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师学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师学导论
考核要求
一、课程考核性质
《现代教师学导论》是“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新兴的重要的分支领域,现代教师学综合运用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教师职业的历史、教师的作用角色和地位、教师职业及劳动的特点、教师的素质(包括道德素养、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心理健康素质等)、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和管理等内容。
本课程实行全省统一考核,考核合格水准应达到成人高等专科教育的要求。
二、有关考核说明与实施要求为使本课程的要求在考核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1、考核对象
小教学教育专业(专科)的学生。
2、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满分为100分。
期末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占考核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考核成绩的20%。
期末考试的具体要求按照本说明中的考核内容与考核要求执行,期末考试实行闭卷考试。
平时作业,要求完成4次作业练习册,由辅导教师按完成作业的质量评分。
3、命题依据
本课程使用的教学大纲是江苏电大开放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学大纲;教材为钟祖荣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现代教师学导论》,考试说明是考试命题的依据。
教学中要求了解的内容是考试的基础部分要求识记和理解的内容是考试的主要
范围;要求掌握的内容在教学和考试中虽然是少量的,但却是最重要的。
要求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填空或选择题型;要求理解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现为简述或问答题型;要求掌握的内容,在考试中体现为综述或分析、论述及应用题型。
4、考试题型
选择题(20%),填空题(20%),简答题(30%),论述题(15%),分析题(15%)
三、考核主要内容与考核要求下面逐章提出具体的复习要求,并指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在弄懂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并能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达到复习和提高的目的。
教学辅导
辅导一辅导二辅导三辅导四【辅导一】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师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能够结合自己的职业和工作,理解教师学研究的内容与自己有什么关联。
2、理解学习教师学的意义。
3、了解国内外教师研究的主要内容。
[学习建议]
1、阅读教材,把主要的内容划出来,然后可以用知识结构图或者脑图(放射思维图)把这些内容进行简要的整理,还可以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看后面的章节。
2、对自己的工作状况、素质状况、专业化发展水平进行反思和剖析,根据对自己的分析来理解学习教师学的意义。
[辅导要点]
1、教师学是以教师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研究的问题有教师本质、特点、类型、角色、地位、作用、素质、修养方法、成长过程等。
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要揭示教师职业与群体演变发展的规律性、教师个体成长发展的规律性;教师学还要根据揭示出来的规律进,进步应用性和方法研究,具体包括,制定有关教师的规范性要求,提出教师自我修养的方法、途径,指导教师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水平。
教师学的知识内容分成:第一部分,是关于教师职业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教师职业或教师工作的价值研究;第三部分,是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专业知识与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
这是目前教师学研究的重点和主要内容;第四部分,是关于教师成长过程的研究,诸如教师的职业生涯阶段、成长的周期、成长的规律、职业生涯设计等;第五部分,是关于教师的培养和管理的研究,包括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培养、教师的资格、教师的任用制度、教师的流
动、教师的薪酬、教师的奖励等;第六部分,关于教师自我修养方法的研究。
研究教师问题的方法有:教师调查研究、教师测量研究、教师观察研究、教师访谈研究、教师培养实验、教师管理试验、教师文献研究。
2、教师学习教师学很有必要。
我国教育所处的战备地位、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新的目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信息化、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等形势和背景,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在这些方面还存在着差距,通过学习教师学,掌握教师成长规律,有助于遵循教师成长规律和规范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3、国内外对教师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与伦理、教师的社会学与经济学、教师教育与培训、教师的管理等。
在我国,对教师学的研究出现了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的趋势,从而使教师学成为教育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
第二章教师与现代教师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师职业产生的背景,教师职业的发展与未来。
2、理解教师职业的性质,掌握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3、理解和掌握教师劳动的特点,根据特点理解和分析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4、理解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理解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角色。
5、了解教师的类型、学会分析某个教师或自己所属的类型。
[学习建议]
1、结合教育史知识学习,帮助理解教师职业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演变过程,体会教师在教育发展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阅读教材,理解和掌握有关内容。
3、根据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和教师劳动的特点及其对教师的要求,反思自己在专业化和素质上的的优势与差距。
结合自己的从教经历,独立思考教师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4、与同事讨论教师作用、地位、角色、类型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尝试作出自己的回答。
[辅导要点]
1、教师职业的出现,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劳动的分工不断细化的产物,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的出现,这是教师职业产生的基本条件。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伴随着学机关报出现而出现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不断扩大,学校的类型和层次越来越多,相应地从事不同类型和层次教育的人员,即教师职业的内部分工也就越来越细。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分工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不能替代学校和教师的。
学校作为一种教育的机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将长期存在。
当然,教师的角色、职责、对教师的要求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变革而产生巨大的变化。
2、教师职业的从性质上说是一种专业工作,。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方面的发展趋势。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和结果,以及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化,一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这两个方面是密不可分的。
对教师专业化要抓住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全面理解教师的专业化。
第一,教师专业是复合性的专业,包括学科的专业性,也包括教育的专业性。
而教育的专业性,是一种技艺性的专业,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技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第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是一个多方面多主体努力的过程,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巨大努力,也需要国家、政府、大学的努力。
第三,教师专业化有多方面的内涵,即服务宗旨或专门功能、专业训练、专业权限、专业团体、专业地位。
第四,教师专业化是一个持续的努力过程。
3、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的劳动。
其特点表现在:第一,劳动对象上的特点有主动性、未成熟性、差异性。
第二,
劳动手段上的特点有主体性、示范性。
第三,劳动过程上的特点有长期性、连续性、节律性。
第四,劳动环境上的特点有文化性、室内性。
第五,劳动成果上的特点有精神性、非物质性、合成性、集体性,长效性、迟效性。
第六,劳动节性质上的特点有复杂性、潜在创造性。
4、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传递作用,在个人的成长发展的培养引导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和条件性作用。
5、教师的地位,是指教师在社会各个部门和行业的总体中,其经济收入、掌握和参与政治权力、文化资源的分配与创造等方面所处的位置。
一般把教师的地位划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
教师的地位,反映着社会给予教师的程度,或者说社会对教师的重视程度,也反映着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决定教师地位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所属的阶级及其在社会上处于何种地位,此外,还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对教育的依赖程度,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多少资源资金,以及人们由此而产生的对教育作用的认识等因素有关。
6、教师的角色,就是社会对于充当教师的人如何行动所寄予的一种期待和赋予的规定。
一个人学会扮演角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他的职业社会化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现代的教师应具备的角色是:学生的诊断师,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评价者与激励者,学生的管理者,研究者,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不断进取的人。
教师因为不能同时满足两种以上的角色期望、履行不同的角色行为而出现的矛盾,就是教师的角色冲突。
教师的角色冲突种类很多,主要有两种:角
色音质冲突、角色内的冲突。
教师要解决角色冲突,需要注意时间的安排、空间上的区公、适应社会的变革、提高对角色的认识和把握。
7、教师群体是一定范围内的教师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组合在一起的群体。
教师群体有微观的、宏观的形式。
分析教师群体主要是对它的结构进行分析。
宏观群体的结构和微观群体的结构有所区别。
综合起来说,教师群体的结构,就是在定范围的教师群体中,不同职称、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务的教师之间的比例和关系。
优化教师群体的结构,要注意人岗相适、结构互补、动态调整的原则。
8、教师有很多类型。
对教师的分类,可以有种划分方法。
一种是自然划分,即根据教师的一些基本的自然的牲如性别、年龄、学科、学校等级进行划分,有男教师和女教师,年轻教师、中年教师、老年教师。
另外一种划分,可以叫做本质划分,它是根据教师比较内在的素质和特征来分类的,比如教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性格类型、素质类型、功能类型等。
根据知识累积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学者型和思想家型。
根据性格划分,有理智型、意志型、感情型、组织型。
根据功级划分,有灵活机动型、学生取向型、内容取向型。
根据素质的特点划分有类型有经师和人师、技术型和精神领袖型,教书匠型和科研型。
9、教师素质,是指教师为了完成其职责任务所需要具备的内在条件或者内在品质。
有时也指一个教师实际上具有的内在的品质。
他和一般人的素质不同,而和他的工作性质、劳动特点等直接相关联的。
教师素质的结构,最主要的核心应该包括五个成分:教师的职业思想,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策略。
而具体细致
的划分则可分成七个方面: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师的师德素质、教师的知识素质、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师的身心素质、教师的风度仪表。
教师的素质在思想和现实的之间往往有较大差距,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素质,另一方面又不要过于理想化。
第三章现代师生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师生关系的概念、意义、特点。
2、理解师生互动的心理机制,并能够正确运用这些机制。
3、了解师生冲突的实质、影响及原因,掌握解决师生冲突的方法。
4、掌握师生交往的原则,结合实际分析自己在师生交往中常用到哪些方法。
[学习建议]
阅读教材,反思自己的师生关系和学生观,总结自己处理师生关系的经验,和同事一起探讨解决师生冲突的有效方法。
还可以观察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模式,分析其中的问题。
[辅导要点]
1、所谓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关系。
本章人教学效果、学生个性、教师自身几方面说明师生关系的意义,从对象的限定性、关系的规范性、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能动性四个方面说明师生关系的特点。
2、师生关系有8个行为模式。
3、师生互动的心理机制,有教师的期望、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归因、教师的奖励与惩罚。
4、师生冲突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对立或公开的对抗。
师生对抗,是发生在师生双方之间的一种非人道行为。
师生对抗,有教师的体罚型--学生的报复型、教师的惩罚型--学生逃避型、教师的心罚型--学生的沉沦型。
解决师生冲突,要抓住主要矛盾,思想沟通,共同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措出解决的方法。
师生冲穿梭有不良影响,教师采取方法避免师生冲突。
5、我们应当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的原则有理解、尊重、宽容、平等,还要掌握一系列的技巧,增进师生交流。
【辅导二】
第四章现代教师的道德素养
[学习目标]
1、理解现代教师道德素养的作用。
2、掌握现代教师道德素养的内容结构。
3、依据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处理好与教师生涯紧密相关的道德问题。
[学习建议]
1、从分析教师道德素养对学生、在教师劳动过程中和对社会的影响几方面,去理解教师道德素养的作用。
2、从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入手,正确掌握现代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内容。
3、自学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觉按照教师道德规范处理职业道德问题。
[辅导要点]
本章从现代教师道德素养的作用、内容结构及相关问题三个方面对现代教师的道德素养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述。
1、现代教师的道德素养,体现着教师劳动特殊性的要求。
现代教师道德素养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上。
教师崇高的道德素养和伟大的人格是为学生所敬仰的直接原因,教师的道德素养是最强大的教育力量。
其次体现在教师劳动节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这种调节作用表现
在对自身工作与工作态度的调节,对师生关系的调节、对教师与其它人际关系的调节三个方面。
再次体现在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教师道德素养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教师劳动全面展开的过程之中,而且直接间接地影响整修社会的风气。
在广泛的社会接触中,教师的人格和行为举止,世人所瞩目。
教师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对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公民道德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教师道德素养的作用还体现在对教师自身人格的陶冶上。
教师自学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水平,在面对诸多的困惑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能够保持一种较这几年来精神境界。
2、现代教师道德素养在内容结构上分为八个方面。
这八个方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现代教师在道德素养上的基本要求。
这八个方面是:(1)依法执教;(2)爱岗敬业;(3)热爱学生;(4)严谨治学;(5)团结协作;(6)尊重家长;(7)廉洁从教;(8)为人师表。
3、教师道德素养的相关问题涉及到对待工作的道德问题,对待同行的道德问题、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以及对待自身的道德问题。
在处理好这些相关问题的方法策略上,要求教师要将所从事的职业视为一种幸福,将教书育人视为重大的责任,对钻研业务有强烈的要求和紧迫感。
要融入集体,在集体的熔炉里锻炼成长,勇于竞争又善于合作,坚信“爱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是教育成功的法则,让“义务”和“使命”激励自己;在“慎独”和“反省”中铸就教育的良心。
第五章现代教师的教育观念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观念的内涵、结构及特点;教师的“人才观”;当前教师教育观念的现状。
2、理解现代教师的“基础教育价值观”、“教师观”、“学校教育活动观”。
3、掌握现代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学生观”,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学习建议]
本章的学习方法是在深刻理解“所倡导的教育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结合教学现状,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辅导要点]
1、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和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个体性认识。
它具有如下特点:它是主体性的、个人化的认识,是一种微观的观念,与平时所说的“转变教育观念”中的宏观的“教育观念”有所不同;对特写的教师而言,个体化的教育观念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东西,很难为他人的劝说而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具有明显的情感性和评价性;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显现有情境性。
2、基础教育的价值观可表述为:基础教育
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学校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健康个性发展、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之初步形成,为祖国为人民奉献、创造的志向之确立,作为最根本的任务。
教师必须具有多元化的人才观,而不能只重视智育,轻视其他方面的培养。
现代教师的学生观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进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校教育活动观主要强调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太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
前三个是对教育活动特殊性质的概括,后一个揭示的是教育活动间的相互关系。
新型教师观提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观察者、设计者与帮助者。
教师应成为反思型、学者型教师,而不是“教书匠”。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
的主观判断。
分为个人教学效能感和一般教育效能感,前者反映了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好学生的信念,反映了教师个人对学生学习和行为的责任感;后者反映了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
展。
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同时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3、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管理被管的关系;受“师道尊严”的影响,不尊重学生(尤其是落后的学生);认为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等等。
实现教育观念转变的途径主要有:第一,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第二,积极参加教育科学研究;第三,教师小组探讨、相互观摩课,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教育观念。
【辅导三】
第六章现代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教师知识结构状况;教师专业能力的结构。
2、理解教学能力中的教学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及课题来源。
3、掌握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内容;教学操作能力中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及教学监控能力;现代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的基本步骤。
[学习建议]
本章的学习方法是在阅读本书的基础上,重点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辅导要点]
1、从教师知识结构的功能出发,可以将教师的知识结构分为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小学教师知识结构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不过关;文化知识单一;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2、改善教师知识结构的途径:尽快建立科学、准确的教师知识结构评估体系,加强教师的职后教育,建立教师进修保障制度、改革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更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增强进修内容的实效性,提高教师的自我完善能力也是更新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3、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顺利地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工作的一种效能特点,它是一个复杂、丰富、动态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反思能力、科研能力四种。
其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基本成分,反思能力,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高级成分。
4、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教学认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
5、教学认识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内容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情景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1)分析和领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对学生学习准备性和个性特点的了解和判断的能力;(4)教学设计的能力
6、教学设计能力是以对教学活动和学内容的理解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进程和具体的师生沟通方式及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
简言之,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进行最优化组合设计的能力。
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2)教学目标制定的能力;(3)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4)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
7、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
具体说包括以下内容,从教学操作的手段(或方式)看,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1)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例如言语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清晰性等。
(2)非言语表达能力,例如教师的表情、手势、言语的强烈感染力等;(3)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如运用教具的恰当性、制作教学课件等。
从教学操作活动的内容看,这种能力主要包括:(1)呈现教材的能力,例如恰当地编排呈现所教学的内容、次序,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等;(2)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如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活动的组织灵活并富有创造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