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理(3)

合集下载

【公共】神经生物学 第三章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公共】神经生物学 第三章 解剖生理学-神经系统

2.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1)骨骼肌收缩的肌丝滑行学说 (2)兴奋收缩偶联
生物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相伴随的事件。
3. 骨骼肌的机械收缩
(1).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
(2).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肌肉单收缩呈现等级性,但单条肌纤维收 缩符合“全或无”,收缩无等级性。
完全强直收缩和不完全强直收缩
人的随意活动是由不同程度强直收缩所构成的。
多巴胺循环通路经常和5-羟色胺通路在一些点上出现 交叉和融合,这两种通路可能会同时对某些行为产生影响。 例如,多巴胺与探索、外向、追求愉悦的行为有关,而5羟色胺则与抑制有关。这两个系统在某种意义上互相平衡。 一些药物可以作用于5-羟色胺系统,包括三环类抗抑 郁药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抑制剂。这些药物被用于治疗 很多心理障碍,尤其是焦虑心境和饮食障碍。
四、骨骼肌的收缩
1. 骨骼肌的功能解剖和超微结构
粗肌丝和细肌丝构成肌原纤维 粗肌丝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含有肌 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
骨骼肌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 粗肌丝和细肌丝
2、肌膜:肌细胞膜
横小管(transverse tubule),又称T小管可将 肌膜的兴奋迅速同步地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3、肌质网 ★结构:是肌纤维内高度发达的滑面内质网,形成 纵小管(longitudinal tubule),又称L小管; 终池 (terminal cisternae);三联体(triad )
5-羟色胺(5-HT)
5-羟色胺又名血清素,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脑 内5-HT具有广泛的功能,参与情绪调节、饮食、觉醒-睡 眠周期、痛觉、体温、性行为、梦和下丘脑-垂体的神经 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5-羟色胺系统的功能之一是缓和调节我们的反应。适 当的5-羟色胺的水平可以使饮食行为、性行为和攻击行为 等处于很好的控制之下。 如果大脑中的5-羟色胺循环通路受到损伤,会发现自 己对脑子里的每个念头和冲动都会付之于行动,使机体表 现得过分活跃:情绪不稳定、好冲动以及对环境过度反应 常常和5-羟色胺的活性极度降低联系在一起,攻击性行为、 自杀、过度饮食和活性降低有联系。

动物生理学 第九章神经生理

动物生理学 第九章神经生理

运动区对骨骼肌运动的支配有如下特点
①一侧皮质支配对侧躯体的骨骼肌,两侧呈交叉支配 的关系,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大部分是双侧性的。
②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即对一定部位皮质的刺激, 引起一定肌肉的收缩。而这种功能定位的安排,总的 呈倒置的支配关系。 ③支配不同部位肌肉的运动区,可占有大小不同的 定位区,运动较精细而复杂的肌群(如头部),占有 较广泛的定位区,而运动较简单而粗糙的肌群(如躯 干、四肢)只有较小的定位区。
巴甫洛夫囊袋 (Pavlovian Pouch)
巴甫洛夫关于条件作 用研究的实验装置
KAROLINSKA INSTITUTET 瑞典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颁奖委员会)
Ivan Petrovvich Pavlov Russia Military Medical Academy 1849 - 1936
(2)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是指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传出冲动在沿轴 突外传的同时,又经其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 经元,后者兴奋沿其轴突返回来作用于原先发放冲动的 神经元。
2.突触前抑制 当突触后膜受到突触前轴突末梢的影响,使后膜上的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小,导致突触后神经元不易或不能兴 奋而呈现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动物(spinal animal) (一)牵张反射
无论屈肌或伸肌,当其被牵张时,肌肉内的肌 梭就受到刺激,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后,引起被牵拉 的肌肉发生反射性收缩,从而解除被牵拉状态,这 叫做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教育的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3) (8)

教育的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3) (8)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被动运输的特点: 被动运输的特点: 不耗能; 不耗能; 由浓度高往浓度低处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扩散的形式: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如H O、CO 、O2 协同扩散 如葡萄糖、氨 基酸
2 2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体解剖生理学
2008
一、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1、结构 液态镶嵌模型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2、功能
1、运输 (1)被动运输 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 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扩散过程 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 扩散: 扩散: 分子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移动 通透或渗透: 通透或渗透: 通过膜的扩散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小测验:
1、兴奋性 2、细胞 3、物质通过膜的扩散称为 4、线粒体的主要功能为 5、细胞核的主要功能为
。 。 。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2)主动转运 (2)主动转运
物质逆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 的过程 特点: 特点: 消耗能量 由浓度低往浓度高处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3)胞饮和胞吐作用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4)受体作用
细胞膜上一定种类的蛋白质与外界特 定的化学信号进行特异性结合,引起 蛋白质构形的变化,把这种蛋白质称 为这一化学信号的受体。 不同的受体接受不同的化学信号,引 起细胞内不同的变化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2008
人体解剖生理学

神经生理学

神经生理学

静息电位的记录装置
(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1.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匀 [Na+]o>[Na+]i≈12∶1, [K+]i>[K+]o≈30∶1 [ Cl- ]i<[ Cl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逆向轴浆运输
由轴突末梢向胞体的运输。 速度约为205 mm/d,其意义可能 为摄入神经生长因子等物质,对胞体 蛋白质的合成起反馈调节作用。狂犬 病毒、破伤风病毒及辣根过氧化酶 可经逆向轴浆运输,由外周向中枢转 运
(4)神经纤维对所支配效应器的作用
①功能性作用(functional action):N元通过传导AP→递质 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②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 养性因子,持续地调节所支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促进糖原 与蛋白质合成。
特征之一。 兴奋:当机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功能活 动由弱变强或由相对静止转变为比较活跃的反应
过程或反应形式。
兴奋性
• • • •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能产生AP的细胞。 可兴奋组织:受刺激后能产生AP的组织。 种类:神经细胞,肌细胞及腺体。 兴奋性又可定义为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 作电位的能力,动作电位又是兴奋的同义 词。 • 兴奋性的高低用刺激的阈值来衡量。
图示Na+在膜内外的不平衡分布, 细胞外浓度高,而细胞内浓度低
图示细胞膜对Na+具有通透性, Na+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 图示由Na+的扩散形成的电-化 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期间的膜电导的变化
内向电流:如果细胞受刺激时引起离子流动,造成 膜外的正电荷流入膜内,称为内向电流(inward current). 外相电流:如果细胞受刺激时引起离子流动,造成 膜内的正电荷流出细胞外,称为外相电流 (outward current)

教育的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3) (6)

教育的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3) (6)

特点: (1)是疏松的,可逆的; )是疏松的,可逆的; (2)铁始终保持二价; )铁始终保持二价; (3)不需任何酶参与; )不需任何酶参与; (4)该反应只有Hb存在于红细胞中才能 )该反应只有Hb存在于红细胞中才能 发生; 发生; (5)正常情况下1克Hb能携带1.34~ )正常情况下1 Hb能携带1.34~ 1.36mlO2.
本章的讲课思路
依据气体的在人体内的行走路线分四个方 面: (1)肺通气。 肺通气。 (2)气体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气体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3)气体运输。 气体运输。 (4)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结构基础与功能
1.呼吸道 结构:鼻~终末细支气管。 结构:鼻~终末细支气管。 (1)鼻:功能:气道;防御;共鸣;嗅觉。 鼻:功能:气道;防御;共鸣;嗅觉。 (2)咽:分段;咽鼓管。 咽:分段;咽鼓管。 (3)喉:气道;发声器官。 喉:气道;发声器官。 (4)气管与支气管 特点:随着支气管的分支,口径逐渐变小, 特点:随着支气管的分支,口径逐渐变小, 软骨逐渐减少,平滑肌相对增多。 软骨逐渐减少,平滑肌相对增多。 调节:神经双重调节。 调节:神经双重调节。 功能:气道;防御。 功能:气道;防御。
2.肺通气量: 肺通气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入肺脏气体量总和。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入肺脏气体量总和。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400~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400~500 ml ) ×呼吸频率(12~18次/分) 呼吸频率(12~18次 =6~8 升 每分最大通气量:最快速度+ 每分最大通气量:最快速度+尽可能深 的幅度。 120升 的幅度。男120升,女70~80升。 70~80升 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有效的通气量= 潮气量500 有效的通气量=(潮气量500 ml -解剖无效 腔150 ml )×呼吸频率

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生理

生理学第十章  神经生理

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 自主神经节神经元兴奋
尿肌、虹膜环行肌收缩,
消化腺、汗腺分泌↑,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室管膜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1.支持作用 2.绝缘和屏障作用 3.修复和再生作用 4.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5.维持细胞外液适当的 K+浓度 6.免疫应答作用 7.参与神经递质及生物活性物质的代谢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结构基础—— 突触: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 接头: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相接触的部位
二 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1.概念: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特 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 使其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2.递质的鉴定
鉴定:5 个条件
2. 调质的概念:
不在神经元之间直接起信息传递作用,而是 增强或削弱递质的信息传递效应,这类对递质 信息传递起调节作用的物质 3. Dale原则与递质的共存
2. 兴奋传递过程(电-化学-电信号)
接头前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开放 → Ca2+内流→ 出胞的方式释放Ach → Ach与接头后膜 (终板膜)上的N2型胆碱能受体结合 → 终板膜上Na+、 K+(以Na+为主)通道开放 → Na+内流>K+外流 → 终 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 →终板电 位总和 → 达到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Ach发挥作用后 被接头间隙中的胆碱脂酶分解失活。
强刺激尾部后,再用弱刺激喷水管皮肤→缩腮反应明显增强。
(3)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D)

生理-第3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生理-第3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2.动作电位的“全或无”性特
• “全或无”(all or none):可兴奋细胞膜在受到
阈、阈上刺激时,或产生一个可向外扩布的、具有 完全相同幅值的、不随传导距离衰减的动作电位, 或完全无动作电位产生。 • 锋电位遵循“全或无”原则,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附1:电导
• 电导G:导体导电的能
力,电阻的倒数。
K+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基础。
• 改变细胞内外 K+浓度,膜电位也随之改变; • 改变细胞内外 Na+浓度,对静息电位没有影响。 • K+、Na+的扩散:K+、Na+渗漏通道;
• Na+-K+泵:生电性Na+泵。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 主要三个因素的作用: 离子浓度梯度 电压梯度 离子泵
Nernst方程
第三章 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
Chapter 3 Excitation and conduction of Neuron
• 不同的刺激——神经细胞、肌细胞、消化道分泌细 胞——细胞膜电学性质变化——细胞特异反应。 • 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 • 意大利生理学家Galvani的实验
雷克蓝士发明了干电池 伏特应用这一原理发明 了伏特电池
• 静息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总结
①膜对内、外离子有不同的通透性,导致静息膜电
位的产生。 ②静息状态,所有被动通透力都与主动转运力平衡, 离子透膜净流动速率为零——膜电位恒定不变。
二、细胞膜动作电位
(一)细胞的兴奋和阈刺激
• 刺激(stimulation)
• 反应(response)
• 兴奋(excitation)
(三)K+和Na+对膜电位的协同作用

生理-神经系统三

生理-神经系统三
特点:①属于多突触反射。 ②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
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意义:对抗肌肉的牵拉以维持身体的姿势,是一 切躯体运动的基础。
如果破坏肌紧张的反射弧,可出现肌张力 的减弱或消失,表现为肌肉松弛,因而无法维 持身体的正常姿势。
肌紧张机制:
高位中枢下传冲动
●γ环?
●γ环的意义:使 γ
肌肉维持于缩短状
牵张反射。
高级中枢对肌紧张
的调节
•易化系统: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新小脑、前庭核。通过锥体束下传。
•抑制系统: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 叶正中带。通过锥体外系下传。
高级中枢对肌紧张 有两种作用
❖易化作用:肌紧张加强 ❖抑制作用:肌紧张减弱
高级中枢对肌紧张调节 通过两种途径
柱状组构 (columnar organization) ❖分类:
运动柱(motor column)
感觉柱(sensory column)
❖功能:当有传入冲动到某一功能柱时,
同一柱状范围内的深,浅层神经元均发 生兴奋,并可激活其传出,同时位于柱 状范围外的邻近神经元则被抑制。
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及皮层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
其他运动区
部位: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 辅助运动区 第二运动区等
(4区) (6区)
(纵裂内缘及扣带回)
肢体远端肌 肢体近端肌
功能: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
(5、6、7、8、18、19 区)设计运动动作
协调随意运动
特征: ①交叉支配:
(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
②倒置分布:
(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
③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 ④功能定位精确:
态。

神经生理名解及问答

神经生理名解及问答

K+平衡电位:神经元膜上由k+外流而形成的内负外正的电位差限制k+进一步外流,这种电动势梯度的对抗作用最终与浓度的驱动作用达到平衡,此时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K+平衡电位同源受体:接受邻近神经元末梢传来的相同神经递质,与自身受体共同对其释放进行调节,使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突触易化:当突触前膜接受一短串刺激时,虽每个刺激都引起递质的释放,但后来的刺激所引起递质释放量,比前面刺激引起的释放量要多,引起的突触后电位更大,然而此效应消失得也很快,只能维持数十到数百毫秒。

突触压抑:与突触易化相当对应,突触前膜接受一短串刺激时,引起的突触后电位逐步减小的现象。

受体的正协同性:当某一受体与配体结合后,会诱导邻近的同类受体结合部位构象发生变化,并使该受体对配体的亲和力升高。

上调:调节使受体数量增多或结合容量增加。

下调:调节使受体数量减少或结合容量减小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

神经调质:在神经系统中,有一类其本身不负责跨突触膜的信息传递或不直接引起突触后效应细胞的功能改变,而是对递质的突触传递效率起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受体:能与配体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细胞蛋白质神经甾体的组构作用:神经甾体对脑的发育、分化,对个体的行为等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在个体发育早期,性激素可影响、改变神经系统的结构,使不同性别动物在神经系统的构造上出现性的分化,这种作用称组构作用。

神经-骨骼肌接头:躯体运动神经与骨骼肌之间的功能性联系部位增敏:由于受体激动剂水平降低或拮抗剂的应用,或因其它神经递质或激素的释放,引起受体与配体结合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增强,也叫超敏。

失敏:长期使用某一种激动剂期间或以后,组织或细胞受体对该配体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的现象,也叫脱敏或耐受。

细胞信号转导:在外界环境刺激因子和胞间通讯信号分子作用下,由细胞表面/胞内受体接受后,跨膜转换形成胞内第二信使,以及经过其后的信号途径组分的级联传递、引起细胞生理反应和诱导基因表达的过程。

1-0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 (3)

1-0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 (3)

南昌大学生物科学系
7、阈电位、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 阈电位及其与刺激、动作电位的关系
+20
mV
0
1、阈电位 TP:
-20
是一种膜电位的临界值,能触发AP;
是引起钠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值;
-40
即钠内流形成正反馈的膜电位值。
-60
RP和TP:差值大,细胞兴奋性低;
-80
差值小,兴奋性高。
-100
2、阈强度:使细胞膜去极化到阈电位的最小
● 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接头间隙中的乙酰胆碱清除 扩散 酶降解 再摄取
南昌大学生物科学系
10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 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征
南昌大学生物科学系
单向传递:兴奋由运动神经末梢传向肌细胞
时间延搁:递质的释放、扩散及其与受体结 合而发挥作用,均需要时间,兴奋通过一个 神经-肌接头头至少需要0.5~1.0ms;
Ach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 终板膜对Na+,K+通透性增高
终板电位 肌膜动作电位
Ach被胆碱酯酶分解
南昌大学生物科学系
10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 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接头前过程
乙酰胆碱的合成与贮存:乙酰胆碱在神经末梢中由胆碱 和乙酰辅酶A在胆碱乙酰化酶的作用下合成的。
Ca2+内流是诱发乙酰胆碱释放的必要环节,如果降低细胞外Ca2+ 浓度或用Mg2+阻断Ca2+ 内流,动作电位到达时并不能引起乙酰胆 碱释放,说明Ca2+ 在前膜的兴奋和乙酰胆碱递质释放过程中起偶 联和触发作用。这里Ca2+的进入量也决定囊泡释放的数量。
● 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超微结构 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 接头前膜 接头间隙 接头后膜(终板膜 )

生理学——神经系统3

生理学——神经系统3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则多种多样, 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则多种多样,有的 形成链锁状,有的呈环状。在这些联系形式中, 形成链锁状,有的呈环状。在这些联系形式中, 辐散与聚合原则都是同时存在的。 辐散与聚合原则都是同时存在的。 辐散式(传入神经元) 辐散式(传入神经元) 聚合式(传出神经元) 聚合式(传出神经元) 连锁式(中间神经元) 连锁式(中间神经元) 环路式(中间神经元) 环路式(中间神经元)
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于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不同于传入神经。
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中间神经元
Why?
效应器
传出神经
脊髓
后放(after discharge) discharge) 后放(
在一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 在一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 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发放神经冲动, 出神经仍可在一定时间发放神经冲动, 该现象称为后放。 该现象称为后放。
链锁式:是指中间神经元在扩布冲动的同时, 链锁式:是指中间神经元在扩布冲动的同时, 通过其发出的侧支直接或间接地将冲动扩布 到其它许多神经元。 到其它许多神经元。在空间上可以加强或扩 大作用范围。 大作用范围。

+
环路式:一个N元与中间N元发生突触联系, 环路式:一个N元与中间N元发生突触联系, 中间N元反过来再作用于该N 中间N元反过来再作用于该N元。引起正反馈 (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或负反馈(使活动 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或负反馈( 及时终止);也是后放的结构基础。 及时终止);也是后放的结构基础。 );也是后放的结构基础
第三节 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
反射与反射弧 一、反射与反射弧

教育的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3) (4)

教育的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3) (4)

本章的讲课思路:
原则:先总后分。 线索:消化(口腔 肠) 胃 小肠 吸收 大
第一 节:概述(总)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管 组成 消化腺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直接 开口于消化管内,如胃 腺、肠腺等。 大消化腺:独立存在的器官,以导 管与消化管相通,如, 唾液腺、肝、胰等
消化管:长、盘曲、 消化管:长、盘曲、 肌性管道。 口腔、咽、食道、 胃、 小肠、大肠、 肛门。 消化腺:消化管周围, 消化腺:消化管周围, 开口于消化管。 开口于消化管。 唾液腺、胃腺、 肠腺、肝脏、 胰腺。
第六节: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胃:少量水和酒精。 胃:少量水和酒精。 大肠:水和无机盐。 大肠:水和无机盐。 小肠::主要部位。 小肠::主要部位。 *小肠长(5~7M)、面积大(200M2)。 小肠长( 面积大(200M *食物在小肠充分消化 。 *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长(3~8小时)。 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长( 小时) *小肠粘膜具备吸收能力。 小肠粘膜具备吸收能力。 *小肠绒毛的收缩作用(伸:吸收;缩:运走)
(二)胃运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 *迷走N双重调节(抑制,容受性舒张;兴奋, 迷走N双重调节(抑制,容受性舒张;兴奋, 胃蠕动加强) 胃蠕动加强) *交感N抑制但正常作用小。 交感N抑制但正常作用小。 *局部N丛反射加强蠕动。 局部N丛反射加强蠕动。 2.体液调节: *加强,胃泌素。 加强,胃泌素。 *抑制,促胰液素、抑胃肽。 抑制,促胰液素、抑胃肽。
第八章 消化系统
概念 消化:食物被 分解为 消化:食物 被 分解 为 可吸 收的过程。 的过程。 吸收:食物 可吸收的成分 吸收 :食物可吸收的成分 透过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 透过 消化管壁的上皮细胞 进入血液和淋巴液 的过程。 进入 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

教育的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3) (5)

教育的生理学基础神经系统(3) (5)

集合管:从皮质走向髓质
沿途收集远球小管
第三节:尿的形成
一、肾小球的滤过 一、肾小球的滤过 1. 概念 血液流过肾小球的毛细血管 血管时 血液流过肾小球的毛细血管时,除了血 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 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 水、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通过滤过膜进 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通过滤过膜 滤过膜进 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肾小囊形成原尿 原尿的过程。
Na + 与H +交换
第三节:排尿反射
反射弧 *感受器: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 感受器: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 *传入N:盆N(主要)、腹下N、阴部N。 传入N:盆N 主要) 腹下N 阴部N *中枢:骶髓、脑干、大脑皮质。 中枢:骶髓、脑干、大脑皮质。 *传出N:盆N(副交感N)、腹下N(交感N)、 传出N:盆N 副交感N 腹下N 交感N 阴部N 躯体运动N 阴部N(躯体运动N) *效应器:盆N:逼尿肌+(兴奋性传出F);内 效应器:盆N:逼尿肌+ 兴奋性传出F 括约肌松弛(抑制性传出F 括约肌松弛(抑制性传出F)。 腹下N:内括约肌收缩,阻止排尿。 腹下N:内括约肌收缩,阻止排尿。 阴部N 阴部N:外括约肌收缩,阻止排尿,
2、物质基础——滤过膜 物质基础——滤过膜 (1)组成: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得孔:窗孔) + 基膜; +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指状交叉:裂孔)
(2)功能: 屏障作用 *机械性屏障:基膜是机械性屏障的主要部位。 机械性屏障:基膜是机械性屏障的主要部位。 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静电屏障:滤过膜各层有带负电荷酸性糖蛋 白 。 阻止负电荷的物质通过;促正电荷物 质滤过. 质滤过.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考试:2022第二章 神经生理学真题模拟及答案(3)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考试:2022第二章 神经生理学真题模拟及答案(3)

神经电生理脑电图技术(师)考试:2022第二章神经生理学真题模拟及答案(3)1、不适合药物诱导睡眠的是()。

(单选题)A. 口服10%水合氯醛B. 口服速效巴比妥类药物C. 口服苯二氮䓬类D. 口服苯海拉明E. 静脉注射苯海拉明试题答案:C2、闪光刺激所致的正常反应不包括()。

(单选题)A. 光肌源性反应B. 谐波节律同化C. 基本节律同化D. α节律阻滞E. 光敏性反应试题答案:E3、静息电位产生的离子基础是()。

(单选题)A.B.C.D.E.试题答案:A4、膜内电位负值(绝对值)增大的是()。

(单选题)A.B.C.D.E.试题答案:D5、下列关于动作电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单选题)A. 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出现低幅度动作电位B. 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再增加刺激强度能使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 动作电位一经产生,便可沿细胞膜做电紧张式扩布D. 传导距离较长时,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发生改变E. 多个动作电位可以相互叠加试题答案:D6、不适合药物诱导睡眠的是()。

(单选题)A. 口服10%水合氯醛B. 口服速效巴比妥类药物C. 口服苯二氮䓬类D. 口服苯海拉明E. 静脉注射苯海拉明试题答案:C7、有关突触的描述,错误的是()。

(单选题)A. 突触后膜只能与突触间隙内某种或几种递质特异性结合B. 突触前膜能释放多种神经递质C. 典型突触解剖结构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D. 在人类脑中化学突触很少,主要是电突触E. 突触后膜上多种不同的受体离子通道复合物试题答案:D8、不适合药物诱导睡眠的是()。

(单选题)A. 口服10%水合氯醛B. 口服速效巴比妥类药物C. 口服苯二氮䓬类D. 口服苯海拉明E. 静脉注射苯海拉明试题答案:C9、神经纤维膜电位由+30mV变为-70mV的过程称为()。

(单选题)A. 极化B. 超极化C. 反极化D. 复极化E. 去极化试题答案:D10、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18)3-1神经系统生理(三)

(18)3-1神经系统生理(三)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经系统生理上节课我们讲到第四方面内容关于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其中我们介绍了四方面的内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方面内容关于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大脑皮质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如果大脑皮质损伤随意运动将发生障碍甚至丧失运动能力形成瘫痪请看下面这图人类大脑皮质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围另外在大脑皮质内侧面还有运动辅助区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关于大脑皮层运动区调节躯体运动的特点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第一个特点关于交叉支配交叉支配是指一侧皮质运动区交叉控制对侧躯体肌肉的运动但是对于头面部肌肉除面神经支配的下面部肌肉和舌下神经支配的舌肌受对侧皮质运动区控制外其余部分都受双侧皮质运动区控制第二个特点我们叫做精细的功能定位它是运动区所支配的肌肉定位非常精细请看下面这个示意图它的总体安排与体表感觉区相似也是一种倒置的人体投影但是从面部的代表区它的内部安排仍是一个正立分布第三个特点是指各运动代表区的大小与精细程度的关系运动愈精细复杂的部位在皮层运动区内所占的范围是愈大的我们看这个示意图手与五指这个地方它所占的区域几乎与整个下肢所占的区域大小相等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来完成的那么什么是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呢我们先介绍关于锥体系及其它的功能请看一个示意图锥体系它是指由中央前回皮层运动区它发出经过内囊和延髓的锥体然后下达到达脊髓前角那么这个传导束我们叫皮质脊髓束另外还包括从大脑皮层运动区下达到脑干那么这个传导束我们叫皮质延髓束锥体系的主要功能它舒大脑皮层来发动随意运动的指令直接的传送至脑运动神经核以及到达脊髓的前角这样来发动肌肉的精细运动同时也引起伽马运动神经元兴奋大脑皮质通过调节肌缩的敏感性而协调肌肉运动那么在锥体系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以及脑神经运动核这些神经元我们叫做下运动神经元而在它们以上的这个大脑皮层里边的包括大脑锥体细胞在内的神经元我们称为上运动神经元上下两级神经元它们损伤后的临床表现大不相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比如小儿麻痹症时不仅丧失随意运动的能力甚至肌紧张也不能维持肌肉逐渐萎缩称为驰缓性麻痹也称为软瘫如果在脑出血脑栓塞等引起的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也将丧失随意运动能力但由于下运动神经元的存在尚可完成脊髓水平的牵张反射肌紧张仍能维持甚至亢进称为痉挛性瘫痪也叫做硬瘫下面我们介绍锥体外系及其功能锥体外系是指除锥体外系以外所有下行调控躯体运动的传导系统下面请看一张示意图那么锥体外系它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那么丘脑还有红核黑质脑桥前庭核小脑脑干那么还有它们之间联络的纤维等等锥体外系的皮质起源比较广泛但是主要起源于大脑皮质的合叶和顶叶的感觉区和运动区以及运动辅助区并且与锥体系的起源有一定的重叠在下行图中它可以与肌体神经节丘脑脑桥和延髓网状结构发生多次的中间神经元接替部分还会反馈的折回到大脑皮层那么主要经过皮层纹状体系和皮层小脑系两条通路到达脊髓锥体外系的下行通路一般都不经过延髓锥体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控制是双侧性的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认为它可以参与肌紧张的调节维持一定的姿势和完成肌群之间的协调活动虽然下行调节躯体活动中锥体外系起辅助作用但它与锥体系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是密切联系而不能截然分开的好接下来我们介绍第五部分内容关于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通常我们将支配内脏器官功能的传出神经称为植物性神经它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交感神经另一个叫副交感神经好我们看下面这个示意图植物性神经它从中枢发出以后要在植物性神经节内要换神经元换神经元以后才到达支配的器官这样我们就将中枢发出的纤维我们称之为节前纤维由神经节内神经元发出的纤维我们叫节后纤维节后纤维可以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下面介绍第一方面内容关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功能植物性神经对其支配脏器的作用是通过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作用于脏器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实现的那么首先我们介绍植物性神经的递质和受体植物性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主要有三类一种叫做乙酰胆碱另一种是去甲肾上腺素第三类是肽类物质好我们看下面这个示意图我们说能够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囊纤维那么包括副交感的节前纤维它释放乙酰胆碱以及它的节后纤维它释放乙酰胆碱还有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它也释放乙酰胆碱另外交感神经的一小部分的节后纤维比如说支配汗腺骨骼肌血管的这类的交感节后纤维它也释放的是乙酰胆碱还有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它也释放乙酰胆碱我们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纤维称为肾上腺素纤维人体大部分的交感节后纤维它释放的是去甲肾上腺素那么它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那么释放肽类物质的神经纤维我们称为肽能纤维那么一部分胃肠道的副交感节后纤维它释放的是一个钛类物质那么属于肽能纤维植物性的神经节细胞核效应器细胞膜上存在相信的受体受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我们叫做胆碱能受体那么看这张示意图胆碱能受体它是指能够与乙酰胆碱发生特异性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的受体那么胆碱能受体又分为两中一种我们叫M形受体另一种我们叫N型受体好我们看下面这张图M型受体它主要存在于副交感的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的细胞膜上那么当乙酰胆碱M型受体结合以后它可以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兴奋的效应比如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及胃肠道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瞳孔缩小等等那么由于这类受体也能够与毒蕈碱类的受体结合而产生相似的效应所以也称为毒蕈碱受体那么阿托品是M型受体的储存剂那么关于N型受体它是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的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以及神经肌肉接头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上那么由于这类受体能与烟碱相结合而产生相似的效应所以也称为烟碱受体N型受体有两个压型那么在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我们称为N1受体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我们叫做N2受体那么认为筒箭毒能够阻断N1和N2受体而六烃季胺可以阻断N1受体下面我们再介绍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素腺能受体它是指能与而他森按也就是指能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那么图中表示在神经末梢这个地方可以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那么它可以和这些特异性的受体来发生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那么这类受体也分为两类即α受体和β受体好我们看下面这张图大多数的交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螺旋形末梢发生变形
Ⅰa 、Ⅱ类纤维
的神经冲动 肌梭的传入冲动
脊髓前角
α运动神经元兴奋
γ传出纤维兴奋
梭外肌收缩
梭内肌收缩
维持肌梭兴奋的传入
2014.9
腱反射: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膝跳反射弧:
叩击肌腱 ↓
肌肉受到牵拉刺激 ↓
肌梭兴奋性↑ ↓
Ia类和Ⅱ类 N纤维传入
↓ α运动N元兴奋
↓ 梭外肌收缩
2014.9
意义:具有保护性意义,逃避伤害。
不属姿势反射
2014.9
(2)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的类型 1)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
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单突触反射。膝反射。
2)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指缓慢持续牵拉 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为多突触反射。
特点:不同运动单位交替收缩,不易产生疲劳。
2014.9
肌紧张: 高位中枢下传冲动 重力作用
γ运动N元兴奋
梭内肌收缩
γ
肌梭的 环 敏感性↑兴奋性↑
α运动N元兴奋
持续轻微 牵拉伸肌
梭外肌收缩
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201●4.9脑干某些中枢调节肌紧张是通过兴奋γ环实现的。
腱器官:感受肌肉张力变化
2014.9
(3)节间反射:
脊髓某节段神经元发出的轴突与邻近上下 节段的神经元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段之 间神经元的协同活动所进行的一种反射活 动。如搔扒反射。
2014.9
(2)翻正反射
概念: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 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 特点:先转头,再转身。 应用:体育运动中,很多动作是在翻正反射的基 础上形成的运动技能。 实例:体操运动员的空翻转体,跳水运动中转体 及篮球转体过人等动作,都要先转头,再转上半 身,然后下半身,使动作优美、协调且迅速。
2014.9
三、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2014.9
去大脑僵直
去大脑僵直实验: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 间切断脑干,动物出 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 表现为四肢伸直、坚 硬如柱,头尾昂起、 脊柱挺硬,称为去大 脑僵直。
2014.9
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 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
(三)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脊髓水平完成的姿势反射: 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等。 (1)对侧伸肌反射:
当剌激强度加大时,可在同侧肢体发生 屈肌反射的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肌收 缩的反射活动。
具有维持姿势的作用,保持躯体平衡。
2014.9
屈肌反射:
脊动物皮肤受到伤害性剌激时,反射性 引起同侧肢体屈肌收缩,伸肌弛缓,称屈 肌反射。
第九章 神经系统功能(3)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2014.9
一、运动的中枢调控功能概述
一)运动的分类 1.反射运动 2.随意运动 3.节律运动
2014.9
(二)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策划
执行
随意运动 的设想
2014.9
基底神 经节 皮层联 络区 皮层小 脑
运动皮 层和运 动前区
运动 脊髓小 脑
二、脊髓队躯体运动的调控作用
(一)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1.脊髓运动神经元
1)α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外肌纤维,是躯体骨骼肌运动反 射的最后公路。递质为ACh。 2)γ运动神经元 胞体较小,支配梭内肌纤维,兴奋性 高,递质为ACh。
2014.9
2.运动单位: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神经元及其
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2014.9
2、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1)状态反射: 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体的相
对位置改变时,可以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 紧张性。
2014.9
①迷紧张反射: 内耳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的传入冲动对躯体 伸肌紧张性的反射性调节,中枢为前庭核。
②颈紧张反射: 颈部扭曲时颈上部椎关节韧带和肌肉本体 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四肢肌肉紧张性的反 射性调节,中枢在脊髓。
α僵直和γ僵直
2014.9
γ僵直:
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首先提高γ运动神经 元的活动,使肌梭的传入冲动增多,转而增 强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称为γ僵直。 实验证据:
在去大脑僵直时,如切断动物腰骶段脊髓后根 以消除肌梭传入冲动, 则可使后肢僵直现象 消除。
2014.9
α-僵直:
由于高位中枢的下行作用直接或间接通过脊 髓中间神经元提高α运动神经元活动。 实验证据: 如果在上述切断脊髓后根的去大脑动物,进 一步切除小脑前叶,能使僵直再次出现,这 种僵直属于α-僵直,因脊髓后根已切断,γ 僵直已不可能发生。
定义: 有神经支配的骨
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 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 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 动。
特点: 感受器和效应器都是 在同一块肌肉中
意义: 在于维持身体姿势,增
强肌肉力量。
2014.9
牵张反射的机制:
感受器(肌梭): 感受长度 和牵拉刺激 核袋纤维
梭内肌 核链纤维
2014.9
肌 梭:
① 肌梭与梭外肌并联, 肌梭两端与中间的 感觉装置串联
前庭核
小脑前叶两侧部
↓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
脊髓γ
脊髓α


梭内肌
梭外肌(伸肌)
2014.9
(肌 梭)
大脑皮层运动区 纹状体
小脑前叶 两侧部
小脑前叶 蚓部
(+)
(+)
脑干网状结构 抑制区
前庭核 (+) (+)
易化区
()
(+)
肌紧张
2014.9
去大脑僵直的产生机制:
网状结构抑制区的下行始动作用 (大脑皮层运动区和纹状体等)被切断, 抑制区活动减弱,易化区活动占优势。 传向脊髓的易化作用相对增强,引起 γ运动神经元活动过强,伸肌的肌紧张 过度亢进,导致去大脑僵直。
② 梭外肌收缩时, 肌梭抑制
③ γ-运动N兴奋、 梭内肌收缩、 肌肉受牵拉时, 肌梭兴奋
2014.9
2014.9
肌梭的传入神经纤维:
*Ⅰα类纤维:螺旋形
分布于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 *Ⅱ类纤维:花枝状
分布于核链纤维 终止: 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
2014.9
牵张反射的过程:
肌肉受牵拉 梭内肌感受装置被拉长
2014.9
四、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控
1、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 ①具有交叉性质,但头面部为双侧; ②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功能代表区的 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③总体定位为倒置,但头面部为正立。
2014.9
(二)脊休克
人和动物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反射活 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表现:
肌紧张降低或消失
发汗反射消失
血压下降
粪尿积聚

(以后反射可恢复)
2014.9
脊休克产生和恢复的原因:
• 产生:
•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易化性调节所致
• 恢复:
•脊髓的初级中枢发挥作用
20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