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背景材料一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
中日关系历史因素中日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些历史因素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和日本在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在早期的历史上,日本受到中国的影响,学习了中国的文字、哲学、文化和制度。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了大量的使臣到中国学习,这对于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中国对于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19世纪末,日本开始进行现代化改革,迅速崛起为亚洲的强国。
这引起了中国的警惕和不安。
随后,中日两国爆发了多次战争,包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些战争给两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给两国的关系带来了深深的伤痛。
这段历史被广泛称为“侵华战争”,在这个战争中,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和残暴。
无数的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牺牲,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遭受了巨大的破坏。
这段历史成为中日两国关系中最为敏感和痛苦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合作。
1972年,中日建立了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
此后,两国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和友好条约,促进了经济、文化和人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东亚地区的变化,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
然而,尽管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着许多历史问题和敏感的议题,但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仍在继续。
中日两国都意识到,通过对话与合作才能实现和平与稳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对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中日两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互信,增进相互了解,处理好彼此之间的敏感问题,推动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中日两国的关系受到了许多历史因素的影响。
尽管存在着历史问题和敏感议题,但中日两国仍在继续推动对话与合作,以实现和平与繁荣。
中日关系调查报告
中日关系调查报告中日关系调查报告一、引言中日两国是地理上相邻的国家,也是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
然而,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中日两国民众对彼此的态度和看法,探讨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二、历史背景中日两国的历史纠纷是中日关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顾过去,日本在二战期间对中国的侵略行为给中日关系带来了深深的伤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等方面逐渐取得了一些进展。
三、经济交流经济交流是中日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中日两国的贸易额逐年增加,双方成为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
此外,日本的直接投资在中国也得到了持续增长。
这种经济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也为两国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增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途径。
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包括语言学习、旅游、艺术交流等多个方面。
调查数据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学习日语,而日本游客也在中国的旅游景点中越来越常见。
此外,中日两国的电影、音乐和文学作品也在对方国家流行起来,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五、历史认知与教育历史认知与教育是中日关系中的一大挑战。
由于历史问题的复杂性,中日两国民众对彼此的历史认知存在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许多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历史行为持有负面看法,而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历史行为也存在一定的误解。
这种历史认知的差异给中日两国的关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因此,加强历史教育,促进两国民众对历史的客观认知,是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一环。
六、地区安全与合作地区安全与合作是中日关系中的另一重要方面。
中日两国在东亚地区拥有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力。
然而,由于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等原因,中日之间的安全关系一直存在一定的紧张。
因此,加强地区间的多边合作,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是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的关键。
七、未来展望中日两国的关系发展仍面临许多挑战,但也有许多机遇。
中日关系课件
中日关系课件中日关系课件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两国之间的历史纠纷和地缘政治问题,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逐渐增加,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不仅在政治、经济上互通有无,在文化、艺术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交流。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尤其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给中日关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这段历史成为中日两国关系中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经济合作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合作逐渐增加。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在贸易、投资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
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中日两国的合作更加密切。
例如,中国的手机制造商与日本的电子元件供应商合作,使得两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此外,中日两国还在环保、能源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文化交流除了经济合作,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
随着两国人民之间的互访增多,两国之间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日本备受欢迎,中国的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在日本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同时,日本的动漫、音乐等文化产品也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民间交流除了政府层面的合作,中日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也非常活跃。
例如,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青年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加。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年轻一代的中日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等。
这种民间交流不仅有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也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挑战与机遇当然,中日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源流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源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日战争中的第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是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历史源流入手,探讨甲午战争的根源和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中日两国历史源流(一)中华文化传播到日本公元4世纪,中国的中原文明开始向东传播到日本。
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大量引进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汉字和佛教。
这些元素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字的传播方面,中文成为了日本的官方语言。
日本的书法和绘画技艺也深受中国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为日本社会的律令制度和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源。
这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在近代,日本逐渐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展了“西化”的改革,学习了欧洲的政治、经济等现代化制度,从而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国家。
此后,日本不断向外扩张,统一琉球、侵略朝鲜半岛、侵略中国台湾、侵略中国东北和台湾等地。
在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本采取了各种强制手段,包括强征折纳、迫害中国人、劫持人质等等。
这些行为让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资源及人民都被中日两国的政治和经济短暂tethered。
(三)甲午战争成为中日矛盾的导火索甲午战争的发生,是中日两国的矛盾逐渐升级的结果。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的政治经济系统越来越腐败,而日本则在不断地扩展领土和势力范围,两国之间的战争背景逐渐形成。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一方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明显,对中国的领土和经济进行瓜分。
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系统越来越崩溃。
这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让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权力和人口。
二、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一)清廷内部的政治腐败在清朝的晚期,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
清朝的朝廷和官员们贪污腐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背景:在参观完中国国家博物馆系列展出——复兴之路后,日军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所到之处杀伤抢掠的图片依然历历在目,馆内所陈列的文物,油画不仅仅是带给了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人心灵上的震撼和感悟。
返校之后,遂决定进一步了解和深入的探讨一下中日关系,纠正自己对历史的错误认识,弥补对中日历史的盲点。
下文主要从从中日关系发展史、中日关系的现状和中日关系的症结三个方面来谈中日关系。
恩恩怨怨——中日关系发展史“发展中日关系要以史为鉴。
”这句话告诉我们,研究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离不开对中日关系史的考察。
中日两国由于地缘相近,不管愿意与否,同处于一个对各自发展发展有至关影响的利益互动体中。
因此,探求与总结二千余年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对于21世纪中日关系建立良性互动模式、选择最佳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
中国南北朝时期,大和国统一日本,中日之间形成朝贡关系,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化,但到了13世纪上半期,倭寇开始侵略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沿海地区,长达300多年。
此时中国正处明朝,与日关系分分合合,明太祖还曾绝日本贸易,严海禁,派兵剿御倭寇,看来中国人对日本的坏印象是由“倭寇”这一侵掠形象慢慢积累加深的。
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日本的国力日渐强盛。
然而日本内部矛盾激化,日本政府为安定内部,决定转内征为外征,把士气转向国外,他们很自然的把目光转向中国,开始推行向中国侵略扩张的政策。
日本开始对中国血腥的侵略史。
日军所到之处烧伤抢掠,其中就有惨无人道的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等,迫使腐朽的清政府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辽南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另一种手段,通过条约对清政府进行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渗透。
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清政府不断的割让土地,赔偿白银,转让自主权。
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1.1894年—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制造旅顺大屠杀,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年加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继承。
4.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占领中国东北三省立伪满洲国,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5.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全国性考日战争从此爆发,1945年中国人民去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新中国成立后1.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中日处于冷战对抗状态2.191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变化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美关系的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及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4.中日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对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5.如何认识中日关系?我国应怎么做?中日两国菏泽两利斗则两害,两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1)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雨经济实力(2)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同时对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萌芽(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3)最终形成(19世界末20世纪初)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最终引发一战。
2.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美日崛起英法削弱形成:1919—1922年通过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等形成凡尔赛体系,召开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形成华盛顿体系作用: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的矛盾,所以这一体系不能长期维持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结束:1939年二战爆发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而且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交给日本继承(引发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日关系材料解析题汇粹
中日关系材料解析题汇粹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日本军队之行动。
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
蒋介石《对日本一贯的方针和立场》材料二: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即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
全国上下应该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和估计。
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材料三: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宣言》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蒋介石和中国共产党对卢沟桥事变的态度是否相同?(2)材料一与材料三中,国民政府都表明要自卫抗战,此时的国民政府为什么不再像"九一八"事变之后那样奉行"不抵抗"了呢?(3)依据材料说一说,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阅读下列材料:"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
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可也。
" --蒋中正请回答:(1)材料中说的"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2)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3)这份电令造成了什么后果?3.材料解析题材料一:河本中尉电告川岛中队长"北大营的中国军队炸毁了铁路,正在激战中"。
(引自1931年9月18日河本电文)材料二:在炸毁路轨的同时,河本用随身携带的电话机向大队本部和奉天特务机关报告。
这时,等在铁路爆破点以北约四公里的川岛中队长,立即率兵南下,袭击北大营。
在现场附近监督爆炸作业的今田大尉亲自挥舞着日本军刀,杀进了北大营。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作为东亚两个大国,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波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背景在很长的时间里,中日关系是友好的。
自古以来,中日两个民族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相反,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双方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友好的关系慢慢转变为敌对的状态。
一、列强侵略亚洲在19世纪后期,列强开始侵略亚洲,这也是中日关系一开始趋于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场列强的争夺中,日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
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日本希望能够和其他列强一样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殖民地,这也促使日本开始向邻近的亚洲国家扩张。
1894年,日本与中国发生了甲午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轻松击败了落后于时代的中国军队,从而开始控制中国的主权领土。
在此之后,爆发了数次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封锁和敌对的状态中。
二、二战后的中日关系二战后,中日关系的状况和全球政治的状况一样,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
时间不长,历史记忆深刻,加上形势多变,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1.美国的干预在经过短暂的和平之后,两国之间又因为美国的干预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在冷战时期,美国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盟友。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进行经济的重建和快速的发展,而中国在这个时期却处于相对落后和贫困的状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
例如,在1969年的日本驻华大使村上信夫应邀访问中国之时,日本的自卫队公然进入了钓鱼岛的领空,引起了中国的愤怒,从而导致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一度降温。
2. 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合作自19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开始进行了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日本正在将自己的钱和技术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地缘政治: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地缘政 治的影响,如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等。
• 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复杂,中日关系 受到周边国家的影响。 • 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发展 产生了影响。
02
中日关系的经济领域合作与竞争
中日贸易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中日贸易关系在战后得到了迅 速发展,如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如文 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交流等。
• 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 的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两国关系的 友好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中日文化交流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对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产生了积极影响。
变化:中日文化交流在发展过程中也发 生了变化,如文化交流内容的变化等。
易等。
• 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使得中日 两国在贸易、文化等方面开始交流。 •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日 交流传入日本,对两国关系产生深 远影响。
• 日本在唐朝时期派遣了大量的遣 唐使,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知识。 • 宋朝时期,中日两国在贸易、文 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对日本 的影响深远。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01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背景分析
中日关系的起源与古代交往
起源:中日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 元前1世纪,汉朝时期的中日交流开
始。
古代交往:中日两国在 古代有着密切的交往, 如唐朝时期的日本遣唐 使、宋朝时期的日宋贸
文化影响:中日两国在 古代交往中,文化交流 对两国关系产生了重要
影响。
• 中国的文化、艺术、宗教等在日 本广泛传播,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 深远影响。 • 日本的文化、艺术、宗教等也对 中国产生了影响,如日本的茶道、 和服等在中国流行。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中日关系
3.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
表现
4.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 把投资主要放在发展经济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20年间,经济持续高 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美国、日本和欧共体成为资本主义三大经济 中心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持续发展,并且谋求 政治大 国的欲望膨胀
材料一:1853 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 纷侵入日本。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社会 更加动荡不安。
图说历史:中日关系
一战期间,日本参加协约国,成为战争受益国(中国山东)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图说历史:中日关系 1929—1933年:日本受经济危机影响,打击沉重。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图说历史:中日关系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英勇抗战, 终于战胜日本法西斯。
中 日 战
战败反(22对).以日时日和本期本正,平的处经让共军于济政处资力策国五本量。主项主强义义大原和上。则法升为西基了 国 深斯础帝 的 ,主,中国 半义推国主 殖。的义 民行国瓜地友际国化好地的程外位狂度交一潮大落,大,千加中
台儿庄战役 、
百团大战
中日关系
1.1894—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 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 化。
2.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3.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 幕,占领东北三省。以后陆续占领中国许多地方。
4.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 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1937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 杀害中国人民达30万人以上。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抗日战争胜利。
中日关系PPT课件.ppt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朝皇帝赐一个封 印给日本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材料一:
《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 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白银两亿两; 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 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 设工厂等。
靖国神社是日本明治时期建立的,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 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靖国神社已成为日 本右翼势力的精神支柱和聚会地。
2001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 1日、日本首相小泉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教科书问题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新的教科书不提日本首先 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而用暧昧的“日清两军发生冲 突,日清战争开始了。”
--1895年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日 本发动了九一八事 变,侵占东北三省, 发动七七事变,开 始全面侵华战 争……
中日关系的现状
日本现任主要领导人依然没有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 日美两国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 日本还在教科书问题上,在东海油气田开采、专属经济 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归属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企图 逼我让步,并公开阻挠欧盟解除对我军售禁令等,致使 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
韩国国会议员金永镇在东京永田町国会议员会 馆前静坐绝食示威,抗议日本文部科学省审议 通过歪曲历史事实的教科书。
2001年版的日本新教 科书使用率只有0.036 %,这次日本右翼希 望达到10%,但是我 估计到不了 ……
——为本学会 常务理事--林治波
关于南京大屠杀,新的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节 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 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 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概况(一)古代的中日关系:1、西汉:汉武帝,日本有30多个小国与汉朝来往2、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谴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3、唐时日本先后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其中比较有名的如吉备真备,唐朝僧人鉴真六次东渡日本成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其传播的文化艺术被誉为“天平之甍”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明朝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政府派年轻的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平息倭寇,他训练的军队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成为民族英雄。
(二)近代的日本的侵华史实1.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华序幕。
5.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
6.1937年,日军大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
7.1937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杀害中国人民达30万人以上。
8.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扫荡,实行“三光政策”。
(三)现代中日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二、思考题1、新中国成立后,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有所发展,但中日关系的发展一波三折,目前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什么?①近年来日本政界右翼势力抬头,屡屡再现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略史,美化侵略。
②首相小泉等重要官员参拜靖国神社,为法西斯分子招魂的事件。
③公然宣称保护台湾省。
④关于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东海石油开采问题。
2、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因为: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驰,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力量强大。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因为: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或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中日两国的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就一直处于汹涌澎湃的变化之中。
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日关系曾多次陷入冰点,甚至爆发过动荡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一度彻底破裂。
然而,也正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漩涡中,中日两国在各个层面上不断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与壮大。
一、历史背景中日文化交流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早在中国夏朝时期,日本就跟随中国文化模仿中国手工艺品建立了自己专属的文化。
公元6世纪左右,日本的大和朝廷开始向中国的隋朝展开外交活动,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和时代”。
日本朝贡使的访问使许多中国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得以传到日本,而且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949年中国新政府成立以来,其对日外交政策一度处于低谷中。
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军事力量尽管已经遭到打击,但一些残余势力仍未放弃对中国的进攻。
加上台湾地位等问题,中日关系历经波折。
直到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对中国倡导“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出现,中日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二、现实问题中日关系虽然缓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历史问题是中国对日中关系的主要障碍之一,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人民犯下过多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慰安妇问题等,中国及其人民不断要求日本正确对待及认可历史错误。
此外,钓鱼岛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另一个敏感问题,两国在该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需要通过谈判与协商来解决。
经济问题是中日关系另一个热议的议题。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衰退,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加强。
但随着中国在经济、贸易和一些新兴产业方面的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展望未来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国的共同意愿和共同努力。
底线是,两国必须加强互相了解、尊重对方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和平友好地发展关系。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可以发展经济贸易合作,以共享更加繁荣的未来。
中日关系
1.(1)冷战时期的中日关系冷战期间的中日关系的发展明显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外交”到“半官方外交”到“官方外交”的逐步发展的过程。
其间由于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关系,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的发展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一)冷战发生至中日邦交正常化阶段二战后,中日两国别无选择地被置于美苏冷战格局之下,两国都缺乏重塑东亚秩序的能力,中日双方各自采取了对苏、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但是,中苏关系与日美关系有本质的不同。
中国50年代就制定了推动对日邦交正常化的方针。
日美关系却始终带有“美主日从”性质,日本决策层发展对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每一步尝试,都受到美国的严密临近和严厉打压。
战后日本外交路线奠基人——吉田茂执政期间采取了依靠美国的保护和支持,实现日本的所谓复兴的政策,强调日本“要高举反共民主大旗,与志向相同的国家站在一起”,“在它们的援助下,实现国家复兴。
”1952年与台湾缔结所谓《日华和约》,对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采取不承认和敌视态度,使日本成为美国国际战略中包围中国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一员,使中日两国失去了正常交往的可能。
当时,中国还是从战略高度,为争取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了不懈努力。
周恩来指出:“先从中日两国人民进行国民外交,再从国民外交发展到半官方外交。
”1952年高良富率先来到中国,开始了两国的民间外交。
1964年4月,池田内阁委托“民间人士”松村谦三访华,就双方互设常驻联合机构等问题签订了备忘录,将中日关系推进到半官方状态。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至冷战结束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陷入越南战争,造成其全球战略失衡,苏联则乘机加速对外扩张。
同时,中苏之间也发生了严重分歧。
在这种背景下,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开始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美苏战略大三角形成。
中美关系的改善既为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迫使日本改变敌视中国的政,以服从美国全球战略的需要。
专题11中日关系
专题11中日关系1. 中日关系是东亚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略罪行,强调“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应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体现。
——据2017年1月12日《人民日报》材料二: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材料三: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的到最后的胜利。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民间交流活动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
……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1) 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战”的起点是什么事件?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意义。
(2) 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 据材料三,概括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军事两方面加以说明。
(4) 据材料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有哪些?【答案】【小题1】九一八事变;意义: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全面反映日本侵略罪行);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小题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小题3】原因:全民族抗战。
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小题4】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关系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关系对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经济合作、人民交流和地区合作四个方面来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关系。
首先,回顾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
中日两国历史渊源深厚,但在20世纪上半叶,两国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冲突。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两国开始意识到共同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中日关系逐渐走上正常轨道,两国高层交往频繁。
然而,近年来,由于历史问题和地区争端等因素,中日关系又出现了波动。
双方应该秉持历史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中日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取得进一步发展。
其次,经济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内容。
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具有巨大潜力。
双方可以进一步加强贸易往来,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此外,中日两国还可以加强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创新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第三,人民交流是中日关系的重要支撑。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日两国之间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
两国人民可以从相互交流中增进友谊和了解,促进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两国人民提供更多互访和交流的机会。
最后,中日关系的地区合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亚洲两个重要大国,中日之间的地区合作对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
两国应该加强在东亚峰会、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中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安全挑战、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治理改革。
中日两国还可以加强在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等框架下的合作,推动亚洲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人民交流和地区合作,中日两国可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双方应该以互利共赢为基础,化解分歧,增进互信,推动中日关系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取得更大的发展。
2005届高考复习热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与中日关系重点
2005届高考复习热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与中日关系【热点链接】【背景材料一】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840年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在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取得的全面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重新树立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敌人的信念,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背景材料二】2004年9月17日甲午中日战争11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威海开幕的。
与会专家在痛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暴行与批驳日本右翼分子篡改、伪造历史行径的同时,认为只有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加快经济建设,振兴中华,中华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背景材料三】2004年,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步伐加快。
其一,继续挑战二战定论,突破战后体制。
今年小泉对靖国神社进行了任内第四次参拜。
11月17日,自民党提出了“修宪大纲草案”,主张设立“自卫军”并允许在海外行使武力。
其二,推动日美作战一体化,突破“专守防卫”界限。
日本坚持向伊拉克派遣自卫队,意在制造“配合美军”和“向海外派兵”的既成事实。
10月4日,小泉的咨询机构建议实现“海外派兵”永久法制化,进行日美战略分工协作。
其三,鼓吹“中国威胁论”,为其走向“军事大国”制造借口。
其四,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发起新一轮冲击。
【备考指要】一,从世界史角度考查:1,在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打击下,日德美采取不同反危机措施的原因;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的比较.2,德日意法西斯德的扩张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解体.3,二战中召开的一系列国际会议(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通过的一系列文告和协定(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开罗宣言、雅尔塔密约、波茨坦公告);一系列重大战役(德波战争、不列颠之战、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敦克尔刻大撤退、诺曼底登陆、西西里岛登陆)4,战后美苏关系的变化;联合国成立;对德日战败国的惩处比较以及影响.二,从中日关系角度可考查:1.古代史:①互遣使节: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小国与汉交往;东汉光武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隋时,互派使节;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派遣唐使达十多次。
中日关系
材料二 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 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 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数十年,但 在人数上,近代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材料六 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 亚之安定而出此,如排斥他国之主权,侵犯他国之领土,固非朕之 本志。然交战已阅四载,虽陆海将兵勇敢善战,百官有司励精图治, 一亿众庶克已奉公,各尽所能,而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 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实 难逆料。如仍继续作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 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 乎! 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思考六:材料五、六对于中日战争胜败原因 的分析有何不同?尝试驳斥日本对美英两国 宣战的理由。
材料七 在二战结束50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 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 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 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 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 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 ——日本众议员1995年6月9日《终战决议》
思考三:近代出现的“留日风潮”,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与材 料一相比,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19世纪中叶的日本,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封建统治危机。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维新。为向欧美学习,1871年,明 治政府派出了48人组成的政府使节团,赴欧美12国进行了长达20个 月的考察。回国后,他们用“始惊、次醉、终狂”六个字为概括, 写下了长达百卷的考察实录: 始惊——为欧美工业革命的发达景象所惊讶; 次醉——眼界洞开后醉心研究他国成功原因; 终狂——下定决心疯狂学习西方制度,要使日本跟西方一样发达 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本 市政工程、纺织工业……;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海军当 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巧合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正值当年清朝的戊戌变法前后, 但清朝官员的心态完全不同。1866年,清朝政府总理衙门首度受邀 参加法国巴黎博览会,但臵之不理,因为清朝官员一向以“天朝” 自居,甚至把“世博会”译为“炫奇会”,讥讽国外的科学技术为 “奇技淫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关系背景材料(一)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政冷经热”是对当前的中日关系的最好概括。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日本也是中国的重要投资伙伴国,至2000年末,日资企业对华投资合同累计达20371件、387亿美元。
与贸易同样,1996年以后呈减少趋势的对华投资于2000年又开始回升。
日本的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也改善了中国的投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发展资金的不足。
据统计,从1979至1998年,日本共向中国赠送32.2740亿美元,贷款99.5660亿美元,总共达131.8400亿美元。
日本是中国最大的援助国,远远超过第二名。
以往四次提供的日元贷款都是10年宽限期,30年偿还,利率虽有若干变动,但是仍然很低,而且赠送的部分也达到相当规模,约为贷款的1/3。
日本的对华ODA,从大规模日元贷款所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到由大使馆或总领事馆批准的小规模无偿援助所修建的乡村学校或道路,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开发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促进了政治领域关系的改进。
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巨大作用。
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交涉,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其间还存有政治关系的“反弹力”。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
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
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为过分。
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歧。
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近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双方民间保钓之争等,致使两国民间对抗情绪高涨,政治关系不断下滑。
二、在东亚经济合作中推动中日关系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冲突与合作的磨合,中日两国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不论世界怎么变化,无论对方怎么发展,不论彼此间愿不愿意,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是改变不了的;作为亚洲大国,两国对亚洲和平与安全的巨大影响是改变不了的;两国在地区经济中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改变不了的。
正是这些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使两国之间不能不产生相互合作的必要与可能。
这种合作是基于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是现实的而不是理想主义的,是彼此需要的而不是一相情愿的。
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共同的利益要求总是能够一次次战胜两国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与不愉快,使几乎恶化的两国关系一次次化险为夷。
一般来说,外部因素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的效果往往大于中日两国的直接互动的效果,这可能是中日关系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规律,我们沿着这个规律探讨中日关系的未来,关键还得从外部的整合入手,才能有效地解决中日关系的矛盾与问题。
换言之,中日矛盾的解决并不在中日关系本身,而是在于双方是否具有战略眼光,首先致力于亚洲的整合,第一步当然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整合。
一方面,中日关系的最大希望在于推动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东亚地区合作是中日化解历史恩怨、走出信任危机、克服安全困境、实现双赢的唯一出路。
地区合作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日关系的发展,因为中国和日本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的两个国家;地区合作也有利于两国问题的解决,因为中日之间的很多问题在双边层次上难以消溶,但是,中日都参与地区合作,这就为两国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除了有利于两国建立信任之外,地区合作机制也可以成为减轻国内压力的积极因素,为领导人做出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提供更大余地。
另一方面,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也离不开中国和日本。
中国的人口占东亚人口60%以上,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东亚60%以上。
东亚联合要求中日合作,不能排除任何一方。
如果日本与中国最终走向对立,将会改变整个东亚的战略形势,并使这种形势向着有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
日本开始寻找下一个替代中国的市场。
日本技术和投资转向印度、俄罗斯可能将是不可避免的。
三、稳定发展,中国自强
日本是对中国有着多方面重要影响的近邻,彼此利益交融已经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按照“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这对于中国确保并延长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统一大业,稳定周边环境,推动区域合作,走活外交全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中国震怒声讨日本,上海世博日本馆中却展出盛唐时期以李白与鉴真为代表的中日友谊,正是中国强盛中日关系自然而然和好的明证。
中国近世纪的弱而穷,就是助长日本傲而凶的客观原因,中日之间要能亲善,关键在于中国的强弱,而不在于日本民性的善恶。
《韩非子》有一句名言:“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
中国强大,日本就像怕火一样不敢去碰;中国弱小,日本就把她当水,急于想跳进去(弄得不好还淹死了)。
从近期钓鱼岛撞船事件进展清楚地看出:中国国富军强,迫使有强国主义倾向的日本当局懂得必须知难而退;中国在经贸、债贷上使美国处于弱势,奥巴马政府不得不向日本施压,使被扣船长詹其雄获释。
如果现在的中国是像鸦片战争时期那样,什么外交权术都会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