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课程课件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引言中外文化交流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价值观和技术等得到了传播和共享,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探讨其对各自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全球文化发展的贡献。

二、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起始于中国,是连接中国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的中国和西方的罗马帝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包括物质贸易,还有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交流。

例如,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突在中世纪,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开始探索新大陆,与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入的接触。

这种接触既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也引发了文化的冲突。

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得基督教传入了中国,同时也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

三、现代中外文化交流1. 科技和媒体的发展促进交流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速度和广度。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全球各地的文化信息,实现跨国界的交流。

同时,电影、音乐、游戏等娱乐产品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深受全球青年的喜爱。

2. 文化产业的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为世界各国带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如京剧、中国画等,同时也为全球市场提供了更多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

四、中外文化交流对各自文化的影响1. 中文和英语的互相借鉴中外文化交流使得中文和英语相互借鉴,丰富了两种语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例如,汉字。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PPT课件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阳关、玉门关是哪里呢?
2021
一、文化运河——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的开辟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2021
丝绸之路的全盛——唐朝
对外交通:一个中心,两条道路,三个方向。
2021
东罗马 埃及
中亚 西 波斯 亚 大食
唐鉴真和尚
空海法师
平假名
2021
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大唐盛世,国力强盛,中华文明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 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 影响尤为深远。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东亚诸国形 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也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在丝绸之路上运送 的丝绸和瓷器,西传至中亚、 西亚和欧洲,变成了极为奢 侈的消费品;因为它们的价 格在那些地方非常高,只有 各国皇帝和贵族才能消费得 起,各国曾一度以身上穿着 中国丝绸,家中使用中国瓷 器为富贵象征。
2021
唐代花鸟纹锦
2021
丝绸之路是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纽带
丝绸、瓷器、茶叶……
1、物资上:中国
西方
Hale Waihona Puke 菠菜、琉璃、胡椒……
2、文化上: 中国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 西方 佛教、舞蹈、音乐……
丝绸之路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2021
胡旋舞
唐代的皇帝和贵族最喜欢的 娱乐方式之一是从波斯传来 20的21 马球。
2021
大唐西域记
玄奘像
2021
大雁塔
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文化发达,民族和谐 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础知识巩固】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A.1405年 B.1416年 C.1421年D.1433年2.郑和下西洋的次数是()A.4次 B.5次 C.6次D.7次3.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是()A.广州 B.刘家港 C.咸阳D.上海4.郑和下西洋时,不可能经过的水域是()A.渤海 B.印度洋 C.南海D.马六甲海峡5.郑和下西洋换回的货物不包括()A.丝绸 B.珍珠 C.宝石D.香料6.为防止商人冒充贡使,向贡使发放贡舶“勘合”凭证的是()A.明成祖时B.明太祖时C.明洪武时D.崇祯帝时7.外国贡使制度逐渐衰落是在( )A.元朝中叶 B.明朝中叶 C.清朝前期D.清朝后期8.耶稣会传教士开始到中国传教是在明朝( )A.洪武年间 B.永乐年间 C.嘉靖年间D.万历年间9.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利玛窦是最著名的,他是()A.意大利人 B.德国人 C.荷兰人D.英国人10.崇祯皇帝时,聘任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制定历法,当时主持这一工作的是()A.宋应星B.徐光启C.李时珍D.郦道元11.清朝初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出掌钦天监,制定了()A.《大明历》 B.《大统历》 C.《坤舆万国全图》D.《大清时宪历》12.识读下图:请回答:(1)上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2)该事件的基本航线怎样?13.从1405年开始,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即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材料二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请回答:(1)今年是郑和开始下西洋多少周年?根据材料一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外文化交流

12
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秦汉时期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1)《史记》等史籍中有关徐福东渡日 本的传说; (2)日本考古出土文物 对公元前二、三 世纪中国移民到日本这一重要历史事实的反映;
‚汉委奴国王‛金印、汉代铜镜、铜剑
13
2. 唐朝与日本文化的交流 (1)日本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学习唐朝
文化;
出使的经过:长安出发,过玉门关,经新疆 境内,越过葱岭,到达大月氏 结果—开辟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亚——大秦
36
2、丝绸之路的全盛
——唐朝
概况 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
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其中, 擅长经商的粟特人尤为活跃,他们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 化的重要媒体。
东亚文化圈的特征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1)在东亚文化圈居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 辐射力,吸取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倾向。 (2)新罗、日本、越南等国对待中国文化也是有选择的,并且 通过消化,进而创新,最后实现本土化,并且反过来对中国文 化产生一定影响。 (3)中国不仅向外输出文化,而且也吸取外来文化中先进的部 分。
丝绸之路的作用 :
连接了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 陆路通道,对东西方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 起了重要作用。
42
唐都长安
城内外域人士众多
胡人俑
粟特人 居留长安的外国人 唐代长安文化兴盛,商业繁荣,吸引了不少外国来到长安。当 时在长安活动,甚至居留的外国人,最多达到4000多人,他们主 要来自于阗、疏勒、龟兹、昭武九姓、波斯、大食等西域诸国。长 安部分外国人,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已迁居中国,其他的或是东来经 商的西域商旅,或是东来传教的僧侣,或是到唐朝当人质的质子。 43

第15课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第16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课前预习】1、为什么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而到汉武帝时却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2、张骞在出使西域中遇到了哪些挫折?3、‘投笔从戎’讲的是哪一历史人物?【课前小练】1.两汉时期,把今甘肃和以西即今地区和更远地方的统称为西域。

2、公元年,帝为联络夹击匈奴,派第一次出使,了解了西域各国情况。

公元年,汉武帝派张骞出西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汉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

因此有人说: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3、公元年,西汉政府设立,从此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注意西域都护府的大致方位。

4、丝绸之路(1)路线:从通过、今地区运往,再转运。

(2)开通时间:张骞出使西域后。

汉武帝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重难解析】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教学反思】【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A.班超 B.张骞 C.汉武帝 D.甘英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3. 小明在网上看到2008年6月17日这一天发表的题为《奥运火炬感受西域风情》的报道。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知道丝绸之路开通的渊源;知道唐朝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及其基本概况;知道东亚文化圈的概念;知道唐朝与日、新罗的交往及其与日、新罗等国文化的互动融会。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探索与争鸣的讨论,使学生能够学会一定的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为唐朝首都长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

通过本课学习,使我们认为只有采取宽容开放的政策,才能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二、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全盛与东亚文化圈难点:丝绸之路全盛的原因三、教学过程破题: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文化的内涵: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泛指一般知识。

2、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是什么?互动性,相互渗透。

导入:古代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什么?丝绸之路(一)丝绸之路的全盛1.丝绸之路的由来: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通的。

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路线图》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the Silk Route),亦称丝路。

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插图《丝绸之路线路图》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2.丝绸之路的用途与作用(1)用途: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2)作用:不但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而且对于东西方之间的商品贸易、政治往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3.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1)全盛的原因问题: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的原因是什么?插图《唐朝疆域图》A.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使丝绸之路的交通更加安全畅通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640年唐太宗设立,治所原先在西州今吐鲁番,后迁只龟兹)与北庭都护府(702年武则天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属于安西都护府。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胡萝卜 苜蓿 葡萄 核桃 大葱 芝麻 黄瓜

蚕豆
一、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开通
(1)名字的由来
因为中国在这条横贯欧亚大陆 的陆上要道上运送的商品主要是丝 和丝织品。
(2)路线 长 安 河西 走廊 今新疆 境内 安 息 西 亚
( 欧大 洲秦 )
中亚
大 秦 西亚
今新疆地区 河西走廊
南亚 中亚 西亚
南亚
想一想: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情况怎样? 有什么历史意义?
•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意义
• 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同西域
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
通道,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
了基础。
3.西域都护的设置 (公元前60年)
——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想一想 想一想 : : 为什么说西域都护的设置是今新疆 西域都护是哪一年设立的?它的 设置有何意义? 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呢?
班超出使西域路线图
鄯善
洛阳
班超出使西域
原因--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重建西
域都护。
结果-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 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更 加密切。
总结:
西汉 东汉
事 前138年至前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件 前60年,汉宣帝时设 立西域都护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疏勒 莎车 于阗
龟兹
玉门关
河西 走 廊 阳关
陇西 长安
楼兰
想一想 : 想一想: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经艰 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哪些困难? 险,我们应该学习张骞的哪些精神?
想一想: 张骞第一次 出使西域有 什么历史意 义?
张骞了解了西域 各国的政治、经 济、文化情况, 以及他们想与汉 朝往来的愿望。

2020年广东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 中华文化 核心价值

2020年广东中考道德与法治核心知识: 中华文化  核心价值

2019年中考初三政治复习学案之核心知识部分第15课时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一、自主预习1、完成“核心知识”阅读,圈划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性记忆,背诵★题;2、做黄色《突破》P164-169的选择题;二、核心知识(一)中外文化交流★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多样的文化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③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不同特质的文化相互交融,能够为彼此增添新的元素,激发新的活力。

★2.如何面对多样化文化?/如何面对文化差异及不同文化间的碰撞?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尊重的经验和智慧。

②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呼唤人们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③面对多样的文化,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的文明交流。

④要增强文化自信,学习、宣传并弘扬本民族的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既不能盲目崇拜全盘接受,也不能盲目自大,一味排斥。

3. 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有什么重要意义?①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不仅有助于自身文明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

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通过精神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

4.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人类文明成果?①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②对其他文明的学习,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欣赏物件的精美,更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中华文化★5.认识中华文化:(1)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2【区别传统美德的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3)虽历经沧桑却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第15课汉朝的中外交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佛教的传入
1.起源地区:印度 2.传入时间:两汉之际(西汉末年) 3.寺庙建造: 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汉明帝时,在洛阳) 4.教义: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劝人“修行从善”为来世造福。
4.佛教的影响
文学方面 许多诗文词赋带入禅意,富有深刻哲理;一些 民间传说宣传扬善弃恶、扶贫济困。 艺术方面 寺院、佛塔装点江山,雕塑、壁画千姿百态, 音乐、舞蹈超凡脱俗。
佛 寺
佛 塔
雕 塑 的 佛 像
敦 煌 壁 画
小结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汉) 丝绸之路 班超出使西域(东汉)
佛教的传入
小结
1.《新全球史》载:在古典时代,一些个人也完成了长途旅行, 张骞历尽艰险从长安到达了遥远的西方,张骞长途旅行的主要目 的是( A ) A.打击匈奴 B.开拓疆域 C.管理西域 D.开通商路 2.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 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
中亚
今新疆地区
大 秦 西亚 南亚
河西走廊
长安
欧洲大秦(即 古代罗马)
西 亚
安息(即 古代波斯)
今新疆 地区
河西 走廊
长 安
葡 萄 黄 瓜 毛织物 凿 井
玻璃谷纹璧
杂 技
胡萝卜
大 蒜
冶 铁
佛 教 丝 绸
从右图中你发现了 什么?说明了什么? (1)从西域输入的 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 而西汉输出的是技术产 品。
第15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一、丝绸之路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葱岭
西


南 山
玉门关 域 阳关

上海市学业水平等级考(会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市学业水平等级考(会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册考纲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一.原始农耕A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标志: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意义: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影响⒌典型史实: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二.中华文明的起源A⒈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

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⒉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文献中的夏文化A⒈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⒉夏朝处于阶级社会的起点。

⑴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⑵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考古中的夏文化:二里头文化A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二重证据法C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

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一、内外服制A1、商朝的历史是信史,依据是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具体指河南安阳殷墟)的多重印证2、商朝对地方的管理模式是松散的方国联盟形式。

二、青铜时代A⒈青铜器⑴商朝的司母戊鼎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⑵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⒉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一.周朝建立:BC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A二.封邦建国制A⒈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内容⑴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习聚焦汇总(学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习聚焦汇总(学案)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习聚焦”汇总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石器时代人类先后以打制和 的石器作为工具。

2.从部落到国家。

禹建立了中国最早的 制国家。

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商和西周。

甲骨文证实了文献中关于 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大量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反映了西周 的各种活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周天子“ ”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3.孔子和老子。

孔子和老子分别是我国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4.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 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1.秦的统一。

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 国家,有利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2.秦朝的暴政。

统一后的秦王朝只存在了十几年时间,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3.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

2.西汉的强盛。

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

3.东汉的兴衰。

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4.两汉的文化。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与西晋。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2.东晋与南朝。

在东晋和南朝相继统治下,南方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图文素材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图文素材

澳门图这是一幅明朝人画的澳门地图。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用欺骗贿赂的手段,买通了当地的明朝官员汪柏,谎称商船遭遇风暴,请求在澳门搭棚晾晒货物。

不久,他们就在这里修筑房屋,扩展土地,并借口防御荷兰人入侵,公然修筑城墙、炮台,设置官署。

这样,澳门成为葡萄牙殖民者在亚洲进行殖民活动的一个据点。

此后,葡萄牙就一直占据着中国的澳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葡萄牙王国政府的《中葡联合声明》,澳门将于1999年10月1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利玛窦(1552—1610年)利玛窦是欧洲天主教传教士,1552年生于意大利。

1582年,他受天主教会派遣到中国传教。

1583年他到广东肇庆,潜心学习汉语及中国的礼节习俗。

1601年,他到北京,向明神宗进贡《坤舆万国全图》及自鸣钟等,得到神宗的召见,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

利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夫的支持。

他还身着儒服,与明朝士大夫一起饮酒赋诗、引经据典,人称他为“西儒”在与明朝士大夫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并同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等书。

另外,他还将中国的《四书》译成西文,寄回欧洲,使儒家经典在欧洲流传。

1610年,利玛窦病逝于北京,葬于阜成门外的二里沟。

利玛窦墓这是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的陵墓,位于北京阜城门外二里沟。

1610年,利玛窦在北京病逝,终年59岁。

利玛窦死后,明神宗破例批准将阜城门外二里沟的一块地赐作利玛窦的墓地。

利玛窦的陵墓具有典型的西式风格,坐北朝南,四周有砖砌的花墙。

墓前立一石碑,碑上刻着“耶稣会士利公之墓”八个大字。

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

图上绘有南北极、赤道和经纬度,介绍地圆之说,提出亚、欧、非、美及南极洲等五大洲的观念,列举了大量的各国地名。

这幅《坤舆万国全国》对增进中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图中右上角是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纬度线俯视图;右下角是赤道和南北回归线透视图,虚线斜圈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为黄道;左上角是子午线垂直的北半球图,中心为北冰洋,右方为北美洲及南美洲北部,左方是欧亚大陆,左上方是非洲北部,下方是太平洋,右上方是大西洋;左下角是子午线垂直的南半球图,中间是南极洲,右下方是南美洲,左下方是非洲南部及马克加斯加岛,左上方是澳洲。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练习与测评1: 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结合唐朝的历史加以说明。
同意。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文化 运河”。
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 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唐朝时中国的丝绸、 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 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唐朝)意义之三
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 治、经济、文化中心,也 是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不仅成为东西方交通枢 纽,而且成为东西方文化 交融的典范。
二.遣唐使
吉 备 真 备
空 海
阿 倍 仲 麻 吕
二.东亚文化圈:含义-原因之一
唐代女子发型
1.司马迁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之行,凿空的
它的街道,增添了它的国际色彩。”这里的“它”是B
指( A.洛阳 B.长安 C.北京 D.南京
7.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东亚诸国形成了东亚
文化圈,此文化圈的文化核心是( D )
A.日本文化
B.朝鲜文化
C.印度文化
D.中国文化
8.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儒学创新的契机》一书 中指出:东亚的发展“虽然深受西欧和美国的影响, 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东亚各国)都和传 统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东亚发展过程中)儒家
意义之二: 促进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人称:
“文化运河” 依据:A.中国文化西传:B.西方文化东来:
纹银壶唐狮纹银
八棱金杯

唐朝文化之西传
天宝十载(751)唐、大食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 西传
这次战役在东西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意义重大,战争中,大批 唐朝士兵包括工匠在内被俘往阿拉伯地区。

华师大版-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2

华师大版-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2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科组:综合组主备人: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

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郑和下西洋2难点:外国贡使制度衰落的原因【导入新课】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自主学习】一、郑和下西洋1、时间:2、目的:3、次数:4、人数:5、船队规模:6、路线:7、意义:8、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二、外国贡使1、特点:(1)、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2)、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3)、所赐远远超过所接受的贡物,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衰落:3、评价: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有益的,但其负面影响也很明显。

三、外国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明朝万历年:开始有耶稣会教士来到中国。

耶稣会: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宗教组织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在中国传教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课堂达标】1、从_____年到_____年,明太监_____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他的船队从______出发,穿越______海峡,横渡_____洋,最远抵达___________和________,从而促进了明朝与_____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唐代中外文化交流

擅长经商的粟特人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体。
中国文化西传: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
品之源向从源西公不 方断传元运播前往。1西世方纪,许开多始中至国特唐有朝的,工艺丝技绸术之与思路想一文直化随 西是方中文化西东方来文:西化方交的流物品的、纽音带乐、,舞因蹈此、绘丝画绸、之雕塑路、被建筑
8
陆海路路::以从长登安 州为 (中 今心山,东往蓬莱东)经、过扬幽州州出可发达,朝可鲜达半岛朝;鲜往、日西
经本过;从敦广煌,州出越发过,葱岭往南,可经达波斯今越湾南可、达南中洋亚群和岛西、亚斯,里也兰可卡向、
南天到竺达和天波竺斯; 湾往 。南可达天竺、a 今缅甸、越南。
9
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
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使得唐朝丝绸之路交通更加安全
畅通。
a
6
丝绸之路的全盛
1.丝绸之路的开通 西汉张骞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2. 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
丝绸之路的作用: 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 促进东西间的商品贸易a、政治来往、文化交流。7
西域及大食(唐朝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波斯、天竺等亚洲 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
全盛。西域及大食(阿拉伯帝国)、波斯、天竺等亚洲
诸国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粟特人成为沟通东西
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是
国际大都会,东西方交通枢纽,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
合。
a
17
影响:(中国对世界)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
纸张、瓷器、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向西传播。
(世界对中国)西方的物品以及艺术(音乐、舞蹈、
东亚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a、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一 丝绸之路的全盛
1.丝路的由来:丝绸之路是由张骞出使西域 而开通的。 2.丝路的用途与作用 (1)用途: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 及欧洲、北非的陆路通道 (2)作用 A .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 .促进东西方贸易、政治往来和文化交流
一 丝绸之路的全盛
3.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 (1)全盛的原因 A.西部疆域的拓展 B.强盛吸引世界各国的目光 C.实行开家学说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 要求,“和而不同”的思想有蕴含着调和 差异与冲突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普遍 性,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所接 受。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 的东亚文化圈。 • 你是否同意以上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 一是儒家学说关注现实的人伦道德,在此基础上逐渐 形成以礼入法,以礼入俗的礼文化,确实适应了人类普遍 的道德要求。 二是儒家思想的发展,本身也有个不断汲取的过程。 孔子的“仁”、孟子的“仁政”,发展到董仲舒已渗透了 法家和道家的思想,到了隋唐,更是渗透了佛教和道教的 思想。 三是唐文化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形成主流倾向。东亚 各国保持了主体选择,并使之本土化,反过来又对中国文 化产生影响。 可见“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大方向强调和睦的共性 的趋同下,又认同各自的差异,确实起到调和差异与冲突 的作用。因此,儒家思想能为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 家所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 文化圈。
• 讨论一:有人说“丝绸之路”是“文化运 河”,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唐朝的历 史加以说明。
同意 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至唐朝,丝绸之路一直是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因此丝绸之路被称为 “文化运河”。中国文化西传:张骞出使西域后, 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等远传西域和欧洲。 唐朝时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 运往西方,许多中国特有的工艺技术,包括思想 文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文化东来:汉朝时,西 域的葡萄、苜蓿等物产传入中国;唐朝时西方的 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 天文、历算、医药,包括宗教信仰也由此输入中 国。
二 东亚文化圈
1.唐朝与新罗的交往 (1)互遣使节,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2)新罗广泛吸收唐文化精髓:律令、科技 等 2 .唐朝与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十多次) (2)留学生和学问僧(每次多达五六百) (3)日本全方位吸收、融合唐文化
二 东亚文化圈
3.东亚文化圈 (1)概念:在19世纪西方列强影响进入以前, 东亚诸国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 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 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2)评价 A.唐文化是其他东亚诸国的主流 B.是一个多样统一、交相互动的文化有机体 C.宽容开放的唐文化使中国的国际影响深远
一 丝绸之路的全盛
3.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全盛 (2)全盛的表现 A.亚洲各国商人、僧侣和使节成为沟通东西的重要媒体: 粟特人 B.东西方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的交流 a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向西方传播 b西方葡萄等物品,音乐、绘画、宗教输入中国 C.唐都长安成为沟通东西的典范 a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b世界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居住着70多国人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