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全册备课
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5篇
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5篇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5篇历史是一本永不完结的故事书,记录了人类自古至今的成就、失败、战争和和平。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七年级初一历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基本知识,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探索和研究。
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一、文字的演变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4.西周晚期出现了大篆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记录2.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3.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法)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2024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2024版七年级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国情怀。
2.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知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2.教学难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古代史概述1.导入新课聊一聊: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历史有多么悠久吗?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时期?2.课程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七个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3.课堂互动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时期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框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第二课时:先秦时期1.导入新课聊一聊:同学们,你们知道先秦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2.课程内容讲解:先秦时期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主要讲述了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
3.课堂互动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先秦时期哪些制度或文化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为后面学习其他时期奠定了基础。
第三课时:秦汉时期1.导入新课聊一聊:同学们,你们知道秦汉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2.课程内容讲解: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主要讲述了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建立和发展。
3.课堂互动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秦汉时期哪些制度或文化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为后面学习其他时期奠定了基础。
第四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导入新课聊一聊: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2.课程内容讲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的更迭。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14篇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篇1活动目的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活动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小游戏)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
(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X)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
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
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
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教案(全套)
初中历史七年级历史教案(全套)一、教材分析本套教案适用于初中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参考教材为《初中历史七年级》。
该教材是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内容由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点组成,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脉络。
2. 掌握古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目标: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特点。
教学内容:-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理环境。
- 古代华夏族的发展和特点。
- 古代文化的遗产和代表作品。
第二课:夏商周的兴衰教学目标:了解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和特点。
教学内容:- 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 人物:大禹、商纣王、周武王等。
- 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艺术成就。
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教学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 人物:孔子、墨子、荀子等。
- 思想文化变革和学派兴起。
第四课:秦汉时期教学目标:理解秦汉时期的统一和文化发展。
教学内容:-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影响。
-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
- 文化成就:长城、汉服、汉画等。
第五课:志存高远的长安城教学目标:了解唐朝的繁荣和文化成就。
教学内容:- 唐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
- 大唐帝国的疆域和贸易活动。
- 文化成就:诗词、科举、唐画等。
第六课:五代十国的割据教学目标: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
教学内容:- 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
- 各国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 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文化的传承。
第七课:宋朝的辉煌教学目标:理解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
教学内容:-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 化学、机械、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 文化成就:宋词、茶艺、南宋画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成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地图等多媒体工具,直观展示历史事实和地理环境。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章:古代文明的出现1.1 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古代文明的出现,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的文明。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这些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 教学目标:了解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会分析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教学内容:古埃及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1.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和地图。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的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2.1 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包括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会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3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成就和思想变革。
2.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和地图。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
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了解程度。
第三章: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3.1 教案概述:本节课主要讲述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古希腊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目标:了解古希腊文明的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24最新-七年级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七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11篇七年级历史教案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重点和难点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
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
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章:夏商西周的更迭1.1 教学目标了解夏朝的建立和灭亡掌握商朝的兴衰过程了解西周的建立和灭亡1.2 教学内容夏朝的建立和灭亡商朝的兴衰过程西周的建立和灭亡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夏商西周的历史变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各个朝代的兴衰原因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时间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2.1 教学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过程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特点2.2 教学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过程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特点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特点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过程第三章:秦统一中国3.1 教学目标了解秦朝的建立过程掌握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3.2 教学内容秦朝的建立过程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秦统一中国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秦统一中国的历史意义第四章: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4.1 教学目标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意义4.2 教学内容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意义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历史意义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第五章:对外友好交往与开放政策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掌握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5.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5.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开放政策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事件第六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6.1 教学目标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掌握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6.2 教学内容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6.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隋唐时期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第七章: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掌握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特点7.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特点7.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特点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第八章:宋元时期的变革8.1 教学目标了解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掌握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8.2 教学内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8.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宋元时期的社会变革第九章: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危机9.1 教学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掌握明清时期的危机表现9.2 教学内容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明清时期的危机表现9.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明清时期的危机表现9.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明清时期的国家巩固措施第十章:近代化的探索10.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掌握近代化的主要成就10.2 教学内容近代化的探索过程近代化的主要成就10.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近代化的探索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近代化的主要成就10.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近代化的探索过程第十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1.1 教学目标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事件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11.2 教学内容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抗日战争的主要过程和事件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抗日战争的细节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1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第十二章:解放战争的胜利12.1 教学目标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掌握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战役理解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2.2 教学内容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解放战争的主要过程和关键战役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12.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解放战争的关键战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解放战争的过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解放战争胜利的影响1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解放战争的背景和起因第十三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2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作用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3.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展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重要事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作用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社会的改变1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第十四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14.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成就理解改革开放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14.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成就改革开放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14.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分析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成就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改革开放的过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改革开放对现代化的影响1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能准确回答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第十五章:综合测试与复习15.1 教学目标复习本册内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15.2 教学内容复习本册的主要内容进行综合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15.3 教学方法采用测试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复习,提高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15.4 教学评估课堂测试:学生能正确回答复习题目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的内容,包括了夏商西周的更迭、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秦统一中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对外友好交往与开放政策、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宋元时期的变革、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危机、近代化的探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以及综合测试与复习。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全册)第一课时:学科与科普:历史学的意义(1课时)
教学目标
- 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 掌握历史学的定义;
- 理解历史学的意义。
教学准备
- PowerPoint 简介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教材和教辅书。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
- 历史学是研究过去事件、人物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通过研究了解人类的过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 历史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成长、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3. 讨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历史学家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文献、考古证据、口述资料等多种信息来源来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 重视对多种史料的比对和核实,避免主观臆断。
4. 小结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并进行简要的问题回答。
教学反思
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学的定义和意义,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思考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来鼓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科学地研究历史事件。
这一课时为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了基础。
7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0篇)
7年级历史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7年级历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7年级历史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
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明朝的建立时间:1368年都城:应天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皇帝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每一个老师都应该编写自己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4.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5.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篇2【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夏、商、西周的建立及其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分封制的简况。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初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024年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
2024年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社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记住并理解隋唐时期的大致范围及基本历史特征;2. 掌握大运河的主要河段、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3. 通过分析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社会,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探讨大运河开通的伟大意义,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讲述大运河的有关史实,体会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2. 通过讨论、分析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社会的认识,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2. 通过对大运河开通意义的探讨,体会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运河的有关内容;科举制度的有关内容。
难点:对大运河的评价;对科举制的认识。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北朝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社会,南北朝灭亡后,中国又进入了一个统一王朝的更替时期,其中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大运河开始兴建,同时这一时期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这就是我们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大运河的贯通1. 大运河的开凿及主要河段(板书)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出示简略图),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2. 大运河开通的原因(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3. 大运河开通的意义(板书)积极:大大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局限: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成为后世人口稠密地区向地广人稀地区转移的障碍。
二、科举制的完善及影响(板书)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科举制的完善所采取的措施(学生讲述)。
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用功读书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三、对外友好往来(板书)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七年级历史教案6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调研报告、方案大全、心得体会、事迹材料、讲话致辞、条据文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search reports, comprehensive plans, reflections, historical material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rehensiv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七年级历史教案6篇教案的适切性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的质量和完整性对于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七年级历史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4年初一历史教案 初一历史教案详案
2024年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夏商西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讨论、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传承文明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夏商西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夏商历史概述1.导入新课(1)播放《封神榜》主题曲,引导学生关注商朝历史。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封神榜》中的纣王是谁吗?他在历史上有什么事迹?2.讲解夏朝历史(1)介绍夏朝的建立、都城、疆域。
(2)讲解夏朝的政治制度,如禅让制。
(3)讲述夏朝的经济发展,如农业、手工业。
(4)分析夏朝文化,如《尚书》等古籍。
3.讲解商朝历史(1)介绍商朝的建立、都城、疆域。
(2)讲解商朝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
(3)讲述商朝的经济发展,如商业、手工业。
(4)分析商朝文化,如甲骨文、青铜器。
(1)夏商两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夏商两朝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西周历史概述1.导入新课(1)播放《周髀算经》主题曲,引导学生关注西周历史。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周髀算经》吗?它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2.讲解西周历史(1)介绍西周的建立、都城、疆域。
(2)讲解西周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度。
(3)讲述西周的经济发展,如农业、手工业。
(4)分析西周文化,如《周易》等古籍。
3.西周与春秋战国的过渡(1)讲解西周末期的历史背景,如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1)西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2)西周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课时:夏商西周文化与艺术1.导入新课(1)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的文物图片,如青铜器、玉器。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8篇
初一历史教案大全优秀8篇初一历史的教案篇一[学习目标]: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锻炼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学习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采用活动法教学,将常规课活动化;通过小组合作、年代尺、历史短剧、辩论等形式,激发兴趣,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及指导]:一、导入新课:观看flash动画──“大禹治水”导入:师: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二、学习新课1.夏朝的兴衰(1)夏朝的建立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
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节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
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七年级历史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掌握相关的历史概念和史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教师讲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远古时期至鸦片战争)1.1 原始社会的演变1.2 夏商周时期的兴衰1.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1.4 秦朝的统一与灭亡2.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 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2.2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3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4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3. 第三章: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初期建设3.2 文化大革命与改革开放3.3 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找资料,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师讲解:结合教材和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与测试:布置适量的作业和进行定期的测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进行全面的知识点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七年级历史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材料。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历史博物馆和遗址: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每个章节安排2课时,共30课时。
2. 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顺序,逐章节进行教学。
3. 复习与预习: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预习,准备课堂讨论和提问。
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 .doc
七年级历史教案5篇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我国的原始人类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5课时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综合启发式教学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1课时新授课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板书设计: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
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教学内容教法、学法导入新课:1、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
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
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人教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教材分析】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进展,大XX的开凿。
重点表达了大XX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
隋初经济的繁华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华,大XX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育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XX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看法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XX是古代世界最长的XX,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宏大的工程之一,激发喜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ZG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
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XX、汉,封建社会确实立和初步进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XX、南北朝,封建GJ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
ZG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华——隋、唐。
〞2.讲授新内容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一、南北重归统一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XX,年号开皇。
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
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进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
〔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XX〕2.隋朝的统一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月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
东魏由北齐替代。
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XX。
〔副板书〕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XX 市。
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
XX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
〔副板书〕板书:〔581—589—618〕1隋朝统一的缘由2隋朝统一的意义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
〔相当于如今ZG除去内蒙XX的领土大小。
历史初一教学教案七篇大全
历史初一教学教案七篇大全历史初一教学教案七篇大全历史初一教学教案都有哪些?历史,简称历史,泛指人类社会历史,是一门记录和解释人类活动过程中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学科,大部分时间也是当下时代的反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历史初一教学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历史初一教学教案(精选篇1)【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导学方法】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学案导学→ 自研自探→ 合作探究→ 展示提升→ 质疑点拨→ 总结归纳(设疑预习) (静心独学) (交流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知识梳理)【学法指导】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微软雅黑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历史初一教学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初一历史教科书教案7篇
初一历史教科书教案7篇初一历史教科书教案精选篇1《三国鼎立》[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授课过程]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
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
(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
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全册备课
世界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是惟一连绵不断发展过来的。
自夏朝以来的王朝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连续发展的轨迹。
初中《中国历史》(六年级上)讲述了中国古代史中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这段历史交织着国家政权在分分合合中的发展巩固和各民族在战与和的交往中的民族融合。
本册课本共分四个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四个单元标题高度概括了我国历史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线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总结和深化作用。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单元的内容标准是: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二、单元重难点分析:
重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留下的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河姆渡、半坡遗址反映的南北方原始的农耕文化;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作为我国古代原始制度文明的禅让制等。
难点:理解阶级的出现;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含义。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单元的内容标准是: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5)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程标准指出:“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自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二、单元重难点分析:
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齐桓公争霸;对于争霸局面和历史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城濮之战、长平之战;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正确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正确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性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二、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单元的内容标准是: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二、单元重难点分析:
重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丝绸之路。
难点:焚书坑儒及其评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理解大一统的含义;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辨证关系;正确理解汉代的民族关系;正确理解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一、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单元的内容标准是:
(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二、单元重难点分析: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两晋兴替;淝水之战;人口
内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民族大融合。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江南地区的开发;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文化部分
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其中很多与我们这册课本有关:古老的汉字承载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人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陶器、瓷器、青铜器展示了先民的聪明才智;万里长城的雄伟之姿,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强和伟大;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上的“第八大奇迹”;丝绸之路是中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美丽的飞天昭示着敦煌的神秘;孔子“和为贵”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天人合一的古老哲学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灵活地加以运用。
本册课本共介绍了三部分文化,分别是:《中华文化的勃兴》;《昌盛的秦汉文化》和《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文化是社会历史进程的反映,不同的历史时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化。
例如“百家争鸣”表面上看起来是诸位思想家在思想层面的争论和碰撞,但实际上它却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奴隶制度已经走向穷途末路,新的制度还未确立,整个社会何去何从就成为人们的热议焦点。
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观点,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而法家学说最终成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和经济的发展,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频繁的中外交流改变了社会生活,丰富了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有了显著进步。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继承了前代的成就,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又多有创新,出现了《齐民要术》《水经注》等总结性的著作。
政权的分立,民族大融合使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呈现多样性。
社会的动荡,也使佛教的影响日益扩大,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见证了这一点。
因此,联系相应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文化部分的理解学习。
另外,授课时要多联系实际,贴近现实生活,例如端午节的来历,墨子学说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圆周率的计算应用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参与的程度。
注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文字的演变。
从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西周的大篆,秦统一时的小篆,再到后来的隶书,魏晋时期的楷书、草书、行书。
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从最初的单纯表情达意的载体发展到兼具艺术形式的载体,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儒家学说。
春秋晚期孔子的开创,战国时期孟子等思想家的发展,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沉重打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推崇,魏孝文帝改革中的贯彻,在历史的起起落落中儒家学说逐渐确立起封建学说的正统地位。
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的出发点是出于政治目的,即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但是最终带来的效果却是多方面的。
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民族交往加强促进了民族融合;西域都护的建立,促进了统一国家的发展等。
同时,他两次出使遭遇的不同也与西汉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密切相连。
江南地区的开发。
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修筑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统一后开发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使江南地区迅速发展起来,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权的统一和分立。
国家政权从产生开始,就在分分合合中发展。
每一次旧的、小规模的、单纯的统一的瓦解,都伴随着新的、大规模的、更多民族的统一政权的建立。
春秋战国的纷争后是秦汉的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混乱后是隋唐的统一盛世。
民族交往。
各民族之间多种形式的交往贯穿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这其中既有和平友好往来,也有战争冲撞,并最终促进了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诸侯争战称霸的过程中,秦汉时期与匈奴的不断争战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混战中,各民族频繁接触,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各民族的交流和文明的冲撞,促进了民族融合。
主动与被动的和亲,经济贸易的往来,人口的流动杂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