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9课秦统一中国》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分析秦朝统一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还较为肤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提高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教学难点:秦朝统一中国的原因分析,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直观展示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朝版图,引导学生了解秦朝的疆域范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秦朝统一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4.教师讲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突出秦朝统一的重要性;5.互动环节:提问学生关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的影响;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原因:诸侯争霸,民不聊生2.过程:兼并六国,统一中国3.影响: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历史知识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秦朝统一中国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共60张PPT)
问题探究
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但西晋的统治很短暂,这是为什么呢?
读故事 阅读教材 中两人斗 富的故事
解历史
这个故事 反映了当 时怎样的 社会风气?
大臣石崇、国舅王恺斗富
290年6月12日 (农历榴月十八),石崇与王恺斗富。 石崇,西晋渤海南皮人,字季伦,官至荆州刺史。 王恺,西晋东海郊县人,字君夫,官至后军将军。
二、结合单元特点选择学习方式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叙述的是中国古代一段 四百年的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历史,时间跨度 大,政权更替频繁。这其中既有分裂的史实,又 有统一的趋势;既有战争对社会发展带来的破坏, 又有局部相对稳定带来的社会发展。在指导学生 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四百年历史发 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趋势,可以借助教材丰富 的学习材料加以展开。
观察下列两幅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说说自己看到的信息。
问题探究 图片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
胡床
椅子
方凳
概括总结
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丰 富了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
3.材料研读:提供学生学习材料,并提出问 题,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思考问题。
(1)课文中现有的: 问题思考: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 讨论。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指导中,要关注两个基 本问题:一是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历史趋 势,即使在政权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二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加强了交流、交往、交融, 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疆域,共同创造了中华民 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立德树人
第16课叙述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 也是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程。公元220年, 曹丕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 正式开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 263年,曹魏灭蜀汉。265司马炎废魏元帝 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 西晋灭东吴,至此三国时期结束,历时60年。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含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一、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学科的了解相对较少,但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教学中,需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历史思维和学习能力。
三、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
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重要朝代的更替及政治制度的演变。
2.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3.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1.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总结。
2.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五、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1.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史实和重要历史概念。
2.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二).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历史知识,确保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其思维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七、教学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套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是针对初中七年级学生编写的历史教材。
本教材包含了七个单元,分别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古代中国的成立、古代中国的变革、文化交流与融合、世界古代文明、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二、教学目标1.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 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 古代中国的成立- 了解中国的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 了解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变迁;- 掌握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
3. 古代中国的变革-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章制度;- 掌握战国七雄的兴衰变迁;- 了解秦始皇的统一中国。
4. 文化交流与融合- 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和发展;- 掌握唐朝时期的开创性举措;- 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 世界古代文明- 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兴衰变迁;- 掌握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 了解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变迁。
6. 世界近代史- 了解欧洲文艺复兴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科学革命的基本内容;- 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
7. 世界现代史-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 掌握二战时期的重要事件;- 了解当代世界的格局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与概念;- 设计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鼓励学生阅读历史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展历史展览和观摩活动,让学生实际感受历史的魅力;- 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其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四、教学评估- 采用阶段性测验和小组项目评估,掌握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能力进展;- 定期进行组织性评估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研究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注重课堂表现的综合评价,包括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思考质量等方面。
五、教学进度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每周进行两课时的历史课程,共需约16周完成本学期教学工作;-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授课进度与学生接受能力相匹配;- 留出适当的时间进行复和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一、本教材简要分析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共22课。
(一)、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重点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其生活状况。
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 有比较全面的材料(化石材料)来揭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粟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
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华夏之祖》。
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
;(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二单元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1)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七年级学生不易理解,主要让他们知道,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原先通过原始民主方式(禅让制)来更替领导权的方式变化了,变成了世袭制,再加上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国家产生了。
在夏商周更替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
(2)本单元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变革。
(三)、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三单元设置的课程比较多,但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它的发展和巩固。
有关秦朝建立的问题,关键是,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种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的秦朝,实际上对以后整个中国的走向,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秦朝时间不长,二世而亡,推进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任务就落到了汉朝。
汉初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这可以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来。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全册教材内容概述本教案包括了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全册内容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要点。
初一历史上册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等内容,通过研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3. 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信息获取能力。
教学安排第一节:《起源部落与母系氏族》- 教学目标: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理解母系氏族制的特点;- 教学内容:人类社会的起源,母系氏族制;-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母系氏族制的特点。
第二节:《奴隶社会的兴起》- 教学目标:掌握奴隶社会的兴起和奴隶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的兴起,奴隶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图表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奴隶制度的特点。
第三节:《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目标:了解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封建制度的特点;- 教学内容: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制度;- 教学方法: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教学重点:理解封建制度的特点。
第四节:《中华文明的发展》- 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 教学内容: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 教学方法:讲解、图表分析、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国家统一过程。
第五节:《古代经济的繁荣》- 教学目标:掌握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 教学内容:古代经济的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活动;- 教学重点:理解古代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过程。
总结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安排,学生将能够系统地学习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信息获取能力。
把握好教学要领,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简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一套历史学科教材,适用于七年级上学期的教学。
该教材以历史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进行编写,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培养其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目标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时期。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其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
4.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华文明的起源:介绍中国远古时代的历史,包括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夏、商、西周的更迭:介绍夏、商、西周三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和制度建设。
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4.秦汉的统一:介绍秦汉两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5.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分裂和民族融合的历史。
6.隋唐的繁荣与开放:介绍隋唐时期的盛世景象和开放政策,以及其在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创新。
7.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宋元的兴衰:介绍五代十国和宋元时期的历史演变和政治变革。
8.明清的盛衰与近代前夜:介绍明清两朝的统治和近代前夜的社会变革。
四、教学方法本册教材建议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教师的讲述,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4.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历史场景或事件,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强其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5.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查找资料等方式自主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七年级上册
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是一门让人们了解过去,并从中学习教训的学科。
在七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中,学生将会探索一系列世界历史事件和文明发展的关键时刻。
本篇文档将围绕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所涵盖的主题展开分析。
第一单元:人类社会的历史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变。
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探讨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逐渐形成社会组织的过程。
学生将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通过学习史前人类社会的特点,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基础。
第二单元:早期文明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深入研究早期文明,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
学生将学习这些古代文明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知识。
他们将了解古埃及的法老制度、古希腊的城邦制和古罗马的共和制。
通过比较不同文明的特点和成就,学生将能够理解各个文明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文明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悠久的文明之一,其影响力深远。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他们将了解中国的夏、商、周等古代朝代的特点和时代背景。
学生将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农业技术、哲学思想和艺术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明,学生将加深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四单元:伊斯兰教的兴起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伊斯兰教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力。
他们将了解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创立伊斯兰教的过程。
学生将研究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宗教仪式和社会伦理。
通过学习伊斯兰教的兴起,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中东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第五单元:非洲的王国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探索非洲大陆上一些重要的古代王国。
他们将学习埃及、马里、阿克苏姆和津巴布韦等古代非洲王国的历史和文化。
学生将研究这些王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
通过学习非洲的王国,学生将增加对非洲历史和文明的认识。
第六单元: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历史。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一、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女化。
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
新课标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编写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编写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
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
课题前设专题单元。
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别分为上册4个单元和下册3个单元,分别将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
上册5节活动课和下册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三、教材的结构、特点和教法、学法(一)教材的结构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
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
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
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单元的结构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
主题页即单元扉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
新编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材分析
新编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材分析
该文档对新编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材进行了分析。
下面
是对该教材的简要概述:
1. 教材概况:该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的新编版,适用于七年
级上学期的学生。
本教材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培养历史意
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 教材内容:本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 中国古代历史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线
和主要朝代。
- 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探讨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传承
和科技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 中国古代史人物: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其影响。
- 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其背
后的原因和影响。
3. 教材特点:该教材以简洁、科学的方式呈现历史知识,采用
生动有趣的插图和案例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材内容结构严谨,适合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掌握。
4. 教学建议:在使用该教材进行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采用多
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活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
研究兴趣。
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研究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
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该文档只是对新编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材的简要分析,
旨在帮助读者了解该教材的基本情况,不对具体内容进行总结和引用。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历史课文。
本课主要介绍了西晋在280年统一全国后,由于统治腐朽、奢侈浪费,导致国家迅速衰落,最终在316年灭亡。
同时,课文还阐述了北方各族的内迁现象,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西晋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西晋的统一和衰落过程,以及北方各族的内迁现象。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提高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西晋的统一和衰落过程,掌握北方各族的内迁现象及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西晋的统一和衰落过程,北方各族的内迁现象。
2.难点:分析西晋衰落的原因,以及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文献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西晋的统一和衰落过程,北方各族的内迁现象。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西晋衰落的原因,以及北方各族内迁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8.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对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9课的课文内容,对该课进行教材分析
对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9课的课文内容,对该课进
行教材分析
人教版历史7年级上册第9课秦统一中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重难点
重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视频:《秦兵马俑》
师:视频描述了什么?
生:秦兵马俑。
师:秦兵马俑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生:恢弘、浩大、逼真.....
师:秦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我们视频中所见到的秦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陪葬坑的一部分,真正的秦始皇陵慕是大到无可想象的。
秦始皇作为秦帝国的创造者,他所创造的秦帝国想必也是疆域广大、气势恢宏。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展示课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
三、情感升华。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材剖析:内容剖析: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表达我国太古至南北朝期间的历史。
一、 "中华文明的发源,第一至第三课,是此后代发展的目光来概括原始社会的历史。
主要叙述中国境内太古居民、农耕文化特点和华夏之祖的形成;二、"国家的产生和改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目光对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改革;三、 "一致国家的成立,第十至第十七课,重视于秦汉一致国家成立与稳固的历史。
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方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一致全国打下基础。
剖析并概括秦始皇稳固一致的主要举措,并启迪学生剖析议论每一举措的利害,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稳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
指导学生怎样依据史实评论历史人物;四、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乱的反应,是悲观的,但分裂动乱中又包括一些踊跃的要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交融供给了土壤。
解说官渡和赤壁战斗的经过,剖析输赢的原由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峙场面形成的原由。
经过对曹操的剖析评论,认识到在评论历史人物时,主要应当看他能否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要求: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发源”,解说太古居民和农耕居民,从图表中文字资猜中解读他们的生活状况和特点,对照形成表格。
培育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剖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加强民族骄傲感。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改革”,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有名的文明古国;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促使社会的进步;第三个单元“一致国家的成立”,经过本单元学习,要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一致多民族国家稳固作出的贡献。
同时,掌握秦汉期间绚烂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当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自国主义感情,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题目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属于史前时期的历史。
现在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我对这章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一、教材分析,二、教材处理。
一、教材分析:(一)、本单元的编写意图:过去教材把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时期称为“原始社会”或“远古时代”等,这种体例编排会使学生感觉学习目标与自己关系不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现行教材的第一单元定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把遥远的原始人类和文化看作是中华文明的来源,而今天我们仍生活在这个文明中间,这样就拉近了古今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我国原始人类的了解,从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
(二)、教材内容分析和特点:本单元由3节正课和一节活动课组成,主要讲述我国境内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域、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原始的民主政治,教材是以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地域分布以及生产、生活状况为线索来编排的。
特点:1.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注重教材的启发性、趣味性和生动性。
3.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4.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5.内容整合更合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和适应性。
(三)、教材体例:1、设计导语激发兴趣,引出重点;2、设计插图增强感染力;3、设计正文宋体内容明确基本知识;4、设计正文楷体内容补充说明;5、设计历史资料教会学生提炼有效信息;6、设计“动脑筋”栏目,引起探究兴趣,激发学生思考;7、设计“练一练”巩固基本知识,活学活用;8、设计“活动探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9、设计“自由阅读卡”,扩大学生知识面。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ppt课件
理想的历史课堂
延展度
参与度
练习度
理想课堂
亲和度
整合度
自由度
6、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 能动人 。—— 《庄子 •渔夫 》 3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为。惟 贤惟德 ,能服 于人。 刘 备
38、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 ,志不 可满。 —— 魏 徵 39、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 诸葛亮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江南开发 赤壁之战
河姆 渡居 民
农耕生活
大汶口居民 半坡居民
明的起 源
远古居民
级
历 史
魏晋南北朝文化
上
淝水之战 北方民族大融合
西晋灭亡
北方统一 江南开发
山顶洞人 北京人
元谋人
册
宗教 科技
孝文帝改革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知识树
宋词元曲
活字印刷指 忽必烈与 南针火药 元朝
成吉思汗 统一蒙古
的的的真理的殿堂。—— 布鲁诺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 标,也 比漫无 目的地 徘徊的 人走得 快。 —— 莱 辛 37、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 空虚而 平淡无 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38、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 信你。 —— 屠格涅夫
39、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 大海。 —— 华 梅
前言
目录
附录
主题 活动
主体 课文
单元的结构
1
2
3
主题页
主体课文
主题活动
每课的基本结构1导入框2来自课文34
5
阅读课文
(宋体字)
专栏的文 献资料
(竖排字)
图表
由生动的故 事、传说、 诗歌、民谣 或文物、名 胜古迹等开 篇,然后提 出问题,导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内容主要包括北魏的政治制度、孝文帝改革以及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了北魏时期的历史风貌。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北魏时期的历史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于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交融的意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的历史知识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
2.掌握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民族交融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北方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史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事实。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素养。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与本节课相关的历史史料。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北魏时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北魏的建立和统一北方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史料,了解北魏政治制度的特点,如封建化、中央集权等。
部编(统编)人教版初中上册历史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部编(统编)人教版初中上册历史教材分析
及重难点
教材背景
本教材是以中国历史为主线的初中历史教材,采用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和北大等知名专家的编写与评审。
旨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提高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分析
本教材内容结构清晰,知识点覆盖面广。
文本配图并用,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但内容深度偏浅,难以引导学生深刻掌握历史知识。
重难点
1. 祖先的迁徙:此部分内容考察地理和历史知识,学生需掌握大陆分裂演变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以及不同民族的演变和融合。
2.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此部分内容较为繁琐复杂,但极其重要,学生需要掌握各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并对比分析各制度之间的区别。
3.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部分内容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了解中国各时代的文化发展和演变,以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总结
虽然本教材存在内容深度不足的问题,但仍是一本优秀的历史教材。
建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使用课外辅助教材,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是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的重要一课。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当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教材通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认识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有所了解。
但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感受这一时期的思想繁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掌握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理解“百家争鸣”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2.教学难点: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诸子百家的思想。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诸子百家的思想风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诸子百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讲解,重点阐述诸子百家思想的独特性和价值。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2024.9.2新的学期开始,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指导思想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行“两标四环”模式,抓好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落实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建立历史与其他学科对话的能力,提高教学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学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
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人类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0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学生状况分析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
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任务和要求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形成唯物史观。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历史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实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
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至第十七课,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
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
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
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
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通过本单元学习,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
同时,掌握秦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自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难点:
第一单元: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
夏朝的建立;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和封建国家的形成。
第三单元: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
第四单元: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单元课时安排:
全书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每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活动课,活动课共用5课时。
教具准备:
投影、多媒体、幻灯片
信息化整合:
图片和史物资料用投影展放,电子白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