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期末复习必备】

合集下载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按照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种。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和地点副词等几种类型。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不能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或标点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几种类型。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位或时间的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间、之”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和、与、或、但、然而”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示词的词类、词义关系或语态等的词语。

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吗、了”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

常见的语气词有“不、了、啊、呢、吗”等。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概述。

实词直接表示实际意义,而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实词总结(共39张PPT)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实词总结(共39张PPT)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语汇总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词语汇总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词语汇总
3
文言实词 重点 中考的
4
文言实词的分类
1.古字通假现象 2.古今异义现象 3.一词多义现象 4.词类活用现象 5.偏义副词
5
通假字
定义:汉字通用和假借的简称。


6
通假字
定义:汉字通用和假借的简称。
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同声旁的字互相代
《望岳》 “荡胸生曾云”
同音字互相代替
8
尊君在不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其人舍然大喜
《陈太丘与友期行》 《论语》 《论语》 《列子· 杞人忧天》
9
尊君在不 不亦说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其人舍然大喜
同“否” 副词,用在疑问句末,构成是非问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
同“悦”,愉快。
《论语》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论语》
同“释”,解除、消除。
《列子· 杞人忧天》
10
古今异义
词义的缩小 四种情况
与儿女讲论文义
11
古今异义
四种情况
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扩大
与儿女讲论文义 河 古代指黄河,现代变成了河流的统称
12
古今异义
四种情况
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扩大 感情色彩的变化
乙甲
例如: 坐 通 座 材通才 帖通贴 曾通层
《口技》“满坐寂然” 《伤仲永》“贤于材人远矣” 《木兰诗》“对镜帖花黄” 《望岳》 “荡胸生曾云”
7
通假字
定义:汉字通用和假借的简称。
乙甲
例如: 坐 通 座 材通才 帖通贴
替 曾通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归纳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世说新语》二则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引: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论语》十二章1、通假释义吾十有五而至于学(“有”同“又”)2、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蒙蔽,没有)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

今义:危险,几乎。

)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3、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4、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文言文复习资料(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复习资料(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世说新语》二则1、通假字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一词多义日(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日子(2)期日中:太阳3、词类活用友人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4、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多指儿子和女儿(2)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趁、乘;今义:因为,因此。

(3)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4)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5)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带领。

(6)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特殊句式省略句(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省略主语。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

应为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

(3)待君久不至,已去。

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省略主语。

判断句(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2)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4)非人哉!“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

)《论语》十二章【讲解】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一词多义知(1)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2)温故而知新:得到。

而(1)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然后。

(2)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

(3)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不译。

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过的东西。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前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虚词整理1.---才。

2.---表顺承。

3.代词,代指元方。

4.---就。

5.而:表顺承。

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6.---表转折。

---为:给、替。

而:表转折。

8.---表修饰。

9.---表顺承。

10.---表转折。

11.---代词,代指颜回。

12.者---之:代词,学问事业。

者:……的人。

13.---表修饰。

14.于此,在其中。

15.其:他们。

而:表顺承。

之:代词,优点。

16.---代词,这河水。

17.---表并列。

18.---代词,代指前面的困难。

---对于,介词。

20. ---的。

21. ---连词,来22. ---就。

23. ---把。

24. 代词,代指狼。

25.---表转折。

---而:表转折。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7.---代词,代指狼。

28.---代词,代指麦场。

29.---乃:于是,就。

其:代指积薪。

---其:其中的。

于:在。

31.---音节助词,不译。

---用。

33 .代词,代指狼。

34.---代词,代指积薪。

---以:来,表目的。

其:代词代指屠夫。

36.代词,代指狼。

---才。

38.---来。

---表转折。

40.---的。

41.罢了。

42. ---表顺承。

43. ---代词,代指丁氏。

44. ---而:表顺承。

之:代指这件事。

者:……的人。

45. ---之:代指这件事。

于:向,对46. ---之:的。

于:在。

47. ---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48.代词,杞人。

---代词,那。

七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1.---用。

2.---于是、就。

3.---表顺承。

4.---凭借。

5.---在。

6.---表顺承。

7.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凭借、靠。

之:射箭凭手熟的道理。

---乃:于是。

以:用。

10.---就。

11.---宾语前置的标志。

12.---的13.---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

14.而:表转折。

焉:语气词。

15.为:做。

之:指“版印书籍”。

部编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部编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019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2019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2019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示询问,吗)《世说新语》2.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论语》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论语》4.其人舍然大喜〈shì〉(“舍”同“释”,解除、消除)《杞人忧天》二、一词多义以1.以观沧海(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古代诗歌四首》2.歌以咏志(介词,用)《古代诗歌四首》3.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诫子书》4.勿以善小而不为(连词,因为)《三国志》5.投以骨(介词,把)《狼》6.以刀劈狼首(介词,用)《狼》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狼》8.盖以诱敌(副词,用来)《狼》9.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论语》何1.水何澹澹(副词,多么)《古代诗歌四首》2.乡书何处达(疑问代词,什么)《古代诗歌四首》3.夫君子之行(名词,操守,品行)《诫子书》4.三人行(动词,走路)《论语》行1.日月之行(动词,运行)《古代诗歌四首》2.行舟绿水前(动词,行驶)《古代诗歌四首》日1.吾日三省吾身(名词,每天)《论语》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名词,日子)《世说新语》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名词,一昼夜,一天)《诗经·国风》4.意与日去(名词,时间)《诫子书》5.日月星宿(名词,太阳)《杞人忧天》6.终日在地上行止(名词,白天)《杞人忧天》不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示询问,吗)《世说新语》2.待君久不至(副词,表示否定)《世说新语》乃1.去后乃至(副词,才)《世说新语》2.见渔人,乃大惊(副词,竟然)《桃花源记》3.屠乃奔倚其下(副词,就)《狼》1.元方时年七岁(副词,当时,那时)《世说新语》2.故时有物外之趣(副词,时常)《童趣》3.年与时驰(名词,时间)《诫子书》是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判断动词,是)《世说新语》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代词,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而1.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承,可译为“然后”“之后”)《论语》2.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论语》3.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论语》4.博学而笃志(连词,表并列)《论语》乐1.不亦乐乎(名词,快乐)《论语》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动词,以……为快乐)《论语》知1.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论语》2.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论语》为1.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论语》2.可以为师矣(动词,做,当)《论语》其1.人不堪其忧(代词,这样的)《论语》2.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的)《论语》3.其人曰(代词,那)《杞人忧天》4.奈何忧其坏(代词,那)《杞人忧天》志1.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诫子书》2.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立志)《诫子书》学1.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诫子书》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就)《诫子书》止1.止有剩骨(副词,仅,只)《狼》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狼》3.止增笑耳(副词,只是)《狼》之1.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狼》2.久之,目似瞑(补充章节,无实义)《狼》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狼》意1.意暇甚(名词,文中指神情、态度)《狼》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词,企图,打算)《狼》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狼》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狼》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狼》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狼》乃1.屠乃奔倚其下(副词,就)《狼》2.乃悟前狼假寐(副词,才)《狼》闻1.有闻而传之者(动词,听见)《穿井得一人》2.闻之于宋君(动词,使知道)《穿井得一人》之1.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穿井得一人》2.得一人之使(助词,的)《穿井得一人》于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穿井得一人》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从)《穿井得一人》晓1.因往晓之(动词,告知,开导)《杞人忧天》2.家喻户晓(动词,知道)《汉书》3.春眠不觉晓(动词,天亮)《唐诗》三、词类活用1.东临碣石(名词作状语,向东)《古代诗歌四首》2.期日中(名词作动词,约定)《世说新语》3.友人惭(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惭愧)《世说新语》4.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世说新语》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趣)《论语》6.非淡泊无以明志(形容词作动词,明确、坚定)《诫子书》7.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大目标)《诫子书》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诫子书》9.非志无以成学(名词作动词,立志)《诫子书》10.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指屠户)《狼》11.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动词,攻击)《狼》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狼》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狼》14.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狼》1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狼》16.止增笑耳(动词作名词,笑料)《狼》17.闻之于宋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穿井得一人》四、古今异义1.东临碣石(古:到达,登上。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
了解古今异义字对于理解文言 文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按照现 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很可能 会产生误解。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绝”在“绝粮” 中表示“断绝”,而在“绝技”中则表示“独特的技能”。
一词多义的存在是因为语言的复杂性和语境的变化,使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 具有不同的意义。
01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切 磋。(“见”为动词活用为名词, 译为“所见到的”)
02
故为之文以志。(“志”为动词活 用为名词,译为“记”)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温故而知新。(“故”、“新”为形 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译为“学过的 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为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译为“好的方面”)
动词





攻打,讨伐。如“齐师伐 我”。
战斗,作战。如“齐魏之 战”。
胜利,战胜。如“故能胜 之”。
防守,守卫。如“守土有 责”。
失败,战败。如“败于敌 手”。
形容词
01 强 强大,强壮。如“强者胜之”。
02 弱 弱小,软弱。如“弱者道之用”。
03 大 大,伟大。如“大哉问”。
04 小 小,微小。如“小不忍则乱大谋”。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

CONTENCT

• 文言文基础知识 • 重点实词 • 重点虚词 • 词类活用
01
文言文基础知识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古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异体字,通常用音同 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例如,《论语》中的“说”通 “悦”,表示高兴、喜悦。
通假字的存在是因为古代书写工具的限制和语言的 发展变化,使得一些字在书写时被同音或近音的字 代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玩耍)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按时)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来得及)31.一狼径.去(径直)32.屠暴.起(突然)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36.目似瞑.(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狡猾)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跟从)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看,视)42.积薪.其中(柴草)43.又数刀毙.之(杀死)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53.只使..坠(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四方) 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56.国人道.之(讲述)二、重点虚词1.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夫君子之.行(助词,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复投之.(代词,代骨头)2.而相委而.去(表承接,不译)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3.盖:盖.以诱敌(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仁在其.中矣(指代某人的思想的一部分)恐前后受其.敌(指狼)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屠自后断其.股(指狼)5.以静以.修身(介词,用)非志无以.成学(介词,来)投以.骨(介词,把)以.刀劈狼首(介词,用)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盖以.诱敌(介词,用来)6.乃去后乃.至(才)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才)三、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五、一词多义1.日日.中不至(太阳)寒雪日.内集(天)2.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4.学非学.无以广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成就)5.止止.有剩骨(仅,只)一狼得骨止.(停止)6.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7.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8.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9.积薪场主积薪..其中(堆积柴草)转视积薪..后(堆积在那里的柴草)六、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今义:__指子女__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3.去.后乃至古义:__离开__ 今义:__到、往__4.相委.而去古义:__舍弃__ 今义:__委屈、委托__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__回头看__ 今义:__照顾__6.与人期.行古义:__约定__ 今义:__日期__7.下车引.之古义:__拉,牵拉__ 今义:__引用__8.不亦君子..乎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9.可以..为师矣古义:__可以凭借__今义:__可能、许可__。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知识汇总

部编七年级上册文言知识汇总

七年级上册文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尊君在不《论语》: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杞人忧天》:其人舍然大喜二、古今异义与儿女讲论文义相委而去古义:古义:有朋自远方来饭疏食,饮水古义:古义:三军可夺帅也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古义:古义:屠自后断其股国人道之古义:古义: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古义: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身亡所寄古义:古义: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义:三、词类活用1.友人惭2.传不习乎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饭疏食,饮水5.温故而知新6.吾日三省吾身7.学而时习之8.非学无以广才9.非宁静无以致远10.其一犬坐于前11.一狼洞其中12.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13.闻之于宋君四、虚词(一)其1.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乐亦在其中矣4.仁在其中矣5.恐前后受其敌6.屠乃奔倚其下7.一狼洞其中8.场主积薪其中9.将隧入以攻其后10.屠自后断其股11.及其家穿井12.其人舍然大喜(二)乃1.去后乃至2.屠乃奔倚其下3.奈何忧其坏(三)之《咏雪》: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友人惭,下车引之《论语》:1.学而时习之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曲肱而枕之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诫子书》:1.夫君子之行《狼》:1.复投之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久之,目似瞑4.又数刀毙之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穿井得一人》:1.宋之丁氏 2.有闻而传之曰3.国人道之4.闻之于宋君5.得一人之使 5.求闻之若此《杞人忧天》1.又有忧彼之所忧 2.因往晓之4.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4.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四)于1.于我如浮云2.其一犬坐于前3.闻之于宋君4.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5.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五)则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知识梳理,月考必备!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因:凭借10.起:飘起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非:不,不是12.相委:委,丢下、舍弃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15.日中:正午时分16.引:拉17.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归纳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字词《世说新语》二则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委: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引: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论语》十二章1、通假释义吾十有五而至于学(“有”同“又”)2、古今异义不亦君子..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义: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是两个词。

今义:表示可能、许可。

)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今义:蒙蔽,没有)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

今义:危险,几乎。

)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包括冷、热水。

)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3、一词多义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4、词类活用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作动词,吃饭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意动。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含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实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含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实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含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实词)以下是初中语文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知其所亡。

(《论语十则》)“亡”通“无”。

7.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中断。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童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春秋》)“道”通“导”,引导。

二、词类活用1.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时常。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知识。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

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知识点对于初一的同学们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掌握好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升语文成绩,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就为大家梳理一下初一文言文必掌握的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初一阶段常见的实词有:1、古今异义词例如,“走”在古代指“跑”,现在则是“行走”;“汤”在古代指“热水”,现在常指“菜汤”等。

2、一词多义比如“安”,可以表示“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也可以表示“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本是名词“鞭子”,在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动词用作名词,像“传不习乎”中的“传”,原意为“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形容词用作名词,“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和“新”,分别指“旧的知识”和“新的理解与体会”。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重要的连接、辅助作用。

初一阶段常见的虚词有:1、“之”作代词,如“学而时习之”(代指学过的知识);作动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到、往);作助词,“水陆草木之花”(的)。

2、“而”表并列,如“敏而好学”;表承接,“温故而知新”;表转折,“人不知而不愠”。

3、“以”作介词,“以刀劈狼首”(用);作连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为)。

4、“于”在“战于长勺”中表示“在”;“皆以美于徐公”中表示“比”。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省略句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正常语序为“有何陋”);状语后置,“战于长勺”(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者”)。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如“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哎呀呀,同学们!今天我要来给大家好好归纳整理一下七年级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这可太重要啦!先来说说实词吧。

实词就像是我们盖房子用的砖头,那是实实在在有意义的哟!比如说“吾”这个字,它就是“我”的意思。

这就好像我在跟你们说“吾今日很开心”,其实就是“我今天很开心”嘛。

还有“走”,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走路,在文言文里呀,它是“跑”的意思。

这不就跟我们跑步比赛的时候一样嘛,跑得飞快!再比如“汤”,可不是咱们喝的汤哟,而是“热水”。

这就好比冬天里热乎乎的洗澡水,能让我们暖呼呼的。

那虚词呢,就像是给房子装修的小装饰,虽然看起来没那么实在,但是作用可大啦!像“之”这个虚词,用法那叫一个多呀!它可以作代词,比如“友人惭,下车引之”,这里的“之”就是指“元方”;它还可以作助词,“水陆草木之花”,这里的“之”就是“的”的意思。

还有“而”,可以表示转折,“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里的“而”就是“但是”的意思;也可以表示顺承,“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知识然后知道新的知识,这里的“而”就是“然后”的意思。

哎呀,我跟你们说,文言文里这些实词虚词可有意思啦!就像一个个小秘密,等着我们去发现。

咱们要是不把它们弄明白,读文言文的时候可就像在迷雾里走路,晕头转向的!老师上课讲的时候,大家可得竖起耳朵认真听。

同桌之间也可以互相考考,“嘿,这个字啥意思?”“哈哈,你答错啦!”这样多有趣呀。

咱们学文言文,就像是在探索一个古老的宝藏,实词虚词就是打开宝藏的钥匙。

只有把这些钥匙都握在手里,咱们才能顺利地打开文言文这个大宝藏,看到里面精彩的世界!所以呀,同学们,咱们一定要加油,把七年级的文言文实词虚词都搞清楚,这样我们就能在文言文的世界里畅游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实词归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实词归纳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实词归纳一、概述本文档对《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出现的文言文实词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对实词的整理和分类,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和记忆,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实词分类及归纳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名词分为实词名和虚词名两类。

实词名可分为实物名和抽象名。

以下为部分例子: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名词分为实词名和虚词名两类。

实词名可分为实物名和抽象名。

以下为部分例子:- 实物名:人、物、动物等实际存在的事物。

如「日」、「水」、「鸟」。

- 抽象名:抽象概念和动作的名词。

如「忧伤」、「欢喜」、「行」。

2.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变化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文言文中的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以下为部分例子:是表示动作、变化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文言文中的动词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以下为部分例子:- 实义动词:表示具体动作或变化的动词。

如「行」、「受」、「走」。

- 系动词:表示存在状态或属性的动词。

如「是」、「有」、「在」。

3. 形容词形容词是描述名词性质或特征的词语。

文言文中,形容词可分为五种常见的类别:数量词、性质词、程度词、趋向词和关系词。

以下为部分例子:是描述名词性质或特征的词语。

文言文中,形容词可分为五种常见的类别:数量词、性质词、程度词、趋向词和关系词。

以下为部分例子:- 数量词:表示数量的形容词。

如「多」、「少」。

- 性质词:表示事物性质、特征的形容词。

如「美」、「善」。

- 程度词:表示事物程度的形容词。

如「甚」、「稍」。

- 趋向词:表示事物趋向、方向的形容词。

如「去」、「来」。

- 关系词:表示事物关系的形容词。

如「同」、「异」。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副词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地点副词和疑问副词。

以下为部分例子: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副词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地点副词和疑问副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文言文基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汇总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玩耍)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按时)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来得及)31.一狼径去(径直)32.屠暴起(突然)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36.目似瞑(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狡猾)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跟从)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看,视)42.积薪其中(柴草)43.又数刀毙之(杀死)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53.只使坠(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四方)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56.国人道之(讲述)二、重点虚词三、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其人舍然大喜(同“释”,解除、消除)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五、一词多义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17.少时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19.止增笑耳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今义:__耳朵__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21.身亡所寄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22.因往晓之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之前省略了介词“于”)(2)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3)投以骨(省略了“投”的宾语“之”,代狼,可补充为“投之以骨”)(4)一狼仍从(省略了宾语“之”,可补充为“一狼仍从之”)(5)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场主积薪于其中”)(6)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一狼洞于其中”)(7)屠乃奔倚其下(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屠乃奔倚于其下”)(8)顾野有麦场(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9)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省略了主语“屠”,可补充为“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倒装句。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是“所似何”,像什么东西)(2)投以骨(“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3)意暇甚(正常语序应为“意甚暇”)(4)身已半入(正常语序应为“身已入半”)(5)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如故之并驱”)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加强判断语气)(2)贤哉,回也!(“也”表判断)八、重点句子翻译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__不久,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__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真不是人哪!与别人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

__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就会罔然无所得;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__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__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__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_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__ 8.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__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__9.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__10.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__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__1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__骨头已经扔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__1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__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__1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的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__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部。

__1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__16.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__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

__17.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__日月星辰,也是聚集的气体中发光的东西。

__九、问题探究1.《咏雪》在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__作者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__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在使用上有何不同?__“尊君”指别人的父亲,是敬辞;“家君”指自己的父亲,是谦辞。

3.通过《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可知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__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的孩子。

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__4.“贤哉,回也”一则中表现出了颜回什么样的精神品质?__颜回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这体现出颜回贫贱不能移的安贫乐道的精神。

__5.《〈论语〉十二章》在内容上、文字上有什么特色?对我们有什么启发?这十二章语录不仅内容丰富,文字上也别具特色。

比如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用三个反问句,把学习的乐趣和所达到的境界层层展开,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这十二章语录对学子的勤奋自励、谦虚进取,学习方法的机敏灵活,品德修养的自律豁达,论述得言简意深,富有哲理。

它像一个路标,给每位求学之子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6.《诫子书》中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__观点:修身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分别从治学须静正面论证、修身忌躁反面论证。

__解析: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

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

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7.“穿井得一人”这个故事原来是一场误会,造成这个误会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__原因:传播者没有调查事实,道听途说。

启示:凡事要调查研究,面对纷繁的信息不能轻信,要实事求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