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监测数据处理6-1

合集下载

变形监测方案

变形监测方案

变形监测方案
目录
1. 概述
1.1 变形监测方案的重要性
1.2 变形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
2. 实施步骤
2.1 初步调研
2.2 制定监测方案
2.3 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
2.4 实施监测
2.5 分析监测数据
2.6 调整和优化方案
3. 成功案例分析
4. 结论
概述
变形监测方案是指针对特定目标进行监测和分析,以及提出相关改进策略的一套系统性方案。

在各行各业,变形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组织及时发现问题、预防风险,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变形监测方案的制定需要基于一定的原则,包括全面性、精准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等。

只有确保监测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才能真正实现预防和提升的目的。

实施步骤
在制定变形监测方案时,需要经历一系列的步骤。

首先是进行初步调研,了解目标需求和现实情况;然后是制定具体的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的目标和指标;接着是选择合适的监测工具,保障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随后是实施监测,收集数据;再之后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和改进方向;最后是根据分析结果调整和优化监测方
案,形成良性循环。

成功案例分析
通过对一些成功的变形监测方案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方
案的制定和实施都经过了严谨的步骤和科学的思考,在不断调整和优
化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这些成功案例为其他组织提供了宝贵
的借鉴和参考。

结论
变形监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注重科学性
和实用性,经过严密的步骤和细致的思考。

只有做好了变形监测方案,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预防风险,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深基坑工程中的变形监测与处理方法

深基坑工程中的变形监测与处理方法

深基坑工程中的变形监测与处理方法深基坑工程是现代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项技术挑战,它涉及到深埋地下的巨大土体开挖和支护工程。

在这一过程中,土体的变形是无法避免的,而人们则需要通过变形监测和相应的处理方法来保证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深基坑工程中,变形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土体的变形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处理。

变形监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测量支护墙体的变形、测量土体的沉降和位移等。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如倾斜度传感器、沉降计、位移计等。

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是变形监测的关键步骤。

工程师需要对监测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读,判断土体的变形情况,并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传统的处理方法是通过人工统计和计算,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工程师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处理变形监测数据时,工程师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他们需要将监测数据与设计值进行比较,以判断变形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其次,他们需要考虑土体的复杂性和不均匀性,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此外,他们还需要关注时间因素,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判断土体的变形速度和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在处理变形监测数据时,工程师还可以借助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判断和决策。

他们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类似工程的经验,判断当前工程的安全性,并根据情况调整支护结构和施工方法。

此外,他们还可以借助专业的地质和土力学知识,对土体的特性和变形机理进行深入分析,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和建议。

除了变形监测和处理,深基坑工程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安全措施。

例如,在施工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勘察和调查,了解地下水位、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等。

此外,在开挖和支护过程中,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排水措施,以减少土体的渗透和水压。

总之,深基坑工程中的变形监测与处理方法是确保工程安全和可靠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的监测方法和准确的数据处理,工程师可以及时发现土体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变形监测实施方案

变形监测实施方案一、引言。

变形监测是指对工程结构或地质体进行形变、位移等变化的监测和分析。

在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变形监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变形监测实施方案,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安全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监测对象。

变形监测的对象包括但不限于建筑物、桥梁、隧道、坝体、边坡、地基等工程结构,以及山体、岩体、土体等地质体。

三、监测内容。

1. 变形监测应包括的内容:(1)位移监测,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

(2)形变监测,包括轴向形变、横向形变等。

(3)应力监测,包括受力构件的应力监测等。

2. 监测方法:(1)传统监测方法,包括测量法、观测法等。

(2)现代监测方法,包括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等。

四、监测方案。

1. 监测方案的制定应考虑以下因素:(1)监测目的,明确监测的目的和需求。

(2)监测对象,确定监测对象的类型和特点。

(3)监测内容,明确监测的内容和范围。

(4)监测方法,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手段。

(5)监测周期,确定监测的周期和频率。

(6)监测标准,制定监测的标准和要求。

(7)监测方案,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

2. 监测方案的实施步骤:(1)确定监测方案,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监测需求,确定监测方案。

(2)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选择适合监测对象和监测内容的监测仪器设备。

(3)监测点布设,根据监测方案,合理布设监测点,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4)监测数据采集,按照监测方案和要求,进行监测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5)监测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监测结果。

(6)监测报告编制,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提出监测分析和建议。

五、监测质量控制。

1. 监测质量控制的要求:(1)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监测过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2. 监测质量控制的措施:(1)严格按照监测方案和要求进行监测。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

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概述:本文旨在对大坝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模型以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和监测手段。

通过对大坝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大坝的安全性,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大坝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一、大坝变形监测数据分析1. 数据收集与整理首先,我们需要收集大坝变形监测的相关数据,包括测量点坐标、位移变化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传感器、测量设备等获取,并进行整理和存储以便后续分析使用。

2. 数据预处理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这包括数据清洗、异常值处理、数据平滑等步骤,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分析通过对大坝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评估大坝的变形情况。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 坐标变形分析:通过对监测点的坐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到大坝在空间上的变形情况,包括平移、旋转和变形形态等。

- 位移变化分析:通过对监测点的位移变化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得到大坝的动态变化情况,包括位移速率、加速度等信息。

- 形变分析:通过对监测点的位移变化数据进行差分运算、形变分析等,可以得到大坝的形变分布情况,包括横向位移、纵向位移等。

4. 变形异常识别与预警通过对大坝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出异常变形情况,并进行预警。

这些异常可能包括大坝整体性的变化、局部部位的异常变形等。

及时识别和预警这些异常变形情况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大坝的安全性。

二、大坝变形模型建立1. 模型选择在建立大坝的变形模型之前,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模型。

模型的选择依赖于大坝的特性和监测数据的情况。

常用的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

2. 模型参数估计在模型建立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

这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估计等方法进行。

通过合理的参数估计,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模型验证在建立模型之后,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验证。

毕业设计: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

毕业设计: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

毕业设计: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嘿,小伙伴,今天我要跟你聊聊一个相当有意思的课题——建筑物的变形观测变形监测方案。

别看这名字有点长,其实它就是一门研究如何监控建筑物变形的技术活儿。

下面我就用我那十年方案写作的经验,带你领略一下这个方案的精彩之处。

咱们得知道,建筑物变形是个啥玩意儿。

简单来说,就是建筑物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和尺寸发生变化。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却是建筑安全的大敌。

所以,监测建筑物的变形,就成了咱们这个方案的核心任务。

一、方案背景话说这事儿起源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建筑安全问题。

尤其是那些大型、超高层的建筑物,一旦出现变形,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咱们这个方案应运而生,旨在为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

二、监测目的1.确保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结构安全、稳定。

2.及时发现和处理建筑物的变形问题,防止事故发生。

3.为建筑物的维护、保养提供科学依据。

三、监测方法1.全站仪测量法:这是一种利用全站仪对建筑物进行三维测量,从而得到建筑物变形数据的方法。

优点是精度高,但成本较高,操作复杂。

2.光学测量法:通过光学仪器对建筑物进行拍照,然后分析照片中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成本较低,操作简单,但精度相对较低。

3.激光扫描法:利用激光扫描仪对建筑物进行扫描,得到建筑物的三维模型,进而分析变形情况。

这种方法精度较高,但成本较高,设备要求较高。

4.雷达监测法:通过雷达对建筑物进行监测,实时获取建筑物的变形数据。

优点是实时性强,但精度相对较低。

综合考虑,我们选择了全站仪测量法作为主要监测手段,辅以光学测量法进行验证。

四、监测步骤1.建立监测点:在建筑物上设置一定数量的监测点,用于采集变形数据。

2.数据采集:利用全站仪对监测点进行测量,获取建筑物的三维坐标。

3.数据处理:将采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到建筑物的变形数据。

4.变形分析:根据变形数据,分析建筑物的变形趋势,为处理变形问题提供依据。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2
0 000 0 000
0 94618 - 0 8186
1 982 10 1 982 11
0 000 0 000
2 398 0 23980 74
0 000 0 000
0 73926 1 37736
198212 0 000 23982 12 0 000 - 0 7365
第 27卷 第 8期 2011年 4月
甘肃科技 G ansu Sc ience and T echnology
Vol 27 N o 8 A pr 2011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杨林
(甘肃省测绘工程 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摘 要: 无论是在测量 工程的实践上主要用于检查 各种工 程建筑 物和地 质构造 的稳定 性, 及 时发现 问题, 以便采 取 措施; 还是在科学研究 活动上用于包括更好理解变 形的机 理, 验证有 关工程设 计的理 论和地 壳运动 的假说, 以及 建 立正确的预报变形的理论和方法, 其变形观测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 云南地区 跨断层形变 过去 20 多年观测 数据 (从 1982年 2月 ~ 2005年 7月 )进行处理与分析, 得出了相应地形区 域的跨 断层地 应力积累 情况, 并与 过去二十 多 年云南当地地震情况联系在一起分析, 得出了其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 变形监测; 变形观测数据; 数据处理和分析; 地应力 中图分类号: TD 842
1 变形观测
1 1 变形观测的概念及目的 在测量工程的实践和科学研究活动中, 变形观
测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在测量工程的实践上主要用 于检查各种工程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 及时 发现问题, 以便采取措施; 在科学研究活动上用于包 括更好理解变形的机理, 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 和地壳运动的假说, 以及建立正确的预报变形的理 论和方法。

第七章 工程的变形监测和数据处理

第七章 工程的变形监测和数据处理

• 3、运动模型: • ①回归模型(缺点:回归多项式过于简 单;每个点都模拟相同的速度和加速度; 相邻点间相差很大,产生不连续。) • ②卡尔曼滤波模型(优点:有严密的递 推算法;不需要保留使用过的观测值序 列;可把模型参数预计与预报结合起 来。) • 4、动态模型: • 不仅研究点的运动,同时还研究引起运 动的作用力。
变形模型
• 一、变形影响因子和动态变形模型 变形影响因子和动态变形模型 • 1、变形影响因子--引起变形的原因。它包 括:地壳运动、基础变形、地下开采、地下 水位变化、建筑荷载等。 • 2、动态变形数学模型:
y (t ) = ∫ g (t ) x(t − T )dT
0

• • • •
二、典型动态变形模型 典型动态变形模型 分类: 周期模型 非周期模型:[跳跃变化(突变)、线性变 化(渐变)] • 突变模型:
变形监测资料整理、 变形监测资料整理、成果表达和解释
• 一、资料整理 资料整理: • 1、资料整理——对原始资料进行汇集、 审核、整理、编排,使之集中、系统化、 规格化和图表化,并刊印成册。
• 2、资料整理的目的: • 便于应用分析; • 提供资料和归档保存。
• 3、资料整理的内容: • ①收集资料; • ②审核资料; • ③填表和绘图; • ④编写整理成果说明。 • 4、观测资料分析分类: •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定期分析; 不定期分析;综合分析。
• 三、测量方法选择所应考虑的问题: 测量方法选择所应考虑的问题: • 1、测量精度的确定: • 应尽可能采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仪器和技术, 达到其最高精度。 • 2、一周期内观测时间的确定: • 对于长周期可以考虑用大地测量技术; • 对于短周期可以考虑用摄影测量或自动化测 量。 • 3、监测费用的确定: • ①、建立检测系统的一次性花费。 • ②、每一个观测周期花费。 • ③、维护和管理费。

大坝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方式分析与研究

大坝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方式分析与研究

大坝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方式分析与研究大坝是一种重要的水利工程设施,它的安全稳定对于周围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大坝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形,导致大坝的安全性受到威胁,因此对大坝的变形进行观测和数据处理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对大坝变形观测数据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大坝变形观测数据的来源大坝变形观测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传统的物理观测手段获取的数据,例如使用变形观测仪器、水准仪等对大坝的变形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二是通过先进的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例如使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大坝进行高精度的变形监测。

二、大坝变形观测数据的处理方式对大坝变形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是确保数据准确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目前,针对大坝变形观测数据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数据预处理在对大坝变形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之前,需要进行数据的预处理工作,包括数据清洗和校正。

数据清洗是指对观测数据进行筛选和清理,去除异常值和错误数据,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校正是指对观测数据进行误差修正,消除由于仪器精度和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的误差,以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

2. 变形分析变形分析是对大坝变形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主要包括变形监测和变形分析两个方面。

变形监测是指对大坝的实时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以及对长期变形趋势进行分析;变形分析是指对变形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模型拟合,以获取大坝变形的规律性和特征。

3. 数值模拟数值模拟是针对大坝变形观测数据进行数值建模和仿真分析,通过建立大坝的变形模型和数值仿真模型,对大坝的变形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为大坝的安全评估和风险预警提供依据。

4.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对处理后的大坝变形观测数据进行图像展示和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变形曲线、变形图像和变形动画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大坝的变形情况和变形趋势,为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提供直观的数据参考和决策依据。

三、大坝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方式的研究现状与挑战目前,随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大坝变形观测数据处理方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和成就,但仍面临不少挑战。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5.1 绝对网和相对网
1.何为绝对网和相对网(P84) 2.基准点 3.平差问题的基准(参考系) 4.监测网平差的基准与一般平差问题的
基准的区别(P86) 5.三种可选的监测网平差基准
6.模型误差(P88) 7.变形分析中,平差方法的选择
§5.3 平均间隙法
平均间隙法的基本思想(P90)
1.变形观测 2.地面监测方法有(P30) 3.地面监测方法的优点 4.测量机器人 5.测量机器人自动化变形监测的两种方
式及工程应用 6.地面摄影测量方法(P33)
7.摄影测量方法的优点 8.GPS变形监测的特点 9.GPS变形监测自动化系统 10.特殊的测量手段
§6.5 人工神经网络
1.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五个方面 2.BP网络的拓扑结构 3.BP网络的学习过程 4.BP网络的一般学习步骤
作业 P129 6,7
第七章 变形的确定性模型和混 合模型
1.弹性力学的有关内容简介 2.有限元法的基本概念 3.大坝位移确定性模型的建立 4.混合模型的表达式 5.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的应用实例 6.反分析理论及其应用
§2.2 假设检验原理与方法
1.假设检验的概念 2.假设检验的方法
§2.3 随机过程及其特征
1.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2.随机过程的特征量 3.随机过程特征量的实际估计
第三章 变形监测技术
1.变形监测技术 2.变形监测方案 3.变形监测网优化设计
§3.1 变形监测技术
§5.4 GPS变形监测网的数据 处理
1.GPS变形监测网可直接测定变形体的 三维空间变形(P93)
2.GPS变形监测网的两种平差方法,静 态平差和动态平差

监测数据变形分析报告模板

监测数据变形分析报告模板

监测数据变形分析报告模板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监测数据的变形进行分析和解读。

变形分析是监测数据分析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对数据变形的研究,可以发现数据的规律性、异常性以及数据之间的关联性,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本次分析基于X年度的监测数据进行。

2. 数据收集和处理2.1 数据来源本次分析的监测数据来源于X部门/机构,数据包括(具体列举数据名称或分类),数据涵盖了(具体时间范围)。

2.2 数据处理为了分析和解读数据,我们进行了以下数据处理步骤:1. 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去重、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处理等,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数据格式转换:将数据转换为适合分析的格式,例如将文本型数据转换为数值型数据。

3. 数据归一化: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不同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异。

3. 变形分析结果3.1 数据分布情况对于每个指标,我们进行了数据分布的可视化分析,通过绘制直方图、箱线图等统计图形,揭示了数据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例如,某指标呈现正态分布、偏态分布或多峰分布等。

3.2 周期性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周期性分析,我们发现了数据中的季节性或周期性变化规律。

通过绘制趋势图、周期图等,我们可以了解数据的季节性变动或时间趋势,并对未来的变化做出一定的预测。

3.3 相关性分析在变形分析中,我们对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以探索不同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并绘制相关系数热力图等可视化手段,我们可以发现数据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

3.4 异常值检测通过箱线图、散点图等方法,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异常值检测。

异常值是与其他数据明显不符的极端值,可能会对分析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检测和处理。

4. 结论和建议通过上述变形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根据数据分布情况分析,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指标制定相应的策略和目标。

2. 周期性分析显示,数据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或周期性变动,建议在相应的时间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和调整。

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综述

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综述

2024/9/15
变形监测
3
❖ 世间万物皆变形。
❖ 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
❖ 不变是相对的, 变化是绝对的。
❖ 绝对的“运动”和“变化”必然会导致物体 产生变形。
❖ 所有的变形都须有“度”(限度)。
❖ 只要变形的速度与程度不超过一定的“限 度”, 则这种变形是正常的、安全的, 否则就 是不正常的、危险的。
第三方实时监测(是指除施工单位和监理 单位的具有一定资质的第三方监测单位, 对施工过程中全天候的监测 )已逐步纳 入各大型重点工程, 成为其关键工序。
2024/9/15
变形监测
14
l 变形:
1 变形的定义
在自重和各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 有形 物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形体或 位置的改变称为变形。
变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各种荷 载作用于变形体, 使其形状、大小及 位置在时间域或空间域发生变化均为
2024/9/15
变形监测
19
2 变形监测的对象
广义而论, 变形观测的研究对象既包括工程建筑物变 形、板块运动、地壳变形、滑坡移动等自然现象, 也包 括人类活动(例如石油开采、矿山开挖、水库蓄水、地下 水过量开采、地下核爆炸等)导致的地表运动。 变形体的范畴可以大到整个地球, 小到一个工程建 (构)筑物的块体, 它包括自然和人工的建(构)筑物。 根据变形体的研究范围, 可将变形监测的研究对象划分 为三大类。
建筑物、大坝、防护堤、矿区等。它们产生变形的原 因一般有以下几点:
(1)自然条件及变化,包括建筑物地基的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的物理性质、大气温度变化 影响。
(2)与建筑物本身相联系的原因,即建筑物 本身的荷重、建筑物结构型式及动荷载(如风力、震 动)等。

如何进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如何进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如何进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
建筑物变形监测是确保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对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的异常变形,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建筑物损坏或造成人员伤亡。

在进行建筑物变形监测时,一般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确定监测目标:首先要明确监测的目标,包括需要监测的建筑物、监测的目的、监测的项目等。

这有助于确定监测方案、监测周期、监测点布设等后续工作。

2. 制定监测方案:根据监测目标,制定合理的监测方案。

包括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确定监测点布设位置、确定监测周期等。

3. 建立监测网:根据监测方案,建立相应的变形监测网。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并进行实地布设。

4. 进行观测:按照监测方案规定的周期,定期对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

观测时需要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等,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将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确定建筑物的变形情况。

这包括对数据的处理、绘制变形曲线、进行统计分析等。

6. 评估与预警:根据数据处理与分析的结果,对建筑物的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并在必要时发出预警。

7. 制定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和预警,制定相应的措施,如加固、维修等,以防止建筑物进一步变形或损坏。

总之,建筑物变形监测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定期的变形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的异常变形,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变形监测流程

变形监测流程

变形监测流程
变形监测流程大致如下:
1. 资料收集:获取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设计资料、地质条件、施工记录等相关信息。

2. 点位布设:根据监测对象特点和监测需求,合理布局监测点,包括基准点、工作点和变形监测点。

3. 初始测量:建立高精度的测量控制网,测定各监测点的初始状态参数。

4. 监测实施:运用专业仪器进行周期性或连续观测,如沉降观测、倾斜观测、裂缝监测等。

5. 数据处理:收集监测数据,分析变形规律、速率和趋势,判断是否超出预警阈值。

6. 结果评估:根据监测结果评估建筑物或结构的安全状况,必要时提出预防措施或维修建议。

7. 报告提交:整理监测报告,向业主、设计方、监理单位等相关部门汇报监测结果及结论。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1.变形的类型(了解):按变形性质可以分为周期性变形和瞬时变形;按变形状态则可分为静态变形和动态变形静态变形:是指变形监测结果仅表示为时间的函数;动态变形:是指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变形,它是以外力为函数来表示的动态系统对于时间的变化,其观测结果是表示建筑物在某个时刻的瞬时变形。

2.变形监测的主要任务(了解):周期性地对拟定的观测点进行重复观测,求得其在两个观测周期间的变化量;或采用自动遥测记录仪监测建(构)筑物的瞬时变形。

3.变形监测分类(了解):(1)按监测范围分类:全球性变形监测:如监测全球板块运动、地极移动、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等;区域性变形监测:如地壳形变监测、城市地面沉降等;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监测:如监测工程建筑物的三维变形、滑坡体的滑动、地下开采使引起的沉陷变形等。

(2)按监测地点分类:内部变形监测:内容主要有工程建筑物的内部应力、温度变化的测量,动力特性及其加速度的测定等;外部变形监测:又称变形观测,其主要内容有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位移观测、倾斜观测、裂缝观测、挠度观测等。

(工程建筑物的内外部变形观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应同时进行,以便互相验证和补充)4.测量点分类:(1)水准基点: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点。

一般3~4个点构成一组,形成近似正三角形或正方形,为保证其坚固与稳定,应选埋在变形区以外的岩石上或深埋于原状土上,也可以选埋在稳固的建构筑物上。

普通混凝土标;地面岩石标;浅埋钢管标;井式混凝土标;深埋钢管标;深埋双金属标 (2)工作基点:用于直接测定监测点的起点或终点。

应在变形区附近相对稳定的地方,其高程尽可能接近监测点的高程。

工作基点布置:工作基点埋设:一般采用地表岩石标,当建筑物附近的覆盖层较深时,可采用浅埋标志,当新建建筑物附近有基础稳定的建筑物时,也可设置在该建筑物上。

工作基点观测:应经常与水准基点进行联测,通过联测结果判断其稳定状况,保证监测成果的正确可靠。

《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考试复习参考

《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考试复习参考

参考书目:《工程测量》(李青岳、陈永奇)《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武大出版社)1 变形监测的概念,目的,意义?概念:就是利用测量与专用仪器和方法对变形体的变形现象进行监视观测的工作。

目的:首要目的是掌握变形体的实际性状,为判断其安全提供必要的信息,其次获得变形体变形的空间状态和时间特性(几何分析),同时还要解释变形的原因(物理解释)。

意义:实用上的意义:主要掌握各建筑物和地质构造的稳定性,为安全性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及时的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科学上的意义:更好的理解变形的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和地壳运动的假说,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正确的预报变形的理论和方法。

2 变形体:变形体的范畴可以大到整个地球,小到一个工程建(构)筑物的块体,包括自然和人工的构筑物。

(对可能产生变形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建筑物或构筑体的统称)3 引起变形的因素?(可总结为3个方面,○1自然因素○2工程自身○3与工程有关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营等) (1)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会破会地壳上部平衡,造成地面变形。

(2)人口密集的地方大量抽去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陷。

(3)地下采矿引起矿体上方岩层移动。

(4)地壳中的应力长期的积累,引起地壳位移甚至地震(5)与工程本身相联系的勘测、设计、施工、运营产生。

4 变形体的范畴:全球性变形研究(空间大地测量)、区域性变形研究(GPS、INSAR)、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研究(地面常规测量技术、地面摄影测量技术、特殊和专用的测量手段、以及以GPS为主的空间定位技术)。

5.变形监测的内容及其分类分类:(1)按研究范围分类:全球性的、区域性的、局部性的(2)按时间特性分类:运动式(变形总趋势朝一个方向)、动态式(观测主要得到振动的幅值,周期等信息)静态变形: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占多数; 动态变形:变形体空间位置在外力作用下,在某一时刻的变化.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和地基情况来定。

(1)工业和民用建筑:对于基础而言:内容是均匀沉陷和不均匀沉陷;对建筑物本身而言:是倾斜和裂缝观测;对工业企业等各种设备而言:是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对高层和高耸建筑物:还应观测瞬时变形、可逆变形、扭转;(2)水工建筑物:水平位移、垂直位移、渗透(浸润线)以及裂缝观测(3)钢筋混泥土建筑物:外部观测: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伸缩缝的观测内部观测(4)地表沉降:定期进行观测,掌握其沉降与回升的规律。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Eco 参数 X 是混凝土假定弹模与实际弹模之比。 E
i 0
§3 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3.1 确定性模型 (2)确定性模型各分量的计算 ②温度分量: 分析资料,确定起始时刻,以此时刻测得的各测点温度、位 移、水位等为初始值,以初始温度代入有限元计算,得位移 值。逐次把每只温度计变化10℃,求出各温度计变化10 ℃ 时位移与初始位置差值,作为温度计系数:
T (t ) bi ( x, y, z )Ti (t )
i 1
k1
Ti (Ti T0 ), T (t ) Ti T0
k1 i 1
以参数y修正:
参数 y 是实际线胀系数与假设张胀系数之比。 co
fT (t ) y bi ( x, y, z)Ti (t )
1 统计模型及处理技术
2 统计模型在资料分析中的应用
3 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
4 安全监测模型的数据诊断 5 变形监测的动态模型 6 灰关联分析及GM模型 7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及应用
§1 统计模型及处理技术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变形分析任务:对具有一定精度的观测资料,通过合理 的数学模型,寻找出建筑物变形的时空分布情况及发展 规律;掌握变形量与各种内外因素的关系,确定出建筑 物变形是正常还是异常,防止变形朝不安全方向发展。
高层建筑物顶部位移:日照作用、大气温度、风力情况、 基础的不均匀沉陷、地下水位、渗流作用 大坝顶部位移:库水位、温度、坝基、渗流 回归分析:从数理统计理论出发,在进行了大量试验和 观测后,寻找出建筑物变形量与各种作用因素间关系的 方法。所建模型叫统计模型。
§1 统计模型及处理技术 第七章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

施工工程中的变形监测与控制的方法与技巧

施工工程中的变形监测与控制的方法与技巧

施工工程中的变形监测与控制的方法与技巧1. 引言在施工工程中,变形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它会对工程的结构和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变形监测与控制是施工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本文将对施工工程中的变形监测与控制的方法与技巧进行探讨。

2. 变形监测技术的应用变形监测技术是通过对施工工程中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为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提供有力的依据。

现代的变形监测技术包括全站仪、测量软件和无线传感器等。

这些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工程变形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和报警。

3. 变形监测方法的选择在选择变形监测方法时,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要求进行判断。

一般来说,应该综合考虑工程类型、施工条件和监测目的等因素,并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例如,在大型桥梁工程中,可以采用全站仪进行变形监测,而在地铁隧道施工中,可以使用无线传感器进行变形监测。

4. 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变形监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是变形监测工作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判断施工工程的变形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还可以进行数据的对比分析,找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5. 变形控制的方法与技巧变形控制是在发现工程变形问题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常用的变形控制方法包括加固加强、压力平衡和轴力调整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变形控制的时机,合理选择控制时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变形监测与控制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些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变形监测与控制的方法与技巧。

例如,在某高速公路桥梁施工中,通过及时采取变形控制措施,成功避免了桥梁的变形问题,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7. 变形监测与控制的挑战与展望当前,施工工程变形监测与控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例如,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需要不断提高,还需要加强与智能技术的结合,实现自动化监测与控制。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形监测与控制将更加精准、高效,为施工工程提供更好的保障。

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案

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方案

目录摘要 (I)Abtract.............................................................................................................................................. I I1 工程概况 (1)2 监测目的 (2)3 编制依据 (3)4 控制点和监测点的布设 (4)4.1 变形监测基准网的建立 (4)4.2 监测点的建立 (4)4.3 监测级别及频率 (5)5 监测方法及精度论证 (6)5.1水平位移观测方法 (6)5.2沉降观测方法 (8)5.3基坑周围建筑物的倾斜观测 (9)6 成果提交 (10)7 人员安排及施工现场注意事项 (11)8 报警制度 (13)9 参考文献 (13)附录1 基准点布设示意图 (15)附录2 水准观测线路设示意图 (16)附录3 水平位移和沉降观测监测报表 (17)附录4 巡视监测报表样表 (18)附录5 二等水准测量观测记录手薄 (19)附录6 水平位移记录表 (20)1 工程概况黄金广场6#楼基坑支护工程位于合肥市金寨路和黄山路交口西南角,基坑开挖深度为12.4m~13.3m,为临时性工程,为一级基坑,重要性系数1.1,基坑使用期为六个月。

由于多栋建筑物与基坑侧壁距离较近,均在基坑影响范围内。

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强制性条文,“开挖深度大于或等于5m或开挖深度小于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以及其他需要监测的基坑工程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

”为了及时和准确地掌握基坑在使用期间的变形情况以及基坑相邻建筑物主体结构的沉降变化,需对基坑进行水平位移(或沉降)变形监测,并对相邻建筑物进行沉降监测。

为此,编制以下检测方案。

2 监测目的在基坑施工期间,由于坑内土体开挖,会引起基坑底面的回弹;在外侧土压力的作用下,会引起围护结构内力发生变化,同时产生变形;如果围护结构强度和刚度不足,将导致支护桩倾斜,甚至坍塌等严重事故;同时由于基坑降水,水位的下降会引起坑外土体的固结,使地面发生沉降,特别是如果支护防渗系统存在缺陷,将会发生渗漏,流沙等现象,结果导致地坪开裂以及周围建筑物产生不均匀沉降。

测绘数据处理-变形监测分析

测绘数据处理-变形监测分析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规定:观测点的变位检验,应在以稳 定点或相对稳定点定义的参考系条件下进行。对普通观测项目 ,以观测点的相邻两周期平差值之差与最大测量误差(取中误 差的两倍)相比较进行。如平差值之差小于最大误差,则可认 为观测点在这一周期内没有变动或变动不显著。在每期观测后 ,还要做综合分析,当相邻周期平差值之差虽然很小,但呈现 一定趋势时,也应视为有变位。对于要求严密的变形分析,可 按控制点稳定性检验方法进行。
;反之,应认为不稳定。 例 : 对某大坝水平位移监测网进行了两期观测,其平差结果 见下表。请用变形误差椭圆法对所有点作点位位移显著性判断
26 May 2020 19
点号 水平位移 坐标权逆阵
/mm
坐标权逆阵
极限椭圆元素(t=2)
E
F
1
0.0 +0.2 0.046 0.012 0.041 0.094 0.042 0.072 0.80 0.50 37°58'
其中
26 May 2020 17
(5-6-16)
则该点的点位位移误差椭圆(即变形误差椭圆)长半轴E、短半轴F、 长半轴与坐标纵轴夹角 可按下式求得
式中,为两期综合单位权中误差。
26 May 2020 18
变形误差椭圆法就是取2E、2F为长短半轴在每一点上作 极限变形误差椭圆,然后检查点的位移向量是否落在该极限变 形误差椭圆内。若是,则认为该点是稳定点,即无显著性位移
Ⅰ期
Ⅱ期

h1
3.371m
3.383m
1
h2
-1.372m -1.381m
1
h3
-1.996m -2.005m
1
h4
0.493m
0.497m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 = xβ + ε
,在最小二乘法下, x 在最小二乘法下, (
T
x)
第六章 变形分析与建模的 基本理论与方法
§6.1 §6.2 §6.3 §6.4 §6.5 §6.6
回归分析法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灰色系统分析模型 Kalman滤波模型 Kalman滤波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频谱分析及其应用
§6.2
§6.1
回归分析法
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y = xβ + ε
T
其中,设有N个变形量: y = ( y 1 , y 2 , ⋯ , y N ) 其中,设有N个变形量: 有p个影响因子: 个影响因子:
1 x11 1 x 21 x= ⋮ ⋮ 1 x N 1
0
x12 x 22 ⋮ xN 2
x t − ϕ 1 x t −1 − ϕ 2 x t − 2 − ⋯ − ϕ p x t − p = a t − θ a t −1 − ⋯ − θ a t − q
' 1 ' q
称为自回归滑动平均过程 记为ARMA(p,q) 称为自回归滑动平均过程,记为ARMA(p,q) 自回归滑动平均过程,
§6.1
回归分析法
对于非线性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变量的变 对于非线性关系, 换转化为线性问题。例如,多项式关系 换转化为线性问题。例如,
y = a 0 + a1 x + a 2 x
应用变量变换
2
+ ⋯ + an x
n
z1 = x , z 2 = x , ⋯ ⋯ , z n = x
2
n
转化成线性关系
y = a 0 + a1 z 1 + a 2 z 2 + ⋯ + a n z n
ˆ y = bx
§6.1
回归分析法
2.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 模型 y = x β + ε 要进行检验。 要进行检验。 建立原假设 H 0 : β 1 = 0 , β 2 = 0 , ⋯ , β p = 0 求统计量 进行F 进行F检验
F = S回 / p S 剩 /( N − p − 1)
中因变量 y 与自变量
Yt = a0 + a1t + ⋯ + ant
n
Yt = a + b ln t
Yt = at
b
§6.1
回归分析法
一、曲线拟合
Yt = f (t , θ ) + ε t
几类典型的趋势模型: 几类典型的趋势模型: 4 指数趋势模型 5 双曲线趋势模型 6 修正指数模型
Yt = ae
bt
Yt = a + b / t
x 1 , x 2 , ⋯ ⋯ , x p 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需 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
§6.1
回归分析法
3. 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回归方程显著并不意味着每个自变量 x i 对因变 量 y 的影响都是重要的,这就需要对每个变量 的影响都是重要的, 进行考察。如果某个变量 x j 对 y 的作用不显 进行考察。 就应为零。 著,则相应的回归系数 β j 就应为零。 进行检验原假设 求统计量 进行F 进行F检验
§6.1
回归分析法
逐步回归计算过程: 逐步回归计算过程: 3.选第三个因子 根据已选入的二个因子, 3.选第三个因子。根据已选入的二个因子,依 选第三个因子。 次与未选入每一因子,用多元回归模型建立三 次与未选入每一因子, 多元回归模型建立三 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检验来接纳因子。 元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检验来接纳因子。 在选入第三个因子后,应对原先已选入回归 在选入第三个因子后, 方程的因子重新进行显著性检验。 方程的因子重新进行显著性检验。 继续选因子。 4.继续选因子 4.继续选因子。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观测数据之间呈现相关性, 对时间序列 观测数据之间呈现相关性, 对时间序列
{x (t )}
有数学模型
(t= …,1,2,3, …)
x(t ) = f ( xt −1 , xt −2 ,⋯) + at
§6.2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对模型f取线性形式,且假定a 是白噪声序列 对模型 f 取线性形式, 且假定at 是白噪声 序列, 其 序列, 均值为零,当取有限项时, 均值为零,当取有限项时,模型成为
§6.1
回归分析法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实际中, 变形值与变形因素之间的关系并 实际中, 非都是线性的, 常呈现曲线关系, 另外, 非都是线性的, 常呈现曲线关系, 另外,影响 变形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为此,需要解决一 变形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为此, 个变量与多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且, 个变量与多个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且,许 多因子对变量的影响还是非线性关系。 多因子对变量的影响还是非线性关系。
xt = ϕ 1 xt −1 + ϕ 2 xt − 2 + ⋯ + ϕ p xt − p + at
为自回归过程,记作AR(p)。现用线性推移算子Bk 自回归过程,记作AR(p) 现用线性推移算子B AR(p)。 表示, 表示,即 代入得
B xt = xt −2 , ⋯ B p xt = xt − p
§6.1
回归分析法
由于许多非线性问题转化线性问题来解决, 由于许多非线性问题转化线性问题来解决, 因此,我们所需解决的问题可看成是一个变量 因此, 与多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问题,即多元线性 与多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问题, 回归问题。 回归问题。 问题 多元线性回归的中心问题是: 多元线性回归的中心问题是: 确定对变量影响的因子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运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
H0 :β
F=
j
= 0
2 j
b / C jj S 剩 /( N − p − 1)
§6.1
回归分析法
三、逐步回归计算 逐步回归计算
由于多元回归本身不能判断各个自变量对因 变量是否都是显著的, 变量是否都是显著的,由它所求得的回归方程 不是最佳的。 不是最佳的。 最佳回归方程: 最佳回归方程:满足选进回归方程的因子都 是显著的, 是显著的,而未选进回归方程的其它因子的影 响不显著。 响不显著。
§6.1
回归分析法
由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由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得多元线性回归模 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型 矩阵回存在接近于零的特征根,从而使得 β 接近 矩阵回存在接近于零的特征根, 不可估,为此提出了一些新的估计方法,其特 不可估,为此提出了一些新的估计方法, 点是估值的有偏性,故称为回归的有偏估计。 回归的有偏估计 点是估值的有偏性,故称为回归的有偏估计。 例如,岭估计;Stein估计;主成分估计;特征 估计; 例如,岭估计;Stein估计 主成分估计; 根估计等。 根估计等。
第六章 变形分析与建模的 基本理论与方法
§6.1 §6.2 §6.3 §6.4 §6.5 §6.6
回归分析法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灰色系统分析模型 Kalman滤波模型 Kalman滤波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频谱分析及其应用
§6.1
回归分析法
一、曲线拟合
Yt = f (t , θ ) + ε t
几类典型的趋势模型: 几类典型的趋势模型: 1 多项式趋势模型 2 对数趋势模型 3 幂函数趋势模型
Yt = L − ae
bt
§6.1
回归分析法
一、曲线拟合
Yt = f (t , θ ) + ε t
L Yt = −bt 1 + µe
−θt
几类典型的趋势模型: 几类典型的趋势模型: Logistic模型 7 Logistic模型
8 Gompertz模型 Gompertz模型
Yt = L exp[− βe ]
' 1 ' 2 2 ' q q
顾及B 为线性推移算子, 顾及Bk为线性推移算子,则
xt = at − θ a
' 1 t −1
− ⋯ − θ at −q
' q
此式为滑动平均过程 记作MA(q) 此式为滑动平均过程,记作MA(q) 滑动平均过程,
§6.2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实际中,要进行模拟,既包括自回归部分 实际中,要进行模拟,既包括自回归部分,也包 自回归部分, 滑动平均部分, 括滑动平均部分,这时数学模型为
2
⋯ x1 p ⋯ x2 p ⋱ ⋮ ⋯ x Np ,⋯ , βp回归系数为 β = ( β
, β1, β
)
T
§6.1
回归分析法
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由最小二乘法可求得回归系数的估值b 由最小二乘法可求得回归系数的估值b:
b = ( x x) x y
T T
−1
由回归系数的估值可求得回归方程: 由回归系数的估值可求得回归方程:
2
(1 − ϕ1 B − ϕ 2 B − ⋯ − ϕ p B ) xt = at
2 p
§6.2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1 − ϕ1 B − ϕ 2 B − ⋯ − ϕ p B )
2
p −1
= 1−θ B −θ B −⋯ −θ B
' 1 ' 2 2 ' q
q

xt = (1 − θ B − θ B − ⋯ − θ B )at
§6.1
回归分析法
逐步回归计算过程: 逐步回归计算过程: 1.选第一个因子 由分析结果, 1.选第一个因子。由分析结果,对每一影响因 选第一个因子。 子x与因变量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由显著 与因变量y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性检验来接纳因子进入回归方程。 性检验来接纳因子进入回归方程。 2. 选第二个因子。对一元回归方程中已选入的 选第二个因子。 因子,加入另外一个因子, 因子,加入另外一个因子,建立二元线性回归 方程进行检验。 方程进行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