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备课课件(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课件华东师大版 (1)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课件华东师大版 (1)

A 4.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今天的( )
A.江苏省太仓 B.浙江省太仓 C.福建省太仓 D.广东省汕头
二.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郑和远航还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货物 销往各国,载回了东南亚地区的香料、染料、药物及大量皇室贵 族享用的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
结合明清时期实行 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你想一下,国家的兴衰 与实行的对外政策有 关吗?有怎样的关系?
这对今天我们进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何启示?
一.选择题
C 1.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B. 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C. 前后共航海十次
重点:郑和下西洋. 难点:对外国贡使制度和传教士的认识.
郑和下西洋
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最多
• 1郑和是哪一朝代人?主要事迹是什么?有何 影响?
• 2.郑和几次下西洋?时间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从哪儿出发?最远到达哪儿?
• 3.“西洋”当时指哪儿?与今天的西洋一样 吗?
• 4.试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并说出几 个途中经过的国家.
麦加
红海沿岸
非 洲 东 海 岸
锡 兰
斯里兰卡
刘 家 港
泰国 暹 占 越南 罗城
文莱北部
渤 尼
1.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原因:为了加强明朝同海外的联系.
条件:1明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恢复发展了社会经济,为郑和下西洋奠定了 物质基础. 2唐宋以来,我国造船技术的不断提高,加 上罗盘针的使用,气象测量的进步等为郑和 下西洋提供了有利条件.
完成下表
人物 航线 时间 次数 人数 规模 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的全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在西部疆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粟特人是沟通东西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媒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解读资料或习题、朗读课文或习题、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理解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设置,对于丝绸之路的繁盛的作用;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探讨解答特定的习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粟特人的概况等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意识,提升运用事物联系的辩证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信心。

划重点:阐释: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不断交流;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长安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市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阐释、体会与欣赏、划重点、讨论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唐朝文化概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其典型成果——长安城及其盛况,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4.操作程序(按照先后次序排列):(1)分句轮番朗读。

(2)划重点与阐释。

(3)解读与划重点。

(4)读图与阐释。

(5)自学与欣赏二、东亚文化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与朝鲜、日本的交往及对两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解读、互动与欣赏等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唐朝文3.化对朝鲜、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唐朝文化影响朝鲜、日本文化的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精神;同时从朝鲜、日本对于唐朝文化的积极态度中吸取精神养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课件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课件 华东师大版

三、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当堂练习,巩固强化
1.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的是 ( B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顺治帝 D、康熙帝 2.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 ) A.1405年 B.1433 C.1616 D.1636年 3.郑和下西洋先后到过多少个国家和地区 ( C ) A.10多个 B.20多个 C.30 多个 D. 50多个 4.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A.最远到达大西洋沿岸 B.先后七次下西洋,经过20多年 C.第一次从刘家港出发 D.目的是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5.明成祖命郑和出使西洋的主要目 的有 ( C ) ①宣扬国威 ②加强海外联系 ③开发南洋 ④开辟海外市场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6、材料一 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 国富强。”(即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显示明朝的富强) 材料二 我国当代明史学家吴晗曾指出,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 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 这样的大规模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材料三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郑和下西洋:“东方的航 海家……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 族……” 问题⑴ 根据材料一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自主学习,通读全文,独立完成以下问题
1、明朝前期,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_______ 朱棣 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郑和在20多年里, 先后_______ 下西洋。 七次 刘家港 出发, 2、1405 ______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______ 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 沿岸,比欧洲航海 最远到达 家哥伦布的远航早87年。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 明朝 与 亚非 国家的经济文 化交流。 外国贡使制度,其 4、明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实行_________ 结果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5、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其中,著名的有 意大利的_______ 利玛窦和德国的_______ 汤若望等。他们在____ 传教 的同时,也将____________ 西方科学 传入中国。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图文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图文

浙江沿海地图
明朝初期,为防止倭寇侵扰,明政府在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设置卫所,修筑堡垒。

这张图描绘的是浙江沿海的布防情况。

山东蓬莱明清水城
这是山东蓬莱县北的明清水城。

北宋年间,这里设“刀鱼巡检”,用以防御契丹入侵,所以称“刀鱼寨”。

1376年,明太祖为防备倭寇侵扰,在这里设登州卫,并于刀鱼寨旧址修筑水城。

1544年,戚继光任登州卫指挥官时,在此训练水军、抗击倭寇。

这以后,水城又经过多次重修扩建,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水城南北呈长方形,城墙最初是土筑的,平均高度为7米,周长共2200米,城墙开有两门,南为振阳门,北为水门。

城内有一小海,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

水城内外有水师营地、灯楼、炮楼、水闸等设施,是我国古代的一座海防壁垒。

明人绘《倭寇图》
这是明朝人画的《倭寇图》,它描绘了明朝军队与倭寇在海上战斗的情景。

这幅《倭寇图》现藏于日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

明《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书影
戚继光在抗倭期间写成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是东南沿海平倭练兵与作战的经验总结。

书中很多军事思想如选伍、练将,有很高的军事指导价值,另外该书对抗倭作战经验的总结,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各朝军事学家的影响很大。

明大福船(模型)
福建崇武滨临大海,为抗倭要塞。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一、丝绸之路的全盛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在西部疆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粟特人是沟通东西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媒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解读资料或习题、朗读课文或习题、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理解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设置,对于丝绸之路的繁盛的作用;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探讨解答特定的习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粟特人的概况等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意识,提升运用事物联系的辩证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信心。

划重点:阐释: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不断交流;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长安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市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阐释、体会与欣赏、划重点、讨论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唐朝文化概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其典型成果——长安城及其盛况,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4.操作程序(按照先后次序排列):(1)分句轮番朗读。

(2)划重点与阐释。

(3)解读与划重点。

(4)读图与阐释。

(5)自学与欣赏二、东亚文化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与朝鲜、日本的交往及对两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解读、互动与欣赏等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唐朝文3.化对朝鲜、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唐朝文化影响朝鲜、日本文化的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精神;同时从朝鲜、日本对于唐朝文化的积极态度中吸取精神养料。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学案 华东师大版 (1)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学案 华东师大版 (1)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学案学习目标一、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时刻,线路,规模,次数,作用),明白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二、明白外国贡使制度、布道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大体概况。

知识链接明清时期,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周围诸岛统称为东洋。

贡,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贡使,进贡的使者。

布道士大体指的是是坚决地信仰宗教,而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道者。

一、温故互查:(同桌互查)汉唐时期哪些事件增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己看书完成学案,将重点知识在书上勾画出来,可不能的以组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1)明代的“西洋”指哪里?(看讲义注释)2)阅读讲义和材料:材料一:"皇上命和等帅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因此宣德化而柔远人也",材料二: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强盛。

”材料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命和等通使西洋"。

(惠帝即建文帝)结合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3)读《郑和下西洋线路图》并结合讲义内容,填写以下表格:2、外国贡使5)、明代与外国贸易的要紧形式是制度。

6)、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①对外国的朝贡,中国以()方式来进行的。

②对海外诸国的朝贡是有()。

③明代的回赐是()所同意的贡物,并对()进行()收购。

7)、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缘故有哪些?3、布道士与《大清时宪历》8)、布道士何时开始来到中国?何时纷纷来华?9)、布道士来华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采纳哪些有效方式?谁是典型的代表?10、《大清时宪历》是以主持修订的新历法为基础;这部历法的制定者是布道士等人;帝予以承认和公布。

三、合作探讨展现交流:(以组讨论,归纳总结)1、郑和什么缘故能成功远洋?:二、依照以下表中的内容,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抵达美洲的情形进行比较,郑和下西洋有何特点?开放题:(1)今年是纪念郑和开始下西洋多少周年?(2)你明白欧洲新航线是谁开辟的吗?郑和下西洋比他抵达美洲早了多青年你还明白哪些航海家?四、巩固练习识记本课知识点五、课堂检测:来试试吧!!!课堂检测:一、郑和下西洋第一次的时刻是:()A.1368年B.1405年C.1433D.1442二、明代政府派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是:()A.对外入侵扩张B.学习外国的技C.增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D.开辟新航线3、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全然的条件是﹙﹚A、明代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C 、明代航海技术十分先进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4.以下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最远抵达大西洋沿岸B.前后七下西洋,通过20连年C.第一次从刘家港动身D.目的是为增强同海外的联系五、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与最远抵达的地址别离是﹙﹚A、福州印度半岛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六、(创新题)郑和下西洋的大体线路中正确的选项是()A.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B.刘家港——英吉利海峡——印度洋C.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大西洋D.刘家港——英吉利海峡——大西洋7、耶稣会布道士开始到中国布道是在()A.明代洪武年间 B.明代永乐年间 C.明代嘉靖年间 D.明代万历年间八、清朝初年,德国布道士出掌钦天监,制定了()A.《大清时宪历》B.《大统历》C.《坤舆万国全图》D.《大明历》九、六百连年前,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航,不管白天、黑夜、阴雨、大雾,船队都不迷失方向,最后成功抵达西洋的一些地址。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PPT课件 (4)

华师大初中历史七下《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PPT课件 (4)
第15 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
明 朝
出:郑 和 下 西 洋


进:外 国 贡 使



进:外 国 传 教 士

请同学们看影片,结合课文完成以下表格
郑和下西洋
人物 航线 时间 次数 人数 规模 作用
郑和下西洋
人物 航线 时间 次数 人数 规模
作用
郑和 刘家港——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 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 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进步。
◆ 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强弱,均有所长; 一个国家只有积极开放虚心学习, 才能充分吸取别人的精华,丰富自己的文化
4、请根据以前所学填写下表。
人物 不同点
相同点
路线是向西,为了 玄奘 学习印度的文化。
路线是向东,为了 鉴真 弘扬中国文化。
都有坚定的信念、 顽强的意志,大 无畏的精神; 都为中外交流作 出贡献。
(精神、作用相同)
唐代中外交流的历史启示:
◆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 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 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仰慕。
汤若望是明清之 际著名传教士。他是 德国人,受耶酥会的 派遣到中国传教。清 初,他负责管理钦天 监,制定《大清时宪 历》。
钦天监,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 颁布历法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 长。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 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
明朝万历年:开始有耶酥会教士来到中国。 耶酥会: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宗教组织
明末清初:传教士纷纷来华。 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中国传教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 士。1601年,他到北京,向 万历皇帝进贡《坤舆万国全 图》及自鸣钟等,得到召见, 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利 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 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 夫的支持。在与明朝士大夫 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 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 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内探究】郑和为什么能够 成功地实现远航?
社会安定、国力雄厚
勇气和探险精神
一、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海船 长24.5米,宽6米
郑和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 米
>一个标准足球场
<半个篮球场
百 船 竞 发 壮 观 景 象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达· 伽马 绕过非洲南 地点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端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 次数 7次 4次 1 次 年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大号宝船62艘 船数 4艘 17艘 (共百余艘) 大号宝船 120吨 船只 长24.5米 长151.8米 100吨 大小 宽 6米 宽61.6米 50吨 姓名 郑和 哥伦布
随堂练习
1、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2、参与《大清时宪历》制定的外国传教士是( A、利玛窦 B、汤若望 C、马可波罗
B

D、晁衡
3、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在 哪一年?他的远航有何意义? 1405年,促进了明朝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自学“外国传教士来华”一目,思考回答: (1)外国传教士来华始于明朝万历 ____年间,他们 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在中国境内传教 ____,但同时 也将西方科学知识 ____________传入中国,从而促进了中 外文化交流。 (2)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著名的 利玛窦 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 有意大利传教士_______ ______ 等。其中,利玛窦 ______与明朝科学家徐光启合作 介绍西方科学知识,汤若望 ______在清初出掌钦天 监,制定了科学、精准的新历法 《大清时宪历 _________》。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郑和传》
1.宣扬明朝的国威,加强与海外各 目的: 国的联系。 2.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郑和: 本姓马,回族。12岁入 宫当宦官,被派到朱棣的燕 王府当差,在靖难之变中, 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被提 拔在宫内做官,官至四品, 并赐姓郑,改名和。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 出的航海家。 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 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 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 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 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课堂检测
郑和 率船队 1、从_____ 1405 年到_____ 1433 年,明太监_____ 刘家港出发,穿越 七次下西洋。他的船队从______ 马六甲海峡,横渡_____ 印度 洋,最远抵达 ______ ___________ 非洲东海岸 和________ 红海沿岸,从而促进了明朝与 _____ 亚非 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2、明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实行_________ 外国贡使 制 度,其结果是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3、明末清初,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华。其中,著 利玛窦 和德国的_______ 名的有意大利的_______ 汤若望 等。 西方科学技术 传入 他们在传教 ____的同时,也将____________ 中国。
这些邮票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郑和下西洋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总体感知,挑战提问】
一、郑和下西洋
1、西洋指哪里? 2、郑和远航的时间?先后几次下西洋? 3、郑和远航的随行人员大概有多少? 4、郑和船队的规模如何? 5、郑和远航最远到达哪里? 6、郑和远航的意义?
文莱
西洋: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郑和下西洋是世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如何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
• 利:1、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 壮举
2、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 交流 3、展示了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 弊: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扬我国威, 不计经济利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学习郑和敢于 冒险、不怕困难, 坚强勇敢的精神。
自学“明朝的外国贡使制度”一目,思考回答: (1)特点: 朝贡 、中国_____ 回赐 ,这是明 ①主要方式是外国_____ 朝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 ②明朝对海外诸国的朝贡有严格限制; ③明朝的回赐远远超过所接受的贡物,对附载 商货往往超值收购。
评价:这项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反应,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但明 朝的超额回赐和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 担,不利于正常洋
1、时间: 2、目的: 3、次数: 4、人数: 1405年 —— 1433年 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7次 一般在27000人左右
5、船队规模:宝船最多时达百余艘 6、路线: 7、意义: 从刘家港出发,最远抵达非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利 玛 窦
利玛窦是意大利的传教 士。1601年,他到北京,向 万历皇帝进贡《坤舆万国全 图》及自鸣钟等,得到召见, 并获准在北京居住传教。利 玛窦在传教中,尽量把儒家 学说和天主教的教义结合起 来,以争取当地官员和士大 夫的支持。在与明朝士大夫 接触过程中,他介绍了当时 西方的一些天文、地理、数 学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汤若望是明清之 际著名传教士。他是 德国人,受耶酥会的 派遣到中国传教。清 初,他负责管理钦天 监,制定《大清时宪 历》。
钦天监,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 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由于历法关 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 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
一、郑和下西洋 二、外国贡使
三、传教士与《大清时宪 历》
• 本课通过郑和下西洋、外 国贡使、外国传 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内容,反映了明 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兴盛 到衰弱的过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 外经济文化交流尚能进 行,其中,郑和下 西洋可以说是中 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个 高潮。而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总体上是 封闭的,我们称之为闭关锁国。这就是下 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