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_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数学_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提炼方法; 3、变式演练,深入探究;4、运用新知,解决问题;5、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以一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电脑屏幕上给出高三学生和家长备战高考的照片,引出合理饮食对我们的重要性,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家长用甲乙两种原料为迎战高考学生配营养餐,甲种原料每克含5单位蛋白质和10单位铁质,售价3元;乙种原料每克含7单位蛋白质和4单位铁质,售价2元,若学生每餐至少需要35单位蛋白质和40单位铁质,试问:应如何使用甲乙原料,才能既满足营养,又使费用最省?这个问题刚抛出来学生会试着去完成,但有些理不清头绪的感觉,那么这时我采取提问式的分法,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弄清楚,要完成这样的一个题目无非要完成要使得选取食物时做到两点:一,应该以符合饮食标准为前提;二,目标是要做到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倒底饮食标准中有什么要求,不难使学生联想起刚刚学过的有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内容,由学生自主探究作出约束条件及可行域,这时再引导学生共同思考第二个问题,这个是本节课的关键,即引导学生发现目标函数和可行域中的点,也就是可行解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数学是现实世界的反映。

通过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2、分析问题,提炼方法那么如何解决这个求最值的问题呢?这是本次课的难点,我运用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转化问题,设计四个问题层层递进,突破难点:问题1:观察不等式组4335251x yx yx-≤-⎧⎪+≤⎨⎪≥⎩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确定区域M内点p(x,y)中x、y的最大值,并判断x+y有无最大值?问题2:在上述图像中画出直线x+y=6和x+y=1,观察图象,对比直线l1、l2判断x+y=6和x+y=1是否成立?问题3:设x+y=z,将关于x、y的一元二次方程写成直线斜截式形式,并判断直线l特点,指出z的几何意义。

人教版高中必修5(B版)3.5.2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5(B版)3.5.2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必修5(B版)3.5.2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格式。

2.学会使用图形法解决线性规划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线性规划的定义和特点。

2.线性规划的常用格式。

3.线性规划的图形法。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

1.讲解法。

通过教师讲解线性规划的定义和特点,以及线性规划的常用格式等基础知识,为学生打下知识基础。

2.实例法。

通过具体实例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线性规划的概念和解题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3.演示法。

通过图解问题解决过程,浅显易懂地引导学生掌握线性规划的图形解法。

4.讨论法。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5.练习法。

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巩固学生对于线性规划图形法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线性规划的图形解法。

同时,本节课程的难点是线性规划问题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过程5.1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行阅读教材3.5.2节的内容,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格式。

5.2 概念阐述1.讲解线性规划的定义和特点。

2.讲解线性规划的常用格式。

5.3 实例讲解以某公司如何利润最大化为例,以图形法进行解答。

具体步骤为:1.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

2.确定约束条件。

3.确定最大值或最小值目标,即目标函数。

4.作出约束条件的图形,并找出目标函数在图形内的可行域。

5.在可行域内确定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6.求解最优解的坐标。

5.4 练习对学生进行线性规划图形法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线性规划的掌握和运用。

5.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及易错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提供一些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线性规划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六、教学评价1.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

2.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评价。

3.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七、教学建议本节课的重点是线性规划的图形解法,教师在讲解时应采用图解的方式,注重实例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高中数学简单线性规划教案

高中数学简单线性规划教案

高中数学简单线性规划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简单线性规划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线性规划?线性规划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二、知识点讲解
1. 线性规划的定义:将问题转化为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

2. 线性规划的基本步骤:确定目标函数、列出约束条件、求解最优解等。

3. 简单线性规划的例子:例如生产某种产品时的最优生产数量、销售某种商品时的最大利润等。

三、练习与应用
1.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练习简单线性规划的求解过程。

2. 给学生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尝试用线性规划方法解决。

四、总结与反思
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线性规划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让学生思考如何将线性规划应用到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中,并鼓励他们多做练习。

五、作业
1.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应用题作为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2. 提醒学生在做作业时要注意思考问题的建模和求解方法。

六、拓展
1.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领域的学者给学生讲解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线性规划竞赛或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五第三章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第2课时)【教案】

高中数学五第三章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第2课时)【教案】

3。

3。

2简单线性规划问题(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2、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3、会用线性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2、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3、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4、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应用数学的快乐。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激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讨论,学会沟通,培养团结协作精神;2、让学生学会用运动观点观察事物,了解事物之间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画可行域;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2、解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过程,提高数学建模能力和意识。

难点:1、建立数学模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2、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三、教学模式与教法、学法教学模式:采用探究教学法,通过“猜想,验证,证明”来探究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并通过讲练结合巩固所学的知识。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的教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的引导.“抓三线”,即(一)知识技能线(二)过程与方法线(三)能力线。

“抓两点”,即一抓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二抓知识的切入点.学法:突出探究、发现与交流.学法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讨学习知.来源:学四、教学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因此,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复习概念,回顾方法;4、实际应用,强化思想;5、自主思考,归纳总结;6、布置作业,巩固提高._五、教学过程设计①画出了可行域后用闪动的方式加以强调;②拖动直线l 平移,平移过程中可以显示z 值的大小变化。

高三数学《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

高三数学《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7.4简单的线性规划〔第一课时〕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教学目的:1.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2.掌握确定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方法;3.会画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并掌握步骤;教学重点: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问题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元一次方程x+y1=0表示什么图形?请学生画出来.问题2:写出以二元一次方程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引出点集{(x,y)x+y1=0})问题3:点集{(x,y)x+y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什么图形?点集{(x,y)x+y1>0}与点集{(x,y)x+y1>0}又表示什么图形呢【讲授新课】研究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x,y)x+y1>0}是什么图形一、归纳猜想我们可以看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的点被直线x+y1=0分成三类:即在直线x+y1=0上;在直线x+y1=0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内;在直线x+y1=0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内。

问题1:请同学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A〔2,0〕,B(0,2),C(1,1),D(2,2)四点,并说明它们分别在上面表达的哪个区域内?问题2:请把A、B、C、D四点的坐标代入x+y1中,发现所得的值的符号有什么规律?〔看几何画板〕由此引导学生归纳猜想:对直线l的右上方的点〔x,y〕,x+y1>0都成立;对直线l左下方的点(x,y),x+y1<0成立.二、证明猜想如图,在直线x+y1=0上任取一点P(x0,y0),过点P作垂直于y轴的直线y=y0,在此直线上点P右侧的任意一点(x,y),都有x>x0,y=y0,所以,x+y>x0+y0=0,所以,x+y 1>x0+y01=0,即x+y1>0,因为点P(x0,y0)是直线x+y1=0上的任意点,•yP(x0,y0)xl:x+y-1=0 •(x,y)Oxy11l:x+y-1=0所以,对于直线x+y1=0右上方的任意点(x,y),x+y1>0都成立.同理,对直线l:x+y1=0左下方的点(x,y),x+y1<0成立所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x,y)x+y1>0}是在直线x+y1=0右上方的平面区域,类似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x+y1<0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x,y)x+y1<0}是在直线x+y1=0左下方的平面区域.提出:直线x+y1=0的两侧的点的坐标代入x+y1中,得到的数值的符号,仍然会“同侧同号,异侧异号〞吗?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一般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有关结论.三、一般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1〕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Ax+By+C<0那么表示直线另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同侧同号,异侧异号)〔2〕有等那么实,无等那么虚;〔3〕试点定域,原点优先.四、例题:例1:画出不等式x y+5>0表示的平面区域;分析:先作出直线x y+5=0为边界〔画成实线〕,再取原点验证不等式x y+5>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解:先画直线x y+5=0为边界〔画成实线〕,再取原点〔0,0〕代入x y+5中,因为00+5>0,所以原点在不等式x y+5>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不等式表示的区域如下列图.x-y(看幻灯片) 反思归纳:画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方法和步骤: (1)画线定界(注意实、虚线); (2)试点定域. 【随堂练习】〔1〕画出不等式x+y>0表示的平面区域; 〔2〕画出不等式x 3表示的平面区域. 〔让学生完成〕例2:画出不等式组⎪⎩⎪⎨⎧≤≥+≥+-3,0,05x y x y x 表示的平面区域. 分析: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此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一一共部分。

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7.4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整理五套]

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7.4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整理五套]

§7.4.1 简单的线性规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2.培养学生画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难点: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知识形成
三、教学内容:
(一)问题:
1.画出集合{(x,y)|x+y-1=0}表示的图象
2.集合{(x,y)|x+y-1>0}表示的图形是什么?
(二)新课:
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区域
i.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的点被直线x+y-1=0分成______ 类;
在代数方面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
ii.猜想:集合{(x,y)|x+y-1>0}表示的图形是直线右上方的所有点
iii.证明:
iv.联想:集合{(x,y)|x+y-1<0}表示的图形是直线左下方的所有点
v.结论:一般地,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
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

我们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

注意思考:在坐标系中画不等
式Ax+By+C 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时应怎样画?
vi.区域判断方法:特殊点法。

2.例题分析:
1.画出不等式2x+y-6 < 0表示的平面区域
2.画出不等式组x-y+5>≥0 表示的平面区域
x+y≥0
x≤3
2.求不等式|x|+|y|≤1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
3.作业
1.教材P60练习中1(2),2(2)
2.教材P65习题7.4 中1。

高中生数学线性规划教案

高中生数学线性规划教案

高中生数学线性规划教案教学内容:1. 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 掌握线性规划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线性规划进行分析和解决。

教学目标:1. 理解线性规划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3. 能够运用线性规划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线性规划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

3. 实际问题中线性规划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线性规划模型。

2. 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1. 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线性规划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线性规划的定义、目标函数、约束条件等基本概念,并介绍线性规划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示例分析(20分钟)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并运用线性规划方法解决问题。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练习题目,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建模和解决方法,并开展讨论分享。

5. 拓展应用(10分钟)介绍线性规划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域,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线性规划的实际意义。

6. 总结归纳(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梳理线性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课堂练习题目;3. 实际问题案例。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成绩;2. 参与讨论的表现;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馈:及时对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辅导,帮助他们提高线性规划解题能力。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3.3《简单的线性规划(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3.3《简单的线性规划(第1课时)》教学设计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第1课时)(名师:陈庚生)【核心素养】通过学习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与数据处理的能力.【学习目标】理解什么是线性规划,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学习重点】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学习难点】准确而快速的画出线性规划可行域,并进行最优解的求解.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任务 1 阅读教材P1-P4,思考:线性规划是如何形成的?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利用线性规划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预习自测1.不等式组36020.x yx y≥⎧⎨<⎩-+,-+表示的平面区域是()【知识点:简单的线性规划;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解:B2.不等式组210.y xy xy≤⎧⎪≤⎨⎪≥⎩-+,-,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面积为( )A.1B.12C.13D.14【知识点:简单的线性规划;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解:D3.若满足条件20x yx yy a-≥⎧⎪+-≤⎨⎪≥⎩的整点(,)x y恰有9个,其中整点是指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则整数a的值为()A.3-B.2-C.1-D.0【知识点:简单的线性规划;数学思想:数形结合】解:C(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0l Ax By C++=将平面分成两部分,平面内的点分为三类:(1)直线上的点(x,y)的坐标满足:0=++CByAx;(2)直线一侧的平面区域内的点(x,y)的坐标满足:0>++CByAx;(3)直线另一侧的平面区域内的点(x,y)的坐标满足:0Ax By C++<.即二元一次不等式0Ax By C++>或0Ax By C++<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0Ax By C++=的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直线0Ax By C++=叫做这两个区域的边界,(虚线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实线表示区域包括边界直线).由几个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2.问题探究问题探究一线性规划的含义观察与思考: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件甲产品使用4个A产品耗时1小时,每生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产品耗时2小时,该厂每天最多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个B配件,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该厂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是什么?想一想:怎样将题目条件转化为我们熟悉的不等式组?。

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1)

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简单的线性规划(1)

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教师课时教案0x ⎪≥⎪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教师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及方法问题与情境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2)画出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图中的阴影部分的整点(坐标为整数的点)就代表所有可能的日生产安排。

(3)提出新问题:进一步,若生产一件甲产品获利2万元,生产一件乙产品获利3万元,采用哪种生产安排利润最大?(4)尝试解答:设生产甲产品x件,乙产品y件时,工厂获得的利润为z,则z=2x+3y.这样,上述问题就转化为:当x,y满足不等式(1)并且为非负整数时,z的最大值是多少?把z=2x+3y变形为233zy x=-+,这是斜率为23-,在y轴上的截距为3z的直线。

当z变化时,可以得到一族互相平行的直线,如图,由于这些直线的斜率是确定的,因此只要给定一个点,(例如(1,2)),就能确定一条直线(2833y x=-+),这说明,截距3z可以由平面内的一个点的坐标唯一确定。

可以看到,直线233zy x=-+与不等式组(1)的区域的交点满足不等式组(1),而且当截距3z最大时,z取得最大值。

因此,问题可以转化为当直线233zy x=-+与不等式组(1)确定的平面区域有公共点时,在区域内找一个点P,使直线经过点P时截距3z最大。

(5)获得结果:由上图可以看出,当实现233zy x=-+金国直线x=4与直线x+2y-8=0的交点M(4,2)时,截距3z的值最大,最大值为143,这学生完成学生尝试解答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教师课时教案河北武中·宏达教育集团教师课时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3.4.2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2+

高中数学必修五:3.4.2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设计2+

3.4.2简单的线性规划教学内容: 3. 4.2简单的线性规划 教学目标(三维)知识与技能:(1)理解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 (2)理解平移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经历发现平移原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发现数学规律,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研究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归纳总结、转化的能力;(2)利用辩证统一的哲学观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转化.教 学 流 程yx ,精美句子1、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

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2、幸福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千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幸福是“奇闻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愉悦。

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

幸福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圣洁。

幸福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壮。

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

3、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归雁的行列中,我读出了集体的力量;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4、成功与失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能开放。

矿石,如果害怕焚烧(熔炉),那它永远不能成钢(炼成金子)。

蜡烛,如果害怕熄灭(燃烧),那它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风浪,那它永远不能到达彼岸。

5、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井底的蛙,当你自我欢唱时,视野便窄了。

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

湘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

简单的线性规划教案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等有关线性规划的重要概念.(2)通过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练习,掌握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的基本方法.(3)通过解题过程中的分析,作图,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严格准确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的深刻理解和区分.对在线性约束条件下求线性目标函数最优解的掌握.难点:线性规划有关概念的掌握,目标函数最优解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一)讲授新课.现在我们来研究下面的问题:设Z=2x+y,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关系.同学们已明白给出的不等式组是一个平面区域,我们把它画出来,变量x,y将在这个范围取值,即由变量x,y为坐标,组成的点,在这个平面区域内.由图可知,原点(0,0)不在给出的平面区域内.原点(0,0)在直线l0:2x+y=0上,作一组与直线l0平行的直线,l:2x+y=l,(l∈R)当l在l0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x,y)满足2x+y>0,即l >0,而且,直线l往右平移时,l随之增大,在经过这个平面区域内的点且与l平行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2所对应的l最大.以经过点B(1,1)的直线l1所对应的l最小.∴Z最大值=2×5+2=12.Z最小值=2×1+1=3.(二)学生阅读课文(P722.线性规划到P74例3前)阅读思考题:(1)说出“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划”、“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的含义.(2)总结用线性规划求线性目标函数最优解的步骤.(三)教师讲评:x,y的约束条件,因为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称为线性约束条件.②Z=2x+y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因为是x,y的一次解析式,所以称为线性目标函数.③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称为线性规划问题.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叫做可行解.⑤所有可行解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如上面问题中的三角形区域.⑥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可行解,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如上面问题中的可行解A(5,2)和B点 (1,1).就是最优解.(2)用线性规划求线性目标函数最优解的步骤:①根据线性的约束条件,确定可行域.②由线性目标函数,得出过原点的直线的二元一次方程.做过原点的直线l0.③求出可行域边界直线交点的坐标.④过可行域边界直线的交点,作l0的平行线,确定最优解.我们通过下面的例题来掌握线性目标函数最优解的求法.求Z=x+2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解:根据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如图)作过原点的直线l0:x+2y=0.作直线l0的平行线l,把直线l向上平移至过点A(-2,2)时,Z 取得最小值.Z最小值=(-2)+2×2=2,把直线l向上平移至过点B(2,8)时,Z取得最大值,Z最大值=2+2×8=18.(四)学生课堂练习1.课本练习题.1(1).Z=2x+y.l0:2x+y=0.A(-1,-1).B(2,-1).Z最小值=2×(-1)+(-1)=-3. Z最大值=2×2-1=3.2.课本练习题1.(2)z=3x+5yl0:3x+5y=0(五)作业习题7.4.2[动画要求]线性规划作图,要求位置准确,线条清楚.①先作出可行域(与前面要求相同)②作过原点的直线l0.(虚线)③一条虚线平行于l0,作平行移动,从边界交点的最下方平移到最上方.在最优解处虚线要留下来,其它虚线平移过后就消失.④最优解的点闪亮几下.。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简单的线性规划1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简单的线性规划1

课题:简单的线性规划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四节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直线方程的基础上,利用不等式和直线方程的有关知识展开的,它是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深化和再认识、再理解。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验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画可行域;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难点: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二、目标分析:在新课标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设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2、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3、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能力目标:1、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2、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

3、在对具体事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线性规划的理性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和化归能力。

情感目标:1、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数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让学生学会用运动观点观察事物,了解事物之间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三、过程分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因此,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形成概念;3、反思过程,提炼方法;4、变式演练,深入探究;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6、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简单的线性规划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线性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不等式、直线方程的基础上,利用不等式和直线方程的有关知识展开的,它是对二元一次不等式的深化和再认识、再理解。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验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画可行域;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难点:在可行域内,用图解法准确求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二、目标分析:在新课标让学生经历“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的理念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设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了解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解、可行域和最优解等概念;2、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3、会利用图解法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优解.能力目标:1、在应用图解法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2、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索能力。

3、在对具体事例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线性规划的理性认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的能力和化归能力。

情感目标:1、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体验数学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3、让学生学会用运动观点观察事物,了解事物之间从一般到特殊、从特殊到一般的辨证关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思想。

三、过程分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因此,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析问题,形成概念;3、反思过程,提炼方法;4、变式演练,深入探究;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6、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我以一组生动的动画(配图片)描述出在神奇的数学王国里,有一种算法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军事、交通运输、决策管理与规划等领域,应用它已节约了亿万财富,还被列为20世纪对科学发展和工程实践影响最大的十大算法之一。

它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又是怎样的一种神奇算法呢?我以景激情,以情激思,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接着我设置了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即2006世界杯冠军意大利足球队(插图片)营养师布拉加经常遇到的这样一类营养调配问题:甲、乙、丙三种食物的维生素A、B的含量及成本如下表:布拉加想购这三种食物共10千克,使之所含维生素A不少于4400单位,维生素B不少于4800单位,问三种食物各购多少时成本最低,最低成本是多少?同学们,你能为布拉加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吗?首先将此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我请学生完成这一过程如下:解:设所购甲、乙两种食物分别为x、y千克,则丙食物为10-x-y千克.由题意可知x、y应满足条件:⎪⎪⎪⎩⎪⎪⎪⎨⎧≥--≥≥≥--++≥--++010004800)10(4002008004400)10(400600400y x y x y x y x y x y x即 22410y x y x y ≥⎧⎪-≥⎨⎪+≤⎩① 又设成本为z 元,则 z =7x +6y +5(10-x -y )=2x +y +50.于是问题转化为:当x 、y 满足条件22410y x y x y ≥⎧⎪-≥⎨⎪+≤⎩① ,求成本z =2x +y +50的最小值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是现实世界的反映。

通过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2、分析问题,形成概念那么如何解决这个求最值的问题呢?这是本次课的难点。

我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分组讨论交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运用化归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转化问题,突破难点:⑴学生基于上一课时的学习,讨论后一般都能意识到要将不等式组①表示成平面区域。

(教师动画演示画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

)于是问题转化为当点(x ,y )在此平面区域内运动时,如何求z =2x +y +50的最小值的问题。

⑵由于此问题难度较大,我试着这样引导学生:由于已将x ,y 所满足的条件几何化了,你能否也给式子z =2x +y +50作某种几何解释呢?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要将等式z =2x +y +50视为关于x ,y 的一次方程,它在几何上表示直线。

当z 取不同的值时可得到一族平行直线。

于是问题又转化为当这族直线与此平面区域有公共点时,如何求z 的最小值。

⑶这一问题相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继续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把握直线2x +y +50= z 的几何特征呢?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要将其改写成斜截式y=-2x+z-50。

至此,学生恍然大悟:原来z-50就是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当截距z -50最小时z 也最小。

于是问题又转化为当直线y =-2x +z-50与平面区域有公共点时,在区域内找一个点P ,使直线经过点P 时在y 轴上的截距最小。

( 紧接着我让学生动手实践,用作图法找到点P (3,2),求出z 的最小值为58,即最低成本为58元。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体验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就在学生趣味盎然之际,我就此给出相关概念: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 、y 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 、y 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为线性约束条件。

z =2x +y +50是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 、y 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

由于z =2x +y +50又是x 、y 的一次解析式,所以又叫做线性目标函数。

一般的,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

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

其中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都叫做这个问题的最优解。

象上述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叫图解法。

由前面实际问题的解决自然地过渡到新概念的讲解,使得知识的衔接较为顺畅,概念的形成水到渠成。

3、反思过程,提炼方法解题回顾是解题过程中重要又常被学生忽略的一个环节。

我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动态演示解题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提炼求解步骤:(1) 画可行域——画出线性约束条件所确定的平面区域;(2) 过原点作目标函数直线的平行直线l 0;(3) 平移直线l 0,观察确定可行域内最优解的位置;(4) 求最值——解有关方程组求出最优解,将最优解代入目标函数求最值。

简记为画——作——移——求四步。

4、变式演练,深入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解法求线性规划问题的内在规律,我在例1的基础上设计了例2和两个变式:例2.设z=2x-3y ,式中变量x 、y 满足下列条件,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x 25 5y 3x -3 4y -x【设计意图】进一步强调目标函数直线的纵截距与z 的最值之间的关系,有时并不是截距越大,z 值越大。

变式1.设z=ax+y ,式中变量x 、y 满足下列条件,若目标函数z 仅在点(5,2)处取到最大值,求a 的取值范围。

变式2.设z=ax+y ,式中变量x 、y 满足下列条件,若使目标函数z 取得最大值的最优解有无数个,求a 的值。

【设计意图】用已知有唯一(或无数)最优解时反过来确定目标函数某些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来训练学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图解法求最优解的实质,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以上两个变式均让学生用几何画板进行实验,探求解决方法。

并引导学生总结出:最优解一定位于多边形可行域的顶点或边界直线处。

)5、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

为了及时巩固知识,反馈教学信息,我安排了如下练习:练习1:教材p64 练习第1题【设计意图】及时检验学生利用图解法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情况。

练习2:设z=2x+y ,式中变量x 、y 满足下列条件 ① ,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性练习,老师投影有代表性的学生解答过程,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并强调注意点。

同座同学间相互交流、批改和更正。

)【设计意图】除了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还能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迅速清楚地发现以前用解不等式的知识错解此类题的原因。

让学⎪⎩⎪⎨⎧≥≤+≤1x 25 5y 3x -3 4y -x ⎪⎩⎪⎨⎧≥≤+≤1x 255y 3x -3 4y -x ⎩⎨⎧≤-≤≤+≤3153y x y x生再一次深刻体会到数形结合的妙处,同时又巩固了旧知识,完善了知识结构体系。

6、归纳总结,巩固提高(1)归纳总结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我请学生从以下两方面自己小结。

(1)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2)学到了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回答)【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养成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数学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2)巩固提高布置作业:1.阅读本节内容,完成课本P65 习题7.4 第2题2.思考题:设z=2x-y ,式中变量x 、y 满足下列条件且变量x 、y 为整数,求z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与评价,并为下一课时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优解是整数解的教学埋下伏笔。

四、教法分析:鉴于我校高二学生已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2)提供“观察、探索、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地呈现图解法求最优解的过程,既加大课堂信⎪⎩⎪⎨⎧≥≤+≤1x 25 5y 3x -3 4y -x息量,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4)指导学生做到“四会”:会疑;会议;会思;会变。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发现新知的体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五、评价分析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遵循以下四条原则: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交流为手段;以能力提高为目的。

重视概念的提取过程;知识的形成过程;解题的探索过程;情感的体验过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合作学习的默契和谐,体会冥思苦想后的豁然开朗,体会逻辑思维的严谨美,体会一题多变的变幻美,体会数形结合的奇异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