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关系——基于“大合肥”视角的研究
合肥城市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概要
合肥城市区域定位与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引言合肥位于安徽中部,江淮之间,地处东经116°41´~117°53´,北纬31°30´~ 32°38´,东连安徽滁州、南与巢湖地区相望、西交六安地区、北接淮南市。
由于合肥接东引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地理位置,在历史上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淮右襟喉,江南唇齿。
”经过多年的发展,合肥已经成为华东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一座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从我国当前的宏观区位来看,合肥正处在东部沿海向中部、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过渡地带,作为我国经济中心战略转移的支点,扮演着承东启西的重要角色。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肥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自身发展和区域交流中不断壮大,谱写新的辉煌。
第一章合肥发展现状分析1.1稳步发展的合肥1949年建国初期,合肥是一个仅有6.06万人口的小城市,工业总产值只有163万元,规模甚至不及省内的蚌埠、芜湖等城市。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2000年底合肥的市区总人口达到134.7万,城市人口规模增长了20多倍,同年市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35.2亿元,已经成为安徽省内无可争议的首位城市,同时也是我国四大科研教育基地之一。
建国以来城市发展阶段分析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和外部国际环境的影响,合肥的城市发展可以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1.1.1第一阶段:“急速增长”1949年——1960年:合肥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建国之初,安徽境内除蚌埠、芜湖外,安庆、合肥等其它各市人口均在10万人以下。
城市生产的恢复和“一五”计划的实施,使得合肥的城市经济进入了飞速增长的快车道,城市人口总体规模由1949年的6.06万增加到1957年的21.6万,平均增长率达到17.06%,工业生产总值由163万元增长到15929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77%。
1.1.2第二阶段“停滞与调整”1961年——1977年:自然灾害是合肥城市发展放缓的开始,六七十年代,受到国际大气候变化和国内政局的影响,全国的城市化进程都陷入了低谷,合肥也不能例外,在经济方面,虽然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工业投资率,但是经济效益却十分低下。
合肥市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建议使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和调查 数据,以更准确地反映当前的情 况和趋势。同时,可以尝试使用 不同的数据来源和指标,以增加 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除了探讨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增 长之间的关系,还可以进一步研 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其他社会 经济领域的影响,如社会保障、 医疗卫生、教育等。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5
合肥市人口年龄结构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实证分
析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模型构建
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以合肥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为自变量,经济增长为因变量,同时控制其他可能的影响 因素。
变量选择
人口年龄结构采用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来表示,经济增长采用合肥市的GDP增长率来表示,同时控制了投资 、教育、科技等可能的影响因素。
06
政策建议
调整人口年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1 2 3
鼓励生育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年轻夫妇生育,以增 加新生儿数量,降低老龄化程度。例如,可以 提供生育奖励或优惠措施。
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
通过优化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提供更多 的发展机会,吸引更多的外来年轻劳动力来合 肥市定居和工作。
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
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密切相关。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业以及工资水平等方面产生影 响。
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也不同。合肥市作为中国的一个代表性城市,其人口 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研究意义
实证结果分析
实证结果
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发现合肥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劳动年龄人 口数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而老年人口数量和少年人口数量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名单
作会的农村金融试点 贵州屯堡地戏面具产业化发展调查和品牌创新研究 重拾画乡情,共绘乡村美—陕西户县东韩村特色产业发展调研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果农收益分配不合理现象研究—以周至县猕猴桃
产业链为例 “一带一路”战略下西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测度
上海财经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
常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温州大学
学科类别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经济类
F025 F026 F027 F028 F029 F030 F031 F032 F033 F034 F035 F036 F037 F038 F039 F040 F041 F042 F043 F044 F045 F046 F047 F048
家庭农场发展的现实的偏差及矫正路径 --基于湖南省长沙县的调查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比较传统—基于 8 市 22 个行政村的实地调
研 劳动关系质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广东南海高新区企业的调查
让现代农业保险更“保险” --广州市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实施问题研究 为农村经济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广东两个典型淘宝村发展实践
政经德善,多元协治与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探索-以吉林省扶余市 农民志愿者组织为例
合肥工业大学 华侨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河南大学
安阳师范学院 湖南科技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遵义师范学院 西藏民族学院 宝鸡文理学院
课题研究论文: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地方战略论文安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一、县域经济的涵义县域是我国政治经济系统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次。
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
在当今社会,县域经济既处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具有联络城乡、总揽农村经济全局的重要基础地位。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区域经济、块状经济,是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
县域具有农村范围大、农民数量多、以农业生产获得收入为主要渠道来维持民生的特点。
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但是,我们同时需要认识到,县域经济并不仅仅是农村经济。
县域经济属于行政区域经济范畴。
正确认识县域经济内涵,突破农村经济意识,才能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
县域经济是“民生经济”、“草根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由其内生力量推动的。
另外,壮大县域经济需要一整套区域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体制改革、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思维。
要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而加快大中城市的发展,也同样需要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其坚强后盾。
二、安徽省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安徽是农业大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近年来,安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并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已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亮点。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安徽省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仍存在总量不足、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优和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不论是发展的总量还是质量,都有待提升。
具体表现在:(一)县域经济总量不足安徽省71.2%的人口在县域,县域国土面积占全省80%以上,但20xx年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7.77%,安徽省县域GDP不到全省的一半,明显低于周边省份县域经济占全省的份额,与县域人口、国土面积比重很不相称。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任凤娟来源:《中国经贸》2016年第15期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经济对社会安定稳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决策权力的逐步下放,县域经济规模扩张,综合实力壮大,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愈加明显。
合肥市地处华东腹地,安徽省会,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社会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迈出坚实步伐。
“十二五”期间,经2011年的行政区划变动,县域经济单位由三县调整为四县一市,即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和巢湖市,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县域总量不断扩张。
2015年,合肥市县域生产总值(GDP)1863.4亿元,比2010年净增加955.6亿元,现价增长1.95倍。
2.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2015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3.2:61.5:25.3,与2010年比,一产比重下降3.8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提高2.1和1.8个百分点。
3.县域工业地位凸显。
截止2015年末,县域规上工业企业1543家,比2010年末增加近500家,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37.3%,比2010年提高2.5个百分点。
4.县域财政较快增长。
2015年县域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2.05亿元、125.18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2.6倍和2.9倍,“十二五”年均增长分别达20.6%和23.3%。
5.县域人民生活改善。
2015年,肥东、肥西两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超过全市平均429元和746元,2010年五县市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6.县域发展好于全省。
2015年,县域GDP增长10.2%,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高于全省县域平均增速1.9个、1.1个和0.5个百分点,五县市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全省9.3%的水平。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思考
二是缺乏财政体制 的充分保障。在市场经济
质性 , 客观上要求 国家财政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
农业在国民经济 中的基础地位及农业的弱 化水平 。县域城镇也普遍存在基础差、 功能弱等问 条件下 , 农业科技投入 , 包括支持那些风险大、 投资效益低 , 对农业生产起着保护 、 开发作用或有示范效益 的项 难以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 火车头” 使县域经 , 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 中的缺陷。然而我 济的 自 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 目, 事权 向下 用。由于政策、 机制、 市场等因素的制约, 县域经济 国目前的财税体制总体上财权 向上倾斜 , 财权与事权严重失街。应该说 , 改革伊始 从 短期内实现大的突破和质 的飞跃有相当困难 。一 推卸 , o 国家对农业 的大中型 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 的县域 , 由于产品结构不 到上世纪 9 年代 中期 以前 ,
使不论生产什么都居劣势的国家 , 也能通过专门生 历史性机遇。面对新形势、 新任务 , 认真分析 当前 产经营 自己占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获得比较利益 。 县域经济的优劣势 , 研究县域经济发展 中面临的问 发展县域经济也一样 , 必须深入了解其情况 , 不能 题和困难 , 探索制定科 学有效 的应对举措 , 在 是摆 仅仅看到县域经济的不足 , 还必须认识掌握县域经 我们面前 的一项紧迫任务。 济 自身的优势 , 在劣势中挖掘相对优势 , 己所短 , 克 背景分析 扬其所长, 利用其相对优势发展壮大。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 , 以县级 ( 基本情况 一) 行政区划为特定的地理空间, 以县级政权作为市场 1 自然资源丰富 . . 劳动力资源充足 调控主体 , 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 , 以工业化、 城 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 9%多 , 0 县域资 镇化 、 现代化 为发展主题 和方向, 国民经济的重 是 矿藏 、 森林、 要基础和基本单元。具有区域界线明确 , 地域特色 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土地 、 水源等 自 资源大都集 中在县域 。没有县域资源 然 强烈和开放性等特性。 就没有 国民经济的快速 从中国经济的阶段性视角看 , 当前县域经济大 在国家资源中的合理配置 ,
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路径调研报告
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路径调研报告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把壮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作为现阶段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合肥要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省委提出,把合肥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
这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综观国内外大城市、特大城市建设的实践,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城市化的关键是选择合理前瞻的发展路径。
对于合肥来说,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定位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律,客观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条件,对合肥的城市发展定位进行新的思考,进而对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路径作出科学抉择。
一、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大意义当今世界,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城市化主流模式。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特大城市同样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并在经济活动组织、技术创新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以特大城市为主的都市区和特大城市较为密集的都市群成长迅速,成为我国对外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支撑,在辐射带动城乡和区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
2010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合肥要“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随后,这一决策部署相继被写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特别是,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之后,省委又进一步为合肥城市发展定位指明了方向。
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担当省会城市责任的实际行动,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关系全省发展大局。
(二)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是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的正确决策。
合肥经济圈背景下的区域整合和发展对策研究
合肥经济圈背景下的区域整合和发展对策研究引言:经济圈是指以大城市为中心,通过与周边的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发展的区域经济现象。
由于经济圈内的各市的城镇化水平、资源、产业、人才等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各不尽相同,盲目的发展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
可以通过把这些优势结合起来,进行经济圈的整合发展,则可以提高经济圈的整体优势和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整个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整体推进。
合肥经济圈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同时也属于长三角区域,是推动中部崛起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
因此合肥经济圈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安徽全省的发展乃至中部地区崛起实现。
在建设合肥经济圈的时候,我们要通过整合合肥经济圈内的发展资源,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避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实现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合肥经济圈整合与发展存在的基础条件合肥经济圈是以合肥市(包括县级巢湖市及庐江县、六安市的舒城县,下同)为中心辐射四周,现阶段包括六安市,淮南市、滁州市(由于滁州市2013年12月刚加入合肥经济圈下文谈论较少)和桐城市,它们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具有地缘上的接近关系,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产业上的互补和丰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基础条件,这些都为合肥经济圈的建立和将来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可行性与现实性。
1.独特的地理位置关系合肥经济圈位于安徽省中部,是沟通东部和西部发展的桥梁,是实现中部崛起的关键。
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在地理上基本同属一个自然地理板块,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山水相接,为经济圈提供了天然的地缘优势。
各个城市距离中心城市合肥约100公里范围内。
圈内借助合肥通往外围的七条一级公路,包括合淮、合六、合芜、合安、合马、合铜等,打造出一个“米子形”的公路交通路网,圈内还包括合武、合蚌、合宁等高铁和合九、淮南等铁路以及现有的或在建的现代交通网路,使经济圈内的交通更加便捷完善。
2.资源禀赋差异上的互补合肥经济圈内各城市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科技教育资源等方面都有各自优势,相互之间可以形成互补共进的关系。
区域人口分布及空间相关性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p o p u l a t i o n d i s t ib r u t i o n c o n c e r n i n g i t s g l o ba l a n d l o c a l c o r r e l a t i o n ,i t s t i me—s p a c e d e v e l o p i n g f e a t u r e s ,a n d i t s
s p a t i a l r e l a t i o n s w i t h t h e n a t u r e a n d e c o n o my .T h e f i n d i n g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p r o v i n c e p o p u l a t i o n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h a s a s p a c e a u t o c o r r e l a t i o n ; Na t u r l a f a c t o r s s u c h a s l a n d f o r m a n d r i v e r s h a v e g r e a t i mp a c t o n t h e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P o p u l a - t i o n c e n t e r mo v e me n t d o e s n t ma t c h t h a t o f t h e e c o n o my .T h e f i n d i n g s a c c o r d i n g l y g i v e A n h u i p o p u l a t i o n e c o n o m—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7—2008年全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优秀成果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7—2008年全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优秀成果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1.02.17
•【字号】皖政[2011]22号
•【施行日期】2011.02.1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7-2008年全省社会科学文学艺
术出版优秀成果的决定
(皖政〔2011〕2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全省广大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工作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作生产了一大批优秀的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作品,进一步促进了我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省政府决定,授予21项成果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一等奖,授予83项成果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二等奖,授予145项成果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三等奖,授予4项成果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荣誉奖(名单附后),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希望受到表彰的集体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全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界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为服务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二月十七日附件:2007-2008年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获奖作品(成果)名单。
关于合肥特色的城镇化战略研究与探索(王爱华)2
合肥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探讨合肥市规划局局长王爱华摘要: 21世纪以来,作者为探讨具有合肥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从合肥市城镇化发展背景即全球城镇化发展特点、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目标等方面入手,分析合肥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研究提出合肥市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思路和指导原则,并提出了实现合肥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中心城市突破”理念。
关键词:合肥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作为安徽省域的中心城市——合肥,具有长江中下游和华东地区的区位优势,其地域的城镇化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较快、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模式。
深入研究和探讨创造合肥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对合肥尽快建成现代化大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合肥市城镇化发展的背景1.1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城镇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现代城镇化的世界性主要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
战后重建工作及世界政治格局与经济利益调整,促使城镇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随着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陆续独立,城镇人口迅速上升,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在当今达到空前的水平,纵观全球城镇化发展,有以下一些特点:(1)发展中的国家成为推进世界城市化浪潮的主体;(2)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口增多,大城市发展速度加快;(3)世界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第三产业、交通业、信息业革命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4)全球城镇化水平的严重不平衡,表现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异和城镇规模大小的区域差异。
据有关资料预测全球城镇化水平:到2000年,世界人口城镇化水平为46.6%,2010年超过50%,2025年达到60%。
(附表1,2,3)附表2 部分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1.2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1)我国城镇化发展主要特点: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与工业化污染防治、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动化的进程同步发生;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在于持续培养城市的竞争力,迅速提升城市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克服“大城市不大,中等城市不活,小城市不强,小城镇不优”的弊病,切实提高我国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渐进式转型。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以合肥市为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引言:城镇化亦称为城市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进步,我国逐渐迈入了向城镇化发展转型阶段。
这是一个由农业为主的乡村型社会向工业型,服务业型为主社会转变过程。
城镇化包括产业结构,人口职业,土地空间结构转变等等。
摘要: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农村体制我国城镇化现状到2012年末,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8.57%,城镇人口7.2亿,处于城镇化中期水平。
根据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率分别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从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起步晚,速度快。
但从户籍人口数,人民受到的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保障服务而言,城镇化真实率只有35%左右,可见其程度低。
这种城镇化是同小康社会一样是一种低水平,不全面的城镇化,但对于人口超级大国而言,取得这样的成就也是非常不易的。
新时期,为了加快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在传统城镇化的基础上党大的十八大报告适时明确提出了发展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3月国务院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标志着其成为正式规定。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其核心不在于牺牲生态环境,而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包含四个协调: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相协调;大、中、小城市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集聚、市民化和公共服务相协调。
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人口、政治制度、、土地利用、城乡规划、区域发展。
农业人口的市民化,带来的是经济水平提高,政治文明的进步,生态环境和资源合理利用。
我国城镇化进程出现的问题1、城镇化质量较低。
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1.27•【字号】合发[2006]1号•【施行日期】2006.01.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合发〔2006〕1号)县域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是全市上下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为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县域突破的总体要求,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1、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现合肥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近几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取得较快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县域经济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县域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层次低,占全市经济比重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三农”问题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合肥奋力崛起的战略举措。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既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严峻挑战,也面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沿海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全市各级各部门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县域突破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工业化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途径,以优化环境为保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壮大县域经济总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基于人口统计数据的区域发展规划
基于人口统计数据的区域发展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合理规划和发展不同区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人口统计数据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为区域发展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探讨基于人口统计数据的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人口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人口统计数据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分析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数据,可以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基础设施需求等方面的信息。
首先,人口数量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基本指标。
人口数量的增长与减少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活力和吸引力。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密度等信息,从而为规划者提供决策依据。
其次,人口结构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人口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数据。
通过人口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结构、教育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等信息,为规划教育、就业和医疗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
最后,人口分布是一个地区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依据。
通过人口分布的数据,可以了解到一个地区不同区域的人口密集程度,从而为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指导。
例如,人口密集的区域需要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和交通设施,而人口稀少的区域则可以适度减少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基于人口统计数据的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法1. 数据收集和整理为了进行基于人口统计数据的区域发展规划,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人口普查、统计局、社会调查等途径获得。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后续的分析和决策的科学性。
2. 数据分析和挖掘收集和整理完数据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可以利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例如,可以通过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的人口增长情况;通过人口结构的分析,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口需求等。
3. 制定发展目标和策略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制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和策略。
论合肥市区划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合肥市区划调整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时间段内区划调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合肥市区划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 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论合肥市区划调整与区域经 济发展
2023-11-04
目录
• 引言 • 合肥市区划调整概述 • 合肥市区划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 合肥市区划调整的实践案例分析 • 合肥市区划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 速,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也面临着城市区域划分不合理、 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02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仍需关注
尽管区划调整优化了区域经济发展的 条件,但合肥市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关注和解决。
03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是关键
合肥市区划调整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和升级提供了契机,应加大科技创新 和人才培养力度,推动现代服务业和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研究不足与展望
竞争力。
发展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新一 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 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进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
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完善交通、水利、能源、 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提高
合肥市区域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关系研究
合肥市区域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关系研究黄佳豪;陈遵一【期刊名称】《陕西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基于合肥市5县与全国百强县江阴市在人口、县域经济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合肥市区域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进而提出构建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和谐关系的对策建议。
%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opulation and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5 counties in Hefei and national hundred county -Jiangyin ,the paper studies the strategic relation-ship of regional population and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us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on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and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总页数】6页(P98-103)【作者】黄佳豪;陈遵一【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安徽合肥 230601;安徽建筑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安徽合肥 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相关文献】1."延龙图"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 [J], "'延龙图'区域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笔谈--湖南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战略刍议 [J], 吴金明3.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r——以合肥市县域经济发展为例 [J], 任凤娟4.合肥市区域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关系研究 [J], 黄佳豪;陈遵一;5.区域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关系——基于“大合肥”视角的研究 [J], 焦勇;崔孟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分 类号 :F 1 2 7 文献 标识码 :A 文 章编号 :1 6 7 2 — 3 9 8 8 ( 2 0 1 3 ) 0 1 — 0 0 2 0 — 0 9
研究背景
近 年来 , 城 乡二 元格 局趋 势进 一步 拉 大 , 而 解决 这一 问题 的 出路 是大 力发 展县 域经 济 , 在经济 发 展与 人 口之 间 的关 系研 究 中 , 从 已有 的研 究可 以发 现 , 两者 之 间存 在 着两 种相 反 的观 点 , 一种 是 人 口阻碍 论 , 另一种 是人 口促 进论 。人 口阻碍 论看 重 的是经 济增 长 的水平 效应 , 人 口的增长 使经 济增 长 带来 的财 富 为 更 多的人所 有 , 从而 阻碍 经济 的发 展 ; 人 口促进 论 则认 为人 口增 长不 仅会提 供 更 多的劳 动力 和智 力 支持 , 而且会 带来 更 为广 阔的消 费市场 , 从而 促进 经济 的发展 。 2 0 1 1 年, 根据 国务 院 的批 示文件 , 安徽 省行 政 区划进行 重 大调整 , 原巢 湖市 的庐 江 县和 居巢 区划 归合 肥 市管辖 , “ 大合 肥 ’ 嘲 环巢湖 城 市发展 。所 以基于“ 大合 肥 ’ ’ 视角, 对 于合 肥 区域 人 口与县 域经 济 的发展 战
略 关系进行 再研 究 , 有着现 实意 义 。
1 . 合 肥 市 区域人 口状 况
( 1 ) 人 口总量状况 。 合 肥市人 口总量增长较快 。 2 0 0 4 年合肥 总人 口 4 4 4 . 6 8万人, 到2 0 0 8 年增加 到 4 8 6 . 7 4
万人 , 四年 中合肥人 口增加 了 4 2 . 0 6万人 , 增长 了 9 . 4 6 %, 年均增长率高达 2 2 . 8 5 % 。 , 高于 同期我 国人 口增 长率。
年末 总人 口
4 44. 6 8 4 55. 7 0 4 69. 8 5
2 0 0 7 2 0 0 8
1 4 6 . 2 1 1 4 8 . 9 8
4 7 8 . 9 0 4 8 6 . 7 4
数 据 来源 : 2 0 0 9年 合 肥 市 统 计 年 鉴
上海
1 35 2. 3 9 1 3 6 0. 2 6
宁波
5 5 2. 70 5 56. 70
杭 州
6 51 . 6 8 6 60 . 4 5
区域 人 口与县 域经 济发展 战 略关系
基 于“ 大合 肥 " 视角 的研 究
焦 勇,崔孟 宁
( 新疆农 业大 学 , 新 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 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通过对合肥 区域人 口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的分析, 并运用灰关联度模 型测量人 口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 可得 出如下结论: 人 口数量的增加对经济
合肥市家庭户数快速增 长,但 是 出现家庭小型化发展趋势 。2 0 0 4年合肥 总户数 为 1 2 9 . 6 1 万户 ,户均人 口为 3 . 4 3人 , 2 0 0 8年总户 数 1 4 8 . 9 8万户 , 户均人 口仅为 3 . 2 7人 , 户均 人 口却减 少 0 . 1 6人 , 四年 中共 增加 了 l 9 . 3 7
上 海 市 经 济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S h a n g h a i E c o n o m i c Ma n a g e m e n t C o l l e g e
第 1 1 卷第 1 期2 0 1 3年 1 月
V o 1 . 1 1 No . 1 J a n .2 01 3
市户籍人 口 1 4 1 2 . 3 2 万人, 是同期合肥市人 口的 2 . 8 5 倍, 同期与沪宁杭、 郑州、 武汉相 比, 合肥市人 口基数
偏小 ( 见表 2 ) 。
表 2 各地 总人 口绝对数比较
项目
20 O 4 20 O 5
合肥
4 44. 68 45 5. 70
万户 , 年均增加 4 . 8 4万户 , 增长 了 1 4 . 9 4 %, 年 均增长率达到 3 5 . 4 3 % 。 , 高于人 口总量增长率 ( 见表 1 ) 。
这里表现 出两个基本情况: 第一, 随着合肥市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 合肥市人 口总量
和 家庭户 数均 呈现 出急剧 的扩 张 , 规模 急剧 扩大 。第二 , 这期 间 虽然人 口和户 数 的增长 率均 保持较 高 的年
均 增长 率 , 但 是户 数 的增 长 率更 大 , 从而 导致 家 庭人 口数 朝 向小 型化 发 展 , 产 生 更多 的“ 三 口之 家 ” 、 “ 空巢 家庭’ , 等现 象 。
2 0 1 0年 合 肥 市户 籍 人 口为 4 9 4 . 9 5万 人 ( 不 含 巢湖 市 和庐 江 县) , 较2 0 0 9年 增 长 7 . 1 6 % 。 ; 2 0 1 0年上 海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0 4 — 1 0
作 者简介: 焦
勇( 1 9 8 7 一) , 男, 安徽安庆人 ,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 与贸易学院硕: 上研究 生, 研 究方 向: 产业经济 分析; 崔孟宁
( 1 9 8 9 一) , 女,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产业经济分析。
一
2 0—
理 论 探 索
焦
勇等 区域 人 口与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战 略 关系
第 1 1 卷 第 1期
表 1 合 肥市人 口总量分析
( 单位 : 万户、 万人 )
年 份
200 4 200 5 200 6
年末总户 数
1 29. 61 1 3 7- 24 1 43.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