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教案全册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教案全册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教案全册的相关参考内容如下:1.单元一:古代文明与人类进化•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掌握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人类起源和进化;古代文明的发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图片展示等。

•教学内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古代巴比伦文明。

2.单元二:古代中国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成果和特点,掌握中国古代王朝的变迁。

•教学重点:古代中国的文化成果、王朝的变迁。

•教学方法:图文解析、小组研讨、视频展示等。

•教学内容:中国的文化成果,如文字发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王朝,如夏、商、周等。

3.单元三:古代印度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和发展过程,掌握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文明特点。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

•教学内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宗教文化(婆罗门教、佛教等)、行政制度。

4.单元四:古代希腊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和政治制度,掌握古希腊的城邦制度。

•教学重点:古希腊的文化成就、政治制度。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

•教学内容: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奥运会、哲学和艺术成就等。

5.单元五:古罗马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罗马的文化传承和政治制度,掌握古罗马的行政制度。

•教学重点:古罗马的文化传承、政治制度。

•教学方法:图文解析、小组研讨、角色扮演等。

•教学内容:古罗马的帝国制度、法律制度、道路建设和建筑艺术等。

6.单元六:古代埃及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埃及的文化特点和社会制度,掌握古埃及的宗教信仰。

•教学重点:古埃及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

•教学内容:古埃及的法老、金字塔、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等。

7.单元七:古代阿拉伯文明•教学目标:了解古代阿拉伯的文明成就和科学发展,掌握阿拉伯的数学和医学知识。

•教学重点:古代阿拉伯的科学发展、文明成就。

最新-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2篇)

最新-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2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12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夏商西周1.1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1.2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1.3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2. 第二单元:春秋战国2.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2.2 孔子及其思想2.3 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3. 第三单元:秦汉3.1 秦朝的建立与灭亡3.2 汉朝的建立与灭亡3.3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4.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4.1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4.2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与民族融合5. 第五单元:隋唐5.1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5.2 唐朝的繁荣与衰落5.3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文化等。

2. 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现象的本质等。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师讲解:结合教材,条理清晰地讲解历史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出勤、作业、课堂表现等。

2. 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history 学习成果。

六、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单元:夏商西周(2周)1.1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1.2 商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1.3 西周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2. 第二单元:春秋战国(2周)2.1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课时)2.2 孔子及其思想(1课时)2.3 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发展(1课时)3. 第三单元:秦汉(2周)3.1 秦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3.2 汉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3.3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1课时)4.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2周)4.1 三国鼎立与魏蜀吴的兴衰(1课时)4.2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与民族融合(1课时)5. 第五单元:隋唐(2周)5.1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1课时)5.2 唐朝的繁荣与衰落(1课时)5.3 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化、艺术(1课时)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2. 辅助资料:历史地图、图片、视频、纪录片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史前时期的人类1.1 教学目标了解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

掌握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1.2 教学内容史前时期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方式。

元谋人和北京人的遗址发现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1.3 教学活动观看元谋人和北京人的遗址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特点。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了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特点。

课堂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夏商周时期2.1 教学目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建立、发展和更替。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和社会结构。

认识夏商周时期的文字和艺术成就。

2.2 教学内容夏商周时期的建立、发展和更替。

夏商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和社会结构。

夏商周时期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等。

夏商周时期的艺术成就:青铜器、玉器等。

2.3 教学活动通过时间轴引导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的更替。

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夏商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和社会结构。

展示青铜器和玉器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夏商周时期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3.1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和战国七雄。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家。

3.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墨子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和战国七雄。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家。

第四章:秦汉时期4.1 教学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建立、发展和更替。

掌握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认识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4.2 教学内容秦汉时期的建立、发展和更替。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1一.课前导学(一)认清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学习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完善、影响;学习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课前自学1.根据学习目标,结合图片认真阅读课文中所有内容,并思考目标中的问题;2.独立做好下面的基础知识练习题,并进一步识记、巩固:(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二.交流展示三.小组讨论1.科举制度是怎样创立的?如何得到完善?2.科举制度创立起了什么作用?四.达标训练(一)1.科举制度在朝创立,在朝逐渐完善,直到才被废止;2.在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3.在科举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人物是、、;(二)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唐太宗B.唐玄宗C.隋文帝D.隋炀帝2、科举制创立于()A.隋朝B.唐朝C.西汉D.魏晋3、科举制逐步完善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4、科举制废除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5、首创殿试、武举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6、有利于唐诗繁荣的是()A.唐太宗B.武则天C.唐玄宗D.隋文帝7、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8.与科举制有关的成语“衣锦还乡”反映的是A.参加科举考试还乡时可获得一套新衣B.读书人在科举考试考中后地位有巨大变化C.只有身穿锦衣才会允许参加考试D.读书人用华丽的服饰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三)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决定了老师对待教学的一个态度,同时也是对教学课程的态度与责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课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小结。

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

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

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学习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水利、手工业等发展较快的史实。

通过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了解到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南迁人口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加上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促成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分组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进一步了解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通过图例读地图,感知历史地图中一些直观的有效信息。

2.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假如我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会不会南迁?”让学生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的严重程度,并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引导学生关注本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本课的主题是“江南地区的开发”。

本课的重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和原因。

本课的难点是内容多、头绪多,教学重点内容不突出。

从三国以来,江南地区逐步得到了开发,表现在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手工业的发展等方面。

原因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政治不稳定,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方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南迁,南迁人口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采用小组先研读“江南地区的开发”图,从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入手,突出“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教学内容。

以引导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为主线,将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淝水之战视为背景原因来处理,突破本课难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0套 含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一册教案(打包20套 含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整体设计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史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难点】(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2)西周的分封制【教学重点】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

教学小结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整体设计母戊鼎的复杂铸造工艺。

2.司母戊鼎是青铜器的代表作,还有四羊方尊。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相关内容,回答问题:(1)哪个朝代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时期?(2)青铜器的种类有哪些?(3)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是一样的吗?(1)商代是青铜器铸造业的高度发展时期。

(2)青铜器种类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3)不同种类的青铜器调配铜和锡的比例不一样。

3.总结: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术精湛、气势宏大的司母戊鼎正是那个时代辉煌灿烂文明的象征。

4.引导:刚才我们提到的是青铜文化在商周时的表现,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本,除了青铜器外,这一时期另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是什么?(二)甲骨文记事1.展示图片:甲骨文十二属相图。

提问:请大家猜一猜,这是十二属相的哪一个属相?是依据什么来猜的呢?(图形、意思)讲述:我们刚才猜的十二属相并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种文字。

这种文字的产生,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勃兴。

2.提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活动目的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小游戏)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

(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X)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

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单元中华⽂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以教材中课⽂出现的基本⼈物、事件、时间和提⽰为对学⽣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般了解。

[过程与⽅法]1、以多种⾓度来训练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法的初步运⽤能⼒;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头表达能⼒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成就、个⼈成败的原因。

[重点]我国的原始⼈类[难点]历史⼈物的作⽤与⼈民是创造历史的动⼒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式与⽅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北京⼈和⼭顶洞⼈的⽣产、⽣活情况、距今年代,⽒族⽣活的特点。

(3)培养学⽣的读图和识图能⼒、⽐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

过程与⽅法⽬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明起源地之⼀,增强民族⾃豪感。

(2)正确认识⼈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类、北京⼈和⼭顶洞⼈的⽣活和⽣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存⽅式[教法、学法]应⽤多媒体课件,运⽤启发式和问题⽬标教学法。

[教学⼿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猿⼈:最早、170万年⼆、北京⼈:时间:70---20万年⽣活⽅式:群居⽣活发展⽔平:⽤天然⽕三、⼭顶洞⼈:时间:1.8万年⽣活⽅式:⽒族⽣活、⼯具进步发展⽔平:⼈⼯取⽕[授课过程]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导⼊新课:我国最早的⼈类元谋⼈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类多媒体展⽰⼥娲造⼈的民间故事,询问学⽣:谁能讲⼀讲民间故事⼥娲造⼈的传说,以此导⼊。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7篇)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7篇)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优秀7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一课题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2.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重难点1.重点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2.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教学过程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指导启导疏导一、导入新课二、新授〈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b、重视兴修水利c、多次减免租税d、提倡勤俭节约小结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b、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问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①、鼓励商人开矿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

巨鹿之战。

秦朝的灭亡。

楚汉之争。

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采取学生表演《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出现1.1 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古代文明的出现,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这些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 教学目标:了解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会分析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教学内容:古埃及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1.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和地图。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2.1 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会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和思想变革。

2.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和地图。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程度。

第三章: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3.1 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迭1.1 教学目标了解夏朝的建立和灭亡掌握商朝的兴衰过程了解西周的建立和灭亡1.2 教学内容夏朝的建立和灭亡商朝的兴衰过程西周的建立和灭亡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夏商西周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各个朝代的兴衰原因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时间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过程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特点2.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特点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特点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过程第三章:秦统一中国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建立过程掌握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3.2 教学内容秦朝的建立过程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第四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4.1 教学目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意义4.2 教学内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意义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意义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第五章:对外友好交往与开放政策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掌握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5.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事件第六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1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掌握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6.2 教学内容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6.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隋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第七章: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掌握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特点7.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特点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特点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第八章:宋元时期的变革8.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掌握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8.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第九章: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危机9.1 教学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掌握明清时期的危机表现9.2 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明清时期的危机表现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明清时期的危机表现9.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第十章:近代化的探索10.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掌握近代化的主要成就10.2 教学内容近代化的探索过程近代化的主要成就10.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近代化的探索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近代化的主要成就10.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1.1 教学目标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事件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11.2 教学内容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事件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抗日战争的细节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第十二章:解放战争的胜利12.1 教学目标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掌握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战役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2.2 教学内容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解放战争胜利的影响1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作用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改变1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4.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成就理解改革开放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14.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成就改革开放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1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成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改革开放的过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改革开放对现代化的影响1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第十五章:综合测试与复习15.1 教学目标复习本册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15.2 教学内容复习本册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15.3 教学方法采用测试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复习,提高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15.4 教学评估课堂测试:学生能正确回答复习题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的内容,包括了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秦统一中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对外友好交往与开放政策、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宋元时期的变革、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危机、近代化的探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以及综合测试与复习。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时:学科与科普:历史学的意义(1课时)
教学目标
- 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 掌握历史学的定义;
- 理解历史学的意义。

教学准备
- PowerPoint 简介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教材和教辅书。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历史学是研究过去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通过研究了解人类的过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 历史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成长、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3. 讨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历史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口述资料等多种信息来源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 重视对多种史料的比对和核实,避免主观臆断。

4. 小结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并进行简要的问题回答。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来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科学地研究历史事件。

这一课时为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教案全册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教案全册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和苦难的历史,但也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奋斗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难点是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关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主题。

2.讲授新课:鸦片战争:首先向学生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了解当时中英两国的实力差距以及英国的侵略意图。

然后介绍战争的过程,包括中国军队的抵抗和英国的胜利。

接着分析战争的影响,包括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变化。

洋务运动:向学生介绍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探索和尝试。

然后介绍运动的内容和成果,包括引进西方技术、兴办近代企业、学习西方教育等方面。

接着分析运动的影响,包括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以及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

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介绍一些其他重要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分析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

4.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史的曲折性和进步性。

同时,鼓励学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5.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如“从鸦片战争看中国近代史的启示”等,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思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

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

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

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

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

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七上历史教案全集

七上历史教案全集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集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迭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2. 掌握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3. 认识夏、商、西周的更迭反映了古代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二、教学内容1. 夏朝的建立和灭亡2. 商朝的建立和灭亡3. 西周的建立和发展4. 分封制和宗法制5. 青铜文明三、教学重点1. 夏、商、西周的建立、发展和灭亡。

2. 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夏、商、西周的更迭原因及其意义。

2. 青铜文明的发展及其影响。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生动展示夏、商、西周的历史场景。

2. 采用比较法,分析夏、商、西周的异同。

3.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2.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和重要历史事件。

3.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促进了社会的转型与发展。

二、教学内容1. 春秋时期的纷争2. 战国时期的变革3.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三、教学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

2.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和重要历史事件。

四、教学难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原因及其意义。

2.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和变革过程。

2. 采用时间线索法,引导学生理清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章:秦统一中国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2. 掌握秦朝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3. 认识秦统一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秦朝的统一过程2. 秦朝的政治制度3. 秦朝的经济制度4. 秦朝的文化制度三、教学重点1. 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和意义。

2. 秦朝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教材名称: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编写人:[教师姓名]教材版本:[教材版本号]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 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3. 培养学生对历史地理环境的感知和认识能力;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文化意识。

教学内容:全册内容教学时数:[总课时数]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课堂展示等教学重点: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起因和影响,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和文化现象教学难点: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课:人类文明的起源教学内容:1. 人类起源的概念和意义;2. 人类早期社会的特点;3. 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步骤:1. 通过多媒体讲解介绍人类起源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 分组讨论人类早期社会的特点,并进行课堂展示;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原因,并进行讨论。

第二课:古代文明的发展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2. 埃及古代文明的发展;3. 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4. 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文明。

教学步骤:1. 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分组研究其他国家的古代文明,并进行小组展示;3. 教师总结各个古代文明的共同特点和影响。

第三课:古代帝国的兴起与衰败教学内容:1. 古代帝国的概念和特点;2. 希腊帝国的兴起与衰败;3.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败。

教学步骤:1. 通过多媒体展示希腊帝国的兴起与衰败过程;2. 分组研究罗马帝国的兴起与衰败,并进行小组展示;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古代帝国的共同特点和衰败原因。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依次编写其他课堂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表现、小组展示和个人作业等进行评价。

扩展活动: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制作展览、阅读相关书籍等拓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

教学反思: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11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11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精选11篇)初一上册历史教案1【自主回顾】(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三)、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教师出示图片,边看边讲,以及让学生回答这是哪一时期,有哪些文化。

【合作探究】1、为什么说,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世界上最新进的技术,而且至今保持在领先地位?2、我国医术高明的医生,常被人说是:“神医扁鹊,起死回生。

”后人为什么这样崇拜?3、从节气的产生,可以得出怎样的历史判断?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对今后的历史朝代产生了哪些影响。

有什么意义?【巩固练习】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目前,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北京人B.蓝田人C.元谋人D.山顶洞人2.最早种植水稻的人是( )A.北京人B.半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河姆渡原始居民3.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 )的部落联盟首领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4.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前16世纪( )A.晚500年B.早5000年C.早500年D.晚5000年5.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的是( )A.文王B.伊尹C.盘庚D.纣6、秦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在(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07年D.公元221年7.史领导载的“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发生在( )A.商朝B.西周C.春秋战国D.夏朝8.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可烧炭火的青铜器D.三星堆青铜立人象9.要研究商王的活动,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的( )A.《史记》B.《资治通鉴》C.甲骨文D.铭文10.我国古代闻名于世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处于战国时期的( )A.齐国B.楚国C.赵国D.秦国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

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课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考察:“作为科学工,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小结。

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

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年代体质特征工具制作生活用火穿着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五、收获与疑问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哪些问题?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书后“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

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河姆渡遗址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

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学生看书、寻找、发现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大胆猜测、想象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四、大汶口遗址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第3课远古的传说【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

“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导入新课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

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

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

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听,集中注意力。

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调动参与兴趣听或自己讲清晰明了,便于掌握。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

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

然后得出结论。

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

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

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

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

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

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五、情感升华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六、拓展学习P16学习活动。

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学生讲。

【教学后记】第4课夏朝和商朝【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

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

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

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谈话导入新课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

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

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

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

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1、商朝的建立:过渡。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四、商朝的盛衰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

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的关系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

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学后记】第5课西周的兴亡【课程标准】: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