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中文名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熙丰变法变法时间1069年—1085年变法人物宋神宗、王安石新法内容青苗法、市易法、三舍法等反对派司马光等旧党变法结果失败变法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变法影响北宋进入党派之争的泥淖1背景▪三冗危机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
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
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
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
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冗兵”)。
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
王安石变法
背景 三 冗 问 题
目 的 积 富国 理 贫
财
内容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作用
抑制土地兼并 提高农民积极性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均输法
积 强兵 整 弱
军
省
兵 节省了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取 改革考试内容择 士 优录取
克服恩荫弊端
选拔了实用人才
失败的原因、启示;评价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主因:北宋中期,形成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三冗指什么?根源何在?具体原因?有何危害?)
②土地兼并严重。(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 ③阶级 矛盾尖锐 民族 矛盾激化。 ④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的 庆历新政 虽然失败, 但更多的人认识到改革弊政势在必行。(主持者?核心内容?败因?) ⑤王安石的个人素质和宋神宗的支持。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
措施
改革 科举 制度 改革 选官 制度 改革 学校 教育
内容
废诗赋取士旧制 重经义策论考试
作用
使科举考试得以选拔具有真 才实学的人才,培养了改革 人才。
辽和西夏的岁币 维护统治
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
冗兵
分散 军权
冗费
积贫
—— 积弱 朱镕基总理
必须 富国 强兵
想一想:如果你是王 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 入手来变法?
积贫
富国
积弱
强兵
核心 内容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 相,开始推行新法。变法主要围绕 理财、整顿军队、科举 三个方面进 行。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目录1变法背景1.1 三大矛盾1.2 三冗危机1.3 两积问题2变法前奏3变法举措3.1 机构改革3.2 税赋改革3.3 兴修水利3.4 军队改革3.5 科举改革4变法影响1变法背景三大矛盾王安石变法[1]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
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王安石变法释义
王安石变法释义
王安石变法是指北宋神宗时,由王安石主持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具体来说,王安石变法包括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并设立军器监,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
这些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
最终,这些新法在1085年被废除。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应对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
然而,由于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
在新法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6.阅读下列材料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 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 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 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 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 司马光传》 请回答: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 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 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 加赋”。 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 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
募役法
理财 措施
农田水利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 方田均税法 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 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 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措施
内容
作用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 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可加强对人 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 以训练。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 量。
保甲法 军事 措施 将兵法
教育 措施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 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 改革科举制度 考律令、断案等。有利于培养大量从事实 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 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资鼓励。使 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呕心沥血编通鉴 一心一意反新法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标准的守旧派人士, 他跟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了严重分歧,几度上书反对新法。他认为刑 司马 光题跋版画像 [4]法新建的国家使用轻典,混乱的国家使用重典,这是世轻世重,不是改变法 律。所谓“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与王安石, 就竭诚为国来说,二人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措施上,各有偏向。王安石主要是 围绕着当时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大刀阔斧的经济、军事改革措施来 解决燃眉之急。司马光则认为在守成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的整顿,来 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改革,也定要稳妥,因为“大坏而更 改,非得良匠美材不成,今二者皆无,臣恐风雨之不庇也”。司马光的主张虽 然偏于保守,但实际上是一种在“守常”基础上的改革方略。王安石变法中出 现的问题,如新法不能有效落实和用人不当等情况,从侧面证明司马光在政治 上还是老练稳健的。 可以使用一句话来评价司马光的一生 :其实司马光 的一生主要就是干了这两件事情 编写《资治通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但是有 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司马光之所以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仅仅是在政治观点上有 分歧,在本质上都是为国为民的真君子——纯粹君子之争,绝对不是为了一己 私利,不然王安石在痛恨司马光之余也不会由衷的道出:“司马君实,君子人 也!”一个令政敌都叹为君子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小人!司马光在政治上的理 解比王安石要深刻得多,在为变法问题斗得死去活来之后,司马光留下了这样 的见解,基本可以概括他对王安石一生的看法“介甫无它,唯执拗耳”。
王安石变法
持否定意见:
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 机。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评价
1、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
2、王安石变法 进步意义:
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 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原因是什么?(1分 )
冗兵 冗费
冗官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 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 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积贫
积弱
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
预习展示
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阶级矛盾﹑民 族矛盾激化。 2、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 弱局面。 3、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 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5、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
(3)通过两次变法的比较你有何认识?(3分)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3、改革应针对实际,行之有效,要用人得当。 4、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七年级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七年级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是一次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运动。
它始于北宋末年,在北宋仁宗和神宗两位皇帝的支持下,持续了十余年之久。
本文将全面介绍七年级学生需要了解的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一、王安石及其变法背景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的改革思想和具有特色的政治、经济学说,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他之前,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已经逐渐萎缩,农业生产受到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则呈现停滞状态。
面对这种局面,政府也无计可施,税收不断增长,百姓的负担也愈加沉重。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政、青苗、免役、市易、保甲等五个方面。
学政制度是指通过科举制度选拔新官,并允许选中士子跨地区执政,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地方行政的掌控。
青苗法实行“租禄赋役”制,将在地税赋中的赋税改为直接向较富裕的地主征收物质,以支持粮食农业发展。
免役制度则降低兵役负担,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
市易制度允许私人经营商业,鼓励商品流通,并设立有关规章制度,保障市民的权益。
保甲制度则是在基层社区内设立“保甲”制度,强制性地规定每个人都要履行一定程度的自愿义务,从而加强基层犯罪预防和治理工作。
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使得财政收入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并通过加强对基层的控制,使得政府行政更加有序和稳定。
然而,新法信奉“务实”,而非“德治”,即强调实效,而非以道德约束社会。
由于新法的推行并不令人满意,加上旧派官员和地方势力的阻挠,新法不再得到支持,失去了先前的声势和政治基础,最终于庆历年间失败了。
结论作为一次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状况,同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生历史课上,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为今后的社会发展积累经验和智慧。
王安石变法
亦不减二十万。 亦不减二十万。 ——( ——(元)脱脱等《宋史·安焘传》 脱脱等《宋史·安焘传》 材料四 “昔汉武帝用东郭成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 上(明太祖)曰: 昔汉武帝用东郭成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 明太祖)
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进竞,天下骚然,此可为戒。 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进竞,天下骚然,此可为戒。 ” ——《太祖实录》 ——《太祖实录》
二、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内容及作用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项目 目的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免役法) (免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改变 强兵 积弱 之法 局面 将兵法 保甲法 内 容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 用近易远” 用近易远” 在开封设“市易务” 在开封设“市易务” 青黄不接之时,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 钱或粮食给农民。 钱或粮食给农民。 纳钱代役 鼓励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清丈土地,收取赋税。 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 的将官 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 事训练 作 用 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 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 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 增加了政府收入。 削,增加了政府收入。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 有利于经济发展, 政府收入。 政府收入。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 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 加了政府收入。 加了政府收入。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危机 . (1)财政危机: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使北宋国家财政面 财政危机: 财政危机 冗官、冗兵、冗费以及对辽和西夏的“岁币” 临严重危机。 临严重危机。 (2)边防危机:辽、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 边防危机: 边防危机 西夏在边境侵扰,民族矛盾尖锐。 (3)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政治危机 2.有利条件 . (1)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2)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宋神宗坚持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主要从两方面开始变法,一方面是理财,一方面是整军,最终达到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抑制官僚地主的特权,从而达到富国强兵。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理财:均输法:青苗法:民户可向政府贷款,政府以20%的年利率贷款给农户用来补助耕作,面向对象包括农民,手工业者等,用官方贷款方式代替民间的高利贷行为,不仅让百姓生活有了出路,更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主要是大力兴修水利,有效的开垦荒地,鼓励农业的发展。
免役法:政府当差的差役们不再用民户人员服役,而是采用雇佣的形式。
不仅如此,各户民户,按照贫富等级缴纳不等的免役钱,之前那些官僚地主的特权被罢免。
这种形式不但减免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同时还增加了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土地由政府统一分配,并且按照土地面积大小及收益缴纳不等的税,有效的防止了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
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等新法对整个官僚地主,富商进行了打击,严重限制了这些群体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剥削农民的行为,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整军:保甲法:通过将农户编排组织,10户人家为一保,50户人家为一大保,10个大保组成一个都保,然后在从每户人家中找一个保丁,农忙时劳作,农闲时练兵,以便国家战事来临能上战场杀敌。
设军器监,将兵法和保甲法这种做法都是用来加强军事力量的,以便用来巩固边防。
王安石变法措施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北宋宋神宗期间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由王安石发起,旨在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社会格局。
王安石变法历时16年,于宋神宗去世后,终于落幕。
王安石变法究竟是如何做的呢?有什么变法措施呢?一:机构改革王安石提出变法得到宋神宗的同意与支持后,他做了一个举措就是设立机构,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这个机构就是一个财政机关,掌管国家的财政大权。
二:改革税赋方田均税:土地由政府统一登记入册,并且按照土地面积大小及收益缴纳不等的税,有土地的人均要缴纳税金,有效的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收入。
王安石变法
评:王安石变法一、青苗法结论:青苗法=强制发放高利贷=为皇帝创收。
使富户变贫,贫户破产。
内容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二年(1069年)实行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
借户贫富搭配,10人为保,互相检查。
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15贯,末等户1贯。
当年借款随春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2分,实际有重达三四分的。
(强摊强收,一年两次,利息40%)实施初期在河北、京东、淮南三路实行,后其他诸路也推行开来。
这项措施本是为了抑制兼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救济百姓,但实际执行却出现偏差: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官员必须完成王安石的青苗法考核指标),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
这样,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辗转放高利贷,收取利息的苛政。
元祐元年(1086年)停止执行。
由来青苗法起源于唐朝中后叶,唐朝中央政权被各路藩镇分割,除了军队数量不足外,更悲惨的是没钱。
青苗法就在那时出现,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皇帝创收。
评价青苗法的本质是政府实施的农业信贷政策, 信贷基础必然是自愿的.而摊派性的强贷则变质为异种税负.王安石的政策目的和唐代的青苗法虽名称相同区别是很大的.没有另设机构,培训人员正确实施政策是王安石的败笔.二、市易法结论:市易法=官府经商=孳生贪官、与民争利社会发展到现在,官府经商仍以失败告终,宋代更无可能,政府的职能是限制暴价,抑制大商垄断,是服务和监管。
三、均输法结论:均输法=搜刮民财,苦害百姓。
王安石于熙宁二年(1069年)颁行均输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
均输法,它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期。
由桑弘羊所提出;此法在近期宋史里频频出现,每次都和王安石挂钩,被反对派骂得狗血淋头。
均输法都是汉武帝与匈奴掐架掐得最狠,搞得军费飞腾,国库见底时搞的国家紧急状态法令,汉时前后一共搞了两次,国内矛盾激烈程度比宋只高不低,但的确帮助汉武帝搜刮到军费,度过了难关而害苦了百姓。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1.酝酿变法】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
”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后司马光向宋神宗辞职,隐居洛阳专心编纂《资治通鉴》。
【2.变法背景】1、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王安石变法
措施 富 国
目 的
解决财政危 机,改变积 贫局面
内 容
作 用
均输法、市易法、 利减轻农民负 青苗法、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方田 担、发展生产; 增加财政收入 均税法
强 兵
改变积弱局 将兵法、保甲 提高战斗力, 以富国强兵为核心 面,压民御 法、保马法、 节省财政开 外,巩固统 支 军器监 治秩序 统一思想; 培养变法实 用人才
30472708 23170223 80% 29250469 24980464 80%
问题探究1:北宋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三冗” 给北宋带来了什么后果?
“冗兵”
“冗官”
“冗费”
从反面说明 政治改革要 原因 ②扩大禁军数量 ②扩大科举取 士人数 ③更戍法 重视:精兵 ③恩荫赏赐 简政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在加强集权的同时,冗官冗兵冗费使 财政危机:北宋的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危机。
政治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各
地农民起义给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
对外无力抗击辽、西夏的侵扰,广大 边患危机: 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前奏:
庆历新政失败,北宋朝廷进一步陷入 积贫积弱的局面,统治危机进一步加 深。
一、变法的背景 (一)、兵虚财匮 (二)、内忧外患 (三)、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1)经济:富国 (2)军事:强兵 (3)文化:育才
三、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p47 四、评价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的背景
(积贫积弱的北宋)
陈桥兵变
赵匡胤,涿州人。后周 时任殿前都检。960年 , 发动陈桥兵变 ,黄袍加 身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年号建隆。
问题三
“冗费”
宋真宗 宋仁宗
王安石变法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 续发展的是( A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青苗法
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 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A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2、主要措施
措施
目的
内容
作用
均输法 市易法
减轻人民负担
富 国
缓解财政危机, 青苗法 改变积贫局面。 募役法
抑制豪强地主 增加财政收入
以富国强农方田田兵水均为利税核法法 心促进生产发展
缓解内忧外患, 将兵法
强 兵
改变积弱局面, 巩固统治秩序
保甲法 保马法 军器监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育 为变法育人才, 科举改革
8.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 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是( C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问题探究1: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 怎样形成的?
“冗兵”
“冗官”
“冗费”
①政府将受灾 ①北宋初年为 ①军队官员激增
流民编入军队 集中行政权,
原因
②为集中军权, 一职多官 扩大禁军数量 ②扩大科举取
边防危机
王安石(1021-1086),字 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 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 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 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 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 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 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 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 必被其泽” 。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社会矛盾:1、赋税徭役繁重,自然灾害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社会矛盾日益激化2、辽、西夏威胁,民族矛盾激化,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变法原因:1、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缓和矛盾,巩固统治;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设想和决心;3、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
标志:1069年,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内容:变法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个方面进行,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取士之法:目的:培养和选拔人才,充实改革力量,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以巩固封建国家。
借鉴:1、改革考试的内容,废除明经诸科取消华而不实的诗赋考察学生是否理解领悟经义。
2、要求学生联系当前实际,考时务策,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3、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取消富贵豪门子弟的特权。
总结:欧洲宗教改革罗马教皇势力扩大的原因:①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不断展开权力之争②组织“十字军东征”势力不断扩展③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中世纪天主教神权统治地位的确立:①经济上:教会是欧洲最大的封建主;②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教会有自己的等级制度;③思想文化领域:教会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垄断了教育、文化艺术等反对天主教会的原因:①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②教会的腐败引起各阶层人民的不满“异端”运动的兴起: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的反封建斗争常常以宗教“异端”的方式出现,这是由天主教神权统治格局决定的。
采用神学异端的方式来反封建的原因:(1)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较小,缺乏系统的、有力的反封建的理论武器;(2)天主教会在当时西欧势力强大,为减少斗争的阻力,并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中世纪欧洲出现的“异端”运动:(1)12世纪,法国南部兴起:主张:否定正统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2)14-15世纪更加高涨,英国人威克里夫倡导:主张:信徒和上帝之间不需要教会和教士(3)捷克人胡司领导:主张: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和教阶制度“异端”运动的影响:①挑战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②反映了市民阶层(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封建、反教会的愿望,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总结.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①西欧早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兴市民阶层反封建的需要②天主教的专权与腐败引起社会各阶层人们的严重不满③“异端”运动兴起,为宗教改革奠定群众基础④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一)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二)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1.背景:①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②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③发表《基督教原理》,宣传宗教改革主张④支持宗教改革的日内瓦政权的邀请2.主要内容:①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不需要教会的中介②主张简化宗教仪式③思想核心:先定论④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要具有简朴、诚实、讲信用等高尚美德⑤取消天主教的主教制,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⑥改组市议会,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形式核心内容——“先定论”主张:影响:①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的作用②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③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3.特点:①比路德更加激进,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②建立民主化的长老制和政教合一的政权③传播到西欧(法国、今荷兰、英国等国)为何说加尔文教更激进,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比较加尔文与路德两大新教教义的异同)相同:①强调《圣经》的地位,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②主张信仰得救③主张建立廉俭教会不同:①先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②废除教阶制,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形式这些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更为激进。
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的情况不一样的是,除了这一类观念性比较强的作品以外,王安石(特别是在他脱离政治舞台的时期)还写有许多偏重于抒情的作品。
与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人推崇和效仿韩愈不同,王安石诗受韩愈的影响很少,而是非常敬重杜甫
,并广泛吸收了中晚唐诗
的特长。他曾编过《老杜诗后集》,并在《杜甫画像》中写道:“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侔,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杜甫在宋代逐渐受到高度重视,宋诗逐渐向杜甫的方向靠拢,可以说是以王安石为起点的。另外,他也编过《唐百家诗选》,收的多是不为人重视的中小诗人的作品,显然他有广采博收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他的诗形成了以语言精炼而圆熟、意境清丽而含蓄为主要特点的风格。
王安石诗常有谢灵运及中晚唐诗那种清丽的风致,黄庭坚谓之“雅丽精绝,脱去流俗”(《苕溪渔隐丛话》引)。像《岁晚》:月映林塘澹,风涵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携幼寻新菂,扶衰,而诗人的心便流连于此。读这样诗,我们会想到谢灵运的山水诗,但王安石没有他那样的贵族式的孤傲;想到大历十才子或贾岛一派的写景诗,但王安石没有他们那种寒苦。实际上,王安石这一类诗是带有某种孤独和清高意味的,只是他对此不愿作强化的表现,保持着心态的平衡,因而在语言上,这一类诗也写得比较谐调。
北宋王安石变法
450万(贯) 1975万(贯)
酒 税 盐 税
总 计
428万(贯) 1710万(贯) 355万(贯) 715万(贯)
1233万(贯) 4400万(贯)
材料(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
北宋疆域图 (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
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失败的原因
①变法的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用行政手段强制干预经
济,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用人不当和变法过于急进.
③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决心动摇:王安石被罢相,使保守
派重新得势; ④新法的内容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限制了他们对
农民的剥削,打击了他们的特权,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⑤变法没有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不能使北宋从根 本上摆脱危机(根因)
变法的评价
1.性质:
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 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2.作用: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 会进步。 3.局限: (1) 北宋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本身造成的,故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 变,负担依然沉重。
(1)、要讲究策略,处理好与守旧派之间的关系 (2)、改革过程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 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
(3)、要注意用人,选拔德才兼备之人来推行改革
(4)、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变法的认识 (评价) :
局限性: ①变法没有、也不可能触动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 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 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培养改革人才, 革新思想得以广 泛传播
24
对变法的认识 (评价) :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 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进步性(历史作用):
①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在一定程度 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180
330 416 580 530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 年代 1021年 1049年 1065年 收入(贯) 15 085万余 12 625万余 11 613万余 支出(贯) 12 677万余 所出无余 13 186万余
战争赔款、大兴土木 北 宋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一职多官 恩萌、科举 扩充军队 冗官 冗兵 军队战斗力弱 冗 费
年代 宋太祖建国初年(960—967)
军队总数(万) 22
百分比 100
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
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 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 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8)
37.8
66.6 91.2 125.9 116.2
十家为一保,农闲时 既可加强对人民的 练兵、生产,战时编 控制,同时减少军 入军队。 费开支。 官马由农户保养 减少政府支出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23
3、育才:
措施 改革科举制 内容 废诗赋取士旧制 以经义策论取士 作用 使一批新进之士 取代反对改革的 旧官
《三经新义 》
整顿太学 撰注教材,作为 考试依据
——1944年6月21日《中央日报》
一
变法的背景
北宋人民缴纳的部分赋税 项目 商税 酒税 盐税 总计 景德年间 450万(贯) 428万(贯) 355万(贯) 1233万(贯) 庆历年间 1975万(贯) 1710万(贯) 715万(贯) 4400万(贯)
北宋农民负担沉重
•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队伍 发展到数万人 。 • 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 又爆发了。 •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 相继爆发。
两种对立观点 变法“顺应了商品 货币经济发展的内在 要求和社会发展的 客观趋势”。 变法“阻碍了商品 经济的正常发展”, “是不折不扣的倒行 逆施”。
一、王安石的历史形象
国际:王安石的美好形象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列宁
华莱士副总统于谈话中,曾询及我宋代政治家王 安石之有关各节,华氏誉王安石为中国历史上推 行新政之第一人,并请王主任可能搜集有关 王安石之事迹。”“华莱士先生似乎隐约 感觉着王安石之行新法与他和罗斯福总统 之行新政,有了精神的契合,他赞扬王安石, 不啻于异国、异代求知己、找同志。”
司马光 宋神宗之后,司 马光任宰相时废 除新法。再之后, 又出现借新法聚 敛之事,变法已 发生变质,实已 28 失败。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 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
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
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 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 免行法。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
பைடு நூலகம்神宗态度动摇不定
支持王安石,变法顺利进行── 态度动摇,1074年王安石辞职── 1075年,恢复王安石职务,继续变法── 和王安石意见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
辞职,法令陆续废止,王安石退居江宁 至死。
1 触犯大地主、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2 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用人不当,危害 百姓,引起民间不满。
财 积 政 贫 危 机
收回兵权 分割军权
分化事权 守内虚外 土地兼并
积 贫 积 弱 社 会 危 机
积 边 弱 境 行政效率低下 危 机 少数民族崛起
苛捐杂税
阶级 矛盾
人民 起义
政治 危机
庆历新政
时间:1043年 人物: 宋仁宗、范仲淹 目的: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1、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 2、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 主要 荫做官 3、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 内容 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4、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结果: 失败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作用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 政府的收入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22
2、强兵:
措施 精兵 将兵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内容 淘汰老弱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作用 减少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保守派 的反对
皇室成员 的反对
神宗坚 持新法
变法期间,黄河流 域发生蝗灾和旱灾,一 些守旧官僚乘机大作文 章。有个叫郑侠的小官, 令人画了一幅“流民 图”,描绘灾民的疾苦 状况。他将这幅画呈送 神宗,攻击新法造成民 不聊生。朝廷的守旧官 僚也群起诬蔑王安石。 甚至太皇太后和皇太后, 也哭着要求宋神宗废除 新法。
3 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 使保守派重新得势(司马光为首)。
4 推行新法操之过急
根本 原因
5 变法没有地主土地私有制,不可能 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 • • • • • • • • • • • • • • 相同点 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对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不同点 背景: 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期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根本目的:商: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挽救统治危机,局部调整生产关系 性质: 商: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结果: 商:成功 王:失败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澶渊之盟
1004年,辽军(契丹族)在举攻宋,直抵澶州 城下,宰相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取得胜利, 但皇帝急于求和,1005年双方议和,宋辽维 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 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 为“岁币”;两边人户不得交侵……
宋夏议和
1044年,宋册封夏国主(党项族),每年给夏7 万2000两,绢15万3000匹,茶3万斤,称为 “岁赐”。
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
息邪说关系不小,令国子监日下施行。”
一、王安石的历史形象
古代:王安石的官方形象
古代:王安石的学术形象
古代:王安石的民间形象
在话本中沦为猪狗
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 蠢婢,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 用木杓搅手木盆之中,口呼:“罗,罗,罗, 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 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江居和 众人看见,无不惊讶,荆公心愈不乐。故此 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畜养鸡,都呼为 王安石。
19
二、变法的措施
20
二、王安石变法
1、根本目 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 的: 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2、核心内容: 富国强兵 富国 3、主要措施: 强兵 育才
21
1、富国: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内容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政府低息贷款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33
王 安 石 变 法
一、王安石的历史形象
古代:王安石的官方形象
靖康祸根 “祸国殃民” 安石之学杂以伯道,取商鞅富国强兵, 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
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 ——宋高宗
一、王安石的历史形象
古代:王安石的官方形象
古代:王安石的学术形象
“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
异端邪说 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
败因: 官僚贵族的反对;仁宗动摇。
整顿吏 治 (核心)
缓和阶 级矛盾
影响:
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积贫积弱导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会危机—— 必要性 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和政治危机
2、“庆历新政”的失败为王安石变法 提供了经验教训 3、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 可能性 不足”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4、宋神宗继位,任用王安石为宰相, 推行变法。
——冯梦龙《警世通言》
一、王安石的历史形象
近代:王安石的全新形象
王安石是“三代”之下第一完人
“皋夔伊周,遐哉
邈乎,其详不可得闻,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
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看惯了近世国家注重财政的趋势,
自然不觉王安石的可怪了,懂得了近世
社会主义的政策,自然不能不佩服
王安石的见解和魄力了。
——胡适
王安石研究著作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