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管理导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信息资源的含义(狭义广义)。 ⑴从狭义角度出发,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 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 评论:从狭义角度出发,有助于把握信息资源的核心和实质。因为信息资源之所以 成为经济资源并备受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其中所蕴含的有用信息能够消除经济活 动中的不确定性、帮助人们进行选择决策、减少经济活动中的其他物质资源和能源资 源的损耗、降低成本和节省开支,而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只不过是信息生产的必备 条件而已。 在具体确定信息的范围上又有很大的不同。 “信息”=本体论层次上的信息? “信息”=认识论层次上的信息? “信息”=主体表示或表达、理解、使用的信息? ⑵从广义角度理解,信息资源是信息、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信息活动要素的集合。 广义信息资源一般由四部分构成:一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 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二是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 三是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四是其他信息活动要素(如信息 设备、设施、信息活动经费等)的集合。 评论:从广义角度出发,有助于全面把握信息资源的内涵。因为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广义信息资源的诸要素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可能单独发挥作 用,只有将它们按一定的原则加以配置组成一个信息系统,才能显示出其价值,而这 种价值的大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受上述要素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效率的影响。因此,如果 放弃信息资源中的其他要素,单纯考虑信息这一资源要素,则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 中都难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1.信息资源的特征。(经济学特征) ①供给的稀缺性; ②使用方面的可选择性; ③成本结构的特殊性。
①外在化通过隐性知识的编码使之成为显性知识,使组织成员可以识别、共享和利用; ②结合化是一种知识扩散的过程,把相关的外显知识按一定方式联系、组合起来,从 中开发或推导新知识;通过结合化,个人知识就上升为了组织知识、从而能更方便地 为更多人共享; ③内隐化意味着显性的组织知识转化为组织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组织中成员接收 了结合化知识后,可以通过团体工作、干中学和工作中培训将其用到工作中去,并创 造出新的隐性知识,以实现人力资源的质量改进; ④社会化,个人间分享隐性知识的过程,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 性知识得以传递;把个人拥有的隐性知识转化为集体共有的隐性知识。 9.信息链的构成及命名的科学性。
1.西方学者对信息的定义。(1-4) 哈莱特:信息是选择的自由度 申农: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人们在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反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 同外部世界进行互相交换的内容的名称 朗高:信息就是差异 2.信息的定义及层次。(9 信息概念体系)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运动的状态与方式。 ①语法信息,即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形式化关系(最低层) ②语义信息,即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逻辑定义 (较高层) ③语用信息,即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务运动状态与方式相对于某种目的的效用 (以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 E=mc 2 为例 P8) 3.信息的分类。 ①信息的性质: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②认识主体:客观信息(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主观信息(经过认识主体思维加 工的信息); ③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观察过程:实在信息、先验信息、实得信息; ④信息的逻辑定义:真实信息、虚假信息、不定信息; ⑤信息的生成领域:自然信息、社会信息、思维信息; ⑥信息的应用部门:工业信息、农业信息、军事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 信息、经济信息等; ⑦信息的记录符号:语声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数据信息等; ⑧信息的载体性质:文献信息、光电信息、生物信息; ⑨信息的运动状态:连续信息、离散信息、半连续信息等。 4.信息的性质。(13-15) ⑴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⑵信息是客观的; ⑶信息是无限的; ⑷信息是相对的; (与持有者) ⑸信息具有抽象性; ⑹信息具有动态性; ⑺信息具有异步性; ⑻信息具有依附性; ⑼信息是可传递的; ⑽信息是可共享的; ⑾信息是可变换的; ⑿信息是可转化的; ⒀信息是可伪的; 联系:异步性是动态性的延伸,包括滞后性和超前性两个方面;依附性是抽象性的 延伸,信息只有依附于物质才能为人们所交流和共享;信息能够共享是信息不同于物 质和能量的最重要的特征;信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时间、金钱、 效益、质量和其他;信息的可伪性同样与信息的相对独立有关。 5.平均信息量的计算。(会计算)
16.霍顿、马钱德的 IRM 思想。(选择题) ⑴霍顿: ①IRM 是对一个企业的信息资源和信息设备等进行管理; ②信息资源是信息本身的 内容和信息工具的集合; ③IRM 是管理的新职能; ④信息资源与人力、物力、财力 和自然资源同属组织的重要资源,IRM 是组织管理的必要环节; ⑤组织 IRM 的主要目 标是“高效、实效、经济”。 《信息资源管理:概念与案例》(1979)《信息管理手册:使 IRM 变为易事》(1982) 《信息资源管理》(1985) 《信息趋势:从信息资源中获利》(1986) ⑵马钱德: ① IRM 的目标在于通过增强组织处理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外部信息需求的能力来提 高组织的管理效益; ②信息管理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前者强调对数 据的控制,后者则关心组织的成员在一定条件下如何获取信息,并且强调组织中信息 资源的重要性; ③他与克雷斯林提出了信息管理发展阶段说,认为 IRM 的发展可分 为四个阶段。 与霍顿合作的《信息趋势:从信息资源中获利》(1986 年) 《信息管理:过渡期的策略和工具》 《公共行政部门的信息管理》(生命周期) 17.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 主要依据:第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信息资源管理活动 的职业化和产业化又是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我们认识和 研究的主体。 第二,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能够使信息资源管理学区别于 其他学科。 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作为信息资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兼具客观性和独特性 两方面的特征。 三个层面展开:在社会组织的微观层面,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主要体现为一种过程管 理;在社会组织体系的中观层面,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主要体现为一种网络管理;在国 家政府的宏观层面,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主要体现为一种政策法规主导的调控管理。 18.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构成及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特点。 ⑴构成: 第一,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其决定因素、表现形式、转化机制和满足方式等; 第二,寻找和确定信息源;(信息源在此主要是指作为信息资源生产者的个人或组织 机构和信息资源本身) 第三,信息采集和转换; 第四,信息组织;(对所采集的信 息资源实施序化的过程) 第五,信息检索;(可近似看作是信息组织的反变换过程) 第六,信息资源的开发;(以检索和采集到的信息资源为原材料,以用户的信息需求 为导向,对信息资源进行再生产) 第七,信息资源的传播和利用,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和服务方式,信息资源管理者 将经过组织和开发的信息资源传递给作为消费者的用户。 ⑵信息资源管理活动在螺旋式运动中不断将用户和信息资源管理机构自身推向新的水 平。
6.知识的分类。 ⑴知识的特征:具有价值、来源于实践和经验、具有复杂性;
⑵知识的科学分类:①按领域划分:哲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 ②按用途划分: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 ③按状态划分:存量知识、 流量知识; ④按水平划分:低级知识、中级知识、高级知识; ⑤按性质划分: 普通知识、专业知识; ⑥按载体划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⑶存量知识是指人类出现以来所积累的知识(常识性); 流量知识是指当前(如当年〕所创新的知识(领域性)。 ⑷隐性知识又叫默认知识,它是存在于个体中私有的特殊知识,通常来自于实践并依 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包括个体思维模式、信仰、观点、价值体系、具体技能和 技术等。它难以规范化和明晰化,只有通过不断积累经验,从干中学,因而在一定程 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难以交流和共享。 显性知识又叫明确知识,即用文字、语言、图形等表现出来的知识。它是通过书面 记录、数字描述、技术文件、手册、报告等明确表达和交流的知识。是对隐性知识一 定程度的抽象和概括,上升为公式、规律、理论,并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容易表达 和交流。 ⑸显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编码化。首先是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以便进行再组织和再 利用;其次是要数据库化,以便对知识资源进行控制、交流和使用;再次是将显性知 识开发、转换、内化成为一个组织的隐性知识,即知识的应用过程与将知识和信息转 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转化(外显)。通过转化, 隐性知识可以变成可以识别、传播和利用的显性知识。 7.经合组织 OECD 对知识的分类。 ⑴事实知识(know-what):知事类知识是指有关事物或者事实方面的知识。 ⑵原理知识(know-why):知因类知识是指有关科学原理及自然规律的知识。 ⑶技能知识(know-how):知能类知识主要是指做事的技巧和能力,包括技术、技巧 和决窍等。 ⑷人力知识(know-who):知人类知识包括:谁知道什么事情、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 情的信息,以及特殊社会关系的形成,这些使与有关专家建立联系并有效地利用其知 识成为可能。 在经合组织对于知识的四类划分中,关于 know-what 和 know-why 的知识属于显性知 识;关于 know-how 和 know-who 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 8.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的四种模式(SECI)。
百度文库
⑵四阶段说:马钱德、克雷斯莱因(47)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19 世纪末-20 世纪 50 年代末 20 世纪 60 年代-70 年代中 20 世纪 70 年代中-80 年代 20 世纪 90 年代 信息的物理控制 自动化技术的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
⑶五阶段说:史密斯、梅德利(48) 数据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终端用户及其战略影响、信息资源管理 四、五的共同之处在于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分期的主导标准,都包含着一个“信 息资源管理阶段”,不同之处在于其考察的领域不同—四阶段说考察的是信息技术在 政府部门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五阶段说考察的是信息系统自身的发展及其在企业 管理领域的应用。
12.信息资源的层次与范围。 ⑴核心资源:由同质要素构成,又称“信息本身”、“信息内容”、“信息资产”、 “信息储备”、“狭义信息资源”等。 ⑵支持资源:由异质要素构成,包括作为信息活动投入要素的人力、技术、设备、 资金、设施等。 ⑶环境资源:不属于构成层次,是信息资源外部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因素, 如气候、人口、文化、教育、交通、邮电、通信等。 13.信息资源管理西方学者的主要观点。 ①管理哲学说,马钱德、克雷斯林;(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对改进机构的生产率和效 率有独特认识的管理哲学) ②系统方法说,里克斯、高;(信息资源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这一重要的 组织资源而实施规划、组织、用人、指挥、控制的系统方法) ③管理过程说,怀特、霍顿; ④管理活动说,博蒙特、萨瑟兰、比思。 14.信息资源管理形成的实践领域。 ⑴政府部门的文书管理:信息是资源的观点,从实践方面看,首先起源于日本,但是 促使其迅速流行的则是美国。 1980 年颁布的《文书削减法》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 的里程碑,是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形成的标志。 ⑵工商行业的企业管理:日本企业注重收集信息,美国企业重视内部信息。(信息也 是一种经济资源。) (信息是一种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同等重要的现实资源,是信息社会中的战略资源) 15.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 ⑴三阶段说:(是四、五阶段说的基础) 第一阶段 萌芽时期 第二阶段 形成时期 第三阶段 发展时期 20 世纪 40 年代-70 年代中 着眼于文献信息源的收藏管理 20 世纪 70 年代-80 年代末 自动化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建设 20 世纪 90 年代起至今 以信息资源管理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