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融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融合
以贝聿铭及其部分作品为例
摘要:贝聿铭先生是世界著名的华裔建筑师,他的设计中为我们展现了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本文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一部分作品进行分析整理,探讨如何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进行有机融合。

关键字:传统建筑格局、传统信仰、传统审美意境、创新、精神内涵
中国文化在近代以前几乎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因此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与西方不同的物质与精神文化。

但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大面积涌入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冲击,更影响了传统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而现代,在现代化的进程下,原本就已经濒危的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威胁。

近几年,社会各界都开始关注如何重振本族文化,本文将结合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建筑理念及其一部分作品,探讨如何将民族文化与现代建筑进行有机融合。

一、对传统建筑格局的传承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紧邻拙政园、忠王府等历史名园而建。

由于选址的特殊性,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充分考虑了周边环境的因素提出了“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

新馆的设计采用地下一层,地上以一层为主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控制在6米以内。

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相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虽然形式布局上都是借鉴了江南院落组合,但在建造时并没有用传统的木料,而是用钢和玻璃取而代之。

贝聿铭在设计时将坡顶设计成几何形体,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古建的斜屋顶,又突破了传统屋顶在采光方面的不足。

苏州博物馆新馆不论是在横向上还是在纵向上都与周边的苏州传统建筑相协调,完美地保护了整个苏州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

同时,馆中随处可见的几何构成图案和独具匠心的屋顶设计又为该馆带来了新意和现代气息。

二、对传统信仰的尊重
贝聿铭是一个不相信风水的人,他曾在媒体面前公开表示不相信风水。

但是,香港是个十分迷信风水的地区。

所以在设计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时,贝聿铭不得不对风水问题进行慎重考虑。

事实证明,贝聿铭没有忽视这一“迷信”,都做了精心的处理。

在为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进行设计时,中国银行给贝聿铭发来电报,对图纸上众多加了框的巨型“×” 表示关注。

在中国,“×”意味着遭殃和错误,起因是古代已判罪的犯人脖子上带着牌子,上面打着一个大大的“×”号。

他们婉转地建议贝聿铭慎重考虑那些“×”。

贝聿铭解释说,“×”是工程设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设计成这样的结构,就是要让它们撑起整座大楼。

鉴于中国银行的担忧,贝聿铭不得不将这些“×”隐藏起来,并十分精明地把露在外面的部分描述成一系列交叉的宝石,这种吉利的形象使中国银行的官员们十分赞赏。

同时,他把塔楼比作雨后春笋,中国传统中再生和希望的象征。

之后,为了使中银大楼受到香港市民的喜欢,贝聿铭也借鉴了一些风水学中的做法,比如他原想利用陡峭的地势,从大楼的一端引入喷泉,再让水从另一端喷出。

但根据风水的原则,这样做意味着失财。

于是,贝聿铭决定在庞大的地基两侧设置两座倾斜式喷泉,形成回流,这样就可以在风水上由出财转为纳财。

现在,香港中银大楼已经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曾经的争议也已不复存在。

三、对传统审美意境的引用
由于他的家庭背景和学习背景,贝聿铭对中国古典文学有很深的造诣,在MIHO 美术馆的设计上他引用了东晋的《桃花源记》的故事:
“在一千多年前中国有一个寻找隐藏乐园的故事,描述一个渔夫沿着溪谷而行,连渔夫
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走了多远,突然看到落英纷飞的桃花源,当渔夫溯溪前行时在山脚发
现小山洞里的光,瞬间展现在眼前的是良田肥沃的田园风景,还有桑树和竹林,到处是
宁静的庭院,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那里是桃花源乡,与渔夫的世界截然不同,幽美而和
平的地方。


如左图所示,前来参观的人首先到达的是三角形的接待大厅,内有餐厅、售票处,这里还看不到隐藏在山内的美术馆,首先通过隧道,向着耀眼的光前进,
之后通过隧道渡过吊桥,美术馆豁然出现在眼前,给人一种桃园再现的感觉。


聿铭先生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了桃花源的意境。

在中国古代文学绘画中经常会有描写经过漫长路程才到达草庵的题材,草庵深藏在景观的幽静处,象征着到达目的地的险峻征程,没有捷径,只有旅途存在
而已。

努力朝着深处,专心一意地迈进,体验终达目标的感觉。

隐喻远离世俗的
世外桃源(仙境)是精神的最高境域。

贝聿铭通过现代建筑的空间设计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引人入胜的桃源意境,将现代“建筑空间”与传统的审美意境融为了一体。

四、对传统形式的创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同时可以看到,贝聿铭的设计在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的同时加入了很多像几何构成这样的现代文明元素,他不仅将这些新旧元素、东西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而且他总能探索出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来使自己的作品传统、现代而富有新意。

而这恰恰是很多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中不够重视的。

或许他们挖空心思地将传统的中国元素结合进了现代建筑当中,但是却缺乏那种自然的、融为一体的感觉,而且也难以让这些充满历史味道的元素焕发出新的魅力。

我认为贝聿铭先生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与他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只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解,在运用这些元素时才能显得游刃有余,才能从中发掘出新的灵感与创意。

五、结语
我认为,无论做什么样的建筑,都必须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相结合。

正如贝聿铭曾经说过的那样:“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观察那里的土地特点,思考怎样做起来更自然。

”,“如
果认为建筑建造在哪里就会在哪里生根,那是大错特错了。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科技在进步,今天的我们做民族建筑不是修古建,我们做的还是现代建筑——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语言,满足现代的需求。

那要如何使我们设计出来的建筑成为“中国的建筑”呢?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历史、我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融入到我们的建筑设计中去,因为我们的历史文脉,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才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我们的民族建筑设计只是停留在符号的粘贴这样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文化内涵、历史源流扎根在其中,那么这些建筑和粘贴了中国文化符号的外国建筑师的作品又有什么不同呢?
我认为,要将民族文化精髓融入到建筑中去要求建筑师对民族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正如贝聿铭先生那样。

如果一个建筑师没有足够的文化修养,那他的建筑也不可能是有文化内涵的。

同时,作为一个将来的建筑设计师,我们现在、未来要做的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式样单纯的结合与重现,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建筑,使我们的建筑成为属于中国、走向世界的建筑。

参考文献:
[1] 贝聿铭建筑思想初探_冀华
[2]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共生_贝聿铭建筑哲学思想及作品诠析_黄海峰
[3] 解析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元素_李宁
[4] 回响与重现_体验贝聿铭暨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_黄健敏
[5]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环境研究_马远
[6] 贝聿铭和他的MIHO美术馆_胡惠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