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近代史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 中国近代史

介绍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变迁历程
分析影响服饰变迁的主要 因素
探讨服饰变迁对中国社会 的影响
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服饰 的特点与趋势
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
传统与现代服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统元素创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传统与现代服饰审美观的演变与融 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 特点:多元化和个性 化
设计创新:利用计算机辅 助设计、虚拟现实等技术, 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生产方式变革:智能制造、 柔性生产等,提高生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率,降低成本
消费方式变革:电子商务、 个性化定制等,满足消费 者多样化需求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利用 可再生材料、环保染料等, 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智能化与交互性:智能穿 戴设备、虚拟现实等,增 强服饰的交互性和实用性
汇 报 人 :
XX
满族服饰:长袍 马褂,旗装,旗 袍
汉族服饰:长衫, 短袄,裤子
西方服饰:西装, 礼服,帽子
服饰特点:简洁, 实用,注重装饰
服饰特点:以中山 装和列宁装为主, 强调集体主义和革 命精神。
服饰材料:以棉 布、呢绒为主, 注重实用和耐用。
服饰色彩:以黑、 灰、蓝为主,强 调朴素和庄重。
服饰款式:以简单、 大方、整洁为主, 注重实用和功能性。
多元化: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不同阶层 的服饰风格各异
个性化:人们追求独 特、个性的服饰风格, 注重自我表达
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多元化和个性化 的服饰发展趋势将更加 明显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近代中国服饰变迁的趋势: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2021/4/15
50
• 是俄语(платье)的音译,在俄语中布拉吉就是 连衣裙的意思,但是由于俄罗斯的连衣裙有其特 有的特色,所以中国就直接将这种俄罗斯风格的 连衣裙叫做布拉吉。它一方面具有“进步”的政 治意义,另一方面又能够显示女性的身体,它便 捷、轻盈、活泼、经济,上至中央级的大演员, 下至幼儿园的小女孩,都能穿,爱穿。
2021/4/15
• 又称“西服”、“洋装”。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 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 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 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 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 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 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 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于是,一股“西装热”席 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 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中山装
• 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 ,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 名。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服饰优点的 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 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 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此后,又出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 便装等中山装系列。加之毛主席喜欢灰 色的中山装,就将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 型尖领等的毛式服装。这些都成为当时 的主流款式。
2021/4/15
列宁装
• 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 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 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 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以来 中国服饰的变化
8年1班 王礼达
目录
一、第一阶段: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二、第二阶段:1978—1991 社会主义新时期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四、第四阶段77 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扫除建国前的陋习,尤其体现在服 装的变革上。各式的长袍马褂被列宁服、中山装取代,显得更加朝气蓬 勃。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一时期的衣着消费十分的简 易与单调,服装多以购买布料 自己制作或到裁缝店加工为主, 成衣消费寥寥无几。
健美裤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与此同时,帽子也一改往日面貌,不再是老红军帽与鸭舌帽。男士礼帽开 始传入。红色导演帽扣在时髦女性的钢丝头上。牛仔帽、网球帽、贝雷帽、水 手帽、钟型帽、太阳帽、棒球帽五彩缤纷。连自己编织的毛线帽也风行过一段 时间。
女士太阳帽
男士礼帽
女士贝雷帽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90年代中期,“的确良”纯棉的文化衫火遍了全中国。王朔的痞子气开
始流行,连带印有被称为不健康文字的T恤衫也被炒热。比如“挣钱真累”, “没钱苦”,人们在衣服上书写自己的情绪。
售卖文化衫的店主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在1995年,喜爱日本卡通的年青一代开始喜欢充分展示上身线条的紧身T恤, 也开始把裙子改短,迷你风逐渐露出了苗头。同时,HOT组合席卷全亚洲,韩 风一夜吹起,满大街都是穿着调裆的阔裤子,染着金发耍酷的年轻人。之后哈 韩的风潮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末。
80年代人们的服装
三、第三阶段:1992—1999 改革开放新发展 在千禧年到来之前,20世纪90年代服饰扫尽世纪末的浮动不安,显现出明亮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

中国服饰发展史总结中国服饰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文化的交融,中国服饰不断发展、演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以下是中国服饰发展史的总结内容:1. 新石器时代服饰(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600年):新石器时代是中国人类文明的起源时期,服饰简单朴素,多以兽皮、兽骨、竹简等为材料制作衣物。

在这个时期,服饰主要以保暖和保护身体为目的,没有过多的装饰。

2. 古代服饰(公元前1600年-公元1840年):古代服饰的发展主要受到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服饰逐渐丰富,不再只是保暖的工具,注重美感和社会地位的体现。

例如,汉代的袍子和襦裙成为了主要的服饰,唐朝时期的华丽服饰展现了盛世的豪华。

3. 民国时期服饰(1912年-1949年):民国时期的服饰带有现代化和西方化的影响。

随着国家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西装和长袍成为了主流。

随着电影和音乐的兴起,时尚和潮流开始影响人们的穿着方式。

4. 当代服饰(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崛起和独立性的增强。

在当代中国,服饰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国际化、经济发展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

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不断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例如汉服复兴运动以及中国设计师在国际时尚界的崛起。

总的来说,中国服饰发展史展现了中国人民对服饰的追求和创新。

从简单的兽皮到华丽的汉服,从受到西方影响的民国时期到当代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中国服饰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

中国服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中国的服饰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多样化的风格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

三民主义: 民主、民 权、民生

清 代
国 时 期
旗 袍
改 良 的


五 十 年 代 列 宁 装 、 布 吉 拉
6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成立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特征:中西合璧, 新旧羼杂
女装:旗袍的改良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 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国的理念

共和理念: 平等、自 由、博爱

胸前五颗纽扣代 表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监
察五权分立。

袋盖为倒 笔架 寓意 以文治国
列宁装 绿军装
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朴素单一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
特征:款式新颖,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①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社会结构变化, 西方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开始追 求个性解放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中国近代服饰变化

原始
现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0~70年代:特征— 蓝、灰、绿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60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 恶化,女性不再穿“列宁服”。 而绿军装是这一时期的时装。
传入中国
自设计了中山装
鸦片战争后,服装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 到新中国的成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吸收西洋服装特点、不断改进而定型
旗袍展示了东方女人的柔美 旗袍闻名世界被称作 Chinese dress
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50年代: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
苏式服装流行---列宁装 布拉吉
五十年代: “列宁装”
五十年代: “布拉吉”连衣裙
列宁装 布拉吉 ----苏式服装为什么流行 ?
建国初期,中国人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处处以苏联为仿效 对象,连老百姓的曰常生活也处处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美观功能之外,还表达这种政治倾向,具
鸦 片 战 争 前
鸦片战争前,清代男装是长袍 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 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 成全国的一般服饰。
满族妇女穿旗袍,早期 是宽宽大大的,一般 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 袍,有点笨拙,外面 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 肩(也称小马夹);
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后,西装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

新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

新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

新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新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风云骤变的时代,新中国的建立,这是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的.5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了一些挫折和磨难,这种时代变迁的印记必然在表现力极强的服饰文化中有所反映.中国人的衣着装饰作为社会生活领域中最为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从来没有超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外而独立存在,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干预支配.因此,总结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以及趋势,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变革,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来的服饰变迁,是一个变动非常大、非常剧烈的时期,新中国50年来的服饰变迁呈现出以下特点.l中国服饰泛政治化服饰是最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在政治变革、或局势不稳定的社会里,政治对服饰的影响力更大,决定着服饰的种种表现.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政治变革.对服饰变化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服饰的泛政治化是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服饰变迁最大的特点.首先,服饰的变迁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而明显呈现出阶段特色:第一阶段:1949一1965年,国家意识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发生着作用,并没有采取强制力.服饰以朴素、实用为主.第二阶段:1966一1976年,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方式上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暴力摧毁有象征意味的服饰,如旗袍、布拉吉、西装等.中国服装舞台上成了军便服的天下,服饰发展走向极端.第三阶段:1978一2000年,思想上的束缚得到解放.服饰发展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不再依附于政治,中国服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其次,服饰变革与社会政治形势变化密切相关,政治运动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服饰习俗的急剧变革.例如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作为社会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服饰变革,需要找出代表旧制度的革命对象:旗袍、中山装、布拉吉、西装、长袍、马褂:同时也树立了作为革命和新时代象征的新的服饰样板,军便服伴随着红卫兵运动而登上了服饰舞台的中心.再次,服饰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服饰从来没有超然于社会政治之外独立存在,而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政治的干预支配,依附政治、参与政治、以至最终服务于政治.尤其是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服饰表现人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这是由于政治权力过分集中、盲目的个人崇拜的盛行,造成人们意识形态上的极端束缚,缺乏理性.2经济水平决定服饰的兴衰服饰是国家经济水平的表现,从一个国家民众的衣着装饰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物质发展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始终亦步亦趋.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不连续,经济基础并没有根本好转.与这种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就是在服饰上以朴素、实用为美,服装款式单一、色彩单一.1978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工业国.`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服饰面料、质地不断创新,服装款式趋于丰富多彩.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政治渐渐远离服饰审美,经济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3服装款式自身创造、继承少,吸收借鉴多继承和借鉴是服饰发展的两条道路,继承主要是对民族服装的态度,突出的是传统特色;借鉴则更多的是对外来服装的选取和吸收,突出的是现代化特色.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动服饰向前发展.然而,在20世纪50一70年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服饰的状况是建设少,毁灭多.既批判传统服装,又排斥外来服装.所以不但没有出现什么新款式,还扼杀了一些传统服饰的生存权,谈不上继承为主还是借鉴为主.只是在新中国初期,由于中国政府对苏联模式的认同,对苏联的服装也采取一种欢迎态度,布拉吉、列宁装在中国流行开来.但是,文革时期,这类服饰也遭到彻底地批判,苏式服饰成为修正主义的象征了.日常生活中的服装只能以军装衍化而来的军便服代替.军便服表明一个人的阶级立场,表明一个人的政治态度.从此,服饰的发展陷入了僵化、刻板、缺乏造血功能的恶性循环里.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服饰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后,是中国现代服饰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时期,服饰以借鉴或者说以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为主.中国服饰向西方学习是难免的.因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在现代社会“西方文化所提供的文化成果相对于东方文化来说要多,贡献要大,这是由于西方近现代社会变革发展所进行的历史性转折和突破使然,西方的工业文明远胜于东方的农业文明.”作为西方工业文明滋润下的服饰来说,它是适应工业社会的人们的衣生活方式产物,所以,它在全世界的普及和推广具有一种无法替代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作为传统服装代表的旗袍又重新出现.这一时期的旗袍,一是作为礼仪服装和社交服装出现.二是在传统旗袍的样式上加以变化,以更现代、更符合时代潮流的面目复出.例如上半身是旗袍的样式,下摆缩短到膝盖,方便活动.又如,传统对襟男装一唐装,在20世纪末也风行全国,甚至也波及到了海外.在夏蒙2001年世界男模大赛总决赛中,51名名模身穿唐装演绎太极拳.但是,我们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使中国传统服装发扬光大,那就是传统服饰的回归只是一种服饰流行现象,对此如何中国传统服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无可置疑的是,借鉴西方的优秀成果,走向国际化是中国现代服饰发展的方向.世纪50一70年代在服饰中蕴含的平等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史上,国家政治始终在其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受国家政治意识的改造,衣着装饰成为封建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服饰成为强化国家政治意识的工具.“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一系列服饰禁令,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特征.1949一1976年,新中国并没有放弃服饰的政治含义,而是剔去了服饰中蕴含的等级意识,体现一种阶级意识.“毛泽东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虽然贫穷但却保持社会主义纯洁性的、更少特权、更加集体主义、更少官僚主义的社会.”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服饰上追求一种更加纯粹的平等、平均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有一些进步意义,这是以往社会所不曾具备的.新中国国家领导人与民众同甘共苦,在服饰上并没有与大众不一样的地方,穿中山装、列宁装、军装甚至补丁衣服,这与中国共产党一直提倡的平等观是相一致的.5传统服装款式的日趋衰落回顾这半个世纪以来的服饰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传统服装款式日趋走向衰落.旗袍的兴衰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旗袍由20世纪30、40年代的日常装演变为20世纪末的时装.新中国成立初期,旗袍的衰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一,国家提倡简朴、节约,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人们误认为穿旗袍就是不朴素,就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其二,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把妇女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样的口号激励着女性走出家庭,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工农业生产中,涌现的大批优秀的妇女,过去从来没有妇女参加的,或认为根本不适合妇女参加的生产部门,现在都有妇女参加了.①随着女性生活状态、工作性质的变化,她们的穿着打扮必须适应其身份的变化,如果仍旧穿着紧腰身的旗袍,那么活动起来不自由,不方便,和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也不协调.其三,20世纪30、40年代,旗袍的穿着者大多不从事劳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人都必须参加劳动,自食其力.而旗袍本身的设计缺陷或者说设计特色确实不适宜在劳动时穿着.为了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妇女们脱了旗袍,换上了短便装.其四,从心理上讲,人们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力求使自己能够从各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人们认为旧的服装代表着旧的生活方式,不愿意继续穿着.文化革命时期,旗袍随着“破四旧”运动彻底销声匿迹,政治最终宣布了它的死刑.人为地消灭了旗袍—中国传统服饰.20世纪末,随着世界上流行的怀旧思潮,中国也出现一股“复古风”“中国风”.旗袍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中国时装舞台上的一个亮点.不过在日常装的领域里,牛仔裤、西装、迷你裙、休闲装等西式服装仍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二50多年中国服饰变迁的趋势1从众到异众的服饰心理人们在选择服饰的过程当中,往往有两种相反的倾向来左右着选择:一种是“异众”,标新立异,要突出自我,表现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价值追求和个性追求,引起更多的关注.另一种是“从众”,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或改变态度的现象.这种群体的一致性,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社会约束力量,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与生活习俗.是“从众”还是“异众”,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氛围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中国服饰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多样化的,旧的还没老去,新的方兴未艾,它其实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总体文化特征.但是,这一时期中国服饰的主流非主流已非常明显,服饰美的标准是“朴素大方”,反对所谓的“奇装异服”,大家热情地去追求“中山装”、“列宁装”,造成了服饰的“从众”现象.1966年后,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破四旧运动、红卫兵运动,把一切问题都上升到阶级立场上去定性,动不动就上纲上线.反映在服装上就是,服装代表人的政治身份和政治立场,人们对服饰过度寻求它政治上的图解意义,使服饰的发展偏离了它本身发展的艺术规律,越来越沦为政治的附庸.同时,人们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庇护,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都试图通过服饰来体现自己的共性,把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减少与外界的不同,减少与其它人的外观差异.如此则达到了人与人在服装上的高度一致—千人一面.一些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服饰为,“中国东部和中国的大城镇里,冬天,无论男女都穿着蓝色和灰色的斜纹粗棉布的长袖上衣和裤子.”“文化大革命时,要求男女一律穿制服、不化妆、剪短发,在外貌上没什么两样.”.文革时期是一个典型的服饰“从众时代”.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宽松的社会氛围让人们自由自在地选择.服饰恰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中国服饰的发展出现个性化、多元化.穿得越与众不同、越个性越受到人们的欣赏,人们称之为“异众时代”.1988年有人曾在西单百货商场门前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从商场门前走过的100个女青年中,竟然没有一件款式、色泽相同的衣服.一些服装店老板也抱怨,现在的服装生意越来越难做,虽然服装流行也有一个大趋势,但落实到具体款式上就众口难调了.因为人们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服装颜色、质感和款式,并不盲目追随“流行”.从穿戴的差异中去体会一种新鲜、新奇、炫耀的感觉和美的享受,人们对流行有一套自己的心得,对自己的审美品味十分自信,“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着装心态已成为现代着装者的主流意识.2直线到曲线、朴素到多彩的服饰审美服装的最原始功能是御寒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才增加了装扮美化的功能.新中国短短的50年里,中国民众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从服饰的形制上来说,新中国开始的30年里,中国人的服饰观依然受传统影响,服装为宽松型,直线裁剪很难说合身不合身,看不出身体曲线,不能收腰,上衣和裤长的比例就在人体的中间位置截然分开,没有层次上的变化.人们的衣着更主要是为了掩盖身体的形貌,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旗袍的衰落也可以从这里得到解释.因为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吸收了西方塑造人体曲线的特点.1978年改革开放后,传统的中国服饰观受到西方审美观念的巨大冲击,随着西方价值观、审美观的输入,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不断更新.人们对待新事物、新观念已变得更加宽容.多变、时髦、收体、多姿多彩、表现人体美的服装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潮流,迅速得到人们的认可.等等成了大街小巷常见的风景.其次,20世纪50一90年代,中国服饰的美学标准渐渐发生着变化,现出从朴素到充分展现自身美的趋势.在50年代,女性美的标准是:50中国服饰呈年代女英雄、女劳模;60一70年代女工农兵.所有报刊、杂志的封面女性全是浓眉大脸,面部粗线条,穿着朴素,一副为了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样子.在这种舆论的宣传导向下,如果“一个人穿的稍稍大方、美观些,就有敏感的好奇的眼睛打量你、谈论你、甚至于批评你,他们认为穿花衣服是`不进步’的标志.即使你工作得不错:学习也努力,还是有人批评你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直至70年代,中国民众服饰依旧是朴素为美.这一时期,连文学作品也热衷于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没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只有非凡的社会洞察力和革命素养,根本不关注自己服饰的美与丑.一些对漂亮服装有兴趣的人,一定是被批评嘲讽的反面角色.“革命”、“运动”以强大的力量压制了服装及其相关事物的发展和繁荣,扼杀了人们对服饰美本能的追求和欣赏.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始.人们思想上的束缚已被解除,工农业生产水平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得到质的飞跃,民众的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国民众开始按个人的审美水平、审美情趣决定穿着.人们以服饰为手段,发掘自身的美,让服饰与人合二为一.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品位和自身形体特点.波格达列夫说:“通过注意他的服装,我们更容易确定它的穿着者的社会地位,他的文化水平以及他的趣味.”②中国服饰朝着审美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这是服饰观念的又一次更新,人们审美水平上升到又一个高度,服饰具有了私人化空间.每一个完整的装扮系列都成为一个精美的艺术世界.3单项输入到相互影响的服饰交流20世纪5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以苏联为模式的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其结果“一是长期的脱离会造成自身的封闭和僵化,无法从全球化进程中获益;二是抵抗和脱离的同时所寻求的发展模式本身具有单一化、封闭化的特征……造成了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全方位落伍.”与此同时,西方各国却处于战后经济`迅速发展、政治稳定、交流频繁的时期,各国服饰得到了充足而长远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对外政策的限制,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受到限制,中国服饰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无论是交流的范围、规模还是深度和广度,都不彻底和全面.基本上都停留在国内交流的小圈子里,仅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发生过一些不太频繁的交流,而且服饰的交流以吸收苏联的服饰款式为主.布拉吉、列宁装影响了中国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与此同时中国的服装款式也被越南、柬埔寨、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在这些国家,也有一些人穿着中山装.据说,印度总理喜欢中国立领服装,认为其简洁而庄重.1958年10月14日,在纽约百老汇的歌剧院里上演了一出歌剧,剧中女演员克华的一袭旗袍受到众人瞩目.鉴于人们对旗袍的喜爱,歌剧院专门制作了一个片子介绍旗袍的制作程序,并广泛放映.客观地说,中国服饰的国际影响力还是太微小了.同期,由于一些广为人知的政治原因,中国拒绝与西方时尚界建立任何联系.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国服饰发展始终游离于国际时尚潮流之外,封闭在自我的小圈子里,由于闭关自守而失去了服饰发展的原动力.再加上政治斗争的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内生力量和外来影响都不存在,所以,文革十年是新中国服饰发展史上最荒漠的十年.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以来,中国主动地、积极地、深入地融入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各个领域中.中国服装界恢复了与西方主流服装界的联系.“世界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国际大融合、大碰撞的时期,’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都在寻求一种更加频繁的交流与接触,这种氛围也很好地带动中国服饰文化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80年代初,国际时装界巨子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相继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召开小型的时装发布会,传播现代服装理念.同时,国内的服饰专家和传媒也争相走出去了解中国以外的世界,把西方各国先进的、整套的时装运营模式引进中国.1986年,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服装流行趋势发布会.1985年,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第50届巴黎国际成衣博览会,带去了国内设计师设计的94件作品.1986年,中国又参加了第52届巴黎国际女装博览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外交流更加频繁,中国不断派设计师参加巴黎、东京的服装时尚发布会,并且多次获得大奖,中国服装已融入世界服装时尚主流之中,在国际时尚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1996年,国际服装时尚界“21世纪服装大赛获奖作品巡回展”把北京作为地点之一.其理由之一是“东京、巴黎和纽约已经是世界时装中心,而北京将成为世界时装中心.”这是对改革开放后中国时装界的极大肯定.与此同时,国际着名的时装大师还从中国民族服饰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东方风味的服饰系列.在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中国风”.服饰交流不仅造就了同一性、一致性;而且也使人们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身的特色,从而更加珍视它.“事实上,全球化在推动了同一性增强的同时,也为更多的参与主体提供了发言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特点的条件”.’·所以说,服饰交流是双方面的,“西方的服装在改变了中国民众普遍穿着的同时,中国风格—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也触动和改变了西方的时尚.”、刃中国的服装走向了世界,世界也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平等交流、互相借鉴,促使服装的发展走向一个全新的境界.总之,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社会变革,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艰难跋涉,甚至出现了文革十年浩劫.然而可喜的是,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出迷雾,走向了高速发展的改革开放道路.中国社会的变革,不仅反映在经济变化上,更反映在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服饰是人类社会变迁的镜子,同时又是社会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饰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20世纪50一90年代中国服饰的发展演变,说明了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服饰是在整个中国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存在的,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脱离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支撑,服饰将无从谈起.中国服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变更而变更.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服饰的一些功能被逐渐淡化、隐化、一些被强化及显化.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服饰变迁,更有助于我们理解服饰变迁背后深刻的社会含义.这一研究丰富和扩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内容.并对全面解读新中国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又称“西服”、“洋装”。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 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 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占服 饰主导地位的一直是中山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经济的 腾飞,以西装为代表的西方服饰以不可阻挡的国际化趋势又一次涌进中 国,人们不再讨论它是否曾被什么阶级穿用过,不再理会它那说不清的 象征和含义,欲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中国人似乎以一种挑战的心理来主动 接受这种并不陌生但又感到新鲜的服饰文化。于是,一股“西装热”席 卷中华大地,中国人对西装表现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热情,穿西装打领带 渐渐成为一种时尚。
• 世纪60年代的服装有人戏称为 “集体撞衫”,不过人们的衣 服颜色单一,款式相同却是真 实的。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 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 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 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 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 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 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 准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 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 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 式也更通行了。所有的花衣裳、 旗袍都成了“封、资、修”的 象征,当革命革掉了旗袍等资 产阶级的尾巴,剩下的只有解 放装、青年装、中山装、对襟 衫。我中国女性服饰在60年代 中后期以后实际进入了虚无状
一、50年代——俭朴实用 劳动最美 二、60年代——统一的武装时代 三、70年代——承前启后 时尚启蒙 四、80年代——丰富多彩时装化 五、90年代——突出个性 风情万种 六、全球化的21世纪:时尚很纯粹

1949年新中国成立,解放区的天时晴朗 的天,解放区的健康风尚与服装款式色调 也随着大军南下西进而传遍全国,旗袍靓 丽辉煌的地位被干部装所取而代之。社会 鄙夷挂红穿绿的奢侈服饰风尚,旗袍衬映 出的悠闲,舒适的女性形象失去了生存的 氛围,人们对衣着时尚美的追求化为对革 命工作的狂热,劳动是美,心灵最美为社 会认同。

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服装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服装变化
从款式单一、色彩单调的服装,到如今多样化的服装选 择,人们的着装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也体现了社会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1
改革开放前的服装样式
改革开放前的服装样式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服装变
2 在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服装款式相对单一, 主要以中山装、列宁装、棉袄为主。这些服 装的颜色也较为单调,以黑、灰、蓝为主。 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强调功能性,以保暖、 实用为主,并不太注重时尚和个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居 民服装变化
汇报人:XX
时间:X年X月
1 改革开放前的服装样式 3 现代服装的多样化选择 5 总结 7 服装品牌与文化 9 未来服装的趋势
-
2 改革开放后的服装变革 4 服装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 服装材料的变化 8 服装与健康
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服装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居民 的服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
2
改革开放后的服装变 革
改革开放后的服装变革
1
2
3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人们的服装款式和颜色
开始变得更加丰富
牛仔裤、衬衫、T恤等 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穿着
的服装
同时,西服也开始逐渐 被更多的人接受,成为 一些正式场合的穿着
人们开始追求更加时尚 、个性化的服装,而不 再仅仅满足于功能性
3
现代服装的多样化选 择
7
服装品牌与文化
服装品牌与文化
现代社会,服装已经不仅仅是一件遮体 之物,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身份认同的 象征
各种服装品牌应运而生,它们以独特的 设计风格、优质的材料和良好的售后服 务,赢得了消费者的喜爱和信任
同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品牌也成 为了文化符号,体现了某一时期、某一 族群的文化特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60
——
改革开放以后
思考:以中国近代以来女性服饰的变化 趋势: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向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为例,说明中国服饰的发展趋势
二、食——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 (3)生活习俗的制约 ⑴中国传统四大菜系:鲁、粤、川、淮扬菜 ⑵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国 通商口岸 ⑶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西餐常用原料开始 进入百姓饭桌,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 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受自然物产条件的限制
天津上海厦门等地出现了即保留了原来住宅特色有体现 西式建筑风貌的毗连式房屋
如上海南京路、厦门中山路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二、食 ⒈四大菜系 ⒉西餐与中餐
三、住 传统建筑——中西合璧——新式住宅
四、风俗 ⒈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代) ↓ 婚姻自主,删繁就简(民末清初) ↓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新中国) ⒉丧葬:19c末20c初,城市趋于简化,并 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葬礼,殡仪 馆、公墓出现;农村依旧 新中国成立后,土葬向火葬改革
社 会 生 活 的 变 迁
中 国 近 现 代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一、衣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⒈近代(长袍马褂 1840—1949)服饰变化 鸦片战争 中式与西式、 半殖民地 后——新中 上衣下裙 传统与现代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半封建社 国成立 会 西装、中山装 并存 女子:旗袍的改良 旗袍 ⒉新中国服饰变化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 政治色彩强 独立自主 后——十一 制服装 男子:中山装 烈与革命相 巩固独立 届三中全会 绿军装 关的服饰成 ⑴50—70年代 为主流 女子:列宁装、连衣裙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 ——解放思想 十一届三中 ⑵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封闭 开放 全会至今 彰显个性 改革开放

总结从1949年建国后我国服装的变迁及背后的响因素

总结从1949年建国后我国服装的变迁及背后的响因素

总结从1949年建国后我国服装的变迁及背后的响因素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的限制,20世纪50年代服饰主要以简朴和实用为特点。

中山装和列宁装就是男子的标配。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近现代中国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并被世人称为中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一度成为当时中国男子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

由于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经常在公开场合穿中山装,西方也习惯称呼中山装为“毛装”。

60年代初,三年的自然灾害遗留的烂摊子使人们的穿着更是受到严重限制。

棉花欠收,纺织品供不应求,人们对服饰的要求是偏往坚实耐穿。

在色彩的选择上也偏向耐脏耐洗的颜色,因此蓝、灰、黑三色在服饰上占有的地位更是巩固了。

60年代后期中国进入到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服装是思想意识的表现。

绿军帽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

海魂衫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年轻人和孩子们几乎都穿海魂衫。

整个70年代,国家在一片动荡中,经济停滞不前,没有发展。

由于“破四旧”及“批判小资产阶级情调”,原有的服饰被大量删削废止,如连衣裙、高跟鞋、夹克衫、旗袍等就几乎没有人再穿用。

而且这时期的服饰呈现出明显的非性别化及非年龄化的特点。

在红卫兵运动影响下迅速升温的集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红色语录本、草绿色帆布挎包等于一身的典型的红卫兵装扮可谓盛极一时。

这期间“老三色”(蓝、灰、黑)随处可见,所谓的“不爱红装爱武装”就是这时期服饰特点的写照。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放开了,人们的心动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刮到了服饰艺术的领域。

西服、喇叭裤、T恤衫、牛仔衣裤、风衣、超短裙、运动服、皮装、羽绒服等外国的服装款式在国内次第流行起来。

因为领导人带头穿新式的双排扣西服,国内还引起了“西服热”。

从此,人们的服饰行为开始向着开放化、自由化、随意化的方向发展。

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服饰也开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想穿什么穿什么,喜欢穿什么穿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ppt课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服饰的变化  ppt课件

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
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
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
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
准是耐磨和耐脏,灰、黑、蓝
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律、
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
式也更通行了。所有的花衣裳、
旗袍都成了“封、资、修”的
象征,当革命革掉了旗袍等资
产阶级的尾巴,剩下的只有解
放装、青年装、中山装、对襟
ppt课件
9
中山装成为后来成为中国男子标准服装;
文革时称“干部服”,成为流行时尚.

ppt课件
10
雷锋帽
• 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5式冬常服中的棉帽,因雷锋而闻名 中华,也成为了雷锋的象征之一。
ppt课件
11
海魂衫
• 是指各国水兵们穿的内衣,通常为白蓝相间的条 纹衫,俗称海军衫,又称海魂衫。海魂衫的寓意 为广阔的大海与蓝天,水兵们穿上海魂衫更显得 精神抖擞。在60年代中期,走到大街上放眼一望, 年轻人和孩子们几乎都穿海魂衫。
ppt课件
3
列宁装
• 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 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 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 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
衫。我中国女性服饰在60年代
中后期以后实际进入了虚无状ppt课件
8
中山装
• 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 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 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服饰优点的基础上 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 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 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又出 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中山装系 列。加之毛主席喜欢灰色的中山装,就将 小领改为阔而长的新型尖领等的毛式服装。 这些都成为当时的主流款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的穿衣变化,由以绿蓝黑灰为主到超乎想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民的穿衣变化,由以绿蓝黑灰为主到超乎想象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的服装行业早早已经融入世界各国。

繁华霓裳的背后,这样的成绩是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和时尚品质的不懈追求造就的。

当今世界,纵观各国没有哪个款式的服装可独领风骚。

也没有哪个服装品牌可以经久不衰。

中国人的穿衣打扮,也正向着多样化、个性化趋势发展,甚至出现了私人订制的状况。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70年以来,中国的服装穿衣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国人fashi on飞速成长史。

最早由以绿蓝黑灰为主到超乎想象的状况。

当然其中主要原因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腾飞,然后国民开始富裕起来,审美观也开始逐渐改变,使大环境下人民开始改变穿衣打扮。

多样化和个性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欢迎。

在这个重要而隆重的日子里,我们一起重温一下70年来中国穿衣的变迁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年。

多多少少的穿衣风格还延续清朝末年的打扮。

这个时期人民大多数已经去掉头发鞭子了,部分人民还是比较喜欢戴帽子的。

不过男人的短发比较清爽,看起来会比较精神。

那个年代照片基本是黑白的,我也在网上收集了一些照片,大家一起欣赏一下。

1949年(月份不详),在上海的一家慈善机构,一群孩子等着分发大米。

看出来孩子们的打扮是比较朴实的。

常年的战争,经济受挫,很多小孩子要靠慈善机构帮助解决温饱问题。

上海街头的一位做生意的人。

他卖花生和中国烟。

经典的帽子,身上披着一件衣服。

1949年4月,在南京市民的注目下首批进城的解放军士兵。

可以看出来,南京街头的市民的衣着状况,男生比较多是短发,部分小女生也是短发。

他们基本是春季的薄衣穿搭。

1949年6月的上海,为庆祝城市解放,电车上悬挂的领袖像。

因为是初夏,人民的衣着是短T恤和短裤等等。

1949年的杭州,街头流动摊贩的写照。

白色上衣搭配黑色裤。

1948年12月的北平,一位身穿黑色衣服不知所措的老人在这群新兵中寻找自己的儿子。

照片可以看出来他们比较瘦,认真佩戴像章。

不难想象他们的衣服基本上黑白灰色调。

初二寒假作业-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发展简史

初二寒假作业-中国近现代服饰变迁发展简史

新生代
款式的高速淘汰和更新 形成多风格流派 日益重视灵活配套效果 受到国际潮流文化影响
服饰是一个国家形象历史变迁的缩影,也是一个民 族文化的象征。
不同时期的服装都有不同特点,代表着不同历史时 期所具有的不同历史记忆。
像中山装、旗袍、列宁装,都是特定历史时期下诞 生的产物,具有浓重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在澎 湃的社会风潮之下别样的精神追求。
晚清平民服饰 晚清贵族服饰
拘谨 保守
呆板
等级森严
民国时期
中山装
学生装
长袍马挂 改良旗袍
变化原因: (1)鸦片战争后,受西方的影响。(外因)例如西装。 (2)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体现政治意义。(政治)例如中山装。 (3)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对人性和美的追求。(思想)例如改良旗袍。 (4)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业时代发展的要求。(经济)例如易服、剪辫、放足等。 对这种中西合璧的服饰如何评价?(1)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服饰美。 (2)有利于古老中国融入现代世界文明。(3)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共和政治的发展,适应 了工业文明的发展要求。
当代服饰变化的两大趋势: 1.本土文化表达的回归。 2.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
服饰变化的总趋势: ຫໍສະໝຸດ .由本地化走向全球化。 2.由单一走向多元化。 3.由生存需求走向精神表达。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 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 明、清,到近现代,服饰以鲜明特 色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代表。
服饰是一定时期物质生产和思想文化的综合反映。它 的演变,同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生活习俗、 各民族及各国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
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化在传达时代讯息的同时,也深 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近现代服饰的变化-第一小组

近现代服饰的变化-第一小组
近现代服饰变化的特点: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
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
半封建社会开始,从西方传入的文化、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人的个性解 放,首先体现在服饰上摆脱旧的束缚(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 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女子服饰
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 。接触西式服 装之后,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称身适体、短 袍窄袖的方向发展。 ②20世纪20年代之后,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 性的日常着装。
特征:中西合璧。
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 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样式和颜色趋于 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的暖向穿得 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近代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
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20世纪上半叶仍然流行。
②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西装的传入和流行 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山装就是在广泛吸收欧美 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③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一 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几十年,中山装 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主要表现:
从长袍马褂、旗袍到西服、中山装、苏式服装,再到多 元、多彩的现代服装。既深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 厚的政治色彩。
男子服饰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 民国——西装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

新中国70年服饰变迁

新中国70年服饰变迁

新分享丨Fresh新中国70年服饰变迁50年代,女人从工,服装多为工装;60年代,服装是思想意识的表现;70年代,服装渐渐由“红装裹身”的尚武风尚向中性化过渡;80年代中后期,市场机制臻于成熟,月艮装流行加快;90年代,突出个 性的风尚将服饰带入了新时期;21世纪的现在,时尚已不是中国人自己的流行,而是世界潮流。

O 整理邹孝听这一时期服装崇尚简洁,朴实,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

女装流行代表简朴的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以及两用衫,长西裤。

女学生大部分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者是 背带式工装裤,当时举国上下的妇女都是清一色的古装,最时髦的打扮就是蓝色或者灰色的背带工装裤和白衬衫。

布拉吉是来自苏联的一种连衣裙,其款式非常简单:泡泡 短袖,泡泡褶皱与圆领连身衣相连,后系腰带;列宁装的式样则为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系一根布带,双排各有三粒纽扣,这是从苏联学来的服装款式,尽管这种服饰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但是在当时可是最时髦的服饰,体现出劳动是最美的本色及其时代风尚。

男女服装归于一统,女装趋向男性化,尤其是“文革”时期,军便服大行其道,黄军装、黄军帽、红袖章、黄挎包成了"时装”,不爱红装爱武装被女性视为理想追求,许多狂热的 青年最向往的就是拥有一套绿军装。

所有的花衣裳,旗袍都成了 “封,资,修”的象征,剩下的只有解放装、青年装、中山 装、对襟衫。

处在那个年代,没有权利选择服装款式,也没有什么款式可以挑选。

1976年岁末,喇叭裤悄悄闯进了国门。

不久,迷你裙也开 始流行。

中性化的女装渐渐成了历史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奇装异服”。

"文革”初期被批判的小脚裤管,花衬衫也开始复活了,单色的服饰受到了新潮服饰的冲击。

假领子:一种没有袖子、只有上半截的衬衫,当然它不是衬衫,仅仅只是一个领子,为的就是在穿上外衣时在颈部露出领子;的确良:文革时期极少数可以被称为“料子”的化纤纺012 MODERNSUZHOU织品,主要用于制作衬衫。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化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化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化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服饰与以往有很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一、民族情感。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意识明显增强,人们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服饰风格也逐渐回归了中华传统的风貌。

二、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推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人们开始注重服饰的实用性、舒适性和科技含量,逐渐摆脱了束缚和不合理的礼仪规范。

三、社会风气。

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人们对服饰风格的要求随之改变。

逐渐推崇简约、实用、自然的穿着方式,以适应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从古至今的服装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的服装演变

中国从古至今的服装演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服装文化一直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中国的服装演变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古代中国的服装以华丽、庄重、雅致为特点。

最早的中国人民主要以兽皮和树叶为衣物,后来发展出以丝绸为主的服饰。

商代服饰以匡胸拨肩、长裙、庄重厚实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社稷重耕植的氛围。

周代的服饰则更加奢华,圆领直衫、宽袖长衫等成为时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服饰越来越注重美观,丝绸成为贵族和官员的标志。

在中国历史上,汉服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服饰。

汉服是以汉族为主的服饰,统称汉服。

汉服的特点是宽袖襟裳和长衫飘逸,表达了平等和自由的理念。

古代的汉服分为男装和女装,男装注重宽大、庄重,女装则注重柔美、典雅。

与丝绸相辅相成的还有华丽的饰品,如佩带玉饰、金饰和银饰等,给人一种高贵、优雅的感觉。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的高峰时期,也是丝绸之路兴盛的时候。

唐代的服饰以华丽、富丽堂皇为主,丝绸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男子穿上长袍、曲领和腰带,女子则穿着华美的宽袖衫和长裙。

唐代的服饰还注重色彩的搭配,采用了大胆的对比和丰富的花纹。

此外,唐代的宫廷服饰更是奢华绝伦,高冠、高鞋、袍褂等繁复的装饰物成为了当时贵族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清时期成为中国服饰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明代的服饰讲究端庄、素雅,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简洁。

男子穿上襦裙、长袍和宽松的长裤,女子则穿着宽袖长衫和裙子。

同时,明代的服饰注重色彩,并且衣袂逐渐变窄,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朴素和纯洁。

清代的服饰则更加注重礼仪和庄重,男子穿上长袍马褂,女子则穿着束腰高挂、长袖紧身的旗袍。

清代的服饰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如脖领和袖口的装饰变得更加华丽,丝绸的运用也更加精湛。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介入和国际交流的加深,中国的服饰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192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服饰带来了新的变革。

毛泽东主席提倡了“人民公社”的服装风格,以平民化、实用化为主要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及趋势20世纪下半叶是一个风云骤变的时代,新中国的建立,这是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相同的。

50多年来,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了一些挫折和磨难,这种时代变迁的印记必然在表现力极强的服饰文化中有所反映。

中国人的衣着装饰作为社会生活领域中最为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从来没有超然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外而独立存在,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干预支配。

因此,总结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以及趋势,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了解社会变革,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服饰变迁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来的服饰变迁,是一个变动非常大、非常剧烈的时期,新中国50年来的服饰变迁呈现出以下特点。

l中国服饰泛政治化服饰是最直观的物质文化现象。

在政治变革、或局势不稳定的社会里,政治对服饰的影响力更大,决定着服饰的种种表现。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政治变革。

对服饰变化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服饰的泛政治化是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服饰变迁最大的特点。

首先,服饰的变迁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而明显呈现出阶段特色:第一阶段:1949一1965年,国家意识通过舆论引导的方式发生着作用,并没有采取强制力。

服饰以朴素、实用为主。

第二阶段:1966一1976年,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活方式上批判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暴力摧毁有象征意味的服饰,如旗袍、布拉吉、西装等。

中国服装舞台上成了军便服的天下,服饰发展走向极端。

第三阶段:1978一2000年,思想上的束缚得到解放。

服饰发展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不再依附于政治,中国服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其次,服饰变革与社会政治形势变化密切相关,政治运动往往在短时间内造成服饰习俗的急剧变革。

例如文革时期的破四旧运动,作为社会变革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服饰变革,需要找出代表旧制度的革命对象:旗袍、中山装、布拉吉、西装、长袍、马褂:同时也树立了作为革命和新时代象征的新的服饰样板,军便服伴随着红卫兵运动而登上了服饰舞台的中心。

再次,服饰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服饰从来没有超然于社会政治之外独立存在,而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到政治的干预支配,依附政治、参与政治、以至最终服务于政治。

尤其是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特征。

服饰表现人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

这是由于政治权力过分集中、盲目的个人崇拜的盛行,造成人们意识形态上的极端束缚,缺乏理性。

2经济水平决定服饰的兴衰服饰是国家经济水平的表现,从一个国家民众的衣着装饰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物质发展水平。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程度,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服饰的繁荣与经济的发展始终亦步亦趋。

20世纪50一70年代,中国是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不连续,经济基础并没有根本好转。

与这种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就是在服饰上以朴素、实用为美,服装款式单一、色彩单一。

1978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由传统的农业国转变为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的工业国。

`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局面,服饰面料、质地不断创新,服装款式趋于丰富多彩。

出现了多样化趋势。

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政治渐渐远离服饰审美,经济为服饰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3服装款式自身创造、继承少,吸收借鉴多继承和借鉴是服饰发展的两条道路,继承主要是对民族服装的态度,突出的是传统特色;借鉴则更多的是对外来服装的选取和吸收,突出的是现代化特色。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推动服饰向前发展。

然而,在20世纪50一70年代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服饰的状况是建设少,毁灭多。

既批判传统服装,又排斥外来服装。

所以不但没有出现什么新款式,还扼杀了一些传统服饰的生存权,谈不上继承为主还是借鉴为主。

只是在新中国初期,由于中国政府对苏联模式的认同,对苏联的服装也采取一种欢迎态度,布拉吉、列宁装在中国流行开来。

但是,文革时期,这类服饰也遭到彻底地批判,苏式服饰成为修正主义的象征了。

日常生活中的服装只能以军装衍化而来的军便服代替。

军便服表明一个人的阶级立场,表明一个人的政治态度。

从此,服饰的发展陷入了僵化、刻板、缺乏造血功能的恶性循环里。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服饰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后,是中国现代服饰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时期,服饰以借鉴或者说以吸收西方优秀文化为主。

中国服饰向西方学习是难免的。

因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在现代社会“西方文化所提供的文化成果相对于东方文化来说要多,贡献要大,这是由于西方近现代社会变革发展所进行的历史性转折和突破使然,西方的工业文明远胜于东方的农业文明。

”作为西方工业文明滋润下的服饰来说,它是适应工业社会的人们的衣生活方式产物,所以,它在全世界的普及和推广具有一种无法替代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作为传统服装代表的旗袍又重新出现。

这一时期的旗袍,一是作为礼仪服装和社交服装出现。

二是在传统旗袍的样式上加以变化,以更现代、更符合时代潮流的面目复出。

例如上半身是旗袍的样式,下摆缩短到膝盖,方便活动。

又如,传统对襟男装一唐装,在20世纪末也风行全国,甚至也波及到了海外。

在夏蒙2001年世界男模大赛总决赛中,51名名模身穿唐装演绎太极拳。

但是,我们也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使中国传统服装发扬光大,那就是传统服饰的回归只是一种服饰流行现象,对此如何中国传统服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无可置疑的是,借鉴西方的优秀成果,走向国际化是中国现代服饰发展的方向。

4.20世纪50一70年代在服饰中蕴含的平等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史上,国家政治始终在其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

受国家政治意识的改造,衣着装饰成为封建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

服饰成为强化国家政治意识的工具。

“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的一系列服饰禁令,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特征。

1949一1976年,新中国并没有放弃服饰的政治含义,而是剔去了服饰中蕴含的等级意识,体现一种阶级意识。

“毛泽东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虽然贫穷但却保持社会主义纯洁性的、更少特权、更加集体主义、更少官僚主义的社会。

”力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服饰上追求一种更加纯粹的平等、平均意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有一些进步意义,这是以往社会所不曾具备的。

新中国国家领导人与民众同甘共苦,在服饰上并没有与大众不一样的地方,穿中山装、列宁装、军装甚至补丁衣服,这与中国共产党一直提倡的平等观是相一致的。

5传统服装款式的日趋衰落回顾这半个世纪以来的服饰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传统服装款式日趋走向衰落。

旗袍的兴衰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旗袍由20世纪30、40年代的日常装演变为20世纪末的时装。

新中国成立初期,旗袍的衰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其一,国家提倡简朴、节约,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人们误认为穿旗袍就是不朴素,就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其二,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把妇女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男女都一样”,“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样的口号激励着女性走出家庭,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工农业生产中,涌现的大批优秀的妇女,过去从来没有妇女参加的,或认为根本不适合妇女参加的生产部门,现在都有妇女参加了。

①随着女性生活状态、工作性质的变化,她们的穿着打扮必须适应其身份的变化,如果仍旧穿着紧腰身的旗袍,那么活动起来不自由,不方便,和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也不协调。

其三,20世纪30、40年代,旗袍的穿着者大多不从事劳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人人都必须参加劳动,自食其力。

而旗袍本身的设计缺陷或者说设计特色确实不适宜在劳动时穿着。

为了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妇女们脱了旗袍,换上了短便装。

其四,从心理上讲,人们处在一个大变革时代,力求使自己能够从各方面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人们认为旧的服装代表着旧的生活方式,不愿意继续穿着。

文化革命时期,旗袍随着“破四旧”运动彻底销声匿迹,政治最终宣布了它的死刑。

人为地消灭了旗袍—中国传统服饰。

20世纪末,随着世界上流行的怀旧思潮,中国也出现一股“复古风”“中国风”。

旗袍再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中国时装舞台上的一个亮点。

不过在日常装的领域里,牛仔裤、西装、迷你裙、休闲装等西式服装仍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二)50多年中国服饰变迁的趋势1从众到异众的服饰心理人们在选择服饰的过程当中,往往有两种相反的倾向来左右着选择:一种是“异众”,标新立异,要突出自我,表现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价值追求和个性追求,引起更多的关注。

另一种是“从众”,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或改变态度的现象。

这种群体的一致性,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社会约束力量,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规范与生活习俗。

是“从众”还是“异众”,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氛围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中国服饰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多样化的,旧的还没老去,新的方兴未艾,它其实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总体文化特征。

但是,这一时期中国服饰的主流非主流已非常明显,服饰美的标准是“朴素大方”,反对所谓的“奇装异服”,大家热情地去追求“中山装”、“列宁装”,造成了服饰的“从众”现象。

1966年后,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破四旧运动、红卫兵运动,把一切问题都上升到阶级立场上去定性,动不动就上纲上线。

反映在服装上就是,服装代表人的政治身份和政治立场,人们对服饰过度寻求它政治上的图解意义,使服饰的发展偏离了它本身发展的艺术规律,越来越沦为政治的附庸。

同时,人们为了寻求政治上的庇护,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都试图通过服饰来体现自己的共性,把个体融入到群体之中,减少与外界的不同,减少与其它人的外观差异。

如此则达到了人与人在服装上的高度一致—千人一面。

一些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服饰为,“中国东部和中国的大城镇里,冬天,无论男女都穿着蓝色和灰色的斜纹粗棉布的长袖上衣和裤子。

”“文化大革命时,要求男女一律穿制服、不化妆、剪短发,在外貌上没什么两样。

”.文革时期是一个典型的服饰“从众时代”。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宽松的社会氛围让人们自由自在地选择。

服饰恰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中国服饰的发展出现个性化、多元化。

穿得越与众不同、越个性越受到人们的欣赏,人们称之为“异众时代”。

1988年有人曾在西单百货商场门前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从商场门前走过的100个女青年中,竟然没有一件款式、色泽相同的衣服。

一些服装店老板也抱怨,现在的服装生意越来越难做,虽然服装流行也有一个大趋势,但落实到具体款式上就众口难调了。

因为人们追求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服装颜色、质感和款式,并不盲目追随“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