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民族民居文化在凯里市建筑风貌改造中的应用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独特风情的结合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独特风情的结合贵州黔东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汇聚了多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和风情。
这些文化和风情与地方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景观和风貌。
本文将从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文化传统、建筑风格、传统服饰和民族音乐等方面,阐述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与独特风情的结合。
1. 民族文化传统黔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其中布依族、苗族和侗族最为集中。
这些少数民族秉承着古老的传统,保留了独特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和节日庆典。
布依族居住在山区,他们信奉土地神和自然之神,他们以布依服饰、舞蹈和民歌歌舞形式展示自己的文化。
苗族是全球唯一使用“花苗文字”的民族,他们的节日以“花山苗寨”最为著名,这是一场集合了苗族传统歌舞、服饰和手工艺品展览的盛会。
侗族是一个务农为主的民族,他们信仰祖灵,练就了独特的侗族歌舞和乐器演奏技艺。
2. 建筑风格黔东南的建筑风格充满了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色彩。
苗族的“风雨桥”是苗族建筑中的代表作品,它结合了苗族民居和桥梁的形式,既满足了生活需求,又体现了苗族人对自然环境的崇拜。
侗族的“鼓楼”是侗族村寨中的标志建筑,它是侗族居民生活、社交和举办庆典的场所。
在黔东南的山区,还有许多传统的木质建筑,这些建筑采用了古老的工艺和构造方式,即使经历了漫长岁月依然保存完好。
3. 传统服饰黔东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以色彩斑斓、图案繁复为特点。
布依族的传统服饰使用大量的亮丽色彩和织物花纹,女性穿着彩色的上衣、长裙和白色的围裙,男性则常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衫配上宽松的长裤。
苗族的传统服饰以黑、白、红和银装饰为主,女性的上衣由黑色丝绸制成,上面点缀着银色的图案,下身则穿着宽松的长裙。
侗族的传统服饰以蓝色为主,男性的上身穿着粗麻布的蓝色长袍,下身穿着黑色的长裤。
4. 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贵州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的民歌以歌颂生活、赞美自然为主题,歌曲旋律悠扬,节奏欢快。
黔东南民族民居文化在凯里市建筑风貌改造中的应用
黔东南民族民居文化在凯里市建筑风貌改造中的应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我国传统民居文化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保护和发扬传统民居的精髓,成为了当务之急。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黔东南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建筑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侗族的木结构民居。
凯里市是黔东南地区的重要城市,其建筑风貌改造中的应用,不仅是对侗族民居文化的传承保护,同时也是一次有益的文化传播和交流。
凯里市建筑风貌改造的实施,具有很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侗族木结构民居是凯里市的特色建筑,其建筑风格优美、造型别致、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民居建筑的瑰宝。
然而,由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传统民居已经面临着破坏和拆除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的侗族民居文化,同时也为了使城市更加具有文化气息,凯里市进行了建筑风貌改造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凯里市的建筑风貌改造过程中,主要应用了侗族木结构民居的设计元素和建筑风格。
例如,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中采用了“三进四合院”的建筑布局,在建筑的细节设计中运用了中国传统的“斗拱”、“插板”、“齿科”等技术,使得城市的建筑具有传统的侗族民居风格和特色。
此外,凯里市还建立了具有侗族文化特色的美食街、艺术街等休闲娱乐场所,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侗族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凯里市建筑风貌改造中应用的黔东南民族民居文化,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的侗族民居文化,同时也有积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先,通过建筑风貌改造,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民居文化的热爱,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保护传统建筑,可以为凯里市创造独特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最后,建筑风貌改造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社会和经济的全面进步。
综上所述,黔东南民族民居文化在凯里市建筑风貌改造中的应用,既保护了传统的侗族民居文化,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的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8.06.23•【字号】•【施行日期】2008.09.01•【效力等级】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2008年2月28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08年5月30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2008年6月23日颁布)第一条为加强民族文化村寨的规划、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民族文化村寨的规划、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行政区域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村寨,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命名为民族文化村寨:(一)历史悠久,布局协调,建筑典型,具有显著民族特色或者地方特点的;(二)传统习俗保存完整、民族风情浓郁、具有民族特色或者地方特点的;(三)与历史名人或者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四)具有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态自然景观的;(五)民间传统艺术或者工艺独具特色的;(六)有纪念意义或者独特文化内涵的。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民族文化村寨的规划、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民族文化村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应当安排民族文化村寨的规划、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专项资金。
鼓励单位和个人赞助、捐赠、投资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建设和利用。
第六条自治州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民族文化村寨的普查,制定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建设、管理和利用的总体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民族事务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负责对民族文化村寨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管理,建立民族文化村寨相关资料、数据、影像档案。
承前启后,创新贵州民族特色村落传统建筑文化
文物古建WENWU GUJIAN承前启后,民族村落是指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特点的自然村或行政村,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居住形式。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建筑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民族工作开展的重要资源。
传承和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对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因此,建造民族特色村落非常必要,同时还需要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村寨建筑文化。
▚贵州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分析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17个少数民族,从《贵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可以看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铜仁市是贵州省民族特色村寨数量排名前三的地区,总计有809个民族特色村寨,占全省的60.91%。
这些民族村落集中反映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社会特征和民俗文化特点,也体现了不同时间、地域和文明类型下民族聚居形态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这些村寨对于研究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在国务院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重点工程项目的带动下,全国各地政府都积极参与并实施了相关项目,取得了明显进展。
然而,通过专家学者的田野调查发现,贵州民族特色村寨在建筑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
贵州民族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也呈现出两种形态。
一是有些民族村落出现了再次衰落的现象。
这类村寨在当地政府政策和外来资金的推动下,经历了短期的繁荣兴旺后再次陷入衰败,形成了所谓的“空巢村”。
这主要是由于对民族村落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于单纯,未能满足现代人类生活的需求。
在保护与传播民族村落建筑文化方面缺乏正确的途径和本土民族文化力量的支持。
二是部分民族村寨经历了涵化过程。
由于贵州民族聚居区域的特点,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
吊脚楼民居的解读——以黔东南凯里市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立 ,前 吊后坐 ,形成半 干栏式 的 吊脚 民
2 1.1住宅科技 0 11/
5 3
p o l e p e i r v el i g r q i me t, c l g c l n i n n a r t ci n h sb — mp o e t i n e u r h v e n s e o o ia v r me t l o e to a e e o p
发源于 苗岭主 峰原始林 区的 白水河 将西
江苗寨 一分为 二 ,依 山而建 的独 具特色
~ —
居衍 生而来 的 吊脚楼 依 山就 势 ,在 苛刻
的 自然条件 限制下拔 地而起 ,吊脚楼 与 山 地 自然 环 境 相 互 穿 插 融合 , 半 吊半
杨 丽 ,博 士 、博 士后 ,上 海理 工 大学 环境 与 建 筑 学院 副教授 ,硕 士 生 导师
Sou h a t t e s ih u Pr v n e a n e a pe Gu z o o ic s a x m l
■ 杨 丽 Y n a gL
【 摘 要 】随 着城镇 化 的发展 ,农村 地 区也 得到 了快速 的发 展 ,人们 对居 住 的要 求提 高,生态环保成为建筑设计新的主题 。文章介 绍了贵 州黔 东南苗族侗族
do n a om o i g. w ndpr tn
【 e wod K y rs】 Xiag10 一o sh l Mio ia esse ddb i ig eoo ia j n 0 0h u eod a l g ,up n e ul n ,c l cl i Vl d g
fl o s 0kh u e
保护与利用 一
吊脚楼民居的解读
以黔东南凯里市西江千户苗寨 为例
黔东南地区本土化住宅环境之探究——以朗德苗寨民族建筑为例
要 解 决 的 问题 。
便增 加粮 食产 量养 家 糊 口。
在 选择 房 屋地 基 定居 时 , 当地 的人 会请 一 些会 看风 水 的老 先
关键 词 :民居 ;建筑 ;保护 凯里 学院学生课题 :项 目编号x 1 4 1 8
生 前来 观 看 ,在适 合 坡度 上选 择 适合 方 位作 为 房屋 地基 ,确 定 建 筑 地块 选 择后 ,在 开 土挖 地基 的那 一天 会 以拜 神 的形式 来祭 祀 以 表 示对 土地 的尊 重从 而保 佑家 人 的平平 安 安。
护 社会 的稳 定与 和谐 ,促进 城 镇化 与现 代化 的健康 全 面发 展 ,实 现 经济 “ 又好 又 快 ”的 可持 续 发展 ,构 建 一个 老有 所 依老 有所 养
综合 考 虑政 府 的财 力 和老 年 人 的保 障 需求 作 为政 策 的 出发 点 的社会 是 我们 现 如今 的 希望 和 目标 ,让 农村 老 年人 安 享 晚年 是我 和实 施标 准 , 确 定 合理 的 界 限, 建 立满 足 基 本 生活 需要 的 社会 保 障 们 每一 个 人的 责任 和义 务 。
.
美 术 与设 计 .
大 众 文 艺
黔 东南地 区本土 化住宅环境之探究
以朗德 苗寨 民族 建筑为例
黔东南传统民居的当代置换——凯里市丹寨县排调镇新城的定位
— —
凯 里 市丹 寨县 排 调 镇 新城 的定位
郑 琳 Z e gLn h n i
The Co t m po a y Dip a e e t o o k D w eln s i S ut e s iho o i e ne r r s lc m n f F l l g n o h a t Gu z u Pr v nc : i The Po ii ni fPad a e w n o a z iCo nt n Kal Ci s o ng o i io N w To fD n ha u y i i t t i y
1概 述
为主 , 让游客体验 苗族文化 , 但又不仅是让 游客来体验苗族 文
化, 而是在感 受一个伟大民族的辉煌文化 , 是在 了解一个 民族 ,
是在感 受生活的美好 , 其本 身对 游客 的吸引力 , 大大 的超过 了
一
般的服务业。排调镇旅 游的发展应顺应这一市场 的需 求, 在
神秘的苗岭山寨 , 打出“ 文化旅游一一感受苗族文化生活 ” 苗 的 旗号 , 以苗族历史人文资源为强势卖点 , 并以具有 “ 神秘苗文化 +苗族 农家乐 ” 的双重魅 力来吸 引消 费者 , 这对投资上也 可构
择到西部领 略民族风情 的游客在不 断的上升 , 排调镇 应充分 利
用这一个千载难 逢的机会打造 自己的民族文化旅游 , 接时代 迎
的挑战。
黔 东南州的 民族建筑 , 以其古朴典雅 、 古香古色 的独 特景
观, 直观 地展现了黔东南 自治州独具特色 的民族 文化。州内各
第三 , 排调镇未来旅游事业的发展 。 排调镇有清江苗、 锦鸡
3紧凑 的格 局 分 布 .
产业化视角下的凯里市民族民间传统技艺
产业化视角下的凯里市民族传统技艺·李葆中(一)凯里市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该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居住着多个民族,因而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和沉积带,使得凯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一部厚重的史书,也是一座民族文化遗产的宝库。
凯里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物产资源,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深深渗透着区域文化内涵的独特风格。
世代传承的手工艺制作技艺和丰厚的地域资源,使凯里市民族民间工艺品融合了地域特色、风土人情,而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凯里市民族民间传统技艺,种类繁多、风貌独特,有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苗族刺绣、苗族织锦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由周边县份申报成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凯里市同样拥有的,就有苗族银饰锻造技艺、民族蜡染技艺等。
还有一批州级和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的同时,推动传统民间技艺产业化创新发展,将会对促进从业艺人的脱贫致富,繁荣区域经济,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对于民间传统技艺,历来有两种看法,一是主张尽力保护,不要开发,认为开发会使传统技艺丧失原汁原味,成为不伦不类的东西;另一种看法是,主张创新开发,这样做不仅能够挖掘民间工艺的经济价值,让民间艺人得到实惠,还能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好对接,使民间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民族民间传统技艺是先辈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艺术结晶,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过程中,民族工艺品它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内涵,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力的体现,并且有着切实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传统技艺,首先是民间艺人养家糊口的手段,因此也具有实在的经济价值。
《雷山县志》第四章《战事》中,有“控稗之战”的记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清副将寿长、参将哈尚德随巡抚张广泗进驻苗疆,安屯设堡,沿挂丁左、右山而进,初一日破格细等三寨,初二日破朗利等寨,初三日破交蒿等寨,初四日进兵控稗,清将见山头土城绵亘数里,城内人马熙攘,枪炮矢石密布,即下令进攻,抢占土城。
黔东南干栏式民居建筑的审美追求
172作者简介:魏莹(1993— ),女,汉族,贵州赫章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干栏式建筑是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也被称作干栏、干兰、高栏、阁栏、葛栏等,由古时候人们在树丫上建造房屋演变而来,在古代主要常见于南方百越部落。
干栏式建筑的构架是以木柱或者竹柱作为底架,在底架的基础上搭建房屋,形成一个架空的居住空间。
目前为止,河姆渡干栏式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干栏式建筑。
一般资料上记载的栅居、巢居等,都属于干栏式建筑。
这种底层架空的建筑形式能较好适应雨水丰富,气候湿热的气候,主要常见于我国西南地区,比如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东南部等。
黔东南地区是贵州省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的少数民族村寨,有很多保留完整且仍是当地主要居住形式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形式与其所依赖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并形成了一个范围颇为广泛的地域性人文景观。
一、黔东南干栏式建筑的现状黔东南是我国干栏式建筑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些民族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黔东南的居民根据依山傍水的地势,构筑了通风耐热、防潮防震的干栏式建筑。
这些干栏式建筑也被称作吊脚楼,因其在二层楼板上出挑的穿斗式结构,看起来像是楼板上有人吊着脚坐着。
现代建筑学家认为这种楼下架空,楼上住人的干栏式居住形式,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黔东南山地居多,干栏式吊脚楼的地基多为斜坡地势。
人们会把地基削成一个“厂”字形,用长木柱来支撑“厂”字地基的下方,长木柱的高度和地基的高度一致,再装上穿枋和横梁,横梁与“厂”字地基的上方平行,通常高七八米到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个平方左右。
黔东南这种干栏式吊脚楼属于半干栏式建筑,因为它是一半架空,另一半在土台上,当地人们称这样的半干栏式吊脚楼为“半边楼”。
这种半干栏式建筑居住起来既宽敞明亮,也方便舒适,它是很好的适宜地势,巧妙利用坡地空间的典范。
所以,在多山地的黔东南,半边楼比全干栏式建筑更具有优越性。
二、黔东南干栏式建筑美学分析(一)合理的空间布局黔东南干栏式一般为三层建筑,下层圈养家禽牲畜和堆放农具,二层为居住楼层,顶层为阁楼,也可作粮仓。
各具特色的民居-吊脚楼教学案例
各具特色的民居—吊脚楼【知识点】多彩的贵州民居【对应章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语文情境】如图是“苗族民居吊脚楼”图。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苗族聚居最集中的地方,地处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传统民居聚落和民居建筑也形态繁多,异彩纷呈。
由于地形、气候的因素造就了贵州的建筑风格。
【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少数民族地区,建筑比较有特色,因此,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民族民居,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了解这样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使学生体验到语文无处不在,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热爱本土文化的习惯,肩负保护本民族文化的责任。
2. 教学过程(片断一)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
苗族吊脚楼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通常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装上穿枋和横梁,与土台平行。
吊脚楼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多为两百平方米。
屋顶除少数用杉木皮盖之外,大多盖青瓦,平顺严密,大方整齐。
房屋的屋面依山势而定朝向,一般为坐西朝东,坐南朝北。
大部分吊脚楼为"吊脚半边楼",在苗语中意为"把平房抬起来的楼"。
即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处栽下,成悬在半空状。
这些房屋全以榫头衔接,可历百年风雨不倾斜。
造就这些房屋均为无图作业,全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锉子,一把斧头来完成,造型结构全在师傅的记忆。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
侗族传统村落建筑景观保护与分析侗族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珍品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
这些村落位于中国贵州省的黔东南地区,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侗族村落得以保存了许多传统的民居建筑,成为了文化遗产的宝库,并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侗族民居的建筑形式,多采用木材和石材结构,以及竹木石为主要材料,古朴典雅。
其次是建筑的布局,侗族村落大多坐落在山坡上,为了适应地势,村落内的民居多为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以及有特色的吊脚楼。
再次是建筑的装饰,侗族村落的民居外墙常常会涂抹用彩色土砖制成的绘画,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侗族传统村落面临着许多保护与发展的问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建筑的兴起,许多传统的侗族民居被拆除或改建,传统建筑的风貌逐渐消失。
旅游业的发展也对传统村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量的游客涌入村落,带来了环境污染和文化冲击。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首先是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让当地居民和游客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并呼吁大家一起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管理和规划,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政策,确保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得以保留。
要加强对传统村落的监测与调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要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开展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吸引更多游客来参观传统村落,并且要注意旅游活动的文化教育性,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了解侗族传统文化。
通过以上的措施,我们能够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村落的建筑景观。
只有保护好这些村落,我们才能够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给后代,并且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侗族的传统文化。
浅析贵州民居之黔东南侗族干阑建筑
浅析贵州民居之黔东南侗族干阑建筑具有传统特色的侗族居住建筑是贵州省城市文化和城市建筑风格的特殊表现。
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对少数民族特殊建筑应如何保护、管理、进行了简要阐述。
标签:贵州民居;侗族干阑建筑;保护1、贵州民居的生成背景贵州现在民族建筑居多集中地地区属黔东南地区,该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晨昏多雾,雨后爽朗。
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开门见山,出门爬山”的民谚,形象生动地概括了这一气候复杂,自然条件特殊,建设用地有限的特定的高原地貌环境。
对地形地貌较为适应的干阑式建筑,在有限的用地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在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在抬高建筑的方式,建立起适应地形地貌,又具有安全性的建筑,很好的突出了地理环境作用于建筑的文化结果。
2、黔东南侗族干阑建筑2.1自然衍生的山寨形态一般侗族村寨分布都依山傍水,位于兩座山脉之间的谷地,干阑木楼沿着山谷走向布置,地势平坦,民居的分布形态呈带状格局,各空间布局形态都是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和发展的,同时随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的撞击,以及时间、人物、地域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
2.2传统侗居空间的形态特征侗居多依山傍水而建,由于用地有限,为创造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巧妙的与地势相结合,手法独具匠心。
传统侗居的平面空间多样,但就其类型而言,当归于干阑建筑。
干所谓干阑建筑,即用过柱子把建筑托起,使其下部架空。
实际是对“人处其上,畜产居下”的居住建筑类型的通称。
不过,随着人们对住宅空间和面积领域的要求的扩展,干阑建筑有些已经从简单的两层发展为三层或者四层。
从一开间发展为两开间、三开间或者更多开间,或者长屋。
2.3侗寨公共交往场所2.3.1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是象征族性群体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侗寨社会、文化、政治中心。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中心载体.是侗族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鼓楼成为了内聚人心、外显吉祥的建筑物,鼓楼在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凯里城市总体规划
(十二)《凯里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十三)《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5条
本次规划期限为:2009-2030年,共21年;
其中:2009-2015年为近期,6年;
2016-2030年为远期,15年。
第6条
本规划按二个层次进行:
到2030年,凯里城市经济圈内城镇人口总量达到210万人。
第12条
树立城乡空间规划和建设上的整体生长观,合理配置资源,按照生态优先、整体最优、集聚发展、机会均等的原则,加强城乡空间整合,促进城乡空间协调、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健全城乡产业体系,建立城乡产业关联。积极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引导发展多元化农业,不断提高城镇和乡村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活力。
体现“科学发展观”及“城乡统筹发展”的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科学系统的观点,敢于解放思想、放开思路,对城市的定位、城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拓展、用地布局、交通组织、城市形象特色等方向作深入的研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进一步整合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扩容进程,提升城市综合功能,注重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的凯里-麻江城市。
1、凯里范围:范围包括城西、大十字、西门、洗马河、湾溪街道办事处及开怀、蒿支坪、九寨、(岩脚)、清新、马鞍、翁堤村、凯里经济开发区(西区)及炉山镇局部地域,总面积377.0km2(其中涉及到凯里经济开发区面积为65.4 km2,炉山镇面积约为74.4km2)。
2、麻江范围:范围包括麻江县城杏山镇及下司镇、宣威镇、碧波乡和龙山乡局部地域,总面积415.4km2(其中涉及到麻江县城杏山镇66.5 km2,下司镇面积约为82.7km2,宣威镇面积约为117.3km2,碧波乡面积约为60.7km2,龙山乡面积约为88.2km2)。
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对中国现代新农村民宅建设的启示
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对中国现代新农村民宅建设的启示摘要: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的优秀代表,其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建筑材料、空间布局都独具一格。
极富民族地域特色。
我国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在减少;在农村,富裕起来的农民兴起的大规模住宅建设,更是加剧了这种紧张形式。
在这一过程中,把保护耕地和建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民居有效的结合起来,把节约资源与开发新的建筑材料结合起来,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贵州苗族吊脚楼民居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苗族民居;吊脚楼;依形就势中图分类号:G122.7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5-0071-06吊脚楼民居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干阑式特有的建筑形式,它广泛分布于湘、黔、滇、桂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壮族、景颇族、佧佤族等地区,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因其环境的恶劣,为了适应西部高原山崖石坡和河流溪谷等各种复杂自然地形,创造了地层架空式的干阑民居,既防潮通风,防兽防虫,又较好地保护了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建筑结构的巧妙与外观造型的美观堪称我国民族民居的优秀代表,其中位于贵州黔东南凯里地区苗族吊脚楼民居尤具特色:高脚架空的楼层、两坡式的屋顶、随意的挑台挑廊、灵活的披檐处理、穿斗架式的木结构,灵活的组合聚居,使其它有别于其他民族干阑式建筑,构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文化。
一、依形就势的建筑结构贵州苗族同胞多生活在:“地无三尺平”层峦叠幛的高山地带,这里山高密林,沟壑纵横,众多的河流穿梭于高山峡谷之间,严峻的地理环境逼迫他们发挥出自己非凡的智慧和力量,去求得民族的生存。
苗族同胞在与大自然恶劣环境长期的搏斗中,成功的把南方干阑式建筑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结合,创造了苗族特有的一种底层悬空半吊式楼居建筑。
这种建筑一般采用穿斗架式结构,用木梁柱子等穿插扣连而成,下层架空,上层铺板为楼,以木板或树皮作壁,整幢房屋形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它既能适应当地河谷潮湿地带,也可以分布在凹凸不平的山谷陡坡。
黔东南州苗族民居建造技术分析及探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2020年修订)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2020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黔东南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0.14•【字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已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2020年4月29日修订,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20年9月25日批准,现予以公布。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0年10月14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2008年2月28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2008年5月30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2020年4月29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2020年9月25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村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黔东南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和发展,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民族文化村寨,是指自治州范围内列入国家和省名录的传统村落、国家和省命名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及县(市)人民政府明文保护的其他传统建筑风貌保存完整的自然村寨。
第四条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和发展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的原则。
第五条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安排民族文化村寨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州人民政府及其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民族宗教、文体广电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民族文化村寨保护的指导、监督和规划审批工作。
基于传承与创新的黔东南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运用研究
基于传承与创新的黔东南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运用研究陈文东;谢添;吴巍【摘要】文章在引言提出了黔东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运用问题,然后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传统聚落空间、建筑及外部空间、细部及色彩运用等三个方面的详细研究,得出相应的设计启示,并将这些成果运用于中国传统村落峰会永久会址暨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项目的相应设计环节中,详细阐述了黔东南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见解与实践.【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2页(P186-187)【关键词】黔东南苗族;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作者】陈文东;谢添;吴巍【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引言:黔东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运用问题的提出黔东南地区大部分居民为苗族,这里苗族风情浓郁、古朴典雅,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为了进一步弘扬苗族文化,向世界展示独一无二、历史悠久的苗族传统文化,同时带动当代文化旅游的发展、打造地区文化新地标、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决定利用举办中国传统村落峰的机会建设一个永久会址,兼作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中国传统村落峰会永久会址暨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项目应运而生。
这个项目所在地雷山县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临台江、剑河、榕江县,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西连丹寨县,北与凯里市接壤,临近陶尧片区典型的苗族村寨,背山面水,环境极佳。
既要充分尊重苗族传统环境观念,又要满足现代化使用的功能需求,还要实现新建建筑与当地自然及传统文化的和谐统一,苗族文化展示中心的设计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如何总结黔东南建筑文化的精髓,并将之有效地运用到当代建筑的设计中去,是面对此课题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笔者带领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创作团队,以传承与创新为目标,对黔东南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当代设计运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了“中国传统村落峰会永久会址暨世界苗族文化展示中心项目”的创作,在强手如林的竞标者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中标。
凯里市名胜古迹游
凯里市名胜古迹游
凯里市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本文将带您领略凯里市的名胜古迹之旅。
永乐古城
永乐古城位于凯里市区东南约40公里处,建于明宣德年间,是贵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城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和石板街道,展现出明清时期的繁荣景象。
游客们可以漫步古城,感受历史的沧桑,领略古代建筑的魅力。
鼓楼
凯里市的鼓楼是苗族建筑的典范,高大雄伟,气势恢宏。
每到节庆日,鼓楼前都会举行苗族传统的鼓舞表演,让游客们感受浓厚的民俗风情。
站在鼓楼上俯瞰整个城市,视野开阔,景色壮丽。
苗家寨
苗家寨是凯里市的一大特色景点,寨内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苗族建筑风格,游客可以参观苗族传统手工艺品,品尝地道苗族美食。
在苗家寨里,仿佛穿越到了古老的苗族世界,体验着不一样的文化魅力。
石头寨
石头寨是凯里市的一处奇特地质景观,成千上万的巨石叠加在一起,形成了壮观的石头山。
寨内有古老的苗族传说和历史遗迹,让游客们领略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
凯里市名胜古迹丰富多彩,每个景点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游客们带来不同的观光体验。
欢迎您来凯里市,探寻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感受这座古老城市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黔东南民族民居文化在凯里市建筑风貌改造中的应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贵州省的一个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
该地区以其丰富
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居建筑而闻名于世,这些传统的建筑风格为当地的建筑风貌增
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如今城市建设和改造的背景下,如何在保留传统建筑魅力的同时实现
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凯里市作为黔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在建
筑风貌改造中,成功地将当地的民族民居文化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
美结合。
本文将就黔东南民族民居文化在凯里市建筑风貌改造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黔东南民族民居文化的特点
黔东南地区的民族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结构:黔东南苗族侗族建筑多为木质结构,房屋以悬挑结构为主,屋顶呈折
叠状,整体风格简洁而美观。
2. 装饰艺术:建筑外墙采用木雕、石雕、竹编等传统手工艺进行装饰,精美细致,
体现出苗族侗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3. 空间规划:民族民居建筑内部空间规划通常以集中式布局为主,将家庭生活空间
与宗族祭祀活动空间相结合,体现出了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宗族文化。
4. 色彩特点:民居建筑的颜色多为浅黄、墨绿等暖色调,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给人以舒适和温馨的感觉。
以上特点都体现了黔东南地区民族民居建筑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在城市建筑风貌改
造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二、凯里市建筑风貌改造中的应用
作为黔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凯里市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积极探索如何将当地的民族
民居文化融入到现代城市建筑中,以实现文化传承和城市发展双赢的目标。
凯里市的建筑
风貌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传统建筑:凯里市在城市规划中将尽量保留传统的民族民居建筑,对于那些
年久失修的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工作,使其得以保存和传承。
2. 设计新建筑:在新的建筑设计中,将当地的民族民居文化特色融入采用传统建筑
的结构和装饰艺术,使得新建筑能够与周围的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
3. 利用传统材料: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鼓励使用传统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尽可
能避免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以保持民族民居建筑的传统风格。
4. 弘扬民族文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融入当地的民族元素,如雕刻、织物等,以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
三、效果分析
1. 增加了城市的文化气息:通过将当地的民族民居建筑风格融入到城市建筑中,使得城市更加具有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2. 提升了城市形象: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与现代城市建筑形成了有机的结合,使得城市的建筑风貌更加统一和和谐,塑造了独特的城市形象。
3. 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将民族民居文化融入到城市建筑中,实现了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当地的民族文化。
4.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风貌改造中需要大量的传统材料和工艺,使得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和建筑材料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黔东南民族民居文化在凯里市建筑风貌改造中的应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为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未来展望
1. 加大文化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传统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力度,确保传统建筑能够得到有效的保存和传承。
2. 推动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探索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使得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和有效。
3. 加强文化宣传与教育:加强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当地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得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通过以上的努力,相信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凯里市将会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融合,为打造独具特色的魅力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黔东南民族民居文化在凯里市建筑风貌改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城市的发展与文化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使得城市更加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