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吉林教师资格面试之中学语文说课稿:哀江南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
高中语文《哀江南》教案教案标题:《哀江南》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作品《哀江南》的作者和背景;2. 理解《哀江南》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 分析并解读《哀江南》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哀江南》的基本情节和意义;2. 分析《哀江南》中的重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哀江南》的文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引入:通过展示江南风光的图片和音乐,引起学生对江南地区的兴趣,并与他们分享一些江南的文化特点。
2. 学习背景:简要介绍《哀江南》的作者刘过和作品的背景。
3. 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哀江南》的文本,并进行讨论,探究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课时:1. 情节分析:请学生梳理《哀江南》中的情节,并进行分析,了解每个情节的意义和作品整体的结构。
2.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哀江南》中使用的意象,并与他们一起探究这些意象的具体含义和作用。
3. 修辞手法分析:请学生分析《哀江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与他们一起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
第三课时:1. 课文赏析:通过播放录音或学生朗读,再次体验《哀江南》的美感和情感,并共同赏析作品的语言和结构之美。
2. 学生演讲:请学生选取《哀江南》中的某一段落或意象进行演讲,并分享他们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思考题:提出几个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哀江南》中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延伸:1. 邀请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自己对江南地区的感受和体验的文章。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中国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深入了解中国文学的丰富多彩。
教学评估:1. 参与讨论和演讲的活跃程度;2. 完成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质量;3. 对于《哀江南》的理解和解读的准确性。
拓展阅读:1. 刘过《哀江南》原文;2. 关于江南文化的详细了解。
高中语文《哀江南》说课稿(通用3篇)
高中语文《哀江南》说课稿(通用3篇)高中语文《哀江南》篇1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
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
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
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教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
这一篇《哀江南》处于第二阶段的末尾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由鉴赏到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的桥梁。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哀江南》是高中语文必修中的一首古诗,描绘了江南春天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
本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沉,富有诗意。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哀江南》;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三、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深入体会。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亲身感受诗歌的魅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文本、注释、相关背景知识、意境分析等。
2. 准备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随朗读。
3. 准备相关诗歌鉴赏的阅读材料,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4. 准备写作纸张和评分标准。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解释难点字词。
4.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5. 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6. 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7. 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以“江南”为题材的小诗。
8. 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反馈。
八、作业布置1. 背诵《哀江南》。
2. 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高二下册说课稿怎么写:哀江南
高二下册说课稿怎么写:哀江南
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册说课稿怎幺写,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一直陪伴您。
教材分析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
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
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
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
《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
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
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
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教学目标。
语文《哀江南》说课稿
语文《哀江南》说课稿语文《哀江南》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哀江南》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哀江南》说课稿1 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
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
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
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教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哀江南》的背景和作者吴承恩;(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3)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4)能够鉴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品味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学会朗读、背诵,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江南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3)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哀江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2. 诗中描绘的江南景色和风土人情;3. 诗人对江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句的节奏和韵律把握;3. 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江南景色图片等;2. 准备《哀江南》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3.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哀江南》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学习诗文(1)学生自主学习,朗读诗文,感受诗意;(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品析诗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色描绘,理解诗人对江南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 情感体验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江南美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6. 作业布置(1)让学生背诵《哀江南》;(2)写一篇关于《哀江南》的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邀请学生分享其他描写江南的诗词,如《江南春》、《泊船瓜洲》等,对比分析不同诗人对江南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绘画展示:邀请学生根据《哀江南》的内容,绘制出自己心中的江南景色,展示并进行交流。
《哀江南》一等奖说课稿
《哀江南》一等奖说课稿1、《哀江南》一等奖说课稿【说课稿】《哀江南》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数仅一课时。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应为欣赏七只曲子。
欣赏戏曲语言,尤其是欣赏曲词,一要反复诵读,体会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要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为此,本节课在教师简单介绍完、时代背景和《桃花扇》的剧情以激发阅读兴趣后,要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及补充解释进行自学。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再组织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接着听范读,最后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语言,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辅以分析一两个典型例子。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孔尚任及其《桃花扇》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2.过程与方法:A.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B.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B.体会的亡国之痛【教学重、难点】1.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助读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1.关于,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戏曲作家。
他“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
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
《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的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2.时代背景南京原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国都,后来燕王朱棣迁都北京。
其间的五十多年,南京一直是明朝皇权政治经济繁华的中心。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缢,马士英、阮大铖等于南京迎立福王,建立南明王朝,但昏王奸臣不理朝政,沉湎于歌舞。
《哀江南》说课稿
《哀江南》说课稿《哀江南》说课稿《哀江南》说课稿1____阅读该文件《哀江南》说课稿2 一、说教材《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两课时。
本文是著名的传奇剧作《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
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____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____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它由七支曲子组成,前六曲铺写景物,寓情于景;最后一曲直抒胸臆,大方悲歌。
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____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思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整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络起来,给人以今昔比照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说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穿,急促有力,令人大方击节。
二、教学目的与重难点1、通过诵读品味曲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3、体会作品表现的兴亡之感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根底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化分析^p ,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展比拟阅读,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哀江南》 教学设计示例(一)
哀江南教学设计示例(一)一. 前言《哀江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以画面感强烈、抒情深刻、形象逼真的特点,刻画了江南水乡的风情和民俗风情,是表现江南水乡的典型之作。
因此,这部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内容。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评析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二. 教学内容2.1 教学目标1.了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风情,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2.掌握《哀江南》的内容、结构、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3.学习欣赏和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2.2 教学重点1.感受《哀江南》的意境和情感;2.掌握《哀江南》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3.学会使用多种方式欣赏、理解和评析文学作品。
2.3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和情感;2.正确理解和运用作者的表现方式及手法。
三. 教学过程3.1 教学方式本课采用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3.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水乡的风情,增强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步骤二:课文导读讲解文本中的生字词语、重点段落等内容,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认识。
步骤三: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并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 诗歌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2.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步骤四:学生展示让每组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答案、观点和思路,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步骤五:诗歌欣赏通过朗诵和音乐欣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步骤六:写作练习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要求学生进行范文仿写或作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 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并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小组讨论、个人作业和写作练习等方式进行,分别评估学生在课堂掌握和理解程度、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哀江南》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哀江南》。
(2)理解《哀江南》的诗意,体会作者对江南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3)学会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江南景物的美丽,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
(2)体会作者对江南的深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3)通过学习《哀江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哀江南》。
(2)理解《哀江南》的诗意,体会作者对江南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通过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
2. 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江南景色的图片,让学生对江南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江南的诗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词(1)让学生自由朗读《哀江南》,感受诗的韵律美。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理解诗意(1)让学生结合诗词内容,描述诗中描绘的江南景物。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绿波”、“红树”等,理解作者的情感。
4. 分析诗歌手法(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分析其作用。
5.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哀江南》的理解。
《哀江南》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学设计03010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无私的老师,我经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把教学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建立解决问题的程序大纲,优化教学效果x .我们应该如何写教学设计?以下是边肖整理的《哀江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03010教学设计1一、素质教育的目标(1)知识教学点1.了解《哀江南》的剧情大纲和写作主题。
2.结合《哀江南》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传奇歌曲的艺术特征。
3.理解“在场景中表达感情”和“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区别和联系。
(2)能力训练要点1.阅读和欣赏歌词,体会其中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思想感情。
2.分析理解文本中“情景抒情”和“直抒胸臆”两种不同表达方式的具体应用和相互关系。
(三)德育的切入点了解苏坤生、刘敬亭等反对强权强奸、关心国家大事、不服从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xx、热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四)美育的渗透点1.欣赏通过文本中的场景来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先布局风景后理解文本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效果。
2.欣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最后一首歌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这首歌运用了双重性和排比性。
二.学习方法指导先对照笔记,查字典,明确单词,然后反复读七句歌词,在熟悉阅读的基础上总结七句歌词的内容。
这七首歌可以概括为:战后郊区的萧瑟景象,挂明皇陵,挂故宫,挂秦淮河,挂长桥,挂老院,始终挂南京并指出主旨。
第三步是集中阅读中间的五首歌,根据作者的描述总结五个场景的现在和以前的特点,比如“吊秦淮河”这一段。
现在的秦淮河虽然萧瑟萧条,但曾经是绚烂热闹的。
在“吊老院”那一段,现在的老院荒芜庸俗,曾经安静优雅。
第四步,在每首歌词中画出形容词和动词,体验用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比如“鸽羽蝙蝠粪满屋扔。
枯枝落叶作为封面,一个“扔”字写得随意凌乱:一个“盖”字让人想看枯枝落叶的密度。
三.二十、困难、疑惑及解决办法(一)xx、困难读音乐赏析词,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都是在学xx,读X之后的一首歌的赏析【歇着打沙琪出亭宴】是教学难点。
【精品文档】高中语文《哀江南》说课稿范例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中语文《哀江南》说课稿范例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
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
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
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
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
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二、教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
语文说课稿-141
语文说课稿【推荐】语文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语文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哀江南》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古戏曲单元的自读课文,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知识目标:(1)识记作家作品;(2)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
(3)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德育目标: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4、重难点: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四、整体感知1、字词正音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明确:三部分。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
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
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不信这舆图换稿。
”第二课时一、选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讲1、读第一支曲子,思考:前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残”“废”“瘦”“空”四个词有何修饰作用。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张连生《哀江南》【一】一、学习目的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
二、学习重点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篇曲词。
三、学习难点1.理解文中对南明灭亡后南京城内外景象描写所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四、学习方法点拨、解析、鉴赏五、学习过程【一】点拨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又自称云亭山人。
山东曲阜人。
清代著名戏曲家。
少年就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南明兴亡的戏剧。
中年后,因他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曾得到康熙帝的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曾参加疏浚淮河的工作,结识了很多著名的明末遗民,感受了浓重的爱国思想,终于在一六九九年完成了传奇《桃花扇》的写作,演出后很快引起了反响。
戏中明显的反清哀明的思想使康熙皇帝大为不满。
第二年孔尚任被借口罢官回家,此后从事诗文写作。
有诗文集《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等,戏曲除《桃花扇》外,还有与顾彩合撰的传奇《小忽雷》。
《桃花扇》全剧四十出,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悲欢离合的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巨型历史剧。
作者自称:“《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指南明)新事”,他之所以要“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目的是为了“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激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
”在众多反映历史的剧作中,《桃花扇》创作思想的明确程度可谓首屈一指。
《哀江南》为全剧结尾的一套曲子。
这套曲子先铺写唱曲人目睹的凄凉景象,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放声悲歌。
曲词哀切感人,表达了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二】戏曲知识弋阳腔:明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盛行民间,源出江西弋阳,至嘉靖间流传南北。
【三】文章结构【四】作业:归纳主题《哀江南》【二】一、学习目的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
二、学习重点1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哀江南》教案
语文《哀江南》教案语文《哀江南》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防止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为大家的语文《哀江南》教案,欢送阅读与收藏。
《桃花扇》事情带作家孔尚任的血泪之作,历经十栽,三易其稿,被称为是清朝戏曲压卷之作。
他虽然以爱情为主线,却打破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
“爱情”在这里只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作者更为深刻的思索。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幻灯片2)下面我来看看同学们语系的情况(学生介绍孔尚任、写作背景、本课的文学样式、剧情)感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讲解。
1、大家知道《哀江南》与《桃花扇》的关系吗?可不可以说《哀江南》就是《桃花扇、余韵》?(幻灯片3)2、看”哀江南”三个字,“哀”表现的是什么?“江南”详细指的哪里?为什么要哀江南(南京)?不用急于答复,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解决这个问题3、请同学们看宾白局部。
我来找三位同学份角色朗读。
4、xx你认为从宾白局部能得到哪些信息?苏昆生都到了哪些地方?以什么为顺序?(幻灯片4)5、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并思考七支曲子,是怎样照应宾白中提到的地点的。
6、刚刚我们读的曲词以描写什么为主?(板书“景”)这些风光有什么特点?(板书“衰”)仅仅是在写衰败的景象吗?(板书“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板书“哀”)这种表现手法叫做什么?(板书“(寓情)”)7、第七支曲与前六支曲在抒情方式上是否相同?(板书“(直抒)”)不管是哪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同一种情感——(板书“亡国之痛”)8、如果刚开始就表现“亡国之痛”不免有失曲径通幽的什么习惯,所以要先铺垫,奠定情感基调,这就是[北新水令]中的一句唱词的作用。
在预习课文时,有同学发现了一个问题:“挑”该读几声?下面我们一起考证一下。
(幻灯片5)感谢同学们成为我求知的动力,让我又一次认识了教学相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吉林教师资格面试之中学语文说课稿:哀
江南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
教材分析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
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
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
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
《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
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
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
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3、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
本文的重点就是揣摩、体会蕴藏在曲词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是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实践性,弱化对学生带有强制性的训练。
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在教授这篇自读课文时,要从实际出发,确定教法:
1、指导诵读。
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不仅能读准字音,明确节奏;更要能体会准确的用词,感受优美的意境,品味深沉的情感。
2、示范鉴赏。
共同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总结方法。
学生马上又从高二进入高三,这样的学情也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自觉锻炼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教师要少讲,但必要的点拨还是应该有的;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学法
这是一篇带血的吟唱,学生一定要通过读、诵读、吟读真正走入曲词的氛围,切己的去感受,与作者形成共鸣。
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的打开思路去鉴赏。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
这个爱情故事,突破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让男女主人公在高人国仇家恨的指点下双双入道。
显然,“爱情”在这里,仅仅是个载体,它承载着作者更为深沉的思索,正如评论者所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
A、整体把握——题目暗示
《哀江南》出自《余韵》,是《桃花扇》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
研读课文,我们从题目入手。
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理解题目所含内容
B、整体把握——宾白提示(分角色朗读宾白)
C、整体把握——诵读指导(指导毕,分角色朗读课文)
D、整体把握——结尾总结
2、重点曲词研读,深入理解(思考讨论)
3、总结升华: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
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4、共鸣思考:
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国破山残的现实场景,苏昆生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
南明灭亡,江山易主,这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
这肝肠寸断的声声悲歌,不仅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让我们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
它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遗民之思,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意蕴之所在。
逝去的已为陈迹,一个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
欣赏这凄美的曲词,汲取其文字的滋养,这远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
警醒、借鉴、奋进—面对历史,我们应有这样的态度。
5、扩展练习:
选取其他描写南京的诗作与《哀江南》一曲比较写景抒情的方式。
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
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吉林省教师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