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合集下载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知识目标】1、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

(重点)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来往的大致路线情况。

3. 了解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明洪武开始下令,不许民间私自如海通番;永乐以后不太严格;嘉靖时,明廷罢市舶司,封锁港口,销毁船只,禁止下海捕鱼,断绝海上交通;隆庆时,明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

)【知识梳理】概况:1405—1433年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巨大最远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及红海沿岸满载货物馈赠贸路线: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意义:郑和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他7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早半个多世纪特点:外国朝贡,中国回赐。

为国朝贡使:衰落:明朝中叶以后。

评价:实质是我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反映来华的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

外国传教士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之一。

《大清时宪历》。

【预习自测】1、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海远航,从中国的东南沿海的出发,穿越,横渡。

最远抵达和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明朝时,将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及统称。

3.郑和远航了。

4.对外国贡品的,以及对贡使附载商货的,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明朝以后,外国贡使制度逐渐衰落下去。

5.意大利传教士,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拓展练习】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A、明朝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A、福州印度半岛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第15课《中外文化经济交流》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15课《中外文化经济交流》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

2、外国贡使:明朝与外国的贸易主要来自 海上 。 非朝贡国家,照例不许 到 中国贸易。 洪武 时向暹(xian)罗等59国 发放贡舶“勘合”凭证。 3、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1)明朝 万历 年间,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 明末 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意大利 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 传教士之一。 (2)崇祯时,在 徐光启 的主持下,聘任德国传 教士汤若望等重新制定历法。 清初,他出任钦天监,制定《 大清时宪历 》。 至康熙时才重新颁布。
合作探究:根据下列表中的内容,对郑 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进行 比较...
项目 人物
郑和
航线
时 间
人数
次 数
规 模
刘家港—非洲 1405— 东海岸、红海 1433年 沿岸
27000人
7次
52艘
哥伦布Leabharlann 西班牙——巴 1492— 拿马群岛 1504年
12000人 3次
17艘
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大,远航次 数多,所到范围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汤若望是明清之 际著名传教士。他是 德国人,受耶酥会的 派遣到中国传教。清 初,他负责管理钦天 监,制定《大清时宪 历》。
钦天监,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 布历法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 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 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 士。1601年,他到北京,向 万历皇帝进贡《坤舆万国全 图》及自鸣钟等,得到召见, 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利 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 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 夫的支持。在与明朝士大夫 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 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 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word教案 (9)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word教案 (9)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右图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

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应该是()A.西汉的洛阳 B.西汉的长安C.西汉的成都 D.西汉的河西走廊2、2010年5月l7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

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辟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清朝设伊犁将军3、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 B.郑和下西洋 C.鉴真东渡日本 D.马可·波罗来华4、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古代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最大的是()A.毕升 B.张骞 C.蔡伦 D.郑和5、据报道,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一位扬州唐代高僧的座像将再次回乡省亲,他就是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的()A.鉴真 B.玄奘 C.空海 D.圆仁6、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

早在唐代,就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是()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郑和7、9年级(17)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8、下面两幅图片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 .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C .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D .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9、许多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600年多前从刘家港出发,远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10万余里的航海家郑和。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说课教案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材内容在新编初中历史课程第二册第十五课。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一、教材分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

它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一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又介绍涌进来的大量外国贡使和西方传教士,由此形成了中外交往的活跃局面;并且教材内容也体现了本套课程编写思想的转变——从便于教向便于学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探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中外交流的历史,基本掌握了记忆、分析、比较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时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易于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且对事物的认识开始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其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过程,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外国贡使与明朝的关系,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及《大清时宪历》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传教士来华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这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

1、郑和下西洋重点2、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难点:外国贡使。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为适应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改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采用自学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结合纲要图示法、阅读分析、模拟表演及讲解法。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丝绸之路开通的渊源;知道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及其基本概况;知道东亚文化圈的概念;知道唐朝与日、新罗的交往及其与日、新罗等国文化的互动融会。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探索与争鸣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学会一定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为唐朝首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

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为只有采取宽容开放的政策,才能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二、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全盛与东亚文化圈难点: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三、教学过程破题: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的内涵: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泛指一般知识。

2、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什么?互动性,相互渗透。

导入:古代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什么?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的全盛1.丝绸之路的由来: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通的。

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路线图》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称丝路。

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插图《丝绸之路线路图》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2.丝绸之路的用途与作用(1)用途: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2)作用:不但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而且对于东西方之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3.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1)全盛的原因问题: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的原因是什么?插图《唐朝疆域图》A.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使丝绸之路的交通更加安全畅通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640年唐太宗设立,治所原先在西州今吐鲁番,后迁只龟兹)与北庭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属于安西都护府。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 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 续。
外国贡使制度的评价
• 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 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 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 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 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 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 的经济支出前提之下的,不仅没有达到正 常的贸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 担。
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
• 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 • 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
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 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 其烦琐等。 • 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 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原因
• 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 负担。
• 次数
7次
4次
1次
• 人数
27000左右 1000~1500人
160人
•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 17艘
4艘(一说3艘)
结论:郑和是我国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中国古代的对外开放
• 唐朝: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派遣唐 使到中国
• 宋朝:广州、泉州、明州是当时主要贸易 港口
• 元朝:元大都是当时世界性的大都市 • 明朝:郑和下西洋 • 结论:对外开放,国力强大
外国传教士来华的时间、目的
• 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有传教士来华。 • 他们为了在中国传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
的方式,同时传入西方科学知识,其中, 利玛窦是典型的代表。
制定《大清时宪历》
• 以明末徐光启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 • 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传教士汤若望等人 • 康熙帝予以承认和颁布。

中外历史纲要第15课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第15课教案

中外历史纲要第15课教案课题:中西方古代文明的交流及其影响(第15课)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如贸易、战争、文化交流等。

2. 掌握古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3. 理解古代文明交流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教学重点:古代东西方贸易、战争和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看待古代文明交流中的差异和冲突,以及如何评价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用具:PPT、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明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引出本课主题。

二、讲授新课1. 古代东西方贸易: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作用,以及贸易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

通过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古代贸易的种类和方式,如海上贸易、陆上贸易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贸易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意义。

2. 战争与征服:讲述古代战争对文明的影响,以及征服者如何将外来文明带入被征服地区。

通过一些典型的战争和征服案例,让学生了解战争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和征服的利弊得失。

3. 文化交流与影响:介绍古代文化交流的方式和途径,如使者往来、书籍传播、艺术交流等。

通过一些典型的文化交流案例,让学生了解文化交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交流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差异和冲突。

4. 宗教传播与影响:讲述宗教在古代文明交流中的作用和影响,包括基督教会、佛教、伊斯兰教等在东西方地区的传播情况。

通过一些典型的宗教传播案例,让学生了解宗教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古代文明交流中的差异和冲突如何影响文明的发展?如何正确看待这些差异和冲突?2. 古代文明交流对当今世界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借鉴和学习?四、总结与延伸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文明交流对世界历史进程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班级:组别:某某:组内评价:教师评价【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概述X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X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2、知道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

【预习检测】(请认真阅读本课内容,自主完成下列知识梳理)1、X和下西洋(1405—1433):(1)明朝初年,明政府为什么能够七次派X和下西洋?X和的船队进行远洋航行的条件有哪些?(2)下面的航行图有些模糊,请你标出X和远航经过的两大洋,最远到达的地区。

(3)X和下西洋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4)X和下西洋的最终结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独立思考成为习惯)1、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其特点有哪些?结果怎样?为什么?2、传教士来华目的、经过、两个代表人物分别是什么?你知道传教士为什么带来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呢?【拓展练习】(让我想一想,请相信我,我肯定会做出来的!)1、X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A、明朝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X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2、X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A、某某印度半岛B、X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C、某某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X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整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1、读“X和下西洋航线图”回答:(1)从图中标出X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

(2)沿着X和的船队远航路线,做一次畅游,看一看看一看能到达今天的哪些国家?比一比谁到达的国家多。

(3)X和下西洋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X和下西洋后,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日益减少。

到清代统治者对外交往长期实行什么政策?。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_5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_5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的全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在西部疆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粟特人是沟通东西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媒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解读资料或习题、朗读课文或习题、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理解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设置,对于丝绸之路的繁盛的作用;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探讨解答特定的习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粟特人的概况等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意识,提升运用事物联系的辩证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信心。

划重点:阐释: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不断交流;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长安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市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阐释、体会与欣赏、划重点、讨论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唐朝文化概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其典型成果长安城及其盛况,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4.操作程序(按照先后次序排列):(1)分句轮番朗读。

(2)划重点与阐释。

(3)解读与划重点。

(4)读图与阐释。

(5)自学与欣赏二、东亚文化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与朝鲜、日本的交往及对两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解读、互动与欣赏等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唐朝文3.化对朝鲜、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唐朝文化影响朝鲜、日本文化的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精神;同时从朝鲜、日本对于唐朝文化的积极态度中吸取精神养料。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上课口号:历史使人智慧。

下课口号:踏踏实实学习,堂堂正正做人。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主备:娄朋爵审核:杨新幸时间:识记:郑和下西洋时间、意义;意大利传教士立利玛窦;《大清时宪历》。

能力:郑和下西洋路线和意义。

情感:郑和下西洋时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重点(考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易错点):传教士来华与《大清时宪历》。

【预习导学】1、郑和下西洋(预习课文,填写下表)2、外国贡使制度:明朝的贸易主要来自,制度是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以后衰落。

(衰落原因:对外国贡品的超值回赐和对贡使所载商货的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难以为继)。

3、传教士来华:①目的:在中国传教②概况: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有耶稣会传教士来华,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

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③著名传教士:(1)利马窦:意大利人,是最早来华传教士之一,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2)汤若望:德国人,清朝初年,掌管钦天监,制定《大清时宪历》【课堂测试】1、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 D香料药材2、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时船队没到过的()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3、下列关于明朝对外贸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对外贸易主要来自海上 B只有朝贡国家来中国贸易C允许贡使附载商货贸易 D禁止中国一切商品输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二: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航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1)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答:目的:(1)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宣扬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

(2)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什么?答:最根本条件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15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5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三 外国传教士 与《大清时宪历》
传 教 士
利 玛 窦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 士。1601年,他到北京,向 万历皇帝进贡《坤舆万国全 图》及自鸣钟等,得到召见, 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利 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 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 夫的支持。在与明朝士大夫 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 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 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达迦马
1497—1498 1次 160人 4艘 120吨、100吨、50 吨 绕过好望角达印度
比较结果
时间最早 次数最多 人数最多 船数最多 船只最大 范围最广
二、外国贡使
特点: 1、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2、
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3、所赐远远超 过所接受的贡物,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 收购。
【总体感知,挑战提问】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指哪里? 2、郑和远航的时间?先后几次下西洋? 3、郑和远航的随行人员大概有多少? 4、郑和船队的规模如何? 5、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哪里? 6、郑和远航的意义?
一、郑和下西洋
【总体感知】
1、时间: 1405年 —— 1433年 2、次数: 7次 3、人数: 一般在27000人左右 4、船队规模:宝船最多时达百余艘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最远到达: 6、意义: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 济文化交流。
你说对了吗?
郑和到达占城, 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 的情景。郑和与国王同 坐在大象身上,四周是 载歌载舞欢迎郑和到来 的占城人民。
你说对了吗?
郑和的船队到达 阿拉伯,明朝的使者 用丝绸、瓷器同当地 人民交换产品。人们 态度友好,气氛和谐。
你说对了吗?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五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华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五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教材信息 > 科目:历史章节:第十五课课题:中外经济文化沟通<教师信息 > 主备人:段延胜存案时间:实行人:实行时间:<学生信息 > 班级:姓名:所属小组:<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期间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概略2、认识外国贡使制度及贡使制度的衰败3、知道传教士利玛窦及《大清时宪历》4、认识明清期间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沟通的来往路线的大概状况<学习要点 >郑和下西洋。

<教课难点 >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大清时宪历》【知识链接】1、明清期间,将今南海以西的大海及沿海各地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邻近诸岛统称为东洋。

2、贡,献东西给上司,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件进献给帝王;贡使,纳贡的使者。

3、传教士基本指的是是坚定地崇奉宗教,而且远行向不崇奉宗教的人们流传宗教的修道者。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教师一、郑和下西洋“ 复1、时间:年到年,明朝太监郑和奉朝廷之命,先后7 次率备”领浩大船队出海远航。

栏或2、航线:从东南沿海的出发,穿越,横渡,学生最远到达和。

笔记3、意义:促使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沟通。

栏二、外国贡使制度1、明朝与外国的贸易主要来自,制度是[ 来源 1 ]明朝与外国贸易的主要形式[根源 :Z ,xx, ][ 来源 1 ]2、开始:初,贡使入贡,同意附载商货贸易,但有相当严格的限制。

3、发展:明朝的年间,为防备商人假冒贡使,向等59国发放贡舶“勘合”凭据。

4、结果:明朝中叶此后,这项制度渐渐衰败。

三、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1、明朝年间,始有耶稣会传教士到达中国。

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繁来华。

代表人物。

2、清代初年,西方传教士出掌钦天监,拟订《》。

这部历法以明末科学家主持订正的新历法为基础,至时才从头公布。

【合作研究】1、( 1)列表剖析郑和下西洋的基本状况项目时间人数次数[来到达国家人物航线源学* 科*网]刘家港—非洲东年郑和—人次多个海岸、红海沿岸年(2)、“西洋”指哪里?(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根源:](5)、郑和下西洋的意义:2、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色?①之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②对外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 凭据,规定朝贡限期、人等、线路等;③明朝回赐远远高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实行超值收买 .【整理教案】试一试,你能概括出本课所学到的要点知识吗?【达标测评】1.命郑和带领船队出使西洋的是( )A .明太祖B.明成祖C.顺治帝D.康熙帝2.不属于郑和七下西洋的基本的条件的是﹙﹚A 、社会经济繁华,国力富强B、航海图和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C 、中国的造船技术特别先进D 、明政府愿意扩大对外贸易3.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 )A .亚洲B.非洲C.美洲 D .欧洲4.明朝中叶后,外国贡使制度渐渐衰败下去的原由有( )①国势衰败②传教士来华的影响③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④清军入关A 、①②B 、②③C、③④D、①③5.5. 耶稣会传教士开始到中国传教是在( )【 A 、明朝洪武年间B 、明朝永乐年间 C.明朝嘉靖年间D、明朝万历年间6.6. 以下对于明朝贡使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 、 A .同意附载商货贸易B、对贡使附载商货廉价收买C、C.有相当严格的限制D、曾发放贡舶“勘合”凭据11. 7、若是你是跟从郑和下西洋的商人,你会携带哪些商品去销售( )①瓷器②丝绸③香料④珠宝⑤麝香⑥宝石A 、 A 、①②⑤B 、③④⑥C、①②③⑥D、②④⑥12. 8、六百多年前,郑和带领宏大的船队出航,不论白日、黑夜、阴雨、大雾,船队都不迷失方向,最后成功到达西洋的一些地方。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word教案 (6)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word教案 (6)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缺乏系统的历史知识,大多通过影视了解一些历史片段,他们对历史的本来面目充满好奇和探究,所以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讨论、探索,师生互助,生生合作,参与其中,真正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获,符合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郑和下西洋时间,路线,规模,次数,会制作郑和下西洋简表,分析郑和下西洋条件,了解外国贡使制度,探究衰落原因,知道外国传教士代表人物,以及《大清时宪历》2、过程与方法:(1)从丝绸之路图片分析汉、唐俩朝对外开放,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导入新课。

(2)了解郑和、西洋,学生自学完成表格,探究郑和下西洋意义,条件等。

(3)探究外国贡使制度中超值的收购和超值的回赐,进而明白其衰落的原因。

(4)知道传教士传教的同时,还传播东西方的科技文化,突出表现为《大清时宪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学习,培养学生祖国的荣誉感以及理解当今的对外开放;通过外国贡使、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学习,明白封建王朝显露闭关的端倪,而闭关锁国就会导致落后,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重点: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我国远航的能力,显示了我国造船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难点:外国贡使、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教学方法: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能力。

”据此我准备用讨论与探究式为教学方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热情,把他们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

当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合格的教师不会把人当成某种驯服的自然力来取舍,而是当作主体来看,为他们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出示多媒体图片“丝绸之路”和“玄奘西行”问学生该图片发生于什么朝代,带来什么影响?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课堂,既复习了汉唐的中外交流知识,又为新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进行铺垫,从而导入新课,进入郑和下西洋一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材内容在新编初中历史课程第二册第十五课。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

它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一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又介绍涌进来的大量外国贡使和西方传教士,由此形成了中外交往的活跃局面;并且教材内容也体现了本套课程编写思想的转变一一从便于教向便于学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探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中外交流的历史,基本掌握了记忆、分析、比较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同时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易于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且对事物的认识开始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其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过程,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外国贡使与明朝的关系,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及《大清时宪历》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通过分析传教士来华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这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

1、郑和下西洋
2、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难点: 外国贡使。

五、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为适应当今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课改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 以下教学方法:
1、 采用自学研讨式教学法为主,结合纲要图示法、阅读分析、模拟表演及 讲解法。

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教材
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结合图示,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和指导学生带着 问题阅读教材,然后展开分组讨论,同学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重点、 难点问题。

使学生主动感知历史知识,通过分析理解得出问题结论,成为课堂 的主体,教师在课上起到组织、引导、点拨的作用。

2、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 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 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六、 学法指导: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 学生的存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 课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在老师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让学生尝试自学,充分调动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收集,
课堂讨论参与,课后 巩
固整理。

尽量让学生动手(找一找、做一做) 脑(想一想、为什么) 《课程标准》的要求,
七、 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分析, 1、 导入新课一一
材料及提出的问题导入新课。

2、 新课研讨一一实施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培养能力(
28")
下面重点谈一下本节课的讲授过程.
(1)、“郑和下西洋”。

(主要采用自学研讨式结合模拟表演、 图示法突破这 个重点)
①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我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由于本课涉及的空 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 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我将《郑和下西洋路线》做成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 这样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 从而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学生结合图示自学掌握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和 七次远航到达的地区,随后,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完成《郑和下西洋盛 况》表。

、动口(议一议、说一说)、动 。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新教材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我将本课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诱导学习动机、感知教材(3/)运用多媒体投影展示的
然后我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做一简单比较, 多媒体展示《郑
让学生观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航海设备之先进,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由这一史实升华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智慧的民族这一结论上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编排一个小型模拟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郑和船队在某一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的感受,并把自己置身到船队在当地进行贸易活动的场面中去。

学生通过表演领悟,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明朝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同时结合课本小字部分对郑和航海的事迹做适当补充,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2)、外国贡使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想把自学研讨、阅读分析和讲解法三种教学方法并用,将难点分散解决。

教师展示问题①“外国贡使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阅读课文小字,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以锻炼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分析能力。

②“明朝的海外诸国朝贡和明政府的回赐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敢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指导,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最终使难点得到了解决。

(3)、西方传教士和《大清时宪历》是本课另一个重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两张投影片
[①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②《大清时宪历》的编撰说明了什么?
具体做法是: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材料,通过自学解 决问题,以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结一一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感知和认识( 多媒体展示《本堂课知识结构图》。

厂 r 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 经济文化交流 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3,) 郑和下西洋V
中外 丿
经济Y 〈 外国贡使Y 贡使朝贡
文化 ' 明朝回赐
交流
A 促进了中外的经济交流
传教士来华的作用
A促进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Q
《大清时宪历》
通过本课知识网络图,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整体认识,也使本课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整体化。

4、迁移训练一一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6,)课堂练习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精心设计并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此我设计如下开放性的讨论题:
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女生:“郑和从小就能吃苦耐劳,有勇于探险的精神。

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

”男生:“宋元以来,我国的造船业发达,能造出巨大的海船。

”他们说得对吗?如果不对,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另外,引导学生做课本90页阅读与思考,这也属于一道开放性题目,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注重探究式学习。

5、作业布置一一运用已培养的能力进行训练
为体现课改精神,我精心设计如下课外作业,以起到真正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以班级为单位办一期“追寻郑和的足迹”的历史板报,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另外,让学生设计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运用什么技术知识去克服难关?这样可以将各科知识联系起来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