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与交流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与交流

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融合与交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民族。

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发生了数次文化融合和交流。

这些文化融合和交流,既有相互影响、借鉴吸收的过程,也有互相融合、共同创造的历程。

这些文化融合和交流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也对全球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文化交流在古代,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的。

丝绸之路是古代亚洲各国之间的陆上商道,从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经过甘肃、新疆进入中亚地区,然后延伸至地中海沿岸。

除了商品贸易之外,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文化、宗教、科技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的汉字、儒学、佛教、医学、天文学等文化与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和南亚地区,又吸收了该地区的技术和文化。

例如,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又将中国佛教的思想、艺术传播至西亚和北非地区,对该地区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的文化交流不仅是向外的扩散,也有向内的融合。

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尤为明显。

南方地区的文化(如文学、音乐、绘画、诗歌)通过贸易和婚姻等途径传入北方,与北方地区的艺术结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风貌。

二、现代文化交流在现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更加广泛。

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自信,在国际交流中,中国文化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例如,中国的国际象棋、武术、茶文化等,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不断进入中国,例如,西方文化的音乐、电影、游戏等,在中国年轻人中非常流行。

这种文化融合和交流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今天的国际社会中,彰显了全球文化多样性和交流互鉴的新特点。

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的影响文化融合和交流不仅能带来文化创新和文化融通,还能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和和谐共存。

例如,各国运动员在奥运会奋力拼搏,展示了自己民族的运动文化,也欣赏着其他民族的运动文化,从而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彼此了解和尊重。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配套题库-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一、填空题1.中国古代与海外交往的几条主要通道被称为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海上丝绸之路【解析】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往,史书中最早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印度洋的海路,即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出发,经东南亚抵达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

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2.公元前138~前126年______通西域以后,我们的祖先就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张骞【解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往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人,以便与之联合,共同抗击匈奴。

在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年之久,逃脱后,经楼兰、龟兹,翻越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到达大月氏,却遭拒绝。

尽管这一次未能与大月氏取得联盟,但却打通了一条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文化。

3.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被称为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遣唐使【解析】对于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公元834年的两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其中有16次到了中国。

4.唐朝时______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鉴真【解析】扬州大明寺僧人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排除一切险阻,六次冒死东渡,终于在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东渡成功,并且在日本弘扬律宗,为中日文化交流写下光辉的一页,他自己也成为日本律宗的始祖。

5.______翻译“四书”传到欧洲。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利玛窦【解析】利玛窦于公元1582年来华传教,并在1593年将“四书”译成拉丁文。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汉唐—— 西域·佛教 汉唐之际中国吸纳的外来文化主要是南 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 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人进一步把佛教思 想和儒道思想相融合,开始创 造具有中国色彩的佛教宗派。 唐代的艺术因吸收佛教文化 而更加瑰丽多彩。 石窟艺术是人们欣赏古代佛教艺术的最 好的殿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其他文化领域也产 生了深远影响。
一、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 汇的有关情况,使学生明白中国文化是各民族 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文化曾对亚欧各国文化 产生过极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中原文化与北方及南方文化交融的途径。 2、 少数民族在文化方面所作的贡献。 3、 中外文化两次大交汇的时间及内容,中 国文化对亚欧各国的影响。
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三大文化类型即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定居农耕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游牧文化的交融北方游牧民族指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西北部的拓荒者主要民族有东北的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西北的回族土族撤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以及藏族等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 中外文化交汇
藏族的医学及其经典著作《四部医典》 布达拉宫 《藏文大藏经》 藏传佛教 回族民歌“花儿” 元代天文学家扎 马鲁,明代航海家郑和,进步思想家 李贽 四、历史上民族文化交融 比较明显的几个时期 一是汉代。汉匈文化交流频繁。 二是北朝。孝文帝 三是唐朝。唐太宗说:“自古皆贵 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国人习惯于把人的精神融于自然 界之中,并把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人把二者置 于对立状态。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控制 自然,向自然开战 “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有何现实意义(利与弊) “天人合一”的观念有其思想 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化概论 第三章

文化概论 第三章

【羌族民居】
【南北朝时裤褶】 裤褶是北方游牧民 族的传统服装。 基本款式: 上身-齐膝大袖衣, 下身-穿肥管裤。
这种服装面料, 常用较粗厚的毛布 来制作。
(三)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 1.冲突、战争; 2.文化互补,民族融合。
北方游牧民族 先后在中原建立十六个政权:
民族舞蹈是起源 于人民生活中的肢 体动作语言,以日 常活动抽象化为表 现形式.亦可称为 土风舞、民俗舞蹈 或国际民俗舞蹈各地的 特色音乐服装也有 相互的搭配,表现 形式十分丰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研究参考】
少数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强调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 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以及它应有的地位。少数民族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不可缺少和不可分割的有 机部分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是国家“八五”哲学 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由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 家林耀华领衔主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是该项目 的研究成果之一】
【山西 雁门关】
【雁门古道】
【雁门关长城】
朔州市的雁门关外 自战国起至元朝,硝 烟不断,千余年的连 绵战火,在雁门关外 留下无数边塞、城堡、 烽火台,汉民族文化 和游牧民族文化在这 里碰撞、冲突、交流、 融合。
【游牧民族】
“游牧”是指终年随 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 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 业经营方式。
第三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 与中外文化交汇
■ 文化是社会成员共享的思想、行动和感觉的方 式及其产品。它是由人创造又通过调节人的思想 和制约人的行动来向人提供生存秩序和生活意义 的观念现实。
■ 文化的结构三层面: 1.基础结构(物质及技术) 2.结构(组织制度) 3.上层建筑(观念或意识形态)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随着世界的日趋全球化,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也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主题。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途径了解各种文化,也可以亲身去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情。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拓宽思维,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和谐。

一、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交流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之间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桥梁。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时,文化交流可以促进跨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打破对陌生文化的偏见和误解,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

二、文化交流的形式文化交流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国际交流中,最直观的形式就是文化展览、文化节庆、音乐会、电影节等。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最真实的中国景致、文化、风土人情,并由此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去欧洲、非洲、南美等地方感受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风情。

此外,在文化交流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其他语言、阅读外国文学作品、观看外国电影、听取外国音乐等方式感受其他国家的文化风貌。

通过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充分地了解和体验其他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三、民族融合的意义民族融合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得以相互交融,互相越来越理解、尊重、包容、融合,实现了民族之间的和谐繁荣。

在当今时代,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常态。

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完全独立生存和发展,各民族之间需要相互合作,解决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

各民族之间也需要相互借鉴、相互提醒,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以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

四、民族融合的方式民族融合有多种方式。

首先要保证各民族的文化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不要限制或者扼杀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以容纳多样化的文化和族群。

此外,多元文化之间应建立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以促进更密切的民族联系与文化融合。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五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宽和时间上的延展。

中国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决非自我禁锢的系统。

以迁徙、聚合、贸易、战争为中介,中华各族文化以及中外文化相激相荡,中国文化因此生气勃勃、气象万千。

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中国文化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经历三千年相冲突又相融合的历史整合,形成今天的面貌。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1、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对峙。

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线为边际线。

400毫米等降水线的东南,是受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影响的湿润地区,适宜农业发展。

400毫米等降水线西北部,占压倒优势的是游牧经济。

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亦即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说:“中国”是有城廓可守,墟市可利,田土可耕,赋税可纳,婚姻仕进可荣的地区;“夷狄”则无城廓、耕地,不知礼仪,迁徙无定,以游牧为主,全民善骑战,极其勇猛剽悍。

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宋时的契丹、女真、党项,以及后起的蒙古,都是典型意义上的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生活流动,生产方式落后,性格强悍,“以弓马之利取天下”。

中原民族,当他们相对衰弱时,便退守农耕区边界线;相对强大时,则西出邀击,远征漠北。

汉武帝“发十万骑”远征匈奴,明成祖“五征漠北”,便是农耕民族向游牧人主动出击的实例。

为着确立一种退可守、进可攻的态势,中原农耕人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历尽艰辛,耗费巨大财力、物力、人力,修筑起万里长城,创造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

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明长城的线路走向,几乎与前述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这恰恰说明,长城是中华文化圈内农耕与游牧这两大部类文明形态的分界线,是农耕人护卫先进农耕文明,使其不致在游牧人无止境的袭击中归于毁灭的防线。

世界各国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

世界各国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

世界各国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这些文化除了代表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特色外,也是人们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方面。

在当今世界,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频繁,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地相互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世界各国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的现状和未来。

一、旅游交流促进文化融合旅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通过旅行,人们可以到不同的国家和地方去体验当地的风情和文化。

旅游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而且也是国家间文化融合的重要桥梁。

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业,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和就业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文化传承,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例如,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很多旅游目的地都是以文化和历史为主题,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

这些游客通过旅游来到中国,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也会把自己的文化传递给中国人民,从而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得以展现自身特色的重要标志,也是交流传播文化的媒介。

各国政府应该加强对自然和人文遗产的保护和维护,保留历史建筑、遗址、器物、武术、书画、音乐等文化珍品,让其得以继续流传下去。

同时,民间组织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来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计划、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建立等。

三、网络科技助力文化融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科技在交流和传播文化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例如观看外国电影、游戏、美食等,从而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此外,互联网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例如在疫情期间,很多艺术团体、文化机构等通过网络举行了线上展览、演出等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文化。

四、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融合也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

民族文化交融的例子

民族文化交融的例子

民族文化交融的例子民族文化交融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融合、交流和影响的现象。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民族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下面将列举10个以民族文化交融为题的例子。

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以及上海的外滩等地都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建筑风格,展示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二、日韩流行文化的影响韩剧、日剧、韩流、日本动漫等都对中国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中韩、中日文化交融的一个例子,青年人在追求时尚潮流的同时也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

三、美食文化的融合在中国,可以品尝到来自四川、广东、湖南等不同地方的菜肴,这是中华美食文化的交融,也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

四、音乐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的融合,可以听到中国风格的流行音乐,也可以听到西方流行音乐中加入中国元素的作品,这是不同文化音乐的交流与融合。

五、服饰的跨文化交融西方的服饰风格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同时中国传统服饰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这是服饰文化的跨文化交融。

六、语言的交流和影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中文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方面。

七、宗教信仰的传播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影响,是宗教文化的交融,也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一种表现。

八、体育项目的交流足球、篮球、网球等体育项目的交流和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文化交融,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

九、艺术形式的融合西方油画与中国山水画的结合、现代舞与中国舞蹈的融合,各种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方面。

十、文化节日的交融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等文化节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庆祝方式和习俗的交流和影响,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体现。

通过以上十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融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民族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中国文化的母体中,亦有外来文化的因素,其先后受 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 伯文化、欧洲文化等。 中外文化交汇大的有两次。 一、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汉代晋唐时期, 二、中外文化第二次在交汇: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即 16世纪末叶。
第一节 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中国境内文化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从根本 上讲这是因为环境的多样化而形成的。
中国境内民族尽管多姿多彩,大致可以分 为三种类型: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 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 其中以中原定居农业文化为核心。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
北方游牧民族指东北、内蒙边陲的守卫者,西 北部的拓荒者,主要民族有东北的蒙古族、满 族、朝鲜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西北的回 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 克族以及藏族等。 这些民族大都过着游牧、半游牧的生活,他们 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 阔草原或荒漠地带过着游牧生活,在文化方面, 他们大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的民族有自己 的文字,有的民族还使用几种文字,宗教和自 然神崇拜在少数民族中有着较深的影响。
如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即如
此。 二是影响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宋明时期,新儒学派 从佛学中汲取思想因素,与易、老、庄三玄相融,由 此产生了宋明理学。
二、中外文化第二次在交汇
中外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 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中叶,这次文化大交 汇已延绵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之中。也就 是说,这次文化大交汇有始无终。 张岱年《文化与价值》:鸦片战争之后100多 年,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变的时代,也是大动 荡、大转折的时代”,“更是千古未有的大变 局”。

中外交流与文化交融

中外交流与文化交融

中外交流与文化交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越来越频繁。

中外交流和文化交流,也成为了一个当代热点话题。

在这个背景下,我想谈一下中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交流的意义在我们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中,虽然各自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相互交流和借鉴的重要意义。

在文化、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领域,中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都是非常有益的。

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既能拓展我们的视野,又能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和交流。

比如说,在音乐领域,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音乐风格。

我们可以从别人做出的有趣创意中汲取灵感和智慧,而这些想法和技巧可能会对我们自己的音乐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艺术领域,西方和东方艺术的美学观念和创作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实践中,可以发现两种文化对美的理解有很大的异同,因此从不同文化中学习,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艺术潜力和独特的创意。

此外,交流还可以促进文化包容和理解。

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当我们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化时,我们就会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并对其他文化和风俗加深了解。

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可以打破固有的文化隔阂,改善中外文化之间的误解和偏见,并加深沟通。

这对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和友谊有着很大的作用。

二、文化交融的重要性中外文化交融的重要性在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文化交融的概念很先进,是指文化之间的相互依存和逐渐融合。

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人们彼此了解和学习,最终产生一种更加广阔的文化创造空间和和谐交流的环境。

康德曾经说过:合理的文化之间必须互相借鉴和吸收,进而影响世界。

文化交融推动了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是一个城市、地区、民族和国家的软实力,风情、习俗、历史文化等各种本土元素是城市、地区、民族和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流和交流文化可以促进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各自特色的推广和传播,使文化得到丰富和深化。

文化交融可以增强文化软实力。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中国文化概论必背答题三第五章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一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壮大中起了什么作用?1、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2、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3、少数民族的棉布、纺织技术,坐具——马扎子,交椅,箜篌,琵琶等乐器的传入,丰富了中原人的经济生活,也在衣着复试,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方面做出贡献,他们融入了中华文化,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吸收并改造外来的佛学,将它与中国儒学结合,产生了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正宗,这也是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创造性转化。

二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1、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

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通过优秀文化传统和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可以说使自身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又可对东其他民族的文化进程。

2、西学东渐使之明朝末年,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

这段时期以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为媒介,以香港为通商口岸,西方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经济、政治、艺术等大量涌入中国,对中国学术思想、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科学文化的交流。

明朝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学术思想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中国这时的科技发展已经非常缓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的科学技术。

当时一些士大夫以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但是思想上没受到影响。

3、同时,明末清初产生的东学西渐,在东西文化史上从未中断,传递出独有的文化之光。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蒙古满洲等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蒙古满洲等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蒙古满洲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传统。

其中,汉、蒙古、满洲等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他们之间进行着广泛的文化交流,这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以汉、蒙古、满洲等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

一、汉族与蒙古族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族和蒙古族是中国最多数的两个民族。

在古代,蒙古族是中国北部的游牧民族,而汉族是中国南方的农耕民族。

他们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主要是在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大一统政权,其统治阶级主要由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组成,而汉族则是被统治者。

然而,元朝时期的汉蒙文化交融使得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关系逐渐增进。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元后妃和宫廷官员往往与汉族人通婚,这促进了汉蒙族之间的血缘关系。

同时,在政治和经济上,元朝实行青奴制度,这使得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可以说,元朝时期的汉蒙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汉族与满洲族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汉族和满洲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最为重要的事件是满洲族的建立了清朝。

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多民族融合的时期。

在清朝时期,满洲族的统治者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尊重、保护和吸收各民族的文化。

满洲族与汉族的婚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

许多汉族人和满洲人通婚,这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的形成。

此外,满洲族也吸收了汉族的一些传统文化和技术,如农耕、服饰等。

同时,满洲族的文化也对汉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满文和满文书法。

三、其他民族对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影响除了汉族、蒙古族和满洲族之外,中国古代还存在着其他少数民族,如藏族、维吾尔族等。

这些民族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与汉族等其他民族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意义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意义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姓名:学号:专业:培养层次:入学批次:学习中心:评定成绩评语: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1年3月课程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论文卷纸要求: 1.满分100分。

2.论文字数在1500字以上。

无错别字。

3.抄袭、不按规定题目写作的论文以“0”分记。

4. 有明确、具体的内容,分析清楚;作用定性分析要清楚;论点、论据充分、确实,结论完整;评定成绩评语:题目: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意义内容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中国文化的国家。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中国的历史在不断向前推进,而这些进步都离不开中国多民族文化与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对于中国这个多民族的中国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才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与时间上的延伸。

也正是因为了有了中国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汇,才让今天的中国从清朝的东亚病夫到世界前四。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意义,力求为中国文化的研究寻找新的思路。

关键字:多民族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交汇影响意义在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无论我们是清晨或者傍晚在大街小巷在各种公园广场去散步去跳舞去做各种休闲游戏或者运动,我们都能看到来自祖国各地不同民族的人。

他们有来自北方的满族人有来自南方的汉族人甚至有来自西藏的藏族人,不同民族的人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都在尽情的享受着这美好的生活。

这就是中国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果,因为民族的大融合让各民族人民自己的衣食住行、艺术等文化在长期的共同活动中慢慢渗透、互相交融,各民族群众在一起团结友爱,亲如一家。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有:一、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让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1.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表5-1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多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融合与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东亚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2.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表5-2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3.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表5-3 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1.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表5-4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2.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延绵四个世纪至今。

这次的大融会是中国人面对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东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震撼,其程度大大超过以往。

(1)明代万历年间耶稣会士来华,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

(2)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

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这些西洋学术值得中国认真采纳。

(3)徐光启等科学家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加以“会通”,晚明的数学与天文学等面目为之一新。

(4)初入关的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对西方科学技术不带偏见,主张吸收。

康熙帝更是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

(5)18世纪,封建生产方式趋于没落,统治集团固步自封,使“西学东渐”的进程在雍正以后戛然中止。

(6)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打破了清帝国紧闭的大门,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系统迅即发生解体,此后欧洲近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具有强制的性质,其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超过明清之际。

(7)中国人采纳西方文化的基本线索是:首先接受的是“火器历法”,随之是“制械练兵”,然后是“西政”(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国思想)。

民族融合与全球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与全球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与全球文化交流一、民族融合的重要性与意义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交流、融合与合作。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融合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同时,民族融合也是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促进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民族融合是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多民族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有时候甚至可能引发冲突和矛盾。

而通过民族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与了解可以增加,从而促进相互的理解与和谐,减少民族冲突的发生。

只有实现民族融合,国家才能保持统一,社会才能保持稳定。

1.2 增进文化交流与传承民族融合也是实现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现象。

而民族融合则可以促进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增进彼此的了解与认知。

通过将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推动全球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民族融合的实践与案例分析2.1 多元文化并存的中国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元民族文化的国家。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语言、习俗和传统文化。

在中国,不同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与交流是历史悠久的传统。

例如,不同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这种民族融合不仅仅是在艺术表演中,更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民族融合模式,成为中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加拿大是一个以多元文化而著称的国家,其对民族融合的政策为全球所瞩目。

加拿大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保护和推广各个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且多元文化政策的实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与支持。

加拿大民族融合的成功经验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典范,成为其他国家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三、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与推动力3.1 促进文化交流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论述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的意义

论述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的意义

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的意义一、文化交汇的背景及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融合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而在这种交流和融合中,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中外文化的交汇显得格外重要。

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的融合和交汇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互相借鉴,进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这对于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会有更多的交流和了解,进而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3.丰富文化内涵,推动文明的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汇有助于文明的发展,能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民族文化融合的现状及问题然而,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价值的丧失等,都是当前民族文化融合面临的难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对文化交汇的进程产生了影响。

1.西方文化的冲击由于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较大,而且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在文化交汇的过程中,很容易导致传统文化价值观被西方文化冲击而丧失。

2.传统文化价值的丧失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传统文化价值的丧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潮流和时尚,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处理民族文化融合的措施及建议针对以上的问题,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建议,才能够更好的推动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汇:1.加强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该加强文化自信,让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热爱。

在学校和社会上开展一些文化传承活动,让年轻一代能够用心去了解和传承文化。

2.倡导多元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倡导多元文化,包容性、民主性、平等性、参与性。

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更多地借鉴外来文化的成果,促进文化融合。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的便利化,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的融合也变得更加深入。

本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一、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历史背景是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前提。

千百年来,各个民族之间通过贸易、战争、人口迁徙等途径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打下了基础,埃及、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兴衰交替中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历史的发展早已证明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积极意义,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二、语言的交流与融合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各民族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不同民族之间,语言的差异常常成为阻碍交流的一大障碍。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语言的交流与融合。

世界上有很多兼具多种语言特点的地区,比如瑞士、新加坡等,这些地方的民族相互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语言形式。

此外,国际间的语言交流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方面,英语的普及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顺畅。

三、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也是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的重要途径。

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常常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和融合,形成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

例如,中国的书法、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古代传入了周边的韩国、日本等地,成为这些地区民族艺术发展的基础。

同时,西方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也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了中国,成为中国艺术的一部分。

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丰富了各民族的艺术创作,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四、宗教的交流与融合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之一。

各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在交流中相互影响和融合,形成独特的宗教文化。

例如,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出现了佛教艺术的繁盛,佛教的教义和艺术形式也对周边的东亚国家影响深远,形成了属于这些地区独特的宗教文化。

民族文化多元:多元文化共融和交融特点

民族文化多元:多元文化共融和交融特点

民族文化多元:多元文化共融和交融特点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而存在着鲜明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艺术表达。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也开始出现贴近和融合的趋势。

多元文化共融和交融成为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民族文化多元的共融和交融是指在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人为推动的。

无论如何,它都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谐共处以及全球文化的进步。

首先,多元文化共融和交融体现在语言和文字上。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跨民族的语言。

例如,在中国,英语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外语,许多人选择学习并使用英语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工具。

同样,在欧洲,英语、法语、德语等都成为了欧盟国家之间的官方语言。

通过学习和使用其他语言,人们更加容易地理解和融入不同民族的文化。

其次,多元文化共融和交融也表现在饮食和服饰方面。

随着移民和旅游的增加,各种国际美食和时尚潮流渗透到了各个角落。

例如,在中国的大城市中,越来越多的中餐馆涌现出来,世界各地的美食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这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也使中国成为了各种国际美食的集散地。

同时,全球时尚产业的发展也为不同民族的服饰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各种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的融合为民族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多元文化共融和交融还体现在艺术和文学创作中。

不同民族的艺术和文学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也促进了艺术和文学的发展。

例如,在音乐领域,各种音乐元素的融合和交融为世界音乐带来了新的样式和魅力。

同时,在文学创作方面,很多作家通过借鉴和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创作出了富有世界观和跨文化特点的作品。

尽管多元文化共融和交融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挑战和难点。

中国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中国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中国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交融与互动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多地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交流与互动,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这种交流和互动更为密切和频繁。

本文将从文化的不同层面来探讨中国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第一章:艺术文化交流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并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随着文化的交融,中国传统艺术逐渐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

例如,京剧和昆曲等戏曲已经在国际上极具知名度,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形式之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参与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来。

例如,许多西方艺术家学习中国的书法、绘画和刺绣等传统艺术形式,并将其融合到他们的作品中。

同时,一些外国人也在中国学习北京 Opera 和中国民间音乐等传统音乐形式,进一步推动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第二章:音乐文化交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由于音乐的本质是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方式,因此,音乐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笛子、琵琶、古筝等乐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同时,流行音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近年来,国际流行潮流以及民族音乐元素在中国乐坛的融合越来越普遍。

同时,大量外国流行歌曲也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中国。

第三章:饮食文化交流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悠久、最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之一,其在国际餐饮界中享有盛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美食不仅广受当地人民欢迎,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喜欢。

同时,很多中国菜肴的制作和素材也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传播和发扬。

例如,北京烤鸭和四川火锅等已经成为世界各地餐饮业的热门选择。

第四章:电影文化交流电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即便在未来不久,后疫情时期,电影也将成为最可靠的娱乐方式之一。

中国电影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国内电影市场的繁荣,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一、“华夏”与“夷狄”之别
“华夏”指中原民族,又称诸夏。

“夷狄”则泛指周边少数民族。

区别“华夏”与“夷狄”的标准,既有地理因素和血缘因素但更多的是文化因素。

中国:有城郭可守,有墟市可利,有田土可耕,赋税可纳,婚姻仕进可荣。

夷狄:无城郭无耕地,不知礼仪,迁徙无定,以游牧为生,全民擅骑射,勇猛剽悍。

二、中国历史上三次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高潮
游牧经济的脆弱与游牧民族的南迁。

第一次:汉代—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五胡内迁唐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二次:唐----元代的民族融合,突厥、党项、女真、契丹、蒙古、色目人等民族的南迁
第三次:清朝满洲、蒙古族的大量南迁
2、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制朝仪 ,制礼仪,行汉服,改用汉语,南迁洛阳,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氏门第最高外,以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首,其门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卢、李、郑)相对应;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中国文化中的异族文化因子
1、作物和饮食方法:
葡萄:张骞从大宛带回,唐代,伊朗人和突厥人又把葡萄酒的酿制技术传入中国。

菠菜:唐由波斯传入,又称为“波斯草”,中国道士用来克丹毒,还可“解酒毒”。

石榴:又称“安石榴”,原产伊朗及其附近地区,唐代传入中国。

胡饭与春卷饼食(胡饼)乳酪萨其马(满语“sacima ”)涮羊肉
2、家具和坐姿
几案—桌椅;矮式—高式;席地而坐—垂足坐。

3、音乐舞蹈
宫廷音乐:隋唐宫廷乐舞对外族乐舞的吸收
中国乐器的主干来自外域:琵琶(伊兰语barbat),唢呐(波斯语surna)。

4、服饰
汉族服饰由“上衣下裙”到“上衣下裤”的演变
演变过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朝宫廷服饰—南北朝民间服饰——唐朝常服(对襟紧身上衣与裤子的结合)裤子,旗袍,马褂
5、语言与文字——现代汉语中的“胡言胡语”
A、来自中亚和南亚各国的语言文字:
源于印度:“琉璃”出自梵文,源于波斯:“狮子”“琥珀”,源于西域:“葡萄”“苜蓿”,源于阿拉伯:鹦鹉又称“八哥”。

B、来自中国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蒙古语:“站”原指“管理驿站的人”,后为驿传的中转地和中途停靠点,如车站;“胡同”:原意为“水井”,后指街巷;“戈壁”:指“草木难生的地方”。

满语:“吉林”,满语意为“一带”;“蒙古包”的“包”是满语“家”、“屋”之意。

双向的民族融合
北方少数民族
汉语、汉服、政治制度、尚和中庸的性格、以孝为先的品格、姓氏
汉族
胡服、勇猛强悍的性格、高超的畜牧技术、烧烤、胡床、精湛的骑术、服饰、饮食、艺术
中外文化交流
一、第一次中外文化大交汇:汉晋—唐代
1、交流媒介:使节、商人、学者和移民“西天取经”,法显与玄奘“遣隋使”和“遣唐使”鉴真东渡
2、汉文化圈的形成:朝鲜、日本、越南,汉字、儒家文化、典章制度(官制、科举制度、行政建制)、礼仪、民间节庆、汉地佛教
3、佛教的传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佛教与中国哲学和宗教:道教的形成援佛入儒与理学的形成
佛教与中国艺术:佛像绘画石窟造像塔
佛教与中国文学:诗歌创作:“诗佛”王维寺院讲经—俗讲—平话—话本—小说
二、明清以降的中西文化交流
1、中西文化交流史
汉代:大秦国使节的东来,唐代:景教的传入,元代:马可波罗,明清之际:传教士入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被动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接触,主动学习罗明坚、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白晋、张诚等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及其“学术传教”策略
2、“中学西渐”与欧洲的“中国热”
西方汉学的缘起
中国哲学对西方的影响:
孔子、老子思想对西方神学宗教的冲击,科举与文官制度,物质文化:瓷器、茶叶、丝绸、白糖
3、“西学东渐”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及其影响:火炮制造:红衣大炮天文历法:《崇祯历法》地理学与地图测绘,绘画与园林艺术,地理学:传教士与西方地理学的东传利玛窦南怀仁,艾儒略 ,白晋 ,张诚
第一,地理观念和地理思想,地圆说;“五大洲”的新天下观
第二,地理测量和地图测绘,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地理测量和地图测绘,康熙《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皇舆全图》
4、中国走向近代的外部文化资源
洋务运动:物质层面戊戌变法: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思想层面东方建筑之魂--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