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古诗鉴赏专项训练(通用2篇)
古诗鉴赏专项训练(通用2篇)古诗鉴赏专项训练篇11.阅读下面这首,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鞚(kong),马笼头。
(1)词的上片中“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句写得饶有情趣,请简要分析。
(4分)(2)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2.阅读下面一首,然后回答问题。
(8分)点绛唇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
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 ①林逋,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逸诗人。
②金谷,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后荒芜。
(1)全词突出写一个“乱”字,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
(4分)答:(2) 这首词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上阙写法上有什么特点?(4分)答: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戴叔伦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①。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②。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③。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④。
[注释] ①城阙:宫城前两边的楼观,这里代指京城。
②翻:通“反”。
③风枝:风吹动树枝。
④羁旅:客游他乡。
晓钟:报晓的钟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故人相逢的环境的。
(4分)答:(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情?如何表现的?(4分)答: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咏示客陆游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释:① 寻尺:古八尺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
② 箝纸尾: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
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⑴诗人在首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作用?(4分)答:⑵有人说在尾联“笑”字里可见放翁的眼泪。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蝀dì dōng;彩虹的别称..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2.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1. 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2.1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发人深省..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苟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岁吟兴是潇湘..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残腊”即题中“冬末”..C.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D.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E.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1.BEB项“创作目的”错误;“最多吟兴是潇湘”是冬末泛舟的缘起;而不是作者的创作目的..E项“全诗通篇写景”错误;首联中的“好”力抒情;尾联也不是写景..2.示例一:读出愁..①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示例二:读出喜..①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过郑山人所居唐·刘长卿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宋·王安石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1.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B.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C.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D.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E.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2.两首诗中都有“武陵”和“桃花”;请据此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6分答案1. CE C项刘诗的诗歌风格淡雅沉郁不准确..E项王诗一二句为实写;三四句为虚写.. 2.答:一相同点:①两诗中的“武陵”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桃花”既点明了时令为春季也说明两诗主人公所居所归之处均是优美安谧的世外桃源..2分②两诗均借“武陵”和“桃花”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清高自适人格的肯定与赞美..2分二不同点: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王诗则在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保持独立人格寄望与期许..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2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②蝃蝀dì dōng;彩虹的别称..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2.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14. 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15.1运用设问..一问一答;发人深省..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15题..江楼①陆游急雨洗残瘴②;江边闲倚楼..日依平野没;水带断槎③流..捣纸荒村晚;呼牛古巷秋..腐儒忧国意;此际入搔头..注①淳熙三年陆游被言官诬为“燕饮颓放”而遭免职;此诗作于第二年他自眉州回成都之后..②残瘴:残余的湿热之气..③槎:木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的“洗”字突出雨势之大;该句写急雨一扫残存的湿热之气;点明了当时的天气特征.. B.次句写诗人的活动;诗人登上江边的楼阁;闲倚栏杆;凭高远眺;其中“倚楼”点了诗题.. C.首联中的“闲”字不仅写出出了诗人此时投闲置散的境遇;而且引出下面两联的写景.. D.颔联通过视觉描写;由近及远为读者展现了一种清旷寂寥的意境;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吻合.. E.颈联将乡野生活写得生动有味;表现了农民生活的悠闲与安定;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2.该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答案1.答案DE D.“由近及远”说法错误;应是由远及近..E.“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分析有误;诗人只是暂时沉浸于荒寒野逸的意境中;很快便又从中醒悟过来;这从尾联可以看出来..2.答案①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爱国之情..从尾联中的“忧围”可以看出;站在汀楼上;而对闲逸的景物;诗人难掩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忧虑与热爱之情..3分②不被现实理解、报国无门的无奈与苦闷..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忧国之念的诗人;却受人诬陷;落得罢官赋闲的结局;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他自称是“腐儒”;自嘲之意甚为明显;并以“搔头”之举出之;形象地写出诗人愁思难解之态..3分意思对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宴西楼①陆游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污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对昔日奢华的着意渲染..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悲凉颓废情绪..E.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赏爱之情..2.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6分答案1.ACA.“对昔日奢华”错;次句也是眼前的实写..C.“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错;应该是“写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2.①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②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③一事无成、壮志末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酌情给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晚秋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限愁..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咸都..罾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古粱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都在汉中;诗人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交代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描写了他身在军旅中的生活;间接表现出对国家的担忧..B;第二句中“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写风势猛烈..时值深秋;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C.第三句写诗人登楼远望;见到散关那边的缕缕烽烟;说明边境正发生紧急情况;国家并不安宁..D.最后一联中的“横槊赋诗”也见于苏轼的赤壁赋中;都表现了曹孟德英武不凡的儒将形象.. E.本诗写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抒情结合;语言形象;对仗工整;家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2.清人评析此诗时说:“一篇之中;‘愁’而已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句诗评.. 6分答案1.AD解析A;描写了他日常闲散的生活;表现出对国家担忧的说法显得牵强..D;本诗表现的是自己军旅生涯的英武形象答对一项 2 分;答对两项 5 分;答三项及以上不给分2.愁是诗歌的诗眼..1 分①首联描述自身日渐衰颓;满眼西风凄凉之景;愁自身与秋景;并奠定全诗感情基调;②颔联描述远望边地烽火;仰观失地飞鸿;颈联感叹故都沦陷、山河兴废国家安危;前途未卜;两联愁家国不安;③尾联追忆“横槊赋诗”;生壮志难酬之悲;收束全诗;家国身世之愁悠长..1 点 l 分;2 点 3 分;3 点 5 分;基本上分析诗句 1 分;点出愁什么 1 分;意思对即可;尺度可稍微松点..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大热五首其一宋戴复古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万物此陶熔;人何怨炎热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注:戴复古16717- 南宋着名江湖派诗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院..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将气候描写与悯农的内容结合起来;前代诗人不乏其例;但将它们和理趣结合;则是戴复古此诗的特点..B.开头两句;把天地比作一座炽热的大窑;把暑热炎蒸比作阳光下的炭火在猛烈燃烧..C.开头两句;比喻形象、贴切;暗用典故..庄子中有“今以天地为大炉”的说法;贾谊鹏鸟赋“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更直接为戴诗所本..D.“烹”字生动地展现出暑热犹如炭火的烹烧;给人以炎威灼人之感;诗人用字精当..E.七八两句写六月农民水田劳动的辛苦;虽然是寻常话;却非有实际体会不能道;与唐人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相媲美;都是本色的语言;而戴诗却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2.按开头两句所写的情况;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三四两句突转新意;从大处高处者着眼;把“怨”从个人范围中解脱出来..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1.B.EB“阳炭”是炽热的炭火..E戴诗不比李诗更接近现实生活2.答:①三四两句“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此”;指天地这座大窑;人是不能不“怨炎热”的..但承第一联突然转折;突出强调了“炎热”之功:陶镕万物;使之成长..②五六两句“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进一步发挥“万物此陶镕”这一主旨..暑热;正是庄稼生长结实的重要条件;到了秋天才能收获成熟的谷物..③七八两句“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因“百谷秋”而联想到农夫六月水田劳动的辛苦;转出另一层新意;炎炎夏日;农夫辛苦地除草、耕田;我们没有什么理由“怨炎热”..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同情..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①苏轼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转头山②上转头看..路漫漫;玉花翻宽;何处是超然③知道故人相念否;携翠袖;倚朱栏..注①东武;密州今山东诸城..客指章传;苏轼在密州时;与其多有唱和..②转头山;在诸城县南..③超然;指超然台;苏轼在密州所修..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相从不觉又初寒..对樽前;惜流年”既包含着对往昔的留恋;又有离别的伤感..B.“风紧离亭;冰结泪珠圆”突出了环境的寒冷;渲染了伤感的氛围;情与景交融..C.“离亭”就是驿亭;它和南浦、灞桥、朱雀桥等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离别..D.“雪意留君”是说天降大雪;有意留君;雪尚如此;那么作者留客之意更不待言..E.“玉花”“银海”“翠袖”都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分别比喻雪花、飞雪和歌女..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下阕..6分答案1.C 2分E3分;解析:“朱雀桥”错;“翠袖”是借代..2.解析:①下阕前五句虚写..从对方写起;设想客行未远;而思念之情已生;回看别离之地..②下阕最后三句实写..从自己写起;询问对方是否知道自己对他的思念;然后刻画自己伫立离亭;倚栏远眺的形象..虚实结合;尽抒离愁别苦..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居庸关谢榛控海幽燕地;弯弓豪侠儿..秋山牧马处;朔塞用兵时..岭断云飞迥;关长鸟度迟..当朝有魏尚;复此驻旌旗..注居庸关;又名蓟门关;是长城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今北京西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联从大处落笔;从总体上描绘出居庸关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B.颔联回顾居庸关一带征战不断的历史;每逢秋高马肥;北方部族就会入侵..C.“魏尚”是汉文帝时云中太守;他爱护士卒;治军有方;令匈奴不敢进犯..D.尾联运用典故;借对魏尚的怀念;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魁的感慨..E.诗歌在对边塞风光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独特感受及对边防的关切;浑然天成..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答案1.BDB.颔联是描写居庸关一带的景色;既概括了秦汉以来千年征战史;又反映明代北方边患的严重..D.“表达了对当时缺乏名将镇守边疆的感慨”不恰当..诗人为当朝有魏尚一样的将军镇守居庸关而欣慰..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多答不给分2.①写景精工;动静结合:活动的“云”“鸟”;静止的“岭”“关”;愈加显示出“云”“鸟”的活泼灵动;“岭”“关”的高峻挺拔..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居庸关一带气势宏伟的景色;融入了诗人的震撼与喜悦之情..③对仗工整;用语精当:如“断”形象地刻画出山岭的险峻、高耸;“长”传神地表现出长关的绵延不断..每点2分..从描写、情感、语言三方面立意;其他符合诗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念奴娇·春雪咏兰明·陈子龙①问天何意;到春深..干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②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③..当日九畹④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⑤..洛滨江上;寻芳重惜佳节..注释:①陈子龙;反清复明志士;后兵败投水殉国..本词作于明亡之后..②解佩与凌波:典故;这里均指美女..③鴂:指杜鹃..④九畹:典故;指兰花..⑤金跳脱:手镯类饰品..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两项是5分A.本词一首咏物词..作者采用楚辞美人香草的比兴、象征手法;慷慨激昂;直抒胸臆;充分表现了词人爱国主义情怀..B.“到春深”该是东风化雨、莺飞草长的时节;但天意反常;竟是”千里龙山飞雪”;在抒发愤懑之情的同时;也奠定全词感情基调..C.“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词意至此一转;兰草并未灭绝;身处深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口吻中不无自豪之意..D.“数茎清露“则写兰草的其体形象;如同特写镜头:兰草茎叶上清露如珠;晶莹妩媚..这是比喻仁人志士当年忠贞的美德..E.“王腕香销”一句;写出兰花从回忆中醒来;面向现实;发现美人不在..这表明兰花欲远离美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去追寻幸福..2.古典诗歌中有“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本词“兰花美人”也体现出比兴寄托的特点..请简要分析本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黄河罗隐①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高祖誓功衣带小②;仙人占斗客槎轻..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此诗借事寓意;首句以“阿胶”为喻;生动描绘了读书人蜂拥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B.“银汉”;即银河;在这里被用来指代皇室和朝廷;“昆仑”同“银汉”一样;也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C.“高祖誓功衣带小”;借用汉高祖封功的典故;意在表达功臣的爵位永远不会失去..D.“仙人占斗客槎轻”;“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这句足说封建贵族霸占了爵位;读书人人仕的希望将永远渺茫..E.全诗句句紧扣黄河;又句句别有所指;言辞激切;表达了作者对科举的绝望与怀才不遇的激愤..2.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6分答案1.A、DA、首句是说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全部倒进去;也无法改变黄河的混浊;暗示官场亦如此..D、“读书人入仕的希望永远渺茫”错;原意是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把持朝政的封建贵族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须费力了..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2.首联:借黄河的水无法澄清;来暗示当时科举考试的虚伪;揭露官场和黄河一样混浊;颔联:表面说黄河通天是因河道曲折;实际指想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须使用不正当的手段;科举之初就混浊不堪;颈联:用典;指出封建贵族世代霸占朝廷爵禄;求官之人一经援引很容易平步青云;尾联:借“黄河千年一清”;没人能等到;揶揄朝廷和科举的黑暗也是改变不了的..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佑之弟归浮梁辛弃疾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晚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钟鼎”代指官场;“山林”代指民间;上阕首句表现作者对自己仕途有顺有逆产生梦幻般的感觉..B.上阕后两句作者是在规劝好友佑之即使仕途遇到了挫折;如果有了好心态;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C.下阕前两句是回忆二人当年风雨夜对床无拘无束知音畅谈魄快乐时光;温馨中含有几多惬意自在..D.下阕最后两句运用了比喻和对偶修辞格;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和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E.下阕写送别;虚实结合;先虚写往日二人相聚时的场景;后实写二人分别时眼前景色的秀丽美好..2.这首词虽然写的是送别;却没有传统送别诗的哀伤之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6分答案1.A、FA.上阕首句并不是表现作者对自己仕途有顺有逆产生出梦幻般的感觉;而是劝慰朋友看淡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的荣与辱;这些都如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E.下阕全都是虚写;结尾两句是想象朋友离别后的情景:秀美的山水将陪伴着友人;可以消解旅途的孤独寂寞;非分别时景物实写..2.①上阕劝慰祜之要看淡仕途顺逆;名利荣辱;而能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凶失意而哀伤..②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往日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今日的离愁;感情真挚却又不流于感伤;洒脱自然..③最后三句写祜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巫山高皇甫冉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首联说那巫峡在古代巴国的东边;高高的似在半空之中;点明巫峡的方位;描绘其高耸云霄的状貌..。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七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一诗词基础知识诗中月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诗中春景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3、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苏轼《浣溪沙》)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5、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诗中塞外风景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2、塞下风来秋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3、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诗中雄心壮志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3、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4、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诗中乡情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渔家傲》)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夏完淳《别云间》)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中豁达对待离别的诗句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园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诗中不明送别但意味深长的诗句1、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
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中考古诗鉴赏专题训练1( ( 古诗鉴赏专题) )1. 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答案:(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2 分。
意思符合即可)(2)白居易的诗以“野火”衬托青草顽强的生命力;曾巩的诗则通过与“桃李花开尽”作对比,突出了青草难以摧毁的精神。
(3 分。
白诗分析 1 分,曾诗分析 2 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2. 春日(宋)晃冲之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释】① 阴阴:草木阴阴。
② 趁:追逐。
15.这首诗通过描绘、细雨翻萍、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2 分)16 .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分)答案:15.小溪阴阴鹅鸭戏水(意思对即可)16 . (共 2 分)通过描写小溪中鹅鸭逐春的情景,流露了作者爱春(或惜春)之情。
(意思相近即可)3.晓过鸳湖查慎行①晓风催我挂忱符,绿涨春芜⑵岸欲平。
长水塘⑶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④城。
[注释]①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
鸳湖:嘉兴南湖。
②芜:丛生的草。
⑧长水搪: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
④秀州:即嘉兴。
15,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2 分)16,历来被认为佳句的“菜花香过秀州城”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妙?请写出你的理由。
(2分)答案:15,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16,“香”、“过”,写出了菜花之茂盛,香气之浓郁。
(或“莱花”,用最寻常的莱花写出了诗人朴实的内心。
)4. 送客诗严维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
昔年为客处,今日送君游。
注释:严维:唐代诗人,浙江绍兴人,年轻时曾在金华安正书院习文。
12套古诗试题鉴赏训练及答案
12套古诗试题鉴赏训练及答案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居士:指文人雅士。
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坐堂:此题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参考答案】:(l)①艳丽②清幽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焉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名师坐堂:此题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
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2)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依”,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 初中语文九年级全阶段(含答案)
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九年级全阶段(一)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沦海。
1.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分)2.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3分)(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
(2分)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3分)(三)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2分)2.这首词中作者的情感自始至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四)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2分)2.“浊酒_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3分)(五)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衷,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2023年中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曲鉴赏专题训练:《观沧海》
一、《观沧海》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代表作家。
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气魄宏大。
尤以四言乐府立意刚劲,语言质朴。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课内探究】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案】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3.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答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4.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答案】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曹操的诗都是以慷慨悲壮见称,那么《观沧海》是不是呢?若不是,请用四个字表达。
【答案】《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
从作者写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
【真题回顾】1.诗中“星汉”的意思是。
【答案】银河【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银河灿烂也仿佛是从大海升起。
“星汉”指银河。
2.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高中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古诗文鉴赏专题训练示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答案】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
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参考答案】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
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刘长卿②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
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
②刘长卿(约7②-约786 ),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 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
高中古文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古文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练一:选择题1. 古文《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A. 王之涣B. 王之阳C. 王之庚D. 王之丙2. 以下句子中,哪个词没有正确使用?A. 一登鹳雀楼B. 白日依山尽C. 黄河入海流D. 欲穷千里目3. 古文《滕王阁序》的作者是谁?A. 王之涣B. 王之造C. 王之许D. 王之洛4. 下面哪句话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A. 风雨潇潇,连天下雨B. 灯火辉煌,犹似白日C. 万顷江水,皆不尽与藏水D. 万里长江,永不断流5. 古文《将进酒》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白杨练二:填空题1. 古文《春晓》的作者是孟浩然。
孟浩然。
2. 古文《望岳》中描写了泰山的壮丽景色。
泰山的壮丽景色。
3. 古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黄鹤楼位于江汉关。
江汉关。
4. 古文《鹿柴》中,作者王之涣描写了一幅寂静的农村画面。
王之涣描写了一幅寂静的农村画面。
5. 古文《渔歌子》中,作者张志和表达了对渔民艰苦生活的关怀。
张志和表达了对渔民艰苦生活的关怀。
练三:解析题1. 解析《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含义。
这句诗意味着白天的时光逐渐消逝,黄河奔流入海。
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和大自然变化的壮观景象。
2. 解析《滕王阁序》的主题思想。
《滕王阁序》主要描写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同时表达了对历史的怀旧、社会状况的思考以及对文化的追求。
通过描写阁楼的壮美,展示了文化胜地的繁荣和社会风貌。
3. 解析《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
这句诗以黄河之水比喻壮丽的景色和磅礴的气势,表达了对人生豪情壮志的追求。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象征着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对未来的希望。
参考答案练一:1. A, 2. D, 3. D, 4. C, 5. A练二:1. 孟浩然, 2. 泰山, 3. 江汉关, 4. 王之涣, 5. 张志和练习三:1. 时间的流逝和大自然变化的壮观景象, 2. 怀旧、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对文化的追求, 3. 对人生豪情壮志的追求。
古典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及答案
古典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及答案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有人认为“寒声碎”的“寒”“碎”两字用得极妙,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4分)(2)请从“情”和“景”交融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4分)_________【参考答案】:12(1)同意。
“寒”意为寒冷,“碎”意为破碎。
表现秋寒时节,秋叶纷纷坠地的无奈。
体现了自己孤寒处境的感受,渲染出寂夜中悲凉寥寞的心情。
(2)这首词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作者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
“真珠”五句,极写远空皓月澄澈之境。
“长是人千里”之语,可见作者久羁之苦。
下片即从此生发,步步深婉。
酒未到已先成泪,情更凄切。
“残灯”两句,写屋内黯淡情景,与前片月光映照,亦倍增伤感。
末三句,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秋波媚陆_________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的画面(2)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答案:(1)开篇两旬渲染了秋日里边地紧张的战争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边地悲壮雄浑的画面。
语文中考专题训练 古诗词鉴赏
语文中考专题训练古诗词鉴赏1.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两句写了庭院之内的景物,可见主人是一个____、____的人,富有生活情趣。
(2)你认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两句,最富有表现力的词有哪些?请加以品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在首联中,点出游寺时间的词是____、____,烘托幽深气象的词是____、____。
(2)有人认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曲径通幽处”一句中的“曲径”应为“竹径”,你认为哪个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____。
(2)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使用了什么的表达方式,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请对其谈谈你的鉴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梦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树 后庭 花 》 的歌 声 。 ( 词 中的 “ 和 “ ” , 达 了 2) 尚” 唯 字 表 作者怎 样的 思想感 情? ( 这首 词 与刘 禹锡 《 头 城 》 山 3) 石 ( 转故 国 周遭在 , 潮打 空城寂 寞 回 。准水 东边 旧时月 , 夜深 还过 女墙来 。) 一诗 主 旨相同 , 手法 有异 。请结 合这 两个 作 品 的 具体 诗 句 ,从 主 旨或手 法 中 任 选其
行 讲解 . 思对 即可 。 意
忆 江 南
纳兰 容 若 0
江 南好 , 阙 尚嵯 峨 一 城 故物 陵前 唯
石马, 遗踪 陌上 有铜驼 玉树 夜深歌
注 : 忆 江 南 : 牌 名 。② 纳 兰 容 词
若 : 代著 名词 人 此 词 为其跟 随 皇帝 清
2 读 下面 的宋 词 , 成 ( )( 。 阌 完 1一 3 题 l
长记 曾携 手处 , 千树 压、 西湖 寒碧 。又片 片吹 尽也 , 时见 得? 几
c只 有 石马 和 铜 驼 的存 留还 能 带
给人 一丝惊喜 。 D 夜深 入 静 , 佛 仍 听 到 当年 《 仿 玉
注 : 辛 亥 冬 , 人 应邀 到 范成 大 ① 词
前 石 湖别 墅作客 , 主人之 雅好 , 暗 投 作《
( C( 调 “ 物” , 1) 强 故 存 而盛 景不 再 。
意 在 感 慨 人 世 沧 桑 )2)这 两 个 字 都 体 (
智 者 千虑 . 有 一 失 ; 者千 虑 , 有 一得 。 ( 马迁 《 必 愚 必 司 史记 》 )
5 8 新作文 高考作文智囊 2 0 2 0 9 1
典 ( )千树压 、 湖寒碧 ” 词人 回忆当 3“ 西 是 年西 湖繁梅盛 开自 . 勺 睛景。 一个 “ ” , 压 字 写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词赏析习题
本文档将提供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关于古代诗词的赏析题。
以下是一些题,供学生进行练和巩固。
1. 下面是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开头两句,请补全下面的句子:
-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
- “天涯霜刃露,千里月弓轻。
”
- “戍鼓断人行,边秋露冷透。
”
- “山寒百里雪,更夜直千钧。
”
2.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并说明是哪首古诗: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3. 根据句子补全诗句:
- “楼倾千尺水倒千寻石” 出自哪首古诗?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 “楼倾千尺水倒千寻石。
”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代诗词赏析的一些习题。
希望这些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成大[注]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成大(1126-1193),今**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试作分析。
答:(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
"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眉峰碧无名氏蹙破眉峰碧。
纤手还重执。
镇日①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②!薄暮投村驿。
风雨愁通夕。
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注] ①镇日:整天,从早到晚。
②只:孤独的。
(1)"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既形象,又充满情感。
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答:(2)请简要分析柳永的《雨霖铃》与这首词的异曲同工之处。
答:答案:(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无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在一起。
"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了非常强烈的感情。
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
可更进一步理解为,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一样不住地涌上心头。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
古诗词阅读赏析专题训练例题例一、十五夜望月【王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当时诗人孤独难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凄凉。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简要分析。
(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境界高远。
明明是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
表现手法含蓄、委婉。
)例二、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除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烘托人物的心情。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面对残烛,夜深不眠。
在巴山夜雨中展读亲友询问归期的来信,心中充满归期无期的孤寂。
)实战演练:1.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 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1) 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1.山中留客(张旭)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2)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2.浪淘沙?怀旧(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3.梅花绝句(陆游)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4.雪中偶题(郑谷)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5.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鉴赏【含答案解析】(一)古诗文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中,你解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完成1—2题.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7.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词的上阕、下阕的内容。
上阕:下阕:18.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
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
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
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与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与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建议完成时间:40分钟)一、古诗文默写1.直接默写。
(1)行路难,行路难,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3)露从今夜白,________________。
(杜甫《月夜忆舍弟》)(4) ______________________,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5)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6)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浑《咸阳城东楼》)(7)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8)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9)_______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__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10)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11)若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试题(含答案)
17.对比
【分析】
15.本题考查对古诗句的识记能力。
《大林寺桃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全诗如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6.本题考查对古诗作者及朝代的识记。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
17.本题考查对古诗中写作手法的理解。
古诗中的前两句,把平地上百花凋零的景象跟高山古寺中桃花刚盛开时的景象进行对比,突出自己对桃花盛开的惊喜之情。
D.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23.“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的意思是( )
A.欲望B.喜欢C.将要D.需要
24.这首诗表达了杜甫的( )之情
A.喜悦B.兴奋C.伤感D.愤怒
诗歌鉴赏
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5.古诗讲究对仗。诗句中“迟日”对“________”,“江山丽”对“________”,“泥融”对“________”,“________”对“鸳鸯”。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清明人们在细雨绵绵的日子扫墓、祭祀先人
【分析】
1.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诗词歌赋默写。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在识记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句的意思,平时要多背诵和理解一些常见的诗句。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包括作者及写作背景。这样,同学们做题时会游刃有余。
2.
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清明》写的是清明节,描写了人们在细雨绵绵的日子扫墓、祭祀先人,诗人借问牧童哪里有酒家,牧童遥指不答的情景。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诗中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
②蝃蝀(dìdōng),彩虹的别称。
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
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
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
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
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
2.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1.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2.(1)运用设问。
一问一答,发人深省。
(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
(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杜苟鹤残腊泛舟何处好?最岁吟兴是潇湘。
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
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别衡阳。
与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诗入帝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于冬末泛舟潇湘,以记游述怀的一首清逸之作。
B.首联就题起句,自问自答,点明创作目的;“残腊”即题中“冬末”。
C.颔联紧承第一联.从买鱼、饮酒等生活细节具体展现泛舟潇湘之乐。
D.作者在尾联表示要采江山之美以入新诗,使得新作传诵到都城长安。
E.全诗通篇写景,却将诗人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丰满,极具艺术魅力。
2.颈联写“猿”“雁”,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案】1.BE(B项“创作目的”错误,“最多吟兴是潇湘”是冬末泛舟的缘起,而不是作者的创作目的。
E项“全诗通篇写景”错误,首联中的“好”力抒情,尾联也不是写景。
)2.示例一:读出愁。
①作者描摹江山风物之美,意在得到朝廷的赏识与任用。
②夜深猿啼悲凉,春近鸿雁高飞,恬淡愉快的表象下透露出诗人壮志难酬、无奈落寞之情。
示例二:读出喜。
①作者泛舟潇湘,江山风物的美丽令人陶醉,诗句传诵的想象激起壮志。
②凄凉猿啼,因内心的愉悦而不再悲凉;大雁因春近而辞别衡阳,返回故地,更让人欣喜。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过郑山人所居唐·刘长卿一径人寻谷口村,春山犬吠武陵源。
青苔满地无行处,深映桃花独闭门。
送陈靖中舍①归武陵宋·王安石知君欲上武陵溪,水自东流人自西。
到日桃花应已谢,想君应不为花迷。
注释:①陈靖,北宋时期人,做孝感令时,因公事忤逆了郡太守,遂弃官,最后以太子中舍的身份致仕。
1.下列对以上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刘诗中“春山犬吠武陵源”一句以声衬静,以犬吠反衬春天山林的安静,写出了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
B.刘诗中第三四句中“无行”和“独闭”照应,写出郑山人所居地人迹罕至,也表现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
C.刘诗全诗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清新,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D.王诗中“水自东流人自西”一句暗喻时光、精力的流逝,也暗示友人逆势而行,自有追求。
E.王诗全诗为虚写设想,语言质朴平易,蕴含哲理,情感真切,饱含对朋友的真挚祝福。
2.两首诗中都有“武陵”和“桃花”,请据此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分)【答案】1.CE (C项刘诗的诗歌风格淡雅沉郁不准确。
E项王诗一二句为实写,三四句为虚写。
)2.答:(一)相同点:①两诗中的“武陵”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桃花”既点明了时令为春季也说明两诗主人公所居所归之处均是优美安谧的世外桃源。
(2分)②两诗均借“武陵”和“桃花”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清高自适人格的肯定与赞美。
(2分)(二)不同点:刘诗通过描写郑山人所居环境的幽静安谧,人迹罕至,来表现对郑山人享受高逸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欣赏。
王诗则在送别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保持独立人格寄望与期许。
友人到武陵时也许桃花已谢,但是一个不会为花而迷的人,自然也不会迷乱于尘世之中。
(2分)【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三堂①东湖作韦庄满塘秋水碧泓澄,十亩菱花晚镜清。
景动新桥横蝃蝀②,岸铺芳草睡鵁鶄③。
蟾投夜魄当湖落,岳倒秋莲入浪生。
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
[注]①三堂,唐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南)刺史宅中庭园名。
②蝃蝀(dìdōng),彩虹的别称。
③鵁鶄(jiāo jīng),即鹭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从满塘秋水入题,描绘东湖碧绿清澈的湖水,从侧面写出东湖之美。
B.第二句写开放在湖面的十亩菱花,平展在如明镜般透明的水中,别具特色。
C.颔联写横跨水上如彩虹的新桥和湖岸边芳草上静静睡着的鹭鸶,相互照应。
D.颈联写了月亮在明净的湖底投下影子,湖边山峰的倒影如朵朵盛开的莲花。
E.作者移步换景,将湖水、月光、芳草等景物次第展开,构成了迷人的画卷。
2.赏析本诗尾联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14.A、E (共5分,答出A、E中任意一个得2分,答出两个得满分)15.(1)运用设问。
一问一答,发人深省。
(答以动衬静、多角度描写等酌情给分)(2)连用“黄昏”“烟雨”“蛙声”三个意象,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最添兴致的景物。
(3)强化作者对眼下宁静生活的喜爱之情。
(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 ~15题。
江楼①陆游急雨洗残瘴②,江边闲倚楼。
日依平野没,水带断槎③流。
捣纸荒村晚,呼牛古巷秋。
腐儒忧国意,此际入搔头。
【注】①淳熙三年陆游被言官诬为“燕饮颓放”而遭免职,此诗作于第二年他自眉州回成都之后。
②残瘴:残余的湿热之气。
③槎:木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的“洗”字突出雨势之大,该句写急雨一扫残存的湿热之气,点明了当时的天气特征。
B.次句写诗人的活动,诗人登上江边的楼阁,闲倚栏杆,凭高远眺,其中“倚楼”点了诗题。
C.首联中的“闲”字不仅写出出了诗人此时投闲置散的境遇,而且引出下面两联的写景。
D.颔联通过视觉描写,由近及远为读者展现了一种清旷寂寥的意境,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吻合。
E.颈联将乡野生活写得生动有味,表现了农民生活的悠闲与安定,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
2.该诗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答案】1.答案DE D.“由近及远”说法错误,应是由远及近。
E.“从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归隐之意”分析有误,诗人只是暂时沉浸于荒寒野逸的意境中,很快便又从中醒悟过来,这从尾联可以看出来。
2.答案①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爱国之情。
从尾联中的“忧围”可以看出,站在汀楼上,而对闲逸的景物,诗人难掩内心深处对国家的忧虑与热爱之情。
(3分)②不被现实理解、报国无门的无奈与苦闷。
满怀一腔报国热血、忧国之念的诗人,却受人诬陷,落得罢官赋闲的结局,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他自称是“腐儒”,自嘲之意甚为明显,并以“搔头”之举出之,形象地写出诗人愁思难解之态。
(3分)(意思对即可)【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宴西楼①陆游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
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熟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
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园亦称西园,园中有西楼”。
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
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舞女子。
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污池,在锦城西。
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
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对昔日奢华的着意渲染。
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豪华壮美、歌管竞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两句,不仅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而且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
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透露出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悲凉颓废情绪。
E.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赏爱之情。
2.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6分)【答案】1.AC(A.“对昔日奢华”错,次句也是眼前的实写。
C.“写出了诗人酣畅淋漓的痛饮之态”错,应该是“写出了宴饮场面的热闹”。
(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2.①时日蹉跎,光阴虚度,年华老去的感慨。
②万里作客、久离家乡的愁苦。
③一事无成、壮志末酬的无可奈何的悲凉。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酌情给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陆游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限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咸都。
(罾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③古粱州:州治在汉中。
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都在汉中,诗人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第一句交代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描写了他身在军旅中的生活,间接表现出对国家的担忧。
B,第二句中“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写风势猛烈。
时值深秋,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
C.第三句写诗人登楼远望,见到散关那边的缕缕烽烟,说明边境正发生紧急情况,国家并不安宁。
D.最后一联中的“横槊赋诗”也见于苏轼的《赤壁赋》中,都表现了曹孟德英武不凡的儒将形象。
E.本诗写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抒情结合,语言形象,对仗工整,家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2.清人评析此诗时说:“一篇之中,‘愁’而已矣。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句诗评。
(6分)【答案】1.AD【解析】A,描写了他日常闲散的生活,表现出对国家担忧的说法显得牵强。
D,本诗表现的是自己军旅生涯的英武形象(答对一项 2 分,答对两项 5 分;答三项及以上不给分)2.愁是诗歌的诗眼。