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体验磨练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试题七年对照分析1
全国新课标卷语文试题七年对照分析第一板块: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板块:古阅读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第三模块:选考内容(文学类、有效类文本阅读)第四板块:语言基础及表达运用第五板块:写作2007年:阅读下面的文字,依照要求写一篇很多于800字的文章。
(60分)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做实验时,有一个烧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
他专门好奇又一时找不到答案,就将烧瓶贴上标签,注明问题,保留起来。
一天,他偶然看见报导说,有两辆客车相撞,司机和乘客都被挡风玻璃碎片划伤了。
他立刻联想到那个烧瓶,通过化验,发觉烧瓶曾经盛过硝酸纤维素已经溶液,这种溶液蒸发后留下一层无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爱惜作用。
“若是将这种溶液用到汽车玻璃上,车里的人不是更平安吗?“因为那个意外的发觉,别涅迪克博士取得20世纪法国科学界突出奉献奖。
对此,有人评论说,制造需要机缘,更需要执著地追求。
也有人评论说,制造并非像咱们相像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信立意,确信文体,确信题目;不要离开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剽窃。
2020年:阅读下面的文字,依照要求写一篇很多于800字的文章。
(60分)小兰和妈妈都喜爱听小鸟唱歌,看小鸟飞翔。
母女俩第一次养鸟,母亲忙,女儿贪玩,没几天小鸟就饿死了。
第二次养鸟,母女相约要好好对待小鸟,这次养了一个月,小鸟长得专门好。
可是朋友说,你们残忍地剥夺了小鸟自由歌唱、自由飞翔的权利,母女俩恋恋不舍地把小鸟放飞了。
第三次亲热接触小鸟,是因为收到一封参加放生活动的邀请函。
信函说,放生活动又环保又慈善。
母女俩买了两对小鸟,兴高采烈地去参加放生活动。
爬上山头,看见参加放生的有好几百人。
一声礼炮响起,千鸟齐飞,有人笑脸灿烂,有人忠诚合十。
母女下山后,听见花鸟市场的老板兴奋地说,自从有了放生活动,鸟儿的需求量大增,要天天起早摸黑捉鸟才能供得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信立意,确信文体,确信题目;不要离开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剽窃。
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Ⅰ历史试题评析
140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科学教育家2008年8,q第6期圊燕臻热臻熊臻骶黧臻蒸强臻臻骶鸶臻甍臻蘸臻骶臻鳓甍甍矧黼熟臻簿嚣臻戮黼嚣臻燕嚣臻热鸶黼2007年高考全国文科综合卷工历史试题评析:j;王文华(湘潭电机中学湖南湘潭411101)2007年高考刚一结束,中学历史界对全国文科综合卷I历史试题恶评如潮,口诛笔伐;学生亦是一声叹息,一脸茫然。
但笔者以为,今年文综卷I在整体上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坚持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充分地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展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全面解读之,有助于把握高考命题动向,实施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和推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L试卷结构分析1.1与2006年全国文综卷I比,题型不变,题量稳定.年度■矗量量分值厉占比重迸舞置12十49柏%Z007缸非选奉学科l道(‘问)3252拓择曩辟学科1遣(2问)Z O迸并曩12十4848%2006年非避奉学辩1遭(4问)3252%舞曩奠学辩1道(2阿)201.2知识结构(1)2006--2007年全国文综卷I知识结构比较慕中置古代史中国近理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曩直分值比傍曩疆分位比例量量分值比棚选舞曩/选掸曩/200712/2032%进摔鼍3232%4/3236%非选捧囊:I F盔谭■选掸曩/造舞囊/20062/3234%20/20‘O%盏摔曩2B26%非选择曩非遣舞曩从上表可知,中国古代史下凋了2分,中国近现代史下调了8分,而世界近现代史上调了10分,上升幅度较大。
中国古代史选择与非选择搭配合理,中国近现代史全部以选择题型呈现,而世界近现代史主要以材料分析来考察。
三大板块的分值和比例更趋于均匀,分别为32,32,36,体现了高考命题专家组对三大板块的同等重视,符合高中教学实际.(2)2006—2007年全国文综卷I模块结构比较\\丧块破治史赶挤史文化史宰武分值比侧分位比羽分值比棚20078688%‘t%88%200644“%2020%3636芬从历年高考来看,政治史所占比重最高,本无可厚非。
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解析
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解析一、试题的主要特点1.由社会热点问题切入社会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历史高考必须指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
2007年高考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考查的问题大都直面社会热点,涉及和谐社会(儒家思想、资源问题)、现代化建设(近代历史中的工业化问题,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国家统一、国际关系、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
试题充分体现了现实来源于历史、历史启迪现实的特点。
2.彰显历史学科的特色(1)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试题通过大量引用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了新的问题情境,构成了新的设问角度。
但无论如何,其知识的落脚点仍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
试题对学科知识的考查,强调对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掌握和对同类现象的辨析。
(2)注重考查考生的史料研习能力文科综合历史学科的主观性试题,一般都以图文资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在新的情境下,让考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北京文综卷历史试题不回避热点,让人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社会的脉动。
试题以史为鉴,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意义,展现了历史学科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
如试卷中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和谐思想,工业化问题,政治民主化、法制化问题,世界一体化问题等,都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注重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认识社会问题。
试题还体现了地方区域特色,以培养学生热爱北京的情感。
3.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试题做到了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历史新课程目标要求的有机统一。
其中,第37题最为典型,其答案设置重视开放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点,贴近中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坚持统一与个性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我看07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及新高三备考
我看07年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及新高三备考边国权2007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各地试题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仔细研究各地试题,揭示命题规律和趋势,对复习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
本文就文综高考全国卷Ⅰ历史试题部分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粗浅看法,以资有助于高三备考。
一、分数比例协调:本试卷中,中国古代史所涉及题目:三个选择题和一个20分值的问答题,共计32分;世界史涉及题目:一个选择题和一个32分值的问答题,共计36分;中国近代和现代史为8个选择题,共计32分。
从分数分布比例上来说,是平衡的,而且跟去年的趋势一样,世界史的分数比例有所上升,这就告诉我们,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要保持均衡。
世界史和中国史不能偏重任何一方,应该把复习工作做扎实,不能存在投机及侥幸心理。
二、注重历史学科本身的考查,淡化热点:前几年高考历史试题,颇有些亲睐时政热点,例如科教兴国、三农问题、能源危机、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等这些人们关心的时政热点,不时在高考历史试题中有所显现。
然而今年的高考与前几年的情况不一样,人们今年所关心的中非和中俄关系等热点问题,都没有出现,本套试题最为注重的,是对历史学科本身的考查(例如在历史学习中各种能力的考查)。
相比以往的年份,今年的历史试题更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
那么,注重哪些能力的考查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项:1.注重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例如12题,谥号、庙号和年号尽管教材没有明确交代,但对它们之间的区别的了解,应该是历史学习者的一项基本的学科能力。
2.注重历史理解能力的考查:例如:选择题13、18、19和23题,要做对和做好这些题目,必须对“社会之革命”、“民教冲突”、“赫德”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行。
3.注重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概括和比较能力的考查:阅读能力的考查在本次考试中分为两个方面:文字材料的阅读和图表的阅读。
在十二道历史选择题中,文字材料题有三道,图表选择题有两道,在表达题中,38题和40题本身就是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出现,更是注重对阅读能力的考查了。
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试卷分析
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学科试卷分析平朴求实平稳求变山东文综高考已经结束,高考前的种种担心和困扰,已经得以破解。
通过命题者的艰辛付出,山东新课标文综历史卷已实现了“平稳过渡,体现新观念”初衷。
其主要特色如下:1、传承了文综命题的成果。
从试题的风格和命题的技术看,今年的历史试题传承了全国文综试题的优点,与近几年的文综试题特色是一致的。
从题型上看,仍沿袭了选择、材料解析和问答题三种题型,选择题仍采取了主题式的形式。
命题严格遵循《考试说明》的要求,突出了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
题目设计平实、质朴,不过分追求“海派”风格,不追求题目的花样翻新和形式的时髦,具有浓厚的“京派”试题特色。
试题难度约在0.65左右,学生总体比较适应。
这些,保证了历史高考的平稳过渡。
2、彰显了新课标的理念,全面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反映新课程的成果是今年试题的另一特色。
这方面的表现是:一是试题突出了题目的新情景、新材料、新设计。
所有选择题都是通过文字材料、图文材料而营造命题情景,突出考察信息释读能力的考查。
二是突出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特别是材料解析题,要求从材料中总结答案,突出了学习过程的考查。
三是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增加了答案的开放性。
3 、映衬热点,联系现实贴近实际,反映社会热点,凸显教材主干知识,也是今年历史试题的特点。
分值最高的25题,通过考查罗斯福新政中“社会保障”问题,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
改革问题、和平问题也都与现实的热点问题相呼应。
4、体现山东的地域文化体现地方性,是新课标下高考分省命题的特点之一。
命题者利用山东丰厚的命题资源,设计了反映先秦时山东的历史地位和近代的山东教育的题目,突出了山东的地方文化。
高考命题是难以做到尽善尽美的,今年的历史命题仍有遗憾和不足,如试题的综合性不突出,题目设计不够活泼等问题也是存在的。
此外,个别地方的表述不严谨、不科学,如早已被学术界摒弃的“封建”社会的字眼仍出现在了试题中,虽是瑕不掩瑜,而出自于高校学者之手,也是不应该的。
2007年文综试卷与考生答题评析
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湖南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写作组12007年湖南省文科考生为人,比2006年增加18033人,增长9.23%,6月9日至6月19日,文综试卷评卷人员对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进行了网上评阅。
在评卷将近结束时,我们采集了分析样本,并召开评卷骨干教师的座谈会,对2007年的试题及考生的答卷情况进行了讨论与研究,形成了本试卷与考生答卷评析。
一、文综试卷与考生答题评析(一)文综试卷评析1. 试卷结构·题型分数比例:选择题140分,约占47%,非选择题160分,约占53%。
·内容比例: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比例为1:1:1,各占100分。
·组卷:试卷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
·题量:今年文综试卷共40题,比去年增加1题,其中地理主题观由2个增加到3个,政治、历史主观题数量与去年相同。
表1 试卷结构学科题号政治历史地理选择题24、25、26、27、28、29、30、31、32、33、34、35、12、13、14、15、16、17、18、19、20、21、22、231、2、3、4、5、6、7、8、9、10、11非选择题39.(1)、(2)、(3)40.(5)、(6)38.(1)、(2)、(3)、(4)40.(1)、(2)36.(1)、(2)37.(1)、(2)、(3)、(4)40.(3)、(4)2. 试题特点今年的文综试题以分科命题为主,但第40题不仅由政、史、地组合成6个小题,而且出现了跨学科交叉的试题,其特点是试题答案要点联系紧密,分值达36分。
例如:(1)政史联系。
第(6)题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说”与“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这两种建都观点。
答案要点是阴阳五行说是唯心主义的,德政说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历年解析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
⏹掌握NE5000E/80E/40E产品的体系结构⏹掌握NE5000E/80E/40E的单板构成⏹掌握NE5000E/80E/40E换板操作⏹了解NE5000E/80E/40E升级操作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题评析及质量分析报告荆州市教科院文综研究组一、试题分析(一)地理1、总体评析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文综I卷)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于考查考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具有浓郁的学科特色,突出考查了考生地理思维能力。
与2006年高考试题相比,今年试题的题型、分值没变,题量略有增加(学科内综合题由1题增加到2题)。
试题整体难度与2006年基本相当,难度适中。
试题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考查比重约为43:57,区域相关知识比重有所下降,注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念在试题中的渗透。
2、试题特点(1)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创设试题,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宏观认知。
文科综合能力考查,强调考生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地理部分,继承了前几年试题的特点:以中心问题的形式创设试题,突出主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如将中国城市化、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特征、地球运动意义、温室农业、黄河生态环境、城市工业布局、中国降水量时空分布、城市区位与区际联系等学科基础核心知识作为”中心问题”来设计相关试题。
(2)以双基为本,突出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基本技能熟练把握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十分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比较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
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意义、气候分布和气候特征、洋流分布规律等,人文地理中的中国城市化特征、温室农业原理、工业布局原理、城市自然区位等主干核心基础知识成了地理试题考核的重要落脚点。
同时,时间计算、统计图表的数据处理等地理技能在试题中也有较好的体现。
对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需要考生有较强的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考必看]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部分)试卷分析一、试卷特点1、稳中求变文综卷Ⅰ历史试题的“稳”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上。
无论是题型、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设问,还是考查的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十分平稳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文综卷Ⅰ的“变”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
首先表现在命题的“主题”选择上,它改变了以往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主题”板块构成文综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模式,命题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
其次,“变”还表现在命题的材料、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
题干“主题”材料的选取上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特点:既有简明扼要的表达,如14、16、17、20和22题,也有用丰富材料的表达,如12、13、15、18和23;既有文字材料,如12、13、15、18和23题,也有图表材料,如19和21题;既有原始材料,如12、13、15、19和23题,也有命题依据历史知识自己或他人概括的材料,如18和20题。
在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命题者十分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如12题“谥号”和19题“赫德街道”问题,有超纲之嫌,但也是对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
2、知识点多,覆盖面广自2000年采用“3+文科综合”考试形式以来,每年的考点数均在20个左右,而今年的考点数合计有70个之多,是考查知识点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考查范围最广的一年。
这对于全面、高效地进行高三复习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新课程理念在命题中的渗透。
(1)以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新课程三个历史模块实质上是讲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六个选修模块主要是文明史重要问题的展开和深化。
近年文综材料题命题已明显受到文明史观的影响。
如2005年以民族主义为主题,侧重于政治文明;2006年以中华文明为主题,侧重于精神文明;今年以美国外交为主题,侧重于政治文明。
(2)考点选择体现了新课改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基本理念传统历史教学强调的是“教材观”,即依纲靠本,课堂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详解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 C.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答案】D
• 【解析】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 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 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 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 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 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 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这 一时局出现在( )
•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 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 有所发展。(10分)
• 不同之处:汉代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 的学说,强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 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成为正统思想。孔孟儒 学则强调“仁、礼”、“德治”、“仁政”等,不受 统治者重视。
发展: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 思辩化;提出“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 思想。
• 解析:不同之处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儒学的含义 和主张等方面进行比较;“发展”可从宋代儒学的形 成、主张和影响等角度解答。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8 分)
• 在英国政府帮助下,戴高乐重新组建了法国军队,并且很快 投入到同盟国在非洲和欧洲的战场中。1941年9月,法兰西民 族委员会成立,1943月改组为法兰西解放委员会,并与各盟 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44年6月,法兰西解放委员会改组为法 国临时政府。诺曼底登陆后,法军与盟军一起参加了解放法 国的战斗,并在盟军的帮助下解放了巴黎。1944年10月,英、 苏、美等国先后承认了法兰西临时政府。联合国成立后,法 国和英、美、苏、中一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摘编自《戴高乐将军回忆录》等
公开阅读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启示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2007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启示2007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原则,坚持以能力立意、以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做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考查知识能力与考查学科人文素养的统一,考查学习能力与解决现实问题的统一,展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给人以稳健、平和的印象。
一、试题基本情况2.考查内容范围及分值分布变化较大(1)从考查的三大板块内容来看,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国古代史内容少了2分,中国近现代史减少了8分,而世界近现代史分值由原来的26分增加到36分。
(2)从考查内容的类别来看,今年试题涉及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三大类的知识,但实际上,几乎完全以考查政治类别的知识为主,占到了92%,而经济、文化却各占了4%3 .试题考查问题的角度今年的高考试题,注意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的非选择题从分析背景、比较异同、概括情况、说明原因、说明影响等角度设计了一系列相关问题,几乎包括了考查和掌握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内容的所有角度。
这些不同角度的设问既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中常用答题内容概念含义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回答这些内容的相应的方法技巧。
4.试卷整体难度估计在0.55左右,二本线在68分左右。
二、试题命制的特点1.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
中国史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历代军队组织及性质、中美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世界史则主要考查了美国的对外政策等内容。
在对以上相关知识进行考查时,主要从学科内综合的角度设计相关问题。
2 .注重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知识为载体,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考生基本的再认再现能力之外,在第Ⅱ卷非选择题中考查了学生联系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的迁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能力,包含了历史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按考点解读XX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I历史试题评析.doc
按考点解读XX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I历史试题评析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XX年的高考,己然呈现向新高考过渡的特点,为新高考的变脸投石问路。
一、试卷结构分析:1、题型结构:选择题(12道)题量、分值不变,主观题37题学科内综合题(32分)、39题跨学科综合(20分)分值不变,完全保持了以往题型结构,但选择题命题形式已彻底改变以往的专题式组题形式,使试卷的命题视野更加幵阔,主干知识的覆盖面更广。
2、知识结构:中国古代史40分(选择题1道4分,主观题37题16分(第2、4问与世界史内容各计半),主观题 39题20分);中国近代现代史24分(选择题6道24分);世界近代现代史36分(选择题5道20分;主观题37题16分)。
与往年一样,三大板块的分值区别主要体现在选择题部分,主观题命题范围仍然在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史。
二、试卷特点分析:1、试题编排次序注重古今中外的时序性和空间性的特点。
除12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古代地名中的“阴”的方位指示)外,13题至23题内容涉及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梁启超否定“科技万能说”、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二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成果、新中国成立、工业文明、明治维新、世界经济危机、两极格局、二战后朝鲜半岛局势,编排次序注重古今中外的时序性和空间性的特点。
这与新教材编排理念如出一辙。
2、试题命制重视运用鲜活的情景材料,典雅清新。
今年试题在情境性选择题的增多、精心选用及巧妙设计方面,过渡性、方向性非常明显。
1 2道选择题几乎全是情境题,情境材料涉及报纸评论、学者观点、生活场景、历史图片等、37题、39题非选择题更是容量巨大的图表资料、文献资料摘录。
试卷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教材内容直接发问的,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这使得广大师生惊呼“变化太大”。
但人人惊呼“变化太大”的背后,其实体现新高考必然以情境题为主的特点。
3、仍然以考核能力为主,稳中求变。
[高考必看]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历史试题特点评析及教学启示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特点评析及教学启示江山中学徐水清一、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特点评析1、难。
今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全体师生普遍反映较难,据浙江省考试院抽样分析,全省历史平均分为39分,尤其是主观题的得分率更低,平均分为16.84分,得分率为32.3%。
2、偏且部分试题设计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较多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来自教材的阅读课或小字,即所谓的“边缘知识”,如选择题第16、19、20题;还有部分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面,而非学生依据课本知识能生成的知识,如第12题“皇帝谥号”题考查中国古代谥号、庙号和年号的区别,此问题本身属于语文知识和历史学科的边缘知识,给人以知识考查避重就轻的感觉。
第13题中备选项A、D两项作为混淆项出现,教材没有相关涉及,出自大学教材内容。
第14题八旗制度早期特点中的备选项“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是中国古代士兵制度的特点,后来八旗制度演变成为士兵制。
此项作为混淆项出现,虽然在考生掌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不构成影响,但课本根本没有提到,作为混淆项设计不妥。
第19题考查赫德路牌设立的时间的推理,教材关于赫德的人物介绍在选学内容,属于考纲明确规定不考内容。
虽然试题材料试图提供赫德人物介绍,但没有说清楚,材料本身提供的知识依托不够。
以上选择试题中题干和备选项的设计,体现了高于教材、不拘泥教材的表述,但超出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范围,脱离了中学教学实际,如此能力要求,完全过高估计了考生的能力。
3、试题的材料阅读量过大。
选择试题中材料选择题有第13、15、18、19、21、23题,占整个选择题的一半,数量过多;非选择题38题材料过长,三则材料文字阅读量在800字左右,且文字表述较为晦涩。
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花大量的时间阅读材料,限制了考生思维的时间。
4、针对主干知识进行抽点考查的代表性知识平衡不够,学科内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内容知识的考查结构分布极其不合理。
200体验磨练7年高考文综政治试卷分析
2007年高考文综·政治试卷分析1、39题第(1)题该题以表格和文字材料为背景,综合考核学生的记忆、再现、比较、分析与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设问符合考试大纲、教学大纲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标准的要求,有较好的区分度,能将学生的能力区分开来,是一个比较好的试题。
学生得分情况分析。
平均分为3.71。
从总体上,绝大多数学生只能回答出“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加”的分数点,而不能答出“进出口贸易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分数点。
表明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述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数字语言转变成文言语言的能力严重不足。
2、39题第(2)题39题第(2)题的问题是:“针对从材料一、二中所看出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思路。
”该题的优点在于:1、具有较高的知识价值。
这道题考查了主干知识中的重点,也考查了本年度时政热点中的热点(甚至是焦点)问题。
“进出口内容、结构及辨证关系”是高中经济教材中第八课原生态知识,“自主创新,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化解贸易摩擦”则是本年度焦点问题,也是一个具有长效性的热点问题,试题将二者完美结合,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
该题深入考查了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回答时要求学生全面把握对外贸易的内容及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还要从现实国情出发,理性思考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应解决思路,对逻辑思维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要求很高。
该题答案逻辑严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角度层层深入,对考生能力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检测与评判。
本小题共8分,考生均分2.69分。
其中零分(空白卷或无效答案)约占4%,1分约占7.5%,2分约占30%,3分约占38%,4分约占17%,5分约占3.5%,6分、7分约占0.8%,1人满分,整体得分情况不尽如人意。
失分原因。
一是知识调用不当,约5%的人使用哲学或政治学知识作答;二是偏离主题。
有提出要“树立正确消费观”,要“扩大内需”的,要“主动减免非洲国家债务的”;也有提“加强与贸易伙伴进行战略对话”,“建立国际新秩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1、稳中求变
文综卷Ⅰ历史试题的“稳”主要体现在非选择题上。
无论是题型、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设问,还是考查的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十分平稳的,与往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文综卷Ⅰ的“变”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
首先表现在命题的“主题”选择上,它改变了以往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主题”板块构成文综历史选择题的命题模式,命题的灵活性大大增强了。
其次,“变”还表现在命题的材料、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
题干“主题”材料的选取上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特点:既有简明扼要的表达,如14、16、17、20和22题,也有用丰富材料的表达,如12、13、15、18和23;既有文字材料,如12、13、15、18和23题,也有图表材料,如19和21题;既有原始材料,如12、13、15、19和23题,也有命题依据历史知识自己或他人概括的材料,如18和20题。
在考查知识和角度的选择上,命题者十分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如12题“谥号”和19题“赫德街道”问题,有超纲之嫌,但也是对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考查。
2、知识点多,覆盖面广
自2000年采用“3+文科综合”考试形式以来,每年的考点数均在20个左右,而今年的考点数合计有70个之多,是考查知识点数量最多的一年,也是考查范围最广的一年。
这对于全面、高效地进行高三复习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新课程理念在命题中的渗透。
(1)以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重新审视和解读历史
新课程三个历史模块实质上是讲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史,六个选修模块主要是文明史重要问题的展开和深化。
近年文综材料题命题已明显受到文明史观的影响。
如2005年以民族主义为主题,侧重于政治文明;2006年以中华文明为主题,侧重于精神文明;今年以美国外交为主题,侧重于政治文明。
(2)考点选择体现了新课改以“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基本理念
传统历史教学强调的是“教材观”,即依纲靠本,课堂教学“以本为本,以纲为纲”。
而新课改强调的是“课程观”,教材知识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并不是唯一资源,提高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是最根本的学习目标。
这一变化突出体现在命题的情境化。
今年的试题情境化达到了历年文综命题最高比率。
从命题数量上看,12道选择题中,以情境切入的有7道,全卷18道历史题中,以情境切入的有13道;从分值看,以情境切入的历史试题达80分之多。
情境化试题的增多,其导向是为努力寻找命题与课程改革接轨的契合点和着力点,使高考命题改革与中学新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合流。
4、凸显专业化
今年试卷中专业化的概念、专业化的叙述、专业化的结论比比皆是。
如12题的帝王“谥号”、13题的“社会之革命”、15题“湘军”组织形式、第18题“民教冲突随民族危
机加深而凸显”及38题、40题选用专业水平较高的历史专著为材料背景等。
二、存在的问题
1、脱离教材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2007年《历史考试大纲》也认为“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但2007年的历史试题,考查教材小字、脱离教材内容的达到7题43分,占总18题的38.89%。
这种偏差,必然会造成高三复习备考的茫然,进一步加重师生的负担。
2、能力要求高
表现为思维能力要求高,脱离了中学历史教学实际。
如12题“帝王谥号”、15题“湘军”和19题“赫德路”等,过高估计了18岁学生的认知水平。
3、容量大
全国卷Ⅰ文字阅读达到9965字之多,还有9张图片需要分析。
不包括图片,学生每分钟要阅读和书写的文字量达66字。
考生既要拼思维,还要求速度,使试题测试的效度受到严重影响。
4、难度大
不少题目的设问不是直截了当,而是“转了弯”,甚至是转了几个“弯”,必须调动很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做出。
如14题,首先必须明白“武周之代李唐”指的是武则天称帝建周,还必须理解“社会之革命”的含义,即使明白了其含义,还很难作答,因为正确选项“扶植庶族,抑制士族”在现行教材中没有明确交代。
5、价值取向迷失
如15题的“湘军”的组织形式、16题新军的特点,20题蒋介石的掌权问题等。
在倡导和谐世界和中国和平崛起的当代,还渲染战争、民教冲突、对峙、争权夺利等内容,易造成价值取向的迷失。
三、复习备考
1、做好两手准备
(1)应对传统命题,做到“点透、线通、面全”。
点透,就是对每个知识点各种要素做透彻的分析;线通,就是对历史发展线索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面全,就是对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特征要有宏观把握。
这样,就不怕什么难、偏、怪题了。
(2)应对现实命题,备考的方向和重点,还是应该抓住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但不能空洞无物,一定要落实到学科知识中。
总之,不论哪种命题,关键都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养成。
2、贯彻新理念,科学备考
即结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目标”为指导,立足学科基础,坚持“三轮复习法”。
3、重视教材阅读部分以适应变化,但不能偏离复习的主流方向。
4、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效果。
首先要重视在新情境下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拓展,注意为学生营造新的学习情境,将教材知识“活化”,让书本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其次,要把材料阅读能力的提高落实到每一节课,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答材料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