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周书一 太祖纪一
中国人一生必读的100本古典书籍,你读过几本?
古典文学泛指各民族的古代文学作品,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它是承上启下的,是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是中国文学最根本的东西。
所谓的古典文学,也专指优秀的、有一定价值的古代文学作品。
“古典”在拉丁文中是“第一流的、典范的”意思。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理论家以古希腊、罗马的优秀作品为典范,称为古典文学。
在中国,把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直到五四以前大量的有一定价值的文学作品,叫古典文学。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广大网友朋友们挑选出来了100本古典书籍,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宝典,希望更多的人传承下去!《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周易》《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
《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
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中庸》《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
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
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
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
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
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
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
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
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
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我国古代史部典籍概述⼀.中国古代史书概观中国古代书籍分为经史⼦集,就史部⽽⾔,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先是最古的记⾔、记事,后到编年体、纪传体、纲⽬体、纪事本末体、纪表志传体、会要体、史评、史论、⽅域史、学术史、辑录体、杂记、地理书、⽬录书等。
⼆.以《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史书—⼆⼗六史(⼀)⼆⼗六史的名称⼆⼗六史是中国古代官⽅认定的⼆⼗六部正史,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五代史记》、《宋史》、《辽史》、《⾦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
(⼆)《史记》《史记》是司马迁根据故有的记载和直接史料以及⾃⼰的见闻编写成的史书。
它分成五个部分,即以时间为纲的本纪和年表、以事为纲的书、以⼈物为纲的世家与列传。
这是纪传体的⼀⼤特点。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这⼀重要的史书体裁,保存了西汉中期以前的重要史料,值得肯定;但由于受时代限制,有时会将古代科学和迷信思想混在⼀起,传扬天⼦受命论,这是其糟粕。
(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书》⾮⼀⼈之⼒所为,但主要作者是班固。
全书分为分为四个部分:本纪⼗⼆篇,表⼋篇,志⼗篇,列传七⼗篇。
《汉书》继承并发展了《史记》纪传体的写法,全⾯系统的叙述了西汉⼀代的史实,并补充了《史记》关于先秦阶段所不⾜的部分。
《后汉书》为范晔所著,仅有本纪和列传。
今本后汉书的主要部分,即帝、后纪⼗卷和列传⼋⼗卷,出于范晔之⼿;其⼋志三⼗卷,为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之志所补。
《后汉书》史料价值⾼,重要⽂章多直接选录;⽂学成就⾼,其《狱中与诸甥侄书》表达了他对已有各史书和他所著此书的看法;体例精当,⽴传偏重以类相从的原则,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可为读者提供⼀定的便利。
《三国志》为陈寿所著,仅有本纪和列传。
了解24史
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的《二十四史》。
(一)《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关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其实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逐步产生的。
早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是指《史记》《汉书》和《后汉书》。
《三国志》完成后,连同“三史”,被称为“前四史”。
在唐代,《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还曾经被合称为“十史”。
随后,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即在“十史”的基础上,增加了《史记》、《汉书》、《后汉书》。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又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形成“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加先前各史,形成“二十二史”。
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
再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这就是咱们今天所说的《二十四史》称谓的由来。
其实民国政府后来又将清末民初的学者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和柯劭忞独立编著的《新元史》列入正史,形成了“二十六史”。
不过“二十六史”的知名度,远比不像“二十四史”那样家喻户晓。
(二)《二十四史》的相关介绍:(最后还有对《清史稿》和《新元史》的介绍)1、《史记》一文了解中国《二十四史》作者:司马迁史书体例:纪传体通史创作时间:公元前104年—公元前90年(西汉时期)记述的历史年代: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五代十国和辽
2013-11-23
五代十国和辽
35
二、辽的建立和辽的政治制度 (一)建立(公元907年~1125年)
916年,耶律阿保机自立为帝,国号 契丹,年号神册。 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 辽”。
2013-11-23
五代十国和辽
36
耶律阿保机
2013-11-23
五代十国和辽
37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雕像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欧阳修案语:
《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 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 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 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 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 《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 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2013-11-23
五代十国和辽
32
予尝得五代时小说一篇,载王凝妻李氏事,以 一妇人犹能如此,则知世固尝有其人而不得见也。 凝家青、齐之间,为虢[guó]州司户参军,以疾卒 于官。凝家素贫,一子尚幼,李氏携其子,负其 遗骸以归。东过开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见其妇 人独携一子而疑之,不许其宿。李氏顾天已暮, 不肯去,主人牵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长恸曰: “我为妇人,不能守节,而此手为人执邪?不可 以一手并污吾身!”即引斧自断其臂。路人见者, 环聚而嗟之,或为弹指,或为之泣下。开封尹闻 之,白其事于朝,官为赐药封疮,厚恤李氏,而 笞其主人者。呜呼,士不自爱其身而忍耻以偷生 者,闻李氏之风,宜少知愧哉!
(biàn)
前蜀
后蜀 闽国
2013-11-23
成都
成都
891年—— 925年
综述五代十国历史(论剑历史)
4、连年的战争,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北方,而江南相对安宁,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
5、此时期统治黑暗,繁赋重役,以严刑竣法来统治人民。
五代十国的经济:
1.南方经济受战乱破坏较北方为轻北方经济萎缩南方经济发展
2.南方诸国的修养生息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五代十国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在词和绘画上。
词的兴起:
词的兴起,这是五代的主要成就,著名的词人有前蜀的韦庄,南唐时李煜的成就最高,他是南唐后主,善诗文音乐书画,工于词,赵匡胤说他能当翰林学士,有《虞美人》和《浪淘沙》等。李煜(937~978),字重光,他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但最大的成就是他的词,在五代时期的词人当中首屈一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五代十国是唐代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并公开化的时期,同时也是重新走向统一的开始。时间从907年到960年。 所谓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在黄河流域或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
代有时也称为五代十国,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实际上十国当中有六个在960年之后灭亡,北汉在最后,被灭时已是979年。
后梁(907-923):
朱全忠所建,都开封 ,907年,建梁后又名朱晃,是为梁太祖 。朱温改唐代由宦官担任的枢密使职务由文官担任,同时着手恢复经济和社会生产,加强中央禁军力量,严明纪律,创跋队斩,即打仗时,如军中损失主帅者,将士皆斩;又创立纹面制度,为防止士兵逃跑,在脸上刺字,士人则黥其臂,文日“一心事主”。朱温中国历史上很有些无赖、老粗,成就了霸业,朱温就是其中一个。毛泽东曾经评价他说:"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朱温一生改了三次名字,从朱温、朱全忠到朱晃,每一次的改名都是他在政治生涯中的一次变色。
《旧五代史》中的名句
龙源期刊网 《旧五代史》中的名句作者:郑文富来源:《广东教学·初中语文》2018年第05期1.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处身者不能无过失。
(《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简释】擅长操持治理的人不一定有完美的功绩,善于修养自身的人也不会没有过失。
2.物不极则不反,恶不极则不亡。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简释】事物没有发展到极端,就不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罪恶没有发展到极端,就不会灭亡。
3.人而无礼,罪莫大焉。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简释】人不懂得礼而胡作非为,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4.天不称高而体尊,地不矜厚而形大,厚无不载,高无不覆。
(《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简释】天不自赞其高而形体尊贵,地不自夸其厚而形貌广大,地厚没有不承载的,天高没有不覆盖的。
5.质于天地,信若丹青,我无彼欺,尔无我诈。
(《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简释】效法天地之质朴无私,诚信如丹青始终不渝,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6.神人之共怒,谅天地所不容。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简释】使神与人共同愤怒的倒行逆施的人,谅必为天地所不容。
7.为将者,受命忘家,临敌忘身。
(《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简释】担任指挥的将领,接受任务时应忘掉家室的牵挂,面对敌人时应忘掉自身的安危。
8.穷因尚口,乐贵和心。
(《旧五代史·唐书·李袭吉传》)【简释】争言斗口就走不通,和心悦意才能快乐。
五代十国
三次亲征南唐,958年,南唐求和,取得南唐江淮之间的 14州64县,与南唐划长江为界。
959年,北伐,取得河北地区的3州17县 。 周世宗亲率水陆大军攻辽,收复了瀛、莫、易三州和 莫州北面的瓦桥关(河北雄县境)、益津关(河北霸 县境)及淤口关(河北霸县信安镇)等“三关”之地。
为后来北宋的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李克用像
后唐辖 123州,是五代中疆域最大的。包括今 五代十国的政治 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部地区。
后晋
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沙陀人) 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今河 北、山西的北部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岁贡绢帛三十万匹和认辽朝君主耶 律德光为父皇帝等条件,取得辽兵援助,推翻后唐,建立了政权,国号晋, 迁都开封,史称“后晋”。以后,幽云十六州成为辽军南下攻掠中原的基 地,致使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 947年初,辽兵攻入开封, 后晋亡。后晋凡十二年。
北汉
(張全義)少以田家子役于縣,縣令數困辱之,全義因
亡入黄巢賊中。巢䧟長安,以全義爲吏部尚書、水 運使……自梁與晉戰,河北兵數敗亡,全義輒蒐卒 伍鎧馬月獻之以補其缺。太祖兵敗蓚縣道,病還洛, 幸全義㑹節園避暑,㽞旬日,全義妻女皆迫淫之。
唐僖宗光启三年,张全义为河南尹,初至,白骨蔽
地,居民不满百户。……全义为政明察而宽简,出 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 食。有蚕麦善收者,或亲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赐 以茶彩衣物。民间言:“张公见声伎未尝笑,独见 佳麦良茧则笑耳。”在洛四十年,遂成富庶。
契 晋
丹 燕
党 项 歧 前 蜀
荆
后 东都(开封)
南
梁
五 代 十 国 后 期 形 势
吴 越 后 蜀
辽 (契
《旧五代史》卷一(梁书)太祖纪一
《旧五代史》卷一(梁书)太祖纪一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姓朱氏,讳晃,本名温,宋州砀山人。
其先,舜司徒虎之后。
高祖黯,曾祖茂琳,祖信,父诚。
帝即诚之第三子,母曰文惠王皇后。
(《五代会要》:梁肃祖宣元皇帝讳黯,舜司徒虎四十二代孙;开平元年七月,追尊宣元皇帝,庙号肃祖,葬兴极陵。
敬祖光献皇帝讳茂琳,宣元皇帝长子,母曰宣僖皇后范氏;开平元年七月,追尊光献皇帝,庙号敬祖,葬永安陵。
宪祖昭武皇帝讳信,光献皇帝长子,母曰光孝皇后杨氏;开平元年七月,追尊昭武皇帝,庙号宪祖,葬光天陵。
烈祖文穆皇帝讳诚,昭武皇帝长子,母曰昭懿皇后刘氏;开平元年七月,追尊文穆皇帝,庙号烈祖,葬咸宁陵。
)以唐大中六年岁在壬申,十月二十一日夜,生于砀山县午沟里。
是夕,所居庐舍之上有赤气上腾。
里人望之,皆惊奔而来,曰:“朱家火发矣!”及至,则庐舍俨然。
既入,邻人以诞孩告,众咸异之。
昆仲三人,俱未冠而孤,母携养寄于萧县人刘崇之家。
帝既壮,不事生业,以雄勇自负,里人多厌之。
崇以其慵惰,每加谴杖。
唯崇母自幼怜之,亲为栉发,尝诫家人曰:“朱三非常人也,汝辈当善待之。
”家人问其故,答曰:“我尝见其熟寐之次,化为一赤蛇。
”然众亦未之信也。
唐僖宗乾符中,关东荐饥,群贼啸聚。
黄巢因之,起于曹、濮,饥民愿附者凡数万。
帝乃辞崇家,与仲兄存俱入巢军,以力战屡捷,得补为队长。
唐广明元年十二月甲申,黄巢陷长安,遣帝领兵屯于东渭桥。
是时,夏州节度使诸葛爽率所部屯于栎阳,巢命帝招谕爽,爽遂降于巢。
中和元年二月,巢以帝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令攻南阳,下之。
六月,帝归长安,巢亲劳于灞上。
七月,巢遣帝西拒邠、岐、鄜、夏之师于兴平,所至皆立功。
二年二月,巢以帝为同州防御使,使自攻取。
帝乃自丹州南行,以击左冯翊,拔之,遂据其郡。
时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屯兵数万,纠合诸侯,以图兴复。
帝时与之邻封,屡为重荣所败,遂请济师于巢。
表章十上,为伪左军使孟楷所蔽,不达。
又闻巢军势蹙,诸校离心,帝知其必败。
二十四史及朝代
1、史记三皇五帝、夏、商、周、秦、西汉(至汉武帝时期)《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历十余年而完成。
2、汉书(西汉高祖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3、后汉书(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4、三国志(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
5、晋书晋(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6、宋书(南朝)《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
7、《南齐书》(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8、梁书(南朝萧齐末年和萧梁皇朝五十余年的史事)《梁书》,姚思廉撰。
该书特点之一为引用文以外的部份不以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而以散文书写。
9、陈书(南朝陈书)《陈书》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唐朝人姚思廉所著,记南朝陈朝史。
10、魏书(北朝北魏)《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11、北齐书(北朝北齐)唐朝史家李百药撰,属纪传体断代史。
记载上起北魏分裂前十年左右,接续北魏分裂、东魏立国、北齐取代东魏,下迄北齐亡国,前后约五十馀年史实,而以记北齐历史为主。
12、周书 (北朝北周)《周书》,唐朝令狐德棻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岑文本和崔仁师等人。
成书于贞观十年。
本书记载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的纪传体史书。
《旧五代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旧五代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旧五代史》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原名《梁唐晋汉周书》,简称《五代史》。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二(周书)太祖纪三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二(周书)太祖纪三《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二(周书)太祖纪三广顺元年冬十月己丑朔,宰臣王峻献唐张蕴古《大宝箴》、谢偃《惟皇诫德赋》二图。
诏报曰:“朕生长军戎,勤劳南北,虽用心於于《钤》、《匮》,且无暇于《诗》、《书》,世务时艰,粗经阅历,前言往行,未甚讨寻。
卿有佐命立国之勋,居代天调鼎之任,恒虑眇德,未及古人。
于是采掇箴规,弼谐寡昧,披文阅理,怿意怡神,究为君治国之源,审修己御人之要。
帝王之道,尽在于兹,辞翰俱高,珠宝何贵!再三省览,深用愧嘉。
其所进图,已令于行坐处张悬,所冀出入看读,用为鉴戒。
”壬辰,潞州奏,巡检使陈思让、监军向训破河东贼军于虒亭。
癸巳,以刑部侍郎司徒诩为户部侍郎,以左散骑常侍张煦为刑部侍郎,以给事中吕咸休为左散骑常侍。
甲午,绛州防御使孙汉英卒。
辛丑,荆南奏,湖南乱,大将军陆孟俊执伪节度使马希萼迁于衡州,立希萼弟希崇为留后,将吏二千余人,遇害者半,牙署库藏焚烧殆尽。
乙巳,诏并吏部三铨为一铨,委本司长官通判。
丙午,晋州巡检王万敢奏,河东刘崇入寇,营于州北。
辛亥,潞州奏,河东贼军寇境。
乙卯,荆南奏,淮南遣鄂州节度使刘仁赡,以战船二百艘于今月二十五日入岳州。
丙辰,诏枢密使王峻率兵援晋州。
丁巳,以左卫将军申师厚为河西军节度使、检校太保。
师厚素与王峻善,及峻贵,师厚羁旅无依,日于峻马前望尘而拜,会西凉请帅,帝令择之,无欲去者,峻乃以师厚奏之,师厚亦欣然求往,寻自前镇将授左卫将军、检校工部尚书。
翼日,乃有凉州之命,赐旌节、驼马、缯帛以遣之。
十一月己未朔,荆南奏,淮南大将边镐率兵三万,自袁州路趋潭州,马希崇遣从事送牌印,纳器仗。
镐入城,称武安军节度使,马氏诸族及将吏千余人皆徙于金陵。
甲子夜,东南白虹亘天。
以新晋州节度使王彦超为晋绛行营马军都虞候。
乙丑,命王峻出征晋州,帝幸西庄以饯之。
甲戌,日南至,群臣拜表称贺。
甲申,葬故贵妃张氏。
丁亥,诏:“唐朝五庙,旧在至德宫安置,应属徽陵庄田园舍,宜令新除右监门将军李重玉为主。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周书)太祖纪一_国学经典
卷一百一十(周书)太祖纪一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姓郭氏,讳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也。
或云本常氏之子,幼随母适郭氏,故冒其姓焉。
(《五代会要》:周虢叔之后。
)高祖讳璟,广顺初,追尊为睿和皇帝,庙号信祖,陵曰温陵;高祖妣张氏,追谥睿恭皇后。
曾祖讳谌,汉赠太保,追尊为明宪皇帝,庙号僖祖,陵曰齐陵;曾祖妣郑国夫人申氏,追谥明孝皇后。
祖讳蕴,汉赠太傅,追尊为翼顺皇帝,庙号义祖,陵曰节陵;(《五代会要》:温陵、齐陵、节陵皆无陵所,遥申朝拜。
)祖妣陈国夫人韩氏,追谥翼敬皇后。
皇考讳简,汉赠太师,追尊为章肃皇帝,庙号庆祖,陵曰钦陵;皇妣燕国夫人王氏,追谥为章德皇后。
后以唐天祐元年甲子岁七月二十八日,生帝于尧山之旧宅。
载诞之夕,赤光照室,有声如炉炭之裂,星火四迸。
帝生三岁,家徙太原。
居无何,皇考为燕军所陷,殁于王事。
帝未及龆龀,章德太后蚤世,姨母楚国夫人韩氏提携鞠养。
及长,形神魁壮,趋向奇崛,爱兵好勇,不事田产。
天祐末,潞州节度使李嗣昭常山战殁,子继韬自称留后,南结梁朝,据城阻命,乃散金以募豪杰。
帝时年十八,避吏壶关,依故人常氏,遂往应募。
帝负气用刚,好斗多力,继韬奇之,或逾法犯禁,亦多假借焉。
尝游上党市,有市屠壮健,众所畏惮,帝以气凌之,因醉命屠割肉,小不如意,叱之。
屠者怒,坦腹谓帝曰:“尔敢刺我否?”帝即剚其腹,市人执之属吏,继韬惜而逸之。
其年,庄宗平梁,继韬伏诛,麾下牙兵配从马直,帝在籍中,时年二十一。
帝性聪敏,喜笔札,及从军旅,多阅簿书,军志戎政,深穷綮肯,人皆服其敏。
尝省昭义李琼,琼方读《阃外春秋》,即取视之,曰:“论兵也,兄其教我。
”即授之,深通义理。
(《宋史·李琼传》:唐庄宗慕勇士,即应募,与周祖等十人约为兄弟。
一日会饮,琼熟视周祖,知非常人,因举酒祝曰:“凡我十人,尤蛇混合,异日富贵,无相忘。
苛渝此言,神降之罚。
”皆刺臂出血为誓。
周祖与琼情好尤密,尝造琼,见其危坐读书,因问所读何书,琼曰:“此《阃外春秋》,所谓以正守国,以奇用兵,较存亡治乱,记贤愚成败,皆在此也。
《旧五代史》全集目录
《旧五代史》全集目录《旧五代史》年代:宋作者: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
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
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
《旧五代史》记载的就是这段历史。
•梁书共24卷•卷一(梁书)太祖纪一•卷二(梁书)太祖纪二•卷三(梁书)太祖纪三•卷四(梁书)太祖纪四•卷五(梁书)太祖纪五•卷六(梁书)太祖纪六•卷七(梁书)太祖纪七•卷八(梁书)末帝纪上•卷九(梁书)末帝纪中•卷十(梁书)末帝纪下•卷十一(梁书)列传一·后妃•卷十二(梁书)列传二·宗室•卷十三(梁书)列传三•卷十四(梁书)列传四•卷十五(梁书)列传五•卷十六(梁书)列传六•卷十七(梁书)列传七•卷十八(梁书)列传八•卷十九(梁书)列传九•卷二十(梁书)列传十•卷二十一(梁书)列传十一•卷二十二(梁书)列传十二•卷二十三(梁书)列传十三•卷二十四(梁书)列传十四•唐书共50卷•卷二十五(唐书)·武皇纪上•卷二十六(唐书)·武皇纪下•卷二十七(唐书)·庄宗纪一•卷二十八(唐书)·庄宗纪二•卷二十九(唐书)·庄宗纪三•卷三十(唐书)·庄宗纪四•卷三十一(唐书)·庄宗纪五•卷三十二(唐书)·庄宗纪六•卷三十三(唐书)·庄宗纪七•卷三十五(唐书)·明宗纪一•卷三十六(唐书)·明宗纪二•卷三十七(唐书)·明宗纪三•卷三十八(唐书)·明宗纪四•卷三十九(唐书)·明宗纪五•卷四十(唐书)·明宗纪六•卷四十一(唐书)·明宗纪七•卷四十二(唐书)·明宗纪八•卷四十三(唐书)·明宗纪九•卷四十四(唐书)·明宗纪十•卷四十五(唐书)·闵帝纪•卷四十六(唐书)·末帝纪上•卷四十七(唐书)·末帝纪中•卷四十八(唐书)·末帝纪下•卷四十九(唐书)·列传一·后妃•卷五十(唐书)·列传二·宗室•卷五十一(唐书)·列传三·宗室•卷五十二(唐书)·列传四•卷五十三(唐书)·列传五•卷五十四(唐书)·列传六•卷五十五(唐书)·列传七•卷五十六(唐书)·列传八•卷五十七(唐书)·列传九•卷五十八(唐书)·列传十•卷五十九(唐书)·列传十一•卷六十(唐书)·列传十二•卷六十一(唐书)·列传十三•卷六十二(唐书)·列传十四•卷六十三(唐书)·列传十五•卷六十五(唐书)·列传十七•卷六十六(唐书)·列传十八•卷六十七(唐书)·列传十九•卷六十八(唐书)·列传二十•卷六十九(唐书)·列传二十一•卷七十(唐书)·列传二十二•卷七十一(唐书)·列传二十三•卷七十二(唐书)·列传二十四•卷七十三(唐书)·列传二十五•卷七十四(唐书)·列传二十六•晋书共24卷•卷七十五(晋书)·高祖纪一•卷七十六(晋书)·高祖纪二•卷七十七(晋书)·高祖纪三•卷七十八(晋书)·高祖纪四•卷七十九(晋书)·高祖纪五•卷八十(晋书)·高祖纪六•卷八十一(晋书)·少帝纪一•卷八十二(晋书)·少帝纪二•卷八十三(晋书)·少帝纪三•卷八十四(晋书)·少帝纪四•卷八十五(晋书)·少帝纪五•卷八十六(晋书)·列传一·后妃•卷八十七(晋书)·列传二·宗室•卷八十八(晋书)·列传三•卷八十九(晋书)·列传四•卷九十(晋书)·列传五•卷九十一(晋书)·列传六•卷九十二(晋书)·列传七•卷九十四(晋书)·列传九•卷九十五(晋书)·列传十•卷九十六(晋书)·列传十一•卷九十七(晋书)·列传十二•卷九十八(晋书)·列传十三•汉书共11卷•卷九十九(汉书)高祖纪上•卷一百(汉书)高祖纪下•卷一百一(汉书)隐帝纪上•卷一百二(汉书)隐帝纪中•卷一百三(汉书)隐帝纪下•卷一百四(汉书)列传一·后妃•卷一百五(汉书)列传二·宗室•卷一百六(汉书)列传三•卷一百七(汉书)列传四•卷一百八(汉书)列传五•卷一百九(汉书)列传六•周书共22卷•卷一百一十(周书)太祖纪一•卷一百一十一(周书)太祖纪二•卷一百一十二(周书)太祖纪三•卷一百一十三(周书)太祖纪四•卷一百一十四(周书)世宗纪一•卷一百一十五(周书)世宗纪二•卷一百一十六(周书)世宗纪三•卷一百一十七(周书)世宗纪四•卷一百一十八(周书)世宗纪五•卷一百一十九(周书)世宗纪六•卷一百二十(周书)恭帝纪•卷一百二十一(周书)列传一·后妃•卷一百二十二(周书)列传二·宗室•卷一百二十三(周书)列传三•卷一百二十四(周书)列传四•卷一百二十五(周书)列传五•卷一百二十六(周书)列传六•卷一百二十七(周书)列传七•卷一百二十八(周书)列传八•卷一百二十九(周书)列传九•卷一百三十(周书)列传十•卷一百三十一(周书)列传十一•其他共19卷•卷一百三十二·世袭列传一•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卷一百三十四·僣伪列传一•卷一百三十五·僣伪列传二•卷一百三十六·僣伪列传三•卷一百三十七·外国列传一•卷一百三十八·外国列传二•卷一百三十九·志一·天文志•卷一百四十·志二·历志•卷一百四十一·志三·五行志•卷一百四十二·志四·礼志上•卷一百四十三·志五·礼志下•卷一百四十四·志六·乐志上•卷一百四十五·志七·乐志下•卷一百四十六·志八·食货志•卷一百四十七·志九·刑法志•卷一百四十八·志十·选举志•卷一百四十九·志十一·职官志•卷一百五十·志十二·郡县志等•附录等·旧五代史编定凡例。
旧五代史
作者简介
卢多逊 薛居正
扈蒙
旧五代史薛居正(912年-981年)字子平,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名臣、史学家。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太宗即位,以薛为昭文相。喜欢读书,“为文落笔不能自休”。太平兴国初,加左 仆射、昭文馆大学士。从平晋阳还,进位司空。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至殿门外,饮水 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左右取水至,不能饮,偃阁中,吐气如烟焰,舆归私第卒, 赠太尉、中书令,谥文惠。其养子薛惟吉将他生前的作品收集成册,帝赐名《文惠集》,今佚。咸平二年,诏配 飨太祖庙庭。
开宝六年(973年),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等受命修《五代史》。《五代史》成,又名《梁唐晋汉 周书》。后世为别于欧阳修《新五代史》,改作《旧五代史》。
旧五代史卢多逊(934年-985年),河南怀州(今河南沁阳)人。
博涉经史,聪明强记。五代后周显德初年进士。北宋开宝元年冬,充翰林学士,奉敕与尚药奉御刘翰等纂修 《开宝本草》。太平兴国初,拜中书侍郎、平章事,后任兵部尚书。
总体评价
旧五代史《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便习称《旧五代史》。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原书已佚,现行本是清乾隆 四十年(1775年)时的辑本。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 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旧五代史全文
旧五代史全文《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
后欧阳修五代史记出,称为新五代史,薛史则称为旧五代史。
原书已佚,现行本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的辑本。
这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
薛居正(公元912--981年)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李昉、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
《旧五代史》也有不少缺点。
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成书太快,因而来不及对史料加以慎重的鉴别,有的照抄五代时期的实录,以至把当时人明显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歪曲史实和溢美人物的不实之辞录入书中。
如对后唐的权臣张全义,传中就大肆赞美他的治洛(阳)的功勋,而讳言其大量丑行。
而这些丑闻在后来宋人王禹偁写的《五代史阙文》中揭露甚多。
正由于这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旧五代史》指责很多,专门写了“薛史书法回护处”和“薛史失检处”两个专题,举了好些例证说明薛史的不实。
但是从史料角度说,“薛史”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这毕竟是它的功劳。
尤其经过长期南北分裂混乱,许多五代时期的“实录”和其它第一手材料大部散佚,因而这部近乎“实录”压缩本的史书,价值就更高了。
•契丹传•吐蕃传•孟昶传•王衍传•孟知祥传•刘崇传•王建传•刘晟传•刘陟传•王审知传•刘守光传•李繯传•李景传•杨溥传•钱元繭传•杨行密传•钱繬传•马殷传•刘言传•高从诲传•李茂贞传•高季兴传•孙晟传•刘白皋传•齐藏珍传•王峻传•王仁裕传•卢损传•冯道传•卢文纪传•唐景思传•赵晖传•史彦超传•高行周传•王殷传•宣懿符皇后传•恭帝本纪•圣穆柴皇后传•太祖本纪•世宗本纪•杜重威传•李守贞传•苏逢吉传•王章传•李崧传•杨邠传•王周传•史弘肇传•湘阴公刘繫传•李皇后传•蔡王刘信传•隐帝本纪•张彦泽传•高祖本纪•安重荣传•范延光传•杨光远传•陈玄传•郑玄素传•马重绩传•刘遂清传•李郁传•白奉进传•刘处让传•皇甫遇传•苌从简传•卢质传•崔木兑传•吕琦传•姚繪传•康福传•李周传•房知温传•赵莹传•赵在礼传•张希崇传•桑维翰传•景延广传•楚王石重信传•寿王石重繩传•广王石敬威传•少帝本纪•杨彦温传•高祖本纪•朱守殷传•孔谦传•康延孝传•段凝传•毛璋传•温韬传•张承业传•张居翰传•罗贯传•马郁传•萧希甫传•李严传•元行钦传•夏鲁奇传•刘赞传•张宪传•崔沂传•李愚传•任圜传•豆卢革传•王思同传•安重诲传•李建及传•霍彦威传•王晏球传•朱友谦传•董璋传•张全义传•安重霸传•张文礼传•李袭吉传•李琪传•阎宝传•赵光逢传•郭崇韬传•周德威传•符存审传•康君立传•李存孝传•王钅容传•李嗣昭传•李继韬传•许王李从益传•魏王李继岌传•秦王李从荣传•李克宁传•末帝本纪•贞简曹太后传•庄宗本纪•武皇本纪•仇殷传•段深传•罗隐传•贺瑰传•牛存节传•刘寻阝传•王彦章传•杨师厚传•徐怀玉传•庞师古传•张存敬传•寇彦卿传•李重胤传•王重师传•朱珍传•张文蔚传•敬翔传•赵匡凝传•张归霸传•葛从周传•谢彦章传•李罕之传•冯行袭传•韩建传•王珂传•罗绍威传•刘知俊传•王师范传•庶人朱友繦传•朱瑾传•郴王朱友裕传•密王朱友伦传•安王朱友宁传•末帝本纪•梁太祖本纪•《旧五代史》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五代史。
周书一太祖纪一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姓郭氏,讳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也。
或云本常氏之子,幼随母适郭氏,故冒其姓焉。
《五代会要》:周虢叔之后。
高祖讳璟,广顺初,追尊为睿和皇帝,庙号信祖,陵曰温陵;高祖妣张氏,追谥睿恭皇后。
曾祖讳谌,汉赠太保,追尊为明宪皇帝,庙号僖祖,陵曰齐陵;曾祖妣郑国夫人申氏,追谥明孝皇后。
祖讳蕴,汉赠太傅,追尊为翼顺皇帝,庙号义祖,陵曰节陵;《五代会要》:温陵、齐陵、节陵皆无陵所,遥申朝拜。
祖妣陈国夫人韩氏,追谥翼敬皇后。
皇考讳简,汉赠太师,追尊为章肃皇帝,庙号庆祖,陵曰钦陵;皇妣燕国夫人王氏,追谥为章德皇后。
后以唐天祐元年甲子岁七月二十八日,生帝于尧山之旧宅。
载诞之夕,赤光照室,有声如炉炭之裂,星火四迸。
帝生三岁,家徙太原。
居无何,皇考为燕军所陷,殁于王事。
帝未及龆龀,章德太后蚤世,姨母楚国夫人韩氏提携鞠养。
及长,形神魁壮,趋向奇崛,爱兵好勇,不事田产。
天祐末,潞州节度使李嗣昭常山战殁,子继韬自称留后,南结梁朝,据城阻命,乃散金以募豪杰。
帝时年十八,避吏壶关,依故人常氏,遂往应募。
帝负气用刚,好斗多力,继韬奇之,或逾法犯禁,亦多假借焉。
尝游上党市,有市屠壮健,众所畏惮,帝以气凌之,因醉命屠割肉,小不如意,叱之。
屠者怒,坦腹谓帝曰:「尔敢刺我否?」帝即剚其腹,市人执之属吏,继韬惜而逸之。
其年,庄宗平梁,继韬伏诛,麾下牙兵配从马直,帝在籍中,时年二十一。
帝性聪敏,喜笔札,及从军旅,多阅簿书,军志戎政,深穷綮肯,人皆服其敏。
尝省昭义李琼,琼方读《阃外春秋》,即取视之,曰:「论兵也,兄其教我。
」即授之,深通义理。
《宋史·李琼传》:唐庄宗慕勇士,即应募,与周祖等十人约为兄弟。
一日会饮,琼熟视周祖,知非常人,因举酒祝曰:「凡我十人,尤蛇混合,异日富贵,无相忘。
苛渝此言,神降之罚。
」皆刺臂出血为誓。
周祖与琼情好尤密,尝造琼,见其危坐读书,因问所读何书,琼曰:「此《阃外春秋》,所谓以正守国,以奇用兵,较存亡治乱,记贤愚成败,皆在此也。
」周祖令读之,谓琼曰:「兄当教我。
」自是周祖出入,常袖以自随,遇暇辄读,每问难琼,谓琼为师。
天成初,明宗幸浚郊。
时硃守殷婴城拒命,帝从晋高祖一军率先登城。
晋祖领副侍卫,以帝长于书计,召置麾下,令掌军籍,前后将臣,无不倚爱。
初,圣穆皇后嫔于帝,帝方匮乏,而后多资从。
《东都事略》:柴后资周太祖以金帛,使事汉高祖。
帝尝昼寝,有小虺五色,出入颧鼻之间,后遽见愕然。
在太原时,有神尼与帝同姓,见帝,谓李琼曰:「我宗天上大仙,顶上有肉角,当为世界主。
」清泰末,晋祖起于河东,时河阳节度使张彦琪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奉命北伐,帝从之,营于晋祠。
是时屋坏,同处数人俱毙,唯帝独无所伤。
汉高祖为侍卫马步都虞候,召置左右。
所居官舍之邻吴氏,有青衣佳娘者,为山魈所魅,鬼能人言而投瓦石,邻伍无敢过吴氏之舍者。
帝过之,其鬼寂然,帝去如故,如是者再。
或谓鬼曰:「尔既神,向者客来,又何寂然?」鬼曰:「彼大人者。
」繇是军中异之。
范延光叛于魏,命杨光远讨之,帝当行,意不愿从。
或谓帝曰:「杨公当朝重勋,子不欲从,何也?」帝曰:「杨公素无英雄气,得我何用?能用我其刘公乎!」汉祖累镇籓阃,皆从之。
及镇并门,尤深待遇,出入帷幄,受腹心之寄,帝亦悉心竭力,知无不为。
及吐浑白可久叛入契丹,帝劝汉祖诛白承福等五族,得良马数千匹、财货百万计以资军。
开运末,契丹入汴,晋帝北迁。
帝与苏逢吉、杨邠、史宏肇等劝汉祖建号,以副人望。
汉高祖即位晋阳,时百度草创,四方犹梗,经纶缔构,帝有力焉。
授权枢密副使、检校司徒。
汉高祖至汴,正授枢密副使、检校太保。
乾祐元年春,汉高祖不豫,及大渐,与苏逢吉等同受顾命。
隐帝嗣位,拜枢密使,加检校太尉。
旧制,枢密使未加使相者,不宣麻制,至是宣之,自帝始也。
《东都事略魏仁浦传》:仁溥少为刀笔吏,隶枢密院,太祖问以卒乘数,仁溥对曰:「带甲者六万。
」太祖喜曰:「天下事不足忧也。
」有顷,河中李守贞据城反,朝廷忧之,诸大臣共议进取之计。
史宏肇曰:「守贞,河阳一客司耳,竟何能为?」帝曰:「守贞虽不习戎行,然善接英豪,得人死力,亦勍敌,宜审料之。
」乃命白文珂、常思率兵攻取。
师未至,而赵思绾窃据永兴,王景崇反状亦露,朝廷遣郭从义、王峻讨赵思绾。
七月,西面师徒大集,未果进取。
其月十三日,制授帝同平章事,即遣西征,以安慰招抚为名,诏西面诸军,并取帝节度。
时论以白文珂、常思非守贞之敌,闻帝西行,群情大惬。
《宋史·李蒨传》:周祖讨河中,蒨掌转运。
时周祖已有人望,潜贮异志,屡以讽蒨,蒨但对以人臣当尽节奉上而已。
八月六日,帝发离京师。
二十日,师至河中。
《宋史·扈彦珂传》:周祖为枢密使,总兵出征,时议多以先讨景崇、思绾为便,周祖意未决。
彦珂曰:「三叛连衡,推守贞为主,宜先击河中。
河中平,则永兴、凤翔失势矣。
今舍近图远,若景崇、思绾逆战于前,守贞兵其后,腹背受敌,为之奈何?」周祖从其言。
命白文珂营于河西,帝营于河东。
不数日,周设长堑,复筑长连城以迫之。
帝在军,居常接宾客,与大将宴语,即褒衣博带;或遇巡城垒,对陈敌,幅巾短后,与众无殊。
临矢石,冒锋刃,必以身先,与士伍分甘共苦。
稍立功效者,厚其赐与;微有伤痍者,亲为循抚。
士无贤不肖,有所陈启,温颜以接,俾尽其情,人之过忤,未尝介意,故君子小人皆思效用。
守贞闻之,深以为忧。
十二月,帝以蜀军屯大散关,即亲率牙兵往凤翔、永兴。
相度将发,谓白文珂、刘词曰:「困兽犹斗,当谨备之。
」帝至华州,闻蜀军退败,遂还。
二年正月五日夜,李守贞遣将王三铁领千余人,夜突河西寨,果为刘词等力战败之。
先是,军中禁酒,帝有爱将李审犯令,斩之以徇。
五月九日,取河西寨,主周光逊以寨及部众千余人来降。
十七日,下令攻城,会西北大风,扬沙晦冥,帝令祷河伯祠,奠讫而风止,自是昼夜攻之。
七月十三日,帝率三寨将士夺贼罗城。
二十一日,城陷,守贞举家自焚而死。
帝前梦河神告曰:「七月下旬,上帝当灭守贞之族。
」至是收复贼垒,城中人言,见帝营上有紫气,如楼阁华盖之状。
《东都事略·王溥传》:周太祖将兵讨三叛,以溥为从事。
三叛既平,朝士及籓镇尝以书往来,词意涉于悖逆者,太祖籍其名,欲按之。
溥谏曰:「魑魅伺夜而出,日月既照,则氛摐消矣。
请焚之,以安反侧。
」太祖从之。
二年八月五日,帝自河中班师,其月二十七日入朝。
汉帝命升阶抚劳,酌御酒以赐之,锡赍优厚。
翌日,汉帝议赏勋,欲兼方镇,帝辞之,乃止。
帝以出征时子都七十三人,具籍献之。
九月五日,制加检校太师、兼侍中。
十月,契丹入寇,前锋至邢、洺、贝、魏,河北告急,帝受诏率师赴北边,以宣徽南院使王峻为监军。
其月十九日,帝至邢州,遣王峻前军趋镇、定。
时契丹已退,帝大阅,欲临寇境,诏止之。
三年二月,班师。
三月十七日,制授鄴都留守,枢密使如故。
时汉帝以北兵为患,委帝以河朔之任,宰相苏逢吉等议,籓臣无兼枢密使例。
史宏肇以帝受任之重,苟不兼密务,则难以便宜从事。
竟从宏肇之议,诏河北诸州,凡事一禀帝节度。
帝将北行,启汉帝曰:「陛下富有春秋,万几之事,宜审于听断。
文武大臣,乃心王室,凡事谘询,即无败失。
」汉帝敛容谢之。
帝至鄴,尽去烦弊之事,不数月,阃政有序,一方晏然。
诏书褒美。
一夕,在山亭院斋中,忽有黄气起于前,上际于天,帝于黄气中见星文,紫微、文昌,烂然在目。
既而告之星者曰:「予于室中见天象,不其异乎?」对曰:「坐见天衢,物不能隔,至贵之祥也。
」翌日,牙署中有紫气起于幡竿龙首,凡三日。
十一月十四日,澶州节度使李洪义、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遣澶州副使陈光穗至鄴都,报京师有变:是月十三日旦,群小等害史宏肇等。
前一夕,李业等遣腹心赍密诏至澶州,令李洪义杀王殷,又令护圣左厢都指挥使郭崇等害帝于鄴城。
十三日,洪义受得密诏,恐事不济,乃以密诏示王殷,殷与洪义即遣陈光穗驰报于帝。
十四日,帝方与宣徽使王峻坐议边事,忽得洪义文字,遽归牙署,峻亦未知其事。
帝初知杨、史诸公被诛,神情惘然,又见移祸及己,伸诉无所,即集三军将校谕之曰:「予从微至著,辅佐国家。
先皇登遐,亲受顾托,与杨、史诸公,弹压经谋,忘寝与食,一旦无状,尽已诛夷。
今有诏来取予首级,尔等宜奉行诏旨,断予首以报天子,各图功业,且不累诸君也。
」崇等与诸将校泣于前,言曰:「此事必非圣意,即是左右小人诬罔窃发,假令此辈握重柄,国得安乎!宜得投论,以判忠佞,何事信单车之使而自弃,千载之下,空受恶名。
崇等愿从明公入朝,面自洗雪,除君侧之恶,共安天下。
」众然之,遂请帝南行,帝即严驾首途。
十六日,至澶州,王殷迎谒恸哭。
时隐帝遣小竖嵒脱侦鄴军所在,为游骑所执,帝即遣回。
令附奏隐帝赴阙之由,仍以密奏置嵒脱衣领中。
奏曰:「臣发迹寒贱,遭遇圣明,既富且贵,实过平生之望,唯思报国,敢有他图!今奉诏命,忽令郭崇等杀臣,即时俟死,而诸军不肯行刑,逼臣赴阙,令臣请罪上前,仍言致有此事,必是陛下左右谮臣耳。
今嵒脱至此,天假其便,得伸臣心,三五日当及阙朝陛下。
若以臣有欺天之罪,臣岂敢惜死;若实有谮臣者,乞陛下缚送军前,以快三军之意,则臣虽死无恨。
今托嵒脱附奏以闻。
」十七日,帝至滑州,节度使宋延渥开门迎纳。
帝将发滑台,召将士谓之曰:「主上为谗邪所惑,诛杀勋臣,吾之此来,事不获己,然以臣拒君,宁论曲直!汝等家在京师,不如奉行前诏,我以一死谢天子,实无所恨。
」将校前启曰:「国家负公,公不负国。
请公速行,无迟久,安邦雪怨,正在此时。
」既而王峻谕军曰:「我得公处分,俟平定京城,许尔等旬日剽掠。
」众皆踊跃。
十九日,隐帝遣左神武统军袁鳷、前邓州节度使刘重进率禁军来拒,与前开封尹侯益等屯赤冈,是夜俱退。
二十日,隐帝整阵于刘子坡。
二十一日,两阵俱列,慕容彦超率军奋击,帝遣何福进、王彦超、李筠等大合骑以乘之。
慕容彦超退却,死者百余人,于是南军夺气,稍稍奔于北军。
慕容彦超与数十骑东奔兗州,吴虔裕、张彦超等相继来见帝。
是夜侯益、焦继勋潜至帝营,帝慰劳遣还。
二十二日旦,郭允明弑汉隐帝于北郊。
初、官军之败,帝谓宋延渥曰:「尔国亲,可速往卫主上,兼附奏,请陛下得便速奔臣军,免为左右所图。
」及延渥至,乱兵云合,即惶骇而还。
是旦,帝望见天子旌旗于高坡之上,谓隐帝在其下,既免胄释马而前,左右虑有不测,请帝止。
帝泣曰:「吾君在此,又何忧焉!」及至前,隐帝已去矣,帝歔欷久之。
俄闻隐帝遇弑,号恸不已。
帝至元化门,刘铢雨射城外,帝回车自迎春门入,诸军大掠,烟火四发,帝止于旧第,何福进以部下兵守明德门。
翌日,王殷、郭崇言曰:「若不止剽掠,比夜化为空城耳。
」由是诸将部分斩其剽者,至晡乃定。
帝与王峻诣太后宫起居,请立嗣君,乃以高祖侄徐州节度使赟入继大统,语在汉纪。
二十七日,帝以嗣君未至,请太后临朝,会镇、定州驰奏,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告急,太后命帝北征。
十二月一日,帝发离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