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世界的彩绘釉
墨彩 赏析
墨彩瓷器欣赏
墨彩瓷的烧制方法是在烧成白中泛青的次优上绘画上水墨彩,然后经低温烧成。
墨彩以水墨彩绘为主,并加以部分粉彩,如蓝粉、淡黄等彩色、但在每件器物画面上所施加的粉彩面并不大,仅起到点缀的作用,这种画面处理方法以雍正时期最为突出。
而现代墨彩瓷中宝瓷林的器物仍然保持着这个传统。
墨彩始见于清朝康熙中期,流行于雍正、乾隆朝并一直延续直清末、民国时期。
康熙时的墨彩色泽浓重,彩釉配制纯净,上涂一层玻璃白,烧就的墨彩漆黑莹亮;有以绿彩为底者,更为莹亮浓郁。
其制品白釉地多微闪青色,纹饰多以花鸟为主,画风深受同时代画家的影响。
到雍正、乾隆年间。
墨彩多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效果的瓷器,犹如白纸作画,浓淡相宜,洁净素雅。
清末、民国时期亦多有仿造,但不及康、雍、乾时制品精美
民国·墨彩矾红描金罗汉图铺首尊
清末·黑金彩缠枝牡丹纹撇口瓶
黑釉铺首罐
清康熙·白地墨彩山水人物图长颈瓶景德镇窑
清光绪·黄地墨彩花卉纹长方花盆
花盆长方形,敞口折沿,弧壁,深腹,浅器足,底有两圆孔。
内施白釉,口沿及外壁皆以淡黄色釉为地,上饰墨彩装饰,口沿饰折枝花卉纹,边饰卷草纹,外壁饰折枝花卉纹,两侧主体纹饰为折枝牡丹及桃实纹,另两侧面为冬青及灵芝纹,墨彩浓淡适宜。
底部中心落矾红彩篆体“体和殿制”四字双行款。
花盆所绘图案,应属于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在光绪十年(1884)为慈禧太后五十寿辰订烧的祝寿用瓷。
清末民初·绿地墨彩花浇
清乾隆·墨彩加金盘
清乾隆·乌金彩绘釉龙纹盖瓶
青釉鳥頭透彫水注12世紀。
釉下五彩常识
釉下五彩常识一、釉下五彩的起源和发展釉下五彩最早出现在唐代,大约形成于唐代中期。
唐代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瓷器工艺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釉下五彩作为一种新兴的装饰工艺应运而生。
唐代的釉下五彩瓷器主要以宫庭和贵族阶层为主要消费群体,以宫廷礼器为主要产品。
在唐代,釉下五彩的瓷器装饰图案主要为吉祥图案和几何纹饰,如龙、凤、瑞兽、云纹、莲花等。
这些图案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富有神话色彩与象征意义。
唐代的釉下五彩瓷器制作工艺精湛,色彩艳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唐代的釉下五彩瓷器在宋代继续发展,此时期的釉下五彩瓷器多以民间消费为主,器型丰富,产品种类多样,包括碗、盘、壶、罐、壶等。
宋代的釉下五彩瓷器以其大气磅礴的造型,精美繁复的纹饰和绚丽多彩的釉彩而著称。
宋代釉下五彩瓷器的主要特点是装饰纹饰的细腻、多样和用彩的瑰丽。
明代是釉下五彩瓷器的鼎盛时期,釉下五彩瓷器的工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
明代的釉下五彩瓷器以器型庄重、纹饰繁复、色彩绚丽、工艺精湛而著称。
明代釉下五彩瓷器以器型丰富多样,包括盘、碗、壶、瓶、罐、尊、斗、洗、盒等。
其图案纹饰丰富多样,以花卉、鸟兽、人物、山水、寿字、寿星等多种题材为主。
此时,釉下五彩瓷器的制作工艺已非常成熟,色彩的运用尤为丰富多彩。
清代的釉下五彩瓷器主要以民间消费为主,还是明代由皇宫传入民间的釉下彩瓷器。
因此,在清代,釉下五彩瓷器在技艺上较为粗糙,纹饰和色彩的变化也相对简单,但是民间瓷器的图案多取情感寄托、顺应民俗,风格也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
二、釉下五彩的制作工艺釉下五彩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胎坯制作、釉下彩绘、施釉和烧制四大步骤。
1. 胎坯制作胎坯制作是釉下五彩瓷器制作的第一步,其主要工艺包括粉碎、过筛、混料、成型、磨光等。
粉碎是将原料经过粉碎、过筛处理,使原料颗粒精细均匀;过筛是将粉状原料通过筛子进行筛分,剔除杂质,保证成品瓷坯的质量;混料是将各种原料按一定的配方进行混合,产生坯体的主要原料;成型是将混合好的原料经过塑造成型,成为瓷器器型;磨光是对成型好的器型进行修整磨光,使器型表面平整光滑。
藏荐:霁蓝釉描金梅花纹赏壶
霁蓝釉描金梅花纹赏壶瓷器釉色名。
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
又称“积蓝釉”、“祭蓝釉”、“霁青釉”。
明、清蓝釉均称“霁蓝”,一种高温石灰碱釉。
其生坯施釉,1280~1300℃高温下一次烧成。
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较稳定。
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后人称其为“霁青”,又因其呈色稳定明亮如宝石,又被举为把它和白釉和红釉并列,推为宣德颜色釉瓷器的三大“上品”。
工艺继承元代传统,延烧不断,主要造型为祭器和陈设用瓷。
清末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所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青括之。
刘子芬《竹园陶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
”霁蓝釉与霁红釉一样,属高温失透釉,以氧化钴(CoO)为呈色剂。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
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
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
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
宣德霁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见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
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
明代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成化时期未见完整器,景德镇御窑厂出土过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未曾间断。
弘治、正德蓝釉瓷器带官款者的极少。
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
嘉靖蓝釉瓷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有新发展。
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
论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的艺术魅力
论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的艺术魅力作者:刘晓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0期摘要:长沙窑釉下彩绘的发明,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以丰富的器型、神秘的图案、亮丽的色彩、灵动写意的装饰等特点,书写了长沙窑古瓷艺术灿烂的篇章。
本文试图从唐代长沙窑独特的釉下彩绘装饰工艺、丰富的装饰题材及写意的装饰风格来分析长沙窑彩绘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长沙窑;釉下彩;写意风格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80-02湖南长沙窑又名铜官窑,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时间延续300多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长沙窑以它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和九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以丰富的器型、神秘的图案、亮丽的色彩、灵动写意的绘画装饰等特点,书写了长沙窑古瓷艺术灿烂的篇章。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的繁荣与发展,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长沙窑创造性地把绘画艺术运用到瓷器装饰上,其釉下彩瓷工艺的成熟,突破了当时“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推陈出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瓷器装饰艺术。
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先生曾在《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一书中高度评价:“长沙窑是我国釉下彩的创始地,对宋以后瓷窑有极大的影响为天下第一,也不过分。
”本文将从长沙窑独特的釉下彩绘工艺、丰富的釉下彩绘装饰题材、写意的釉下彩绘装饰风格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艺术魅力。
一、独特的釉下彩绘装饰工艺长沙窑以其独特的釉下彩绘工艺而闻名于世,长沙窑的釉下彩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釉下彩,它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釉下彩绘的发明,是瓷器制造技术发展进步的结果。
其烧制工艺一般先在素胎上施白色底粉,然后在底粉上运用釉下彩进行自由描绘,绘画或书写文字,之后外表再罩一层青色透明的薄釉,使它们同时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烧成釉下彩,装饰图案或文字在青色透明釉的覆盖下,形成各种精致美丽的图案,从而具有神奇独特的视觉效果。
各种色釉的介绍
蓝釉的介绍
蓝釉蓝釉最早见于唐三彩中。但这时还是低温蓝釉,只有绮丽之感,缺乏沉着色调。高温蓝釉的出现是在元代。入明以后,特别是在宣德时,蓝釉器物多而质美,被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至清康熙时,更出现洒蓝、天蓝等多种新品种。
洒蓝洒蓝又名“雪花蓝”、“青金蓝”。因其浅篮地上有水迹般的深蓝色斑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滴一样,故称“洒蓝”。洒蓝明宣德时就已出现,但清康熙时才完全成熟。这时的施釉工艺也有所不同:先在胎坯上吹青料,形成青色小点;然后再吹白釉。烧成后青蓝中飘洒点点雪片,颇为可爱。还有在洒蓝上描绘各式金花或青花图案的,均属珍品。
孔雀蓝一般蓝釉是高温烧成,所以釉面不易脱落。孔雀蓝釉则常于制好的素坯上直接挂釉,或于白釉器上挂釉烧制,为低温釉。在素坯上直接挂釉的,釉层极易开片剥落。孔雀蓝釉器物中,多为不同规格的大盘类,小件器较少。另有类似弘治牺尊的双耳罐,为嘉靖官窑的祭器。器型较弘治是略矮,满施孔雀蓝釉,色呈艳丽,但欠匀净。
霁蓝霁蓝又叫积蓝、祭蓝,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亦比较稳定。霁蓝釉盛于明代宣德朝,《南窑笔记》中把它和霁红、甜白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霁蓝器物除了单色釉外,往往用金彩来装饰,还有刻、印暗花的。宣德时的产品以暗花为多。清康熙时的霁蓝亦颇有成就,其薄釉者无开片,釉色较昏暗。
玳瑁釉的介绍
玳瑁釉是吉州窑的产品,釉面黑、黄等色交织混合,色调滋润。玳瑁釉器的坯体,系用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做成;生坯挂铀,入窑焙烧后挂一次膨胀系数不同的釉,并重烧一次,由于釉层的龟裂、流动、密集、填缝,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状的斑纹,故称玳瑁釉。除吉州窑外,广西地区有仿吉州窑玳瑁釉标本的发现。
中国古董瓷器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
中国古董瓷器元青花的幽蓝神采何以惊艳了世界中国古董瓷器中,元青花仿佛神一般的存在——以“鬼谷子下山”大罐为代表的元青花,屡屡在全球拍卖场上创造价格神话;以“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为代表的元青花,多为世界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尽管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至今已有近700年历史,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历史却不过70年。
元青花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也留下难解的谜题,有待学界一一发现。
元青花象耳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元以前,中国瓷器以素为美的士大夫美学追求可谓登峰造极,以宋代五大名窑为代表。
到元时,马背上蒙古民族“蓝天白云”的审美导向,开启了东方古陶瓷美学的灿烂新篇。
这就是景德镇烧造的元青花。
在元之前,是没有青花一说的。
所谓的“唐青花”和“宋青花”,在学术界尚存争议,只是巩县窑和龙泉窑试烧的非主流蓝彩瓷,并未得到唐宋时代官方和民间的认可。
从元青花始,中国瓷器不再固守极简主义,进入青花和彩绘竞相绽放的时代。
元青花以苏麻离青的神秘幽蓝,赢得世人追捧。
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元青花是一个无法获得历史文献证实的尴尬命题——长达五百多年的青花烧造历史,没有任何关于元代烧造青花瓷的记载。
所有文献都认为,创青花从明永乐郑和下西洋,带回来苏麻离青开始。
故宫收藏有宋至明清的许多文物精品,独缺元代青花瓷传世记录,也支撑此观点。
直到1952年,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至正十一年青花象耳瓶,被研究者波谱定为14世纪青花瓷断代标准器,并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公认,并定名为“至正青花”,从此掀开元青花神秘的面纱。
有一种说法称,全世界元青花完整器存世量约300多件,其中200余件在国外,100余件在国内国有收藏机构。
尽管这种说法饱受质疑,但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元青花的珍稀和名贵。
元至正前后用于陶瓷呈色的苏麻离青,颠覆宋人以素为美的审美标准苏麻离青,也有叫“苏泥麻青”“苏渤泥青”“苏泥渤青”的。
关于苏麻离青最早的记载,是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的《窥天外乘》:“……官窑,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
古今釉上彩绘山水画研究——以雍正和当下为例
古今釉上彩绘山水画研究——以雍正和当下为例摘要:釉上彩绘源于明朝,最具代表的就是明成化时期的斗彩。
至清朝后釉上彩绘则开始蓬勃发展:有五彩、粉彩、珐琅彩、墨彩、新彩等。
釉上彩绘的出现,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装饰工艺。
釉上彩绘最大特点是其颜色丰富多彩,且颜色发色稳定。
可以在瓷面上应用釉上颜料描绘花鸟、山水、人物等多种画科。
其中山水画装饰是釉上彩绘的代表装饰之一。
本文从古今釉上彩绘中山水画进行研究,通过对釉上珐琅彩山水、墨彩山水、新彩山水的山水画创作论述釉上山水画的发展。
关键词:釉上彩;珐琅彩;新彩;山水画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12—164—(03)Research on Ancient and Modern Glaze Painted Landscape Painting— Taking Yongzheng and the Present as Examples0前言 陶瓷釉上彩包括新彩、粉彩、斗彩、古彩、墨彩、珐琅彩、广彩等。
这类瓷的工艺程序大致是在素坯施釉经1300 ℃左右的高温烧成白瓷胎上进行绘画装饰,最后入窑经过大概700 ℃左右二次烧成。
在古代和当今的釉上山水画的创作领域中,为丰富作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在装饰技法中应继承传统并理解创新。
因此,首先要考虑各种不同形状的陶瓷,陶瓷器型有花瓶、瓷板、杯碗、茶叶罐等等,不同器型装饰构图各不相同。
1雍正时期的珐琅彩作品山水碗 雍正珐琅彩赭墨山水碗可以说它代表了清代陶瓷最高的成就之一,珐琅彩实际上又可以称作瓷胎画珐琅,画珐琅是在清代的时候才出现的工艺类别,它是一个源自西方的舶来品,珐琅彩有什么特别,他是用有色的玻璃料经过提炼烧制,然后融合成的一种材料,不同的珐琅彩料之间可以作为融合或调配,这项技术获得之后,导致清宫画珐琅颜色变得非常的多样缤纷,这工艺受到了康熙皇帝极大的支持,使得其迅速发展。
雍正皇帝在位之后虽然只有十三年,但是他所推动的珐琅彩成就是非常高,本文先来讲这一件珐琅彩赭墨山水碗,从图1中可以看到它的胎底非常的薄透,瓷器体越薄,在窑里面烧造的时候就越有可能产生歪斜破损,或者说变形,但是这件作品非常的匀称,显示出陶工掌握了非常高超的烧制技术。
中国釉下彩的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釉下彩的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釉下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起源于唐代,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
它是一种在瓷器表面施以釉料后再进行彩绘的工艺,因其独特的技法和艺术效果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对中国釉下彩进行分类和梳理,探讨其历史背景、主要分类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对其特点和发展前景进行总结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对中国釉下彩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对其在艺术与文化领域的重要性有所认识。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釉下彩的历史背景,探讨其起源和发展过程。
然后,将详细阐述中国釉下彩的主要分类,包括不同类型的釉下彩的特点和特色。
接着,我们将研究釉下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探讨其在艺术和工艺中的应用及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中国釉下彩的特点,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并得出结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读者将对中国釉下彩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中国釉下彩进行分类和介绍,通过对釉下彩的历史背景、主要分类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和阐述,来探讨中国釉下彩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釉下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保护和传承中国釉下彩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2.正文2.1 釉下彩的历史背景釉下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是釉下彩工艺的鼎盛时期,当时的釉下彩作品成为了当时宫廷装饰艺术的代表,被广泛应用于陶瓷器、建筑装饰和绘画等领域。
唐代的釉下彩作品以其绚丽多彩、图案精美而著称,成为了当时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随着历史的变迁,宋代是釉下彩工艺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的釉下彩作品更加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图案呈现出宁静、朴素的特点,这种风格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赞誉和追捧。
在历经唐宋两代的发展之后,明代成为了釉下彩工艺的又一个高峰期。
明代釉下彩作品在技术上更加精湛,图案更加多样,整体风格则呈现出更加雄浑和豪华的特点。
定窑描金彩绘瓷分析
定窑描金彩绘瓷分析史爱平摘要:至2008年,我们发现北方一些地区罕见地保存着宋金时代瓷遣存——定窑描金彩绘瓷器,该种瓷器珍贵性和历史艺术价值同近年于深圳展出的宋金红绿彩瓷一样,被人们密切关注。
因为这毕竟是北方定窑极其重要的一个宝藏系统,留传至今实属不易。
关于宋代及以后金代描金彩绘定窑瓷器的情况,目前能收集到的古文献资料极少,对认识该类瓷器虽有帮助,但局限性也颇大。
再一个仅通过博物馆和文物部门能收集和掌握的瓷器遗存也有限,不能涵盖所有实际早就存在尚未认识和发现的器物,所以对定窑器物特别是描金彩绘这一大门类的研究分析相比其它种类要薄弱很多。
我们知道定窑瓷器制作在北宋中后期达到极盛,各品种如白釉(为主要品种)及各种颜色釉黑釉、绿釉、酱釉等都已具特色,影响颇大。
在此基础上,描金彩绘定窑瓷也渐出现,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脉。
这在能看到的文献记载中得到证实。
如宋朝周密的《志雅堂杂钞》中说:“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
”根据这个记载,说明描金彩绘瓷在当时已为成型工艺。
日本东京博物馆的馆藏品中的确存有这种描金彩绘碗的实物。
虽然宋朝周密仅仅介绍了碗这个品种,但今天的人们绝不会理解成描金彩绘定窑瓷只局限于一个碗的品种上。
因为根据定窑从宋到金整个制作年代过程中,其品种之丰富之精美,决定了描金彩绘定窑瓷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品种系列。
人们对定窑早中期普通品种的了解较多,也是因为此类品种流传量大、收藏多。
而描金彩绘定窑瓷即使流传于世,但因其数量稀少,人们对它的了解不够或即使见到形同陌路也是正常的。
但这恰恰说明了描金彩绘瓷器的珍贵。
那么时至今日经过人们努力探寻,从仅仅知道日本博物馆的馆藏描金器物即那几只碗开始,已经不断有新发现,这种描金彩绘瓷不仅在世间存在,而且品种比较丰富。
至于其为何会流传于今,其途径几何,尚不得知,这只能是以后加以深入探索的一个课题,甚至是一个谜。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描金彩绘定窑瓷已经于2007年登上了拍卖领域,其中某些器物如鸡头壶竞拍到了270万元,不能不使人刮目相看。
中华瓷釉
中华瓷釉——釉下五彩瓷釉下五彩简介:釉下五彩瓷,是清末宣统年间由湖南醴陵窑创烧成功的新式瓷器,它是将多种着色剂绘画在瓷胎上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一次高烧成功。
釉下五彩瓷是釉下彩瓷的一个细分类。
相对于过去的釉上彩瓷,它具有五彩鲜艳、晶莹润泽、永不掉彩三大特点。
它的出现比较晚,应是在清代中、晚期以后,现代工艺技术传入中国之时而产生的。
宣统年间湖南澧陵的湖南瓷业公司曾为宫廷烧制过这种釉下五彩器,并曾荣获世界博览会金奖。
釉下五彩瓷器的特点,是瓷化强度高,釉面玻璃化程度强,保护纹饰不被外界磨损、防止和减少彩料中铅的毒害,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彩绘瓷器。
由于釉下五彩的各种彩料的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都各不相同,要烧制成功是极不容易的。
在当时烧制的数量就不多,时今若能收藏到清末民初的精品,也属难得。
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底部醴陵釉下五彩花鸟纹瓶,清宣统三年(1911年),高30.3cm,口径6.3cm,足径6.3cm。
瓶撇口,细长颈,长圆腹,圈足。
瓶内外通施白釉。
胎体轻薄。
以釉下五彩绘花鸟纹,色彩淡雅。
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宣统三年湖南瓷业公司”款,外围绿彩双圈。
湖南瓷业公司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熊希龄(1870—1937年)在湖南创立。
在我国近代制瓷史上,清末民初的醴陵窑釉下五彩瓷在制作技术和装饰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堪称陶瓷艺苑中的一支奇葩。
釉下五彩《盛世牡丹》瓶陈扬龙作品釉下五彩《盛世牡丹》瓶,丰肩窄口,吉祥祯瑞。
十朵姿态各异,风姿绰约的牡丹在浓淡绿叶中掩映摇曳,栩栩如生。
衬托在质地如玉的瓷器上,仿佛让人置身于冰清玉洁的琼瑶世界,眼中所见俱是美色。
似乎随风传来的,是那阵阵花语清香。
2005年台湾亲民党领袖宋楚瑜回乡省亲期间,该作品由湖南省政府馈赠给宋楚瑜。
2008年该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釉下五彩《小菖兰》瓶陈扬龙作品《小菖兰》曾获得“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北京·2008)”金奖。
赏析汉代彩绘陶器的工艺之美
赏析汉代彩绘陶器的工艺之美作者:巩镭张慧娟党勤华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2期摘要:汉代是中国彩绘陶器发展的高峰,汉代彩绘陶器以其神秘的神道色彩、优雅实用的器型、独具特色的彩绘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从汉代彩绘陶器的烧制工艺、类型和纹饰出发,以三种汉代彩绘陶壶为例进行赏析,分析其纹饰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文化,揭示汉代彩绘陶器的工艺之美。
关键词:汉代制陶业;彩绘陶器;彩绘陶壶《景德镇陶录》开篇云:“夫象形制器,赖利用于前民;鸿宝成篇,资饷遗于后载。
”中国陶艺历史久远,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就已有诸多生产、使用陶器的遗址与出土文物佐证。
陶器在先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饮食、储藏、烹煮用器,后来发展至祭祀、仪礼用器,逐步成为古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器皿,中国的陶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延续至今。
在当代,考古出土的古代陶器不仅展现了古代的历史状况和艺术成就,还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汉代是我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文化发展的第一个蓬勃时期,汉代的政治、历史、文化上承春秋战国,下启三国两晋,在秦帝国疆域一统的基础上,通过汉初信奉黄老之学、与民休息的政策,解决了秦代苛政遗留的社会问题,开启文景时期的昌明治世。
汉武帝更是借助董仲舒、公孙弘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
在汉代前期的政治、经济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后,汉代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诸如煮盐、冶铁、酒榷、制陶等,无论是收归官有的官营行业,还是听许民间自营的商业,都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代制陶业作为重要的手工业,承载着汉代人民的大部分生活和生产需求,广泛分布在汉朝疆域以内的華夏大地。
根据学者对相关文献中汉代陶器应用方向的整理,这些需求主要体现在生活器皿、建筑修建、生产用器、食物储藏等方面。
为了点缀生活,提高产品市场价值,迎合社会上层贵族的审美,汉代陶器的装饰意味渐趋浓厚,蕴含着当时特有的艺术审美和工艺特征,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汉代彩绘陶器。
历史的釉光 醴陵釉下五彩瓷
历史的釉光醴陵釉下五彩瓷作者:黄静来源:《收藏/拍卖》 2014年第5期文、图:黄静《历史的釉光——中国·清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珍品展》目前正在广东省博物馆热展。
醴陵釉下五彩瓷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醴陵釉下五彩瓷出现于清末,至上世纪30 年代因时局动荡而暂时停烧,持续了短短的20 多年。
但是它却对整个中国陶瓷的历史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清末釉下五彩瓷的出现,醴陵始以制瓷业而兴旺起来并名扬中外。
至今醴陵仍以陶瓷为支柱产业,号称“第二瓷都”。
历史如此短暂的一个彩瓷品种,便能支撑起一座享誉中外的名城,可见它必有令世界惊艳之处。
醴陵釉下五彩瓷是先在半成品的素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一层透明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
包括有釉下五彩、釉下绿彩、釉下墨彩等多个品种。
晚清、民国时的醴陵釉下五彩,烧造用的是“三烧法”。
即首先在第一次烧成的素坯上彩绘,绘画完成后入窑第二次焙烧,使彩料与胎体紧密结合,然后再施一层透明釉后第三次入窑高温烧成。
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显得晶莹透亮、柔和淡雅。
在最初的时期,醴陵窑瓷器使用单一的氧化钴作彩饰原料,烧成了釉下青花瓷。
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的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
醴陵釉下五彩瓷器的瓷质极为细腻,图案画工精美,五彩缤纷,栩栩如生。
它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形体美、彩饰美于一体,具有高度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陶瓷审美“划时代”醴陵釉下彩瓷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彩瓷的品种,而且在陶瓷审美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的陶瓷审美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宋代崇尚青瓷,清润素雅、如冰似玉的青瓷与文人士大夫追求高尚人格的理念相吻合,因此青瓷成为了当时瓷器审美的主流。
明代青花瓷发展得相当成熟,雅俗共赏的画面深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并大量远销海外,青花瓷因而成为了“国瓷”。
珐琅彩绘与瓷器美术
制作材料与工具
珐琅彩:一种 特殊的釉料, 由金属氧化物 和玻璃质材料
混合而成
瓷器:作为珐 琅彩绘的载体, 通常选用质地 细腻、色泽洁
白的瓷器
画笔:用于绘 制珐琅彩的专 用画笔,要求 柔软、吸水性
好
颜料:用于绘 制珐琅彩的专 用颜料,要求 色彩鲜艳、持
久耐用
烧制工具:用 于烧制珐琅彩 的专用工具, 如窑炉、温度
珐琅彩绘在瓷器上的表现形式
色彩丰富:珐琅彩绘在瓷器上呈现 出丰富的色彩,包括红、黄、蓝、 绿、紫等
工艺精湛:珐琅彩绘在瓷器上呈现 出精湛的工艺,包括烧制、彩绘、 雕刻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纹饰精美:珐琅彩绘在瓷器上呈现 出精美的纹饰,包括花卉、动物、 人物、山水等
风格独特:珐琅彩绘在瓷器上呈现 出独特的风格,包括宫廷风格、民 间风格、中西结合风格等
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与建议
传承:学习传统珐琅彩绘技艺,继承传统美学理念 创新:结合现代审美和科技手段,创新珐琅彩绘表现形式 教育:加强珐琅彩绘教育,培养新一代珐琅彩绘艺术家 推广:通过各种渠道推广珐琅彩绘,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影响力
感 谢 您 的
汇
观报 人清朝时期得到
快速发展
工艺特点:珐 琅彩绘采用高 温烧制,色彩 鲜艳,图案精
美
代表作品:清 朝时期的珐琅 彩绘瓷器,如 “乾隆珐琅彩
瓷瓶”等
欧洲的珐琅彩绘工艺
起源:欧洲珐琅彩绘起源于15世纪,最初用于装饰金属器皿 发展:16世纪,欧洲珐琅彩绘工艺逐渐成熟,开始用于装饰瓷器 特点:欧洲珐琅彩绘色彩鲜艳,图案丰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影响:欧洲珐琅彩绘工艺对瓷器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瓷器装饰的重要手段之一
化春泥白瓷彩绘专业知识
化春泥白瓷彩绘专业知识
化春泥白瓷彩绘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瓷器装饰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以下是关于化春泥白瓷彩绘的专业知识:
1. 原料和工艺:化春泥白瓷彩绘使用的原料主要有瓷器胎、釉料和彩料。
其中,瓷器胎是用白瓷泥制成的,釉料是用特制的瓷釉进行上釉,彩料则是用不同颜色的矿物质调制而成。
制作工艺主要包括胎制、饰制、釉制和烧制等步骤。
2. 历史发展:化春泥白瓷彩绘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代,发展至今具有多个区域特色和风格。
其中景德镇的化春泥白瓷彩绘艺术享有盛誉,被誉为“东方宝石”。
3. 艺术特点:化春泥白瓷彩绘作品以青花为主,形式多样,图案精美,色彩艳丽。
常见的图案有花鸟、人物、山水等,表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
4. 技术要求:化春泥白瓷彩绘工艺要求工匠具备精湛的绘画技巧和对瓷器特性的深刻理解。
绘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掌握好手法、颜料和火候的运用,以达到图案细腻、色彩均衡、瓷景通透等效果。
5. 保护与传承:化春泥白瓷彩绘作为中国瓷艺的珍贵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关机构和个人应加强对化春泥白瓷彩绘技艺的学习和研究,推动相关的技术、经验和文化的传承。
总之,化春泥白瓷彩绘是一门古老而精湛的瓷器装饰工艺,以
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在瓷器艺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潮州窑的新奇葩一釉上堆彩
3 、开拓 新的 思想 ,与现代 市场 需求接 轨
样式 的构 图制 作 ,花 面越 来越 繁 琐 ,模 式 化 ,装饰 越 来 越没
有新 意 。现 代 人 的回 归 自然 感要 求 越来 越 迫切 ,古 朴 、纯真
合 ,逐 渐形成 的风 格特 色 。
在 日本风 格 上 采用 日本画 浮 世绘 的 风格 ,题 材 是 日本 仕女 、 日本 风情 景 物 。构 图上 采 用通 景 通 体装 饰 ,堆 金点 ,堆金 线
2 、堆 彩 的产生 及其 发展 过程
只 是点 缀 、衬托 作 用 。作 品 力求 表现 日本浮 世绘 的 清 新 、淡
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
潮州 5 1 3 轮廓 部分 ;如 在花 蕊 上堆 线描 金 ,使
画 面画 龙 点 睛 ,创造 出独特 的 风格 。釉上 堆 彩的 成 功研 制 , 较 釉 下 立 线 工 艺 进 一 步 发 展 ,其 工 艺更 加 简 便 ,容 易 出效 果 。这 种 釉 上 堆 彩 的 新 工 艺 ,撰 写 了 中 国彩 绘 历 史 的新 一 页 , 高 艺术档 次和 开创 品味 。 提
潮州 釉上 堆 彩参 考 潮州 传 统木 雕 的纹 饰 ,金 漆 装t 格和 潮 布风
州抽 纱 的装 饰纹 样 ,运用 堆金 、堆色 与 各种 色 釉胎 、花纸 结 3 、以堆 点 、线描 金与 各种 色釉 、釉 下彩 绘 、贴 花相 结 合的综
合装饰 。
合 ,丰 富其 装饰 风 格 ,又 保持 潮 州 的传 统 美 ,使潮 州 彩 瓷在
回
科研 与 应用
R e ea c & Applca i s rh i ton
彩绘,让瓷上纹饰成为了瓷上国画——从开景德镇窑彩绘先河的青花瓷说起
彩绘,让瓷上纹饰成为了瓷上国画/陈晶晶 (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人们对国画的定义是这样的:“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宣纸上。
”依此推论,瓷上国画就是以中国的绘画形式,在瓷上作的画。
在瓷上作画的形式,用陶瓷专业俗语来说叫“彩绘”。
开彩绘装饰先河的是唐代的铜官窑(湖南长沙),继而是宋代的磁洲窑(河北邯郸),再是元代的景德镇窑(江西)。
铜官窑以褐、赭、绿颜料彩绘;磁洲窑以黑颜料彩绘;景德镇窑以含氧化钴的矿物质颜料彩绘,由于氧化钴入窑经高温烧制后呈青色,人们称之为“青花瓷”。
青花瓷打破了景德镇窑以纯釉装饰的艺术表现形式,开景德镇窑在瓷上彩绘的先河。
青花瓷,最初只有纯粹的青花装饰,后来慢慢开发了与其它釉下彩、釉上彩结合的多种装饰形式。
青花与釉下彩结合,最典型的装饰形式是“青花釉里红(俗称青花加紫)”。
釉里红以天然矿物质原料氧化铜为着色剂,入窑经高温烧制后呈红色。
在“青花釉里红”装饰形式中,一般以釉里红描绘主体纹饰,以青花完成烘托主题的辅助纹饰,其烧制技术比较难掌握,因为青花的烧成温度在1300℃左右,而釉里红的烧成温度在1250℃~1280℃,两者之间有温差,这需要特别有经验的窑工才能做好。
青花与釉上彩结合,最典型的装饰形式是青花斗彩(明代文献中称之为“青花间装五色”)和青花五彩:青花斗彩是在坯体上以国画里的“白描”技法用青花料勾勒出整个纹饰的轮廓,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釉,入窑烧成如国画里的白描样稿一样的半成品(对青花斗彩来说,工艺到这一步,还是半成品。
但如果只将其用于纯青花装饰瓷的话,它是一件成品,因为瓷上的纹饰是完整的白描图),然后再在半成品瓷胎上的青花双勾线内填充釉上彩(施彩的方法可以是填彩、点彩、复彩等);青花五彩以青花(作为蓝色使用)、红、黄、绿、紫为主要颜色,采用国画里最常用的“没骨法”彩绘。
先在坯体上将纹饰里需要用蓝色表现的部分以青花料描绘出来,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釉,入窑烧出只有青花部分的半成品瓷,然后用釉上彩将纹饰的其它部分完成,把画面补全。
【精品文章】色釉料贵族——鸡油黄小传
色釉料贵族——鸡油黄小传
瓷器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国的瓷器文化博大精深,淄博陶瓷是古老的汉族制瓷技艺发源地之一,是驰名世界的瓷都之一。
这里生产的琉璃品和陶瓷制品不仅享誉国内外,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历史悠久的淄博新石器末期出产的蛋壳陶、宋代问世的“雨点釉”和“茶叶末釉”,明清时期的鸡油黄瓷器、琉璃广为收藏界热捧。
鸡油黄,名贵色料之一。
它光泽晶莹如玉,滋润欲滴,色黄似鸡脂,艳丽而不浮华,天然玉石中无此色,所以愈益显得珍奇。
此料多用以制成造型古朴端庄的瓶、壶、罐、盒、盘等器皿,刻以浮雕花纹。
含蓄蕴藉,格调高雅,是盛销的高档美术琉璃工艺品。
鸡油黄瓷器、琉璃始于明初,明清两代只有皇家才能使用。
淄博博山被称之为国内著名的琉璃之乡,在博山的琉璃史上的鸡油黄琉璃,流传几百年至今不衰。
最近在博山举办的一场鉴宝活动中,博山民国鸡油黄琉璃成了琉璃收藏的新宠,工艺美术大师、博山琉璃专家张维用认为,民国时期的琉璃中黄金、白金等贵重金属的含量较高,雕工精细颇受藏家的喜爱。
为什么我们“鸡油黄”很名贵?
首先因为其独特的气质。
优质的鸡油黄陶瓷色料,光泽晶莹,色彩均匀,温润凝重娇嫩雅洁,手感爽滑细腻非常的典雅华贵!还有名曰:黄玉、黄釉。
传寿山有一种冻黄,价值连城。
而明清鸡油黄琉璃的价值可以和冻黄相媲美,可见它的名贵!
其次源于历史文化的积淀。
关于鸡油黄色料早在清朝就有记载。
大清朝。
醴陵釉下五彩瓷“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说起醴陵陶瓷,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但醴陵瓷业真正的崛起还是在晚清民国时期。
当时醴陵以首创釉下五彩瓷而闻名世界,其釉色晶莹淡雅,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器形美、彩饰美于一体,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
技艺精妙:东方陶瓷艺术惊艳世界一捧瓷土,几色颜料通过烈焰的试炼,摇身一变成为晶莹通透、色彩斑斓的釉下五彩瓷,这一神奇的变化离不开醴陵独特的瓷土资源,但要烧制出光彩夺目的瓷器更重要的是靠制瓷匠人的一颗匠心和一双巧手。
釉下五彩瓷从原料制作到产品烧成要经过近100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
在色彩运用上,它突破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色料,艳“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芙蓉国里醴陵釉下五彩瓷:日之星……一连串重点实验室和项目落户,一系列荣誉加冕,使天仪研究院进一步奠定了自己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做最有价值的事情当国内同行都去攻占通讯和遥感这两个利润丰厚的市场时,天仪却选择了国家队和创业团队都不愿进驻的太空科研市场。
在很多人看来,太空科研市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规模小、攻坚难、利润薄。
但在天仪看来,这却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对于许多从事太空实验研究的科学家来说,一辈子都很难有哪怕一次做太空实验的机会。
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回国后,想在太空验证其理论研究成果,但由于已有许多研究项目在排队等候,他至少要等到2025年才有机会。
巨大的供求矛盾,更让天仪研究院坚定地选择了研发微小卫星平台的决心。
为从事太空科研的用户提供短周期、低成本、一站式的解决方案,既能投身科技强国,又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天仪研究院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2016年,天仪研究院完成了基于商业微小卫星的太空试验平台的研制。
该平台可以为全世界科研机构、双勾分水技法一九一五年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的扁豆双禽瓶54而不俗,淡而有神,可根据创作需要表现各种效果,淡妆浓抹,无不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