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七篇
艺术读书笔记
艺术读书笔记篇一:《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看完了《艺术的故事》,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故事”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
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每一个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家讲述的一个故事,书中有一半都是图片,作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这些故事用大众的语言娓娓道来。
所以从书中,我们不只看到了艺术的发展历程,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艺术家们的生平故事。
作者给了这些艺术家们新鲜的血肉,而非人物介绍中如“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973年),立体画派创始人”这样冰冷的文字。
艺术家是鲜活的,他们存在于不同的时代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作为普通人类思考着关于自己与世界的事,他们把自己的思想成果酿造成艺术作品,所以这些艺术作品也是鲜活的,是艺术家们的一部分。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有出品。
贡布里希认为,仅仅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没有任何问题。
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
错误的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
在序中贡布里希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而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
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 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
”这两个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通用7篇)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通用7篇)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通用7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1《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西方艺术的历史,以及作者对于艺术的认识概括,具体内容不加评判,只想说一下个人感受。
1、感受首先直观的阅读感受是历史感,整个人类历史浩浩汤汤几千年,多少伟大人物、思想、创造、艺术,最终又尘归尘土归土,只留下一粒尘埃。
经历过无尽的痛苦,也创造出无尽的辉煌,人类认为无比重要的执念,又如此的微不足道。
用一句话来概括(引用):存在的,都是必然的存在,并在将来永远存在。
2、艺术的个人理解(概念、现象、结构、功能、关系)从书中艺术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艺术实际是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方式。
也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自然、社会、人,或者看待他的方式。
艺术其实是在社会普遍认知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新的认知方式。
对于艺术的历史可以概括为5个阶段:概念、现象、结构、功能、关系。
首先是埃及艺术的概念阶段,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起于概念阶段,艺术表现的同样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概念,与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关系不大。
第二个阶段是希腊时期现象阶段,对于世界客观表象的详细观察,通过阴影,缩短透视等对世界无比真实、详细的表现。
第三个阶段是英国、北欧的结构阶段,人们不再满足知道事物外表多么详尽的变化,而是去探索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
第四个阶段是美国为首的功能阶段,我们不再对事物的外表及内部结构感兴趣,只关注它的作用和价值。
第五个阶段是我自己添加的关系的阶段,我们的认知从独立的个体扩展到整体关系,事物是由本身内部各种关系组成,同时受外部各种关系影响。
举个苹果的例子:概念阶段是对大脑中想象的苹果进行表现,例如圆圆的红色;现象阶段是如实的表现苹果样子,包括颜色的变化、精准的形状、阴影。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在繁忙的高中学习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关于艺术的书籍,对我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当我翻开《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时,仿佛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情感丰富的世界。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深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和情感的史诗。
《艺术的故事》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引领我穿越了从史前洞穴壁画到现代抽象艺术的广阔时空。
作者E.H.贡布里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将艺术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最早的原始艺术,到古希腊罗马的雕塑和建筑,再到中世纪的宗教艺术,直至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现代主义等各个时期的艺术流派,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社会背景。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为感动的是艺术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
无论是古希腊雕塑中对人体美的极致追求,还是中世纪宗教艺术中对信仰的虔诚表达,亦或是现代艺术中对个性与自由的张扬,艺术始终是人类情感的载体。
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后人。
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我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艺术家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到他们创作时的激情和挣扎。
除了情感的表达,艺术还体现了人类对于美的无尽追求。
从史前洞穴壁画中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到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对光影和透视的精湛运用,再到现代艺术中对形式和材料的创新尝试,艺术始终在不断地探索美的边界。
这种对美的追求不仅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深刻感受到了艺术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
此外,《艺术的故事》还让我对艺术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每一个时期的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密不可分。
《艺术的故事》 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是一本以讲述欧洲艺术史为主的书籍,它由恩丹·霍尔曼撰写,被许多人誉为是最值得阅读的艺术史书籍之一。
这本书内容丰富,作者语言流畅,能够让人深入理解欧洲艺术的发展历史,感受到艺术所传递的深层含义。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欧洲艺术的复杂性。
在这本书中,霍尔曼从文艺复兴、巴洛克艺术、后印象派艺术等多个方面深入阐述,每一章节都有深刻的见解和精彩的故事。
他不仅仅让我们了解艺术,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丰富的欧洲文化历史。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巴洛克艺术。
霍尔曼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巴洛克艺术是如何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转向到了后来的“感性”的。
他描述了虚无主义运动的后期,巴洛克艺术是如何从黑暗之中拯救惊醒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激烈追求和热情。
霍尔曼的文字意境非常美丽,他通过尽可能简洁的语言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
此外,霍尔曼的阐述不仅仅停留在艺术表面上,他还深入去了解艺术所传递的信息和文化背景。
在他的笔下,艺术不再仅仅是艺术品本身,艺术家的人生和行动还有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些都成为了读者对于艺术的深层理解。
霍尔曼在书中运用了很多的历史事实和名人名言,让人读起来无比有趣。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本书的美妙之处不仅在于它所描述的艺术史,还在于它所传递的哲学思维以及艺术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
这本书结合了文化、历史和文学背景,使得各个领域的人们都能够深入理解艺术的精髓和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总之,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我相信它会对于所有对于艺术、文化、历史和哲学感兴趣的人们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阅读这本书,可以让你看到艺术这一领域中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人类当中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热爱艺术的人们,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灵感,扩宽自己的视野。
《艺术的故事》分章节梳理笔记
《艺术的故事》第一章:艺术的定义与作用在《艺术的故事》中,艺术的定义与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艺术作为一种创造力的表达,可以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激励人们思考人生、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通过对艺术定义与作用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艺术的历史与发展艺术的历史与发展是我们了解艺术的本质和演变过程的重要途径。
从古至今,不同文明和时代都有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反映出人类社会和思想的变迁。
通过对艺术史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内涵,以及它们在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了解艺术的历史与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当代艺术作品,也能够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智慧和情感。
第三章:艺术的多元表现形式在《艺术的故事》中,艺术的多元表现形式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
艺术不仅仅局限于绘画、音乐和舞蹈,还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等多种表现形式。
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艺术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也可以体会到不同艺术形式所带来的感官和心灵上的震撼。
探究艺术的多元表现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开放地接纳和理解世界上不同文化和艺术传统,也可以为我们的审美观和创造力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第四章:个人对艺术的理解与观点在文章的我想共享一下我对艺术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在我的看来,艺术是人类心灵的镜像,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文化的情感表达。
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丰富和绚丽,也能够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慰藉。
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智慧的表现。
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唤起更多人对艺术的关注和热爱,也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在这篇文章中,我按照您的要求,从艺术的定义和作用出发,逐步展开对艺术的历史、多元表现形式和个人观点的探讨。
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篇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有价值文章。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关于艺术历史的经典著作,它以通俗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从史前原始民族的洞窟绘画到现代社会的实验艺术的漫长艺术发展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
书中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这一观点打破了我们对于艺术那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固有认知,让我们意识到艺术是由一个个具体的、鲜活的艺术家所创造的,而他们的创作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书中对古代埃及艺术的描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埃及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遵循着严格的程式和规范,比如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总是侧面的头部、正面的眼睛和身体。
这种看似刻板的表现形式并非是埃及艺术家缺乏创造力,而是因为在当时的宗教和社会观念中,艺术的主要目的是永恒地记录和象征,而非追求真实的视觉感受。
这种对永恒和秩序的追求,反映了古埃及社会高度稳定和宗教信仰的强大影响力。
希腊艺术则是另一个令人瞩目的篇章。
希腊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人体的自然美和比例,他们努力通过艺术来表现真实而完美的人体形态。
希腊雕塑中的人物形象优美、比例协调,展现出了高度的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
这种对人体美的崇尚和对艺术技巧的精益求精,为后来西方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的艺术往往与宗教紧密相连。
教堂中的彩色玻璃窗、壁画和雕塑,都是为了向不识字的民众传达宗教教义和神圣的故事。
这些艺术作品充满了象征和寓意,色彩鲜艳而庄重,虽然在表现手法上可能不如后来的艺术那么写实,但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对信仰的虔诚表达却令人动容。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的一个辉煌阶段。
艺术家们重新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艺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的作品展现出了对人体解剖、透视和光影的精确把握,以及对人性和美的深刻理解。
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的解放和人文精神的兴起。
艺术的故事读书感想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是我至今读过的最贵最厚的书。
标价280元(折后买的,忘了多少),厚达690页。
因为一点都不轻便,所以趴在床上和正襟危坐看的时候居多。
看其他纸质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对它拥有绝对主权,所以,乱划乱折,全都漫不经心。
这本书,竟然令我史无前例地轻拿轻放,铅笔轻描淡写。
它的装帧和叙述的语言激发了我这只汪的母性,觉得我的小孩应该像大英博物馆的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一样在十五岁的时候仿佛得了一幅伟大国度的地图一样早早读到它。
(捂脸跑走)。
不是为了超前地建立智识上的优越,而是,人生若是八千万次体验构成的,仅仅“会看”这件事,会令人独立于自己的命运。
你从触目所及的一切物象中收获的纯真体验带来的幸福,足够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贡布里希就是专为教会我们“会看”这件事上绝佳的向导。
从史前原始社会的古老壁画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画作,他从风格传承上一一作了解析。
绝无令任何没有艺术史常识的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的学术大词,都是清新生动的审美感受直抵人心。
更重要的是他补足的知识背景,使我们对在无知情形下的事物重新焕发出真挚的理解,对时空上遥远的人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缘感。
比如,法国拉斯科岩洞深处的动物壁画,是出于狩猎者奇特的想法,“原始狩猎者认为,只要他们画个猎物----大概再用他们的长矛或石斧痛打一番,真正的野兽也就会俯首就擒。
”作者为岩画的这一用途的猜想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证明原始人一种看似古怪混沌却与我们今人惊人相似的观念。
“原始人对什么是实物,什么是图画往往不清楚。
有一次,一位欧洲艺术家在非洲的乡村画了一些牛的素描,当地居民很难过的说:“如果你把它们随身带走,我们靠什么过日子呢?”这听起来,似乎非常幼稚,可是我们没有这种思维遗迹吗?比如,巫蛊之术中刺杀布偶报复人的心机,书信往来中见字如面的情感,这些很深的心机与很深的情感里都会取消实物与象征物之间界限吧。
作者讲述的方式,使我们对原本以为呆板笨拙的东西中看出了别样的风采。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篇一:《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看完了《艺术的故事》,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故事”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
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有出品。
贡布里希认为,仅仅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没有任何问题。
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
错误的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
在序中贡布里希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而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
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 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
”这两个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
但这样的说法,也说明贡布里希对艺术并不持有崇敬而疏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是可以亲近的。
他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是这么说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过去和现在都对科学的威力和声望深有印象,由此不仅产生了信奉实验的正常思想,也产生了不那么正常的思想,信奉一切看起来难解的东西。
”而在如何欣赏艺术方面,贡布里希也作了详述: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
按照作者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1. 前言本书是一本关于艺术发展历程与艺术作品演变的历史学著作。
通过详细的史料和图示,作者向读者展示了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革和发展。
2. 第一章:古代艺术2.1 古埃及艺术- 描述古埃及艺术的特点和风格- 分析古埃及墓葬艺术的意义和装饰特点2.2 古希腊艺术- 介绍古希腊建筑、雕塑和绘画的发展历程- 解读古希腊神话和人物形象在艺术中的表现3. 第二章:中世纪艺术3.1 罗马式艺术- 分析罗马式教堂建筑的结构和特点- 探讨罗马式绘画和雕塑在宗教上的作用3.2 哥特式艺术- 介绍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演变和创新- 分析哥特式绘画和雕塑的主题和风格4. 第三章:文艺复兴艺术4.1 文艺复兴艺术的起源和特征- 解释文艺复兴的概念和背景- 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和思想4.2 文艺复兴建筑和绘画- 描述文艺复兴建筑的理念和建筑师的贡献- 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技法和主题5. 第四章:近代艺术5.1 巴洛克艺术- 分析巴洛克艺术对教堂艺术和宫廷艺术的影响 - 探讨巴洛克绘画的情感表达和体验方式5.2 印象派艺术- 介绍印象派画家的创作理念和技法- 分析印象派作品对观者的视觉体验6. 第五章:现代艺术6.1 库比斯主义- 探讨库比斯主义对艺术表现形式的颠覆和挑战- 分析库比斯主义创作的思想和目标6.2 表现主义艺术- 描述表现主义艺术家对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探索- 分析表现主义作品中的形象和符号7. 结论本书通过系统地整理和阐述艺术的历史演变,帮助读者了解艺术在不同时期的背景、风格和意义。
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对艺术的思考和探索。
附件:艺术作品照片和图示法律名词及注释:1. 版权:权利人对其作品享有的法律保护,禁止他人未经许可进行复制和传播。
2. 侵权:未经权利人许可而对其作品进行复制、展示或传播,侵犯了权利人的权益。
3. 著作权:作者对自己创作的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复制、发行、展览等权利。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是哈罗德·斯皮罗(Harold Speed)所著的一本艺术史书籍,以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艺术的发展历程和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艺术的起源、发展和各种流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和一些感悟。
第一章:艺术的原始时代斯皮罗在本章中讲述了艺术的原始时代,即人类最早开始表达自己的创作欲望和审美观念的时期。
他指出,原始艺术作品的形式简单朴素,主题多涉及到生存、狩猎、宗教等与人类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
这让我联想到了现代艺术中对生活和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如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等流派。
第二章: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在这一章节中,斯皮罗讲解了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他提到了希腊雕塑艺术的高度发展和对人体比例的准确追求,这让我对古希腊人在艺术方面的杰出成就深感敬佩。
而古罗马艺术则更加强调宏伟和雄伟的气势,这体现了罗马帝国的特点和文化自信。
第三章:中世纪艺术中世纪艺术以宗教为主题,更多地体现了对神圣和信仰的崇拜。
斯皮罗在本章中详细介绍了中世纪建筑和壁画艺术的发展,强调了寺庙和教堂等建筑的独特之处。
这使我想到了目前仍然保存完好的许多中世纪教堂和大教堂,它们不仅是宗教的象征,也是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第四章: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的重要转折点,斯皮罗在本章中详细描述了文艺复兴艺术家对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研究和模仿。
他指出,文艺复兴追求真实和自然主义表达,提倡以人为中心的艺术创作,这对于当代艺术家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巴洛克艺术则追求感官上的上瘾和戏剧性效果,通过复杂的构图、明暗对比和运动的表现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斯皮罗的解读让我对巴洛克时期艺术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我欣赏和理解当代艺术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第五章: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印象派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一场改革运动,斯皮罗在本章中详细介绍了印象派画家们对光线、色彩和透视的新探索。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1)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虽然看起来有点厚,但是读起来并不吃力,因为这本书里面有插画,或许是翻译这本书的人用心了,也有可能是作者用心了,为了对待这么用心的作品,我也是用心的阅读,然后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本书主要是教我们这些普通人如何欣赏艺术的书。
有的人谈起“艺术”这个字眼,会觉得特别高大上,与我们这些普通人不相干,这本书看过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就是在生活中更容易找到艺术的灵感。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可能成为艺术品,翻开这本书,会让我们进入到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学习艺术,回忆艺术发展历史的过程。
书的开头告诉我们艺术和艺术家,艺术家就是创作了艺术品的人,艺术这个词最开始就是技艺,分开来理解就是技艺和术,是一种方法的归纳。
在艺术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就分成了一些种类,比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等。
艺术就是为了展示美的存在,在展示的过程中,逼真一词就作为是否为艺术品的评判标准,这在艺术发展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如此,只不过后来就不是以逼真为判定标准了。
说到这里,书中告诉我们艺术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人知道美丑。
但是艺术品没有,因为在不同的人眼中,特别是艺术家的眼中,美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别人,艺术是平等的。
在艺术领域,需要大胆的创新和天马行空的想法,如果只是为了逼真或者只是为了照葫芦画瓢,那么艺术前进的步伐就会变慢,只有一个个离经叛道才能创造,艺术的发展史也是艺术品的创造史。
书中一些有特点的艺术品被罗列出来,虽然说艺术品都是平等的。
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还是可以去探索每个艺术品所带来的想法,这种创作的无线可能性才是艺术品最有价值的存在。
这本书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读者读完后不仅可以了解从洞窟画开始的艺术,还能欣赏书中一个个有趣的艺术品,可以增加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情商,。
从书里不仅可以看到艺术的发展历程,还能知道一个个艺术家的生平故事,艺术是高大的,但也都是由普通人创作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我昨天做了蠢事情。
跑去翻了不该翻的微博,惹得自己很不高兴,颓废了一个下午?夜晚。
早晨醒来觉得羞愧。
然而好朋友说,没有关系的,要慢慢来,慢一点,才能真的忘记。
所以,我索性再放纵一点,窝在床上写这一篇读书笔记。
在《艺术的故事》看讲塞尚,梵高和高更的篇幅。
两句话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他们俩(塞尚和梵高)几乎都不再指望别人注意他们的画——他们要画下去只是因为他们不能不画。
”我在想,这大概就是我未来的方向:选择我现在的这种生活方式,做我要做的事情——只因为我不得不这么生活。
这是我的“使命”。
必须是由我来做这件事情。
从我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便要这样子生活。
我不会再回去办公室里做那些流水线的工作,我知道这对于社会发展是必须的,然而这是其他一部分人的使命,我的不是。
我必须得学习不同的语言;我必须要去好好练习瑜伽;我必须得去把时间花在大多数人认为太“飘渺”的事情上。
想起来不久之前做的人格测试,确实是一类人,做一类事情。
而INFP型,被称为“哲学家艺术者”。
我生命的本质就是为“艺术”,为“哲学问题”所困扰,也为它而生。
而我需要去摸索的,便是寻找我的艺术的表现途径。
所以我就是得捣鼓这些脱离人世的,形而上的事情,我通过这些来寻找自己的路,来完成我人生的艺术家使命。
我必须成为一个“艺术家”。
我会是个独特的艺术家。
我依旧在摸索的路上,通过认真地“瞎捣鼓”,认真地阅读,认真地做好我想要做的事情——要让这些我投注于大量时间的事情,最终反馈回我的身上——成为那个独特的艺术家。
“三人都极为孤独,他们持续不断地工作,但没有什么指望会被人理解。
”我在想这样子的人,与和ta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人,其实是不在同一个时代的。
有使命的人,要超前很多很多代。
所以他们的种种行为在那个时代,是不会被所有人理解的。
于是有了这个词:“格格不入”。
与那种招人厌的人不一样,他们给人一种疏离感,他们沉浸在“完成使命”的种种神态和状态会让同时代的人无法理解,或者说是心生敬畏,他们受到了一种威慑感——让他们觉得自己相形见绌,所以,渐渐敬畏着远离去了,“疏离感”。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小学生版《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读了一本超级有趣的书,叫《艺术的故事》。
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打开它,我看到了好多好多奇妙的艺术世界。
书里讲了很多艺术家的故事。
比如说达芬奇,他画的《蒙娜丽莎》那可是世界闻名呀!蒙娜丽莎的微笑特别神秘,好像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让人忍不住一直盯着看。
还有梵高,他的画色彩特别鲜艳,像《向日葵》,那些黄色的花瓣就像在太阳下闪闪发光,可好看啦!我还知道了艺术的发展历程。
原来很久以前,人们画画和现在很不一样呢。
以前的画可能没有那么逼真,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美。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艺术就像我们的好朋友,它能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感受到不一样的美好。
小朋友们,你们也快来读一读这本书吧!《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嘿,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分享我读《艺术的故事》的感受啦。
这本书里有好多好玩的事儿。
比如说,有个叫米开朗基罗的大师,他雕刻的大卫像可威风啦!那肌肉线条,就好像真的有力量一样。
还有埃及的金字塔,那么大那么高,古代的人可真厉害,能建造出这么神奇的东西。
我以前以为艺术就是画画,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艺术有好多形式呢,雕塑、建筑、音乐都是艺术。
就像我们学校的合唱团唱歌,那也是一种艺术表演呀。
我现在更喜欢艺术了,因为它让生活变得更有趣。
你们也快去看看这本书,说不定会有和我不一样的发现哟!《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同学们,我读了《艺术的故事》,真是太有意思啦!书里有好多漂亮的画,像莫奈的《日出·印象》,那水面上的光影,就像在跳舞一样。
还有中国的山水画,那些山峰、树木、河流,让人感觉好像走进了画里。
我还知道了一些艺术家的有趣经历。
比如毕加索,他的画风一直在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可好玩了。
艺术就像一个大乐园,有各种各样的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
大家一起读这本书,一起在艺术的乐园里玩耍吧!《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我读的《艺术的故事》。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_艺术的故事读书心得五篇《艺术的故事》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1《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与一般美术史不同,这本书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
贡布里希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在导论中,他就骇人听闻地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当然,当我们大致读过他所讲述的历史,再看到他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时,就会真正明白他的意思。
一般公众已经安于一种观念,认为艺术家就应该创作艺术,跟鞋匠制作靴子没有多大差别。
这种观念等于说,一个艺术家应该创作他曾看见过被标名为艺术的那种绘画或雕塑。
人们能够理解这个含糊的要求,但是遗憾,那正是艺术家唯一做不到的事情。
以前已经做过的东西不再出现任何问题,也就没有任何任务能够激发艺术家的干劲。
但是批评家和“博学之士”有时也有类似的误解之过。
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中的辛劳和痛苦。
贡布里希的讲述完美而亲切,平易近人的作品,艺术理论被以通俗的方式叙述出来,作为例子的艺术品的选用真的很合适。
读者和作者也可以取得较好的互动。
关于艺术的读书笔记
关于艺术的读书笔记【篇一:《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看完了《艺术的故事》,再回过头看书名和内容简介,不由觉得“故事”真的是再适合不过的形容了。
它概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但是相比于说它讲述了一段关于艺术的历史,更多的是在叙述艺术和艺术家们的故事。
对于艺术的含义,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定义不同,而“艺术”这一概念则是武断地用一个思维框架来套所有艺术家的所有出品。
贡布里希认为,仅仅由于一幅画让他想起了童年而喜欢它,没有任何问题。
没有错误的“喜欢”,只有错误的“不喜欢”。
错误的不喜欢指的是任由偏见蒙蔽自己,丧失了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
在序中贡布里希说道,“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而在书中他又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艺术其物。
只有艺术家,他们是男男女女,具有绝佳的天资,善于平衡形状和色彩以达到‘合适’的效果;更难得的是,他们是具有正直性格的人,绝不肯在半途止步,时刻准备放弃所有省事的效果,放弃所有表面上的成功,去经历诚实的工作的辛劳和痛苦。
我们相信永远都会有艺术家诞生。
” 那么艺术家又是什么?书中提到,“所谓的艺术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
”这两个例子冰山一角,并不能全面的概括一个艺术家的真正定义。
但这样的说法,也说明贡布里希对艺术并不持有崇敬而疏远的态度,他认为艺术家是亲近的,艺术也是可以亲近的。
他对艺术家们的创作是这么说的,“艺术家和批评家过去和现在都对科学的威力和声望深有印象,由此不仅产生了信奉实验的正常思想,也产生了不那么正常的思想,信奉一切看起来难解的东西。
”而在如何欣赏艺术方面,贡布里希也作了详述: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
按照作者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在翻开《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之前,我对艺术的认知,还仅仅停留在那些挂在博物馆墙上的名画,以及摆在展厅里的雕塑。
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中,我仿佛被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创造力、激情和无尽想象力的艺术殿堂。
贡布里希在书中讲述了从远古时期的洞窟壁画,到现代艺术的种种演变。
这不是一本枯燥的艺术史教材,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和情感的艺术之旅。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章节。
文艺复兴,这个词汇听起来如此高大上,但在书中,我却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家,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名字,而是有着喜怒哀乐、有着追求和困惑的普通人。
比如达芬奇,我们都知道他的《蒙娜丽莎》举世闻名,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他为了画好一幅画,会反复地研究人体结构,会做无数的笔记和草图。
他不仅仅是在画画,更是在探索真理,试图用画笔揭示这个世界的奥秘。
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小型的艺术展览。
展览的场地不大,人也不算多,但就在那个小小的空间里,我却感受到了艺术的巨大力量。
其中有一幅画,画的是一个普通的街角。
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也没有绚丽的色彩,只是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路边有几棵树,还有一个卖水果的小摊。
但就是这样一幅看似平凡的画,却让我久久驻足。
我凑近了仔细看,发现画家在笔触上的运用简直精妙绝伦。
每一笔都充满了生命力,那些树木的纹理,仿佛是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水果摊上的水果,色泽鲜艳得似乎能闻到它们的香气。
我不禁想象,画家是在怎样的一个清晨或是黄昏,坐在这个街角,用心去感受这里的一切,然后把他眼中的美好用画笔记录下来。
这让我想起了书中提到的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他们也是如此用心地去观察生活,去捕捉那些细微而又美好的瞬间。
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的形似,而是追求神似,追求能够触动人心的力量。
再回到《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我发现艺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曲折和挑战。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追求。
《艺术的故事》 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在西方人的生活中,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占据着重要的
位置。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艺术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
表达情感、展现思想的重要手段。
《艺术的故事》是一部探讨艺术历
史的巨著,在读书的过程中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艺术的魅力和深远
影响。
首先,这本书为我们讲述了从古希腊时期到现代的艺术发展演变历程,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史实和文化背景的介绍,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到
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脉络。
这也为我们认识艺术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
野和更加丰富的信息。
其次,在这部书中,作者对于艺术作品的评论和解析也是非常深入的。
他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每幅画作、每首音乐、每个雕塑背后的意
义和思想,使我们更加理解艺术家们的灵感和创作动机。
同时,这些
评论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借
鉴艺术家们的思想和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最后,这本书的价值不止于一本介绍艺术历史和艺术评论的工具书。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艺术对于我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艺术
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我们可以更加
积极地面对生活、克服难关。
总的来说,《艺术的故事》是一部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于艺术有兴趣
的人们的好书。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了古今艺术的变迁,而且鼓励我
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探索、欣赏和借鉴艺术作品。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艺术的乐趣。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艺术的故事读后感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艺术的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艺术的故事读后感篇1《艺术的故事》内容概要:《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
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艺术的故事》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好啊!的确不愧是全球三大艺术史之一埃要是我没有把书捧在手上读之前,我是的确觉得这本书贵的。
事实上,之所以冒险买下来了,原因有:1、全世界公认的好版本一定有它的道理;2、是行家的用心翻译:20年、10年之前分别出版过不同的2版,第一次491页,第二次688页,翻译者至少用心翻译过2次。
现在再时隔10年重新出版,最起码也可以做些很好的翻译订正;3、有限的几个购买者的豆瓣网上评论是一致的:好书!说到法文原版书,我是连个字母也不认识,当然只有买个国内的翻译版了。
但说实话,在还没有上手看过前,买这本如此贵的书还是有点冒险,但肯定不是价格原因:首先,看内容,1999年三联版和现在的一样;不同的是,以前是定价228元/精装,现在是280元/平装——去掉精、平之比较,简单的价格比是280/228=122.8%,绝对增长了22.8%,10年时间,按照年复利增长率1.9%计算的。
其次,孔夫子网站曾经有人N年前一直挂300元求购新16版三联版而不得。
当然,更加直观的是简单地看印张价格:43个印张的价格,卓越给出网购190.4元——4.43元/印张(含彩印),大家可以和自己手头同期引进艺术类书籍比较一下就知道了。
所以可以简单得出的结论是:光是简单地看印张价格,至少没有吃很大的亏埃但买书不是只看印张价格的,关键是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七篇篇一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接触《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挺意外的,因为研究生考试开始选的学校参考书目就有这本书。
看之前总觉得像在应付考试,细读下来却对这本书有了些许敬意。
《艺术的故事》是贡布里希爵士编著的,书中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前半叶的实验艺术发展历程。
里面的内容很多,绘画、雕塑、建筑均有所涉及。
倘若是其它艺术史类的著作,六七百页厚的书籍细看下来多少是需要些勇气的。
还好本书通俗易懂,简明晓畅的语言就能表达严肃的题目。
在这里若让我概述一下每一个章节多少显得有些不合实际。
因此,我更愿意来总结一下诸如“透视的发现和在绘画中的应用”这样一个小的脉络。
“透视”这个词在我们看来并不陌生。
甚至我们第一天学习美术画个正方体老师们就会给我们讲透视。
可能在今天的人看来,利用透视营造真实的空间显得那么司空见惯,可在这些东西刚被发现时当时的人们该是多么惊愕啊!《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在3、6、10、12、13章中涉及到过透视问题。
我大概有这样一个脉络,透视的发现和发展经过了4个阶段。
一,短缩法的发现和运用透视在没有被明确的提出之前被称为短缩法。
最初发现短缩法是在比公元前500年稍早一些的一个希腊花瓶上。
画的是辞行出征的战士,右脚仍然是继承了古埃及的“保险”画法,但是左脚已经是经过透视短缩了。
我们看到5个脚趾好像一排五个小圆圈。
也许这么小的一个发现不值得我们这么兴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古老的艺术已经死亡而被埋葬了。
后来的希腊化时期和拜占庭时期的画中也出现过短缩法。
当时的艺术家是把远处的东西画的很小,近处的东西画的很大。
可是远处的物体有规律的缩小这条法则在古典文化时期还没有被采用。
二、短缩法再次被重视乔托所画的《“信德”的拟人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手臂的短缩法,脸部和颈部的明暗造型,流动的衣褶中深深的阴影。
像这样的东西已经有1000多年之久完全不画了。
乔托重新发现了在平面上造成深度错觉的艺术。
三、透视法的提出和应用到了15世纪初期,布鲁内莱斯基发现了“透视法”。
我们已经看到,尽管希腊人通晓短缩法、希腊化时期的画家精于造成景深的错觉感,但是连他们也不知道物体在离开我们远去时体积看起来缩小是遵循什么数学法则。
马萨乔迅速掌握了这种透视手段并体现在画中。
在他的《三位一体以及圣母、圣约翰和供养人》这幅壁画中,墙面好像被凿了一个洞。
通过洞口人们可以窥视到里面的一座布鲁内莱斯基风格的新型葬仪礼拜堂。
到了15世纪后期,安杰利科修士的一幅《圣母领报》中,我们立刻可以看出透视技艺对他来说毫无困难。
乌切洛更是全神贯注于透视研究之中。
通过他所热爱的透视技艺试图构成一个真实的舞台,使他的人物在那个舞台上有立体感、有真实感。
虽然乌切洛还没有学会怎样使用光线、明暗和大气来修润严格透视画法的刺目的轮廓。
但他也体验到了透视法给他带来的新奇效果。
四、透视法的继承和发展曼泰尼亚沿着马萨乔的路子走了下去。
他的人物像马萨乔的人物那样动人,那样有雕塑感。
曼泰尼亚意在使用透视法创造一个舞台,使他的人物好像立体实物一样站在上面活动。
他好像一个高明的舞台监督那样,布列人物来表达这一瞬间的意义和事件的过程。
当然,对透视的探索仍在继续,只是艺术家遇到的问题更多的体现在其它方面了。
《艺术的故事》这本书中涉及较少。
希望以后能看更多的书籍,进一步总结透视发展的脉络。
篇二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很多艺术类的书,其中有一本叫《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很强大,被誉为艺术中的圣经。
据说它被译成30种文字。
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怀着毕恭毕敬的心情,本来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把这本无比厚的书给读完。
因为我是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以前看书只要超过400页我都没有看完,我一直以来都没有读书的习惯,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总是耐不下心来,把一本书给读完,更别说从中找到乐趣了。
但是,这本书好像有巨大的魔力,每天早上都催促着我起床,把我呼唤到图书馆,那丰富的图片和那有趣的故事强烈的吸引着我,读那么厚的一本书突然变成了我的一种享受,每次读《艺术的故事》这本书就让我感觉眼前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总会有一种喜悦的心情。
其实能够让我这样着迷的是那些细节的阐述。
《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了,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不就是画了12个人而已嘛,但是读了《艺术的故事》关于《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的描写,虽然“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他还说艺术的故事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作者谈到了原始人和古埃及人是画他们的所知道的东西,而印象主义者却是想画他们所见的东西。
作者既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也不是用一些抽象难懂的“主义”来概括美术史,而是描述了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在艺术家不断解决由社会和艺术传统自身所提出的问题过程中形成的。
读完这么一本厚厚的书,觉得《艺术的故事》不仅教给人们欣赏艺术,而且它还让人们欣赏了知识和智慧的魅力。
所以,这本书值得我们去读。
篇三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读了这本书《艺术的故事》后,感觉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学艺术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创新问题。
《艺术的故事》从头至尾就是讲艺术怎样创新,艺术的风格怎样变化,一个新的风格怎样取代旧的风格。
旧的风格是不是就完全死亡呢,不是,它还会有死灰复燃的时候。
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学艺术来读的。
《艺术的故事》顾名思义不是一部高深的学术著作,作者开宗明义:本书打算奉献给那些需要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
因此作者的任务是用浅近的语言,让读者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
记得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观看一件巴洛克雕塑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是什么样的轮廓啊!”显然,艺术欣赏的首要问题就是形式问题。
这也使我们想到了另一位伟大的艺术史家、形式分析的奠基者沃尔夫林,他在《艺术史的基本概念》中曾对形式分析的问题提出了五对概念,即线描性和绘画性、平面和深度、封闭形式和开放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明晰和朦胧。
这五对概念影响深远,成了后来讲授艺术形式的出发点。
然而在《艺术的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作者更简洁的手法,他只用构图设计的平面性和忠实自然的立体性这一对概念就完成了沃尔夫林五对概念所起的作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析法也是作者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我们在阅读时将不难发现。
本书作者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即作者在前言中所交代的一个观点:一方面,在艺术问题的解决上,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无论怎样激动人心,都毫无例外的在别处激起了新问题;另一方面,艺术发展在一个方面有什么所得或进步,都必然会在另一个方面有所失,主观的进步概念无论多么重要也不等同于客观的艺术价值的提高。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
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
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
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
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者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手中的问题表达得如此清楚透彻,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本书不因用语浅近而降低理论的深度,正所谓“意深而文明”,使其写作本身就成了一种艺术。
西文艺术史的研究,从作为一门学科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研究重镇在20世纪上半叶之前,主要集中在德语国家,所谓的艺术史的语言就是德语的语言。
从20世纪初,艺术史研究中出现了一种趋势,即要为艺术史找到一种科学基础,于是学者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心理学,并产生了很多心理学式的艺术史研究理论。
其中有一种可称为所见与所知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历代艺术家坚持不懈地与妨碍他们精确描绘视觉世界的知识进行斗争。
知道事物实际如何,例如知道人的面部是以鼻子为中轴线两边对称,就会妨碍人们对侧面像的描绘,要获得纯粹的视觉艺术就需要不带成见地观看这个世界,就是这场与知识的破坏力量的斗争,以及要恢复“纯眼”的决心,使艺术从埃及的完全“概念性的”艺术走向了印象主义的完全“知觉性的”艺术。
篇四艺术的故事的读书笔记《艺术的故事》这本书讲了一个传统不断变化、不断延续,一个艺术创新的问题,就这点而言最适合学艺术的学生来读的。
该书被誉为艺术史中的圣经。
据说它被译成30种文字。
就是这本书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作者贡布里希是当代最有洞见的美术史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思想家之一。
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入英国籍。
任美术界最高荣誉——剑桥和牛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以及哈佛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屡获欧美国际学术机构的特殊荣誉。
他还有学术著作有《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艺术发展史》、《象征的图像》等。
50年前《艺术的故事》刚问世时的一段书评说:“这部肯定被广泛阅读的著作将会影响一代人的思想。
贡布里希的学问,尽管在这一领域工作的任何学者都不难察觉,但他却表达得不露声色,而且几乎在每个论题上都讲出了新意。
他以寥寥数语就阐发了一个时代的整体气氛。
”这段文字出自当时的艺术史权威博厄斯之手,半个世纪后被证明绝非溢美之词。
《艺术的故事》顾名思义不是一部高深的学术著作,作者开宗明义:本书打算奉献给那些需要对一个陌生而迷人的领域略知门径的读者。
因此作者的任务是用浅近的语言,让读者用崭新的眼光去观看艺术作品。
简而言之,这是一部通过艺术史来帮助人们欣赏艺术的通俗读物。
《艺术的故事》讲述的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故事,每一件作品在这故事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因为在这个故事中,哪一方面也不如这样的景观奇妙:即一条有生命的传统锁链还继续把当前的艺术跟金字塔时代的艺术联系在一起。
换句话说,“艺术为何会有一部历史”?作者以其特有的方式给出了回答。
因此,如果说《艺术的故事》有一种艺术史的模式的话,那就是艺术问题史的模式。
它不仅不同于艺术进步史模式,而且尤其反对那种已成了陈词烂调的艺术是时代精神表现的模式。
正是在讨论艺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时,作者建立了一个社会情境的模式,这个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艺术家所面临的问题情境。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把手中的问题表达得如此清楚透彻,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