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第一篇:《拟行路难》一、导入1. 班级名称:人教版高二选修班2. 教学单元:唐诗的风韵3.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和分析《拟行路难》,深入了解唐代风俗、历史背景和逝去的文化。
4. 学习方式:课前预习、课堂授课、小组讨论、个人思考、文本分析等。
5. 学习要求: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勇于表达、文本认真阅读。
二、学习内容1. 《拟行路难》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2. 诗歌风格的特点及其表现。
3.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诗歌中的寓意和思想表达。
三、学习过程1.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提前阅读并思考下面的问题:1) 了解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历史背景;2) 介绍诗人王之涣和余光中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 试解释“车轮滚滚度春华”一句的寓意;4) 诗歌中一些意象的表现和象征意义。
2. 课堂授课2.1 教师讲解1) 《拟行路难》的背景:《拟行路难》是唐代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写于唐德宗年间。
那时,王之涣逃离长安,重新返回故乡。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社会士风糜烂、节操败坏的不屑和对忠诚、正义、操守的弘扬和赞扬。
2) 诗歌的风习和特点:这首诗通篇虚实相摄,既写长安的繁华和丰富,也描绘王之涣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诗歌中采用了反语、拟音、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意境深远,表现力强。
3) 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拟行路难》中的意象十分丰富,如车轮滚滚、东风吹雨湿、北风卷地白草折等,在其中表达着生命的脆弱和逝去的珍贵。
4) 诗歌中的寓意和思想表达:王之涣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对荒唐的社会风气、浮华的物质文明、个体利益至上的应对和批判,同时强烈呼吁和赞美忠诚、正义、操守、高尚品德等人类精神和文化。
由此,《拟行路难》成为了唐代思想文化的经典之作。
2.2 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2) 将小组制作的ppt或海报,主题为“《拟行路难》的诗歌世界”,放在班级网站上激励对诗歌进行思考和探讨。
蜀相、书愤导学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导学案编写人:汪红丽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人学习目标: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学习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学习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
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第四首。
二、作者、背景、解题(一)作者及背景见《创新设计》(二)解题:《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
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以“代”或“拟”字。
拟,摹仿。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三、诗歌赏析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2、第三句中的“命”指什么?结合全诗,作者对此有什么看法?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4、分析七八句的情感。
5、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四、全文小结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的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知。
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是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
五、课后反思《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编写人:汪红丽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人学习目标:1、学习是个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是个欣赏能力。
学习重点: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学习难点:“自”和“空”的理解。
一、自主学习(一)作者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一般认为出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蜀相》(导学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蜀相》导学案1.诵读诗歌,研读诗作,涵咏字句,品味持情。
2.体悟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借古抒怀。
3.感悟人文精神:歌颂丰功伟绩,惋惜壮志未酬。
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任务检测:1.文体知识近体诗又名 ,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诗有别而得名。
近体诗分为 两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要求诗句 ,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为 。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 。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每句中用字 。
2.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 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 ”。
其主要作品有“ ”等,诗风 。
因其卓越的成就,被人尊称为“ ”,与“诗仙”李白齐名。
著有《杜工部集》。
3.写作背景《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
此时的杜甫,刚刚来到成都不久,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
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逃脱后做过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之类的小官,之后又弃官而去。
这五年里,他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糊涂,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而杜甫本人亦因上书救宰相房琯而遭疏远、贬斥,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背景:国乱、君昏、民困、己穷)4.解题(1)交代写作对象: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封为武乡侯。
(2)表达敬佩缅怀之情: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说明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
(3)点明题材:咏史怀古诗补充: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高中语文 拟行路难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与散文欣赏》
10.本诗最大的特点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试结合全诗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有些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囊。
D.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看见你回来很高兴,我还以为你一去再也不回来了,这回我就放心啦。
B.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拿定过主意,但是,昨天的事我算拿定主意了。
解析: A.有歧义,“很高兴”主语不明;B.“这一辈子”和“昨天”前后矛盾;C.误用否定词,去掉一个“不”字。
答案: D
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全诗,完成5~8题。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赏析: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愁”
鲍照这位才子有什么愁呢?请你围绕“愁”,回答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1单元《蜀相》导学案1
《蜀相》导教案【学习目标】1.掌握要点词语,剖析光景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感觉诗人伤时感事的广博情怀,并培育学生激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要点难点】1、认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朗读。
2、掌握诗歌的景与情,感觉品尝诗歌的境界。
【学情剖析】同学们已经学习过许多文人骚客的诗篇,不论是表达出身飘零的仍是家国命运的不乏名篇,本文作者杜甫的作品不在少量,作品中表现的感情是多种多样,本文在在老师的帮助及引领放学习,领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自主学习内容.1.知人论世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一世正好追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崎岖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伤时感事的思想,并且在他的作品中获得表现。
能够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向来被称为“诗史” ,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
今日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2.写作背景: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华的期间。
这时国家一致,经济繁华,政治开通,文化发达,对外沟通屡次,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骄傲感,以及心胸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表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富强,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惊叹不已,她不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绚烂。
但是,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保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迸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同样砰然坍毁了,并且,此后就走上了日趋衰败的不归路。
因今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忧如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觉是可想而知,特别是那些伤时感事,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觉就更激烈了。
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伤时感事,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志向却壮志难酬的人。
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
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二、听录音,疏导字词读音三、示范读课文、齐读课文、自读课文等方式熟读课文四、联合说明,理解粗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
2020年精品试题芳草香出品《蜀相》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一、预习检测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答: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现实主主义诗人。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二、自主学习: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此诗的主旨和情感。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1单元 《蜀相》 导学案2
《蜀相》导学案【课标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学习目标】1 提高诵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体会炼字技巧。
【自主预习】使用说明:本学案适合全体学生学法指导:上网查阅有关杜甫的资料;结合书下注解自主完成预习自测;小组合作完成探究部分教材导读: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人,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2 了解杜甫的作品“三吏”:“三别”:背写高考必备的篇目:《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预习自测:朗读指导:①读准字音②把握节奏③注意格律④掌握基调熟读并朗诵此诗我的疑惑:我的发现:【合作探究】1首联对郁郁葱葱的柏树描写有什么作用?2颔联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3颈联中写了诸葛亮的那些功绩?这样概括你认为准确吗?4尾联中的“英雄”指什么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此诗写诗人在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改为“武侯祠”或“诸葛亮”行吗?谈谈理由【课外拓展】1猜歇后语诸葛亮吊孝——诸葛亮唱空城计——诸葛亮草船借箭——诸葛亮焚香弹琴——诸葛亮隆中对——诸葛亮当军师——2 关于诸葛亮的对联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之作,由著名作家巴金创作,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并广受欢迎。
作品以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主角,描写了诸葛亮的一生和政治生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智者的家国情怀和为人民谋利的精神。
本篇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认识历史、了解人物,提升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以下是本篇导学案的实施细节和步骤。
1.导入在课堂上通过讲述三国历史和蜀汉政治背景来引入本篇作品,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同时启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情和向往。
2.阅读指导为保证学生对本文的深入理解,以普通话朗读和发音指导为并关注一些词语和细节,提醒学生应该特别留意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蜀相诸葛亮的心路历程和人物性格变化,加深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历史背景的感性认识。
3.个别交流与讨论在进行完观念的讲解和阅读指导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安排1-2次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对本篇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了解问题的本质,加深对诸葛亮个人、历史背景和人性思考的认识,加强学习效果。
4.网上人文素养项目本篇导学案还设计了一些网上人文素养项目,包括人文音乐、人文电影等。
通过这些项目,帮助学生深化对本篇文学作品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5.简单评估教师可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主题理解的深度,以及个别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等。
总之,《蜀相》导学案是一篇基于人教版高中选修课程的文学作品分析,面向学生,带有示范性、跟踪性和启发性,旨在提高学习的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以及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历史及文化的热爱和理解通过对《蜀相》的导学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该导学案的设计非常有针对性、全面且深入。
它不仅关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表面理解,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个体人性的思考。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拟行路难》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拟行路难》是唐代文学家元稹所作的一首节选七言律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名作。
本篇文为学生版的《拟行路难》导学案,主要针对人教版高二选修课程而编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篇文学作品。
一、背景介绍1. 作品背景《拟行路难》写于唐代,也就是公元618年至907年之间,是一首寓言性质的七言律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后,文化繁荣不再,人民遭受战争、饥饿、苦难的时代背景。
2. 诗人背景元稹,字微之,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以文学天才著称。
他生于唐代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逝世于广德二年(公元824年),享年84岁。
由于其长期在朝担任要职,主持文化建设,被誉为“里巷巨公”,所作的文学作品深受后人推崇。
二、诗歌鉴赏1. 诗歌原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出门俱是看花人,眼底无穷岛。
迷藏草木背苍天,茫茫赤色连冈峦。
问汝平生功业,曾几何时恰白头。
无人共语凌云意,羡他人事有成功。
2. 诗歌翻译(1)金樽盛着清美的美酒,十千斗的量,玉盘佳肴名贵繁多,直值万钱。
(2)我停止了饮酒感受佳肴,持箸停杯,却不由自主地担忧,握紧手中的剑四面张望,心里十分茫然。
(3)我走出门外,遇到的都是赏花的人,眼前美景无边,美不胜收。
但在这草木茂盛、天空苍茫的景色中,我却迷失了方向。
(4)问问你们,平生立过怎样的功业,曾享受过多少荣耀,现在是否也已经迈入了白发时代。
(5)我没有人能听懂我的凌云志向,只能羡慕他们已经取得了成功。
3. 诗歌分析(1)题目“拟行路难”,表明了诗人在思考出路支结的主题方面展开了思考。
行路难、出门难,和人生的“求生存、求自由、求存在的价值”是息息相关的。
(2)第一、二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在文学作品中已是大家熟悉的鸦片、黄金、珍珠、翡翠、平价、高价等对物品价值的形容。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导学案及答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蜀相》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一、预习检测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杜甫创作了、、、等名作。
759 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思想,他有“”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 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称。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杜甫虽然怀有“ ”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4.理解题目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导学案
《春江花月夜》导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学习这首诗,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学习重点:掌握诗歌内容,进入诗歌意境学习难点: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记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指导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一、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作品简介: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初唐诗人。
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以吴越文士扬名京都。
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
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情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用《西洲》格调“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背景再现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
其曲调,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内容是写艳情的“宫体”诗,隋及唐初才逐渐改变为写景诗,但仍为五言短篇,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成七言歌行。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
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
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二、字音辨识、词语释义滟滟()芳甸( ) 似霰()汀上()纤尘()皎皎()浦上()扁舟()扁担()砧上()碣石()潇湘()滟滟芳甸霰穷已但见扁舟离人青枫浦上不胜愁可怜徘徊无限路三、朗读诗歌,思考问题1、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理解作品的主旨2、分析意象意境,赏析杜甫诗的艺术特色【重点难点】赏析语言、意象,分析作品思想情感【课前预习】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
【课堂探究】一、阅读《蜀相》,完成以下问题1、《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延伸阅读1】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杜甫(鲍鹏山)李白使诗歌变成“神曲”,而杜甫使诗歌成为“人歌”。
李白总是往一般化、抽象化上靠,而杜甫则总往具体化、形象化上靠。
读李白的诗,我们感受到人生宇宙的莫大寂寞,而读杜甫诗,我们颇感身处人间的种种具体烦恼——不论这烦恼有多大,由于是具体的苦难与不幸,相对于那种生命本质上的苦痛,它在质上还是小的。
是的,李白总是大鹏一般,精神遨游天上,而杜甫则时时注目人间,他为那些声声入耳的悲声和丝丝入目的苦形所牵挂,所苦恼,忧心忡忡而又不知所措。
与李白对具体的人事不感兴趣正相反,杜甫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倾注了极大关注与关心,这可能正是他人格上日臻于圣人境界的途径,圣人就是“即凡而圣”的。
一部《论语》,其中多少哲理,全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孔子的学问,其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也即在此——人伦之圣孔子和诗歌之圣杜甫,其精神特质及升华之途径,确有相同处。
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时,杜甫选择的不是感慨,这一点他与李白正相反,李白总是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件看成是人生悲剧的一个例证而发出感叹,并使之成为诗的主体。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第4课《蜀相》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蜀相》同学问题课前:1、作者对诸葛亮怀有些情感?2、三顾频烦天下计,是歌颂刘备还是诸葛亮?3、本诗包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4、为什么各家对于杜甫这样的名家的诗歌风格会有那么多不同解读?课后:1、沉郁顿挫是杜甫的独特风格吗?陆游的诉衷情好像也可以说是沉郁顿挫?2、首联的设问句在表达上起到什么作用?3、怎么推断是乐景哀情还是乐景乐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重难点: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教学方法:比较法与朗读法预习作业:1、阅读节选论文,概括三个版本中“沉郁顿挫”的相通处。
(文章见学案)2、翻译《蜀相》原诗教学过程:一、何为“沉郁顿挫”?杜甫很忙。
今日我们再来学一首他老人家的诗歌——《蜀相》(已经学过《登楼》),关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学界有一个共识,叫做“沉郁顿挫”,那到底什么是沉郁顿挫的内涵呢?各人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在预习作业里面,我列举了一些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其中有对于所谓“沉郁顿挫”的内涵阐释,我的要求是比较各自版本的定义,找出共同的部分。
预设:情感饱满、肤浅、苍凉、悲慨。
音韵屈折过渡语:今日,我们就通过《蜀相》这首诗歌,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饱含的深情。
我们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学习,第一,通过比较阅读,分析原诗和改诗在意思上和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其次,通过朗读,把你所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
(主问题:通过比较和朗读,感受沉郁顿挫的诗风)二、比较阅读,感知沉郁顿挫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今安在①,锦官城外树青青。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三顾即定②天下计,两朝开济赤子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满襟。
【注释】①【安在】在哪里?宾语前置。
安,哪里。
②【三顾即定】指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
比较点一:“今安在”和“何处寻”问:“今安在”和“何处寻”分别是什么意思?答:“在哪里?”,“在哪里能找到?”问:在意思的表达上各有何侧重?答:“在哪里”强调的是“安”(宾语前置句,强调宾语),哪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蜀相》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通过朗读和想象,进一步激发对作者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崇敬之情。
学习重点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学习难点: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问题一: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问题二:请同学们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问题三:诗的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各写了什么内容?问题四:说一说,在首联当中,哪些词语用得比较传神,有何作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问题五: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问题六:在颈联当中,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问题七:诗歌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指谁?问题八:这两句诗为什么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问题九: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拓展延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庙杜甫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1、比较《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思想感情表达方面有何异同?2、比较上述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艺术效果《蜀相》导学案答案问题一答案:感伤、叹惋。
问题二答案:略问题三答案:首联:以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
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
颈联:精辟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尾联:叹惋诸葛亮壮志未酬问题四答案: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问题五答案:自、空。
推荐学习K12高中语文 第1单元《拟行路难、蜀相、书愤》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拟行路难(其四)学习要点:1、理解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3、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及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一、自读课文,思考、完成思考题:1、诗歌开头两句用什么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2、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其中“命”具体指的是什么?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二、诵读练习·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试读全诗,注意把握情感,尤其是“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草木岂无感”两个反问句(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诵读提示”)三、比较阅读·拓展提升(结合课后练习三)从思想内容和语言风格方面,说说此诗对李白的《行路难》有哪些影响(即有什么相同点)。
蜀相学习要点:1、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认识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2、掌握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分析“自”“空”两字的作用。
一、知人论世,写出你了解的杜甫二、鉴赏探究·以意逆志1、诗题为“蜀相”,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蜀相诸葛亮的?其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丞相祠堂何处寻”一句,你从“寻”字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意?3、前两联描写祠堂的景色有何特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那两个字与诗歌境界最为密切,为什么?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是什么人?书愤学习要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
一、知人论世,写出你了解的陆游二、鉴赏探究·以意逆志1、结合背景,说说首联中“世事艰”的具体所指?它与下文的哪一内容形成了照应?“中原北望气如山”中“气”指的是什么?2、颔联(第二联)集中描写了什么内容?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3、最后两联作者从回忆回到现实,作出了怎样的感叹?颈联:尾联:三、比较阅读·深化理解(结合课后练习一·3)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反面有哪些不同。
配套K12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拟行路难》《蜀相》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拟行路难》《蜀相》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听读,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并准确无误地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两首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鲍照对门阀制度的愤懑不平之气。
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功业未就的苦痛。
【重点难点预测】: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拟行路难》【知识链接】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拟行路难》18首。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2写作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诗歌赏析】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话写出诗歌大意(可以依据注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蜀相导学提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019-2020年高中语文《蜀相导学提纲》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学习目标】1、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2、 学习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3、 学习“炼字型”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步骤4、 背诵全诗。
【重点难点】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作者简介】杜甫(712 — 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 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 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背景介绍】: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 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刘 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 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 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 政治上 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
杜甫拜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 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 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 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行路难》《蜀相》
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听读,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并准确无误地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两首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鲍照对门阀制度的愤懑不平之气。
感受杜甫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功业未就的苦痛。
【重点难点预测】: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学习《拟行路难》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字明远。
本籍东海。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
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为传诵名篇。
最有名的《拟行路难》18首。
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诗歌赏析】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话写出诗歌大意(可以依据注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
2、全诗突出了一个什么字?试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
明确: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
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
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
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
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
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
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
3、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4、“安能行叹复坐愁”和“心非木石岂无感”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呢?应该学会自我宽慰。
实际上,语言中蕴含着不平之气。
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大转折。
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
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
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了高潮。
5、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
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6、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学习《蜀相》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简介
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2、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
【诗歌赏析】
1、朗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话写出诗歌大意(可以依据注释加上自己的联想想象)
2、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
“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
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3、在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本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了什么内容?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
“频烦”,多次地烦劳。
“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
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
“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6、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课堂小结与梳理(从知识、学法、情感等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七、当堂检测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2.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D )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
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颔联中哪两个字写出了冷落凄凉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