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华夏”与“夷狄”之别
“华夏”指中原民族,又称诸夏。
“夷狄”则泛指周边少数民族。
区别“华夏”与“夷狄”的标准,既有地理因素和血缘因素但更多的是文化因素。中国:有城郭可守,有墟市可利,有田土可耕,赋税可纳,婚姻仕进可荣。
夷狄:无城郭无耕地,不知礼仪,迁徙无定,以游牧为生,全民擅骑射,勇猛剽悍。
二、中国历史上三次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高潮
游牧经济的脆弱与游牧民族的南迁。
第一次:汉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唐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次:唐----元代的民族融合,突厥、党项、女真、契丹、蒙古、色目人等民族的南迁
第三次:清朝满洲、蒙古族的大量南迁
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制朝仪 ,制礼仪,行汉服,改用汉语,南迁洛阳,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中国文化中的异族文化因子
1、作物和饮食方法:
葡萄:张骞从大宛带回,唐代,伊朗人和突厥人又把葡萄酒的酿制技术传入中国。菠菜:唐由波斯传入,又称为“波斯草”,中国道士用来克丹毒,还可“解酒毒”。石榴:又称“安石榴”,原产伊朗及其附近地区,唐代传入中国。
胡饭与春卷饼食(胡饼)乳酪萨其马(满语“sacima ”)涮羊肉
2、家具和坐姿
几案—桌椅;矮式—高式;席地而坐—垂足坐。
3、音乐舞蹈
宫廷音乐:隋唐宫廷乐舞对外族乐舞的吸收
中国乐器的主干来自外域:琵琶(伊兰语barbat),唢呐(波斯语surna)。
4、服饰
汉族服饰由“上衣下裙”到“上衣下裤”的演变
演变过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朝宫廷服饰—南北朝民间服饰——唐朝常服(对襟紧身上衣与裤子的结合)裤子,旗袍,马褂
5、语言与文字——现代汉语中的“胡言胡语”
A、来自中亚和南亚各国的语言文字:
源于印度:“琉璃”出自梵文,源于波斯:“狮子”“琥珀”,源于西域:“葡萄”“苜蓿”,源于阿拉伯:鹦鹉又称“八哥”。
B、来自中国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站”原指“管理驿站的人”,后为驿传的中转地和中途停靠点,如车站;“胡同”:原意为“水井”,后指街巷;“戈壁”:指“草木难生的地方”。
满语:“吉林”,满语意为“一带”;“蒙古包”的“包”是满语“家”、“屋”之意。
双向的民族融合
北方少数民族
汉语、汉服、政治制度、尚和中庸的性格、以孝为先的品格、姓氏
汉族
胡服、勇猛强悍的性格、高超的畜牧技术、烧烤、胡床、精湛的骑术、服饰、饮食、艺术
中外文化交流
一、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汉晋—唐代
1、交流媒介:使节、商人、学者和移民“西天取经”,法显与玄奘“遣隋使”和“遣唐使”鉴真东渡
2、汉文化圈的形成:朝鲜、日本、越南,汉字、儒家文化、典章制度(官制、科举制度、行政建制)、礼仪、民间节庆、汉地佛教
3、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佛教与中国哲学和宗教:道教的形成援佛入儒与理学的形成
佛教与中国艺术:佛像绘画石窟造像塔
佛教与中国文学:诗歌创作:“诗佛”王维寺院讲经—俗讲—平话—话本—小说
二、明清以降的中西文化交流
1、中西文化交流史
汉代:大秦国使节的东来,唐代:景教的传入,元代:马可波罗,明清之际:传教士入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被动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接触,主动学习罗明坚、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白晋、张诚等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及其“学术传教”策略
2、“中学西渐”与欧洲的“中国热”
西方汉学的缘起
中国哲学对西方的影响:
孔子、老子思想对西方神学宗教的冲击,科举与文官制度,物质文化:瓷器、茶叶、丝绸、白糖
3、“西学东渐”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及其影响:火炮制造:红衣大炮天文历法:《崇祯历法》地理学与地图测绘,绘画与园林艺术,地理学:传教士与西方地理学的东传利玛窦南怀仁,艾儒略 ,白晋 ,张诚
第一,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地圆说;“五大洲”的新天下观
第二,地理测量和地图测绘,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地理测量和地图测绘,康熙《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皇舆全图》
4、中国走向近代的外部文化资源
洋务运动:物质层面戊戌变法: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思想层面东方建筑之魂--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