7 年 的 1 3 亿 元 增 长  ̄ 2 o 年 的 6 3 0 元 , 增 98 12 J fo 8 13 亿 长 了6 1 8 元 ,年 均 增 长 率 为 1 . 0 0 9亿 4 5 %;货 物 进 出 口总 额 从 1 8 年 的 5 O 元 增 长 到 2 0 年 的 1 9 2 . 7 元 , 增 90 7亿 08 9 14亿 7
统 计 局 网 站 数 据 , 自 1 7 年 以 来 , 中 国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 98 增 长 速 度 一 直 呈 上 升 的 趋 势 ,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从 1 7 年 的 98 3 4 亿 元 增 长 到 2 0 年 的 3 0 6 . 7 元 , 增 长 了 2 7 2 65 08 06 9 9 亿 905

新型城镇化如何影响城镇居民消费

新型城镇化如何影响城镇居民消费
作用。
2 财富效应。 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居民工资的显著增长,由此形成资本原始积累,城镇居民利用
这部分资金提升家庭整体财富。 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使得人口集聚,住房需求猛增,房地产业迅速发
展。 住宅价格的上涨使得住房拥有者的现有财富扩张。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提高人口素质,使得
城镇居民对于理财投资的接受度与认知度有所提高,对于低风险的有价证券等金融资产进行了一定
3 分配效应。 追求公平和谐是新型城镇化的又一重要特色,在实践中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推动过
程能拉动周边乡镇的发展,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新型城镇化使得人口集聚,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
增加,周边乡镇有了更为广阔的销售渠道,由此可以拉动周边农村的农业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
展,从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引进了知识密集型产业,这对于实
比例的投资,进一步增加了家庭财富,尽管这部分财富的变现能力要低于工资性收入。 生命周期理
论( LCH) [27] 与持久收入理论( PIH) [28] 均表明,预期的收入会影响消费水平,即按照一定的折现率将
家庭财富进行贴现得到的当期收入会影响当期个人的消费能力。 与此同时,家庭财富的显著增加使
得城镇居民对于未来的预期也显著改善,这使得财富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水平。
道 [16] 。 王平和王琴梅源自以往研究进行归纳,指出城镇化主要通过扩大消费市场、提高居民收入和改
变居民消费结构三类渠道来影响居民消费 [17] 。 部分研究使用消费率而非消费量来研究城镇化和居
民消费的关系,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如范剑平等发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消费率并无显著影响,刘
艺容和邹红等则认为城镇化率与消费率之间呈现倒 U 型关系,当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消费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经济效应与政策调整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经济效应与政策调整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经济效应与政策调整中国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在城市中融入城市经济和社会体系的过程。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然而,城镇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经济效应,并需要政策调整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城镇化的潜力。

一、城镇化经济效应1. 增加就业机会: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的劳动力资源。

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也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了就业率,并推动了经济增长。

2. 促进消费升级:城市化带动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从而促进了消费升级。

农村居民通过融入城市经济体系,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也享受到了城市的消费便利和多样化选择,从而推动了消费升级与经济发展。

3. 促进产业升级: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传统农业生产逐渐向现代产业转型。

农民通过进城务工或创办企业,使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制造业等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4. 提高农民收入:城镇化过程中,农民通过进城务工或从事城市商业活动,获得了更高的收入。

这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和消费需求。

二、城镇化政策调整1. 改善农民工权益保护: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务工,但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政府应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监督,加大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力度,确保他们获得合理的工作报酬和社会保障。

2.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关键一环。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交通等方面,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3.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城镇化进程中,农民从农村迁往城市,导致农村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

政府应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至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企业或工商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民收入。

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与社会融合

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与社会融合

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与社会融合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这种变化并非人人受益,也并非毫无代价。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以及如何通过社会融合来缓解这些效应。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些不平等效应逐渐显现。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但这些劳动力的收入普遍较低,难以享受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

另一方面,城市中的优势资源集中,导致富有的人更富,贫穷的人更穷。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城市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农村地区则面临教育匮乏的局面。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导致农村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处于不利地位。

住房市场分割也是城镇化不平等效应的表现之一。

城市房价居高不下,使得农民工等低收入群体难以在城市安家落户。

社会融合是缓解城镇化不平等效应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社会融合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社会凝聚力下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人们之间的陌生感和疏离感也在增强,导致社会凝聚力下降。

群体间互动减少。

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聚集在一起,但由于缺乏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导致群体间互动减少。

第三,利益分歧增加。

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于土地、资源、公共服务的分配会产生不同的诉求,这会导致利益分歧增加。

社会排斥现象也是社会融合面临的挑战之一。

一些社会弱势群体,如农民工、残疾人等,在城市中可能会遭受到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排斥。

为了缓解城镇化的不平等效应和社会融合的挑战,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政策调控,缩小城乡差距。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社保、医疗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教育公平,推进城乡一体化。

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消除居民住房困难。

政府可以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住房选择。

加强社会管理,打造和谐社会。

中 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效应

中 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效应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效应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在经济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效应,对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型城镇化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农村,居民的消费往往局限于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而进入城镇后,他们对住房、交通、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大幅增加。

城镇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商业服务体系,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和便利条件。

此外,城镇化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潜力。

这种消费需求的增长,不仅拉动了内需,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工。

一方面,城镇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入驻,形成了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提高了工业生产的效率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对服务业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推动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在城镇中得到了蓬勃发展。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型城镇化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

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等。

同时,房地产开发也是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投资领域,满足了新增城镇人口的住房需求。

此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学校、医院、文化场馆等,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这些固定资产投资不仅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还为未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的发展,可以引导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效应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效应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效应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于经济具有多方面的显著效应,不仅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还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内需市场等。

首先,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

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一环,包括道路、桥梁、水电煤气供应、通信网络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从而直接带动了建筑、建材、机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对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不断上升,这又刺激了房地产、教育、医疗等服务业的投资与发展。

而且,城镇化使得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更加集中,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原材料和劳动力,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增强竞争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次,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农村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而在城镇,由于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多样,能够催生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业态。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为第二、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同时,城镇的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此外,城镇化还促进了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比如,一些地区通过发展城镇化,形成了特色的产业园区,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再者,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往往能够获得比在农村更高的工资收入。

而且,城镇的就业机会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和建筑业,还有服务业、新兴产业等,为居民提供了更多选择,有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11期(总第257期)[文献编码]d 〇i :10.3969/j .issn .l 004-6917.2016.11.020城镇化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彭腾,詹博(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城镇化既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正效应,又有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负效应。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负效应大于正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主要源于负效应被放大而正效应受抑制。

要实现城镇 化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总效应为正,关键在于制度改革。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制度改革中图分类号:F 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 (2016) U -0101-0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迅速,城乡居 民收人持续增长,但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却也在扩大。

城镇化是扩大了城乡居民收人差距,还是缩小城乡居 民收人差距?只有正确认识城镇化的收人分配效应,才能找到缩小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的有效办法。

_、城镇化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正效应西方经济学中,不少经济学家对城镇化与城乡 居民收人差距进行了深人研究。

托达罗在20世纪60 年代末70年代初创立的“迁移模型”认为,人口迁 移是收人预期的理性选择,在城乡比较利益的驱动 下,人口自然向高收人的地区和部门迁移[1]。

K .J .巴 顿认为城镇具有集聚经济效应,在市场和资源集聚 中创造出更大的需求从而带动乡村发展[2]。

的确,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城乡劳动生产 率和收人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劳动力从劳动生产 率和劳动收人低的农村向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收人 高的城镇转移。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即城镇化,可缩小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即具有正效应。

一是劳动 力转移带来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人增加。

在工业化 和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丰裕而劳动收人低,收稿日期:2016-05-04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重点项目(15A 040)作者简介:彭腾(1964—),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教授;詹博(1982—),女,湖南长 沙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

城镇劳动力缺乏而劳动收人高,如果没有障碍和限 制,劳动力的充分流动,最终会导致城乡居民劳动 收人的均等化。

二是劳动力转移带来农村居民经 营性收人增加。

一方面,城镇化可增加单位劳动力 的农产品产量。

我国农业劳动力农产品产量较低,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均耕地较少。

城镇化促进农 村劳动力转移,可使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耕地和产量 增加。

另一方面,城镇化可提高农产品价格。

生活 水平高于农村居民的城镇居民增加,必然增加对农 产品特别是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拉动农产品的价格 上升。

三是劳动力转移带来农村居民财产性收人增 加。

农村土地归农村居民集体所有,是农村居民最 主要的财产。

城镇化必然导致对农村土地的需求大 幅度增加,从而导致土地价格的上升,理应带来农 村居民的财产性收人增加。

我国学术界的研究也证明了城镇化的城乡居民 收人分配正效应的存在。

赵人伟和李实认为农村劳 动力流向城镇可获得更多收人,也有助于提高未转 移的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率,从而增加农民收人,缩 小城乡收人差距[3]。

吴敬琏认为,加速农村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可以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4]。

胡鞍钢-101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No.11.2016 (Cumulatively,No.257)认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加速城镇 化[5]。

陆铭、陈钊对1987—2001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的 分析发现,城市化具有显著地缩小城乡收人差距的 作用[6]。

蔡昉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可提高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和报!,降低或抑制非农产业劳动的 边际生产率和报!水平,从而缩小城乡收人!距[7]。

二、城镇化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负效应城镇化也存在扩大城乡居民收人分配差距的 负效应。

一是城镇化造成农村优质劳动力资源的流 失。

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城乡劳动力素质 的差异明显。

据有关研究,人均受教育年限在25-64 岁的人口中城市比农村高3.03年,农村初中文化以 下者占比高达92.93%,且有11.58%的文盲半文盲,是 城市文盲率的3.36倍[8]。

而城镇化过程中,首先转移 的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致使农业生产由留守的妇孺老弱和低文化科技素 质的劳动力主导,制约了土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是造成土地资源收益流失。

农村耕地资源十分稀 缺,本应倍力口珍视,但现实中却存在农村土地资源 短期和长期流失严重。

从短期流失来看,表现为部 分可耕地的抛荒;从长期流失看,表现为土地低价 转让为城镇土地。

在农村土地城镇化过程中,农民 的土地财产权益存在较多流失。

据有关估算,农村 土地增值收益中,城市政府占两到三成,房地产商 占近一半,乡镇和村集体占两到三成,农民获得的 不到一成[9]。

三是城镇化造成农村富裕居民流人城 镇。

例如,设某国有10个家庭(3口之家),年人均收 人如表1。

如果ABCDE为城镇家庭,甲乙丙丁戊为农 村家庭,则城镇化率为50%,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 配收人为1160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人为4800 元,城乡居民收人绝对差距为6800元、相对差距为 2.42 : 1。

如果甲家庭迁移到城镇,则城镇化率提高 到60%。

假定各家庭的收人不变,城镇居民年人均 可支配收人减少为1133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 减少为3500元,而城乡居民收人绝对差距扩大到 7833元、相对差距扩大到3.24 :1。

表1城乡居民家庭收入家庭年人均收入(元)家庭年人均收入(元)A20000曱10000B15000乙5000C10000丙4000D8000丁3000E5000戊2000城镇化的城乡居民收人分配负效应,也被不少 学者所实证。

程开明、李金昌对1978—2004年的时 序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城市化与城市偏向对 城乡差距扩大产生正向冲击,是城乡收人差距扩大 的原因[10]。

贺建风、刘建平通过VAR|型对广东省 1978—2006年的时序数据进行实证,认为城市化具 有明显的正向拉动效应,是造成广东省城乡收人差 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11]。

谢云实证认为,30多年 来中国城乡居民收人差距与城镇化率之间短期互动 关系不明显,但有比较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且随 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收人差距呈逐 步拉大的趋势[12]。

蔡武采用静态和SVAR动态方法 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化发展及其滞后将加剧城 乡居民收人不均等,但作用逐步衰减[13]。

蒿建华对 陕西省1990—2009年样本数据进行实证,认为每提 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程度,城乡居民收人 比分别提高1.67与1.31个百分点,城市化和工业化扩 大了城乡居民收人差距[14]。

罗必良认为,现阶段以偏 重大中城市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模式,扩大了城乡 收人差距[15]。

三、城镇化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总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呈持续稳定上升 趋势(见表2和图1)。

1978年城镇化率仅有17.92%,2000年为36.22%,2011年超过50%,2015年达到 56.10%。

1978—2015年期间年均增长1.03个百分 点,尤其是21世纪以来增长迅速,年均增长达到1.33个百分点。

表2 1978—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率年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镇化率(%)绝对差(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农民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率(%)1978343.4133.6209.8 2.570338.9117.92 1981492223269 2.206345.3320.16 1985739398341 1.856853.8623.71 19901510686824 2.201245.4326.41 1994349612212275 2.863234.9328.51 1998542521623263 2.509339.8533.35 200917175515312022 3.333030.0046.59 201019109591913190 3.228430.9747.50 201121810697714833 3.126031.9951.27 201224565791716648 3.102832.2352.60 201326955889618059 3.030033.0053.73 2014288441048918355 2.749936.3654.77 2015311951142219773 2.731136.6156.10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102 -60 50 40 30 20 10 0图1 1978—2015年城镇化率与农民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之比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居民收人的绝对差由 1978年的209.8元,扩大到2015年的19773元,绝对 差距呈持续扩大之势(见图2),而相对差距则呈波 动形态(见表2和图1)。

城镇化的城乡居民收人分配 的两种效应都客观存在,有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 如1978—1985 年、1995—1997年和2010—2015年 间,但大多数年份是正效应小于负效应,如1986— 1994年和1998—2009年间,结果是总效应为负即城 乡居民收人差距呈扩大之势。

城镇化率(%)农民收入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率(%)________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人均纯收入I图2 1978—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四、改进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关键在于 制度改革城镇化的城乡居民收人分配总效应为负,主要 源于负效应被放大而正效应受到抑制。

在放大和抑 制因素中,如农村优质劳动力、农村富裕居民向城 镇转移是必然的,也是无法改变的,但诸多源于制 度缺陷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要实现城镇化 的收人分配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关键在制度改革。

(一)改革户籍制度城镇化带来城乡居民收人的均等化,其前提是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受限制与阻碍。

然而,我国 的现实中存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成为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壁垒,致使农民工城镇就业面临 “准人’和“报酬”两重歧视。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 因户籍差异,即使同工也不能同酬。

据测算,目前全 国工资福利待遇农民工与市民相差约5倍左右[16]。

这种基于户籍的就业与收人分配制度,显然是不公平的制度。

要实现城乡居民收人均等化,必须彻底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同工同酬。

2014年国务院印发 《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确立城 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

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已确立, 关键是落实,消除对农民工的显性和隐性歧视,切 实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会和收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