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3.1 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52~53 页例 1、例 2,第 54 页的“想想做做” 。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观察、测量、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 1 分米和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积累一些测量和估计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体会认识成都单位是实际生活中计量长度的需要,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增强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份米长和一毫米厚的物品若干件。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一枚5 角硬币;每个小组准备一把米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提问:谁能知道,教室的门大约有多高?要知道教室的门有多高,可以用什么作单位来测量呢?1 米有多长?1 厘米呢?用手比划比划。
2.说明:米和厘米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板书课题)二、实践操作认识新知(一)认识分米1.量一量。
出示一个长大约 20 厘米、宽大约 10 厘米的文具盒。
用直尺量出文具盒的`长边和短边的长。
明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20 厘米,宽大约是 10 厘米。
指出:像 10 厘米、20 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用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10 厘米是 1 分米,20 厘米是2 分米。
分米是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dm”表示。
(板书:分米 dm)追问:这个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宽呢?2.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直尺,按照 10 厘米是 1 分米,在直尺上找出 1 分米的长度,看看有多长。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册第31页至33页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单位,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并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单位,学会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单位,学会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长度单位的转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课件、实物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课本、铅笔、桌子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探究毫米和分米(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3. 转换练习(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学会将毫米转换为分米,将分米转换为毫米。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课本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
4.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长度单位的转换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转换方法:1毫米 = 0.1分米1分米 = 10毫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测量你的课本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答案:略2. 请用尺子测量你的铅笔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答案:略3. 请用尺子测量你的桌子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测量毫米和分米的长度。
3.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能够解决简单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学内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2. 毫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3. 毫米和分米的测量方法4. 毫米和分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毫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毫米和分米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毫米和分米的准确识别和测量,毫米和分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直尺、卷尺等长度测量工具,教学PPT。
2. 学具:学生自备尺子、直尺、卷尺等长度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长度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引入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解释它们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PPT展示一些长度测量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毫米和分米的应用。
3.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活动,使用尺子、直尺、卷尺等工具测量不同的长度,并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4. 练习:通过PPT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毫米和分米的测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毫米分米的认识2. 内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毫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毫米和分米的测量方法毫米和分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毫米和分米的练习题。
2. 实践作业:使用毫米和分米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并与同学分享。
课后反思1. 引入:通过展示长度测量工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通过回顾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2. 讲解:在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时,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长度测量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和分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毫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长度单位毫米的认识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毫米的概念,学会用毫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掌握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能够准确使用毫米来测量物体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准确使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毫米尺、厘米尺、分米尺、米尺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直尺、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毫米的定义,展示毫米尺,让学生观察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3. 操练: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用毫米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4. 小结:总结毫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5. 应用:布置一些测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毫米的认识2. 教学内容:(1)毫米的定义(2)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3)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3. 教学过程:(1)导入(2)新课(3)操练(4)小结(5)应用(6)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测量练习:用毫米尺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记录数据。
2. 换算练习:进行长度单位换算,如将厘米换算为毫米。
3. 思考题:讨论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实践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毫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6|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6|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的第三节《毫米、分米的认识》。
我们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毫米、分米的基本概念,知道它们与厘米、米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毫米、分米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毫米、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让学生能够将实际物体的大小用毫米、分米进行正确的测量和表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课件学具:尺子、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课本等,尝试用毫米、分米描述它们的大小。
2.新课导入:介绍毫米、分米的概念,讲解它们与厘米、米的关系。
3.例题讲解:用课件展示例题,如“一根绳子长20分米,另一根绳子长15毫米,请问哪根绳子更长?”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4.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毫米、分米测量身边物品的大小,如课本、铅笔等,并记录下来。
5.巩固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毫米、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毫米、分米与生活1毫米 = 0.1厘米1分米 = 10厘米七、作业设计1.用毫米、分米描述家里的家具和日常用品的大小。
答案:如:桌子高80厘米,宽60厘米;电视屏幕长90厘米,宽60厘米。
2.用毫米、分米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并记录下来。
答案:如:身高140厘米,体重30千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毫米、分米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用它们描述物体的大小。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换算关系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用毫米、分米测量更复杂的物体,如衣服、鞋子等,并尝试进行换算。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1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1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1毫米等于0.1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毫米和分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 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毫米和分米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1. 米尺、直尺等测量工具。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
2. 提问:我们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使用米和厘米是否方便?有没有更小的长度单位?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毫米和分米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毫米等于0.1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
2. 通过实例讲解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纸张厚度、线段长度等。
3. 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和直尺上的刻度,找出毫米和分米的标记。
4.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毫米和分米的应用场景。
三、学习毫米和分米的测量方法(10分钟)1. 讲解使用米尺和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强调要准确读取毫米和分米的数值。
2. 示范测量方法,并让学生跟随操作,练习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
3.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互相交流测量心得。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一些长度题目,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教师巡回指导。
3. 针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纠正错误。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 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会用到毫米和分米?如何进行测量?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12)-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分米的认识(12)人教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分米的认识(12)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第3.1节的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我们将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学会进行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学生能够使用尺子和量具进行长度测量,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学会进行长度单位换算。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使用尺子和量具进行长度测量,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量具、教学PPT2. 学具:练习本、尺子、量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一些物体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2. 学习毫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毫米的长度单位,学会使用尺子和量具进行测量。
3. 学习分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学会使用尺子和量具进行测量。
4. 单位换算: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5. 巩固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进行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毫米、分米的认识2. 板书内容: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尺子和量具测量你身边的一些物体,并记录下它们的长度,然后进行单位换算。
2.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单位换算,得到正确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尺子和量具进行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在换算时出现了一些错误,我在课后会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精选20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1页的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结合教学,向学生渗透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同时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问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在实际测量中的灵活应用。
四、教具、学具米尺、硬币、直尺、纸条等。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是谁?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了成功,在成功的背后有多少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科学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在研制过程中不能有一点点的失误。
你认为在研制过程中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学生可能答:飞机的性能,驾驶员的技术,准确的测量等。
师:首先得经过精确的测量,丝毫误差都可能导致失败。
(这一环节,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复习长度单位:米、厘米问:那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一米的长度大约有多长呢?用手势表示1米大概有多长?1厘米大概有多长?(对已建立的长度观念的复习,为新知作准备.)3、测量纸条的长度。
(创设问题情境)师:同学们拿出纸,看谁能量出纸条的长度?师:这8厘米多,多的又不够1米,用什么单位表示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激发矛盾,提高探究的欲望,为合作探究作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认识“毫米”。
(1)调查研究后,汇报交流,小学数学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5篇《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1至24页教材分析:(一)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本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这些长度单位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分析教材的编排意图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2、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3、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体验 1 毫米、1 分米的实际长度,形成正确表象教学难点:1、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能够根据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策略方法: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实际操作等突破重点,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动手操作,计算等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中常遇到测量问题,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在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要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在测量中,学生可能对毫米的测量更难掌握一些,可让学生多操作,单位换算和计算也要加强。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 1毫米、1 分米的长度单位。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和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提高学生估测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获奖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获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毫米、分米及其换算关系;
2.能够准确判断各种物体的大小,合理估算长度;
3.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毫米和分米的基本概念;
2.进行实际测量和比较物体长度。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毫米、分米的实物长度体验;
2.学生准备尺子、绳子等测量工具。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绳子或纸条,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
1.介绍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测量,体会毫米和分米的实际意义。
第三步:实践
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比较结果,训练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第四步: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和体会,讨论如何更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延伸
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测量长度的游戏,培养团队合作和
创造力。
2.实地实践: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进行实地测量活动,让他们将理论
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毫米、分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物展示和生动的示范,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毫米、分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分米、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分米、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分米、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是第3章的第1节,主要介绍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是长度单位;2. 掌握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3. 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实际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分米和毫米的实际运用,如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 ruler、 slide ruler、教学卡片、实物等;学具:尺子、 ruler、 slide ruler、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长度物品,如书本、桌子等,让学生感受长度,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长度是多少吗?”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
2. 讲解: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1分米 = 10毫米,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分米和毫米。
3. 演示:用尺子和实物进行演示,展示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分米和毫米的运用。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分米 = 10毫米。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对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单位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测量你桌子的高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出来。
答案:桌子的高度为70厘米,即7分米或700毫米。
2. 请用尺子测量你一步的距离,用分米和毫米表示出来。
答案:一步的距离为50厘米,即5分米或500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毫米和分米,了解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 毫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毫米和分米的实际应用。
2. 毫米、分米与厘米的转换。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尺子、直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个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刻度。
2. 学生发现尺子上有厘米、毫米和分米的刻度。
3.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刻度表示什么吗?二、新课讲解1. 老师讲解毫米和分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2.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观察尺子,了解毫米、分米和厘米的实际长度。
3. 老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毫米和分米的应用。
三、动手操作1. 老师发放测量工具,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
2. 学生分组测量身边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用毫米、分米和厘米表示测量结果。
3.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老师点评并指导。
四、巩固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老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
五、课堂小结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毫米、分米的认识及与厘米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1. 老师布置一些与毫米、分米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操作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毫米、分米的认识及与厘米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一)︳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分米的认识(一)︳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具体是第3.1节毫米、分米的认识(一)。
在这一节中,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是长度单位。
2. 掌握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实际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毫米和分米,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毫米和分米,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尺子、厘米板、毫米板、分米板、实际物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并尝试用长度单位来描述它们的长度。
2. 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我会用尺子和厘米板来展示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并解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用学具进行实际的长度测量,并记录下来。
4. 举例讲解:我会用一些实际的例子来讲解如何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长度测量和计算。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内容包括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换算关系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毫米和分米描述一下你的桌子的长度。
2. 请用毫米和分米计算一下你的教室的长度。
答案:1. 桌子的长度约为70厘米,即700毫米。
2. 教室的长度约为10米,即10000毫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它们进行实际的长度测量和计算。
但在教学中,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拓展延伸:学生们可以尝试用毫米和分米来描述和计算生活中其他物品的长度,如书本、电视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和分米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和分米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和分米认识︳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是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册第36页至第37页的“毫米和分米认识”部分。
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长度测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是长度单位。
2. 掌握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 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长度测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长度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毫米和分米的模型、实物道具。
2. 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拿出一个尺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尺子上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厘米。
”我接着问:“有没有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呢?”引发学生思考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我拿出毫米和分米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并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和听讲,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单位。
3. 例题讲解:我出示一道例题,如“一个铅笔的长度是10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多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得出答案:100毫米。
4. 随堂练习:我给出一些长度测量题目,如“请用毫米和分米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毫米和分米认识1. 毫米: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1厘米=10毫米2. 分米: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1厘米=10分米七、作业设计铅笔书本桌子答案:铅笔的长度:100毫米书本的长度:20厘米=200毫米桌子的长度:120厘米=1200毫米50毫米8分米答案:50毫米=5厘米8分米=80厘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分米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毫米和分米,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 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教学难点:1. 毫米和分米的实际应用。
2. 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直尺、卷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直尺,看看直尺上有什么单位。
2.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直尺上有毫米和厘米。
二、新课1. 认识毫米a. 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毫米的长度。
b. 学生观察并汇报:1毫米有多长。
c. 教师总结:1毫米是直尺上的一个小格。
2. 认识分米a. 教师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分米的长度。
b. 学生观察并汇报:1分米有多长。
c. 教师总结:1分米是直尺上的10个小格。
3. 毫米和分米的换算a. 教师提问:1分米等于多少毫米?b. 学生回答:1分米等于10毫米。
c. 教师提问:10毫米等于多少分米?d. 学生回答:10毫米等于1分米。
4. 实际应用a. 教师出示一些物品,如铅笔、书本等,让学生用直尺测量并记录长度。
b.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毫米和分米表示这些长度。
c. 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全班交流答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汇报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用直尺测量家中的一些物品,并用毫米和分米表示长度。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汇报等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了毫米和分米,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际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巩固练习环节,要注意练习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篇
【导语】分⽶和毫⽶的认识是在学⽣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和厘⽶的基础上进⾏教学的。
分⽶和毫⽶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也是学⽣逐步掌握测量⽅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环。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①使学⽣认识长度单位分⽶和毫⽶,初步建⽴1分⽶、1毫⽶长度观念,知道1⽶=10分⽶,1分⽶=10厘⽶,1厘⽶=10毫⽶。
②引导学⽣探索⽶、分⽶、厘⽶、毫⽶间的联系,培养学⽣的观察能⼒、细⼼、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毫⽶这⼆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10分⽶、1分⽶=10 厘⽶、1厘⽶=10毫⽶。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直尺,观看分⽶、毫⽶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1分⽶的长度,在脑中建⽴表象,并让学⽣⽤⽣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感悟⽤⼼体会。
2.练习法。
学⽣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学习过程中的⼀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认识分⽶、毫⽶时,让学⽣去找⽣活中的典型例⼦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空间观念和培养学⽣操作能⼒。
在建⽴观念的同时,进⼀步提⾼学⽣的动⼿操作能⼒和实际的应⽤能⼒。
2.学会与⼈合作养成良好习惯。
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相对较⼩,容易出错,采⽤⼩组合作学习,分⼯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的合作能⼒。
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个长度单位是什么?⽐划⼀下1⽶长度和1厘⽶的长度吗? ⼆、教学新知 1、认识毫⽶,感受毫⽶的必要性。
2、建⽴毫⽶的表象。
请你在尺⼦上找⼀找从哪⾥到哪⾥是1毫⽶?⽤⼿⽐划⼀下。
师提问:⽣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 3、学习厘⽶与毫⽶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是相对较⼩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与毫⽶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10毫⽶。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的认识 ①分⽶ 出⽰⼀条10厘⽶长的⼩棒,让学⽣估,引出这条是10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5|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5|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在长度单位中的位置。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长度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3.1毫米和分米的认识2. 长度单位间的换算3. 长度的测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 教学难点: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长度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1)毫米的认识通过展示毫米尺,让学生观察并了解毫米尺的特点。
讲解毫米的概念,让学生明确1毫米等于多少厘米,以及毫米在长度单位中的位置。
(2)分米的认识通过展示分米尺,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分米尺的特点。
讲解分米的概念,让学生明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以及分米在长度单位中的位置。
(3)长度单位间的换算讲解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
3. 实践操作(1)测量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2)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测量经验,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了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2.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3. 长度的测量方法4. 课后作业布置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了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三上3.3.1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案
三上3.3.1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教案3.3.1 毫米、分米的认识课型单位主备人联系电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21、22、23页。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知道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分米、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1.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银行卡、电话卡或磁卡、2分硬币、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生成问题1.小朋友你们测量过自己的身高吗?谁来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在测量身高的时候,你们用到了什么单位?(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吗?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1米=100厘米)2. 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米尺、卷尺、直尺······二、探索交流、学习新知(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1. 现在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课本,你能估计一下它的长、宽和厚吗?(指名几位)究竟估得准不准呢?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准确的长度呢?(测量)以前测量过吗?想一想在测量时要注意什么?(长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尺子紧靠课本)现在请你赶紧测量一下吧!(学生汇报)可能:有的说宽18厘米多一点,有的说19厘米不到。
师:那也就是说宽不是整厘米数,如果老师想知道他的准确长度那怎么办?2. 师小结: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流程
教师组织引领过程
学生交流展示活动
一、情境引入
明确目标
二、小组交流
合作研讨
三、展示汇报
成果分享
四、巩固练习
深化理解
五、自我反思
总结升华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5、实践活动。(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2)指名汇报交流。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组织交流。
分米的认识
年级
三年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2、源自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
厘米看作1分米。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三、展示汇报
成果分享
四、巩固练习
深化理解
五、自我反思
总结升华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导学案”
课题
毫米的认识
年级
三年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流程
教师组织引领过程
学生交流展示活动
一、情境引入
明确目标
二、小组交流
合作研讨
第1、2题。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
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动手测量验证。
交流测量结果
学生思考、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手势来表示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板书
设计
毫米的认识
教学反思
课题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
3、完成“练习五”第7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口答
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
估一估,
交流
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
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汇报交流
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